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人体动态尺寸与安全生产有何关系
2人体动态尺寸与安全生产有何关系?
人体动态尺寸,它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安全设计,工业设计和
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正确运用人体数据是设计合理与否的关键。否则,一旦数据被误解或使用不
当,就可能导致严重的设计错误。另外,各种人体测量只是为了基础参数,不能
代替严谨的设计分析。因此,当设计中涉及人体参数是,设计者必须熟悉数据测
量定义、适用条件、百分位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应用有关的数据。
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研究人与机的关系,主要阐述人与机保
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安全。也就是说,在实现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安全健康与舒适愉快。这主要是从活动者的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的需要与可能等诸因素,去着重研究人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过程中在实
现一定活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机理.为预防与消除危害的标准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实现安全卫生的目的,确保人类能在安全
健康、舒适愉快的条件与环境中从事各项活动。
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
衡地使用人的肌能,发挥人体机动性,激发人体生产能力,合理的动态尺寸,有
利于人体人体能动力,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安全生产。合理的动态尺寸与人
体活动、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5为什么说人体测量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正确运用人体数据是设计合理与否的关键。否则,一旦数据被误解或使用不
当,就可能导致严重的设计错误。另外,各种人体测量只是为了基础参数,不能
代替严谨的设计分析。因此,当设计中涉及人体参数是,设计者必须熟悉数据测
量定义、适用条件、百分位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应用有关的数据。
只要是人的使用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
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
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
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
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
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
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
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
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故人体测量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第二篇: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有何关系?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有何关系?
作者:长沙实迈网络公关
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而对于网络营销的新手而言,两者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对于网络营销定义的说明中,认为“网络营销不等于电子商务”,这主要是基于下列两个方面的考虑:
(1)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注重点不同。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阶段的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的标志之一则是实现了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的定义已经表明,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无论传统企业还是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企业、也无论是否具有电子化交易的发生,都需要网络营销,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过程,而是为了促成交易提供支持,因此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交易发生之前,网络营销发挥着主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实迈公关说从这种意义上讲,电子商务可以被看作是网络营销的高级阶段,一个企业在没有完全开展电子商务之前,同样可以开展不同层次的网络营销活动。
(2)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研究的范围不同。电子商务的内涵很广,其的核心是电子化交易,电子商务强调的是交易方式和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而网络营销注重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这种关系也表明,发生在电子交易过程中的网上支付和交易之后的商品配送等问题并不是网络营销所能包含的内容,同样,电子商务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安全、法律等问题也不适合全部包括在网络营销中。
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研究的范围不同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关注重点不同。不过,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是密切相关的,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运用了网络营销却比不代表就实现了电子商务,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前提却是网络营销无疑,也因此,网络销售被大量的网络公司认为是网络营销方面的一种能力。
第三篇: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有何关系
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有何关系
吕汉阳
中国政府采购报 2014-06-13 政府采购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政府办公运转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因此,其标的、活动以及信息都涉及政府行为和职能,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家安全。而政府采购引导产业发展、支持国产产品等政策功能也对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都有现实和深远影响。同时,政府采购通过结构调整和政策功能发挥,又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讨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相互作用机理和实践互动。
政府采购本身的安全
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既包括外在威胁的消解,也包括内在疾患的消解。政府采购本身的安全,首先是质量安全或生产安全,即采购的货物、服务或工程质量是过关的,不存在安全问题或隐患,这是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其次是采购标的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保证其辅助政府办公正常有效的运转;最后是物有所值,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最佳的状态。这三者都做到了,就可以说实现了政府采购本身的安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已经达到1万多亿元,其中有多少产品和服务是安全的?如果政府采购的货物、服务、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政府采购本身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国家安全内涵的新发展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今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强调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他还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继承了前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精华,同时,反映了国家安全的新现实和当前的新要求。这说明我国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识逐步扩大。
