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

时间:2019-05-12 05: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

第一篇: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策略 好文章有若干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的习作教学是从“零”开始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写话指导,老师就应该遵循“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习作指导策略,达成“轻松、快乐、真实”的习作教学目标。

一、以《语文课标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结合年段特点,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低年级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写想像中的事物,以此来表达他们稚嫩的情感。中年级就侧重于素描作文的训练,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比如老师擦黑板的一系列动作、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蜻蜓、专门组织的一些活动(“吹泡泡比赛”、“斗鸡”、“护生鸡蛋”„„)等都是训练学生观察、思考的习作材料。尤其要鼓励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生活见闻、感受,并注意在习作中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除了继续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生活,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并融进对一些社会普遍现象及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等,以此丰富见闻,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就能锻炼出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并在生活中孕育出情感,我们老师也就能欣赏到一篇篇富有童真的习作。

二、注重鼓励学生个性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口言我心”。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就是根据自己画的或选的一幅秋天的图画作文,因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交流了自己在秋天里做的事情,并感受到了秋天的快乐,因此学生的习作就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有的同学写了在秋天放风筝,有的写了去农家乐摘果子……男同学更多的写的是在秋天校园的草坪里捉甲壳虫,女同学大多是写自己捡落叶做书签、编项链的快乐。同一个内容,他们却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察点。又如写一篇有关桥的习作,我鼓励他们大胆去写,只要跟桥有关系的都可以写。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和个性的差异,选材的层面也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的结合对攀枝花许许多多的桥的观察,写成了记实作文《雄伟的炳草岗大桥》《古老的渡口大桥》„„有的同学查找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桥的资料,就写成了《密地桥揭密》;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写想象作文,如《100年后的桥》《希望之桥》。

鼓励个性表达和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还有一点值得提倡的就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老师不限制内容、不命题,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把它记下来。我还记得四年前的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周记明显地疲于应付,我就问他们:“作文真的那么难吗?”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的声音:“不难。”我马上做了一番调查,并要求他们一定对我“实话实说”。我发现认为作文难、不难、有时难有时又不觉得难的同学都有,相机在黑板上写了《作文让我(忧、欢喜……》这个题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来,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段时间老师周末总是限制题目,让他好 1

半天都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挤出了两段话,结果又被妈妈撕了,妈妈给他讲了怎么写之后,他又重新开始,那一天的周记他写到很晚才勉强过关。有些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抒写了作文既让他欢喜又忧愁的真实情感,其实这就是在作文。在后来组织的评议过程中,很多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子感受到作文就是“我口写我心”。当然我也及时反思,改变了周末周记命题的做法。

三、充分利用好“例文”,为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引好路。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画杨桃》《七颗钻石》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例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也可以训练学生联系实际写读后感,实践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选择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例文”读给学生听,并做简要的评价,让这些文章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吐真言、抒真情的自觉性。这些文章可以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也可以是从平时本班学生或本校其他班级学生的习作中选择的。

教师以自己写“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作文的一种兴奋剂。值得说明的是,不是利用“范文”先为学生引路,而是师生同时作文,在评改习作的时候,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尝试,我觉得让学生能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巧用“例文”的:在指导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样一作文的时候,他了解到很多学生觉得天天跟父母在一起,没啥好写的。他后来就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让父母在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孩子,我想对你说》。第二天上课,他打开了学生的日记本,一篇接着一篇地读。慢慢地,学生们的眼睛就亮起来了,没等他读完,学生就齐声要求:老师,别读了,让我们写吧!后来,他这样反思:原来,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写作,首先应巧设诱因,让学生“未成笔调先有情”!

四、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习作素材。

1、习作训练与各科教学整合。如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有观察树木、昆虫的教学内容,正好与同期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写观察日记有联系,我就把科学课上学生参加的这些实践活动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又如,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主题正好与同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专题相吻合,在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充分搜集资料、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其实就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班级读书会、开展诵读比赛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五、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指导功能。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起一个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习作教学。尤其要倡导小学生写出原生态的作文,就不能要求小学生的习作是立意深刻新颖的文学作品;希望小学生的习作富有真情实感,那么仿作、套作就不应该评为“好”作文在班级交流,否则会误导其他学生。而对于那些搜索枯肠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作文,即使表达上存在某些缺陷,也应把他们作文里写到的好思想、好行为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搜集起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就在于提倡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在这里,需强调一点,具有真实性的作文不一定都具有赏识性。比如一学生在写以“帮助”为主题的习作时,就写了同班同学如何帮他完成作业。像这样的作文,我们就不能只“求真”,这个时候,应发挥习作“工具性”作用,通过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真、善、美。

