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
高中立体几何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面面平行性质
//
a,
ab
//b)
线面平行性质
////
a
b
a//a//b
//
a
//
a//
2.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在内射影a
则aOAaPOaPOaAO
l
线面垂直定义
a
la
ba a,ab
a a
面面垂直定义
l,且二面角l
成直二面角
3.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
a//ba
a
a
b
a
//
面面平行判定2 面面平行性质
3ab
a//b
//a
a
4.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5.唯一性结论:
二、三类角
1.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0时,b∥或b
)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2)证明其符合定义;(3)指出所求作的角;(4)计算大小。
(三)空间距离: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求解。求点到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求之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面面距离都可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
第二篇:立体几何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证明方法
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利用平行四边形。
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5、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勾股定理。
2、等腰三角形。
3、菱形对角线。
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5、点在线上的射影。6利用向量来证明。
7、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内任意的直线都垂直。
8、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任意直线都垂直。
2、点在面内的射影。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5、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6、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7、两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两平面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4、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第三篇:立体几何的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的证明方法
1.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2.两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5.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6.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7、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应用判定定理时,注意由“低维”到“高维”: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应用性质定理时,注意由“高维”到“低维”: “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1)利用判定定理时,由“低维”到“高维”;利用性质定理或定义时,由“高维”到“低维”;(2)线面垂直是核心,联系线线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垂直是基础.
例1.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侧面对角线AB1,BC1上分别有两点E、F,且B1E=C1F,求证:EF∥平面ABCD.D为C1C 例2.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A1A底面ABC,的中点,AB1与A1B相交于点O,连结OD,(1)求证:OD//平面ABC;(2)求证:AB1平面A1BD。
例3. 如图,已知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且AA1面ABCD,DAB60,ADAA11,F为棱AA1的中点,M为线段BD1的中点,(1)求证:MF//面ABCD;(2)判断直线MF与平面BDD1B1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求三棱锥D1BDF的体积.A
C1
B1
M
F
C
第四篇:立体几何常见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方法归纳小结
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公理4,证明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2、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A,过a的平面B与平面A相交于b,则 a//b。
3、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与直线b都与平面A垂直,则a//b。
4、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平面A//平面B,平面C与平面A和平面B的交线分别为直线 a与直线 b,则a//b。
5、由向量共线定理,若ABxCD,且AB、CD不共线,则向量AB所在的直线a与向量cd所在的直线b平行,即a//b。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线面平行的定义,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 A内存在一条直线b与平面外的直线a平行,则a//A。(用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3、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4、向量法,向量c与平面A法向量垂直,且向量c所在直线c不在平面内,则c//A。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若两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2、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或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一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内两相交直线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3、垂直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4、平行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5、向量法,证明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四、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直线所成的角为90°
2、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也垂直于另一条.3、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4、根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若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它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或平面的斜线).5、向量法.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一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所有)直线垂直,则直线垂直于平面.2、根据判定定理,一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则直线垂直于平面.3、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也垂直于另一个.4、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5、根据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6、向量法,证明平面的法向量与表示该直线的向量共线.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则两平面垂直。
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平面经过另一平面的一条垂线,则两平面垂直。
3、一平面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也垂直于另一个。
4、向量法,证明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即法向量的数量积为零)。
七、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根据定义,平移其中一条和另一条相交,然后在三角形中求角。
2、利用中位线,将两异面直线平移至一特殊点(中位线的交点)然后在三角形中求角。
3、cos=cos1cos
24、向量法.八、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
1、根据定义,作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角。
2、转化为距离(sin=h/l)
3、向量法,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然后求平面的斜线与法向量的夹角。(注意为正弦)
注:对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一定要注意角的范围。
九、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从二面角的棱上的某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求两条垂线所形成的角。
2、根据三垂线定理,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角。
3、射影面积法,先作出一个半平面内的某个多边形,在另一个半平面内的射影多边形,然后由公式 cosθ=s'/s(其中θ为二面角的平面角,s'为射影多边形的面积,s为多边形的面积)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4、向量法,求出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然后求两法向量的夹角。(一般要先根据已知判断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否则要判断指向,同内同外为补角)
5.公式法(异面直线上点距离公式和三类角公式)
十、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1、根据定义,直接求垂线段的长度。
2、向量法,利用公式|PAn|d=|n|(其中PA为平面的一条斜
线,向量n 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3、等体积法,主要用在四面体(三棱锥)中,根据四面体的体积等于1/3底面积×高,选取不同的底面积,求出其中一条高长。
十一、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处理方法
1、先比较翻折前后的图形,弄清哪些量和位置关系在翻折过程中不变,哪些已发生变化,然后将不变的条件集中到立体图形中,将问题归结为一个条件与结论都已知的立体几何问题。
2、有关翻折问题的计算,必须抓住在翻折过程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中,哪些是变的,哪些没变,尤其要抓住不变量。对计算几何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要注意转变为平面图形求两点间的距离来计算。