政府采购与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分支,其关注的首要主题是,宏观经济运行秩序是否存在重大隐忧,建基于公民整体利益之上的国家重大经济利益是否受到威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家经济利益的内涵外延、存在形态、外在表现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手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效果不甚明显,许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入世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大宗资源类产品依托于国际市场供给,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不断加强的国际市场波动很容易使我国陷于被动状态。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极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系统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敏感的领域之一。而且,外资利用效率不高、商业间谍猖獗、贸易摩擦日益增加、国际经济领域发言权微弱、对外投资风险控制力不强等,都使我国的经济安全风险加大。
政府采购具有公共性、规范性和导向性等鲜明特点,是集财政管理、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于一体的国家公共管理制度,体现着政府的重要战略意图和政策优先方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宏观调控工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次讲话里,曾经提到宏观经济的“四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和采购,将政府采购与传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并列,凸显了政府采购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巨大政策功能。
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是我国《政府采购法》赋予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采购法》出台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初步发挥了应有的政策功能,已从单纯的财政支出管理手段向宏观经济调控工具转变。政策功能的发挥大大拓展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作用面,提升了政府采购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增强了制度的生命力。因此,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家经济安全维护。
政府采购与财政安全
财政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财政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和困难也很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财政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尤为突出,主要特点是债务总规模大、具有隐蔽性和可转移性、乡村债务无力偿还、或有负债严重影响地方财政安全等。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其预算控制直接影响财政平衡和财政安全。节约资金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目标,通过公开招标等制度设计和程序保障,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为财政节约了宝贵的资金,保障了财政安全。财政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政府采购金额为13977.7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1.1%和2.7%,实际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15828.5亿元相比节约资金1850.8亿元,节约率为11.7%。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国的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比例为10%-15%,而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尚不完善,诸多采购仍然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前政府采购规模较小,未来增长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增长,其节约财政资金、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政府采购与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产业外部环境因素与产业内部因素。其中,产业外部环境是影响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政府的产业与外资政策,以及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国内市场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状况。
政府采购作为产业政策工具,可以通过需求拉动来扶持产业发展。同时,政府采购作为外资政策工具,可以通过限制产业导向规范外资进入并加强对其监管,起到防止外商投资冲击国内产业、威胁国内产业安全的作用。政府采购具有天然的采购本地或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倾向。事实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和服务的规定,但出于多个方面的原因,采购实体仍然会主动地更多从本国或本地采购。政府采购与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可见,网络和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促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了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低成本等便利的同时,不得不直面其对国家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网络监控者,也是最大的网络攻击者,美国利用“棱镜”项目在新兴的互联网“第五维战场”排兵布阵,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持和增强对网络空间信息和行为的控制权,以维系其网络霸权地位。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防护主要通过加装防火墙、入侵监测设备等网络安全防护产品来实现。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免受病毒、黑客的攻击、破坏和窃密,却无法防护国外产品中预留的“安全漏洞”和“后门”程序。这使外国政府在战争等非常状况下对我国的政务办公网络实施瘫痪性打击成为可能。而且,国外企业及外资控股企业通过销售产品,直接参与产品的售后服务,可以轻易掌握政府用户的信息以及政务网络的运行状况;在用户保密意识不强的时候,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核心数据等都有可能遭到窃取。更有甚者,某些金融企业将部分信息系统的服务完全外包给国外公司,有的将银行等数据存放在国外,致使国防、外交、个人隐私等信息可能通过金融数据外泄而间接暴露,对个人隐私、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造成了威胁。可见,我国政府信息安全的长城由国外产品组成,政府的许多核心信息数据处于“无防护的暴露状态”。
政府采购通过国货政策和支持创新政策可以限制外国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进而达到维护信息安全的目的。美国及日本政府都通过政府采购的手段,对非本国货物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来维护本国的信息安全和经济利益,联想和华为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受阻就是典型案例。2013年3月26日,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新开支法案,其中就包含一条禁止美国政府机构购买与中国政府有关公司信息技术的条款。因此,借鉴他国经验,我国应大力支持信息类产品的国产化、率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以有效保持和促进民族企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第四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摘录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我觉得照这么讲,安全就是一种无实现化的安全,是一种绝对化的安全。其实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人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或某系统,即某一客观事物,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抓安全是为了生产,只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生产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抓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工作中要
