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06:2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

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理顺各县(市、区)工商局科室与工商所之间的工作事权,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履职全面到位,经研究,对县(市、区)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按照深化责任区监管工作要求,以新“三定”方案为依据,继续规范县(市、区)局科所事权划分,逐步解决科室与工商所之间工作分工、业务流转、责任落实等问题,进一步理顺科所之间的职能关系,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规范、协作到位”的科所事权关系。

二、基本原则

(一)明确职责。各项工作要明确落实到机关科室、工商所,由多个单位共同落实的工作,要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各自工作内容、权限和责任;机关科室(工商所)要把各项工作明确到个人,对由多人共同落实的工作,要明确主办人和协办人各自工作内容、权限和责任。

(二)效率优先。科所事权划分,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有利于责任区监管工作的深化落实,有利于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突出重点。工商所关键是抓好日常监管和基础监管,业务科室关键是做好业务指导和专业监管。

三、工作分工

市局责任区监管办:根据市局责任区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制订科所事权指导意见,协调、指导市局各业务处室、县(市、区)局开展科所事权划分工作。

市局人教处:按照新“三定”方案要求,指导县(市、区)局做好科、所、干部职责说明书编制工作。

市局其他相关处室:根据省局基层(责任区)监管业务工作操作规程,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对需要由责任区直接实施的监管工作范围、具体事项和工作标准、质量要求等予以明确。

县(市、区)局:根据市局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科所事权 1

划分工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目标考核制度。

四、工作内容

(一)明确责任区监管工作内容。市局各业务处室对省局相关业务工作操作规程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区直接负责实施的监管服务工作范围和具体事项;根据业务工作操作规程及实施意见确定目标责任制实地考核事项和具体标准。县(市、区)局根据业务操作规程及实施意见,编印责任区监管实务手册。

(二)分解科所工作事权。县(市、区)局全面梳理所有工作事项,并按照“科室负责、工商所负责、科所配合”进行分类。各地还应当结合实际对“科所配合”类工作进一步细分,确定以工商所为主或者以科室为主,方便操作。

(三)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县(市、区)局按照事权划分,分别编制科室、工商所、干部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各机构、类别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做到岗位、责任设置与实际工作相匹配。

(四)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市、区)局整合考核办和责任区监管办,统一开展事权划分和目标考核工作。以科室、工商所职责说明书为依据,制订科、所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标准。以干部岗位职责说明书为依据,制订干部个人绩效考核办法,并开展督查和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一定要把科所事权划分作为责任区监管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克服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做到一把手亲力亲为、牵头主抓,各业务领导分头落实,科所共同参与;市局各处室要做好指导和配合工作;确保完成科所事权划分工作。

(二)做好充分论证。各地应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讲大局讲风格,谋定而后动,做到即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又能够降低工作强度、防御责任风险,实现双赢。

(三)深化科所联动。各地要积极探索科室业务工作下达的规范化、精细化、格式化。业务科室交办的工作任务要明确工作依据、工作标准、质量要求,提供工作方法,量化指标要充分体现不同工商所之间的个体差异,方便工商所执行。要继续探索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机制,推行科室业务指导责任制、项目指导制,结合工作重点和工商所实际需要,在年初明确每年科室需要开展业务指导的重点项目,制订指导计划,落实指导责任,明确指导目标。试行基层评议科室业务指导制度,督促机关科室和干部能真正沉下去、沉得住、出效果。

(四)加强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局要对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项目和标准是否符合新划定的事权进行实质性审查,做到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科所事权划分相一致、干部绩效考核与岗位职责说明书编制相一致。考核办、责任区监管办要对科、所是否按照新划定的事权开展工作进行日常督查;目标责任制考核验收的标准要符合新划定的事权,保证目标考核和工作事权不出现“两张皮”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探索开展对工商所的个性化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

第二篇: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三原则”详解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三原则”详解

“十八大”落幕,几乎留在所有财政人心里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对新政策有一个交代”。那么如何“交代”?用一句比较官方的话来说,我们需要“发现? 十八大 ?之后版本的财政政策”。用一句在“宫斗”剧中常见的话来说,我们需要“揣测圣意”。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的财政政策与主政者的政治主张相匹配,让财与政拧成一股绳。其实很多前辈已经在工作中为我们推测了接下来财政该向哪些方向去走。应该说,在最近的几年里,财政的工作是由“如何管钱”这一纯基础技术性研究,开始向财政工作的价值观和效率等一系列“高端”思维方式的转变。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楼继伟部长在2012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曾表示,他认为应当向现代国家的方向走,根据外部性原则、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激励相容三个标准,合理进行中央地方间的职能和财力分配,像常规的大国那样,把国家应该管理的事务管起来,从而大量减少相应的专项转移支付。在过去专项转移支付所对应的事务中,有一部分是国家应该管理的,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理。中央把应当管理的事务管起来,把履行职能的公务员、机构及其财政支出全部承担起来,相应的转移支付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就以这三个标准为基础,从地方财政实际运行的角度对我们的财政政策进行一些“展望”。我们将每一部分都分为“经济学解释”和“地方财政解释”两方面。

外部性原则

经济学解释: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实体的行为使他人受益(正外部性)或受损(负外部效应),却不会因之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单靠市场中的自愿交易,经济的外部性无法被内在化。只有站在单个人之上国家出面干预时,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

地方财政声音:假如一项活动的外部性只是一个地方得益,或者一个地方受损,这个事情就交给这个地方来管理,如果其外部性是跨区域的,应该在更高的区域级别上管理。这是楼部长的分析。

如果这项政策能够落地,我们认为,首要解决的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域分歧”。比如三江源综合治理项目,这是一个跨流域的项目,但水是流动的,我们常会发现下游水质低于上游,那么越往下游,地方财政就要掏越多的钱来治理水利。好在我们现在的财政也都是东富西贫,正好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相匹配,地方财政只能说是颇有微词,但还没有怨言。还有《新理财》杂志曾经做过的一期关于环首都经济圈的报道里就提到,河北省其实为了保证首都的水源和不至于被风沙淹没,是做出了经济上的许多牺牲的,却似乎没有得到受益方足够多的补偿。

如果把话说全,楼部长所说的外部性原则应该叫“内化外部性原则”。即削弱这种跨区域项目中各地方政府互相争利而最终使得项目沦为次要条件的怪现象。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要说的是,从某些地方财政的现状来说是存在困难的。譬如西部的一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就是这些专项资金。之前来了10块钱要求做10块钱的专项,但现实情况可能只做了8块钱专项,倘若以后不让做事了,那剩下的2块钱也就自然消失了,他们是否愿意?

