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

时间:2019-05-12 06:4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

第一篇: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

—论五邑侨乡的形成130708班 3113001934 杨国锋

摘要江门五邑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五邑侨乡文化历史悠久,五邑华侨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艰辛。此次我们小组将从五邑华侨的特点、移民之始、侨民所到之处、侨民的艰苦奋斗、侨民的成就等等方面介绍五邑侨乡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 五邑 侨乡 移民 奋斗 成就

五邑侨乡的形成就像罗马一样,不是一日建成的,它是所有五邑地区的人民以及远在海外的五邑华侨共同经过长期的努力而成的。五邑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侨乡地区之一,我们更加要了解五邑以及五邑华侨,他们都是可歌可敬的。

江门五邑,著名侨乡。华侨众多,分部最广。历尽苦难,饱经沧桑。拼搏创业,成就辉煌。建设当地,爱国爱乡;贡献至伟,遐迩名扬。

一、介绍五邑华侨的特点

(1)历史悠久 饱经沧桑

我们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海外华侨、华人215万,占侨乡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万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计有300多万人,占侨乡人口96%。华侨、华人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加拿大最多,有132万人。在乡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196.48万人。

(2)贡献当地 功绩显彰

五邑华侨出国历尽苦难和牺牲,他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为旅居地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调查,在367.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3)情系祖国 热爱家乡

我们五邑华侨在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上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和新中国成立、尤其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其贡献巨大。

首先是侨汇,它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侨乡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柱,亦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二是回国回乡投资,支持国家和侨乡的建设。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4)展望未来 前景光明

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们五邑侨乡向外移民还会延续下去。

(二)华人与华侨在侨居地将长期生活和发展,并进一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参政意识将进一步提高,华人与华侨的处境将比上一世纪为好。

(三)华人和华侨与祖籍国与祖籍乡的联系仍将连绵不断,他们仍是支持我国进行四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促进我国与所在国发展友好关系、密切两国间经贸、文化、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从五邑移民之始介绍移民的起因

五邑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为了加快对东南亚的开发,向中国招收大量“契约华工”,大批五邑人被招诱到东南亚。其间五邑地区天灾频繁,税负沉重,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致使许多五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在184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在黄金梦指引下的五邑人和更大量被拐骗的五邑人,以“卖猪仔”的形式,卷入这些“黄金国”,其中去美国的最多。五邑地区出现了出国移民的高潮。

第三次移民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65年,北美洲修筑太平洋铁路,大批五邑人再次被运往美国做苦役,形成了第三次移民潮。

第四次,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废除了排华法和实行新移民政策,使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再加上难以忍受蒋介石政府政权腐败及发动内战之苦,使五邑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又一次兴起了新的移民高潮。

三、从侨民所到之处了解五邑华侨

五邑人移民海外的活动,是经历了先东南亚,后美洲,再大洋洲和欧洲、非洲的发展过程。五邑籍华侨华人共215万多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美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1,551,426人,占60%以上;分布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有476,363人;分布在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有63,833人;分布在欧洲国家和地区的有53,980人;分布在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有1,676人;另有8,612人分布在其他10个地区。

四、从侨民的艰苦奋斗了解五邑华侨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卖身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死。那些幸存者孤独一生,客死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

五、从侨民的成就了解五邑华侨的贡献

五邑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台山人)、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鲁前总理许会(开平人)等。据调查,在367.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主要代表人物有骆家辉、伍舜德。

骆家辉,1950年1月21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属民主党籍。1997年~2005年担任美国第21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第一个当选为美国州长的华裔美国人。2009年3月—2011年7月出任第36任联邦商务部长。2011年7月27日成为史上首位华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伍舜德(1912—2003),祖籍台山,生前任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经理,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在家乡台山市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累计捐资6000多万港元,建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教育设施,形成了“伍舜德文化教育系列”,先后被授予“振兴台山特殊贡献奖”、“江门市荣誉市民”、“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等荣誉。1956年创办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今“美心” 成为集团企业,成为香港最大的饮食企业之一。

参考文献:

《江门日报》、《江门五邑海外商业巨子经营之道》、《侨乡侨务 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

第二篇:五邑侨乡春节习俗

五邑侨乡春节习俗

春节,古称元旦、朔旦、正旦,是农历新年之始。所以,过春节又叫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在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邑侨乡,流传着许多春节美俗和趣闻,使离乡别井的游子历久不能忘怀。

谢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了。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谢灶的供物有:清水、白米各一碗,这是表明灶君与这家人关系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带回天上时就会变黑。几棵带尾叶的甘蔗,甘蔗有节,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此外,还有炒米饼、炒米碾、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有些人家还备有一匹纸马和一套黑纸袍、靴,给灶君代步和参见玉皇大帝时穿着。灶君不识字,怕他汇报时讲漏讲错了话,还得为他准备一份《灶君疏》。这《疏》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方便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纸代替。祭拜后把供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缸”。到了团年当晚,还得“接灶”,把灶君接回来,与家人一起团年。

扫屋扫屋又叫作扫尘,“尘”与“陈”同音,古时称“扫陈”,含有扫荡妖邪,除旧布新之意。五邑风俗,谢灶之后,除夕之前,家家户户,屋里屋外,都要洗扫干净,叫做扫屋。一般是先洗晒被褥衣服,后洗擦家具杂物,除尘、刷灰水、洗地,冲洗沟渠,清理禽窝畜舍,最后把拉圾集中搬走。这实际是一年一度的清洁卫生总动员,预防疾病的大行动,应该大力弘扬的美俗。

团年团年就是全家团聚过年的意思,离乡游子,非迫不得已,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来。团年大多在年三十晚进行,也有择日提前的。团年前,贴起用红纸书写的神祗、春联、横额、单语,叫作“挥春”。春联内容要要求切合自家身份,或表达美好的愿望;横额、单语大多写上:新春大吉、万事胜意、出入平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货如轮转、财源广进、龙马精神等吉祥句子。团年当日,杀鸡杀鸭,摆满美酒蔬果肉食,先祭拜天地、神灵、祖宗,把灶君接回来,然后全家团桌而坐,欢叙天伦,共进晚餐,这就叫做“团年”。