十二、要注意的问题
1、对推理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题目的解题原则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向量法可省略证角,但必须交代如何建系,右手系)。
2、正方体中,两个平行的正三角形截面把一条与它们垂直的体对角线三等分。
3、已知三条射线两两夹角,会求线面角和二面角(课堂笔记,只需会推导方法,不需强记公式)
4、适当时候,坐标法不方便时可以考虑基向量法,求向量
模易出错:r
a。
5、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若公垂线找不到,除向量法外,可以考虑构造平行平面或平行线面,转化为点面距离求。
第五篇:立体几何题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推出点在面内),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证明两平面重合2.空间直线(1)空间直线位置关系三种:相交、平行、异面.相交直线:共面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无公共点[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相交
③若直线a、b异面,a平行于平面,b与 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 内.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⑦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则 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⑧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2).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右图).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3).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注]: 是异面直线,则过l外一点P,过点P且与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 l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或 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 与 l平行的平面)
3.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注]:①直线l与平面内一条直线m平行,则l∥m.(×)(平面外一条直线)②直线 l与平面 内一条直线m相交,则 l与平面相交.(×)(平面外一条直线)
③若直线l与平面平行,则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行.(√)
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可能在此平面内)
⑤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⑥直线l与平面、 所成角相等,则(、可能相交)∥.(×)
(3).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a.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b.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4.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1).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2).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注]: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4).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分别对应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5).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5.(1).棱柱.a.①直棱柱侧面积:(c为底面周长,h是高)该公式是利用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得出的.②斜棱住侧面积:(c是斜棱柱直截面周长,h 是斜棱柱的侧棱长)该公式是利用斜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得出的.b.{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 {直平行六面体} {长方体} {正四棱柱} {正方体}.{直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c.棱柱具有的性质: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注:①棱柱有一个侧面和底面的一条边垂直可推测是直棱柱.(×)(直棱柱不能保证底面是矩形,可如图)②(直棱柱定义)棱柱有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d.平行六面体:定理一: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交于一点,并且在交点处互相平分.[注]:四棱柱的对角线不一定相交于一点.定理二: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推论一: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为,则.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则.[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棱柱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
(2).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注]:①一个三棱锥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a.①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注]:i.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
iii.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②正棱锥的侧面积:(底面周长c,斜高为h)
③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射影公式:(侧面与底面成的二面角为)
注:S为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分别求多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方法).b.棱锥具有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c.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ii.若一个三棱锥,两条相对棱互相垂直,则第三组相对棱必然垂直.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3).球:a.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①球的表面积公式:.②球的体积公式:.b.纬度、经度:①纬度:地球上一点 的纬度是指经过 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②经度:地球上 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 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的度数就是 点的经度.附:①圆柱体积:(r为半径,h为高)②圆锥体积:(r为半径,h为高)
③锥体体积:(为底面积,为高)
(1).①内切球: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设边长为a,.注:球内切于四面体:。
②外接球:球外接于正四面体,一、经典例题剖析
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D是AB的中点,(I)求证:AC⊥BC1;(II)求证:AC 1//平面CDB1;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AP=AB,BP=BC=2,E,F分别是PB,PC的中点.(Ⅰ)证明:EF∥平面PAD;(Ⅱ)求三棱锥E—ABC的体积V.3、已知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5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
(1)求该几何体的体积V;(2)求该几何体的侧面积S.
4、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半径为R的圆的内接四边形,其中BD是圆的直径∠ABD=60°,∠BDC=45°,△ADP~△BAD.(1)求线段PD的长;(2)若PC,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B
1P
B AD题3题4(第7题)
5、弧AEC是半径为a的半圆,AC为直径,点E为弧AC的中点,点B和点C为线段AD外一点
F满足FC平面BED,FB=a(1)证明:EBFD(2)求点B到平面FED的距离.6.如图,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C3,CC1平面ABC,BC4,AB5,AA14,点D是AB的中点,(1)求证:ACBC1;(2)求证:AC1平面
CDB1;(3)求三棱锥C1CDB1的体积。
7、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S—ABCD中,SA=AB=2,SBSD(1)证明:BD平面SAC;
(2)问:侧棱SD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SB//平面ACD?请证明你的结论;
(3)若BAD120,求几何体A—SBD的体积。
8.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处的安全标识墩如图4所示。墩的上半部分是正四棱锥PEFGH,下半部分是长方体0ABCDEFGH。图
5、图6分别是该标识墩的正(主)视图和俯视图。(1)请画出该安全标识墩的侧(左)视图;
(2)求该安全标识墩的体积;(3)证明:直线BD平面PEG.(第题)(第9 题)
9.如图,已知△ABC内接于圆O,AB是圆O的直径,四边形DCBE为平行四边形,DC平面ABC ,AB2,tanEAB(1)证明:平面ACD平面ADE;(2)记ACx,V(x)表示三棱锥A-CBE的体积,求V(x)的表达式;(3)当V(x)取得最大值时,求证:AD=CE.
10.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在棱CC1的延长线上,且CC1C1EBC1AB1.
2(Ⅰ)求证:D1E∥平面ACB1;(Ⅱ)求证:平面D1B1E平面DCB1;(Ⅲ)求四面体D1B1AC的体积.
11、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4,E、F分别为AC、AB的中点,将AEF沿EF折起,使A在平面BCEF上的射影O恰为EC的中点,得到图(2).
(1)求证:EFAC;(2)求三棱锥FABC的体积.
AA
DM
BBB
CC(第12题)(第11题)(第13题)11
112.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DC,ABC45,DC1,AB2,PA平面ABCD,PA1.(1)求证:AB//平面PCD;的中点,求三棱锥M—ACD的体积.(2)求证:BC平面PAC;(3)若M是PC
BC3.13.如图,在三棱柱ABCA侧棱AA1底面ABC,ABBC,D为AC的中点, A1B1C1中,1AAB2,(1)求证:AB1//平面BC1D;(2)求四棱锥BAAC11D的体积.13.如图,三角形ABC中,AC=BC=2AB,ABE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平面ABED⊥底面ABC,若G、F分
2别是EC、BD的中点。(Ⅰ)求证:GF//底面ABC;(Ⅱ)求证:AC⊥平面EBC;
(Ⅲ)求几何体ADEBC的体积V。
14.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A11,AD2,E是BC的中点.(Ⅰ)求证:直线BB1//平面D1DE;(Ⅱ)求证:平面A1AE平面D1DE;(Ⅲ)求三棱锥AA1DE的体积.C
(第14题)A1 BD1 1 A D AB E(第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