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的策略研究.222doc
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观点认为:“科学中的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可以说学生的记录是一份粗浅的“科学报告”,学生在撰写“科学报告”时,除了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外,还需要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即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整合和系统化,并在一次次的记录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同时,由于“记录”以书面形式再现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过程,使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这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科学记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在科学探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写观察记录,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达尔文说也过:“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让我们从记录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的提出和原因分析
虽然在这几年中我们也在规范科学教学工作,严谨做好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经过几年的科学教学,个人也发现学生科学记录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包括自身的教学),犹如“活动有余,思维不足”一样,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展了科学记录,但是很多学生为了记录而记录,并不考虑记录的针对性、科学性、真实性。表现出学生记录兴趣极低、学生不知道该记录什么、怎么去记录、何时记录,记录的速度很慢,严重影响课堂的时间、记录内容繁琐凡事都记、记录结果缺乏评价和修正、记录习惯差等。作为普通教师如何才能在科学教育的这一个环节中,落实课标提出的“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等目标呢?
当然这样的问题存在原因是多方面,这里固然有学生年龄特点制约,例如3年级和6年级学生的记录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但是主要表现为:
1、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师对学生如何作记录指导不够。
3、学生缺乏连续记录的载体,没有良好习惯。
3、学生对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学生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
5、教材记录范例的局限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会有效地做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众多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会做简单的定量记录”、“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等等。而我省通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排也充分反映了以上内容标准,在已推广使用的三、四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研究记录进行学习的内容有四十多处,包括: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测量记录、动植物成长记录、信息收集记录、检测记录、实验记录(狭义的)等近十个种类。
从以上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罗列中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科学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就研究记录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例如:学生通过做研究记录能有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做研究记录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通过做科学记录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客观形式的记录过程,又包括主体内在的思维活动中,是发现、探究、科学创造的动态“隐性”过程。
“科学记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能体现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小学科学记录可以分为记录所见和记录所思。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和能力,为了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发自自愿有内驱力地去做记录,也就是说当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记录才能真正意义形成习惯。
我们研究的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策略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先记下每节课与自己有关系的问题或主题,进而有思维参与地去探究,并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保留观察到的实证和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反思修正。科学记录是科学课中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指导策略研究让学生想记录、乐记录、会记录、用记录。
2、让学生对于记录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从记录中收获成就。
3、让教师知道如何进行记录指导,提高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
4、在科学教学评价上出新招、注重过程评价的具体策略。
5、通过指导有效科学记录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同类课题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课题个人在百度进修搜索,发现在新一轮课改启动以来大家对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的研究。包括对开展科学记录的研究。更多的形式曾现得论文形式,主要的意思是关注学生有效科学记录,既要关注学生比如专门给学生定一本记录本;还要关注教师比如多方面开展有效指导。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今后做课题需要借鉴的地方。而个人研究此课题意在从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模式的有效科学记录指导模式。
(四)设计理念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写观察记录,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尔文说也过:“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让我们从记录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1、教师应该多多参与科学记录与科学课程的理论研究