小学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得习作达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使习作过程成为“动情与达意和谐统一的过程”、“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苟燕

2007年4月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你在教学中的做法。

答: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听、说、读、写、译各种语言技能方面和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语言知识方面知识量的急剧扩展,面对大量需要识记、掌握的词汇、短语,各种辅导材料,诸多纷繁复杂的练习、试题,学生们会感觉到无从抓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指导学生形成 有效学习策略方面的几点做法:

1、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会感觉到大量涌现的词汇、短语,大篇阅读材料涉及的语句、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难以应对,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练习、做试卷却显得收效甚微。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知识的薄弱。应该让他们以课本为基础,辅以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从听力、阅读、情景交流等多方面大力加强有效的语言输入,让学得的语言文化知识在不同情境的与语言环境中反复重现,巩固他们学习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pair work 和 group work,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设计、布置灵活有效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每节课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安排结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的并能积极促进学生愿做、乐做的作业,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说的就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的必要性,并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必要的基础的语法知识和一定量的基本词汇和短语,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培养并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第三篇:指导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或谋划。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认知策略、元认知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学习策略系统又包括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两大类以及若干小类,因此,为了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首先在确定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需要考虑以下具体目标:

1.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复述、记笔记、拟提纲等具

体方法。

2.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知道需要学什么。要培养他们区别学习材料中

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的能力,这是学生动用记忆术、笔记法、提问法、概要法及

其他学习方法的前提技能。再者,学生能够确认自己应该学什么、也是策略性学习这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所必要的能力。最后,学生要善于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选

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3.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其中包括影响学习因素的知

识,各因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并且知道何时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的信息。因此

有必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学习心理,认知心理特别是元认知的知识。

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促使其最终形成自觉、自动、灵活的学习调节与控制,从而有效地在各种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形成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以在两种教学情境下进行。一种是把它放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即把它同具体学科知识如英语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把它从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点体会:

1.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元认知能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

系及其变化,并导致情感活动的形成,而成熟的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则能根据上述体验来监视并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自终伴随学习过程并适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学习。

2.在教学中增加明晰的反馈。已有研究表明,反馈能改进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策

略的反馈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如果降低训练的有效性,理解学习策略的效应,或者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确实改善了他们的学习,学生就更有可能把学习策略运用于更为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去。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实践。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否自动化、学习方法的使用是否熟练,是学习策略持续使用和迁移的条件之一,为此,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策略训练的时间,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非常有必要了。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选择恰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策略地学习。

第四篇:探寻习作过程性指导的有效策略

探寻习作过程性指导的有效策略

【摘要】习作的过程性指导以写作的逻辑过程为经,探寻取材、构思、修改的有效路径,以写作的专项训练为纬,破译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的神奇密码,让习作指导有梯度、有层级地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之需、言语发展之求。

【关键词】过程性写作;指导策略;顺势而为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29-03

【作者简介】王学进,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3),一级教师。

架空、弱化写作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当下大部分写作课堂不争的事实。教师在写作课堂上的无作为、不作为,原因究竟是什么?

1.写作“不可教”论羁绊了写作的过程性指导。

当前教育界信奉这样一种定论: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差的学生是教不好的。写作,更是如此,它取决于个人天赋、家庭环境和课外阅读等因素。加之有些名师认为写作不是“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作前指导只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应该让学生随便、自由地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做好作后的修改工作。简言之,写作不是“教”出来的,“教”也是徒劳的。受此“写作不可教论”的影响,大多数作文指导课形同虚设。

