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锦州市凌河区经验交流材料—开展“百十百”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百十百”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锦州市凌河区文教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我区一直以开展“百十百”活动为载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百十百” 活动的由来
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给我们全体教师最深的感受是:在知识难易程度的要求上降低了,更注重了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习惯”一词出现不少于12次。在叶圣陶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著,就有百余处之多。因此,我们认为:把养成的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学”不知要重多少倍。因此,我区在2003年,就对全区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12种学会学习的习惯》的要求。2009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先后下发《锦州市关于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的指导意见》,并在实验学校召开了《锦州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对我区促动不小。我们更深刻地感受了培养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百十百”就是十个学科每个学科列出学生应养成的习惯与能力,加起来就是100种,进而形成100个学习习惯与能力最佳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以2003年局下发的12种学习习惯为基础发展而来。12种学习习惯基本上是语文学科的初级学习习惯。于是,我们想到了只培养这12种习惯是不够的,各个学科都要、也应该、必须有来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与能力,这样就有了“10个学科的100种能力”。所培养的习惯与能力怎么重现?怎么评估?也就出现了100个最佳班的设想。这样,“百十百”工程的名字就诞生了。
“百十百”活动的实施
一、制定方案,全面启动
首先,由教师学校的各位教研员起稿,确定各学科的10种能力。10个学科的100种能力的确定经历了起稿、发样稿、讲解、修稿、定稿等几个阶段。接着,由局制定了我区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百十百”工程方案。之后,各校根据局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百十百”工程方案。为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我们把这项活动定在“工程”上,1意义在于活动的重要、活动之大、历时之长、活动面之广,意义之深远。
二、调研指导,教研推动
各校依据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区文教局则是采取调研与教研的方式来指导与推动工作开展。
调研分两种形式。一是以书面材料的形式由各校集中汇报,期初与其中各一次,有利于全区各校相互借鉴,解决共性问题;二是组织教研员到学校去听“预约课”和“推门课”,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随机问题。为推动工作开展,我们加大区域教研力度,教研是以“走校式”为主要方式,以学科为主线,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习惯与能力为大主题,以某个学校为基地,全区教师大范围参与其中。在教研中推动“百十百”活动良性发展。下面是2011年5月份我区“走校式”教研活动暨第七届教学研讨周安排表。
三、检查评估,阶段总结
工作开展一年以后,我们形成评估小组。各校申报最佳班,逐校、逐学科、逐班评估。共听课300余节。评出先进校9个,最佳班一等奖19个,二等奖99个。并于2010年12月召开了阶段总结大会,洛阳小学张鹤龄老师执教的“儿童诗创作”和福伦小学佟毅执教的“朗读训练”及劳保小学吕月丹老师执教的“国画创作”三节课堂教学进行了展示。学生们所展示出的能力令所有与会人员折服。会上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理清思路,奠定基础。
“百十百”活动的收获
“百十百”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与能力的认识,并收获了许多工作的经验。
解放小学关注学习习惯培养的预设,他们的老师在课前就把课堂上要训练的内容设计进去。如计算题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认真、工整书写的习惯;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教师在教
学中就能更好的、更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北湖小学把“百十百”工程和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教研的时候,他们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为教研主题,针对每个主题研究样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领导听课的时候,也重点听老师们是怎样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的;安富小学等还把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做为教学竞赛的一条评课标准,强化老师们有意识地去做。
重庆路小学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发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自检卡”到家长手中,家长监督,家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榴花小学细化了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将学习习惯分解为初级学习习惯和高级学习习惯。每个学段学习习惯培养的层次和重点不同,低段的初级学习习惯为主;中年段初级学习习惯和高级学习习惯并重;高年段则以高级学习习惯培养为主。
“百十百”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强化了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推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活动的开展,使老师们在探索中提升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与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学生由于老师平时善于让学生积累语言,因此,他们遇到美文佳名就想记,许多孩子爱读书了,个别孩子爱读整本的书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班级,学生们在平时就注重到了书写的工整、书写的美观、计算的正确;同样,也推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吉庆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主的班级就11个,校领导说,老师们边培养计算能力,也就边把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了。一些学校还把“百十百”工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使学校整体工作向前迈了一步。
当然,工作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完全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没有渗透到平日的每一节课、每一道题、每一个训练环节。比如教师们大多是关注学生知识点上的习惯与能力培养。而最基础的习惯像说话声音响脆,善于倾听等容易被忽视。还有,我们细致科学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形成,这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完成。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能力,关键在老师有能力,可贵在老师的本身有培养学生的习惯的习惯。“百十百”工程,引领的是教师从教的一种理念,提升的是教师从教的一种品质!我们在祈盼、祝福我们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我们也祈盼我们的老师更有培养学生的好的习惯与能力的习惯。每位教师要善于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的习惯扎根于校园中,扎根于之尺杏坛,扎根于每一位的心里。
2011年9月18日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课堂上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思维形式,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呢?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注意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之间的思想距离。