除夕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晚,是狂欢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小门户点燃香烛,厅堂插花摆果,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说到花果,五邑人最喜欢的是桃花、吊钟、金桔、水仙,次及菊花、芍药、剑兰、银柳、四季桔、朱砂桔等。重要的是要有一枝桃花和吊钟,在花枝间缀以年桔和彩灯,使花果相辉,取“花开富贵”、“金玉满堂”之意。人们吃罢团年饭,酒足饭饱,兴高采烈,便成群结队去行街,逛花市,尽情欢乐。在过去,小孩则上街卖懒,他们怀揣一个熟红鸡蛋和一个茨菇,手提灯笼,拿着一支点燃的香,穿街过巷,边走边念:“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一直念到土地庙,把香插上,然后回家,把红鸡蛋分给长辈吃,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懒“卖”掉,使自己变得勤恳。除夕夜,大人小孩都参加守岁,守岁就是守候新岁的到来,过去守到子时相交,现在守到零时,钟声一响,家家户户点燃鞭炮,响声此伏彼起,震耳欲聋。烧过炮仗,才关门睡觉。

拜神和拜人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过去,初一只拜神,人们是不外出拜年的(现在已不拘论了),清早起来,开门先烧炮仗,祭拜天地神灵祖先,然后给小孩派利是。早餐吃斋,晚餐吃荤,说是“朝斋晚杂,生意道合。”其实除夕肉吃多了,吃顿斋也颇合生之道。初二人拜人,可以互相拜年了。天未亮,便不断地有人把写有“财神”二字的小块红纸贴到你家门上,大呼“财神到!”或舞着红纸竹篾糊成的鲤鱼进厅来,高叫“好生鲤!鲤鱼翕翕腮,恭喜今年添丁又发财!”以领取利是、赏钱。一些小贩绝早就开市,高声叫卖生鸡、生鲤、生菜、生葱、香芹,这几样东西谐音是生计、生利、生聪、向勤,是初二开年祭拜时不可缺少的供物。人们争先购买,小贩生意兴隆。祭拜过后,开了年,合家人上茶楼饮早茶,叫做“换盏”。中午全家或全店饮宴,叫做“开牙”必备鸡,商店老板要解雇店员,把鸡肉挟给谁,便是辞退谁,无情可讲,叫做吃“无情鸡”。开了年,人们开始走亲串戚,访朋问友,也就是人拜人。亲朋戚友见面时互相祝贺,说些吉祥的话,给小孩派利是,然后围坐喝茶,客人呈上礼品,主人则招呼品尝自家制作的糕饼、油饩,和“攒盒”中的莲子、马蹄、莲藕、冬瓜、姜片等蜜饯糖果。品尝过后,客人在“攒盒”中放一封利是,以示感谢。送别时,主人只收受部分礼品,把所余部分、回赠的礼品和利是一封,放进客人的提篮中,叫做“责篮”。这就是拜年。拜年活动从年初二开始,至元宵节(正月十五)结束。

第三篇:近代五邑侨乡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2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近代五邑侨乡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摘要:我们通过从宗族思想、婚姻关系和五邑地区女性出国情况来研究近代五邑地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中的原因。近几十年来,传统宗族思想对于女性的约束削弱;在婚姻关系和出国情况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缓慢地上升中。

关键词:宗族思想 婚姻关系 女性出国情况 地位

五邑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侨乡地区之一,在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更新换代上有着比我国的其他大多数地区有着更突出的优势,而五邑侨乡女性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生存的一群人。根据正常的发展规律,由于外来文化的碰撞,五邑地区的女性近代以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应快于全国的其他大多数地区。但是我们通过研究近代五邑地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却发现了许多我们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现象,下面我们便会从宗族思想、婚姻关系和五邑地区女性出国情况来探究近代五邑侨乡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中的原因。

一、从宗族思想观近代五邑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近代,许多五邑地区的女性都是丈夫在外,自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人。虽然妇女们没了丈夫的约束,但是来自宗族和夫家的约束却丝毫没有松懈。女性在家中侍奉公婆、教养子女、织布耘田、恪守妇道,不能做出有辱宗族的事情,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再加上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经济上依靠的是丈夫寄回来的侨汇,因此大多数女性即使生活在守活寡的生活中,依然选择低眉顺从。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女性在那个**的年代,丈夫所提供的安稳生活与长期的孤独比起来也许并不算什么,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五邑地区的女性被看做是维系宗族的重要一极。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侨乡女性被看做是维系侨民与家庭保持联系的关键。他们的家人认为,只要远洋男性的妻子仍在家里,那么他们也必定会按时寄钱回家,要是连妻子也出国了,那么不只寄回来的侨汇会减少,而且他回家的次数也会随之减少。这也是近代早期五邑地区女性出国人数少的原因之一。二是,人们认为海外洋人女子和华侨结婚会导致血缘不纯、宗族不正,因此五邑女性与华侨结合有利于维护宗族大统。虽然华侨在海外多会另纳妾室,但是五邑女性正妻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且传宗继统的也只会是纯正的华人血统。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若妾室是华人的话则另当别论。因为据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香港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的“移民与地方社会:侨乡文化社会变迁”学术调研会的田野调查发现华侨对与土著女子所生的子女都略带偏见,他们更愿意将家产传给与华人结婚所生的子女。

其次,五邑地区在近代早期依然保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从一些村子集体修建碉楼的原因便可看出。如马降龙村的天禄楼。由于常有男性成员被绑架,1925年马降龙村村民集资建造天禄楼,每天夜晚男性就会带着开水壶、饼干等点心和家里的金银侨汇进入碉楼,而女性则没有进入的必要,因此这座碉楼被称为男子汉的公寓。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全村的男性,这其中包括没有经济生产能力的男孩,而村子里那些具有劳动生产力的女性则不在此列。由此可见,在当时连土匪都知道绑架男性成员比绑架女性成员有价值,这在侧面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族社会

