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媒蓝皮书 2014年传媒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传媒蓝皮书:2014年传媒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2014-04-19 17:20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核心内容
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规模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长率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电视、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支柱。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第一媒体的序列。广告市场重心仍停留在北上广和沿海一线。预计2014年传媒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
光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李瑞英)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传媒》杂志社合办的“传媒发展论坛2014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2014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媒转型、融合与创新”。论坛上,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以及传媒学界著名学者、传媒业界有关领导就传媒转型模式和融合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对话,共同探索传媒业的创新之路。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传媒蓝皮书目前已连续出版十年。在过去的十年期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通过持续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及时反映中国传媒发展现状并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文章亦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该蓝
皮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权威著作,并于2012年起被认证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伴随传媒发展演变和结构调整,今年的报告进行了重新架构,分为总报告、印刷媒体、广电产业、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媒生态、海外及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等7个部分。在对传媒产业总体以及各细分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对“转型”“移动”、“大数据”、“并购”等年度热点进行了跟踪,剖析了新技术引领下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变革。
该报告指出:2013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领跑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也追平电视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PC互联网的广告、游戏等市场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年,移动互联网重构传媒产业结构,媒体未来趋向多屏融合;互联网媒体展开移动入口争夺,社交媒体开始开拓新市场。传统媒体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电视媒体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电视广告市场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电影票房和植入广告推动电影产业加速前进。另一方面,广播和期刊增长率市场衰退加剧,报业集团开始寻求转型革新的模式。
会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主编崔保国教授发布了2013年传媒产业主要指标数据。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较2012年上涨近4个百分点。传统PC互联网的贡献率下降4.7个百分点;而移动互联网相关业态发展迅猛,对传媒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0.3%,较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未来还有较大成长空间。
专家认为,传媒产业未来五年还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17年达到1.6万亿元,文化传媒产业整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GDP占比达到5%。
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连续12年上升势头,延续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奇迹。但前半年的风风火火与后半年的不温不火以及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等现象,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可能逐渐稀薄,产业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专家分析,2013年国产故事片产量638部,同比减少影片生产量多达107部。全国电影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用7年时间突破百亿元大关,然后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200亿元的纪录。票房总收入相当于36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地区的1/3,稳稳领先于不到30亿美元总收入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日本,票房增幅全球最大。2013年全国电影观众6.1亿人次,增幅30%;平均票价37元,略高于前一年36元水平。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人均年观影人次0.4;如果限于7亿城镇人口,人均年观影人次不到1,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水平,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专家指出,3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份额优势失而复得。2013年院线发行上映电影305部。60部影片票房超亿元,其中,国产片33部(含1部跨年影片)。在217.69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片收入127.67亿元,同比
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收入90.02亿元,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国产片夺回之前失守的份额优势。特别是《西游降魔篇》以累计票房12.46亿元的成绩成为全年票房冠军,也成为国产影片历年来总票房第二名,居《泰囧》之后。专家提醒,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的培育还在进行中,2013年下半年的市场疲软很可能预示着市场一定程度的消费瓶颈,不少人预言的3-5年“超美”的产业目标未必那么容易、那么乐观。中国电影发展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即将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蓝皮书认为,2013年移动互联网正式走入了第一媒体的序列,全面抢夺了传统互联网的风光,更在使用时间上远远超越了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成为占据人们工作、休息之外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媒介。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用户规模持续攀升,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24.0%上升至2013年的81.0%。2013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规模为2.47亿,与2012年年底相比增长83.8%,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率远高于网络视频。2012年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占全部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36.1%,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增至57.6%,移动视频正快速缩小与传统网络视频的差距。2013年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出现爆发性增长,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增加,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中国手机搜索用户数达3.65亿,较2012年年底增长7365万人,增长率为25.3%,远高于整体搜索用户增长速度。2013年,微信的全面普及继续巩固了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与社交功能,移动设备的社交新媒体特征越发明显。微信平台用户强势突破6亿,至2013年年底,其全球月活跃用户达2.7亿,已跻身全球超级移动应用之列。年内,微信公众平台迅猛成长,微信公众账号规模已超过200