“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老师的课,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对这门课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效果相反。中学生的心灵十分敏感脆弱,有时教师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并将这种关心通过言行微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殷切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课堂上在让学生回答提问时,应充分肯定回答中好的方面,要尽可能使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能体面地坐下。这种成功的喜悦,愉快的心境无疑又会转化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大多数不喜爱数学的同学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毫无情趣可言。只要我们用心地审美便会发现数学中随处存在美:美的形式,美的理论,美的结果。如几种圆锥曲线定义的统一美,三角函数公司的简洁整齐美,圆、椭圆、正多面体等数学图形及一些公式如正弦公式等的和谐对称美,还有数学结构协调美。在课堂教学
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评价。从而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感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例如“凸n边形(n≧4)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从常规也许从n=3,n=4特殊情形开始考虑,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如果另辟蹊径,凸n边形中,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点共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令人眼前一亮,这种奇异美使程式化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常把构思绝妙、解法新颖的问题穿插在讲课中,用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巧妙的启示给学生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创设情景,以景激情,利用“开场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上课时学生情绪难以稳定,而新颖的导入可能及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讲“数学归纳法”,这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抽象性强,学生难以一下子接受。上课前,我让学生把方块橡皮都拿到讲台上来,我把它们按适当的距离,“一”字立排于讲桌上,当把第一块推到后,其它的则一个接一个全部倒下,然后我说这个简单的游戏里面蕴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这样使学生的轻松欢快的情景中,对原来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原理能够主动获取,理解深刻。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总之,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并非是一个“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的游戏”过程。事实上,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的思想,巧妙的方法和悠久的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合理创设情境,使其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课堂上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孝 通 初 中
柴 文 保
第三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柳梁学区扎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自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会议召开以来,各学区(校)迅速传达精神,制订措施,并贯彻落实,推广新教学模式。11月1日,柳梁学区邀请县内名师为本学区教师公开上新模式示范课,为全面推广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上示范课的三位教师分别是庄浪一小的李玉兰、李芸、杨海萍,柳梁学区组织全区60多名教师进行认真听课,每位教师都做了详细听课记录。之后,李玉兰老师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实施攀登英语教学,如何分组、如何激励评价等作了专题讲座。柳梁学区组织全区听课老师对三位县内名师的示范课进行讨论,分析、对比新旧模式课堂教学的异同,挖掘新模式教学各方面的特点和优点。通过讨论学习,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活动式”、“参与式”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都表示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应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活动结束后,柳梁学区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一小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技巧,深刻领会“活动式”和“参与式”教学的精髓和深刻内涵。全区各小学,要以学区为龙头,进一步细化课改思路,提升课改水平,要将“活动式”、“参与式”教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提高。今后学区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听课、评课活动要以这两种模式为参照,定性评价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区本学要在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谋发展、求突破、创特色,不断提高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发言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发言
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xx年11月30日,在教育局的支持和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我校启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满载领导的期望,承载xx中的梦想,满怀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我们走上了一条艰辛又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体会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在xx中落地、扎根、生长,得益于三个字——实、新、恒。
◆实——务实
(一)思想工作实
颠覆了传统教学,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教师不知道怎样写导学案;把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生展示讲不到点子上,花费时间多,影响教学进度,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等等。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教师开始怀疑和动摇,有的教师担心成绩下滑,开始走回头路。如果改革夭折,一个学年的孩子将要为失败的改革“买单”,学校遭遇了巨大的压力。
为统一认识,坚定改革信心,我们一方面通过听评课、座谈查找症结,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学年、教研组阶段总结会、推进会做统一部署。学校先后做了《xx》、《xx》、《xx》、《xx》等专题讲座,针对教师的困惑,提出了以下指导性意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是置死地而后生的仓促选择,而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慎重选择;不是教育局的强行要求,而是基于学校发展需要的自主选择;不是摆花架子,而是进行“真实”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机械模仿,而是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探索具有xx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不讲,不能讲”,而是“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多少时间”;不是简单改变课桌位置,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要讨论改不改的问题,而要讨论怎么改、改什么的问题;不要“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要“做”而论道,实地演练;不要因为效果不能立即显现而怀疑观望,甚至走回头路,而要消除急功近利思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不要左顾右盼,犹豫彷徨,而要消除顾虑,坚定信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鼓励大家:“改革势在必行,大势所趋,是绕不开、躲不过的,那就勇敢地迎上去,树立‘归零’、‘开放’、‘主动’的心态,与‘惯性’、‘惰性’做坚决的斗争,本着‘先上车,不争议,不抵触,不怀疑,不观望’的态度,做积极的行动者,虚心学习,用心研究,主动改变,坚定信念,走过那段艰辛之路,就会‘柳暗花明’,就会体验‘化蛹为蝶’的快乐。”