2.“无为而治”论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指导。

一些教师认为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思想表达活动,教师的介入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唯有让他们自由写方能激发其兴趣。与其束缚其思维,不如放手,让他们“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此,“写作不需要教”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集体无意识行为。由此,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严重缺位、坐以虚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写作教学一直宣扬这样一个观念:“写作是可教的,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开始写吧》《成为作家》等系列著作都在传递着一个鲜明的观点:写作固然是一个很难看透的“黑匣子”,但是,写作技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得以提高的。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写作课所能教的,应该放在第三个方面,即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梁启超先生早就指出:“现在教作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可见,写作确实可“教”,关键是需要我们确定好可“教”的内容。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以写作的逻辑过程为经,以写作的专项训练为纬,从学生的言语发展需要出发,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以写作的逻辑过程为经,落实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教”出方法

按照写作的逻辑过程,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习得取材、立意、主动修改的基本方法,是任何文体的习作教学应坚守的情怀。

1.取材有法可依。

“探囊取物”法。无材料可写、不知选取什么材料已成为作文难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顽疾?以我开发的三年级习作系列课例“智慧树”为例:我引导学生栽种属于自己的“成长树”。“成长树”类似于素材积累库,包含“我发现系列”“我感悟系列”等,学生及时将观察、感受记录在案。每周利用20分钟的小课集中交流记录的素材。他们有了随时记录素材的习惯,选材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按图索骥”法。夏?D尊先生对选材曾有精辟的论断:作叙事文的时候,材料搜集好了要先确定主想。主想一定,然后将材料依主想来选择,与主想有关系的便取,无关系的就舍。以习作课例“军营原来是这样”为例:写作“军营原来是这样”时,我发现学生所写内容散、杂、乱,“主想”不突出。交流发现,学生主要集中在苦、累、严厉、温暖、规则的不可侵犯、毅力的考验等方面。为了教会他们围绕中心选材,我建议他们先确定最有话说的中心意思,即“主想”。然后继续聊:军训中哪些细节最能反映你的中心?如以“严厉”为中心的细节材料就有:第一次整队时的撩头发被拎到前面;队列训练时有半点不符合要求都要反复练习;一有声音就全体起立练站。“聊”出所思、所想,能让学生养成“我的材料我选择”的意识。材料的取舍,不是材料本身的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与“主想”的关系是否密切的问题。材料能精于选择、取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2.构思有架可搭。

过程还原,“教”与“导”并重。梁启超先生指出:“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以习作课例“第一次写作读后感”为例:指导五年级学生写《木偶的森林》读后感,我先将自己“批注性阅读”的做法呈现给学生,然后以自己发表的读后感《回到“道德原点”》为例,向他们还原我构思成文的过程。通过过程还原,学生能悟得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这无论是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读后感写作技巧的习得都是至关重要的。

技巧分析,“赏”与“得”并列。《教会学生写作》一书指出:“写作技巧分析是重要的,如果写作技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文体,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框架上的基本章法。以“第一次写作读后感”的作后讲评为例:读后感的主要问题有:叙述书中的内容过多,写自己的感想偏少;事例庞杂不能聚焦论点;总结深化论点不够深刻。靠写作技法的空洞讲解收效甚微。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借助例文做批注性分析。学生只要阅读例文和相关批注,便可巧妙化解难点。

微型创作,“读”与“创”并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正在尝试借助故事创作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构思力,养护他们的言语创新力。以“微小说”创作为例: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主题单元有鲜明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出其不意的故事情节。在学生赏析完教师推荐的《爱心圆》《善是一种循环》等文章的情节发展之后,我们开展了“微小说创编”活动。创作要求很简单:情节可根据需要自由设计,但想要传递的情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在此指导思想下,学生创作出了一篇篇链条般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小说”。此构思,就是“爱之链”式的构思,也是微小说的创作思维方式。

3.修改有章可循。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评改?制订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发展水平的量表是关键。

基础性量表,让学生“会改”。内容包括:书写、错别字、病句、标点、内容、情感。具体标准是:符合习作要求;书写认真、工整;标点使用正确;内容符合生活实际,能唤起大家的生活记忆;作文中能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此量表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只要对照量表进行逐项修改,不断完善,就能得到基础分70分。同伴互改时再次对照量表逐项评定。作者重新修改时,再综合他人建议自我完善。长期实践,学生便能掌握一般的评改方法。

发展性量表,让学生“能改”。“发展性量表”面向高年级学生,包括五个修改项目: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具体标准是:中心集中明确;材料真实紧扣中心;结构清晰,过渡自然;细节描写到位;语言能传递情感。评价时,作者先按照“发展性量表”自我评价。组评时,一人朗读作文,其他人对照标准逐项评议,给出合理建议。最后作者自改完善。