依然是持着重男轻女的态度。

近几十年来,随着宗族势力的削弱和人们思想的改变,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不再完全受制于宗族社会。宗族对于女性的约束与男性相同,都表现在了遵守社会公德和祭祖上。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邑地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男性:女性)比例为118.5:100。(这还不包括一些黑户。)当然根据这个来推断该地区是否重男轻女有点过于武断,但是根据人口普查,我们发现粤东潮汕地区是全省性别比例失衡较轻的地区,而最穷的粤北地区居中,深圳、东莞的性别比例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排除了经济对人口性别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五邑地区重男轻女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从婚姻情况观观近代五邑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婚姻关系上,近代以来直至今天五邑地区女性已经从不平等走向了相对平等。

近代,五邑地区的女性大多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于不幸福的婚姻,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接受,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近代早期多数侨乡女性过着“守活寡”式的生活。这些女性大多都属于侨眷,她们的丈夫有的几年才回来一次,有的甚至一生都没有回来过。如:20世纪30代,有个妇女嫁到了南隆村,婚后不久她的丈夫便去了新西兰,开始的时候还会寄点钱回家,以后数十年便杳无音信,生死不明。而妻子则在家过了五六十年“守活寡”的生活,直至90年代去世。所以说“青春守活寡,千里迢迢谁共话?”是当时作为侨眷女性的真实写照。而面对无尽的孤独,她们有的人选择了忍受、接受。

其次,在婚姻中女性对“一夫多妻”制习以为常。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侨乡地区,应是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响最大的地方,但是侨乡女性却对“一夫多妻”这种对女性严重不公的旧传统习以为常,而且大多都能与妾侍相处和睦(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华侨的“双边家庭”方式)。如铭石楼的主人方润华,他一生娶了三位妻子,组成了一个“一夫多妻”式的大家庭。而立园的主人谢维立则娶了四位太太。

另外,为了维持婚姻关系,无所出的女性不得不接受“抱养子”一事。在婚姻关系中,男性对女性是否能够传宗接代的重视显然超过了女性本身。这与他们的婚姻大多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关系。男性娶妻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传宗接代,若是女性没有生下孩子,那么她们在宗族中的地位便犹如危楼,摇摇欲坠。另外,由于大部分男性长期在外,为了牵制女性,因此当时的社会允许女性去抱养别人的孩子。而女性接受这个“抱养子”除了精神上的孤独,也是为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提供保障,所以她们即使无奈也不得不接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近代五邑地区的女性在婚姻关系上依然秉承着“以夫为天”的观念,这也注定了近代五邑地区女性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地位。女性在家庭事务的决定权和经济的支配权上都受制于男性的安排。虽说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在内部事务上女性还是要以男性的标准为主,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相当是一个守护者,当然这不是说她们完全受制于男性,而是男性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女性对他们怀有敬畏之情,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必定会将男性的态度考虑进去。

由此观之,近代五邑地区的女性在婚姻上是处于较不平等的地位。

建国后,随着相关婚姻法律的颁布和实行,婚姻上的不平等关系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易的不断扩大,新思想、新文化对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冲击与碰撞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得侨乡女性的思想在经过五四运动的微小碰撞后,迎来了全新的革新期。

现在,我们在五邑地区可以看到,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我们采访了吴金强、梁春萍夫妇,他们是新会人。梁女士说他们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往往是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而在经济上,主要是由梁女士来管理,夫妇俩共同支配。当然,这种观念虽然人人都知道,但是能否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梁女士也说了,当丈夫觉得他的是对的时候便会一意孤行,他们为此常以冷战告终。而台山的薛女士则说现在男女平等很多了。以前的女孩多是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很少有女孩子出来闯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除此之外,女性在婚姻关系上不再是个被动者,不再像以前那样忍受、凑合、忌讳离婚了。

但是对此,我们也只能说较之以前,男女在婚姻中处于较平等的地位。现代的女性虽然也可以外出找工作,但是丈夫大多还会要求女性完成家务、照看和教育孩子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而对于男性,社会甚至是大部分的女性都认为他们的责任是养家,而家务和教育理所当然就由女性接手了。另外在重大事项上和经济主要的支配上,依然是以男性为主。

当然,近代以来并不是所有的五邑地区女性在婚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雷洁琼、张抗抗,但这毕竟都只是少数。在现代,根据第三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之江门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江门女性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超过男性,且高达86%的被调查妇女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三、从女性出国情况观近代五邑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纵观早期五邑地区女性的出国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侨乡女性出国的人数和规模都较小。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除了清政府的禁止外,还有宗族势力的阻挠。1860年以后由于中英北京《续增条约》第五款、中法《续增条约》第九款,清政府不得不承认女性出国的合法性。虽然此后女性出国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是比男性少得多。这主要都源于宗族势力的阻挠。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男女大防等伦理规范已浸透人们的思想。因此,他们认为男女有别,妇女和男人混成一堆有伤风化。这攸关家族体面,宗族势必会阻挠。

对此,五邑地区对女性出国的禁止尚不是最严格的。侨乡之一的海南对于女性出国是严加禁止的。在其他地区的女性开始走出国门的时候,海南妇女仍被严禁出洋。而第一个去到新加坡的琼籍女性——吴氏就因为违反禁令而受到了残酷的对待。最后,由于华民政务司的出面,这名妇女才得以获救。传统思想对于女性的束缚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与欧美地区实行的排华法案有关。如美国于1882年5月6日签署了《排华法案》,从而将华人拒之门外达10年之久。又如1923年,加拿大通过了《排华法》,禁止华人进入加拿大。该法案实施的24年时间里,总共只有20多名华人移民加拿大。1931年加拿大境内约有4。6万名华人,男女比例为13:1。