万个,信息交互次数高达亿万次,已跃升成为国内移动营销的新阵地,其5.0版本推出后其商业化布局初现,公众平台广告模式创新不断。2013年,移动商务市场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手机网络购物在移动端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1.44亿。从交易规模来看,移动网购当前已列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排名首位,2013年其交易规模已达1676.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5.4%,而同期PC端网购同比增速仅为35.7%。
蓝皮书指出,2013年,中国广告营业总额达5019.75亿元,较上年增长6.84%,增幅有所回落。电视报纸呈现衰减,移动终端日渐成熟。2013年,传统媒体广告经营额持续下滑,电视和报纸广告经营额分别下降2.75%和9.17%,广播广告基本持平,期刊小幅增长4.73%。与传统媒体相反的是,网络媒体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的统计数据,中国互联网广告在2013年实现638.8亿元的营业额,较2012年(437.97亿元)增长45.85%。互联网广告增长空间巨大,视频和移动广告优势逐渐显露,企业开发利用数据能力的增强也使互联网整合营销能力更加强劲,同时给媒体产业结构带来更大的变化。综观2013年全国广告经营收入,北京地区广告经营额仍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35.8%。排在前五的省份(直辖市)广告经营收入总和为3456.39亿元,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三分之二强,达到68.86%,广告市场重心仍然停留在北上广和沿海一线。
第二篇:12法治蓝皮书-传媒篇
中国法治蓝皮书
传媒篇
报刊全面转企改制:相关任务十八大前全面完成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发布:业态转型升级明确七项任务 围剿虚假新闻:从行业自律上升为法治担当 新闻战线“走转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接地气 广电总局连颁“限娱限广”令:行政监管体现“受众为王” 新闻出版专项整治“四假”:打击非法报刊任重道远 报纸副刊首评“孙犁奖”:先辈职业精神引领后人 “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最后一次”愿望屡落空 发表新闻“二次伤害”:报道尺度考量媒体道德底线 网络谣言事件屡禁不止:提升网络公信力迫在眉睫
报刊全面转企改制:相关任务十八大前全面完成
【事件回放】
2011年5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属报刊——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挂上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率先宣告‚事转企‛。当天,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
5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文,以下简称‚19号文‛)印发,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成为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6月24日,中央召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在操作层面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7月20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在重庆召开,确定了转企改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在2012年9月底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
8月,柳斌杰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1年6月已经启动了第一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已登记为企业法人但尚未规范转企改制到位的报刊出版单位和主动申请先行转企改制的报2
刊出版单位,以及上述报刊出版单位所属报刊编辑部,要列入第一批先行完成转企改制。2012年1月开始,启动第二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其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工作。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目标任务主要是使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独具特色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事件影响】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标志着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最后的攻坚期。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一场比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更强的改革。非时政类报刊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很多新闻的首发地。长期以来,涉及这一领域的改革,更多停留在机制改革的层面。现在,按照‚由易到难、加快推进‛的原则,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从印刷复制到发行、出版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后,进入了攻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这一最后堡垒的关键时刻。改革的落脚点是让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成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改革目标是要解决在现行体制机制约束下报刊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增强报刊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提高报刊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各方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如今,报刊正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这时要求‚事业编媒体‛与‚母体‛脱离、‚断奶‛,失去财政来源,将会面临‚人员身份转换成本‛、‚适应市场机制的重建成本‛这两道‚坎‛。
——2011年6月6日《新京报》
中国行业报协会副会长、《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越来越多的市场化政策行将出台,中国传媒业的大时代即将到来。一些受众过窄、过于依赖财政拨款的报刊,极有可能退出,可与此同时,报刊资源也将向优势媒体转移,大型传媒集团也在形成。
——2011年6月6日《新京报》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发布:业态转型升级明确七项任务 【事件回放】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等做出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发展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这些重点任务包括: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5
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事件影响】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及11个专项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此外,《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作为11个专项规划之一首次发布,也成为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十二五‛规划既有总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又有具体的任务和项目举措,反映了新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实践性的特点,指明了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各方观点】
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鹏:《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是一个纲领性的规划文件,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勾勒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透露了投资与建设方向。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划多,而原则与方向还得靠基础性的建设项目计划才可能得以落实。
——2011年第6期《新闻记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郭全中:《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一批大型的国有报刊集团,对于优势报刊集团来说是一大利好,有利于其下一步的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媒介扩张,但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配套措施,打破制约报刊业6
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传媒业大市场。
——2011年5月(上)《青年记者》