坚决反对要么为了安全就放弃生产,要么为了生产就忽视安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走向了极端。
生产必须安全是现代工业的客观需要。“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指当考虑生产的时候,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持续和安全的发展。
安全第一,是否就意味着安全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呢?显然不是,希望在此通过对安全与生产等之间关系的剖析,谈谈这两年来对“安全的地位”的一些不合理认识现象的体会。
实践中的不正确认识:
(1)将安全生产置于毫不重要的位置,认为发展生产必然要牺牲安全。解放初期我国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提出“安全为了生产”原则,紧接着出现了一些“冒险”、“蛮干”现象。认为安全为了生产,发生安全事故是为了将生产做得更好。这在当时,成为了很多发生事故企业负责人员推卸责任的借口。
(2)将安全置于从属地位,宁要产值不要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产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策导向,助长了这一做法。这样就直接导致各行各业都同时出现超负荷,超能力运转的情况。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一种冒险,蛮干行为,为了达到产值目标,存在侥幸心理,完全不考虑生产条件,将安全抛在一边。
(3)安全与生产并驾齐驱,做“事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时间还提出“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等口号,一时间多个“第一”并驾齐驱。嫌“摸着石头过河”太慢,管他三七二十一,要先冲下水去再说。这种思想虽然也考虑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还是变相的产值导向的结果,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就导致大小事故仍然发生如故,企业、政府到处“救火”,忙得“团团转”。
(4)安全第一,安全就是至高无上。这种思想,最近两年特别“盛行”,连安监总局的领导在一些场合也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2007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文化圆桌会议,几位中国省部级领导同时说道“安全生产是自己最担心的问题”,也印证了当前这种风气。但是这句话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是说给领导听的,不过是对领导“杀一儆百”的招式表个态。但是在全球注目的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实在就是不应该了,安全生产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一个省部级领导如果将安全行政监督坚决落实,你忧患什么呢?除非你自己监督不到位。你“夙夜忧患”的不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却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有这样的高度吗?显然,这种观点是新时代的“官僚主义”。
综述这四种观点,实际上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摆正安全生产的位置。
第一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相矛盾的观点,其目的在于逃避责任惩罚。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生产中实现安全,(安全生产最初的定义就是这样),如果说安全与生产矛盾,那就是自相矛盾。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是先安全再生产,也不是先生产再安全。
第二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中其他要素相比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的观点,甚至认为有了产值,出了安全问题也不算回事。实际上是一种忽略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承认安全的重要性,但却将安全与其他要素看成完全相等的地位的观点,这样工作起来没有秩序,没有章法,并驾齐驱,哪方面出了问题解决哪方面。
第四种观点是一种夸大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甚至凌驾于生产本身之上的观点。
生产与安全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在讨论这个已经被讨论出结果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查阅相关书籍和内容。
至于安全在生产中的正确地位,还得从“安全第一”说起,“安全第一”-“safetyfirst”,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有点不准,“first”表示顺序上的先后,而“第一”在汉语中多表示地位的高下,实际上国内更多人就是把它理解成为了“safetyprimacy”,安全占核心地位。
安全在生产中的地位实际上应用“安全优先”来描述,安全是一个门槛,他是一项要求,好比拳击运动员比赛时必须要戴拳击手套。“安全优先”要求各项工作要首先考虑安全问题,确保安全达到期望水平,在一定的安全基础上去做事。安全优先,就是要将安全在要素中置于前提地位。
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安全生产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安全与生产都不是衡量工作得失的全部标准,只有发才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的标准。安全生产仅仅是发展的一部分,不能用安全生产取代发展的地位。安全生产仅仅可以指导的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发展指导的任何工作的全体。
当然,既然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不能说他不重要,他不可剥离,脱离了安全,生产的价值便不得以存在。
安全生产不能在发展中作为主导地位,这还得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安全生产做为生产力他相当机械系统的“润滑剂”,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他创造价值体现在提高效率的层面上,他的价值体现在使发展具有完整性。由于他涉及的问题与人类自身生存密切相关,因此,他必须置于前提地位,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主力。
安全生产作为要素的不足,恰恰是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不足,除非你把“安全生产”放大成“科学技术”等概念,但这已经不切实际地扩大了安全生产的范畴。
因此,工作中必须以发展为目的来指导安全生产,所以政治家们“夙夜忧患”应该是“发展问题”,那种为保乌纱帽,把安全提高到不切实际的位置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就是以“发展”来衡量“安全生产”的得失,同时做到三个必须:首先不能打着发展的幌子只搞生产不顾安全,“发展不得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其次,不能做“事后诸葛亮”、“救火队长”,“发展不得将安全与生产剥离”;另外,“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安全前提”,安全在生产中的优先地位一定要确保。只有这样才是安全与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五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我觉得照这么讲,安全就是一种无实现化的安全,是一种绝对化的安全。其实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人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或某系统,即某一客观事物,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
今年年初两起工亡事故,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严防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安全工作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抓紧抓好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危险,不管存在的危险程度是大是小,还得不断地进行生产,我们总不能因为存在危险而停止生产。要生产必须要确保安全,如何处理好安全和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安全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抓安全是为了生产,只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生产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抓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工作中要坚决反对要么为了安全就放弃生产,要么为了生产就忽视安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走向了极端。
生产必须安全是现代工业的客观需要。“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指当考虑生产的时候,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持续和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