而到了20世纪初五邑地区女性出国多以依附型为主,靠的是丈夫或家人,尚未能完全在经济上独立。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的萧条,侨乡女性为了生计不得不走出国门谋生。如:1934-1938年这五年中,有十九万以上的中国妇女移往马来亚。这个时候宗族对她们出国的态度则是支持的,因为她们为了宗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

这一群女性在赚了钱以后除了寄回家供养家庭和丈夫外,有些还把全家都接到了国外。而侨乡女性在国外虽然大多从事诸如女佣、清洁工一类的下等职业,但她们用自己的勤劳、自立、自尊、自强说明了自己的气节和坚持。这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女性社会地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所提高。而且近代也有一部分女性是自主出国的,这一部分人中尤以自梳女最为突出,她们没有家庭的拘绊,出国多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女性出国逐渐变得比较自由,她们有些是跟随家庭移民,有些是自己出国留学、有些则是为了开阔眼界等等。社会对女性出国的限制也逐渐放宽。可以说女性基本上由依附型出国转向了主动型出国,逐渐走向独立,但依附型出国依然存在,这从改革开放前后出现嫁华侨和港商的热潮便可看出,她们仍需男性为她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因此,从五邑地区女性的出国情况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在缓慢地上升的。

四、原因和结论:

从宗族态度、婚姻关系和五邑地区女性出国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以来五邑侨乡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态势。直至今天才达到一个较平等的地位。我们不禁会疑惑,作为文化交流的有利地带,为什么五邑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呢?他们不是应该比其他非侨乡地区上升地更快吗?

其实,归结起来有如下的原因影响了侨乡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些原因可分为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两方面。

主观上的原因可分为五点:

第一,五邑地区人民中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虽说自唐代起,五邑地区便开始有人陆陆续续前往南洋、香港、美国等地,但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固守着传统。这从五邑地区侨民的身上便可看出。如:早年开平华侨的三大心愿便是建房、娶媳妇、买地。这与中国传统的小农思想中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谋而合。另外从华侨回国所建的房子也可以看出来。最典型的要数碉楼的建筑风格,他在吸收这西方建筑艺术的同时,也将中国的风水、对称等融入了进去。这些都可说明侨民们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二,华侨出国谋生大多是出于现实的压迫,贫困使得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求发展之路。这与那些受到 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感召而主动选择出国的文人政客不同。虽然他们也吸收了许多外国建筑的精髓,但是他们毕竟只是为了谋生而侨居他乡,最终仍会落叶归根的。因此在文化接收上特别是触动根本的思想上,他们多少都会有些抗拒。

第三,女性在经济上不够独立。经济上的独立是女性脱离男性的前提。早期五邑地区的女性依靠的是丈夫或儿子的侨汇生活,这使得他们必须受制于家庭或是宗族社会。到了近几十年,一些女孩为了生活得更好或获得绿卡,乐意嫁给华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侨乡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四,部分五邑地区女性性格中的两面性也不利于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由于深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守着多种文化冲击的洗礼,造就了现代五邑女性既保守又自强独立的的特点。一方面,她们具有强烈的教育、事业追求,另一方面,她们大多数又传承了广东妇女特有的传统、顾家的一面,她们在冲出家门闯天下的同时,又受制于家庭和孩子。

第五,女性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可。而客观原因则可分为四点:

第一,近代早期国内的新思想在五邑地区的影响不大。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吧,五邑地区虽说也有人去参加,但毕竟在少数,而且集中在海外商人身上。就如鲁迅的《药》所描写的那样,人们并不了解革命的实质,群众工作没做好,革命与否,人们并不关系,因此革命所带来的新文化的传入在五邑地区的社会影响不大。

第二,从地理位置来看,五邑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如港澳地区和福建优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交流的程度,因此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较小。

从地图上看,五邑地区处于粤中地区,与香港澳门这两个处于珠江出海口的城市相比,五邑地区稍逊色了点。再加上香港的深水港湾——维多利亚港的优势,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港澳,然后才可能是广州、五邑地区。与福建相比,福建水系众多,与台湾海峡 隔海相望,与美洲隔洋相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文化的传入。

第三,宗族势力的影响。早期,五邑地区由于长期远离政治中心使得地方宗族势力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有时候会超过政府,所以宗族的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各国排华法案的施行影响了我国与外界交流的程度。综上所述,五邑地区的女性社会地位达到相对平等的速度较缓慢,是受到了我国传统的思想束缚与宗族制度的约束,再加上五邑地区女性长期为经济所限,从而导致了长期以来五邑地区女性思想观念的保守主义,而且由于受到西方文明。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较少,五邑地区女性很少有敢于追求经济独立、婚姻的自由、生活的民主。

参考文献(依各组论文参考文献的篇数为准):

⑴ 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M]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⑵ 曾晓华,眷恋江门五邑侨乡之旅.[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⑶ 寸迎新,关注侨乡妇女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版。

⑷ 《古镇书》编辑部,广东古镇书.[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⑸ 张运华,220世纪前期的五邑侨乡侨乡社会与妇女.[J].2009年2

月。

第四篇:五邑风土人情

五邑风土人情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 人情:人的性情、习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习等的总称)

江门市又叫五邑,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县级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现有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32万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其风土人情具体总结如下:

婚俗杂拾

五邑婚俗大同小异,异处奇特有趣,而五邑农村婚娶传统礼仪繁杂、隆重、有趣。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取材于新会大鳌、睦洲一带沙田区过去传统的水上人家迎亲习俗。过去,珠三角水上人家除了水上作业,还要受雇于人,参与沙田的围垦劳动。新会属珠三角早期冲积的老沙田区。因这些沙田区域广,常受咸水侵袭,河水是咸的,故水上人家

