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乡镇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析乡镇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镇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事业单位在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矛盾,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乡镇事业单位如何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全局,坚持建立精简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和谐的乡镇工作机构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面前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我乡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社会地位地降低与财政上的困难,使事业单位职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常感叹自己的身份,渴望得到政府及人们的认同,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却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更多的挑战,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他们虽身处国家事业单位,却常常没有荣誉感。一方面想跳出这个圈子,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但却害怕自己没有应对市场经济能力,不敢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另一方面对本已厌烦的工作抱无所谓的态度,却害怕改革时真正触及自己的利益,有一种“弃之而不舍,守之而不甘”的味道。因此,从总体上说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对机构改革有看法,对政府有抱怨,是一支不稳定的队伍。
(二)机构体制尚不规范
1.从我乡事业单位设置数量上看,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是进一步提高
事业单位登记率的瓶颈所在。
2.从机构体制、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不到位现象严重。一是条块分割,关系难以理顺。主要表现在权力在“条”上、责任在“块”上,上划和集权化的趋势较强;二是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上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分不开”即: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管理与服务没有分开,非法人与法人在社会活动上没有完全区分开;三是事业单位内部岗位编制结构与干部结构管理不到位,我乡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知识、年龄结构老化和不合理,混岗严重,干部管理上彰显混乱。
3.从机构配置方面看,很多方面明显滞后。随着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服务方式、运行机制、干部队伍结构、经费管理形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我乡农机站受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较大,表现为经济效益处于滑坡趋势,竞争力不强,社会效益跟不上需要;有些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弱化或发生转移,有些技术和社会服务部门“单打一”形不成技术和社会综合服务的优势。
(三)财政方面捉襟见肘
县、乡财政是无法为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提供正常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经费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近几年越来越突出,县财政给予部门的拨款是编制内预算的,而乡财政也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其具体表现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收支不平衡,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拖欠人员工资等一些影响事业单位深化发展的问题,极大地伤害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消弱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问题十分突出。
二、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性服务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部门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性服务工作。
(三)合理确定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乡的实际情况,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全面完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制度
一是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内在潜能。首先要在实施改革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上岗人员采用聘用制,实现用人方式由固定制向聘用制转变。其次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末位待岗淘汰制。
二是要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职工薪酬与服务绩效全面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对经营性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实现管理有序。
第二篇: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环节,也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乡镇人大工作,我在4月中旬对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各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人大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8个建制乡镇,乡镇人大代表371名。每个乡镇人大配备专职主席1人(目前
没有配备副职和工作人员)。
二、乡镇人大开展工作情况
近年来,乡镇人大的工作基本上是维持日常运转,因为诸多原因,除少数乡镇外,大部分乡镇人大在届中没有召开例会,也没有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评议等活动,没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更没有依法监督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当前乡镇人大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乡镇人大自身职权行使不够充分。表现在各乡镇人大主席注重抓中心工作,却忽视了人大自身工作,也就是所谓“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通过调研,发现不少乡镇人大主席对人大工作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造成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代表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发挥作用的主动性还不高。各乡镇人大各项工作制度也不够健全,已有制度落实不够,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乡镇人大自身建设欠缺。乡镇人大的人员较少(光杆司令),经费紧张,办公条件较差等问题在调研中反映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乡镇人大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乡镇人大宣传工作比较薄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不够,不少干部群众对乡镇人大工作还缺乏了解,认识上还有的认为人大是“摆设”、是“牌位”等这样那样的偏见。此外,县、乡镇人大之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联系,加强沟通,县人大要切实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
四、对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乡镇人大处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前沿,它对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基层的正确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权力机关,乡镇人大是广大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镇人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但从实际情况看,乡镇人大权力普遍虚置,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权力最薄弱、角色最尴尬、权威最虚弱、体制最不顺的状况,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
(一)乡镇党委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乡镇人大的工作。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乡镇党委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人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基层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认真研究和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向人大主席提出任务和要求;从人员配备、经费、办公设施等方面对人大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应该在乡镇设立人大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乡镇人大在工作中要自觉坚持和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主动配合党委的中心工作,是人大工作永恒的主题。乡镇人大要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党委的意图和重大决策,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发布决议、决定,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执行。要坚持并逐步规范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人大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和组织的重要活动,要报请乡镇党委批准。日常工作要主动向党委请示和汇报,取得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三)乡镇人大要摆正位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不以监督者自居,对政府工作既监督又支持,要明确监督是手段,支持是目的,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要通过对政府工作评议、视察等方式,行使乡镇人大监督职权,支持和推动政府工作开展。
