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本溪市迎宾小学考察学习及思考
对本溪市迎宾小学考察学习及思考
东港市新农镇中心小学齐仁宽
2010年10月14日至16日,在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领导老师的带领下,与丹东市各县区的教研员一起对本溪市迎宾小学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本溪市迎宾小学浓郁的“致和”文化和浓厚的“书香”氛围,迎宾人将秉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让每位教师都能施展才华,让每位家长都能收获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充满智慧,充满人文,充满信念,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作为他们的办学宗旨。这次考察让我找到了差距,看到了希望,明确了方向。通过对迎宾小学的考察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初识迎宾
本溪市迎宾小学始建于1950年,原名本溪铁路小学,2004年改为现名。学校位于本溪市平山区迎宾街,拥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现有教职工80多人,本科学历达48人,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脚踏实地,力求以“求真、求实、求新、求成”的教风,促成“乐学、善思、博趣、健行”的学风和“简单、质朴、文明、和谐”的校风。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中总结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拓展延伸、巩固提高”24字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主阵地带给学生真幸福。
走进迎宾,步入眼帘的是“好习惯,好人生”六个镏金大字,多年来,“经典诵读植养人文气韵,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打造“书香”校园一直是迎宾办学的一大特色。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是迎宾人对教育内涵的诠释。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
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迎宾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无不围绕着这一点大做文章:迎宾学校的主体物语是好习惯、好人生,只要走进学校,就可以看到它的亲切、平和,品到它的诗意、柔软,品到教育的温馨、温暖。“科学发展旅程”大型浮雕镌刻在校一楼大厅最显眼处,作为给教师的鞭策和对孩子的期待。“学生读书成长之路”大型抽象画悬挂在一楼电子屏幕的上方,为学生树立了修身养德的标杆。楼道宽敞、明亮,清雅安静,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的乐园,是孩子用真诚双手,精雕细凿完成的,充满着浓浓的古墨书香的国画和书法,“清雅安静”也就在翰墨飘香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了。
相比楼道文化,五层多彩走廊文化则显得精雕细琢,多姿多色:一楼“童真书画”。二楼正厅主题校训“好习惯 好人生”、大型竹刻“弟子规”、走廊悬挂三块全校学生习惯之星照片。三楼正厅大型抽象画“音乐广角”、“好习惯 我知道”,走廊悬挂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四楼正厅“读书广角”、“好习惯 伴我行”,走廊悬挂学生书法绘画作品。五楼正厅“体育广角”、“好习惯 我能行”。在五楼走廊,“风采展示墙”是学生心灵物语的淋漓展现。在这里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亲身实践,自主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娱乐、创造与成功的欲望,让学生的才艺得以展现,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调节。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涂鸦区不仅仅是一面墙,而且是快乐墙、创作墙、心灵墙和发展墙。
相比楼道和走廊文化,迎宾更侧重校园细微之处的文化建设。卫生间是学生每天光顾的场所,他们充分利用卫生间的墙壁,在每个空白墙壁上贴上了富有诗意的粘贴画,并根据画意附有由老师创作的打油诗,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学校还在楼梯缓步台、走廊拐弯处、楼梯立面处、厕所蹲位处、暖气罩等处张贴悬挂好习惯提示语及名人和名言:“校纪律 记心头 站成排 上下楼”、“张口我说普通话”、“脚步轻 走廊静”、“水—生命之源”、“生而善教 养而善诱”、“拾一张碎纸片献一份爱校情”。
经典阅读是迎宾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的重要举措。他们开展“晨诵—午读”活动,随着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为人处事、文明礼仪、生活细节等方面有着显著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好校园文化特色,将学生一天的习惯行为规范编成好记易懂、朗朗上口的《好习惯三字歌》,人人熟读成诵。在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坐好”,但坐好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把它细化为“头要正、身要直、胸要舒、臂要开、足要安”。这样逐条一对照,学生的坐姿自然就端正了,良好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学生不论是读起来,还是做起来,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经典的润泽,良好的习惯,幸福的人生”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倡导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经典诵读考级大闯关,古诗文、弟子规、经典名言的达标活动,把圣人的训导记在心里,立下君子修身养德的好习惯好品格。
二、我的感受与思考
对迎宾小学考察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的感受颇深,可概括为六个字:“震撼、差距、压力”。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模式、教学成绩让我感到震撼;质朴而优雅的校园环境,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寓意,构筑起了校园文化的支柱,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无处不在”,这就是迎宾人给我的最大印象。
“学以致用”,借鉴迎宾小学的办学经验和具体做法,结合我校开展的“书香浸润校园,习惯铸就人生”活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圣贤为师,诵读经典美文。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聪明智慧。做到储蓄经典国学,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的孝、悌、忠、信、礼、义、爱、让等理念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2、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我校教学楼投入使用将近一年,室外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彰显了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华古代名人刻苦读书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的壁画布满校园四周的墙壁。楼内文化设计正在借鉴迎宾人的经验进行操作中,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以达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3、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间操集合“快静齐”,楼道内不大声喧哗,上下楼、脚步轻,上下学自动结队而行,写字读书姿势好等等都是我们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节约一滴水”、“爱清洁,讲卫生”等提示语题写在相应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夯实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不断努力,为争创一流农村小学而不断努力。
2010年11月12日
第二篇: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一代新人——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本溪市迎宾小学——刘志丹
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
本溪市迎宾小学
