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技术类”课型教学指导策略
■2012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参评文章
小学科学“技术类”课型教学策略
瑞安市虹桥路小学 黄国胜
【摘要】科学与技术领域对于当前科学教师而言,是个新的模块,关于“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虽然许多一线科学教师对此做过实践探索,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全方位的实践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在“技术类”课型教学中形成了核心概念运用策略、同伴互助策略、设计操作法策略、创新策略和评价策略等“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有效指导活动过程,提高了学生运用技术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技术类课型教学策略
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承载了小学大量的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我们谓之“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是融合在科学课教学之中的,因此,作为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学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来说,目标不明、指导方法缺失等问题更使我们对该类课型的日常教学呈“一盘散沙”状态。在“技术类”科学课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制作中问题的产生与提升,问题的解决与方法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计划、如何达到活动目的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性策略实施,所以,要提高技术类的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较为现实的是要解决教学策略问题。下面我就来结合一些课例,具体谈谈“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应用。
一、运用核心概念,提升制作技术含量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技术制作的关键是核心概念的运用。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逻辑加工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大脑中作出正确的反映的过程。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用《电力驱动小车》一课的两次教学实例来佐证只有合理运用核心概念才能提高制作技术含量的观点。
第一节课,教师指导学生用小电动机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学生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用于小车外形的设计、搭建,装上小电动机、电池后,小车快速向前开动,12个小组中只有1个小组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使小车动起来,学生兴奋地大喊起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却发现学生似乎并没有从这节课中获得对技术运用的感受,他们感受最多的仅仅是自己小组的小车动起来了,而且跑得很远。但是对于小车为什么会动起来?为什么可以跑得那么远?这些核心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解决。
经过教研组反复讨论,我们认为,科学课中技术课类型的核心概念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课类型教学中需要核心概念的有效引入。而这节课中需要运用的电动机转动原理等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概念架空的,因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出现在六年级上册,而制作小车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拔高了对学生的制作要求,所以学生只会对小车能跑、跑快、跑远感兴趣,而对于众多的“为什么”不能做出解释。
所以再次上这节课前,教师就特别关注了在制作的过程中核心概念的运用:小车动起来了,而且跑得很远,很直,非常好!那么,小车为什么能动起来?为什么可以跑得那么快?那么直?关键与什么因素有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动起来的原因是因为有小电动机作为动力,跑得快慢与电池的电压大小、齿轮是否吻合、车头形状的设计等都有相关的关系,较好地达到了以核心概念运用于制作过程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的预期目标。
二、推行设计操练法,促进“思”“做”对接
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在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都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大大减少因画图或写方案所占用的时间,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的设计都适合这种方法。比如研究课《设计制作小赛车》中,老师明确了本堂课的首要任务:设计一辆小车,让你的小车跑的又快又直。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让学生先在科学记录本上用文字或图片的方法将设计思路记录下来,存在以下的问题:
1.设计的图样与实际制作内容严重不符。因为学生会忽略教师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凭自己的思路天马行空地“设计“一通,结果很多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本无法起到“按图索骥”的作用。
2.费时、费力又费解。相比较《我的水钟》一课,瓶子的形状等绘图是很简单的,但小赛车的外形设计没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学生无法完成图样的描绘,就算绘制完毕,有时候连同组的学生也看不懂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通过研究,采用了以下的策略:将所有实验材料放在一个托盘中,让学生采用摆一摆的方式进行小赛车的设计,并给每个小组一张白纸,随时记录在摆一摆小赛车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设计方法我们称之为设计操练法策略,这种策略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展开设计活动,而且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设计的过程既直观又形象,更易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整和改进。
当然,设计有画一画、摆一摆、写一写等多种方式,本节课采用的是摆一摆的设计方式。那么这些设计方式有什么优点,适用的范围又如何呢?实践证明,这课中摆一摆的方式比较省时间,能降低设计的难度,比较直观,而且在摆的过程中还可发现制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记录与解决;画一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时间,而且不够直观;文字设计则出现有些描述不清的问题。但三种方式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摆一摆的方法要求材料已经经过剪裁,已具雏形,而那些需要大量剪裁的设计还是需要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现设计的方案。