围剿虚假新闻:从行业自律上升为法治担当
【事件回放】
2010年11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并召开动员会议,部署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为期半年,一直持续到2011年5月。
这次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一场围剿虚假新闻的战役,目标是力求从根本上铲除假新闻这一危害新闻事业的顽症。中国记协党组书记、专项教育活动负责人翟惠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专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树立媒体必须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二是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新闻的采编能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新闻采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堵住产生虚假新闻的制度漏洞。
全国新闻单位对此高度重视。中宣部新闻局负责同志和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8个重点省市参加动员会并指导讲话。中央督导组前往全国各地检查指导专项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很多媒体以专项教育活动作为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有的请一把手讲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请有经验的老同志讲授新闻知识。有的将典型案例编著成书,为编辑记者提供鲜活的8
新闻教科书。有的组织年轻编辑记者赴延安等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和群众路线教育。有的组织采编人员自编自演情景剧,将严肃的大道理融入轻松幽默的小故事中。各新闻单位还着力从采、编、播、发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形成防范虚假报道的严密体系。一些新闻专业期刊纷纷开辟专栏,邀请专家学者,组织理论文章,刊登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中的做法、经验和思考。
2011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事件影响】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是全国新闻战线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形势下开展的一次非常及时的教育活动。活动对虚假新闻产生了有力遏制作用,对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加深了对虚假新闻危害的认识,从思想源头上切实提高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深入。通过专项教育活动,各新闻单位切实加强了新闻来源管理,对互联网信息使用、社会自由撰稿人来稿及‚新闻线人‛报料等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各单位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一批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管理规范。建章立制是专项教育活动的实实在在的收获。通9
过专项教育活动形成的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以及规范的行为准则,为防范和杜绝虚假报道提供了长效制度保证。
【各方观点】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如果我们20多万领取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都能够比我们的前人、比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起码能够遵循他们优良的工作传统、继承他们的道德精神努力去实践,我想就不会触碰新闻真实的底线。杜绝虚假新闻的教育活动,但愿是最后一次。——2011年第4期《新闻与写作》
《新闻战线》评论:虚假报道尽管是个案,但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活动,是对社会各界‚新闻打假‛呼声的积极回应,是一种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的自觉行动,是及时的、必要的。——2011年第4期《新闻战线》
新闻战线“走转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接地气
【事件回放】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迅速形成较大声势和规模。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活动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实际成效,要求新闻战线把这项活动作为长期任务,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李长春在批示中指出,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改进文风,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纷纷建立基层联系点,派出编辑记者到基层采写,并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和重要时段开设专栏,连续推出相关报道。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多家新闻单位还建立起有利于‚走转改‛活动的体制机制,强化11
领导带头,形成定期检查制度,加强跟踪指导,纳入员工考核内容,推动‚走转改‛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事件影响】
‚走转改‛活动让新闻战线如沐春风。编辑记者们纷纷反映,深入基层接地气,加强了对国情、市情、民情的了解,听到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深刻体会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活动成果在日常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更多鲜活生动的现场新闻体现在媒体版面和荧屏上,更多普通人走进了编辑记者的报道中,更多的百姓生活事成为报道的素材。媒体报道文风通过‚走转改‛活动得到很大改变,‚短、新、实‛生动活泼、质朴感人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透射出生活热力。
从思想层面上讲,‚走转改‛活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让新闻记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领略‚用脚采访‛的真谛,在意志品质上受到了一次实践的洗礼。‚走转改‛活动强调深入基层、走进现场,这对防止虚假报道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各方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国知识界担当的社会责任的再度提示,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情状和影响,深入思考我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
——2011年第11期《网络传播》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崔红:‚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走转改‛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媒体人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编辑记者唯有深入基层,扎根生活,脚与心双双而至,‚身入‛更‚心入‛,才会对基层多一分理解,才会对人民多一些关爱,才会以尽可能接近客观事实的视角关注人生百态,才能让你的报道有感召力,才会让你供职的媒体有影响力,才能让人生——一位记者的人生更有价值。
——2011年第10期《新闻与写作》
广电总局连颁“限娱限广”令:行政监管体现“受众为王”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此《意见》被俗称为‚限娱令‛。
《意见》要求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晚黄金时段(19∶30-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
《意见》要求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引进境外电视节目形态,须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各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后,要提前两个月将本辖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引进播出境外电视节目形态的情况报广电总局备案,总局将进行综合调控。
《意见》还要求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比例,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2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起,全国各电视台14
