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网络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那么,怎样认识网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地位及历史责任呢?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利用、管理和发展,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去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就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央政治局和常委会又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召开了全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下发了专门文件,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十七大精神)》一文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把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中宣部领导在谈到对互联网的认识时说,互联网作为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选择,希望大家充分重视运用互联网,把网络宣传纳入到编委会重要日程中,目前,总的来讲是重视不够。就目前互联网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及不可知性来看,认识问题确实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互联网为什么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首先,互联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新工具。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互联网以其最为广泛的群众性、特有的便捷性和高度的渗透性等特点,理所当然的成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新工具、教育的新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里仅举一例,十七大之后,人民网和北京市教工委联合,利用网络开展了“首都百万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活动,邀请成思危等十几位专家学者,解读十七大精神,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由于网络无地域限制,直接和间接上课的大学生超过了一百万人,这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其次,互联网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新载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紧迫任务。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来,建设和传播文化的平台很多,但是没有哪一种比互联网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且不说博客、播客、维客、掘客这些基本上完全建立在群众参与基础上的新形式,光是互联网上广泛存在的论坛、跟贴、调查等互动类方式,每天就吸引着千百万直接参与的网民,更不用说网上的交友、聊天、个人空间等等了。我国有1亿多网民,有6亿手机用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传播者。互联网是一个群众参与性最高的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载体。这个载体,我们不加以利用,错误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就会加以利用;我们不去占领,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就会加以占领。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这个新载体高度重视呢?!
再次,互联网是文化创新的新舞台。刘云山同志说,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互联网不只是一个传播工具,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生产工厂和文化消费平台。每天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生产着大量的文化产品,产生了许多文化新形态。由于有了互联网,过去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文化形式、形态、产品出现了。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们的联络方式,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搜索、检索改变了人们学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融合了千百个图书馆;前面提到的博客、播客、维客、掘客等这些过去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因为互联网,被创造出来了。网络电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在大众面前;即时通讯、聚合新闻、网络社区、聊天室、同学会、同乡会、同城会等把大量毫不相干的人群组合到了一起。人们既是这些文化新形式的参与者,更是这些文化新形式的创造者。互联网的神奇,就在于这种没有
第二篇: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本课题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路教育平台相结合,对课题的意义、思想政治网络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普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对策及建议等进行研究,并在此脊柱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充实了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更有利于从根本上将思想教育网络化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撞击,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和不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认真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变化轨迹,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精神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道德风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和根本保障。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起着“生命线”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指引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旗帜与·53·动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那么这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就会陷入无序的状态,就会因为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缺乏必要的整合、引领力量而陷入混乱、**及至最终被颠覆的危险之中。”我国是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之间的较量上。在此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依托,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依托。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与世界观、人生观相比,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中最具实践指导性的部分,它直接支配着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方向。程立涛指出,“作为人们评判问题的内在尺度,价值观在个体精神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够从总体上整合动机、情感、意志和态度等精神要素,协调各种观念之间的冲突,合理安排个体的内在精神秩序,为其行为选择提供明确的价值定向。”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人们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引导方面。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人们的价值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会迷失方向,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全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共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但是,以效益、利益、人与人之间激烈竞争为导向的市场活动使得人们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冲击。今天,在对“个人”及其权利的过度追逐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越来越多的人们正经受着“理想失落”、“价值颠覆”和“精神危机”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以铸就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支柱和塑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气质为旨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切合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这种普遍需求。
