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息安全的新特点和对策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息安全的新特点和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分析
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2.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表现
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业、网上保险业、电子货币等
3.互联网金融的新特征
虚拟化的服务方式、模糊化业务边界、开放的经营环境、透明化的市场运行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息安全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息安全风险类别
网络金融技术风险:非法窃取账户信息、病毒侵扰等
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非授权访问、内部信息泄露等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息安全新的特点
开放性、扩散性、综合性、动态性
3.我国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监管现状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风险的对策
1.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国家应加大在互联网安全的投入,银监局等监管机构应开发行业的安全标准,形成自动化的互联网安全监控机制,由银监会向各门户网站和银行发布统一标准的安全控件,并与国家公安等部门进行协作,及时发现和预防互联网犯罪。另外应由公安部向运营商发布插
件,对网络黑客行为监控,若有病毒的机器接入网络,进行提示并自动断网。这部分内容可以分点进行详细描述,如构建自动化控制体系;手机与网站间的安全控件;运用云授权,加强控制进入管理和监控;加强终端安全的统一管理等。
2.完善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建设
首先应进行互联网实名制,同时建立一套互联网信用体系,以便对用户在互联网的行为进行监控,在将用户的权限与公安部的信息结合,对于有犯罪前科的用户将重点跟踪或禁止使用,对于不合法或者违反信用体系的行为,用户可以进行投诉,监管机构确认以后进行信用处罚。同时根据行业对互联网进行分级,金融业等行业应顶级为最高级,根据不同的级别和互联网用机信用进行访问控制。
3.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及时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保密,禁止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条文中不适用网络金融发展成分。
4.加强网络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开放的网络金融业务环境,快捷的交易信息传递强化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监管国际化有利于共享信息,通过协调合作交流提高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起的区域性风暴,建立与国际体系中其它金融制度相适应的体系和市场标准,并与它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合作。
5.健全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体系
建立专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的相应组织。全面清理现行计算机安全制度,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新防范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律,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反洗钱对策思考
【摘要】近年来,“余额宝”的升温将互联网金融带入大众的视野。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网络金融工具给洗钱犯罪提供了全新的洗钱方式和手段,网络洗钱活动大量出现。网络洗钱不同于传统洗钱方式的特点,使我国的反洗钱工作陷入新的困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反洗钱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洗钱犯罪 网络洗钱 对策
一、引言
余额宝引爆的互联网金融带来网络洗钱这种新的洗钱方式,而互联网金融冲击了传统的惩治机制,仅仅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依靠传统的惩治机制,尚不能有效地规制这一新的洗钱行为,我国的反洗钱工作面临新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带来网络洗钱犯罪这个具体问题出发,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网络洗钱进行具体的探析,对目前反洗钱工作陷入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反网络洗钱的具体应对之策。
二、反洗钱陷入困境的成因分析
上述反洗钱形势已经透露出,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洗钱犯罪都有最新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大爆发,互联网金融冲击着传统的惩治模式,原有的法律机制不足以应对新兴的网络洗钱行为,而网络洗钱形式的新特点又给反洗钱工作增加了监管、侦查和合作方面的难度,反洗钱工作陷入困境。
(一)网络洗钱的隐蔽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客户可以进行电子支付交易,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电子业务处理系统自动办理金融业务,随之,利用网络支付工具(例如,电子货币)洗钱就成为了网络洗钱的重要形式。网络支付系统通过数字证书、数字签名认证交易双方的身份,但是目前并没有实现网络实名制,所以对用户身份的验证并没有现实金融机构的要求高,网络洗钱分子完全可以利用购买的他人身份信息资料注册账户,很好的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另外,网络支付系统没法审查付款方的资金性质和来源,网络洗钱者注册开通一个淘宝账户,将犯罪收益存入支付宝,就可以利用在线支付进行较隐蔽的洗钱犯罪,而不会像信用卡支付那样存在书面记录导致留下洗钱的线索。在缺乏健全的交易监测报告系统的情况下,银行根本无法对这些网上的支付交易进行逐笔审查(例如有些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是非金融机构,利用这些电子货币支付可以脱离银行账户的审查),无法筛选出涉嫌网络洗钱的可疑交易,这些隐蔽性的洗钱行为就给反洗钱的监管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困难程度。
(二)网络洗钱的即时性增加了侦查的难度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支持,能够迅速的获取、筛选和处理资金信息,加之互联网每天24小时全天候地不停运转,使客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办理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犯罪分子能够即时地进行网络洗钱。例如,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洗钱,洗钱犯罪分子能够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时登录自己的网上银行账户,迅速并且匿名的转移账户内的电子货币,掩饰非法资金的真实来源;利用网络保险进行洗钱,洗钱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投保和退保,模糊购买保险的那部分非法资金的真实性质。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洗钱,资金信息即时、迅速地转移,使执法机关很难及时地监测到资金的信息和真实流向,没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查和追踪到可疑资金信息,发现洗钱犯罪的证据和线索,让反洗钱侦查工作陷入新的难题。
三、我国反洗钱国际合作的完善建议
(一)适时完善国内的反洗钱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由已参加的国际公约、惩治性立法和预防性立法组成的反洗钱立法体系。但是,随着洗钱犯罪新手段的出现,反洗钱的法律规定和措施也应该同步发展。今后,我国要继续对反洗钱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力争与国际接轨,例如,可以借鉴fatf“40条建议”中有关国家间犯罪资产及收益的分享问题,要求各国主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执行外国提出的冻结、查封相关资产等要求;也可以参考借鉴别国的反洗钱法规,结合我国洗钱犯罪的最新动态,对洗钱行为的界定适时进行修改,及时将新的洗钱方式纳入到法律的调整范围内,为反洗钱国际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二)深化行政合作的内容
网络洗钱手段多样,具体方式隐蔽而复杂,资金频繁地跨国流动,为增加执法行动的有效性,联合国公约突破原有的司法协作模式,将惩治、预防犯罪的范围扩大到了国际行政合作。因此,为了打击网络洗钱,我国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合作的内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与外国政府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与外国主管当局和相关部门的联系渠道,以便于迅速交换洗钱情报;加强与外国政府的合作,尤其是技术合作,以便于对网络洗钱犯罪嫌疑人真实身份、网络洗钱行踪和资金的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在特殊重大案件中,还可以与外国政府建立联合小组进行网上执法行动;各国政府间还可以共建平台,互相分享反洗钱的执法经验。
(三)拓宽司法协助的范围