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该《补充规定》被俗称为‚限广令‛。按照《补充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45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播出电影时,插播广告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为确保新政策得到切实执行,广电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立即清理并撤销2012年的电视剧插播广告时段,重新编排节目和广告。同时,要求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全面监看各级电视台的落实情况,对仍插播广告的播出机构,将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事件影响】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出台后,各卫视娱乐节目开始陆续‚变脸‛。《意见》下达当天,江苏卫视的《老公看你的》宣布将停录,节目组要全力研发道德建设类栏目。浙江卫视在2012年的改版计划中表示,相亲类节目《婚姻保卫战》不再走综艺娱乐路线,而是请钱文忠等专家探讨夫妻的相处之道,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2012年起,节目时长将被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北京卫视的《BTV秀场》节目全部改名,《收藏秀》恢复为《天下收藏》,新闻评论类节目《北京观察》以及《好人故事》、《倾听》等人文类节目取代了其他‚秀‛。
《〈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下发后,很多网友拍手称快,称‚这下能踏踏实实看电视了‛。
【各方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限娱令‛的出台,缺少一个对娱乐的总体评估。‚限娱令‛针对的是‚过度娱乐‛,那得先说明现在娱乐是否‚过度‛了,然后再说明这种‚过度‛产生了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最后再说明‚限娱令‛是否能消除这样的不良后果。这是决策应有的逻辑链条,但我现在没看到这些。没看到这些的可能性有两个:一是根本就没有评估;二是有评估却没有公开。如果是第一种,就是拍脑袋,就算是第二种,也得允许大家讨论。因为这是一项公共政策,针对的是老百姓的收视权。
——总第539期《中国新闻周刊》
著名剧作家陆天明:《〈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对广大观众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应该从方方面面来端正影视剧的创作、拍摄和制作,按艺术规律来办,把影视剧真正看成是一个艺术创作,不要一味考虑如何挣钱。
——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新闻出版专项整治“四假”:打击非法报刊任重道远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17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报刊记者站的管理,并从4月15日至7月25日集中开展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对违规记者站进行全面清理。
7月5日,根据各地开展专项治理‚百日行动‛的情况,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继续做好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11月,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11月10日起至12月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报刊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新闻出版领域‚四假‛(即非法报刊、非法报刊机构、假记者、假新闻)。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经过长期整治,新闻出版领域‚四假‛违法违规行为有所遏制,但部分地区仍屡打不绝,严重扰乱新闻出版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次专项行动打击重点有四:
一是非法报刊,包括假冒、伪造国内刊名刊号或无刊号出版的报刊,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编辑发行的报刊,以买卖刊号、一号多报(刊)和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等形式非法出版的报刊;
二是非法报刊机构,主要指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报刊社、编辑部、记者站、工作站、报刊网站,特别是未经批准以港澳等境外媒体名义擅自设立的编辑部、记者站、办事处等非法机构以及制售传播非法报刊的信息咨询企业;17
三是假记者,包括假冒记者或新闻采编人员身份的社会闲散人员、新闻机构离职人员和非采编人员,以及假冒网络新闻媒体记者或新闻采编人员身份的各类网站工作人员;
四是假新闻,即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捏造、混淆视听的各类虚假新闻报道。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对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各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工作要求。
【事件影响】
假报刊、假新闻常常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而炮制假报刊、假新闻的假记者、假记者站更是为公众痛恨。假记者与假记者站、假报刊、假新闻等向来都是相伴而生,这些虚假行为不仅严重玷污了记者和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而且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和谐发展。为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开展整治‚四假‛专项行动,不仅能有效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等非法经营行为,更能有效维护媒体公信,取信于公众。
【各方观点】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四假‛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此意见很大,总署同志下去,他们经常向我们反映这个问题。对于重大的‚四假‛案件,要彻查彻究。对制造‚四假‛的主要犯罪嫌疑人要绳之以法;重大‚四假‛案件要公开及时曝光。还要教育社会各界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止假记者行骗,告诉他们要通过正常渠道18
举报和反映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1年2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网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要充分认识‚四假‛的严重危害,认清‚四假‛以牟取钱财为目的的欺诈行为。要以科学的工作精神、求实的工作态度,认真解决好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不给‚四假‛滋生提供空间和土壤。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的警惕性,强化监督意识,充分发动群众举报。要开展专项治理,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取缔一批窝点,坚决打击‚四假‛行为。
——2011年3月7日中国记协网
报纸副刊首评“孙犁奖”:先辈职业精神引领后人
【事件回放】
2011年11月5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与天津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1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颁奖典礼在天津举行,表彰了10名‚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获奖者和10名‚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提名奖‛获得者。据悉,‚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评选在我国尚属首次。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10名获奖者分别为:天津日报宋曙光、工人日报刘建民、新民晚报贺小钢、北京日报李培禹、解放军报刘业勇、吉林日报赵培光、人民日报罗雪村、羊城晚报黄咏梅、检察日报彭诚、南京日报申赋渔。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提名奖10名获奖者分别为:劳动报胡绳梁、云南日报李悦春、厦门日报蒋福章、今晚报吴裕成、福建日报黄燕、衢州日报许彤、江西日报李滇敏、绍兴日报郑休白、西安日报杨利英。
孙犁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49年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后,孙犁便与著名诗人郭小川、著名作家方纪一起创办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从事该周刊的编辑工作数十年之久,并以此为阵地发现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天津日报社的终身副刊编辑,孙犁堪称中国报纸副刊编辑的一代杰出楷模。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在典礼上致辞时表示,以‚孙犁‛命名报纸副刊编辑奖,对广大报纸副刊编辑最有影响力。
据了解,此次评选活动从2011年6月底开始,经过层层严格评选,20
共产生候选人40名。主办单位邀请全国新闻界专家、领导组成21人评委会,最终评选出编辑奖10名,提名奖10名,并于9月底进行了公示。
【事件影响】
设臵‚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其宗旨在于‚表彰长期在报纸副刊战线辛勤耕耘、卓有贡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检阅和评比我国报纸副刊编辑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这对于培养造就更多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报纸副刊人才,推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观点】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初小玲:孙犁先生在中国文坛以及报纸副刊领域拥有很高的威望,是新中国报纸副刊编辑的一代楷模,此次奖项为弘扬孙犁精神,使广大报纸副刊新闻工作者更加热爱党的新闻事业。