课题的实施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课标》对科学课中的记录要求什么?因此,开始的重点是对于本课题实施的理论研究,本人认为只有确保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实施过程更加有针对性。
2、教师要关注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有效指导。例如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差异学会尊重差异,明确目标,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选择记录的形式和模式等等。
3、每人一本科学记录本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大本的科学记录本,并允许学生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适当装饰(如画点彩图、写点格言等),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很高,都有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做好记录,常此以往,科学记录本就象学生助手,帮助他在发言时有根有据,更有效率地学习科学。
4、科学记录要符合儿童心理,简单易懂,但不失精心设计。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位的文字记录只是让学生感到厌恶,我们可以利用符号、图画,图表等穿插记录,最好好精心设计自己的记录表,这样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5、利用科学记录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
用科学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手段。分别从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水平;用书写的方式组织观点和信息的能力;确认思考与写作的联系(表达能力)。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经常检查学生的笔记。上课当中浏览笔记,定期收笔记用于较全面的量化评价。
5、关于内容的具体实施措施
(1)、细化科学记录在课堂中的使用,对各项细节进行现状和目标分析对记录方法的指导方法研究,记录形式多样化研究,记录人员定期更换研究,记录结果作出评定研究,反复推敲,体现记录价值研究。
(2)、留出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记录
学生记录量化考核,每单元一次。班级记录单评比,以班级为单位,以某一个具体的例子为评比载体,通过学生投票的形式,评出最后的胜出者。学校记录本评比,由科学教师组成评审组,进行选拔。科学日记展示,与语文学科的综合等。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研究的对象: 3-6年级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年级负责人。
(2)确定参加研究对象,学习研究课题方法的操作及相关理论。
(3)收集并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4)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1)做好全校学生记录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工作。
(2)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研究策略。
(3)进行研讨课、研讨会、个案分析,组织学生记录考核、记录单和记录本评比。(4)教师积累材料,撰写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对有关研究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深加工。
(2)成果展示。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推广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如果课题实施成功并取得较好效果,将在市科学教学基地网站推广。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随机访谈法等方法。在全校各个班级推广记录本,做为科学教师教学常规的一项指标。
(二)成果形式
1、课题总结报告
2、学生记录本展示
3、学生个案介绍、研讨案例介绍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健 负责课题主要资料整理 撰写主题报告
课题成员:金卫、姚利明、王秀林 负责资料的收集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小学新教科版用书,现有专职科学教师3人,兼职一人。目前正在尝试探究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地科学记录,能够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对各界理论和观点一个实证。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卢国浩
邮编:225001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或在交流中掌握不住重点,在交流环节中相互谈论一些和主题无关的话题,从而导致课堂的低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呢?
一、以有效设计为基础,促进有效交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需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动手做而不知道动脑思考,那么,合作交流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更多的是将探究活动作为游戏进行。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动脑,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以《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要紧紧围绕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能被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等性质来进行,而这些目标也是保证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基本条件。如教师在为让学生感受空间占据空间的道理,设计了“吸管吹气”实验,让学生利用吸管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吹起,然后提出问题“用吸管向瓶子里吹入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空气将液体溢出瓶口的过程,从而感受空气的空间占据了液体的空间,进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二、科学选择、丰富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交流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即探究活动中的材料,没有材料,探究活动无法展开,学生的交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要选择好材料,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探究,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以《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热水变凉》的探究设计为例,首先教师提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引导学生测试水温,然后观察其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两杯水的温度不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一杯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温度下降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此时开始猜想,有的认为有规律,有的则认为没有。