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金融前景发展[小编推荐]
互联网金融前景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认为,对互联网金融,不能因为发展不成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该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负面清单、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热度不减。在昨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互联网·金融:通往理性繁荣”上,由中投副总经理谢平主持撰写并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指出,中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采取了积极态度,并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1月已听取“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课题组相关汇报。
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金融领域的19个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是其中之一。课题组由央行牵头,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了调研。国务院副总理马凯2014年1月听取了课题组汇报。
上述报告认为,该课题研究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深影响。此前,央行相关高层曾透露,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望今年出台。
以上的介绍说明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支持的态度,那么说明做互联网金融这行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那么我们企易贷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
P2P监管细则有望下半年出台
“野蛮生长”的P2P网贷平台有望在今年内有矩可循。银监会日前再次召集多家国内知名的P2P平台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P2P行业准入、制度选择、资金托管方式等内容征求意见。相关参会人士表示,P2P行业归由银监会监管,具体的法规或细则最快在下半年、超不过年底前应该就会发布。
业内投融贷P2P姚总指出,这已经是银监会5月第二次召集相关人士探讨P2P平台的监管问题。去年,P2P平台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由于行业自律缺乏和监管缺失,P2P平台跑路、倒闭现象频发,投资者资金打水漂。今年春节前后,政府确定由银监会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实施监管,相关监管条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
“监管层已经有了大概的监管框架,整体来说监管层希望是好的,希望P2P行业继续充当银行业的补充,回归到信息中介层面”。简言之,目前监管层已经达成共识,不希望扼杀P2P行业在民间借贷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在设立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将对平台进行行业自律,并帮助监管细则落实。
对于监管层目前主要征求意见的内容,投融贷姚总分析,两个方面正在调研,就是到底采用登记制还是牌照制,登记制就是设立一些底线对P2P平台进行核准。未来的细则肯定会比较严格,包括大额自融肯定不会允许。
据公开信息显示,参加座谈会的机构主要包括投融贷、陆金所、人人贷、拍拍贷、宜信、有利网等国内知名P2P平台以及部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人士,而这些平台中不仅有国内各类P2P平台模式的代表,也有风控比较成熟到位的机构。
专家:不建议发放牌照
不过,市场也有传言称,P2P平台会先进行行业自律,然后再考虑监管细则和下发牌照。“行业自律不能有效抑制P2P平台跑路,需要一些准入门槛,比如注册资金多少、第三方资金托管如何进行等等。牌照不是没有可能,P2P平台如果没有严格的准入和管理,这种商业行为就不好监管。尽职调查和服务做不好,损害的是网民的利益,所以对于行业来说,牌照制好;从市场来讲登记制合适,政府无须兜底完全是市场行为。”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
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一、信息技术催生互联网金融
1、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越发引人关注
近来,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中大财富网络借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越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首先,第三方支付每年几乎以倍增的速度在增长。自2010年至今,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由2010年全年10858亿元,到2012年上半年即飞速实现15521亿元,其中,近几年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迅速崛起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所占据的份额达到了近八成(易观数据),远超过银联及银行网银渠道,而后者大多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
其次,网络信贷机构的贷款规模和利息收入增速惊人。截至2014年7月份中大财富网络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超过1.4亿元。分析称,如果这一势头持续一年,中大财富的利息收入将达到惊人的500万元,而中大财富开业还不到一年。
2、银行三大传统业务领域面临挑战
正如《环球企业家》文章“互联网金融之争:杀死“恐龙””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金融出现,让银行三大传统业务领域都面临挑战:
首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及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从而冲击银行的传统汇款业务。因为第三方支付已并不限于网上电子商务交易,且已延伸到更为传统的领域,如水电燃气缴费、信用卡还款、代缴交通罚款等。据报道,临近年底网上缴纳交通罚款迎来高峰,支付宝代缴交通罚款总订单近10万笔。
其二,以中大财富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正在出现,冲击银行传统贷款模式。
其三,以中大财富为代表的P2P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现个人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
3、互联网金融拥有比传统银行更广泛的客户基础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了海量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比传大。
4、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
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凸显其强大的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通过将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并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贷风险,使能够获得信贷资源的人群得以向下延伸。
二、伪命题:传统金融(银行)VS互联网金融,谁主沉浮?
面对裹挟着强大信息技术优势和内置着开放性、交互体验性特质的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悄然滋长,马蔚华行长抛出的惊天之语“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的确振聋发聩,使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探究,二者究竟是相互替代?或互补?或交叠?究竟谁代表未来?