——2011年11月5日天津网
薛宝生(新闻评论员):首届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及其评选结果的揭晓和颁奖,是对副刊优秀编辑的充分肯定,更是我国在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涌起的精彩浪花。我们可以告慰孙犁老人家,办好副刊已经后继有人。
——2011年11月14日光明网
“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最后一次”愿望屡落空
【事件回放】
2011年1月21日至22日,‚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文新报业集团旗下《新闻记者》杂志因坚持十年评选‚十大假新闻‛,在论坛上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嘉奖表彰。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宋超讲话指出,《新闻记者》杂志坚持十年新闻打假,为上海新闻界树立了一个对党和人民负责,追求新闻真实性的标杆。
2011年5月,见证《新闻记者》编辑部开展新闻打假十年心路历程的《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问世。此书汇集了《新闻记者》从2001年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原文,以及每年评选之后的各种反应;并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童兵领衔的学者对《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的十年评选做出分析报告,从理论上学术上做出梳理概括;还从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对虚假新闻的‚前世今生‛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在理论上对新闻真实性原则做了全面阐述。
《新闻记者》原主编吕怡然在《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的跋中,回顾了《新闻记者》连续十年评选‚假新闻‛的甜酸苦辣。他讲道,评选‚十大假新闻‛是《新闻记者》编辑部本着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捍卫新闻真实性的‚义举‛,目的是为鞭挞虚假新闻尽一份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22
首次‚十大假新闻‛推出时,《新闻记者》配编者按表示,希望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想到,这个美好的愿望迟迟落空,评选一发不可收,延续至今已达十个年头。此间既得到了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同行的支持和肯定,也遭到了种种诘问、质疑、指责等非难,甚至受到‚侵害名誉‛的指控。吕怡然表示,十年甜酸苦辣一言难尽,面对屡禁不止的虚假新闻,《新闻记者》仍会义无反顾、继续努力。
【事件影响】
《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评选进行十年总结,正值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新闻记者》十年评选‚假新闻‛的‚义举‛,在这次专项教育活动中被称为‚举起了一面打击虚假新闻的旗臶‛。十年评出的‚假新闻‛中的许多条目,成为新闻界同行和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范之策的研究对象。多家新闻学术期刊约请《新闻记者》原主编吕怡然撰文讲述十年新闻打假历程。《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被新闻同行称为‚既是透视当前中国媒介生态、深入研讨虚假新闻的理论读本,也是新闻界开展‘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有益教材‛。
【各方观点】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勇华:《新闻记者》10年打假意义非凡。联想到中国记协的评奖工作,正好合成一组数字:‚说好2023
年,说丑10年。‛‚说好20年‛,就是中国新闻奖评选20年;‚说丑10年‛,就是《新闻记者》连续10年公布当年十大假新闻。这里特别强调‚说丑10年‛,是说像《新闻记者》这样持续地、集中地打假,还没有第二家。
——2011年3月30日 大众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涛甫:《新闻记者》每年从大量的假新闻中捞起大鱼,选出‚十大假新闻‛,抽取最突出的10个假新闻样本,拎出来‚示众‛。这一评选活动持续10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4月7日 中国记协网
发表新闻“二次伤害”:报道尺度考量媒体道德底线
【事件回放】
2011年11月8日,南方某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报道称联防队员杨某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杨某家里一通打砸后,对杨某妻子王某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当时丈夫杨某就躲在隔壁‚忍辱‛偷听,大约一个小时后才报警。此报道一出,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尽管南方某报的报道已经描述了受害人王某‚精神状态非常差,并伴有自杀行为‛,但各路媒体依然蜂拥而至逼问‚真相‛,杨某被部分媒体冠上了‚最窝囊丈夫‛头衔,受害人王某被部分媒体指为‚通奸‛。强大的舆论场令受害人无处可藏,杨某痛哭流涕地下跪哭求现场记者们离开,王某面对记者的镜头只能用被子捂住自己的脸庞。媒体的穷追不舍,最终迫使杨某王某举家搬迁暂时与外界失去联系,受害人家属也全部关闭了电话。
11月15日,联防队员杨某利委托律师到派出所报案,举报杨某涉嫌诬告陷害罪和重婚罪,并以媒体报道严重失实为由,向宝安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广东某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某报所属集团)侵犯其名誉权,事件真相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11月16日下午,西乡派出所已受理举报,宝安区法院已接收起诉状,但未决定是否立案。
从相关报道视频画面上看,一些媒体的报道陷入了自我矛盾的怪圈:他们一方面也强调女受害人处于崩溃边缘,但同时却把近乎‚强迫式‛采访画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一方面对受害人使25
用了化名,但却将受害人痛哭流涕的表情不作任何遮掩地呈现出来。这些报道画面让许多观众感到愤怒,许多声音都质疑媒体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新浪微博上的一项关于‚此事件中最该反思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43%的投票者选择了‚媒体不应泄露受害人隐私,并造成二次伤害‛,另有22%的人认为‚媒体报道失当,如指责丈夫杨某窝囊怯懦等‛。
作为事件的首次报道者,南方某报的记者成某在接受访谈时称他是应杨某的请求报道此案,但他也坦承报道中个别表述在报纸上呈现‚确实有所不妥‛。另外,部分相关媒体事后也就此次采访报道中的不当行为作出公开道歉。
【事件影响】
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这起事件,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其间部分媒体失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更是引发了包括媒体人在内的受众批评。被流传转载最广的据悉是央视女记者柴静的博文,文中直指媒体的暴力报道,称‚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这种同行间的监督和毫不留情的剖析,有利于带动整个媒体界回归到对行业道德的理性思考上来,对我国媒体界的自省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媒体界的这种自省最终将带动全社会的自省,引导全社会所有成员走向觉悟、成熟与进步。
【各方观点】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副教授阮纪宏:这样的事件中,无论新闻元素有多丰富,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遵循一条金科玉律,那就26
是保护受害人的权利,特别是性侵犯受害人的权利。因为任何泄露他们身份的做法都意味着第二次伤害。
——2011年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李振忠(新闻评论员):‚强迫式‛采访源于媒体优越感,就如同某些‚名嘴儿‛表现出来的可以拯救全世界可以摆平全地球的神态背后的心理优越感一样。当真正以平等博爱的心对待被采访者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对方是个拥有隐私权的平等兄弟姐妹,而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富矿‛。
——2011年11月13日红网
周云龙(新闻评论员):媒体在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而且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迥然不同。但是,在法治社会,记者行使监督权又应当是有节制的,其一切活动应当在法制允许的框架内,不可逾越职业的底线,更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
——2011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谣言事件屡禁不止:提升网络公信力迫在眉睫
【事件回放】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其高效和便捷的载体,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也给互联网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