我们现在有一种潜规则,就是很多地方财政不是靠着一般性转移支付活着的,而是靠着专项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活着。跨区域项目由中央财政直接负担,干活的还是当地人,所以它的寻租空间就变小了。那么如何避免资金滥用?不要说做好预算再按照预算严格执行,我们的预算从来就没有严格执行过。比起“谁掏钱”,我们还是比较关注“怎么管钱”。

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原则

经济学解释: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常常会导致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问题,譬如人们“偷懒”,“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譬如“柠檬现象”。不同种类的信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作为信息是经济现象中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或状态,多用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有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

地方财政声音:楼继伟指出信息处理越复杂,越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事项,越应让地方管理,因为地方政府熟悉基层事务,比中央政府容易识别信息不对称。比如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信息相对简单,只需知道人们的年龄、生死、就业状况。相比之下,医疗保险还要知道身体情况、药品、医院等等,而且信息高度不对称。所以,相较而言,养老保险国家有条件全面管理,而医疗保险可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合作管理。

在地方财政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其实存在着许多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所以有些人也提出了异议,比如行政意义上的省管县等等。我们在实际开会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一些比较小的省份还好一点,像河北一百多个县,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一开,省管县财政人员都聚集到一个地方,就以省财政厅的能力,我们认为是无法事无巨细的安排每一个县的每一项工作。顶层设计层面当然看的是理论研究层面的东西,我们从实操的角度考虑,就不能一再的扁平化,会给一层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说远了。我们想说的是,行政层级越扁平,就越容易出现政策“一刀切”的现象。所以越细节的东西越应该留给地方去自主平衡,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

激励相容原则

经济学解释:美国的维克里教授和英国的米尔利斯教授在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们把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方,另一方程为委托方,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等概念,把不对称信息问题转化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问题。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就是“激励相容”。

地方财政声音:楼继伟说,要设计一种体制,让所有的参与人即使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运作,也能导致整体利益最大化,这种体制就是激励相容的。而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的管理体制是激励相容的反面例子。

楼部长说的还是比较宏观的例子。从地方财政角度来看,理论上现在是没有太大的激励不相容。目前很多地方都是各干各的,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些地方财政本来发展的很好,他们非要说不好,以此向上级财政要钱,向中央财政要扶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财政工作会议就变成了集体诉苦大会,所有人都在说我穷啊,没钱啊,发展不起来啊,领导给钱啊。完全不顾客观评价上的排名。排名前三的比我排名倒数的哭的都惨,你让我怎么要钱。那好,就一个比一个惨。这就是现状。说到增长,大家都心照不宣,统一设定一个差不多的数字。这种做法从广域上来说是损害上级财政利益的。我们也期望有更加科学化、更加激励相容的职责划分制度。但是从现在来说没有办法,这是一种“惯例损害”。我们有个笑话:其实三公消费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定义多好,但如何能在实际操作中不变味呢?

第三篇: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概要

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

作者:魏加宁 李桂林

转贴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点击数:134

更新时间:2007-4-13

文章录入:junning

【字体:大 | 中 | 小 】

内容提要:日本政府是由中央政府、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三个层级的行政组织所组成。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而地方政府则包括作为广域自治体的都道府县和作为基础自治体的市町村两级。本文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和主要事权在各级政府间的配置两个角度考察了日本政府间的事权划分。

关键词: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划分

一、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及其原则

(一)中央政府负责“国家的事务”

日本的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的事务”,主要包括:法律、司法、外交、国防与货币发行等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存立所必须的事务;需要全国统一处理的事务;需要站在全国的角度制定计划和方案的事务;需要高技术或者需要巨额财政资金的事务。

根据《地方自治法》第2条第10款的有关规定,中央政府承担的“国家的事务”具体包括:司法;刑罚以及国家的惩戒;国家的运输、通信;邮政;国立教育及研究设施;国立医院及疗养设施;国家的航空、气象及水路设施;国立博物馆及图书馆。

(二)地方政府负责“自治事务”和“非自治事务”

除了外交、国防和司法等中央政府所应承担的事务以外,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育、福利、卫生保健、土木建设、产业振兴、消防、警察等工作实际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共同承担的。并且这些事务的具体实施工作大部分是由都道府县或市町村等地方公共团体负责的。

1.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凡直接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行政工作都尽可能由居民身边的地方公共团体来处置。地方公共团体不能处理的问题才由中央政府来照管。

为了推行地方自治,战后初期发布的《肖普劝告》确立了中央政府与都道府县及市町村之间事务配置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点:行政责任明确化原则;地方公共团体,尤其是市町村优先原则;效率原则。

近年来,修订后的《地方自治法》对于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之间的行政事务分工作出了如下规定:首先,作为统管市町村的广域地方公共团体都道府县,负责处理广域(跨地区)事务、与市町村相关的联络协调事务以及在规模和性质上超出一般市町村处理范围的事务。其次,市町村负责处理都道府县政府管辖事务以外的其他事务。

但是,实际上,中央政府、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之间的行政事务划分,并不是根据地方公共团体层级对各个事务领域进行划分,而绝大多数都是以在同一事务领域发挥各层级地方公共团体职能的形式进行分工的。

2.地方负责事务的分类

地方公共团体的主要职责是为了增进当地居民的福利,自主并综合地实施区域内行政工作。其事务内容可以分为自治事务和非自治事务(机关委任事务)两大类。

(1)自治事务,是指那些属于地方公共团体自己的事务。自治事务又可分为:公共事务,即基于地方公共团体的决策或计划来实施的事务,又称固有事务;团体委任事务,即根据法律或政令属于普通地方公共团体的事务;行政事务,即在区域内那些不属于国家的其他行政事务。

(2)非自治事务,主要指的是机关委任事务,也就是说,这些事务本来属于国家的工作,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实施,但是考虑到这类事务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如果委托给地方公共团体来实施的话效率会更高,于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这些事务转变为地方公共团体首长或其他执行机构所应承担的工作。

3.都道府县负责的事务

都道府县是包括市町村在内的地方公共团体,负责处理以下事务:“广域事务”:超越市町村行政辖区范围,涉及广泛地域(跨地区)的事务(如制定地方综合开发计划、治山·治水事业等);“统一事务”:需要统一处理的事务(如维持义务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水平、警察的管理及运用等);“联络调整事务”:有关中央政府与市町村之间的联络事务,以及对市町村的行政工作进行提议、指导(如对市町村的组织及其运营的合理化提供建议、劝告、指导等);“补充事务”:不适于由一般的(单个)市町村来处理的大规模事务(如高中、医院、研究所和美术馆等)。

4.市町村负责的事务

市町村是基层地方自治体,也是和居民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与居民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行政工作,负责处理除都道府县所负责的行政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主要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性事务(例如办理户籍、居民登记、开具各种证明等);有关居民安全、保健以及环境保护等的事务(例如消防、垃圾和粪便的处理以及上水道、下水道、公园等的修建);有关街区建设的事务(例如城市规划以及道路、河川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有关各种设施的建设、管理事务(例如公民会馆、市民会馆、保育所、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但是,对于前述都道府县所负责事务中的“补充事务”,如果某个市町村的规模及能力许可的话,也可以由该市町村来负责。