我们还认识到这类课型的教学中,要对学生每一次的设计,改进,要进行记录,并存档,作为学生设计能力的研究资料,以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开展同伴互助,提高活动效率
合作学习的同伴互助策略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情感互相影响、角色互相变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而不再是信息的单向传输。
如执教《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教师就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提供了材料后,学生发现要使小车跑起来至少要满足一下3个条件:
1.车轴上必须套上吸管,否则车轴被双面胶黏贴在KT板上后无法前进;
2.车轴上的齿轮必须与小马达上的转子紧密吻合;
3.小马达必须与电池盒上的导线连接,利用电池的能量使小车动起来。
我们上课同时要面对全班学生,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思维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如果个别学生或者个别小组碰到学习上的困难而提问时,老师采取让全班停下来讲解的策略,就会对部分碰到以上问题却已有自行解决方法的小组干预过多,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也静不下心来听老师讲;但如果置之不理,又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时候的同伴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堂课采用的策略有:制作有困难的小组同学可以到制作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制作的经验,虚心向他人请教;指派一些已经制作完成的小组成员到制作有困难的小组去指导;也可以由老师对小组进行个别指导。这样的策略实施,使学生之间更乐于合作,探究氛围更加浓厚,教学也更加开放,时间也更节约,并能有效地减少对各组学生活动的干预。
课后我们对同伴互助这种新型的、老师们还不大敢尝试的互助学习方式进行了讨论,达成了怎样实施同伴互助及互助方式的共识:
1.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给予其他小组提供帮助;
2.一组提出问题,由已解决此问题的另一组给予提供帮助;
3.直接去其他小组取经。
由此我们还认识到技术类课型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桌椅摆放方式,便于学生自由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互助,教师不能过早介入,避免打搅同伴互助的开展。特别是教学过程中不能时不时打断学生的活动,因为学生活动被打断的同时思维也被打断;此外活动设计要做到长时间有效的探究,而不要分割成一个个小环节;学会寻找出同伴互助、集体交流等适用的范围:什么时候集体交流?什么同伴互助?什么时候提供提示卡?都是值得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的。
四、尝试基于学生差异的弹性策略,促进创造性思维开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技术类”课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例如教学《做一个指南针》这课时,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想: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可也有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同学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悬挂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在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教师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教师叙述,教师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造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弹性策略:
1.创造思维活动内容可依学生程度弹性适用;
2.在使用方式上,教师可穿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或在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3.推陈出新和创新并重。对中下程度的学生多做模仿性实验,降低设计与制作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对程度较高的学生,可少做模仿性实验,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创新。
五、构建全程评价体系,达成“多向共赢”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是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特点。在“技术类”课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善于创造各种方法,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告一段落时,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
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1.前置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2.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等进行评价,这里宜采用即时性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
3.结果性评价。“技术类”课型的特点之一就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前准备和过程研究,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驱动性任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及时对各自完成的作品进行评定。如《设计制造小赛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造一艘小船》等。
经过课前准备和研究过程,结合最后组织的成果评定,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紧密与校“科学之星”评比紧密联系,采取在期中和期末评选“班级科学之星”、“学期科学之星”、“年度科学之星”等激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尽管因为小学科学课中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实施在我国目前还少见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文献,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但只要我们不断地经历体验实践、观察、反思、与同行互动的过程,获得诸多感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技术类课型科学课的特点,在研究中不断提炼出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解技术、应用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标准草案)》,网络
2、陈素平,《从“做做玩玩”到“技术设计”》,《科学课》,2007年第4期