唱的歌,统称咸水歌。对歌定情

鹤山市的客家人,青年男女结识,交流感情,以至互订终身,往往是通过对歌进行的。中秋农闲时,是客家青年的爱情季节,男女青年起劲地对歌。晚上,对歌进入高潮,在如银的月光下,姑娘们穿上绣花边的大襟衫,围上黑布裙,成群结队地来到树林里,和小伙子对歌,你唱我和,爱情也就成熟了。

香灯定姻缘

鹤山市一些农村中,父母要为当婚的女儿择偶,就得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送到物色好的男家。男方父母把红纸放在供奉祖先、天官等神位的香炉下,点上香灯,连续三天,细心观察家里的动静,如果家中没有发生不如意的事,香灯又没有中途熄灭,便认为那女儿可与儿子相配,否则便认为不吉利,不能相配。

新郎“上头” 为新郎“上头”(梳头)的婚俗,在五邑很普遍,而开平市水口镇龙塘地方的“上头”却最为有趣。新郎成新之日,天未亮,长辈就在家中设一圆形大簸箕,上放一30厘米高,下宽上窄的小木斗,内放谷少许,铜钱若干,柏一支。让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口封严,意为保住钱物。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长辈边梳边唱歌,为新郎祝福。

打新娘

新会司前何村一带,有打新娘的习俗。新娘出嫁,都要经受一次打闹之苦。当新娘的花轿还未到男家时,男家就招集一帮男孩子,个个手持青竹枝,分立在道路两旁,待花轿一到,男孩就蜂拥而上,举起竹枝追随花轿乱打,到了男家门口,伴娘把新娘背下轿时,小孩更是将新娘团团围着追打,直至新娘进入新房。闹新房时,男孩们对新娘又极尽戏弄之事,打手、踢腿,直闹至深夜,向新郎要糖果、饼乾和利是钱,才雀跃散去。新娘捱了打,视为乐事,因为传说做新娘的,没有人打是不吉利的。跨禾竹开平、恩平的一些地方,新娘出阁之日,男家的司礼人预先把扁担横

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门口,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叫做跨禾竹。伴娘此时便高声提醒新娘:“阿妹快把脚抬高,别把禾竹踩中啊!”据说,倘若新娘在跨门槛时踩中了禾竹,就会给婆家带来不幸,因而新娘得特别留神。

纸扇敲头

恩平、鹤山的一些农村中,当新娘走出花轿时,新郎就扬起纸扇朝盖着头巾的新娘头上连敲三下,以示新娘以后要听从夫家使唤。若新郎不忍心用力敲,则会受到众人的讥笑,被认为日后要受制於新娘。

鹤山市活鲤拜门

鹤山乡村习俗,新春初四日,以活鲤鱼拜门。那一天,从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红头绳扎起的生猛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直到今天,鹤山乡间还流行这一习俗,但简化了,不唱鱼歌,只念一句祝词:“大生鲤,大生鲤,你家年头好到年尾!” 鹤山市民间舞龙

恩平灯节 山市最负盛名的舞龙要数桃源镇竹朗的金龙。竹朗的舞龙习俗相传已有200多年。每年中秋节或喜庆,舞龙是竹朗人最喜爱的活动,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出动,老人、妇女结队观看,附近顺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亲友都来捧场。其时,锣鼓鞭炮喝彩鼓掌响成一片,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8月底都要举行一连三晚别开生面的舞龙活动,他们的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间看去宛如一条繁星万点的银河,叫做香火龙,远看尤为壮观。陈山分有几个里,各个里都有门楼,龙经门楼侧身而过,村里人在门楼等候,给龙灌酒,灌龙酒时,大家都一饮而尽。

元宵节恩平叫“灯节”,从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长达十多天。各村“开灯”、“散灯”的日期有先有後。灯节主要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各村均有灯寮,是专为打节供奉社神而设的,平时则是村人聚众议事及谈天说地的场所。除夕前一晚,各家各户门前张灯结彩,灯色有鲤鱼、玉龙、走马、花球、琉璃„„等等,花样繁多,争妍斗丽。一般人家挂的都是夜晚用来照明的风雨灯、四面光灯。这些灯彻夜不熄,每晚添油,直到“散灯”才撤去,叫作“长明灯”“开灯”这天,村人吹奏八音鼓乐,出动瑞狮,到社坛迎接社神回灯寮安放,各家上供品祭祀。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送花灯到灯寮悬挂,名为“送灯”。灯寮内香烟缭绕,灯火辉煌,一派祥和气氛。

鹤山市的龙舟竞渡

鹤山市的龙舟习俗,有“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划出屎,初五初六船过基”的俗谚。农历四月底,藏在“龙船步”水下的龙舟被捞了上水,村民把龙舟洗过抹油,又饰上龙头龙尾,然后开始“练桡”。比赛开始,鞭炮声响,锣鼓震天,万众欢腾,主持人手执一尾生猛鲤鱼,所有参赛龙舟依次过搭于水面上的“龙门”,进入赛场。

五月龙船抢大标

主持人把鲤鱼抛如江中,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这两句岁时歌,百多年来在江门五邑广泛传唱,可见端午节斗龙船在我市风气之盛,历史之长。江门市境内有锦江、潭江、西江三条大流贯。鹤山、新会地处西江下游,河涌纵横,水网密布。农民通晓水性,扒艇出入,斗龙戏水,得其所乐。

把埋藏于河中的龙船起出,叫“起龙”,也叫“出水龙”。起龙一般在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另行择日的。“龙舟宴 到了”斗龙“之日,例必在村头或祠堂举行宴会,谓之”龙舟宴“。旺龙

龙舟宴吃罢,当即选出两名桡手,分别扛着龙头、龙尾,在锣鼓声中巡行到河边,举行拜祭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把龙头、龙尾装上龙舟,是谓”旺龙“。