国际社会反洗钱司法合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各国运用相似的反洗钱法律标准来打击洗钱犯罪,杜绝洗钱犯罪分子选择犯罪地点(洗钱地点)的可能。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反洗钱司法协助规则,我国要完善反洗钱国际合作,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司法协助规则。网络洗钱方式让反洗钱形势更加严峻,这也意味着提出的司法协助要求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宽。在此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加入反洗钱的国际公约或者国际组织,扩大关于洗钱犯罪的国际管辖范围;制定一个专门的机构,保证该请求得到迅速而妥善的移交或执行;不断完善没收、协助调查、引渡等具体司法协助措施的相关制度,保证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构建金融情报交流合作制度网络洗钱多是通过网上金融平台,因此,为了有效地对网络洗钱进行侦查和打击,就需要反洗钱金融情报和信息的迅速交换与传递,而金融情报机构就为国家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载体。我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情报中心―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针对反洗钱国际合作面临的困境,我国要进一步加强洗钱情报信息特别是国家或地区间资金异常流动信息的交流;逐步适用国际通行的有关洗钱情报统计的标准和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的情报交流技术,搜集隐蔽的网络洗钱线索;与货币基金组织等加强联系,互通信息。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字数:2754 来源:商情 2014年4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P2P融资模式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恶性事件频发不禁引发人们对P2P行业前景的质疑。本文从P2P模式的本质出发,旨在剖析P2P行业的机与危,并提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P2P;融资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P2P(Peer to Peer),即“人人贷”,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一般为小额信贷的直接信贷方式:资金闲置的人和有资金需求的人将信息发布到P2P融资平台上,通过平台进行配对,完成小额贷款。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P2P融资因“融资便捷、普惠金融”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P2P融资的风险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规避和防范风险将成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P2P发展的机与危
(一)P2P发展历程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拉开了国内P2P平台发展的序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市场的繁荣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之一的P2P也取得重大飞跃。2013年10月,P2P网贷规模首次实现单月破100亿,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P2P网贷平台数量为523家,同比增长253.4%,但P2P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控上的一些漏洞。2013年1011月仅两个月时间,超过50家P2P平台倒闭,并传出多起网贷第三方收黑钱、老鼠仓等恶性事件,P2P平台的发展开始逐步放缓,P2P平台融资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前,我国现存的P2P平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类是传统的P2P模式,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贷款协议,P2P平台只充当纯粹的中介,不参与实际的资金借贷且不对放贷人的资金提供保障,如“拍拍贷”;第二类是担保模式,P2P平台通过引入保险公司为借贷双方的交易担保来实现客户资金保障,如“人人贷”;
第三类是平台模式,引入小贷公司,通过吸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来满足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如“有利网”;第四类是债券转让模式,筹资人通过P2P平台发售债权实现融资,投资人通过P2P平台购买债权实现投资。
(二)P2P发展的机遇分析
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使得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储蓄习惯,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总体规模较大,超出了市场的融资需求,给P2P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流保障。相对于美欧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国际市场,中国发展环境对P2P贷款的适合度在居民储蓄率、人力成本、用户需求等方面更具优势,为P2P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从P2P模式自身来看,P2P行业在中国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融资,P2P融资无需经过繁琐和漫长的审核,贷款要求相对降低,且审核周期较短,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够满足融资方短期内的融资需求,这些都为P2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三)P2P发展的风险分析
从P2P的运行模式及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来看,P2P发展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监管的缺失。由于P2P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在我国监管体系中不属于银监会也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范畴,监管主体混乱,近年来一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态。2011年9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首次对于P2P贷款平台的风险作出提示,认为P2P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除此以外,目前政府尚未出台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P2P监管办法。政府监管的缺失是P2P平台发展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
2.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P2P平台当前主要的融资方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方整体信用程度不高,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需要获取大量的融资方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融资方审核;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P2P平台无法实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各P2P平台之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也不可能实现融资人信息共享,导致P2P平台面临着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却缺乏审核依据的尴尬局面。
3.P2P平台准入门槛低。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超过500家,自2013年开始以几乎一天一家的速度在增长,从总体规模和经营状况来看,我国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由于准入门槛低,资金力量薄弱,有可能存在一些P2P平台公司无视中介职能,收黑钱、欺骗投资者;更
有甚者,一旦发生大额的违约事件,较容易出现P2P平台携款潜逃等恶性事件。
4.P2P平台担保杠杆过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其自身实收资本的10倍。由于我国P2P平台准入门槛低,规模较小,为了获取利益,普遍存在着担保额超过实收资本10倍的情况。由于P2P平台普遍担保杠杆过高,一旦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融资方大规模的违约将对P2P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三、关于P2P发展的建议
P2P一方面能够解决市场上“融资难、投资难”的两大难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风险,为促进P2P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关于P2P发展的几项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P2P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运行模式、违规惩罚等内容进行规范,建立P2P平台评级制,清理不合规的P2P平台企业,整顿P2P行业风气,对违规操作的P2P平台公司采取严厉的处罚,并明确对P2P融资违约方的惩处措施。