3、王文明,《谈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网络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讨论类课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讨论类课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讨论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已经逐步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科学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本人通过《小学科学讨论类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懂得了要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为讨论式学习准备
实验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安排的,做到以下两点,才能将讨论式学习落地实处,否则讨论活动只能流于形式。
讨论小组同时也是科学实验小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小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在组建小组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选择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给小组顺利合作埋下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讨论学习的习惯非一天两天养成,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讨论探究中逐渐形成的。
二、营造合作探究氛围,将讨论式学习落到实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小车一辆、橡皮筋两根等器材来安装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其中第二组有两位同学抢先绕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绕,小车就是运动不起来。于是其他组员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小车动不起来的原因:(1)橡皮筋被车轮的轴卡住了;(2)绕的圈数太多,车轮打滑等等。接着反复讨论、调整、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间得到启发。既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小组人员各自的才能,形成学习的互补性。
三、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实验课不能把讨论式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实验课上,一个个小组是各干各的,不讨论,不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么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有的小组显得很热闹,可是走过去发现他们不会讨论,不知道讨论什么。
如在教学《种子发芽》这一课时,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种子并把观察记录写下来。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讨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就高,有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了有关信息后,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老师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四、合理进行课堂评价,提高讨论式学习的效益
教师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来说都很重要,有时你的一个肯定会对一个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好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不吝给以肯定和表扬,比如“你说的真好!你们这个小组讨论得真不错”等等。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弱势”的学生,因而冷落了另一些不善于表达的“沉默”生。其实这些“沉默”生在小组中有的是功不可没的,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怕抛头露面。如果多给予小组整体评价,他会感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员,感受到一种自豪,想到自己也有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的责任。
讨论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讨论式学习的效益。讨论式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实验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促进讨论式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三篇: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
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第二步是班内交流。在表达与交流中要体现方式的多样性,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其它学生作补充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7、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不但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实际上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同。如有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只能是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技能的把握,来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四篇: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黑龙江省铁力市教师进修校 曹书海
提高写字教学质量,需三个必备条件:一是教师的写字素养,包括相关的写字知识、理论认识和鉴赏能力、写字水平、能力;二是对写字教学的认识(课标对写字的要求,各年段的要求,写字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想);三是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一、策略
1、心理学策略 重在激发兴趣
情趣语言、鼓励进步、知晓退步、战胜自我、树立榜样、加强观摩、期待延时、以赛促练等都是常用的心理学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实践性策略 重在指导写字
思路上三抓:
1、抓基础期(低段),2、巩固期(中段)、3、提高期(高段)
基础期,重点关注笔画和偏旁的写法和美观,兼顾结构;巩固期重点指导偏旁及结构,兼顾行款;提高期重点指导结构的美观,巩固行款,培养整体布局意识。这三个阶段具有渐进性和梯度性,体现课标要求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整体性设计。
备课上三抓:
1、抓分类
2、抓主笔
3、抓规律 抓分类: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写字教学,首要任务是分类清晰,达到以一带
十、以一带类的目的。
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对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整体分类,每个单元重点指导哪类字、下个单元重点指导哪类字,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哪些字,第二课重点指导哪些字,做到胸有成竹,指导起来才具实效性。如果说,第一课已经指导完左右结构中左长右短的字如“相”字,那么下一课再出现这样的字如“杜”字时,对这样的字只要点拨即可,无需在耗时指导这个字。