出龙

旺龙之后,桡手们登上龙船坐定,双手紧握木桨,肃穆待发。主祭者便把柚叶水酒向龙头,霎时间鞭炮四起,锣鼓齐鸣,船上鼓手一声令下,众桡齐发,龙舟飞驰而出,驶向大河。这叫”出龙“。应景

”应景“其实是龙船的表演赛、友谊赛。各乡定有应景日期,应邀的龙船依期赴会,表演各种扒龙船技艺。或把粽糍、糕点、水果抛掷过去,或在上游把食物放在水中漂下,供桡手取食,是谓”犒龙“。斗龙

”斗龙“即正式的锦标赛,是要抢大标的,一般在五月初五举行。过去斗龙,由大乡组织,乡绅主持。现在是各县体育委员会或乡镇政府组织。入窦

斗龙之后,无论胜负,各乡(村)均设宴慰劳健儿,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大家同心协力把龙船抬到藏龙点埋藏起来,叫做”入窦“。至此,斗龙抢标才告一段落。江门潮连纱龙

据史载,潮连舞纱龙告老还乡后,把当地制作纱龙和舞龙的技艺带回故乡。从此,舞的舞法很多,大体上有”绕龙柱“、”跳门龙“、”过龙桥“、”反龙脊“、”穿龙门“"走梅花椿、”走之字“、”单双扣“、”双飞蝴蝶“、”双金钱“"龙滚沙”、“蟠龙”(回龙吐尾)、“卧龙”、“跃龙”等等,变化万千,舞时伴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令人精神大振。

开平泮村灯会

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是水口镇泮村的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这个习俗,相传始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泮村一带都是黑石山,山形似象、狮、虎、牛、羊“五兽”,被称为“五兽地”。

(泮村灯会)

台山浮石飘色

(泮村灯会盛会)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浮石摆色,源于清乾隆年间,由浮石赴京参加会考的人们依照中原飘色传统。

新会天后诞抢花炮

新会市司前镇天等乡有衣服天后庙,过去每逢天后神诞,都要演大戏和烧花炮,各村还挑选一批青壮农民组成队伍到天后庙后侧金山岗上抢花炮。天后神诞的花炮计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纸扎成鳌山彩座,是群炮之冠。各村参加者双掌分别染成绿、红、赭等色。当第3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装在用生铁铸成的鼎形轿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壮年抬到场地上。花炮点火后,朝空中发射,射向哪里,抢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抢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争,只好等候抢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毕,才告结束。

第五篇: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调查人:五邑祠堂课外活动小组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10年9月 调查地点:五邑地区

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祠堂。

前言:地处江门的五邑侨乡,是岭南文化一脉重要的的分支,特别是五邑地区的祠堂,也别具特色(民间俗语常有“鹤山祠堂南海庙”、“江门遍地是祠堂”等描述江门祠堂林立,风格独特的面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曾经辉煌一时、包涵着众多传统文化的载体——宗祠,日渐淡忘在忙碌而又浮躁的现代人记忆中。由于人们对祠堂的漠视和不了解,五邑地区的祠堂大多处于“半荒废”的状态(除了祭祀或婚庆外,基本上很少人会想起祠堂),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少会有人关注。

为了加深人们对祠堂的了解,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对“祠堂”这些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借此唤起人们保护古祠堂、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部分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的古祠堂,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当地村民的采访,我们小组成员对这些祠堂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五邑地区祠堂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1、北宋初期到清朝中期:中国祠堂、宗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这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宗法森严,只有天子、诸侯、贵族、士族才有建立宗庙的资格,庶民不得立宗祠。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士族逐渐瓦解,官僚阶层崛起,开始允许六品以上的官员建家庙,宋时期,建家庙的限制逐渐放宽,至明清时期,庶民等人,皆可立宗祠以祭俸先祖。一时间,大宗巨贾者,宗祠庙宇林立,蔚为可观。(1)

五邑地区的先民,大多是北宋、南宋交替之际从南雄珠玑巷,随罗贵南迁定居于此的,所以五邑地区开宗立业、繁衍生息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宋朝开始的。但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南粤地区基本上很少有祠堂的存在,多是在明嘉靖后期才出现的,五邑地区宗祠大多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对比我们小组走访收集的资料来看,五邑地区的古祠堂在清康熙年间建造较多,而明朝时期的较为罕见(新会钟氏祠堂),这与整个南粤地区祠堂的发展历程是吻合的。

特点:当时的五邑地区,受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影响为主,加上祠堂乃供奉、祭祀先祖之重地,是宗族的重要象征,祠堂的建造上大多“遵循古制”,祠堂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从我们小组调查取得的资料来看,五邑祠堂大多采用抬梁木构架,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布局大多是三进或四进式,东西两廊贯通,院中有一天井,取四水归一之意。这些祠堂的差异之处大多体现在取材上的不同,如鹤山雅瑶的德明公祠、新会的钟氏祠堂(明朝),一般用一种叫鸭屎石的石头做为建造祠堂的石料。

第二阶段: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期: 清末民初,五邑地区的祠堂已经是星罗遍布,基本上是一村一祠或一族一祠,大大小小的祠堂数以千计,其中规模宏大、构造考究的祠堂不在少