在此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如果要证明水温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下降,需要些什么实验器材?”小组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而商议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小组的报告进行指导,然后选择出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分发记录表,学生开始测试,测试中记录数据变化并引导绘制曲线图。然后引导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观察水温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有了发现,交流也就展开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得到结论。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后再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还没有说完,学生便开始展开讨论,或者开始小声的议论,结果教师的引导变得低效,甚至有的时候教师的组织活动还没有布置完,学生就开始可活动,活动失去了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去探究和交流。
首先,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段乐曲,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自然愿意倾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发出声音(一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学生利用书本、脚等来制造声音。学生表演后,教师以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为何我们能让物体发声吗?”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引入新课。其次,要注重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尤为注重,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做出评价,从而给其他小组以示范,促进其他小组倾听习惯的养成。如在《食物的消化》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尝尝小馒头,结果还没有说完,一些小组学生就开始尝试,此时教师可对没有尝试的小组进行积极评价,从而纠正这些小组的行为。
四、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只是自己的想象,在探究中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如果此时教师忽视对“证据”的追究,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结论也显得空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会偷懒,甚至是“借用”别人的实验数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不利。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交流而得到结论。
以 《磁铁的磁性》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以“磁铁悬挂回形针”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先引导学生将一块磁铁从左到右划出等距离的五个点,然后在五个点上悬挂回形针,结果六个小组分别获得了如下数据:在第一点上六个小组悬挂的回形针数为6、8、5、5、5、6;第二点为4、3、6、4、4、3;第三点全部为0;第四点为4、2、5、5、5、4;第五点为7、6、5、6、6、6;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很快得到“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而在学生报告数据中发现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和汇报数据不同,此时教师让该组同学进行说明时,学生此时就说出了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实验完毕,而此时老师就让报数据,所以是抄袭其他小组的。为此,教师又给了该小组时间进行实验,再引导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后得到结论,这样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中也要注重时间的把握。
要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学生交流中,通过科学的设计、丰富的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在实事求是中探究,这样才能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第三篇:研究学生习作心理,科学指导作文教学范文
研究学生习作心理,科学指导作文教学
丰台区云岗中学
何 晔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常常从作文教法、写作技法等写作本身的角度去研究,研究如何更好的传授写作知识,似乎这样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唯一办法,却忽视了写作教学的根本:指导学生会写作,而不是让只掌握写作知识。学生是学写作的主体,而对写作状态下的主体研究很少,特别是对写作主体在写作时呈现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更少,这常常让我们的写作指导收效甚微。如果能对学生在写作状态下呈现的共性心理现象作研究,并据此科学地指导作文,也许我们的写作教学就会另有一番天地!
我把学生作文时的心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写作前的心理特征——“怕”写作
面对写作,学生大多体现为一个“怕”字。他们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面对写作总提不起精神,没有丝毫的兴趣,表现出对作文的恐惧。
(一)分析“怕”的原因是多样的:
1、没有破除对作文的神秘心理而恐惧。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是“高级”的事,是作家、文学家的事,很神秘很了不起,不是自己这个水平能做的事。在这种心理下自然就对作文存在畏惧。
2、长期因作文写不好而受批评、受指责造成的潜存的害怕心理。这是一种写作心理障碍,总觉得自己不会写,也写不好作文,自然面对写作就恐惧了。
3、因没什么可写而恐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心中没存东西,写不出什么来,自然就害怕作文了。
4、还是其他的种种原因,比如基础较差,提笔总是不会写字,久而久之也容易造成怕动笔写作的心理。
(二)针对原因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
1、充分研究,对“症”施教。
学生在写作前呈现的种种心理特征,需要我们老师能有针对性地作充分的研究。虽然原因多样,但都有一个潜在的共性心理是对写作缺乏自信,有一种严重的自卑情结。这需要我们加强“对症”研究,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甚至包括作文之外的闪光点,进行迁移鼓励),积极鼓励,帮助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进行以鼓励为主的必要的心理矫正。常常告诉他们作文实际上是在表达,如同说话一样,只不过这是用书面语言在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长期因作文写不好而受批评造成的潜存害怕心理的同学,只要他能按时交上作文,我都给予表扬,一点一点地树立他的写作信心。