(四)要积极开展人大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乡镇人大的工作,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召开例会以及开展调查、视察、执法检查、评议等活动。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密切同代表和选民的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处理和反馈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使乡镇人大真正成为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民主渠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人大的各项活动制度。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五)要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各乡镇人大主席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适应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克服“二线”和“摆设”思想,在工作和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要逐步建立代表竞选机制,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代表竞选是代表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参加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提高代表素质的重要基础手段和重要支柱。要摆正位置,扮准角色,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人大的作用和价值,用工
作和成效扭转人们对人大的模糊认识和偏见,在基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县人大常委会应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经常组织对乡镇人大主席、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乡镇人大干部能够深入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较好地适应角色、较快地熟悉业务。县人大常委会要经常邀请乡镇人大主席参加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活动,使他们了解人大工作的程序,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乡镇人大的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防乡镇人大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进而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乡镇人大干部,增强他们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
第三篇: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2010-06-29 18:18:5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2)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环节,也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乡镇人大工作,我在4月中旬对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各乡镇人大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人大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8个建制乡镇,乡镇人大代表371名。每个乡镇人大配备专职主席1人(目前没有配备副职和工作人员)。
二、乡镇人大开展工作情况近年来,乡镇人大的工作基本上是维持日常运转,因为诸多原因,除少数乡镇外,大部分乡镇人大在届中没有召开例会,也没有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评议等活动,没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更没有依法监督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当前乡镇人大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乡镇人大自身职权行使不够充分。表现在各乡镇人大主席注重抓中心工作,却忽视了人大自身工作,也就是所谓“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通过调研,发现不少乡镇人大主席对人大工作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造成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代表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发挥作用的主动性还不高。各乡镇人大各项工作制度也不够健全,已有制度落实不够,缺乏规范化、制度化。二是乡镇人大自身建
设欠缺。乡镇人大的人员较少(光杆司令),经费紧张,办公条件较差等问题在调研中反映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乡镇人大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乡镇人大宣传工作比较薄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不够,不少干部群众对乡镇人大工作还缺乏了解,认识上还有的认为人大是“摆设”、是“牌位”等这样那样的偏见。此外,县、乡镇人大之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联系,加强沟通,县人大要切实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
四、对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乡镇人大处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前沿,它对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基层的正确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最基层的权力机关,乡镇人大是广大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镇人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但从实际情况看,乡镇人大权力普遍虚置,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权力最薄弱、角色最尴尬、权威最虚弱、体制最不顺的状况,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
(一)乡镇党委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乡镇人大的工作。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乡镇党委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人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基层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认真研究和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向人大主席提出任务和要求;从人员配备、经费、办公设施等方面对人大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应该在乡镇设立人大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乡镇人大在工作中要自觉坚持和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主动配合党委的中心工作,是人大工作永恒的主题。乡镇人大要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党委的意图和重大决策,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发布决议、决定,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执
行。要坚持并逐步规范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人大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和组织的重要活动,要报请乡镇党委批准。日常工作要主动向党委请示和汇报,取得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三)乡镇人大要摆正位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不以监督者自居,对政府工作既监督又支持,要明确监督是手段,支持是目的,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要通过对政府工作评议、视察等方式,行使乡镇人大监督职权,支持和推动政府工作开展。
(四)要积极开展人大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乡镇人大的工作,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召开例会以及开展调查、视察、执法检查、评议等活动。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密切同代表和选民的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处理和反馈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使乡镇人大真正成为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民主渠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人大的各项活动