数。例如开平的风彩堂,耗资数以万计,历时8年才完工,现为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西洋色彩的祠堂之一。(2)特点:这一时期的祠堂,在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且这一时期祠堂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祭祀先祖、供奉先人的场所,更多的是起到育人教化的作用,“祠堂当学堂”的风气日盛。我们小组走访的7间祠堂中,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做过学堂之用,至今有些祠堂的东西厢房还保留有当初教书用的黑板。这一时期祠堂的发展与五邑侨乡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多数的祠堂建造、修缮资金都有华人华侨的捐助。鸦片战争后,五邑地区的人们大量向外移民,造成了一个空前的移民潮。五邑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奋斗、努力创业,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近现代文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西化对侨乡的冲击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上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这从风采堂西洋化的建筑风格上可见一斑,清朝前期五邑地区的祠堂,大多是“秉承古制”,祠堂的风格上与岭南地区传统的祠堂差别不大,但清末时期,受西方先进观念影响,侨乡逐渐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把岭南文化、海洋文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这不单单可以从风采堂体现出来,开平的碉楼、骑楼更加鲜明的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影响。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期间,可以说是祠堂发展史上一个灾难性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改造活动,把祠堂里的牌位推到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把祠堂里的木雕、砖雕、陶瓷、牌匾全砸了,一座祠堂就剩一个空壳的,也就是我们现今见到残破、空荡的祠堂模样,还有一部分祠堂拆了改造成粮仓(例如荷塘的勉济容公祠,据当地老人回忆,祠堂本来是四进式的,后来改为生产大队的粮仓,就把祠堂的后部拆了,现在存的祠堂只有原貌的一半不到的),有的改成了生产对或公社的办公地点(有些祠堂的墙壁上还留有当时生产队的会议记录或毛主席语录)。经历“文革”这十年的动荡时期,五邑地区的祠堂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少,开平的风采堂是其中的幸运儿,基本上没受到多大的冲击,但其它祠堂就没这么幸运了,除了一部分早期是做学校或革命基地的祠堂在这场风雨中保存得较好外,绝大多数的祠堂原貌都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文革”过后的,大部分的祠堂进入了“重修”的发展阶段,我们小组采访过的,现存较好的祠堂基本上都经过重修的,如果没有进入“重修”行列的,现在基本上是残破不堪了(例如鹤山雅瑶的植亭陆公祠,现是楼破人空,杂草丛生,一派荒芜之景)。

历经风雨之后的古祠堂、古文物,本应迎来彩虹的,但一部分古祠堂、古文物由于当地村委的忽视,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文物流失严重(例如、棠下良溪古村、植亭陆公祠等一些文物都曾遭盗),使本就残喘苟延的祠堂遭受更大的破坏。

特点:这一阶段的祠堂发展,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虽历经“文革”破四旧和文物流失的洗礼,但幸存下来的祠堂基本保存了原先的主体风格,对与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建筑水平有极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祠堂维系宗族血脉、连接海外华侨华人的根系依然在,她仍是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所在。我想这也是祠堂存在的意义所在。二、五邑祠堂现状简述

五邑地区现存祠堂的数量仍非常之多,但保存完整的所剩无几,就连巴金先生曾执教的“西江乡师”所在地篁庄的欧阳氏祠堂也衰落不堪,除了太守祠经重修后,还保持原来的祭祀作用,其它祠堂基本是另作他用,有的成了民工的民房、有的成立柴房,“西江乡师”踪迹难觅。(3)

五邑祠堂现状可以分成两类的:一类是经过修缮的,基本保存了祠堂原先主体结构的风貌,修缮好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其祭祀先祖、凝聚宗亲的作用,有的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出新的作用,如建成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德育基地等。另一类,就是处于“荒芜”状态的,基本上是村里没人管(有的是有心无力),政府不关注,任由自生自灭的,这一类祠堂中不乏极具历史价值的祠堂,如植亭陆公祠(准备申请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我想如果仍由这样下去,她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我们小组成员没有对五邑地区的祠堂进行过大范围的普查,上述分类是基于我们小组实地走访和通过网络、电话采访等方式了解情况下做出的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目前就五邑地区祠堂的保护和开发所做的措施来看,蓬江区政府推行的“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做得比较好一项祠堂保护工作。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蓬江区根据广大农村祠堂众多、基层单位文化阵地缺乏的现状,结合全区文化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而积极创新的一项文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祠堂,将祠堂改建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围绕这个出发点,蓬江区政府积极开展“祠堂文化”建设活动,发动当地群众和海内外宗亲,募集资金,重新修缮了旧祠堂,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发挥新的作用。

蓬江区政府的这一项试点工程的效果非常明显,“祠堂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行,不但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许多海外侨胞也踊跃捐款,不但解决了祠堂修缮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促进了华侨与侨乡的密切联系。重新修缮过的祠堂,里面大多添置了一些文娱活动需要的器材、书籍等设施用品。我们小组走访的荷塘勉齐容公祠、里村施氏祠堂、外海五大祠、良溪罗氏祠堂等,都设立了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各种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一方面既丰富了当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祠堂的保护与发展。(4)“祠堂文化”试点工程,为“祠堂”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如何在新时期开创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具有探究性的研究。“祠堂文化”工程的立意非常明确,就是把祠堂改建成村级的文化中心,把祠堂建设成新农村的文化中心。这一立点,充分考虑了五邑地区祠堂遍布的实际情况和祠堂在当地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祠堂的场所,解决场地问题,另一方面,五邑地区的祠堂素有“祠堂当学堂”的传统,把祠堂改造成文化中心并不会引起村民的反感,相反,由于祠堂是敦亲睦族的场所,对人文社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把祠堂作为新农村建设文化中心,可以更好的引导农民学习新的乡风(这是五邑祠堂的一个特色,回顾五邑祠堂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五邑地区很多新的变革,大多是以祠堂作为中心引发的,例如,新式学堂的设立、革命活动组织中心等,大多都是在祠堂发起的,这和祠堂在人们心中重要的地位,密不可分)。“祠堂文化”试点工程就是把祠堂建设成为真正立足农村、村民又喜闻乐见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把新的活力注入到“祠堂”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中,让她在新的时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五邑祠堂发展的困境

蓬江区政府推行的“祠堂文化”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祠堂文化”建设的祠堂基本上得到了修复,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祠堂基金会的,专门负责管理祠堂的相关事务。这些祠堂相比那些未开发的、缺少管理的祠堂而言,保护得很好,各项活动的组织、筹办也逐渐的制度化。但这些祠堂的修缮、各项活动的开展,费用基本上是政府或当地村民筹集的,模式比较单一,且开展的活动形式单