2、采取办法,激发兴趣。
除了进行心理辅导外,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果有写作兴趣,就会乐于写作,就不会把写作文看作是苦差事,就会克服“怕”的心理,努力提高作文水平。
(1)命题诱发。好的作文题目可以给人以很强的心灵冲击,诱发其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设计的题目,尽量能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文学性和启发性,要能给人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上海的高考题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等。这类题目既有很大的想像空间,又有很 大的挑战性;既生活化,又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在命题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高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特点,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喜欢命一些带有能激发学生说理欲望的题目。如《我喜爱的一句箴言》《XX现象之我见》《酸甜苦辣话高三》等。
(2)以情激情。在写作前老师或以富有深情的语言引导,或以其他的故事与名言激发,或是以一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开始„„用老师的激情激发同学们的激情,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有一次在作文指导课我曾这样启发学生:“任何人都有情感,但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一己之私而喜怒哀乐,或为表面的应付而矫情,那么他的情感是绝不可能曝光的,他写作文时就只好抄袭、杜撰、拼凑、矫饰。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前提呀!同学们,请你把做一次作文当作一次品味人生、思考社会、升华人格、纯洁心灵、展示自我的机会吧!你的文章、应该是自我道德良知的审判台,是弘扬真善美的号角,是鞭挞假丑恶的响鞭。你们的写作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更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展示你们的心灵,抒写自己的心声。同学们,请打开封闭的大门,坦诚地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吧!”在笔者的鼓动下,全班同学的情感闸门打开了,此次习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佳作。
(3)彰显特长以激趣。这个特长的界定可以使宽泛的,凡是可以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特长都可以一试。比如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特别喜欢打篮球,而球艺也很不错。我就让他写自己这方面的感受——写自己在赛场上的拼杀精神,写自己为集体获得荣誉时的兴奋,写自己打球失误时的懊恼,写同学观战给自己加油时的感动„„还有一名学生,特喜欢钓鱼,我就引导他结合自己的钓鱼经历和感受,写一些文章,结果还在《中国钓鱼》杂志上发表了。
(4)以竞争激将法激发兴趣。我教的班里,常常是女同学比男同学能写作,于是我就采取男女同学竞赛的方法,故意说女同学怎么怎么能写,男同学老是不行,太“阴盛阳衰”了,太丢男同胞的脸面了。这样挑起男同学的竞争欲,激发男同学追赶女同学,彼此较着劲地写。或是在几个平时关系要好而又相互有竞争意识的同学之间,以写作较强的去激将写作较弱的,迫使写作较弱者不服输,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当然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从本质上讲不能只靠这些一时的小技巧,必须帮助学生加强写作积累,形成稳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根本上解决怕写作文。那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真正地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明白生活才是给他们提供写作动力的源泉。
(1)或是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优美段落、优秀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或是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学课文《包身工》时,我把夏衍写作本文的经历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优秀作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作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后,才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优秀作家的创作经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注意积累素材,慢慢消除怕作文的心理。
(2)提倡学生通过听新闻、读报纸了解时事;读名著,增强文化积累;搜集写作素材。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语文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格言》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做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利用假期,给他们推荐一些文学名著,让其认真阅读,并写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又丰富了其语言知识,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还何愁做不出喷香的“饭”?自然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二、写作中的心理特征——“乱”写作
由于写作前的“怕”,导致写作中心理的“乱”。思路乱,写的文章结构乱、文体乱,文理不通,没有章法,甚至写出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说什么。针对这种心理状况,我一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一方面讲解各类文体作文的写作方法,点拨技巧,精心安排写作训练序列。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写作规律,就能思路顺、文理顺、文体顺。
针对“乱”的写作心理,我采用了以下解决策略:
1、加强审题指导,培养学生动笔前对文章有整体构思的习惯。
许多学生在一时的激发下有感受,就不认真审题,更不整体“谋篇布局”,就动笔写起来,但写着写着就会出现思维短路,或是跑题或是没有可写。这就是缺乏审题意识,缺乏对全文的整体构思。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明确写什么类文章最得心应手;(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读懂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审清话题范围,选好自己所写角度。审好题之后,明确自己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怎样开头,怎样写中间,怎样写结尾,拟好写作提纲,并对提纲反复修改,再围绕提纲写作,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思维的“乱”。