5.有关大城市的一些特殊制度安排

(1)关于“政令指定都市”的特殊制度安排。在大城市,通过“政令指定都市”的特殊制度安排,将一些原本由都道府县负责的事务转移到大城市的市政府来承担。一些与民生行政、卫生保健、城市规划等有关的事务,虽然原本是由都道府县负责的,但是人口在50万以上的“政令指定都市”,可以依据《地方自治法》第252条第19款的有关规定来自行处置其全部或部分事务。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等19个项目的事务分配上具有与府县同等的权限。同时,根据其它单项相关法律,它们在对国道的管理、义务教育等领域也具有与府县同等的权限。

(2)关于“核心市”的特殊制度安排。作为“核心市”,在经过自主申请并通过行政程序,可以获得与“政令指定都市”大体相同的事务和权限,并可以设立保健所。但是,那些涉及都道府县区域范围并由都道府县进行一体化处理更具效率的事务,以及一些与《道路法》有关的事务和“儿童心理咨询所”的设置等事项除外。

(3)关于“特例市”的特殊制度安排。所谓“特例市”的特殊制度安排,就是把授权给“核心市”的事务,减去那些由都道府县整体处理效率更高的事务之后,授权给“特例市”去处置。

二、主要事权在各级政府间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事务及权限主要可以分为:外交·国防·安全(治安·消防·防灾减灾)、国土·土地利用、交通·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活动·劳动、福利·保健·环境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六个大的方面。如何将这些事权在各级政府间进行配置,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行政效率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择要介绍一下与国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行政事务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情况。

(一)安全·治安·防灾减灾

国家安全通常属于中央政府的事务及职权范围,而社会治安则主要属于地方政府的事务。社会治安方面的事务主要包括警务行政及消防行政。

1.警务行政

二战以前,日本的警察工作一直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但是在战后初期,警察工作一度下放到市町村负责,后来又重新向上收权,现在几乎全部由都道府县政府来承担。

目前,日本在中央政府仅设有“国家公安委员会”,主要负责掌管国家公安有关的警务运营事务。在“国家公安委员会”的管理下,警察厅负责有关警察制度的全盘计划和调整、警察培训、警务通信、犯罪鉴定、案件统计、警务装备和与警务行政有关的协调事务。

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警察工作,则完全由都道府县负责。在都道府县一级政府,通常在都道府县公安委员会的管理下设有道府县警察本部,负责辖区内的警务行政事务,为调动警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而向警察厅长官请示的警务行政事务。

2.消防行政

二战以前,日本的消防工作是作为“国家的消防”而由警察来承担的。但是在战后,消防工作几乎全都成为市町村(东京则由东京都负责)政府的事务范围。

目前在中央政府,作为自治省(现总务省)的外局(直属总局)设有消防厅,负责研究制定消防制度,研究消防职员及消防团员的培训标准,消防统计,与消防相关的试验研究,研究救生工作的标准,对市町村的消防进行劝告、指导、建议,但不从事实际的消防活动。

消防工作的责任原则上属市町村负责。市町村设置有消防本部、消防署和消防团,负责在火灾、风灾、水灾、地震等灾害中保护居民的生命、身体和财产安全。市町村的消防系统大致分为常设消防和作为自卫消防的非常设性消防团。不过,近年来,非常设的消防团也已经基本上常备化了。市町村之间可以达成相互援助的有关协议,或由数个市町村联合组成消防组织。

此外,与中央政府一样,都道府县政府仅限于对市町村政府进行指导和建议,除了非常事态场合的紧急指示权以外,对于市町村的消防行政不拥有指挥命令权。

3.防灾救灾

在灾害频繁发生的日本,灾害对策也是地方公共团体的重要工作之一。灾害对策大致分为灾害发生前的“灾害预防”、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应急对策”、防止灾害扩大的“灾害修复”。

在防灾方面,在灾害发生地区或有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内、对不适合居民居住的区域范围以内的居民区进行整体搬迁的“整体搬迁事业”,设立了国库补助制度。

在灾害救助方面,救助工作属于中央政府的责任,负责实施的是作为“中央政府机关”的知事。救助所需要的费用原则上是由都道府县来支付,当都道府县支付的金额超过100万日元时,中央政府根据该项灾害救助费用额度,采用超额累进费率由国库负担。

作为救济援助措施,对因自然灾害受灾的个人(或遗属)有灾害慰问金、灾害障碍探视金的发放、灾害救助资金贷款(灾害慰问金的发放等相关法律)、家庭重建资金贷款、母子(孤儿寡母)福利资金贷款、灾害修复住宅资金贷款等。

(二)国土·土地利用

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日本的河流行政。日本的河流分为一级河流、二级河流、准用河流以及其他河川等。根据《河流法》,一级河流是指在国土保护或国民经济方面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水系,并通过政令指定的河流。日本现共有109条这样的水系。一级河流由中央政府的建设大臣负责管理,在建设大臣指定的区间内,由都道府县知事负责管理。二级河流是指一级河流以外的、对公共利益有着重要关系的、都道府县知事指定的河流。二级河流由都道府县首长负责管理。准用河流由市町村首长负责依据《河流法》第100条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关于下水道,通常被分为公共下水道、城市下水道以及流域下水道三类。按照规定,公共下水道以及城市下水道的设置、维修管理原则上由市町村负责,而流域下水道的设置、维修管理原则上由都道府县负责。

(三)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会资本形成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的事权主要包括道路行政、城市规划等事务。

1.道路行政

依据《道路法》的有关规定,道路分为高速国道、一般国道、都道府县道、市町村道。国道的新建和改建工作原则上由中央政府的建设大臣负责管理,其中规模较小的工程由都道府县知事负责。有关维修、灾后修复及其他管理工作,在指定区间内的由建设大臣负责,其余的则由都道府县知事负责。都道府县道的管理由都道府县负责,市町村道的管理由市町村负责。

另外,在大城市区域内的国道的管理工作,原属于都道府县知事管理的事务转移至该大城市的市长负责;大城市区域内的都道府县道的管理工作,转由该大城市负责。

2.城市规划行政

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城市规划区域的指定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决策原则上属于都道府县知事的权限。此外,街道事业、土地区域规划整治事业、下水道事业、公园事业等城市规划事业的实施,大部分属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原则上由市町村负责实施。

(四)产业经济

与产业经济有关的行政事务涉及农业、森林、水产、工商等诸多方面,中央政府从全国的角度出发,进行计划、调整、指导、研究以及资金供给,地方公共团体则负责实施中央政府的政策,负责振兴适合当地经济实际的个别产业,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扶持、指导和研究等等。