由于思想工作及时、到位,很快消除了大家的顾虑,当时的七年级(实验年级)迅速形成了讨论“改”,研究“变”的浓厚氛围。学校班子成员及实验学年的教师几乎每天都“蹲”在教室里,边观察、边研究指导、边改进完善,还参与学生的组织和指导。有时为一个环节怎样处理,大家争论不休,怕影响学生,就到走廊研讨,再回到教室实施、观测。
(二)实施过程实
为打造既“活”又“实”的课堂,我们坚持抓实十项工作:
一抓实根本。改革成败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因此,我们紧紧抓住两次赴杜郎口学习考察的机会,深入挖掘、总结教学模式背后的东西,即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对教育的挚爱和激情、强有力的执行力和锲而不舍的坚持力、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改革创新的胆略、克服惯性和惰性的决心与勇气、开放的心态和反思文化等,并通过考察汇报、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宣传、渗透。“批评就是福利”、“表现就是师德”、“反思促进成长”、“勇于暴晒自己”、“一件事抓到底,抓出头”等理念不断转化为教师的行为,这为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石。
二抓实源头。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从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源头抓起,开展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好教育,好人生”、“改变,从学习开始”等专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习惯,调整精神状态,指导学习方法,树立学习自信。
三抓实引领。班子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研究者。8名班子成员有5人上课,3人担任学年主任。大家把课堂作为试验田和教研基地,针对课堂改革中的困惑,大胆尝试探索,勇于“暴晒”自己,率先上研究课,把亮点和不足“晒”出来,给教师提供研讨的“靶子”。班子成员亲历课堂,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搭建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改革和教研的积极性,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抓实转变。要求教师由“教者”向“学者”转变,由“传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由“统一标准要求”向“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自学、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
五抓实备课。一是变重“怎么教”为重“怎样学”。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教学方法”为“学习方法”,变“教学过程”为“学习流程”,变“教案”为“导学案”,所解决的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二是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基本流程是:主备人“个备”——备课组“群议”——主备人修改——二次“个备”——授课——反思、完善。三是设计导学案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吃透教材;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学习内容紧扣学习目标;预设课堂生成的问题;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备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过去的多少倍。为保证上课质量,一节课的导学案有时要修改多次,很多白天没能交流的问题,晚上要利用网络相互沟通。
六抓实调控。面对开放的课堂模式,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感觉难于驾驭,控制多了发死,放手大了就乱。为了实现课堂“活而不乱”、“活儿有序”的目标,我们进行了“规范与自由,控制与自主”的小课题研究,通过听课观摩、研讨交流,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1)备课充分:对学习内容烂熟于心;预设问题;预设时间;预设人员;预设生成。(2)下达指令要清晰、准确、简洁。(3)课堂环节紧凑,不拖沓,营造“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的氛围;(4)教师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课堂,关注每一组、每一个学生的状态,了解每一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根据这些把握好收、放的时机;(5)虚心学习,提高自身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抓实课堂调控,有效降低了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
七抓实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与状态,展示的声音与姿态、专注度和参与度,个体、对子、小组的学习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式评价,评价做到及时、真诚、真实、具体,真正起到激励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只要有要求,就一定有评价,只要有评价就一定有评比。评价结果每天、每周、每月及时汇总。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不同。例如,对于展示的评价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敢于展示——展示的声音、姿态——展示的质量。
八抓实培训。对教师进行了撰写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堂调控、评价激励、反思反馈等方面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了自学、阅读、交流、倾听、展示、质疑、评价、上板面等项目的培训。
九抓实反思。一借助“课堂回音”进行课堂调控、管理反思;二利用导学案进行个体教学实施反思;三通过集体备课,反思问题设计。通过反思暴晒问题,展示亮点。
十抓实教研。为了让理念落地,我们坚持聚焦课堂、以研代训,从问题出发,进行行动研究,把教研的主阵地前移到课堂上。学校、学年、教研组、备课组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邀请课”、“研究课”、“示范课”、“推门课”、“磨课”等活动,以具体课例为样本,以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依据,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深入进行教学研讨。针对每一个阶段课堂存在的问题,领导、教师深入课堂观测、查找症结、分析原因,研究应对策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完善。
◆新——创新
我校与杜郎口中学相比,地域文化、校情、学情、教师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采取拿来主义,很可能走上“死”路。根据我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1)课型。杜郎口中学有三种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全部住校,可以保障预习的质量和课时,如果我们也这样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将自学、展示、反馈集中到一堂课进行。(2)呈现方式。杜郎口中学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导学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既节约了纸张,增大了课堂容量,又发挥了课件动态演示的功能。(3)展示。杜郎口中学大多是大展示,我们根据学生自学、讨论的情况及课堂生成的问题规定:自己能学会的,对子不交流;对子能解决的,小组不讨论;小组能解决的,不搞全班大展示。这样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世界上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发现,一种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用久了,学生就不感兴趣了。因此,从学校到学年、班级、教师每天都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变化“招数”,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变,对课堂教学口味要求高了,如果总用一个“套路”,学生不买账了。