2、加强作文规律的指导,点拨一些写作技巧。虽然“文无定法”,但对初学者加强作文规律的指导,掌握一定的“法”还是很必要的。每类文章必有自己的写作规律,点拨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感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就会形成比较通畅的思路。比如记叙文是饱含感情的文体,需要以情动人,以细节感染人,因此在描写细节上下功夫,在抒情方面显真情。议论文应该是社会责任感的产物,它要求以理服人,有较强的逻辑论证力量。平时就着眼于责任感、正义感的培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注意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另外给学生讲一些写作的技巧也是必要的,如作文开头、结尾的技巧,记叙的技巧,论证的技巧,结构安排上的技巧等等。
3、根据各类文体的特点,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老师要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让他们面对各类文体的作文写作时都胸有成竹。我结合写作目标和学生实际,以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片断作文训练。(1)说明文类:如《我的手机(文曲星、mp3„„)》,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描写:如《课间的校园》,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某建筑物介绍:如介绍我校新楼的布局、墙上的宣传画等。(4)续写想象情景类作文:如 “圣诞之夜,圣诞老人来到我身边„„”(5)议论类作文:围绕一个观点,用两种论证方法论证,或举两个典型例子论证,或用辩证思维说理等。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话题作文等。这样既有片断作文练习,又有大作文整篇练习,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乱”的心理,让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层次的提升。
4、借鉴名家名篇的写作模式(或是思路模式),提倡学以致用。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尤其是掌握了名家的写作模式(或是思路模式)后,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是我解决写作中学生心理“乱”的又一方法。学生借鉴名家的思路,利用他们很熟悉的结构模式去写作,做起来就很得心应手了。如借鉴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 “移步换景法”,去写《登xx山》、《游xx山》等;借鉴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或是《我生活的居民 小区》等。甚至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些名家之作进行仿写,用名家之作的结构、语言模式,表达自己的内容。有一次我教完《纪念刘和珍》,有一同学就仿该文的结构和语言模式写了一篇《为了鼻梁上的眼镜》,控诉了应试教育对自己的戕害,学生争相传阅。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学生“何乐而不为”?
三、写作后的心理——“松懈”,懒得修改
写作后许多学生体现出的心理状态是“懈”。由于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在写的过程又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乱就一篇,草草了事,写完后不用说再反复修改,就连去读一遍也懒得做。这正是松懈的心理体现,如果任由这种心理发展下去,会让我们在前面下的功夫付之东流。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抓好作文后的评改,而且还要注重评改方式,以巩固写作成果,要让学生以自己写的这一篇为起点,向新的目标迈进。让他们松懈的心又紧张起来,不断地催促自己进步。
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教师重在讲评、鼓励。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同时也明白好作文是认真修改出的道理。对每次作文训练中涌现的好作文,我就集中让学生打印出来,编成作文集,在全体同学中传阅,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要注重对写作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的鼓励,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毫不吝惜表扬,以激发他们心里的写作欲望。只有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他们继续写作的兴趣才会更浓。
只有在注重对写作教学规律研究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学生习作过程中呈现的共性心理状态或个性心理状态(针对个性心理状态当然需要个别研究),并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地指导,才能事半功倍的提高其写作水平,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水平。
第四篇: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浅谈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纳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确立了“科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掌灯人”,科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观察、探索、时间的机会,还要用恰如其分的指导语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科学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语言指导类型出发,进一步引出对其指导策略的探讨。【关键词】
科学教育活动;语言指导;启发性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纳入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确立了“科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是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幼儿园科学教育需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操作,这就要求幼儿园工作者要为幼儿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1] 那让幼儿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更为主动,收获更多,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
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掌灯人”,科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观察、探索、时间的机会,还要用恰如其分的指导语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普遍类型 1.直接讲述与直观说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用到的语言指导是讲述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向幼儿讲述活动主题,如活动主题相关的事物概念、活动展示的内容、以及教学材料的作用等。直观说明则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包括演示事物的名称、功能说明,实验操作步骤的说明。科学活动相对于语言活动,艺术活动等,是更为具有逻辑性的,为了让幼儿的理解更加清楚明了,教师采用“直接讲述和直观说明”的语言指导更多。具体事例如:
教师:“小朋友们,桌子上有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里面都装着水,但是他们一个粗一些,一个细一些,上个星期我们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这个实验,小朋友通过实验发现,其实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一样的嘛?”