1.农林水产行政

国家除负责管理粮食,经营国有森林,调整远洋渔业,进出口管制等全国性的农林水产事务以外,还负责有关农林渔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设计,以及对地方公共团体、农林渔业团体的指导和监督。地方公共团体除负责土地改良、农用道路、村庄道路、渔港整修、生产基础设施改进以外,还负责生产技术的指导、金融、利息补贴、各种试验场的经营、病虫害防治等发展农林渔业的行政,以及制定有关调整耕地利用,管理森林,调整渔业等规章。

2.工商行政

国家负责实施振兴贸易、能源政策等产业政策和开发技术政策等。地方公共团体负责地区性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指导、工业用地的建设、消费流通的对策,以及旅游设施的修建等。

(五)福利·卫生

1.社会福利

在社会福利行政中,中央政府掌管部分健康保险、临时工健康保险、雇佣保险、国民年金等;还负责社会福利设施标准的设定、民生委员的委托、聋哑人康复设施的设置等社会福利行政的一部分;此外,对社会福利行政进行全面的计划与指导。所有与居民生活直接密切相关的行政统统属于地方公共团体的事务。

与生活保护、儿童福利、母子福利、老年人福利、身心残疾人福利有关的援助、教育、康复等事务由都道府县、市、特别区以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町村所设立的福利事务来负责(主要承担社会福利、身心残疾人福利等事务)。

关于其他社会福利行政,如妇女心理咨询所的设置、母子福利资金的放款等由都道府县负责,国民健康保险事业、公益当铺的经营等由市町村负责。

2.医疗卫生

卫生行政的内容极其复杂,其中,中央政府负责与医生、牙科医生、保健士、助产士、护士等有关的国家考试、执照发放,以及麻风病疗养所设置、医药品、兴奋剂、有毒物品、麻药生产等特殊事务的许可。

除了上述部分与医药有关的行政以外,中央政府只不过是对卫生行政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指导,那些直接与国民生活相关的卫生行政,尤其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事务则几乎全部由地方公共团体来负责。尤其是最近,因公害行政、环保行政日益重要,其实施几乎都是由地方公共团体来负责,中央政府只负责环境标准的设定、公害防治计划的批准、指导和财政援助。

作为卫生行政的核心机关,在都道府县和政令指定的市,共设置了保健所848个,从事着内容极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工作。此外,都道府县与市町村的卫生行政所负责的领域有着大致相同的分工,前者负责结核病预防、传染病预防等卫生防疫工作,后者则负责粪便处理、灰尘处理等环境卫生工作。

从公共医疗设施来看,在医院中,有中央政府办的国立医院392家、地方公共团体所办的公立医院1375家;在一般诊疗所中,有中央政府办的国立医院583家、地方公共团体办的公立医院4000家,由地方政府办的公立医院要比中央政府办的国立医院多得多(1995年)。

(六)教育·文化

1.幼儿园教育。在日本,幼儿园中58.2%是私立的、41.5%是公立的,因此私立的幼儿园相对较多(1995年)。

2.小学、初中教育。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其学校设置是市町村的义务。小学和初中的学校设置、综合管理、设施维修由市町村负责,而教职员工的任命、工资的负担和支付则由都道府县负责。但是,教职工工资所需经费中有1/2是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交付给都道府县的。因此,从小学和初中的学校数量、儿童和学生数量来看,小学、初中几乎全部是公立学校(小学为99%,中学为94.3%),儿童和学生数也大都集中在公立学校(达97.6%),国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只不过是极为特殊的例外而已(1995年)。

3.高中(高等学校)教育。高等中学也要按照文部大臣所规定的《设置标准》来设置。日本的高中由地方公共团体设立的共有4164所、私立学校1320所、国立学校17所(1995年)。在举办高中的地方公共团体中,都道府县占绝大多数,而学生也大都集中在都道府县所办的高中学校。对于高中学校,公立学校由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私立学校由都道府县知事行使一般监管权,中央政府并不拥有直接的管理权限。另外,按照2005年5月1日的统计,小学、中学、高中的国公私立比例为:小学国立为0.3%,公立为98.8%,私立为0.8%;中学国立为0.7%,公立为92.8%,私立为6.5%;高中国立为0.3%,公立为75.3%,私立为24.4%。其中,公立高中由都道府县设置的学校最多。

4.大学教育。日本的大学教育是在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进行的。从设置数量上看,私立大学最多,占到73.3%;其次是国立大学,占到18.7%;由地方公共团体兴办的公立大学仅为7.8%。此外,学生数量所占比例也大致相同(1992年)。但是不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必须遵守《大学设置标准》,而这一标准是由中央政府的文部省所颁布的。并且,中央政府还拥有有关设立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批准权以及对私立大学法人代表的监管权,但是无权对教育内容、教职员工人事等进行干涉。

5.其他(社会)教育。有关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的小学部、初中学校,由于都道府县有设置的义务,所以这些学校大部分(98.3%)是公立的。

第四篇:省质监局关于全省质监系统省市县事权划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资料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省市县质监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明确省市县质监职权职责,强化省局统筹推进全省质监工作责任,落实市县质监部门执行责任,构建上下协调、职责明晰、权责一致的质监工作运行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要求,现就全省质监系统事权划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事权划分基本原则

(一)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

省市县三级质监事权划分,要确保在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框架内进行,对省市县共有质监事权,合理划分职责边界,强化层级监督,做到职责明确,重心下移,分工合理。

(二)坚持属地管理与级别管理相结合

坚持属地管理为主、级别管理为辅。凡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质监部门实施的事权,原则上由各县(市、区)质监部门(包括质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实施,跨县(市、区)事权,由市质监局负责实施,跨市事权,由省质监局负责实施。省、市质监局主要承担对下级质监工作的指导、监督、协调、考核等有关职能。

(三)坚持简政放权与提质增效相结合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移执法重心,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省级质监部门直接实施的事权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质监部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就近监管的优势,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执法,转变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

(四)坚持权责一致与上下协调相结合

着力理顺省市县局三级事权关系,明确各自职责权限,解决上下职责不清,工作衔接不紧问题,同时,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实现全省质监工作业务全覆盖、衔接无缝隙,提升全省质监系统履职尽责水平,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事权划分主要内容

(一)行政许可程序事权划分

1、省局:

(1)负责水泥、建筑用热轧钢筋、司法鉴定机构和省级实验室、省级计量机构(含省局发证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授权)、设备监理单位资格以及由省局负责审批的计量检定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质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

(2)负责批准实施省局发证行政许可事项受理信息的修改;(3)负责组织实施省局发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查工作;(4)负责批准省局发证行政许可事项终止申请,对省局直接负责受理的事项依法办理终止手续;

(5)负责省局直接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结果的统一送 达;

(6)负责省局发证行政许可证书注销的审批工作,直接负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变更后原证书注销业务的提出。

2、市局:

(1)负责省局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

(2)负责省局委托受理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结果的统一送达;(3)负责接收并确认省局委托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的修改信息并依规上报;

(4)负责接收并确认省局委托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的终止申请并依规上报;