1、从产品和服务方面看,小微企业的日常银行业务以结算及账户管理类产品为主,虽然单笔银行业务金额较小,但客户群整体的业务量庞大,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业务处理压力。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银行业务处理压力;但小微企业日常大量使用现金交易,以及需要账户管理等服务,又不是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的。
2、从渠道便利性方面看,小微企业对渠道便利性要求较高,偏好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因此,网络分布较广的大型银行和与客户贴近的社区银行的小企业业务较有优势。而大一点的小微企业将具有较强咨询能力的客户经理作为服务渠道。这是互联网金融所不具备的。但我们的调研得知,只要银行提供足够的知识培训、促销手段,很多小微型客户也愿意使用远程渠道(网上银行),以便更简捷地完成日常交易。这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机会。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得益于银行十几年来不遗余力地普及远程渠道的结果。
3、从自动化和集中处理流程方面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通常金额小、笔数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完成处理流程,因此,单位处理成本比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业务高。为降低处理成本,领先商业银行重点在微型企业授信业务的流程处理上,通过建设一套高效的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系统,支持从申请受理到评估审批再到放款及贷后管理的全流程处理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而互联网金融也主要依靠数量工具的授信决策技术,二者有可互相借鉴之处。但互联网目前仅限于审批环节,而银行已运用到贷后管理环节。
4、融资不等同于简单的贷款。如贸易服务、保理服务等都有融资的元素,这些服务都能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现金流,更有效地管理公司财务。而互联网目前只能做贷款等简单的业务。
5、并非所有金融都适合互联网化。例如规模巨大、交易复杂的大企业融资项目。但在供需结构简单、经营相对单一的微型企业及小额消费信贷方面,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换言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微型企业贷款业务的影响无疑将大于中型、大型企业业务。
6、互联网金融,其风险管理面临挑战。一是互联网金融,主要基于过去交易数据或购销行为作出风险判断,无法掌握贷款资金的实际流向。除交易数据或购销行为以外的信息并不是很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必然加大交易成本。二是电商单独推出小额贷款,归根到底业务只能限于电商自身的生态系统之内,其信贷业务所必需的信用数据只能在自身平台上搜集。而对于银行来说,还有很完善的线下信贷信用资料可以作为参考。这种线上线下的风险数据的获得是非金融机构或者纯粹的电商公司无法做到的。三是通过网络完成整个借贷行为,虽然的确能够突破地域限制,但当其主要贷款客户由向电子商务平台上VIP客户发放小额贷款,扩展到普通会员客户且发放大额贷款业务时,其贷后管理如何开展?出现拖欠甚至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等等都面临挑战。
因此,对互联网金融来说,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手段。贷款的流程、风险的管理、坏账的处置和外部的监管等,互联网金融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学习、成长过程。互联网金融取代不了银行,就像DVD的出现取代不了影院、电商取代不了实体店一样。除非电商收购银行或自己设立银行。但如果这样的话,互联网金融就变成了银行的一部分,银行依然还是银行。同时银行做电商也取代不了电商,即使银行收购了电商,电商依旧还是电商,不可能变成银行,至多只是银行控股集团中的一份子而已。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可能让某个人或某个行业独揽天下。或许线上线下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一个更为庞大的、互相交错的生态系统。
三、小微企业将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对小微企业服务的模式更加各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生银行批量开发模式(包括升级版商贷通2.0的综合金融模式以及产业链深度介入和整合的行业金融模式)和招商银行的“零售模式”(按照零售贷款的标准化模式来经营小微贷款,充分挖掘其6000万零售客户群)以及阿里金融的“网络+数据”服务模式(向VIP客户、甚至普通会员发放贷款,额度也由小逐步提高)。
多种方式并存,是服务小微企业的题中之义。客观来讲,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解决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靠以大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银行渠道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比例不足12%,虽然未来会有上升,银行在服务客户层级上也将不断下沉,但受制于数据、技术和成本,仍无法完全覆盖。毕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时效性高,并且从几十元、几千元、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此外还包括结算、现金管理、咨询、风险控制等多种非融资性需求不一而足。因而,只有多种机构、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竞相迸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促进小微经济的蓬勃发展。未来小微市场并不是一个可以“赢家通吃”的市场,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二者也不是“有你没我”的“零和游戏”。正如正如拍拍贷尹飞所言:“小微金融,未来5到10年是个庞大的生态”。里面会有成千上万的从业机构,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有单一融资服务的,也有综合金融服务的;除了信贷,还可能有保险等更复杂的产品形态;由于整个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始终会是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各种机构之间有交叉也有错位,市场竞争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百姓、促进经济发展。
四、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1、技术加速脱媒。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金融脱媒时代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启了。从数据上看,今年债券市场的融资额已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相比2009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为1.2万亿元,今年前10月,这一规模就接近2万亿元,增速十分惊人。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脱媒不只发生在资产端(贷款)。在以存款为主的负债端,许多高端大额客户资金正在被理财和信托产品所分流,当前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已经从2009年的45%下滑到15%左右。实际上,随着股票、债券、三板市场、OTC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类型专业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场,金融脱媒只会以不可逆的方式延续下去,而这也正是中国金融走向成熟的标志或必经之路。所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