刘志丹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与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于2000年11月29日的谈话语)紧接着,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再紧接着,下发的今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
笔者认为: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二)、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采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古诗文作者融化在其间的情感和意思,自然要经历一个识别符号和还原以及转译的过程,为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
二、课内诵读诗文的方法
对语文教学的缺陷,这几年社会上批评得很厉害,有人甚至认为它“误尽苍生”。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 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像、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 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一)、“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读以强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五)、“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六)、“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
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
(七)、提供机会多念多背
由老师来教读古诗文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因此,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不过,最好是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古诗文之乐。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作业,大体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对于部分学生,有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掉了。鉴于此,我们也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让这些孩子以“背古诗文”代替写作业,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现在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日 期:
2007.11.25
第三篇:高中学习考察思考体会
高中学习考察思考体会
为促进我校拔尖人才培养、开阔教师视野,X年X月X至X日,我校竞赛教练员及诚毅书院班主任在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前往X二中学习考察。此次考察活动组织有序、安排紧凑。在考察学习之余,我深有所感。
煌煌杏坛灼灼其华。X省X第二中学于X年建校,已有X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省内顶尖、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华名校,是X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批“一级重点中学”、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
X二中以“立志、努力、为公”为校训,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卓越素养和精英气质。为追求高品质教育,学校成立了奥林匹克学院和未来科创学院,从师资、课程、训练、管理等多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高水平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学科基础、卓越的素养品质、强劲的创新意识。
在学科竞赛方面,近六年来,学校共取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及以上共计X余人次,共有X人进入集训队,共十余次斩获国际奥林匹克金牌,成绩斐然,是名副其实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强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次参观学习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X二中奥林匹克学院校长、金牌教练陈钧为我们分享、解读了X二中的竞赛情况和培养的模式。陈校长介绍了学校为促进竞赛培养专门成立的奥林匹克学院的基本情况。学院下设五个学科中心,打造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其中金牌教练X人,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包括日常培训、假期封闭集训、外聘专家培训等特色教学训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给与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练员带着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优秀的学生在自学的同时也在开展朋辈学习。
通过学院机制,专门指导,因材施教,学校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杭二学生特点并且兼顾中长期和短期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信赖。在介绍中,陈校长特别谈到竞赛的目标不是单纯为了获奖,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发展,使学生通过竞赛,提高领袖意识和团队意识,可以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学生从竞赛中学到的包括执行能力、自学能力、纠错能力、应试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都将是获益终身的。
随后,我校化学竞赛教练员和X二中的金牌教练员代表方文彬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方教练就杭二的化学学科竞赛的规模、成绩做了简单介绍,分享了宝贵的竞赛培养经验。方教练特别提到利用任务模式和互学模式,即教练通过指导竞赛生的学习规划,布置关键节点的任务栏目,引导学生互教互助,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在化竞之路上有明确的学习节奏,并且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整改,学生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交流结束后,在校方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考察团参观了杭二的校园、实验室等,并同实验人员进行了交流。
秉承诚毅敢于卓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考察学习活动,感触颇深。想要取得好的竞赛成绩,首先要有从大局着眼的管理和配套,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教练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合作的教练团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入更高层次的教学资源,都会为竞赛之路打开更大的空间。
在交流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学生没法解答,怎么办?”杭二的方教练给的回答是“学生之间基本都能搞定,就算他们自己不行,可以联系学长学姐求助,老师也可以参与或者帮助查找资料。”学生在这样的后备支持下,自然就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可以成功。
考察学习的另一个感触是对于竞赛培养更要有人文关怀和教育。虽然竞赛生常在逻辑思维、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更有特长,但是竞赛生的培养同样也是教育,也需要人文教育,需要教练的悉心呵护,有时还需要一颗等待花开的耐心。对于竞赛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依然需要时间,需要效率,需要灵感的来源,竞赛教练能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上的指导,更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竞赛之路不是一条康庄大道,竞赛本身是高品质学习的一个侧面,它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教练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由此,除了可能赢得的奖牌,竞赛参与者还将会收获更宝贵的精神食粮,滋养人生,也就能从高品质的学习中寻得高品质的生活。