2011年8月12日,某会计网站发布《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公告‛并作了解读,公告文中标记发布日期为2011年7月31日。由于文中提到时下备受关注的‚年终奖税收‛可通过两种方式计算,该公告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放大,引起社会极大反响。8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声明没有发布过此公告,是有人在伪造公文。公安机关查明,此公告系上海励某杜撰而成,并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8月29日,互联网上部分博客、论坛转载了《绝症男子杀死八名村官称为民除害》和《震惊:云南一绝症患者连杀八名村官》文章,在网上引起很多网民关注。9月1日,云南省陆良县公安局称,这两条帖子所写的内容经核查为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已对编造此信息的云南某大学学生依法给予行政拘留的处罚。
10月7日,某网站编辑人员裴某在其个人新浪微博转引传言,内容全文为:‚网络消息:歼-10B在阎良坠毁,飞行员牺牲。‛虽然裴某在发现消息内容不实后,于次日即将微博内容删除,但一夜之间该消息已被一些媒体和网站转引、刊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随后更被境外媒体作为新闻来源引用进行公开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对此作了辟谣澄28
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该网站负责人进行执法谈话,提出严肃批评,责令网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以此为戒改进内部管理制度。该网站也对编辑裴某作出严肃处理的决定。
12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证实,网上流传的‚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信息,已经有关部门查明属谣言,多名捏造事实、编造和传播谣言者已被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处罚。另外,所谓‚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等信息,经查证也均属编造,有关部门正在追查编造谣言者的责任,并将依法予以惩处。
【事件影响】
在互联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不仅违反社会公德,扰乱互联网传播秩序,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网上编造谣言、传播谣言行为,对于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传播公信力,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均具重要意义。清除网络谣言,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运营企业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强互联网管理,制度建设和常态化监管不能偏废。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为虚假信息谣言提供传播渠道。网民在上网时应守法自律,做到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空间。
【各方观点】
周继坚(新闻评论员):从根本上维护网络信息真实,就必须从源头打击谣言。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对造谣传29
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依规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强化广大网络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在网络造谣传谣愈演愈烈的当下,必须重申‚传播信息必须真实‛的基本底线,划清信息与谣言的界限,才能彻底消除不法行为,为网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2011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郝洪:对政府而言,谣言止于公开;对有着社会责任担当的公共媒体而言,传闻止于客观的求证。只有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呈现各方实际情况与利益诉求,并进行充分讨论,才能寻求到多赢的解决方案。
——2011年8月18日人民网
刘伯贤(新闻评论员):‚网上治谣‛要真正取得长效,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赖于协作机制的健全,有赖于社会透明度的增强,有赖于广大民众网络素养的提升。
——2011年12月6日新华网
第三篇: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
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
食品 来源:人民网 2015-07-21 19:16:12 阅读: 评论:0
由中国食品报社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主办、中国保健协会支持的首届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近日在京举办。论坛以“新食品安全法对于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影响力”为主题,对新的法律环境下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运行模式进行深层次探讨。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致辞中表示,健康是人民群众基本需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稳步快速发展,产业机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逐步提升,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成为国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防治慢性疾病任务的加重,公众对食品的健康功能要求日益广泛和迫切,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营养保健食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步正发表示,推进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此次论坛从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法解读入手,政府、专家、企业相聚一起共同研讨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方向和成长中的问题,无疑将给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
“我国面临的营养膳食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 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龚建明谈到,近期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30.1%和11.9%,较2002年分别上升7.3和4.8个百分点。同时,农村贫困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营养不良约为8.1%。增强体质,预防慢病发生离不开营养保健食品支持。
“营养保健产业的高速发展,国人健康意识的快速提升,使得运用营养保健食品改善疾病状况,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康复成为共识。”龚建明如是说。龚建明指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中国食品报社共同举办的此次高峰论坛,为改变百姓的营养膳食提高国人健康水平共同担当责任。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对健康行业的巨大需求正在被释放和激发,催生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又由此促进了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的发展。
2011年12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将营养和保健食品纳入规划,提出了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和发展目标,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0%,要形成10家产值在100亿以上的企业。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及的五大支撑产业就涵盖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器材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万亿元。2014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到2020)》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来引导食品的消费,形成以营养为先导,现代的食品产业体系,以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的需求。张凤楼认为,以上利好政策,为我国健康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是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及保健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张凤楼表示,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法监管力度空前。其中,涉及保健食品的相关规定,1995年我国制定的食品卫生法中有3条,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有1条,今年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中共有13条。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中的13条相关规定,对保健食品的生产管理、市场监督、环保管理违法的处罚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在论坛上表示,搭建服务平台,促进食业发展,是中国食品报的办报宗旨。此次高峰论坛不仅是一次专业媒体服务行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而且有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长为业内一流的长期的品牌活动。