二、创新思路,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理念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认同感强,爱国意识浓,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对改革开放的前途充满信心。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面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1强化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必须认真处理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关系,以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价值多元,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对支流价值进行规范、教育和引导,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加强理论研究,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用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是高校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实践好这个课题,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内涵、基本功能和实践要求等,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联系方面,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文化多样、多变与核心价值引领、整合的关系,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同时,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流向、道德追求和心理素质等,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坚持以人为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教育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很难奏效,教育工作者唯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秉承“三贴进”教育原则,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受教育者做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在为他们排忧解惑中,充分尊重个体在价值选择上的多样性、在价值评价上的差异性;在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充分尊重他们合理的内在需求,审时度势,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细化到各个具体环节中,帮助大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和鉴别各种价值观的真理与否,引导他们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所在,自觉与各种错误价值观作斗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化。
三、改进方法,努力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途径
教育工作者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实现大学生核心
价值体系内化外行,一要靠外部的教育和培养,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内在素质。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正确地对其加以引导和利用,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进行,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举措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上新空间。网络是一块自由的空间,它联接不同国度的人们,西方可以用它来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它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建立网络教育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站,如“九·一八网”、“中国共青网”等,粘贴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把这些网站与高校的校园网络及各校远程教育网相连接,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其次是利用校园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数据库。上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关的重要著作和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教育专题网页制作。这类网页的制作应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访问。三是开展网络讨论,建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服务,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感情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次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网站上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释、道等内容。同时,上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分析、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使学生自觉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最后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面对鱼龙混杂、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来源,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一片“蓝天”的目的。一是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国家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二是加强对国内所有的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积极推进加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四是高校要利用网络,随时在网上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建议,特别是平时不易暴露的思想和言论,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达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徐洪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方式论略[M],2008.[2]万凤华.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报,2001,9,6,(3)
[3]安爱芬.高校网络教育的系统规划与建设[J].2006,5,(5)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1.[5]陈选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邹成钰.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及引导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02.[7]徐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中国论文联盟
[8]石云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
第三篇: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次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再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着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第四篇:警营文化对队伍建设的作用
浅谈警察文化对公安队伍建设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公安机关,警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警察文化建设,用文化打造新型警察队伍,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实现和完成“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历史使命的需要;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警察文化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
一、警察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思想保障。
警察文化,就是指警察机关及其警察群体在警务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管理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总和。警察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物质基础上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警察机关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器物装备为标志,以规范的警务管理为内容,以警察价值观为核心而构筑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要抓好警察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警察文化建设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面对今后公安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的新形势,特别是面对长江干线水域各类以往未接触过的违法犯罪案件出现,许多民警在思想道德、法律业务和身心素质、基本技能以及文化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以讲学习、重教育、用科技为切入点,使广大民警掌握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合格人才,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全面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是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警务技能的知识性队伍的需要。依法治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和从优待警,这是新时期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警察中存在着文化,文化中蕴藏着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精神在不断上升,管理工作日益智能化,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提高全体民警的文化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必须看到,长航公安的一些基层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文化”的倾向,没有发挥警察文化在公安工作中应有的作用,更没有认识到警察文化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结果是个别民警身上滋生了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和各种陈规陋习,在执法和为民服务中,只能停留在破案抓人、服从命令冲冲杀杀,板着面孔训斥人处罚人的层面上,缺乏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使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警察文化倡导民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民警思想、道德、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与进步,促进工作作风和执法形象全面优化。因此,公安机关只有全面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育警”意识,引导民警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提高综合素质,在科教文化、执法业务、体能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永葆警察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增强警察文化的创新力与生命力,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警务技能的知识性队伍。