第四篇:山东考察学习的思考
设计“高效课堂”之探究
———山东考察学习的思考
经过在山东八天的考察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总的一点就是高效课堂形式多样,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特定的步骤,课堂设计可以百花齐放,体现各校特色甚至是各个一线教师风格,实质要相同,即要关注学生未来,关注学生后来的发展,学习过程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能阻止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下面对高效课堂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开展,教育者的理念都要发生转变
1.教育管理者先转变观念。
课改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创新,需要教育制度的大力支持,否则,课改只能是一句空话,像杜郎口中学校长带头挖三尺讲台,体现师生平等,这就是对教育创新的大力支持。
2、教师的观念要彻底转变。
一线教师是课改和高效课堂的执行者,教师的活动决定着课改是走形式还是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师要清楚的知道,你的完全包办,对你学生的后来发展有利还是有弊。
二、评价体制要发生变化。
陈旧的评价体制要退出教育评价的历史舞台,即教育评价要与时俱进
现在各个教育管理机构喊的是课改,但评价体制任然用的是旧的评价体制,这显然是不配套的,这样,教师和学生为了旧的评价体制忙碌,又要进行新课改,这时间和精力够用吗?
三、教师要重点研究和思考如何设计一节高效课,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解惑者。我有下面几点体会:
1、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预习是关键。
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下课本,而是要全面细致的钻研课本,预习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是走形式,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和预习指导案(预习学案),只有扎实 1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才有问题可提,才有讨论的知识储备,才有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以前学生被动的听变为现在学生主动地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轻视学生。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不面面俱到,学生会不理解,不掌握,但是,你曾想过,知识的海洋有多深有多大,你能全部讲到吗?因此,还是那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翱翔。正如像杜郎口中学校长所说:“只要教师相信学生,有时候学生比老师做的还好。”
3、要上好反馈课,掌握好学情。
在新课改中,教师讲得少了,但工作量没减,反馈课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关键课堂,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这样,教师在点拨的同时也和好的了解了学情,有时候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总的来说,山东学习考察,对我这个一线教师来说,收获颇丰,进步很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争取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运用,让自己在实践中成长、进步。2
第五篇:浅谈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溪市迎宾小学——陈立平
浅谈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单位:本溪市迎宾小学 姓名:陈立平
浅谈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华厦子孙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自从我校开展读经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好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多种实践活动。
1、形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开设“经典角”园地,比赛诵读。
开设古诗文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给学生练习诵读,为学生诵读古诗文创设了一个空间,方便了学生的诵读,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诗文之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2)评选诵读小标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举行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标兵,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篇目、方法、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2、教师深厚的古诗文底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精妙世界中,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有一定的积累,对历代的著名诗人有深入的了解,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无限的热爱。
小学生所学习诵读的,都是一些名篇名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杨万里,明代的于谦„„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动人,音韵和谐。教师要对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诵读。
3、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今天,虽说实行素质教育实则实行应试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担心占用学习主科的时间,影响考试成绩。因此,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也是关键。
4、品味诵读、陶冶情操是活动的宗旨。
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不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可以集体参与。但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基础不同,对学生背诵的量和质都因人而易,灵活安排。同时,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对学生接触的一些古诗,我们不要求像学习教材中的古诗那样,从字、词、句的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一一作具体的讲解。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粗略的了解,对古诗的意境能有大体的感受,初步领略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实际上,让孩子们读好书,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实际上也是给青少年以精神支柱。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所重视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 3 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
此外,我还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把经典诵读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日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除此之外,我还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学习的方法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 5 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卷有益,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