黄国胜以媒体人的视角在论坛上介绍了如何借助媒体力量推动行业发展。他指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舆情复杂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逼着媒体抢“快新闻”,很多时候容易受到舆情的误导,一些企业的违规操作污染媒体,这些都为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能量。有时候媒体自身也存在问题,在了解营养保健食品专业知识方面做得也还不够。在谈及“媒体可以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时,黄国胜指出,媒体监督是现行食品监管体制的需要。从福喜事件等多个典型案例来看,媒体确实是一副有用的“药引子”。要建立新型的媒体与企业关系。作为根植于中国食品产业31年的媒体,《中国食品报》在新闻上,将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权威、接地气的报道。在传播上,通过全媒体建设,实现深度与广度、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在经营上,策划实施有创意和创新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实现共赢多赢。在服务上,努力搭建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处长韩军花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研究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等业内知名专家,在论坛上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论坛由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主持。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数百家营养保健食品企业代表参会。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龚建明,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秘书长周庆年,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等领导出席会议。
第四篇:我国传媒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传媒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大了传媒产业的建设力度, 现在己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 以网络、卫视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和各种类型的户外媒体构成的, 全方位、多层次的传媒产业的构架, 但与国际传媒相比, 我国的传媒产业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 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就我国电视传媒而言, 我国的电视机拥有量和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拥有8 0 0 0 多万的用户, 但却“ 条决分割, 分散管理” ,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台, 但大部分电视台都处于小规模, 低水平、重复性的运作模式, 而缺乏规模效益和高品质的栏目。这说明我国的传媒产业在过去的建设中只是盲目注重扩大规模, 但忽视了经济效益。.(2)地区发展不平衡正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同时, 由于传媒业长期的“ 条块分害」” , 地方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 地方间还人为设置壁垒, 资源流动性差, 因此更加大了地区间的差距。下表是各地区广告营业额的数据表, 从中可看出广告行业在我国各地区的差异: 从上面的数据表可以看出我国内陆地区传媒产业相对比较薄弱,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相对垄断, 缺乏市场运作机制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 素以“ 意识形态特区” , “ 公益事业领域” 自居, 并被赋予了党和政府“ 喉舌” 的政治属性, 因此长期以来靠接受政府财政拨款, 形成附属于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的性质。我国的传媒产业缺乏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大规模资本运作的能力, 在面临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时势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市场细分不足, 内容质量不高。在70 % 一80 % 的各类电视节.目里, 大约分为只大类: 教育专题、新闻(包括财经报道)和资讯。这三大类在这70 % 的市场里各占三分之一的天下。其中仅教育栏目里面又可以细分为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妇婴教育、老人养生等。而目前国内这种份额的市场几乎是空白的, 而影视剧几乎占到了80 % 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内容制作商也是瞄准这80 % 的份额而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影视业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 就在这些影视剧中真正高质量的电视剧也就是20 % , 大量是平庸之作。虽然我国的传媒产业自身和与国际传媒业相比都存在许多问题, 但我国的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尤其是电视传媒业;广告行业目前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将对我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全景和基本面预测
1、广告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广告是目前多数媒体的生存之源,广告市场又与宏观经济密切正相关。未来几年,广告营业额的增长持续可期,这必然会拉动户外媒体、广告代理等相关行业获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分类市场专业化将成为广告公司的发展趋势。
2、广播绑定汽车将稳定增长
中国广播的重新崛起应归功于中国日渐进入汽车时代,广播特别是调频广播也已经变身为一种城市媒体。增长的汽车驾驶者及乘坐者大部分都成为广播的受众,预计这一增长趋势还将延续8-10年。由于成本是所有媒体之中最低的,广播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面对传媒消费和娱乐时代的到来。
4、报刊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整合已经完成中国报刊业是最早开始市朝的核心媒体,除少数党报党刊外,政府与报业集团的资产纽带已经脱离。报业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互联网,简单的报刊上网并不能挽回失去的阵
地,最重要的是能够制造话题和时尚趋势。财经报刊经过市朝操作,已经开始逐步统治中国财经评论的话语权,但仍没有得到决策机构正式认可。因此,如何进入政府的主流位置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5、杂志进入追求品牌价值和市场细分的时代
中国杂志已经开始进入追求独特品牌价值和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而进一步市场细分时代。目前一批本土和带有外资背景的期刊凸显,特别是时尚、经济类期刊的增长空间相当可观。
6、低利润的图书出版业借力资本市场
国家鼓励大型的国有企业投资报刊出版业,支持转企改制的有实力的集团上市融资。鼓励中央和地方的传媒集团以及大型媒体集团之间进行资本和业务上的重组。资本市场的喧闹掩盖不住的是图书出版业的低利润率,这也是纸质媒体普遍的问题。
7、互联网传媒将受惠于三网融合带来的视频机会
三网融合中极有可能领跑的就是视频业务。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电信和广电结合在传媒领域可扩展的空间没有止境。预料互联网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个性化、最有生机活力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媒体。
8、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拨开漂亮的明星和票房数字,从投资价值角度来看,整个电影产业链上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三样: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一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版权库,一是强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发行能力。随着中国在电影制作方面政策的全面开放,投资中国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
9、国外媒体集团进入中国仍将受限
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方传媒企业通过并购和整合,已经形成了一批超级传媒集团,并开始涉足中国传媒业。但是由于众多媒体对跨国传媒巨头的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哄抬效应,夸大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开放程度。到目前为止,国外传媒集团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些边缘动作,还远未涉入传媒的核心地带。