一、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从我们小组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祠堂文化”试点工

程所开展的活动基本上相似,基本上按政府统一规划的配置,一些藏书、象棋、乒乓球桌、报纸,我们小组走访这些祠堂的最大感触是,除了祠堂的名字和内部的构造稍有不同外,一进去,感觉每间祠堂好像差别都不大的,这说明,我们政府在实行“祠堂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忽视了祠堂的特色!祠堂的兴衰与这个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每个祠堂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这个就是她独有的特别之处。我们的“祠堂文化”建设常常忽视了内在深刻的东西,只关注于表象。“

祠堂文化”试点工程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荷塘试点,但直至今日,这种模式并未推广到整个五邑地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输血式的模式,资金难题:

祠堂单体开发修缮,资金需求巨大,资金的来源单一(大多是村民募集和华侨捐赠),长期的维修、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例如良溪的罗氏祠堂,单是重新制作一个牌位架,即花费18之巨,若非财力雄厚的宗族,如何支撑?)。

2、祠堂文化建设忽视“文化”的内涵,建的只是空壳,没有灵魂:

一座祠堂重新修缮好了,我们试问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海内外的五邑子孙踊跃捐款呢?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宗族在这、他们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更深一层次的说,他们的根在这里!每当到了祭祀先祖的日子,这里总是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子,他们回来不是仅仅参观这座建筑的,他们敬仰的是这座建筑内在的意义,是他身后古远而又神秘的传说!

3、“祠堂文化”建设缺乏“软实力”支持,传统文化缺少表演的舞台与青年一代断代,文化的传播遭遇寒流:

祠堂文化建设工程的开展体现了政府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心和行动,试点工程的立意也体现了政府前期的调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祠堂修复好后,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知道,这导致祠堂文化活动的缺乏和单一。其次,有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缺乏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只能局限在祠堂内进行,这就造成了年轻一代与祠堂文化接触的隔离(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祭祀外,有几个常去祠堂的?)。而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力是年轻人,假若我们当今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我们传统的文化都不了解,那还何谈传承? 四、五邑祠堂的整合和整体规划发展

针对五邑祠堂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和查阅相关的资料,参考其它区域祠堂保护、发展的相关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产业链发展的思想:古祠堂的修缮、维护支出是非常巨大的,若仅仅靠政府的补贴或村民自发募资做为资金的来源,一方面五邑祠堂众多,政府难以划拨如此之巨的资金,只能资助一部分祠堂,不利于其它祠堂保护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村民的能力有限,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祠堂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解决资金来源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祠堂自己创造出价值,改输血为造血。五邑地区不少祠堂座落于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中,这些村落本身极具历史价值,祠堂文化的开发应当结合整个古村落的开发进行。例如良溪的罗氏祠堂,把祠堂做为整个良溪古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古村、祠堂、农家乐等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宣传古村落、古祠堂,同时也把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2、深入挖掘祠堂文化的内涵,赋予祠堂特色的侨乡文化:祠堂文化,传统意义上讲就是孔子的礼乐制度,突出的是祭祀时的所要遵循的规章和各项礼仪,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祠堂文化。五邑侨乡祠堂在吸收西洋文明时,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侨乡文化,把礼乐制度所体现的宗族文化,发展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形成了爱国爱乡的“根”文

化、扶贫助困、厚德载物的“义”文化。(5)五邑祠堂不仅仅是承载家族血脉、宗族象征和宗法制度的载体,更是侨乡“根”“义”文化的体现所在,如何弘扬侨乡精神、赋予祠堂文化崭新的内涵,是我们推广祠堂文化的重中之重。

3、搭建民俗与学府交流的平台: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让民俗表演的舞台成为大学生表演的舞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政府和社会要做的,就是搭建好这个舞台。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祠堂文化(一般民间的祠堂都有些特定的民俗表演,如舞狮舞龙、折子戏、木偶戏等)引进校园,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大学生群体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三下乡活动、或鼓励学生社团给乡村的祠堂或文化中心“送节目”,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五邑地区可以以五邑大学作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以五邑大学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学校,带动整个五邑地区的学府“送节目”巡演,而民间则以政府的组织为中心,组织特色的民间习俗表演到学校表演,创建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

注释:

1、尉迟从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1卷第4期,72~73页

2、谭金花,《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3期

3、江门日报

第6661期

B7版

4、蓬江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蓬江区关于开展祠堂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5、王克,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0卷第14期

下载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村落历史文化研究

    二.根据综合特色分类法划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类型和特征? 1.建筑遗产型 特征:典型运用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论并形成一定规模格局,较完整地保留了一个或几个时期积淀下......

    五邑大学实习工作总结

    五邑大学实习工作总结 首先,要感谢五邑大学给予我这个实习机会,让我了解五邑大学的校风校情,深入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其次,要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的徐书记、温舒艺等......

    五邑大学请假条(精选5篇)

    五邑大学请假条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请假条,请假条是请求领导或老师或其它,准假不参加某项工作、学习、活动等的文书。为了让您在写请假条时更加简单方......

    五邑大学票据管理办法

    五邑大学票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收费票据的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等相关政......

    五邑大学交流心得体会

    五邑大学交流心得与体会 2012年11月4日,江门职业技术学员学生三会部分干部与干事到五邑大学进行交流。走进五邑大学,放眼望去,一幢幢教学楼以利于校园之中,楼层之间渗透出来的历......

    五邑大学羽毛球协会

    五邑大学羽毛球协会 宗旨:与球会友,在训练中提高,于拼搏中成长,领悟羽毛球的真谛 社团简介:社团成立于1989年10月,现共有近300名会员,属于体育健身类社团。我们社团协助发展五邑......

    五邑名人冯如

    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历史科组校本教材教案 五邑名人——冯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冯如的生平履历,了解冯如的科学研究、学术思想,认识冯如在中国科技历史上的重要......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Qiaoxiang Studies”日程安排Agenda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