(二)健全信用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P2P平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确保P2P平台可从征信系统中获取借贷双方的征信信息,同时借贷双方的交易信息也可反映到征信系统中。
(三)完善风控体系
P2P平台应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完善平台风控措施,建立一套涵盖借贷双方信用审核、违约追缴、贷后评价等融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备用金制,即提取融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备用金,做到风险事前控制;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做到风险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还款违约追缴渠道,做到风险事后控制。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金融领域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提供快捷、便利金融服务的同时,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了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的对策,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
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据统计,2012年移动支付占全球支付市场比例已达到2.2%,并且以年均40%的速度继续增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增长速度达到100%;网上银行对柜台业务的替代率超过了50%。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改革体系的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安全方面众所周知的缺陷,以及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因此当前对互联网安全风险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分类
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可以分为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和业务类安全风险两大类。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自身不完善导致的,包括信息技术选择风险、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业务类安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业务自身特点导致的,包括业务操作风险、商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1.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
(1)信息技术选择风险
金融机构为支持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必须选择一种互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信息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存在统一的标准,金融机构选择的技术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漏洞,会造成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选择风险。这些风险会使金融机构后续互联网金融服务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更新升级困难,引起巨大的技术损失。
(2)信息技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服务器系统故障风险和网络通信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基于互联网通信,交易记录存储于服务器系统中。无论从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上讲,现有的网络技术都不是绝对完备和可靠的。合法用户接入网络的端口或门户的同时,黑客等恶意攻击者也能乘虚而入。网络安全不仅与漏洞有关,还与病毒和制作木马的黑客相关。病毒作为一种传统的网络安全威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仍将是一大挑战。
2.业务类安全风险
(1)业务操作风险
金融机构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网上银行系统的设计缺陷、网上银行的系统错误、银行员工的操作失误等都有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发生操作风险,严重情形下可能危及网上银行的总体安全;网上银行客户泄漏自己的重要信息也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当前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内部员工犯罪以及客户不当操作泄漏个人账户信息。
(2)商誉风险
商誉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商业信用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长久的、持续的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提供网上消费信贷、网上投资等更多金融服务,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商誉风险。
(3)法律风险
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已有法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占领市场,新业务的推出总是超前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新业务的迅猛发展与相关法律出台的滞后可能引发金融机构与客户的法律纠纷,增加互联网金融交易费用,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
1.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前瞻性的法律法规
防范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的根本原因之一。行之有效的法律框架才是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推动互联网金融积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修改现有法律条款或制定新的适合并促进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和紧迫。
2.制定互联网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
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别是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业务发展日益迅猛,但配套技术规范跟不上,特别是安全技术缺乏必要的标准。金融平台开发和使用前缺乏充足测试,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用技术开发测试要尽早规范化、标准化,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标准也必须加快推出。
3.加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等领域还是比较落后,这对我们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算机系统网络关键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互联网软硬件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4.建设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
发展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认证、评估体系。要长期有效地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到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中来,建立起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三、结语及前景
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影响到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预防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5-47
[3]魏亮.云计算安全风险及对策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10):19-22
[4]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55-57
第五篇:“互联网 ”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走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音乐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被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替代,教学的时空关系重新定位。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力求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音乐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慕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41-02