(5)负责提出除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变更后原证书注销外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书注销工作;

(6)负责组织实施市局发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

3、县级局:

负责组织实施县级局发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

(二)主要行政许可事项事权划分

1、计量行政许可工作(1)省局:

①计量器具型式评价; ②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重点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制造许可; ③省计量院建立的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市级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省直部门及所属机构建立的最高等级计量标准考核,在省工商部门注册企业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考核;

④省局考核的计量标准的相关计量检定员资格核准; ⑤全省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在全省或跨市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机构授权,在省工商部门注册企业的内部强制检定的授权;

⑥社会公正计量行许可;

⑦制造、销售、进口国务院规定废除和禁止使用的计量器具审批。

(2)市局:

①省局依法确定的由市局实施的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重点管理范围外的其他计量器具制造许可;

②市计量所(院)建立的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县级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市直部门及所属机构建立的最高等级计量标准考核,在市工商部门注册企业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考核;

③市局考核的计量标准的相关计量检定员资格核准; ④对本市内跨县域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机构实施授权,在市 工商部门注册企业的内部强制检定的授权。

(3)县级局:

①省局依法确定的由县级局实施的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重点管理范围外的其他计量器具制造许可;

②修理计量器具许可;

③个体工商户制造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许可;

④县计量所建立的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县直部门及所属机构建立的最高等级计量标准考核,在县工商部门注册企业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考核;

⑤县局考核的计量标准的相关计量检定员资格考核; ⑥依法对本县域内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机构实施授权,在县工商部门注册企业的内部强制检定的授权。

2、工业产品(含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工作(1)省局:

①负责组织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实地核查,并向全国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报送相关材料;

②负责省局发证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查与批准; ③负责全省工业产品审查员队伍的管理; ④负责发证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 ⑤负责督促和检查指导市、县局依法履行生产许可管理职责。

(2)市局:

①负责省局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审查和批准; ②负责组织开展许可证实地核查的现场观察; ③负责实地核查观察员队伍建设及日常管理。(3)县级局:

①根据市局安排对实地核查实施现场观察; ②负责实地核查整改要求的验证。

3、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1)省局:

省级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充装、检验、作业人员)。

(2)市局:

①市级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许可; ②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 ③省局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3)县级局:

市局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

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1)省局: ①省属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②除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和省属检验检测机构之外的,其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技术评审与审查批准;

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2)市局:

①省局委托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相关行政许可事项; ②省局发证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技术评审的现场观察; ③观察员队伍建设及日常管理。

5、设备监理单位行政许可工作(1)省局:

①负责对设备监理甲级、乙级资格核准的许可工作;②负责对设备监理甲级、乙级资格核准评审专家队伍的管理。

(2)市局:

①负责组织开展设备监理甲级资格核准现场评审的现场观察工作;②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设备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包括集中检查和监督抽查)。

(3)县级局:

①配合市局开展设备监理甲级资格核准现场评审的现场观察工作;②配合市局对本辖区内设备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包括集中检查和监督抽查)。

(三)行政处罚事权划分

1、省局:

(1)重大的涉外案件;

(2)省内影响重大、疑难复杂或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件;(3)上级部门要求省局办理的案件;

(4)其他依法应由省局负责的涉及行政处罚的事项。

2、市局:

(1)一般涉外案件;

(2)市内影响重大、疑难复杂或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件;(3)上级部门要求市局办理的案件;

(4)其他依法应由市局负责的涉及行政处罚的事项。

3、县级局:

(1)负责日常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查处辖区内违反质监法律、法规、规章的违法行为;

(2)上级部门交办的案件。

4、省纤检局:

(1)负责对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督查;

(2)负责跨省、跨市、涉外、重大、复杂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3)负责组织实施上级交办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4)负责组织实施外省和省内移送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5)负责组织实施直接向省纤检局投诉、举报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6)负责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报请处理且省纤检局认为应当由其处理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7)受省质监局委托实施全省纤维计量器具涉嫌违法行为的查处。

5、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

(1)负责配合上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督查;

(2)负责本市范围内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3)负责上级交办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除省纤检局交办的以外,其他上级交办的工作应自接到交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省纤检局书面报告;

(4)负责本市范围内直接向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投诉、举报的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可查处违法行为的处理;

(5)负责将接到的我省和外省移送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向省纤检局报备。

(四)标准化监督管理事权划分

1、标准化工作(1)省局:

①负责组织国际或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的申报和日常监督;负责省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的规划、审批、换届和日常监督;

②负责组织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申报;负责依法管理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编号和发布;负责组织和监督各行业部门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情况;

③负责组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或示范项目的申报以及经验推广;负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省级标准化试点或示范项目的立项、指导、评估和经验推广。

(2)市局:

①负责组织国际、国家或省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的推荐和日常监督;

②负责组织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项目的推荐;负责组织和监督各行业部门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情况;

③负责组织本区域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或示范项目的开展、推荐以及经验推广。(3)县级局:

①负责向市级局组织报送本区域内国际、国家或省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的推荐;

②负责向市级局组织报送本区域内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项目的推荐;负责组织和监督本区域内各行业部门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情况;

③负责组织本区域内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或示范项目的开展、推荐以及经验推广。

2、组织机构代码工作(1)省局:

①贯彻落实国家代码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组织制定全省代码工作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意见;

②组织建立全省代码工作管理体系并组织贯彻落实; ③组织监督、检查和指导市、县(市、区)的代码工作质量; ④负责全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及运行维护;

⑤负责推动组织机构代码在各领域的应用;

⑥负责同级登记部门批准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赋码和颁证工作;

(2)市局: ①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代码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实施意见;

②指导、监督和检查所属县(市、区)的代码工作质量; 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同级登记部门批准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赋码和颁证工作;

④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代码的推广应用、业务协调、技术服务和宣传工作。

(3)县级局:

①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代码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实施意见;

②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同级登记部门批准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赋码和颁证工作;

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代码工作质量;

④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代码的推广应用、业务协调、技术服务和宣传工作。

(五)计量监督管理事权划分

1、省局:

负责统一管理全省计量工作,建立健全全省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规范和监督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进口、销售、使用,商品量和市场计量行为。

2、市县局: 依据 “三定”职责要求,建立健全辖区内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对辖区内的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辖区内的计量违法行为。

(六)质量监督管理事权划分

1、省局:

(1)承担省质量强省及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2)组织开展质量强省活动,指导各市、县(市、区)开展质量强市、县(市、区)活动;

(3)牵头迎接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对省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牵头组织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

(4)推动企业质量信用建设;

(5)组织编写全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6)组织开展省长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和**省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工作;

(7)推荐申报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2、市局:

(1)承担本市政府质量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职责;(2)负责组织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指导本市所辖县(市、区)开展质量强县(市、区)活动;

(3)配合省局迎接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对省政府的质量 工作考核,牵头迎接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组对本市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牵头组织本市政府对所辖县(市、区)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