制度。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五)要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各乡镇人大主席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适应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克服“二线”和“摆设”思想,在工作和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要逐步建立代表竞选机制,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代表竞选是代表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参加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提高代表素质的重要基础手段和重要支柱。要摆正位置,扮准角色,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人大的作用和价值,用工
第四篇: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影响着国家财政预算,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控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提高单位经济服务效益。文章通过介绍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提出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假账、资产无形流失等不良现象逐渐增加,突显出了内控工作在事业单位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企业资产合理运转、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内控工作的基本要求。由财政部制定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填补了原有制度上的空白,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初步搭建,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对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综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控制度是单位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够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安全,会计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一种制度,它是资本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结果,能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是指定义一种控制程序,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保证相关法规制度贯彻落实。目标定位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其职能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综合制定、控制和评定单位计划和规章制度。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较多,因此亟需一个实际可行的内控机制。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粗放,单位经济开支管理制度多数停留仅仅按照事业单位规章制度执行,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很多财务人员、项目经办人对管理的认知单纯凭借个人经验或按规章办事,岗位设置没有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内控岗位欠缺或者随意,单位内部极易形成舞弊事件。
2.会计核算制度不明确
许多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两套不同的会计制度同时运行,容易造
成同一单位要编报两套决算报表的麻烦,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约束不力,不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的需要,基建财务账单独设立不便管理等问题,损害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3.预算控制不足
内控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预算的控制,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组织体系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细分,没有划分具体的职责,难以约束执行者,并且对预算外项目随意性较大,使得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真正意义。
4.内控意识薄弱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管理中没有树立起内控的意识,风险管理文化不足,同时由于内控没有规范的流程,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只存于表面,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履行,内控监督形同虚设。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合理
作为事业单位内控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内控机制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资金项目模糊。预算资金项目不详细,预算执行过程不够严谨,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缺乏计划性。另外受到领导管理层主观性的影响,资金使用经常出现预算外支出,超支现象严重。
2.收支管理不严格。事业单位有关人员无视规定的开支标准,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经常 “巧立名目”,造成挪用或挤占资金现象。
3.资产购入管理不够严格。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关于成本核算没有相关要求,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却忽略了实物资产管理。资产购置中,重复购置、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二)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建立健全和实施内控制度的前提。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在费用支出、项目审批等问题上实行“一支笔”的审批方式,往往注重个人业绩的突出,而忽视了事业单位运行风险的防范,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部分单位“一把手”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内控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一些领导简单将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熟视无睹。内控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体系不敢、不愿监控,使内控制度浮于表面。
2.对财务与会计工作认识度不够。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人,往往忽略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核算和监督,单纯的认为财务部门是金钱的进出,会计人员只需负责金钱的收支,不应参与单位决策和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单位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职能。
3.对经费预算控制意识薄弱。单位经费支出虽然有审批制度,但个别单位存在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审批手续制度不完善,有时收付中心看到领导审批完,付款手续符合要求,便不再检查其他审核部门的审批,进行付款,存在这资金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可以说与领导的内控意识密切相关的。
(三)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负责人往往就是单位的领导,内控体系没有保持独立性,往往内部审计无法真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还使得内部管理无法对内控机制实行良好的牵制与监督,事业单位的利益时常受到侵害。内控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预算,信息反馈职能难以发挥。并且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反馈信息的处理具有滞后性。
(四)内控机制执行中有难度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执行中有一定难度,流于形式。尽管内控机制有些比较完善,但是单位内部却将机制存于单位规章制度内,或者无视内控制度的存在,更有甚者“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章不循”,内控制度的意义、信任度、监督力度逐渐下降,单位内部员工久之对内控制度也视而不见,造成内控机制的严重失控。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执行力度有限,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到实际。
(五)人力部门政策不完善
人力部门对员工的管理,影响到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有效实施内控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缺陷:首先忽略了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仅仅看中员工的职业素养;其次对员工培训只注重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培训,缺乏对员工道德、管理理念的培训;最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岗位设置不固定。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还应当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匹配,以确保内控机制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内控执行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进行监督和检查,改变部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的局面;二是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避免领导层主观因素干涉审计工作,完善内控机制,做好自我审查工作。