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的过程性跟进,有利于他们在自改和互改中取长补短、内化方法、形成自我评改能力,进而达到叶老对作文教学的殷切期待:一定要教会学生“自行评改”作文。

二、以写作的专项训练为纬,破译写作难的神奇密码,“教”出智慧

欧美国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描写”,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细节描写的方法指导。如何让学生悟得细节描写的“灵方妙法”?我以为,方法绝不可生硬、冷冰、教条化,我们应用“柔软”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写作世界,将“有形”的方法指导变为“无形”的情感流淌。

1.顺势而为,找寻细节描写的良方。

“哑口无言”,演绎真切细腻的本真习作。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情动辞发”论常被用作写作的情感启动。其实,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不给学生言说的空间,封其一口,他们势必会将自身的情意借助表情、动作来传达。写作过程中的动作、表情描写自然会跃然纸上。以六年级习作课例“班级哑巴节”为例:在“班级哑巴节”中,学生彼此察言观色,从对方的眉宇间读出喜悦、愤怒、悲伤,从对方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独具创意的动作中找寻心灵感应的知己。不管动作、表情能否准确传达意思,他们都能悉心揣摩对方举手投足间的方寸之意。活动结束,呈上一份别致的“哑巴作业”。此时,不用教师教他们如何描写动作、表情,他们也能细腻描摹。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一直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机械地讲解、友善地提醒显然效果不佳。而将“教”的内容化作学生体验的活动,寓“教”于“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羞于表达”,流淌百感交集的心灵影像。心理活动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只有经历鲜活的活动体验才能流淌出真情。以习作课例“爱你在心口难开”为例:为了催生学生心灵的敏感,我特意选择在高年级开展“向父亲或母亲说我爱你”活动,因为高年级学生的情感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感到难以掩饰内心的羞涩。正是有了羞于表达,才能激荡起他们情感的涟漪――现在就说吧,不然,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呢!快点说吧,一句话嘛,说出来呀!不行,不行,说出来会不会很尴尬呀……创设情境,唤醒沉睡的情感地带,学生自会留住内心的敏感,流淌出一段段感动“你我”的心灵影像。

2.深度解码,破译语言表达的魅力。

经典语言讲究艺术性,内在逻辑性强。言语表达魅力的习得除了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点石成金”。以习作课例“赠送名言”为例:毕业赠言如何富有针对性、洋溢感召力?我以传世名言为抓手,引导学生提炼其表达技巧。学生不仅从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提炼出“恶性循环”这一表达技法,还研究出“良性循环”“强烈对比”“好处列举”等表达策略。

破译了经典名言的表达玄机,写起来自然会入木三分。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经久不衰的语言,发现其表达奥秘,提炼属于自己的表达路径,为我所用,发挥语言的艺术功效,提升语言的表达魅力。

过程性写作理论认为,写作不仅是一个由不同创造性阶段(准备阶段、选材阶段、构思阶段、修改阶段等)组成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它是一个作者设法达成与读者交流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包含作者与读者互动、融脑力与体力劳动、技巧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复杂过程。教,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讲解,也不是为了技法而讲技法,而是一种顺应学生情感发展需求、言语发展需要的“顺势而为”,是有梯度、有层级的有效提升。

习作教学应摈弃“写作不可教、教不好”的错误认识,致力于“写作可以教些什么”的实实在在的探索,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想方法谋策略。当我们依循写作的逻辑过程夯实学生写作中选材、构思、修改等能力,逐个解决学生在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难题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定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写作不仅可“教”,而且可以“教”出方法的灵动,“教”到智慧的极致。

【参考文献】

[1]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M].刁克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魏姬?厄克特,莫内特?麦基沃.教会学生写作[M].晋学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安东尼?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M].杨海洲,杜铁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叶黎明.新世纪以来写作教学理论取得的进展[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3(11):10-11.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第五篇: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让孩子的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能力和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他们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们乐于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美术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为了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尤为显得重要。

指导策略非常多,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采用到多种指导策略,那哪些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呢?怎样指导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下面根据我们班级开展的几个活动谈谈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导入指导策略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活动的内容,都能同时运用到多种指导策略,而一些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