(4)组织编写本市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5)组织开展本级政府质量奖励工作;(6)配合省局推动企业质量信用建设;

(7)配合省局推荐申报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8)推荐申报省长质量奖、**省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9)负责对设备监理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3、县级局:

(1)承担本县(市、区)政府质量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职责;

(2)负责组织开展质量强县(市、区)活动;

(3)配合省局、市局迎接国务院考核组、省政府考核组组织的政府质量考核工作,牵头迎接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组对本县(市、区)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

(4)组织编写本县(市、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5)组织开展本级政府质量奖励工作;

(6)配合市局推荐申报省长质量奖、**省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7)配合市局对本辖区设备监理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七)产品质量监督事权划分

1、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事权划分(1)省局:

①负责组织指导全省质监系统实施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②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 ③负责对市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实施督导检查; ④组织开展获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三项制度”工作。

(2)市局:

①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②根据上级安排和本行政区域管理需要,组织开展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

③负责对县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实施督导检查; ④组织实施获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三项制度”工作。

(3)县级局:

①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②根据上级安排和本行政区域管理需要,实施对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 ③对获证企业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2、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事权划分(1)省局:

①负责制定监督抽查相关规范性文件以及管理制度; ②负责制定《**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以及省监督抽查计划;

③负责制定省级工业产品季度、专项及联动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④接受并处理省级监督抽查企业对监督抽查结果的异议; ⑤汇总、分析并通报全省监督抽查信息;

⑥负责接受并移交省级以上相关部门寄送的不合格生产企业检验报告;

⑦指导、督促市、县局国抽、省抽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工作; ⑧根据国抽、省抽监督抽查结果,组织开展质量分析会以及企业负责人约谈会等。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向省政府和总局报告,向有关市政府通报;

⑨组织开展承检机构工作质量分类评价工作。(2)市局:

①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省级监督抽查的协调配合; ②负责制定工业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③组织开展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建立后处理工作档 案;

④根据监督抽查结果,组织开展质量分析会以及企业负责人约谈会等,汇总、分析并通报市级监督抽查信息。

(3)县级局:

①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省级、市级监督抽查的协调配合; ②负责制定工业产品质量县级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③具体开展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建立后处理工作档案;

④根据监督抽查结果,组织开展质量分析会以及企业负责人约谈会等,汇总、分析并通报县级监督抽查信息。

3、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事权划分(1)省局:

①牵头制定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制度; ②组织制定和下达省级风险监测计划;

③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监控建议;

④组织、指导市(县)级局、相关机构及企业开展风险处置,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

(2)市、县质监部门:

①收集、分析本区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并及时报告; ②监督管理本区域风险监控工作; ③根据风险信息和风险监测评估结果,监督企业处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事权划分

1、综合管理事项(1)省局:

①根据工作需要起草和制定省级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②定期向社会公布全省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状况; ③对接到的投诉举报组织调查处理。(2)市局:

①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市特种设备安全总体状况; ②对接到的投诉举报组织调查处理。(3)县级局:

①根据工作需要起草和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 ②对接到的投诉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2、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事项(1)省局 :

①组织制定全省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省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并定期组织演练;

②接到事故报告,督促市局核实情况,并按要求向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报告; ③对特种设备较大事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进行调查处理,将事故调查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2)市局:

①组织制定全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市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并定期组织演练;

②接到事故报告,负责核实情况,并按要求向当地市政府和上级局报告;

③对特种设备一般事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进行调查处理,将事故调查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局备案。

(3)县级局:

①组织制定本县(市、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或者纳入县(市、区)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并定期组织演练;

②接到事故报告,按要求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局报告,并协助市局核实情况。

3、监督检查事项(1)省局:

①确定全省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对市局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经营单位日常监督检查计划以及当年重点监督检查的特种设备使用、经营单位目录进行备案;

②对省局指定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监督 管理;组织对国家局实施许可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现场鉴定评审工作进行监督;

③省局实施许可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国家级考试机构除外)的监督管理;

④组织开展跨市的区域性或普遍性严重事故隐患治理; ⑤对重大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应及时报告省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

⑥特种设备制造单位监检、进口特种设备监检和型式实验审批监督管理,组织客运索道安全管理审查;

⑦实施B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以及A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继续教育和取、换证的预审工作。

(2)市局:

①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使用、经营单位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制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经营单位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特种设备专项监督检查;

②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及其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的监督抽查;

③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省局实施许可的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进行监督;

④对市局实施许可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国家和省 级考试机构除外)的监督管理;

⑤组织开展跨县的区域性或普遍性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治理工作;

⑥对重大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市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

⑦接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施工前的书面告知; ⑧对超过规定时限未安排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以及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异议、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答复后仍有异议的特种设备重新指定检验检测机构;

⑨对依法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建立监督管理档案和信息查询系统,对达到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督促使用单位履行报废义务。

(3)县级局:

①按计划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

②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特种设备专项监督检查; ③对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的检验、检测活动组织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④根据省、市局安排,指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鉴定评审工作进行现场监督; ⑤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消除事故隐患;

⑥对重大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县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

(九)认证工作事权划分

1、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后监督管理(1)省局: 负责指导和督促市、县质监局对辖区内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制定重点检查范围和专项监督抽查,组织开展能力验证。

(2)市局:

负责具体组织部署辖区内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根据省局制定的重点检查范围确定具体检查方案和名单;根据投诉举报开展调查;组织辖区内的检验检测机构按要求参加能力验证,并根据能力验证结果通报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

(3)县级局:

负责具体实施辖区内检验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落实市局部署的各项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

2、认证活动的监督检查(1)省局:

根据国家认监委的统一部署,对全省认证活动监督检查予以策划和工作部署,并对市局监督检查工作予以督导。

(2)市局:

按照省局的部署,对辖区内、县局认证活动监督检查予以策划和部署,对县局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抽查。

(3)县级局:

按照市局的部署,对辖区内认证活动开展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十)科技监督管理事权划分

1、省局:

(1)承担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宏观规划的牵头编制等相关工作;

(2)承担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等实验室建设的规划、申报及批复等工作;

(3)承担组织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科研立项及奖励的申报工作,并组织开展各项科研管理工作;

(4)承担组织对拟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材料的初审,提出申报意见。

2、市局:

(1)承担各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宏观规划的牵头编制等 相关工作,并做好与全省质监事业发展规划及所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工作;

(2)承担所辖地区提出申请的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等实验室建设的牵头调研、论证及申报等工作。同时负责相关县级局所辖区域提出申请质检中心建设工作的审核;

(3)承担相关的各类科技科研立项及奖励的申报工作,并组织落实验收、科普、科技统计等各项科研管理工作。同时负责相关县级局科研立项及奖励申报情况的审核工作;

(4)承担组织对拟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提出申报意见,并对有关申请进行审查核实。同时负责相关县级局提出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核工作。