◆恒——坚持
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工作量、心理负担骤然增加,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每一天、每一堂课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和坚持力。坚持一堂、一天、一周容易,坚持每堂、每天就是挑战。面对学生阶段性的倦怠、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制度、机制的制约,我们经常叩问:“我们能坚持走多久”、“教师、学生的热情能保持多久?”“怎样坚持走下去,而且走的更远?”今天,我们终于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路。支撑我们走过来的力量,来自xx中人不甘落后的强烈愿望,来自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和鼓励;来自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支持。一年来,各级领导、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兄弟学校的同行先后700多人次到校调研、指导,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我们坚持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鼓励,为我们坚持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帮助我们从迷茫走向坚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第xx中学全体师生对给予我们巨大支持和鼓励的各级领导、教研员、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过一年的实践,“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诸多难题得到破解,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学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广大教师不等不靠不抱怨,凝心聚力,坚持坚守,处处彰显xx中教师特有的精气神,阳光、开放、向上、务实的教师文化正在形成。一位实验教师感慨地说:“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每天都用心备课、上课、参与学生活动,你会感觉课堂每天都是崭新的、鲜活的,新的创意、新的发现、新的生成,使课堂教学不再单调和乏味。每堂课下来,学生总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自身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和学生共同成长。”孩子们变得自信乐观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综合素质提高了,既不失农村孩子的朴实,又增添了城市孩子的张扬。
虽然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制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自学、交流、展示需要充分的时间,巩固训练反馈的时间少或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经常抬头。恳请各位领导、教研员、教育同仁继续关心、关注、支持、指导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深知路依然艰辛,但有领导支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充满信心,努力前行。
行走,不停的行走,我们相信奇迹就在前方!
第五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叫xxx,担任四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今天能够参加这次新课改经验交流会,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新课改的成果,交流新课改的经验,我又感到特别愉快。大家都知道课堂创新,最大的亮点是“学习小组的建设”,新学期开学以来,在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都在自己的班级里,对自己任教的班级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下面,我就把自己实施新课改小组组员如何分配?来谈谈我的做法及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首先新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所以在小组划分时我首先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组间同质”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均衡发展,也为公平公正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其次我划分小组依据于分平行班一样,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十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成了一个“小
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次不是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是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搭建了基本的框架。
下面谈谈小组划分具体操作办法:
在小组划分时我采用了“荐、演、定、分、挑、排”六步分组法 首先是“荐”。就是采取自荐或他荐的形式,推荐出学习组长候选人,候选人不少于小组数的二倍。
第二步是“演”。候选人以“假如我是班干部、组长”作为主题,发表演讲。
第三步是“定”。确定的办法通常有两种。
一 是正副组长搭配式。根据学生的发言,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共议,最终确定出十一位同学为正组长,十一位同学为副组长,一共二十二位同学。这二十二名同学自由结合确定出十一个学习小组的正副组长,注意性别搭配,全班共十一个组。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中游以上,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正组长的主要职责侧重于学习管理,副组长的职责主要侧重于行为、卫生、生活等常规管理。亦即正组长是学习组长,副组长是行政组长。
二是正副组长与组员搭配式。魏书生多少年前就讲过,“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管人人,人人管我。在公平的基础上,各负其责,所以各小组内,组长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一人
担任一科学习代表。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组内每个都是组长。有管纪律的、管背书的、管卫生的、管收发本子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负责的同学,而且每一项任务都冠以“长”字,让孩子们带着荣誉感和使命感去管理小组。
人人都有职责,人人都有位置。这种方式扩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面,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强化责任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步是“分”,召集二十二名正副组长,对组员进行分配。根据划分的依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分配。一般而言,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因为大多数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五步是“调”,学生分配后往往要作适当微调。如男女生的比例,科目的平衡,学科的搭配,性格的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如组长是否与组员团结,组长的管理能力等,有时是组长与组长之间的互换。
第六步是“排”。各小组把各组的组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位,组内每个同学的具体位置由正副组长来决定。但常常是中间是弱势学生,左右两边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同等层次的学生对坐,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对学和结对帮扶。
经过大胆、刻苦的实践,我的课堂变样了!在课堂上我常常被他们那
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新课堂让学生学会了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的获得,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创新,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课程改革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于我去不断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