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是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的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的警务工作中,发现公安宣传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侦察破案、打击犯罪宣传的较多,其他方面宣传的较少,使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能了解不多,加上公安工作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群众对警察“一怕、二怨、三躲”,基层民警在工作中感到难以得到群众足够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公安宣传作为警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警民关系有着重要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各类公安宣传活动,大力发展和繁荣警察文化,开展有群众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警察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警察队伍的亲和力,消除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神秘感,而且能够树立人民警察便民、利民、为民的“民本”形象,使社会更加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优化公安执法环境和外部监督环境。
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
国内外警务实践证明,警察公共关系在警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猛变化,目前公安机关在贯彻执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民警认为“现在的公安工作不好干了,群众越来越不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另一方面群众则感到民警离群众越来越远,甚至认为警察只是一个冷冰冰、少情感、无品味的特殊群体。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自觉运用切实有效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密切接触中树立人民警察形象,在正确沟通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牢固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推动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二、整合挖掘文化资源,抓好“三个结合”,充分发挥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升民警素质。
发展和繁荣警察文化,必须实现以下目标:提高民警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警察形象是警察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群众看得见、感受深的东西。民警的言谈举止、执法态度、文明礼貌、工作方法、服务方式都是警察文化的一种外化,公安的警务车辆、警用标志、警用建筑、办公环境也体现出一种真切实在的文化内涵。在工作中,笔者认为警察文化建设必须抓好“三个结合”。
首先将警察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公安队伍更具生机与活力。
依法从严治警是公安机关管理队伍的重要手段。但在工作中发现,仅靠刚性的、强制性的约束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软约束”、“软管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驱动力,正是实现队伍软管理的一种最佳方式。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采取开会、上课、培训等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以推进公安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优化队伍管理方式,在队伍建设中导入文化理念,以实施民警五项礼仪为切入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民警的一言一行抓起,不断提高民警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满足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推行干部竞争上岗,真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劣者汰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找到载体,落到实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其二、将警察文化活动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一支执法文明规范、业务技能过硬的民警队伍。
在公安队伍中一些民警以其本能的学习意识,形成了一种朴素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只是注重应付工作而掌握一点实用知识或技术。还有些民警对自我成才和加强文化建设没有兴趣,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文化含量较少,这也是给人民群众留下“不好印象”的原因之一。如在做讯问笔录时,有些民警字写得龙飞凤舞,让人很难看懂,更有甚者,个别民警许多字都不会写,只好厚着脸皮求助当事人,写出的材料词不达意,游离于事件、矛盾焦点,该问的不问,给处理案件留下障碍。这样一来,给当事人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再是案卷中的案情介绍、适用法律条款、依法处理结果,都难以写明白。在开展警察文化建设中,应当将其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在办公区建立民警荣誉室,通过弘扬各警种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警察用鲜血凝成的刑警精神,教育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的本色,激发民警对警察职业的自豪感和警察集体的归属感、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使队伍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如,在走廊里,悬挂中国公安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图片,让民警从这些正义和力量的化身面前走过时,自然地增添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
其三、将警察文化建设与日常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狠抓民警的养成教育。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载之一,教育古往今来始终都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形象。为大力改善民警队伍的知识结构,应当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对民警的培训工作力求做到学历教育和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与专业培训、岗前教育与岗位大练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有效性。当然,民警素质的提高、形象的好转,不仅体现在学历上,其志向追求、兴趣爱好、人格魅力、心理素质、道德涵养、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乃至仪表气质等都是构成要件。因此在抓好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从内到外全方位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改善民警的形象。如大力推行规范化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时刻保持内务整洁有序,警容风纪严整,办公环境优良,开展五项礼仪规范,促成民警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民警将讲礼仪上升到树立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高度,展现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良好风采。
三、从“四个切入点”入手,让警察文化成为队伍建设的主线,建立警察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警察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警察精神和价值观,警察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和任务来体现,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构建。因此,要建立警察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必须从警察行为文化、警察精神文化、警察管理文化着手,选准以下“四个切入点”。
一是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警察文化是建立在全体警员内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警察的素质就是从事警务工作所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科技和警务技能的心理素质、纪律作风观念等的综合表现。警察素质是警察文化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时,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开展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育,从而塑造警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是以警察文化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在开展警察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建立荣誉档案、论文汇编、优秀作品展等方式,注重警察文化的积累,要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进行合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特点,科学设计和制定长远的警察文化发展规划,提高警察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与示范性,有系统、有步骤地推进警察文化建设扎实向前发展。
三是以建章立制为切入点。规章制度是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警察文化必须严格遵守《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管理条令》等各项法律制度,用制度引导行为,强化服从意识。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安机关督察条例》,抓好纪律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增强警察文化建设的透明度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度,提升警察形象。
四是以载体建设为切入点。警察文化需要有多种载体形式加以表现、升华和融合。因此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展示卫士风采,沟通警民关系,丰富文化内涵”为主线,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一些物化的行为,加大警察文化的辐射力。
第五篇:环保文化对企业的作用
环保文化