3、县级局:

(1)承担各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宏观规划的牵头编制等相关工作,并做好与所在市质监事业发展规划及所在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工作;

(2)承担所辖地区提出申请的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等实验室建设的牵头调研、论证及申报等工作;

(3)承担相关的各类科技科研立项及奖励的申报工作,并组织落实验收、科普、科技统计等各项科研管理工作;

(4)承担组织对拟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提出申报意见,并对有关申请进行审查核实。(十一)纤维及部分纤维制品管理事权划分

1、监督管理工作事权划分(1)省纤检局:

①负责组织实施全省棉花、茧丝、毛绒纤维、麻类纤维、以及省质监局委托的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②负责对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棉花、茧丝、毛绒纤维、麻类纤维、以及质监局承担或委托的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督查、考核;

③根据中纤局要求,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再加工纤维及重点区域的监督管理工作。

(2)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

①负责在本市范围内开展棉花、茧丝、毛绒纤维、麻类纤维、以及市质监局承担或委托的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②负责配合上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对棉花、茧丝、毛绒纤维、麻类纤维、以及质监局承担或委托的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考核;

③负责在本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再加工纤维及重点区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棉花公证检验工作事权划分(1)省纤检局:

①负责对全省棉花公证检验工作质量进行管理、指导、协调、督查、考核;

②负责组织实施全省棉花公证检验监督抽验工作; ③根据上级要求,负责履行棉花公证检验工作职责。(2)市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

①负责配合上级纤维质量监督机构对棉花公证检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督查、考核;

②配合做好棉花公证检验监督抽验工作;

③根据上级要求,负责履行棉花公证检验工作职责。

三、事权划分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全省质监监管事权划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确保全省质监监管职责落实到位。

(二)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全省各级质监部门要牢固树立全省质监“一盘棋”思想,在省局统一指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在本意见事权划分框架基础上,市县质监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事权事项划分,探索更加有利于质监监管的工作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各项配套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事权划分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三)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各级质监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各项质监工作评议考核体系,加大责任目标和工作绩效考核力度,及时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本意见由省质监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意见没有明确划分的事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已经明确划分的事权,如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的,从其规定。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年7月7日

第五篇:广东省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4号)、《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50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粤办发〔2009〕33号)精神,现就推进我省简政强镇(含乡和街道,下同)事权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职能,下放权限,理顺关系,优化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基层活力,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一)突出重点,简政扩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上级管理事项,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强化财力保障,做到权责一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二)坚持创新,分类指导。创新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镇改革进行科学分类指导。

(三)统筹配套,稳妥推进。衔接上级政府机构改革,统筹兼顾各项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稳步实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主要任务(一)科学定位政府职能,扩大镇级管理权限。

镇主要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层民主四个方面履行职能,重点强化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不同类型的镇要突出不同的职能重点。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镇,要着重加强为“三农”服务职能,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工商业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规模中等的镇,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住人口多、经济规模大的镇,要适应现代城镇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市政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职能,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科学配置街道职能。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由镇成建制或合并镇改设的街道,职能配置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加强城镇管理职能的同时,更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职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街道,要强化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职能。

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加大向社会和市场的简政放权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有条件的尽可能转为登记备案制。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和许可“零收费”制度,降低政务、商务和公众办事成本。改革后,镇属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必须有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规章以上依据规定可以委托,方可承担行政许可或行政执法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制度改革,下放给镇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对常住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中心镇或特大镇,可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综合指数在400以上的特大镇,依法赋予其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权下放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稳步有序推进。其中涉及的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可由镇行使的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事项,下放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其他行政管理事项,可由上级有关部门直接交给镇行使。有关完善权力下放的法规规章依据、程序等工作,由省法制部门负责牵头落实。

(二)推进行政体制创新,拓展经济发达镇试点。

结合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创新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在继续推进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南海区狮山镇和东莞市塘厦镇、石龙镇开展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编办发〔2010〕50号文要求,确定上述四镇和增城市新塘镇、东莞市长安镇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增城市要结合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盘活行政资源存量,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子、创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佛山和东莞市要在继续贯彻落实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试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关于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有关改革措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镇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村(含社区,下同)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同时,有关市要把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建制调整、行政层次扁平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其他地区要积极借鉴试点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三)理顺纵向权责关系,加强镇级财力保障。

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上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得转移给镇承担。确需镇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或承办有关事务,要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严格控制对镇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凡是不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一票否决”事项一律取消。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建立健全与镇职能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得将不属于镇职能的事项或不应由镇承担的责任列入考核范围。

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规定外,上级主管部门不得自行向镇派出(驻)行政机构,未按规定自行派出(驻)的予以撤销或调整由镇管理。上级主管部门按规定派出(驻)镇的行政机构,改为双重管理体制,主要领导的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要按规定程序征求镇党委意见,其党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业务接受镇的协调,因承担中心工作或重大临时性任务的需要,应服从镇的统一领导。鼓励市或县(市、区)按规定权限,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完善对上级主管部门派出(驻)镇机构的管理方式,建立既有利于加强管理,又有利于增强镇党委、政府统筹协调能力的新机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可率先建立市、县、镇三级政府职责关系调整方面的制度,实现纵向政府间行政权责关系处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绩效监督,建立与镇权扩大相适应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绩效监督评估体系,切实推行依法监督、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结果管理”。

上级党委、政府要为镇履行职能创造条件,调整优化市、县、镇三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理顺县、镇财政分配关系,尤其对经济欠发达的镇,财政分配要向镇级倾斜,进一步增加镇级财力,加快化解历史债务,使镇级财力与其承担的责任相匹配。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硬性下达不合理的税收上缴指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所属各镇区域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现属上级部分全额返还镇财政。镇财力要从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重点保障民生和满足公共需求,不得参与经营性投资活动。

(四)完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方式。理顺镇、村关系,整合镇、村公共服务和行政资源,做强镇、村综合公共服务机构和综治信访维稳平台,构建综合服务和大综治、大调解工作格局。村公共服务机构和综治信访维稳平台由镇、村联合组建,其主要负责人原则上由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镇可对村相关机构实行经费项目计划和委托办理制度。鼓励镇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农村基层组织关系,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

按照从救济型服务和保障向普惠型服务和保障转变的发展方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加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建立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免收费制度。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加快扩大免收费制度覆盖的领域和范围。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在住房、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最低保障、补贴标准,并逐步提高,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水平。

要切实提高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推行“一站式”服务、办理代理制、首问责任制、办理时限制等,减少办事程序和环节,完善服务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和许可、并联行政审批和许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落实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探索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招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社区治理、志愿者服务、委托代理、公众参与等社会化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体系和运行机制。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镇,要适应人口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管理任务重等特点,在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迈出更大步伐。