这类教师的言语行为教师就是向幼儿直接讲述和说明了实验的内容、目的、步骤等。2.利用提问启发幼儿
提问是抓住幼儿注意力、启发幼儿思考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师常常在科学活动中用到的。教师针对科学活动相关的内容、概念、信息等向幼儿提出问题,并请幼儿自主的思考与发言,让幼儿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提问来推进活动开展,引导幼儿深入探索,还能够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比如:
教师:“怎么冰块快点融化呢?”
教师:“小A,你们小组是怎么记录小兔子的成长的呢?” 3.重复幼儿语言
重复幼儿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常常使用的语言衔接指导方法,其通过重复,一方面是对幼儿语言的一种鼓励与肯定,另一方面是让全部小朋友都能够听清楚,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但在科学教学活动,教师过多重复会将重复的作用降低,还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这对科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二.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策略 1.衔接幼儿已有的经验
幼儿的学习是循序渐进了,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的他们,常常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事物。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语言指导的时候,就要注意,“仅仅是引导学习新知识是不完美的,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有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学习新知识是简历在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因为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水平。
如在探究“奇妙的水”的活动中,教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就可以问:“水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哪里可以见到它呢?”。如果幼儿对此不知道,则有必要先进行了解“水的特性”的活动。有时候还需要教师澄清幼儿的一些错误认识,并要引导通过实验去验证结果。
衔接幼儿已有经验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即为让幼儿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接下来的科学活动之中,如进行“奇妙的水”的活动之前,进行过“无处不在的水”的科学分享活动,再此教师就可以问:“你们知道水会在那里吗?”从而促进幼儿回忆获得的有关水的经验认识,有助于接下来活动的开展。2.激发幼儿实践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的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展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科学活动的魅力就在于让幼儿能够去体验、感受、操作,而教师就要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用语言去激发他们实践操作的兴趣。激发幼儿实践兴趣,教师就要在语言知道过程中,尊重、鼓励幼儿的自由探索,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兴趣。如在“蜗牛爬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让幼儿猜想“蜗牛喜欢吃什么呢?”,然后再通过“他们真的吃这些吗”的问题引出蜗牛喂养验证活动,而在深入活动中,教师就要去关注幼儿最关注的是蜗牛的那一部分,在听见孩子们说“你看,蜗牛爬出来了,从它的小房子里面爬出来了”,而挖掘出幼儿对蜗牛的兴趣点在蜗牛的外形上,教师就要请幼儿通过观察总结出:
“蜗牛有个重重的壳子” “蜗牛的身体是软软的” “蜗牛的头上有两个犄角”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与自己所设想的是有区别的,因而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活动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的,教师采用启发性语言打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启发性的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启发幼儿去思考与探索。如在科学活动任务确定之后,教师请幼儿对科学实验进行一定的猜想,并相互讨论,进一步让他们去大胆尝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实验经常,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实践方向。
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中,教师可以这样体悟:“你刚才把轮子放在地板上发现了什么?那把轮子放在地毯上的时候呢?”在引导幼儿对比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会让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总结规律。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具有关键作用的,可以让幼儿学会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时间探索,从而获得不同的答案,也有助于教学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4.游戏化语言指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是帮助幼儿养成秩序性的有效工具,在科学活动中更需要相应的规则来帮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然而,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用成人化的语言去叙述规则,让幼儿对其没有兴趣,更没能理解。如果教师将规则语言变成游戏化的,幼儿应该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吧!比如,在进行“五颜六色的光”的科学活动中,关键点是要引导幼儿将各种颜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这就涉及到幼儿获得关键经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提出合理的实验规则。如果教师生硬的告诉幼儿:你们必须将每种颜色的纸分开,放在光的照射下,呢么幼儿可能无法理解,并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如果教师用游戏化的语言来进行规则描述:“现在这些颜色纸,都说自己有着不一样的颜色,为了验证他们的手法到底正不正正确,我们就要让光能够看见他们,这样才会得到最公平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黄普全,王本陆.现代教育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小学科学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 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