抓主笔 主笔有两种理解,一是一个字在田字格中占在或是接近横中线和竖中线的那一笔,二是一个字中起着平衡作用的那一笔。还以这一课为例,“词、义、相、反、牢、矮、厚、忙、闲、很”中“牢、闲、很”的竖就是前者说的主笔,如果位置不对,字的结构就缺少美感,出现松紧不当,闲忙不分,同时,“牢”的竖又是后者说的主笔,如果写歪,字就不正。
抓规律
每一种笔画、偏旁,每一类字都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教学中有效遵循这一规律,事半功倍。
笔画规律 如横折钩,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规律是可循的,如“闲、羽、司”等,在它的里面如果笔画较多,一般都是折竖的写法,“巧、句、力、钓”在它里面笔画较少时,一般都把折写成弯的。
偏旁规律 如金字旁,三横间距均匀;三点水,三笔上下位置要呈弧线。结构规律 如左右结构的字,又可为左窄右宽的,如料;左上右下的,如坑;左右同宽的,如;,左长右短的,如忙;头齐脚齐的,如挽。这样的字都可以寻找书写规律进行归类指导。
课堂上三抓:
1、抓程序
2、抓指导
3、抓技巧 抓程序
写字教学有自己的程序,我省“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写字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六步教学法”,很实用,效果很好。
1、出例 出示某一类字的例字。
2、辨形 辨别出某个字的形状、结构、各部分的位置等。
3、明法 明确某一笔或某一部分怎么写好。
4、示范 教师要范写某个需要指导的字。
5、练习学生尝试练习某个字。
6、评价 师生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准确而客观的评价。以上六步,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操作。
抓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上述六步的全程中,尤其要体现在后两步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评价中提高观察能力、结构能力,评价能力,把预设的分类、主笔、规律生成在课堂,进而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和能力。
抓技巧 写字是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重视技巧的传授能事半功倍。
一是术语技巧:尽量规范教学术语,使学生尽快知晓术语的意思,转换为对字的评价语言并指导写字。
如主笔突出、首笔定位、借笔定位、字无双捺、笔画串门、品头论足、向上看齐、疏密匀称、比较两边、上盖下出、外伸里缩、上紧下松等。
二是笔画技巧:横轻竖重,停顿提勾,横平竖直。轻起匀拉,折笔果断。撇要快,捺要顿。小小一点要点好,学会顿笔很重要;横要平,竖要直,撇有锋,捺有脚;提钩要尖折有角;行笔轻快要记牢;认真练习功夫到,笔画健美字才好。
三是类字口诀:每一类字都有自身的规律,把这些规律编成口诀,便于记忆和迁移,形成写字技能。
如:白、自、向、血、舟、身、奥、鬼„„这一类字,就可以这样:左边有一竖(包括竖撇),一撇被挡住(写短撇,撇不出头)。
再如:勺、匀、句、旬、匆、勾、甸、包„„左边没有竖,一撇可伸出(写长撇,撇出头)。
二、课型
1、主题写字课
我们可以把主题写字课分为选编主题写字课、单元主题写字课、全册主题写字课。
学生的写字训练主要是结合语文课本上的生字学习而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字形结构、同笔画的不同写法、同结构的不同比例等情况,容易分散主题,不利于学生的练习。因而建议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识字写字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自主地结合本单元、本学段的特点,开展有主题的写字。例如某个单元要求会写的字中有很多半包围的,其主题就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求学生把半包围结构的字写得匀称,关注里面的部分与整体字型的关系,做到大小合适。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就此专门开展一次主题写字教学,带领学生回顾本册书,找到半包围结构的字,根据其特点归纳成诸如“冲出包围圈”、“缩手缩脚”等几种类型,将零散的识字写字重新整理,使无序写
字向有序写字过渡,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找到汉字书写的规律。
还有一种主题写字是教材编排时就设计好了的主题写字,即识字
(一)、(二)等,称为选编主题写字课。
2、随文写字课
对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而言,如果没有主题写字内容,就可随文写字。
3、书法欣赏课
写字教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在技能的训练,但一味地强调技能会使之显得乏味。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流传至今,正因其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优秀的书法
作品、脍炙人口的练字故事都是写字教学的最佳资源。指导课与欣赏课并行,就像是书法传统文化的两翼,借此,我们的孩子才会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者。上好书法欣赏课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三是作品 的适宜度。
欣赏课要与写字课指导课交错并行。在会写了某类字但是还是写不好的时候,要及时跟进欣赏课,促进写字质量和水平。
欣赏课的课型分为偏旁部首欣赏课、独体字欣赏课、合体字欣赏课(各种结构欣赏课)等。
欣赏课的操作程序:
1、作品展示、作品介绍(可以教师确定作品,可以学生确定作品。如果学生确定,要请该生陈述推荐理由)。
2、小组欣赏、形成建议(优缺点)。
3、小组汇报、小组辩论。
4、点评建议、点评作品。
5、小组摹写、组内点评
6、教师总结、欣赏延伸(提前出示下一欣赏课作品或欣赏作业)。
第五篇:公 开 课 类 型
公 开 课 类 型
公开课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展示性质的课,如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观魔课;第二类研讨性质的课,如实验课、研讨课。展示性质的课特点与要求:这种公开课,不妨有点表演性,允许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做点准备,例如学生预先认真地读过课文甚至其他材料,对教学内容有比较丰富的了解,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老师更多的发挥余地,但不能“重演”,不能“排练”。这种类型的公开课必须是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听课老师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听课教师重在学习执教者上课的理念与课堂操作方式,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展示执教者教学风格与课堂灵活处理学生的教学生成问题的机智,这样课基本属于优秀教师的专利品。这种课课堂容量大,提供信息多,适合大规模教研活动(至少是县级以上单位组织的)。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过频繁。
研讨性质的课特点与要求:常态下的实验、研讨课,追求的是真实、朴实、充实、有效;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实验与研讨,执教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这样的课也允许有失败,关键是否体现创新精神,要有新的追求,课即使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为教学研讨提供平台,让教师从中领会失败的原困,让教者而会从中吸取教训,有利促进执教者与听课者共同成长。这样课体现实验性与专题性,这样课最适合校本教研,教师可学、易学,教研效率高。这样课要常开,人人都能参与作课,有利于全体教师提高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