1.语言讲述法。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总是先讲解今天的活动主题,让孩子一下子就了解了活动内容,接下来教师的步骤讲解让孩子更深一步知道了操作方法。例如色彩活动《送给妈妈的花》《表情罐》,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今天要送给妈妈的花,并且请小朋友用皱纹纸来为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做一朵花,并让孩子边听边跟着学习如何折;而表情罐也是向孩子解说今天在罐子上画出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孩子根据要求开始作画。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也决定整个活动是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老师的语言丰富了,整个导入才是成功的。

2.图片视频欣赏法。

图片欣赏法和视频欣赏法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比以上的语言讲述法更为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总的说来就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指导方法也更好体现《纲要》中讲到过的适合幼儿理解的形象直观特点,孩子们在观看后就马上能理解操作的内容,不过这样的方法也是需要一点语言讲解才能起到超级效果。例如在色彩活动《牙刷蜻蜓》中,让孩子观看真正的蜻蜓与牙刷蜻蜓,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它装饰上又薄又大的翅膀和圆鼓鼓的大眼睛,因为长长的牙刷就是蜻蜓那细长的身体。通过直观的观看,不要老师一直在那讲,孩子们都能看出来操作要求是什么。

3.情境导入法。

美术本就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创设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视觉、听学、触觉等感受,让儿童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他们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情境导入法是颇受孩子们喜欢的,这样的方法更活泼,直接把孩子们带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了,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例如在色彩活动《炎热的夏天》中,我请两位幼儿扮演在沙滩散步的人们,以太阳太毒辣可以怎样办呢?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它的光芒引起幼儿的想象;同时让他们赤着脚假装沙子烫脚有啥好办法,从而引起孩子们为他们设计拖鞋的欲望;同时孩子们自己也能想出为他们设计扇子,不一样的冰激凌车子等,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介入指导策略

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既不能干预太多,又不能错失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经过实践我们可以尝试做到:活动前心中有目标,环境及时换,活动中观察分析同步走,注重因材施教,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还要注意介入指导的时机,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介入,而不是干预。这时我们除了运用语言介入策略,欣赏介入策略,在一些色彩创意活动中,我还用到了一些特殊的指导策略。

1.模特示范法。

合作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创作活动的提神良药。在活动中,如果好朋友能做自己的小模特可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瞧,孩子们在色彩活动《表情罐》中,有的孩子对于表情有一些困难,只对嘴巴有点了解,其他呢?看,面对面的便宜相互做模特,笑一个、生气一下、沮丧一会、吼叫一下„„小模特丰富的表情给作画困难的孩子一个大大的帮助。这样及时的指导策略,一下子就解决了孩子们之间一些小小困难。

2.重复反问法。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成人往往习惯于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自身特征来表现事物。例如校草是绿色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等等,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活动中会引起幼儿的不自信,然而不自信会导致孩子们频频向教室提出问题,“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画?”“老师,这个是不是这样贴?”“老师,我这样放对不对啊?”„„然而这时老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孩子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在色彩创意活动《彩色陀螺》中,孩子在自由探索大胆操作中,有的孩子发现了我的陀螺可以灵活转动,而他们的陀螺只能转一圈,有的甚至一圈也转不起来。有的孩子就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转不了,你的却能转呢?”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不断反问“我的怎么可以转呢?你的怎么转不了呢?”孩子们见我没有告诉他,自己研究起我的陀螺来,从而知道了牙签必须戳在中心,下面必须绑上透明胶,就不会松动了。这样他们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瞧,这样不断从夫反问的指导策略可是不错的哦。

三、评价指导策略

评价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仍然较差,他们往往是将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表扬幼儿,同时多用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注重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1.鼓励式指导策略。

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扬,鼓励,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只要是纵向比较进步了,那么就是应该表扬,让孩子充满自信心。

2.游戏式指导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结束整个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就如《牙刷蜻蜓》活动,最后孩子做好了自己认为最可爱的蜻蜓,那么就请你的蜻蜓到草地上去嬉戏吧来结束,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蜻蜓,一会飞到树干上,一会飞到草地上,开心极了,同时也对工具大变身活动充满了期待。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指导幼儿创作,激发他们大胆想象,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同时,要关注每位幼儿的作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以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同时激发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大胆表现的勇气,让他们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快乐的表达和成长!

下载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