10、传媒投资将粗放型走向价值型和战略性
自2003年开始,各方资本对中国传媒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7年跑马圈地的粗放型投资,资源价格的上升迫使传媒领域投资转向价值型和战略型投资,力图通过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的资本杠杆来撬动媒体资源。
第五篇: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新
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新
摘要: 2010年传媒产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新闻出版业的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传媒业在抵御住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闻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无论在管理、改革、内容、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创新,创造了新的业绩。
关键词:传媒 文化 创新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而在现在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并且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而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互联网使用终端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加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带动了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广电传媒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在这一环境下蓬勃发展,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先驱力量。
(一)湖南卫视(湖南电视传媒)的成功历程
湖南电视传媒机构从1994年开始机制改革,1999年3月湖南的“电广传媒”在深圳证交所上市,2000年成立湖南广电传媒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进行省级
国有传媒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到2004年提出坚持“快乐中国”的战略方针,历时10年,成功的晋升为我国省级电视台的领先者。
2003年,湖南卫视以一年一度的“金鹰”电视节和强大的电视剧资源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终极关怀,将电视市场明确定位为“锁定全国、兼顾湖南”,开始策划新节目。2004年由湖南卫视与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一个新锐品牌“快乐中国超级女声”—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被评为“中国第一场具有全民关注度的造星活动”,它成功打造了李宇春,张靓颖等超级新星,把选秀节目推入一个高潮,并且使得湖南卫视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二)湖南电视产业化的成功因素
1.战略变化和不断创新
湖南电视在中国电视传媒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过程中,几乎抓住了每次机遇,不断进行创新,保持了持续的相对竞争优势。
2.抓住了体制改革和放松管制的机遇
3.“锁定全国,兼顾湖南”,集中于“快乐中国”品牌塑造
4.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2000年底成立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定了“集中优势、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目标和“资源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组合、结构重新扩张”的企业发展政策。
5.上市融资形成资本经营优势
6.以智力资本的有机构成促进组织发展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竞争中,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
一。湖南电视在1994年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与策划人才和家喻户晓的支持团队。
(三)湖南电视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
传媒的二重性决定了电视工作受到商业和文化两种不同类型话语的要求,这仍然是湖南电视面临的挑战。
2.电视节目制播和经营之间的冲突
3.地方行政分割
由于我国电视传媒在政治和社会功能上仍然属于意识形态范围,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按照归口地方管理,因而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基本格局的分割体制,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存在,电视传媒资源难以进行优化配置。
4.战略被模仿的风险
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快乐中国”娱乐节目发展战略方向容易被模仿,差异化优势和规模优势都将弱化。因此需要保持持续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微博作为近两年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生力量,新增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不仅仅是四大门户相继推出了微博,还有一些网站也加入到微博的行列。而“微博问政”也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22位全国人大代表、166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新浪微博专区开通了微博。
微博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巨大发展潜力,这也是文化传媒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现阶段,国内微博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从微博的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各方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目
前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还面临着各种缺失:
1.政策监管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前景还不够明朗,多少削弱了微
博创新的动力;
2.同质化竞争阻碍创新。
3.封闭运行,并联度和开放度低。
4.用户认证机制有待改善。
我国传媒产业虽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要保持传媒产业的活力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球文化博弈中,文化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与世界财富轴心体系的博弈。一个国家要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积极进行创新,而传媒产业要继续发展,也必须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断创新。
一、一方面电视传媒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中华传统,不断创造出
新的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是只有四大名著,所以不需要一遍一遍的翻拍,观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不是大量相似而扭曲的情节。
二、另一方面电视传媒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及模式,并进行吸收和创新。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节目形式,但是两个内容形式几乎一样的节目同时走红,而两个电视台却相互攻击,互相认定抄袭。湖南卫视自从“超级女声”红遍全国后,每年都要进行换汤不换药的选秀节目,让人不觉产生视觉疲劳。
三、传媒数字化时代来临是传媒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传媒管理也将向适应数
字化的方向转型。
四、进一步强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传媒的产业化进程,拓宽传媒的投融资
渠道。
五、培养文化传媒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结语:目前在我国,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从发展趋势上看,也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在我国文化传媒业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能支持该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促进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才,不断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传媒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皇甫晓涛)暨南大学出版社
2.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3.中国微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