(二)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和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强化单位领导层在内控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单位负责人在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负责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防止单位财务欺诈和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与完整,明确各内控机制相关人员的职责,增强整个内控机制实施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机制
内控审计本质是一种对内控制度与体系的再控制,分为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从健全性审计和有效性审计两方面进行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单位各个环节实施有效审计控制,避免单位的总体目标出现遗漏或重大缺陷。单位负责人在发现内控方面存在问题时,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相
关的职务实行分离或互相牵制,使不同部门、人员间可以相互监督,预防舞弊行为。同时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预防可能重复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内控执行有效性
实施有效的内控管理需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各个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单位内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摒弃传统思想,发散思维,创新理念,根据实践经验研究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特点的内控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加大监督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制度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做到奖罚分明,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逐渐规范化。
(五)完善人力部门政策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应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还应当细化定岗定编工作,明确制定和表述各个岗位的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绩效评价,奖惩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完成情况明确到各个层级,为员工的考核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同时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引导员工正确的服务价值观,减少岗位流动性,避免内控机制的混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培养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配合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活动。
五、结论
内控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单位的运行效果。只有正确处理和解决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发展适应当代市场经济,提高单位的服务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提到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很多人都觉得并不陌生,但是一些人简单的以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把相关的纸质材料放进档案袋中便万事大吉,殊不知档案管理工作其实是一项严肃又细致的工作,有着极其苛刻的规则和程序,只有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遵循这些规则和程序,才有可能把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做好。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在逐年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归档材料不重视、不明确
首先,档案整理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工作很多情况下不被重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认为档案整理工作就是简单的记录和保管,不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不丢失、不泄密,上级检查能混过关就行了,因此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变得异常消极和被动,难以高质量的服务事业单位建设。
其次,事业单位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文件材料或涉及到工作人员或涉及到单位本身,但并非所有的这些材料都要归档,试想一下,若所有的文件都一丝不落的整理归档,这必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中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很多单位尤其在档案管理的鉴定工作流程中材料归档范围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具备档案管理能力,甚至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通常来讲任何一个事业单位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有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但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水准,缺乏后期培训,对于工作的内容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并不能完全胜任档案管理工作;甚至有的事业单位只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来做这项工作,这就使得材料虽然放入档案盒中但无法得到及时的整理归档,可想而知,工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了。
三、档案材料制作不符合规定
为了档案保存和阅览的方便,我国对档案中材料的分类、排放次序甚至修整和装订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很多事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来制作档案材料,一方面导致材料本身不美观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另一方面,对工作中查阅材料造成不便。
四、档案存放地太过随意
为了加强对档案的保护,档案应存放在防火、防潮、防盗、防虫蛀的地方,一些事业单位将档案室设在阴暗潮湿的一楼仓库,无防盗窗、无铁门,显然不利于档案的保管,还有一些单位缺乏硬件设备,档案随意堆积,从而造成材料的毁损和灭失。
五、档案的保密性不够重视
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任何人禁止伪造或涂改自己档案中的信息,档案必须做到保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意翻看自己档案甚至进行涂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却不予以阻止,毫无保密性可言。
针对以上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付诸到实际行动中来,作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本人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六、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和配合。特别是单位的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遇到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或者不足的情形时,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时,要尽快做出调整。
七、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性的培养
任何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档案的整理工作在不断地做着调整,档案的分类,修整,装订格式都会相应做出变化,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培训以适应工作中的变化。
八、档案材料整理规范化
为保证档案能够长期保存和有效地提供利用,对不符合要求的归档文件材料进行必要的修整,主要包括对破损文件进行修裱,对字迹模糊或易褪变的文件进行复制,去除文件上易锈蚀的金属物,对过大的文件进行折叠等。
九、配置适宜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和必要的设施
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依赖于它的保存设施,为了使档案处于一种安全合适的储存环境,就需要做好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档案库,使用标准的档案盒,做到防盗、防光、防高温、防潮、防尘、防鼠、防虫。为了使一些电子信息和数据能够完整的保存,还应当配备计算机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
十、强化档案的保密性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此项工作上应当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尽职尽责,杜绝出现随意翻看、涂改档案的情形,对非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向其做好档案保密的宣传工作,每个人都能做到自觉遵守要求。
结 语
总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相关领导和人员的重视,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在配备基本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完善适合本单位的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