指出,再过10年,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由目前的半壁江山有可能降至30%-40%,与美国大体一致。
而出乎意料之处或在于,互联网金融的“从天而降”,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管理、资金归集等现金管理业务、中小企业网络贷款、P2P贷款业务,形成的技术性脱媒或许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
2、客户和业务重新定位。小微业务需求多、市场广,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定位空间:与阿里金融平均每笔贷款6万多元的额度相比,银行面临的显然是不同的客户层级;与纯粹提供融资服务(如小贷公司)达到效率与完美体验的极致不同,有些银行(如民生银行)更擅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毫无疑问,为了在未来复杂的小微金融生态中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结合自身实际重新进行客户定位和业务定位,是当前各家银行必须思考的课题。
3、专业化。随着小微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金融生态日益成形,生态系统运作愈加复杂,愈发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而无论是银行、小贷,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应该在明确自身客户定位的同时,同时明确自身金融服务的专业侧重,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如何对不同层级、不同融资需求的小微客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风险识别和合理定价,显然是各家金融机构在专业化技能和水平上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
例如,阿里网络信贷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发放小额贷款。而民生银行“商贷通”主要采取批量开发模式,重点是以群体风险来对冲个体风险;招商银行则是在立足于6000万存量零售客户的基础上以零售方式做小微业务。
4、数据化。阿里小贷敢于为10万家小企业提供贷款,就是因为他拥有海量的客户信息数据。通过数据中心集中处理阿里巴巴旗下多个平台的信息数据,让阿里小贷对企业在网上的交易情况了如指掌。
当前,并行数据库、分布式存储、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技术为大数据挖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自动推理等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为复杂数据的去粗存精配备了更加灵敏的工具。因此,正如中行董事长肖钢所言,银行要充分吸收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打造集中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仓库,大力推进银行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
建行推出善融商务,其目的不在于赚取商家的交易费用,而是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平台帮助商家发展,以后续加大对信息的捕获力度,占据数据制高点,以构建自己的网络商业信用体系,并以此对接传统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来获利,形成竞争优势。
5、综合化。小微业务由于兼具对公与零售业务的双重特征,除了融资需求,更多需求在于结算、咨询等非融资领域。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银行无疑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经验积累,因而在定位上,银行相对更适合在综合金融服务领域有所侧重。例如民生银行,目前在其74万小微企业客户中,有融资需求的19万户,其余的企业是非融资需求,即咨询、结算、增值服务等,其推出的商贷通2.0版,就在解决小微企业更多的需求;而平安集团致力于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同样是着眼于对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的满足。本文归中大财富所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成为2013年金融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作为互联网时代对金融的一种主动创新,其蕴藏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企业纷纷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岩教授表示,从P2P 的盛行,到腾讯等公司积极申请银行牌照,可以预示互联网正在给银行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上百家的竞争者,企业如何脱颖而出?著名的管理专家王育琨认为,企业做概念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先创造需求,再来考虑解决之道。
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成为小型互联网公司撬动金融大市场的有力武器。北京的人人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P2P 公司之一。人人贷公司是李欣贺等三位80 后大男孩于2010 年合伙创立的贷款机构,他们在创业伊始发现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消费贷款是一个蓝海市场,于是他们迅速将目标客户定义为工薪阶层和个体商户,这个群体在城市人群众多,但这些客户大多没有抵押品,借款额度基本都在1 万到10 万以内,难以依靠个人的信用获得银行资金。三位创始人结合中国的社会信用状况,利用可靠的信用审核模型和先进的技术,创建了适合中国的P2P小额信贷网络平台—人人贷。
2013 年上半年人人贷平台成交金额达到4.73 亿元,借贷交易达成10078 笔,同比增长267%,平均投标利率为13.09%。
传统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10 月底,招商银行低调上线了一个专门进行投融资业务的线上服务平台,其业务模式与P2P平台类似,上线一跃揽金近1.3 亿。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实现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必然是行业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还在不断延伸。展略达管理咨询和资本公司创始人兼CEO 王伟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蓝图涵盖远不止P2P 借贷,会带来二个趋势:一是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进入金融,这可能带来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可能激活金融业务的创新思维。二是传统金融行业通过互联网来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通过改造优化业务链条和消费终端的互动来形成新的金融竞争优势,比如移动互联的支付功能是微信未来的战略方向。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喜中有忧,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认为,如何保证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安全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防控金融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投融贷人员认为,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中的“异类”,那么,通过给予其合法身份,并将其纳入监管框架中进行规范,将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使其回归金融的基本属性。
第五篇:浅析基层网点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
浅析基层网点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