“互联网+”这一词被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15年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互联网+”中,很多成为了加数,教育就是其中一个加数。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形成资源共享。音乐教学也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何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引导音乐教学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的优势
手机客户端、微信和慕课等走进课堂,形成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音乐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闲散时间去学习,除了课堂上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指导教师咨询,与指导教师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教学指导增加了音乐教学的灵活性。互联网、手机与微信平台交流可以最大限度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随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上资源的开放性,链接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学习。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也不受师资力量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爱好寻找自己的学习资源,特别方便那些没有进入高校的学习者学习。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学习的平台让学校系统教育、教室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随时随地的教育模式。网络课程设置能够根据学生个性需要,学生查询自己所需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大量的音乐资源,开阔了视野。传统教学都在教师和学生框架大纲内进行,所有的知识都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传播。互联网、微信和手机平台打破原有狭隘的纲目限制,让学生接触到音乐的最新知识和动态,甚至可以快速获取国内外的信息资料,让自己知识始终处于最前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获得学习资源,立足于最前沿先进的知识和学习理念,不会被落后的思想束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习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推动了音乐教学的发展。
(四)实现了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互联网+”背景下的慕课、微信平台等把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汇集到网络上,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可以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传统模式下,很多教学名师都只在各个重点院校讲课,即使偶尔出现,受众者也是有限。“互联网+”背景给了教学名师更广阔的舞台,都实现了资源的网络化,让很多音乐学习者都享受到名师授课的待遇,优秀资源实现了全社会的共享。
二、“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一)互联网资源管理不到位。网络上的庞大资源为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也因为网络资源管理不到位而出现问题。网络上的音乐资源分布比较杂乱而零散,学习者要费很大精力去搜集和整理资料,缺乏专业系统的资源管理,会浪费很多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很多学习者如果没有线下的专业指导,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学习资源。同时海量的音乐教学资源,也是良莠不齐,一些运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质量和水平不到位的音乐也在网上传播,没有专业者组织和管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缺乏面对面交流。科技进步,让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教学师生在同一个空间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也可以面对面交流,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特色。“互联网+”教育形式下,教师通过微信等客户端指导,有时候会出现滞后,不能及时对学生学习的偏差进行纠正。人与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上沟通,是没有办法跟现实中面对面沟通相比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完全依赖学生的主动和自觉性,没有教师的监督,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音乐声音失真。目前手机、电脑普及,但是也是有质量区别,不同的手机质量和电脑音箱,导致的音乐传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不同于原始的声音,会出现音乐声音失真现象。教师在慕课、手机客户端进行教学时,并不是所有的设备、技术和网络环境都能达到专业水平,会影响音乐声音效果,学生在最初的时候是采取模仿的手段去学习,由于失真的声音会给学生误导。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演唱会现场,而不是简单的在线倾听音乐的原因。网络教学会因为录音师和录音设备等原因出现偏差。
三、“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在“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育带来很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解决。
(一)整合?W络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网络教育,发挥网络带来的优势,必须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整合。统一建立音乐教育系统,让各种音乐网络资源在严格把关情况下加入进来,节约学生的搜索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应该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于学习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统一进行管理。
(二)加强网上学习交流的互动。互联网资源在学习上可以让时间与空间分离,不受限制,同时也会减少互动反馈。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可以加强在线交流,这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线,能够及时进行交流和反馈。建立在线空间讲堂,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出现在同一虚拟空间中,针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解决了由于地域限制,难遇见名师指导的问题,更多人能够实现网络“面对面”的教学。
(三)提高音乐音质效果。受到录制人和设备条件限制,网络音乐的音质与现实的音乐效果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网络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各位音乐教师上传网路学习资源资料的时候,尽量在录制时候,找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毕竟音乐在网络传播广泛,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同时在网络教学资源投入上,相关部门要给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录制出好的音乐。录制教师也要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录音技术学习,平达到音乐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音乐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重大发展,电脑、微信,手机APP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有机会在触手可得的平台上获取自己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学模式会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哲.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云亮等.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韩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传统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00-101.[4]单莺歌.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19).[5]陈茴茴.音乐教育如何搭“互联网+”这班车?[N].音乐周报,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