促进、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无力兴办、又确有必要兴办的公共事业,如救助站、慈善机构等,可由政府投资并通过公开招标等公正透明的方式发包到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社会组织经营管理,有关财政预算及受托企业或社会组织的财务账目全面实行网上公开。企业可通过资助设立社会组织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探索建立“项目参与式”社会工作模式,构建多元互动合作的综合治理机制。

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和村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和失信惩罚制度,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的管理体制机制。

经济发达镇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建立依法管理、关系清晰、充满活力、管理和服务更加到位的政社共同治理和服务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和欠发达的镇,要重点围绕为“三农”服务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等职责,加快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合作机制,不断拓宽政府与社会合作内容和渠道,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编制配备。重新制定镇分类标准,在对镇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设置党委、人大和政府机构,优化编制配备。

1.科学进行镇分类。按照镇辖区常住人口、土地面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项指标,由地级以上市机构编制部门对镇重新进行分类(镇分类标准),并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综合指数在150以下的,为一般镇;综合指数在150—300之间的,为较大镇;综合指数在300以上的,为特大镇。建立镇分类动态管理机制。

2.合理设置综合性办事机构。限额为:一般镇,按不超过5个设置。较大镇,按不超过7个设置。特大镇,综合指数在300—400的,按8—10个设置;综合指数在400以上的,按不超过12个设置。具体设置形式由镇的上一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限额内确定。

镇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人民武装部按有关规定设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按有关章程设置。具体工作由有关综合性办公室或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相关人员的待遇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3.优化机关行政编制配备。根据本地实际,在上级核定的镇行政编制规模内,镇行政编制可参照以下标准配备:一般镇,不超过35名。较大镇,不超过55名。特大镇,综合指数在300—400的,不超过85名;综合指数在400—500的,不超过120名;综合指数在500以上、常住人口特别多、经济规模特别大的镇,可适当增加编制,但最多不超过150名。

辖区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的镇,在按其类别所确定的编制数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编制,但原则上增加的编制不得超过15名。街道原则上按一般镇设置机构和配备编制。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街道,其机构编制可适当增加;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由镇成建制或合并镇改设的街道,可比照镇分类办法确定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

不再按比例核定镇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可改为按行政编制的一定比例核定后勤服务人员数,原在编在职后勤服务人员占用后勤服务人员数并按原制度管理。

镇领导班子的职数配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六)改革事业站所,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1.理顺管理体制。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有明确规定外,设在镇的事业站所原则上实行以镇管理为主、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今后确需实行以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须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批准。

2.推进分类改革。将事业站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划归镇政府,行政执法职责依法交由行政机关承担。对公益性站所加强财政保障,将经营性站所转制为经济实体或中介服务组织。对站所归类整合,按领域综合设置公益类事业站所或服务中心。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组建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镇不再设置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3.探索编制核定和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合理核定人员编制或聘用人员数。探索按公益类事业单位职责任务实行财政经费预算包干。在包干经费内由事业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

4.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事业举办机制,建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养事不养人的财政投入机制、以理事会管理为核心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与人员绩效直接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5.强化绩效评估。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服务质量、产出效益和人员结构等定期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政府公益性服务经费投入和机构编制。

(七)创新用人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深化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选调优秀大学生到乡镇培养锻炼的工作力度,提高从优秀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主任、选聘到农村或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任职或锻炼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基层和生产一线人员中招录公务员的比例。逐步建立乡镇公务员遴选到上级机关的工作机制。对长期在基层和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乡镇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探索实行有关待遇倾斜政策。欠发达地区要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乡镇用人制度,引导优秀人才到乡镇工作,完善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

综合指数在350以上的特大镇机关,可探索解决行政编制不足问题的有效办法,建立严格规范的镇机关聘员管理制度。聘员限额按照行政编制与聘员总额之比确定,镇综合指数在350—400(不含400)之间的,行政编制与聘员总额的比例在1∶1以内掌握;在400—500(不含500)之间的,在1∶2以内掌握;在500以上的,在1∶3以内掌握。具体由镇的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并报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在严格控制行政编制总额前提下,根据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和辅助性公务员职位实行聘任制。建立体现公平原则的公职人员保障制度,在机关聘员队伍中引进薪酬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固定工资和机动工资福利待遇相结合的灵活工资制度。

先行先试扩大人才引进对外开放,允许综合指数在400以上的镇机关、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事业单位、有政府财政投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组织、社区公共服务机构、政府独资或与社会合资的慈善组织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在人才招聘制度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引进港澳台或海外优秀管理或技术人才。

建立镇公务员和机关聘员绩效评估机制,健全公职人员绩效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与干部的职业荣誉、选拔使用和工作奖惩等结合起来。

(八)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实现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在扩大镇级政府管理权限的同时,要相应明确镇级承担与其权力对等的责任。建立与扩大镇权相适应的民主决策和权力监管体制。扩大公众对党政决策的参与,建立专家论证、决策听证与咨询机制和民意征集吸纳机制。

建立健全以党政正职为重点的镇党政领导监督制度。探索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独立性的行政行为和绩效监督评估机制,重点对党政重大决策、项目建设、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财政预决算、政府采购等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快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度,推进镇党政机关及所属机构预决算在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

建立健全对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节能减排、公共交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重点监管事项的监督标准,配套建立系统严密、设计科学、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建立内外结合的有效考核监督制度。

三、组织实施 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是我省在新形势下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省委、省政府深化经济社会管理事权改革及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集中精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督检查。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各地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改革工作,认真研究和指导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县级(东莞、中山市为市级)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拟订,经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本级党委、政府审批。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工作。

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健全约束机制,严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干预镇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改革后各地不得突破规定的镇机构设置限额和上级核定的镇行政编制总额。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机构编制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干部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工作完成后,省、市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检查验收。

下载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县工商局科所事权划分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事权划分规定

    河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事权划分规定为规范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监管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关于简政强区事权改革的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穗字〔2011〕8号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2011年3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

    实习律师鉴定-指导律师、律所综合意见

    指导律师综合意见: XX同志在我所实习期间,品行良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能认真完成所里和指导律师交办的工作。团结同志,办案认真,为人正直,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相比来所之前取......

    所部门推荐意见,大全(范文大全)

    意见的本意是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所在部门推荐意见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所在部门推荐意见·1某某某先生/女士我谨作为蒋龙先生在集团工作四......

    GM07总部与管理局管理界面及权限划分指导意见

    ET-GM-07 公司总部与管理局管理界面及权限划分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流域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总体思路,......

    工商局食品科年终总结

    泾渭工商分局食品安全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局和区食安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业务科室的正确指导和兄弟部门的协作下,我们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为主题,始终把维护广大......

    工商局注册科工作总结

    工商局注册科工作总结 ,注册登记科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局、市局年初的工作部署,那么,工商局注册科的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 上半年,全市注册登记部门以“宽进”为导向,......

    工商局监管科工作总结

    工商局监管科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分局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我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分局年度工作思路为中心,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为抓手,陆续开展了节日市场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