星子支行 王海云
当前,以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家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推出了包括P2P小额信贷、移动支付、余额宝等众多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及产品,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冲击和挑战,墨守成规就是最大的风险。作为全国网点数量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只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把握大势、加快转型、提高效率,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构建先行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及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实质
互联网金融概念最早由谢平教授提出,他把“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 金融融资模式。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其特点是:“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实质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
1、综合运营成本较低。陆金所的董事长计葵生曾说:“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客的成本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的概念,可能是银行的1/5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供需双方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网络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成本要远低于银行物理网点成本,同时网络平台的客户承载容量极大且不受物理网点空间和容量限制。
2、客户群体定位为小微客户。互联网金融目标客户是被传统金融资源难以覆盖的小微客户,原因为在未形成规模效应下单个小微客户产出利润较少,传统商业银行对于这类客户群体整体服务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对等。由于互联网金融运营成本较低,因此互联网的客户可以渗透至金额较小但总量可观的小微群体。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是对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3、宣传攻势迅猛。互联网金融不受物理网点的时间限制和地理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全天候、广泛直通地将宣传迅速传达给潜在客户。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客户群之间互相扩散,并以更高的频率传向更广大的群体,未来金融业发展空间广阔。
4、客户粘着性高。腾讯由于具有强大的客户群和客户粘着性高,所以各项业务增长迅猛,阿里巴巴通过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也锁住了大量客户。互联网企业往往更加注重客户体验,通过提升互联网产品对客户的友好度和客户体验达到提升客户粘性的目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于传统银行业的最大威胁,也在于银行容易失去对客户的粘性。
二、农行基层网点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行基层网点积极开展经营转型。在硬件投入和软件培育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发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农行网点转型成效
l、网点布局建设方面。围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方面,启动网点6S管理导入工作,有效改善了员工的内部工作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服务体验,客户维护能力增强。在网点格局上,根据营业网点现有业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设置了以下六大基本功能区:咨询引导区、休息展示区、现金服务区、非现金服务区、自助服务区以及贵宾服务区,功能区的设置有利于迅速分流客户,对不同客户进行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服务。
2、电子渠道建设方面。电子渠道分流率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营销个人网银、个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个人消息服务、企业电话银行、企业消息服务、企业网银等电子产品成为各基层网点计价的重要来源。基层农行的电子渠道分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九江市德安支行为例,截止到2014年6月,对公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35.4%,个人电子渠道交易量占比12.52%。
3、自助银行建设方面。近年来,基层农行网点自助银行建设发展迅速。以九江市XX支行为例,2013年至2014年,XX支行在县城区域和乡镇街道各增加了一个自助银行,目前正在建设一个精品网点,改造一个基础网点,预计到今年年底,XX支行共有19台存取款机,5台终端机,4台客户体验机投入使用。另外,XX支行在乡村网点投放了25台“惠农通”等自助终端机。
(二)基层农行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网点服务质量不高。根据某支行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网点的暗访评估,客户排队时间长、柜员服务态度差、营业环境欠佳等问题扣分较多,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与同业相比有一定差距。
2、渠道建设跟踪滞后。电子产品动户率不高,很多电子产品如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开通后客户从来不用,原因为很多产品没有有效激活。以XX支行为例,2014年6月个人网银动户率为15.34%,对公网银动户率26.82%。
3、自助银行覆盖面较低。目前乡镇自助银行较少,柜员机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以XX县为例,XX县共12个乡镇(场、处),目前XX支行只在南康(城关镇)和温泉两镇设有柜员机,白鹿、横塘、蛟塘等较为繁华的乡镇没有设立自助银行点,这与XX县28万人口且每年超1000万旅游人次的市场需求极为不符。另外,乡镇自助柜员机结构设置不合理,存取一体机数量较少,不适应农村市场存款相对较多、取款相对较少的特点。
4、专业人员欠缺。近年来,农行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派遣工招聘、村官招聘等多渠道招聘了大量员工,然而由于很多基层网点业务比较单一,系统性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将人员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致使基层网点专业金融人才缺乏。以XX支行为例,35岁以下青年员工共有18人,占全支行总人数的32.7%,有初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为0人。
三、基层网点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职能减弱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可以依托网络为载体进行金融供需交易,基层网点的职能将会边缘化。
(一)互联网金融脱媒,基层网点中介职能被弱化。“金融脱媒”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再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而是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吸纳存款、投资理财等。金融脱媒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存款和信贷业务。农行基层网点最重要的职能是中介职能,通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为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搭建桥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金融资源,银行中介职能弱化。