环保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已经属于一种文化范畴。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工业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工业废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存,破坏着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早在1976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正式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文献《人类环境宣言》,以此为标志,环境保护由局部走向世界。
环保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形成竞争力
通过环保文化建设,落实环保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系统,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环保文化不仅仅是企业污染控制和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更强调环保系统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即强调节约,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有数据显示,当今许多从事生产制造工作的企业都具有制造副产品的能力和设备,并且副产品的盈利在全年企业总盈利中占10%到15%。这些企业所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环保节能,通过对主要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料进行回收再加工生产副产品,减少废物排放达到环保目的并且增加企业收益,创造双赢。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额外收益,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适应市场
进行环保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
由于物质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社会人群即消费者对消费标的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起初质量要求发展到当今的“环保”要求,也是基于市场环境的需求,企业纷纷引入环保文化的概念。在食品上追求绿色,天然;在生活用品上讲究低污染,低辐射;在交通工具上讲究低消耗,低排放;归根结底都属于环保的范畴。由此可见,进行环境文化建设,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
关系到某些企业的存亡
进行环保文化建设,关系到某些特殊企业的生死存亡。
人们对环保的态度是倡导,政府对环保的态度在某些企业方面则是硬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高危高污染生产企业,或者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企业。例如石化,火电,化肥加工,食品生产等,国家在环保方面都有相关规定和硬性指标,企业无法达到这些环保要求,面临的就只有停业,甚至倒闭。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外沿在逐渐扩大,许多企业厂址所处的“郊区”变“城区”,厂址附近的居民对噪声污染等环保问题自然不会放过。因此,这些本身行业性质特殊或者所处地域特殊的企业,环保文化建设的好坏,已经直接决定其生死存亡。
形成凝聚力
通过环保文化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员工的企业自豪感,形成凝聚力。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员工归结是社会的人,当今世界上每一块土地每一角落都在强调环保,环保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在被国家倡导,被社会倡导。企业通过环保文化建设,引入环保文化概念,倡导环保意识,支持环保事业都能在社会中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员工自然会为企业自豪,从而形成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人,社会的企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在承担这份责任的同时,同样能受益与环保文化的积极作用。环保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双赢创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以环保为基点
以环境保护为基点的大环保理念
——以环境保护、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发展系统 ——是围绕人与生产主体的系统化建设
——从环保角度出发,以实现企业“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目标的文化建设体系 ——通过环保理念的确立和企业绿色形象的展示来实现文化的传播、落地
环保文化是含义深广的概念,包含了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生产、恢复自然绿色的本性,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安全健康和节能降耗的持续发展理念。
环保文化把思想教育、制度管理、设施配备、环境塑造、环保思想与人本理念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完整、立体化的体系。通过整体的作用,整合各个渠道,规范操作,从而达到实现安全环保的目的。
环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出来,作用于人的思想,使管理化为无形。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为自觉地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其价值会越发显现出来。
环保文化体系
从环保角度,针对“安全、健康、环保、节能”问题的文化体系整合; 1.多方资源的整合;
2.系统化的作用,多通路、多媒体的导入; 3.信息化、科学化的运营和输导网络,时时与员工互动;
4.用深入、切实的理念做为思想指导,以人的思想和能动性为主体;
5.以系统化的(视觉)形象宣传做为基础,塑造鲜明、具体、网状的提醒警示、氛围营造。以绩效为导向,构造一个持续作用的、互动的培训、推广、管理体系,实现文化有效落地
项目实施 项目调研
在这一阶段,项目组要对企业现有的环保管理体系、环保管理设施、环保作业环境、人的思维理念、公司总体的环保战略等进行全方面的调研,目的在于寻找问题,寻找不完善之处,了解项目基础,了解项目的植入环境。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
一、理念价值系统 模块
二、变革管理系统 模块
三、发展动力系统 模块
四、形象传播系统 项目导入(渠道建设)
项目的导入是整个项目的重要部分。只有成功导入,才能确保整个绿色管理文化系统发挥作用。
项目的导入要深植整个企业文化里,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项目的不同要素将向企业组织结构中各个角色传递——上致决策层、管理层,下致广大员工。
对广大员工采取多通路、多媒体的导入,是整个项目的重点所在: 渠道整合:
1)通过深入到各岗位中的、系统的、具体的、形象化的理念宣传渗透; 2)通过营造整合一致的(视觉)文化环境熏陶; 3)通过系统的管理和激励措施进行贯彻和引导;
4)通过知识竞赛、系列培训、楷模标杆作用等来深化意识; 5)通过建立相关网络平台、数据库等,达到长期维系和互动。实施步骤: 环保手册制作 制定培训计划 系统认知深化 考核评估 宣广交流
视觉形象系统推进计划 项目评估和鉴定
届时我们将邀请行业专家、相关领导组成专家组,对项目的建设和导入进行鉴定,并根据专家意见做相应调整。
环保文化与整体企业文化的融合
环保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应尊重企业原有文化,但同时,环保文化的系统构建也是对企业文化的充实和完善。
环保文化来源于企业文化,同时也作用与企业文化。设计系列融合方案: 内容包括: ü理念的融合 ü管理的融合 ü形象应用的融合 定位
环保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已经属于一种文化范畴。工业废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存,破坏着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一、环保文化包含了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生产、恢复自然绿色的本性,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安全健康和节能降耗的持续发展理念。
二、环保文化把思想教育、制度管理、设施配备、环境塑造、环保思想与人本理念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完整、立体化的体系。通过整体的作用,整合各个渠道,规范操作,从而达到实现安全环保的目的。
三、环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出来,作用于人的思想,使管理化为无形。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为自觉地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其价值会越发显现出来。
历史文化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以后,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唤起全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保护进程做出贡献。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于1973年1月。
2、国际环境情报网联合国于1973年1月建立该情报网。
3、绿色和平组织 1970年由工程师麦克塔格特发起成立于加拿大。
4、绿党西方的绿党,主要是在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在原联邦德国出现,并于1980年1月成为政党。目前,在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瑞典、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等国都已成立了绿党。
5、西欧保护生态青年组织该组织于1988年9月成立于比利时的列日,由法国、英国、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等西欧国家的保护生态青年组织组成。
6.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该协会是由各国政府、非政府机构、科学工作者及自然保护专家联合组成。
7、大自然保护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1951年成立于美国。承载作用
一、环保文化不仅仅是企业污染控制和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更强调环保系统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即强调节约,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二、企业所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环保节能,通过对主要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料进行回收再加工生产副产品,减少废物排放达到环保目的并且增加企业收益,创造双赢。
进行环境文化建设,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
三、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人,社会的企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在承担这份责任的同时,同样能受益与环保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环保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双赢创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