(二)互联网金融客户群体黏着性较高,影响基层网点发展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将互联网产品嵌入客户的日常生活的方式达到提升客户粘性的目的,而银行更加重视产品收益和流程风险等方面的控制,对客户体验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如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客户群体黏着性较高,影响基层网点发展基础。根据易观《2014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16317.5亿,与去年4季度相比增长110.5%。第三方支付或将逐步削弱甚至替代农行基层网点支付结算平台的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成本信息低,网点业务发展受到挑战。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人们利用“云计算”原理。可以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截至2013年末,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贷款发放24小时到账,效率远远高于传统银行。
四、农行基层网点发展互联网金融优势
(一)农村网民数量增长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较2012年中新增2800万,其中,55.8%来自农村。这是自2012年中、农村新增网民首次超越城镇之后的第二次超越,并且来自农村的新网民比例显现了增长之势”未来几年,农村互联网增长浪潮持续不减。
(二)农行在农村和县域地区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讲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有着多年服务经验,在农村地区积累了良好口碑和深厚的客户资源,在网点网络、品牌、技术、产品和资金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目前,我们有54%的网点、46%的人员分布在县域,涉农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是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些是我们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我们要尽可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资源。
五、基层网点转型方向
我国目前处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改革的转型时期,互联网金融本身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符合金融改革发展趋势。改造传统金融的趋势不可逆转,基层网点职能需要更快的进行调整,以应对未来整体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建立独立的电商平台,提高客户粘着性。银行建设互联网客户综合服务平台应作为未来重要的非物理渠道。目前国内几家大型银行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基础上也都开展了电商平台业务,例如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善融商务,交行的“交博汇”网上商城等等,银行通过建立电商平台来获取商户和消费者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通过“三流”进行分析并向商户和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有种说法是:“目前已经存在大量较为成熟的购物平台,银行只有进一步以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化方式来单独经营和大力运作这类平台,才能提升银行自有互联网平台的品牌和影响,拓展之前未纳入自家银行服务范围的客户。”笔者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原因是与成熟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虽然能够快速的获得数据,但是也会受制于人,成熟的电商平台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他们随时有停止供给数据的可能。农行拥有大量的优质农户资源,如农业养殖、农场合作经营等,这些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体现。
(二)贴近客户,建设自助银行和社区银行。受互联网金融“脱媒”影响,基层网点的经营费用和维护成本将不断增长,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未来基层网点精减将会成为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建设覆盖较广的自助银行和社区银行,自助银行和社区银行具有成本低、维护易、风险低等优点。一方面,网点要借互联网金融的东风,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引导客户利用电子渠道和自助柜员机办理基本结算、缴费等业务,进行客户分流,减轻柜台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其中包括:金融、会计、法律等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在该平台上能够获得企业经营时所需的所有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客户忠诚度。
(三)抢抓高端客户客户,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告诉我们,社会的80%的财富由处在金字塔顶尖的20%的人创造。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为小微客户,俗称“草根金融”。由于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风险防控、信息保护、客户维护等方面发展还不健全,传统银行在這方面发展相对成熟,高端客户更青睐于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农行基层网点应借此机遇,重点发展能够产生价值的20%客户,转变经营理念,“以高端客户为中心”,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战略,树立网点经营品牌。
(四)大力拓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目前,市场上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手机大都为智能机,采用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上网便捷,手机购物和手机支付将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农行基层网点要充分利用网点广、员工多的资源优势,以急需即用、转账免费等优点进行营销,大力拓展我行手机银行业务,增强客户粘着性。
(五)提高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比重。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网点的冲击,今后大量人工化金融操作将会被自助化和网络化所取代,这就代表今后柜员数量将会大幅度的缩减。未来网点需要配备数量更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能够熟悉掌握信息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满足客户的潜在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J].金融研究2012,(12); [2]李俊.基层农行网点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王滨.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商业银行应对[J]银行家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