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疲劳生产与安全的关系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的关系
班级安工082学号050851201姓名晏姗姗(Email: 1041553671@qq.comTel:***)
摘要:作业疲劳可以引发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明确了解其与安全的关系,采取正当的措施,消除疲劳,安全生产。
关键词:生产;疲劳;安全
1.疲劳的概述
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成,目前对疲劳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
2.疲劳的产生
疲劳是劳动过程中人体器官或机体发生的自然衰退状态,是人体能量消耗与恢复互相交替,中枢神经产生自卫性抑制的正常生理过程。
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生理上来讲,在肌肉运动过程中,体内新城代谢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肌糖元贮量下降,乳酸等分泌增多,影响着神经冲动顺利的传递到肌肉组织中去,从而;影响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的互相作用,使肌肉运动能力下降。
心理疲劳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周围环境稍有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对心理性疲劳的影响更为明显。竞争中胜负双方的疲劳感觉截然不同就是明显的例子。
劳动内容单调极易引起心理疲劳,而所做工作的效率如何对疲劳的出现也有影响。有人研究的工人在8小时内工作效率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工作时间的推
移,工人的工作效率逐渐降低;但在工作结束前的短时间内,工人的工作效率短时间内回升的原因或者是工人想赶着完成当天的任务,或者是受到即将回家的鼓舞,提高劳动积极性,这同样说明心理因素在疲劳问题上的重要地位[1]
3.疲劳对生产安全的影响
疲劳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作业劳累后,反应迟钝,判断不准,操作失误易出现事故,据我国铁路系统事故统计,自1978年12月26日到1987年7月6日,因司机疲劳打盹造成重大、特大事故34起,而发生在2点到5点的竟占60%,可见疲劳是影响不像其他因素那么直接,它总是渗透到人的各项机能中,通过思维反应操作、判断等反应出来,在调查事故原因时,往往容易被忽略,它往往是一些事故潜在的原因。纵观安全生产,因疲劳造成的事故是不少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反应迟钝这是人疲劳后很常见的症状,长时间或大强度劳动后人的思维缓慢、行动呆板、手脚不灵。特别是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头脑反应迟钝,结果造成事故。常见的案例就是许多长途驾驶员在行驶中遇到障碍物或其他紧急状况时,应急不及时,造成事故。
判断不准疲劳直接 影响着人的判断能力,人在疲劳时容易对外界信息作除错误的判断,进行错误的操作而造成事故。此方面的案例很多,常见的象许多夜间工作的信号员发出错误指令,有些操作人员疲劳后误启动造成。
思想懈怠 人在疲劳滞后思维活动减少,容易丧失安全生产的警惕性,结果造成事故。这种事故特别表现在工作结束之时,忘记开启某些安全装置,常见的案例象停车时忘记扳刹车,引起跑车,下班时忘记拉电闸引起火灾等
注意力分散人疲劳时精神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到所操作的机器上,结果造成事故。这方面的事故常见于一些与机器直接接触的一些工种,象车床、木工等
操作错误人在疲劳后,肌肉的劳动能力下降,显得手足不灵,有时甚至不听使唤,易进行错误的操作,从而造成事故。这方面常见的案例象操作人员长久工作后错把油门当刹车,按错电钮等。
瞌睡这是因疲劳造成事故最恶性的一种,也是最严重的疲劳表现症状。这方面最常见的为长途汽车驾驶员和火车驾驶员
4.疲劳的预防与安全生产
疲劳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防止和减少疲劳是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疲劳的特点,防止疲劳应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环境,调整劳动结构3方面入手
首先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技术的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方面就是要保证足够的衣食住行条件,丰富的娱乐活动和融洽的家庭关系,保证工作时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心理素质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培养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是提高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文化水平,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
改进工作的环境条件是人减轻疲劳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外有的地方为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防止工作人员疲劳带来的事故,已经开始模拟某种自然环境。如在美国的一些工作车间,当劳动者感到疲劳的时候,便开动阴离子发射器,向车间输送类似瀑布、山林和海滨空气的“人工电气候”。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还有较多的阴离子,这重离子能净化空气、除尘,也能,也能消除人的心理性疲劳。经长期的观察证明,阴离子对人体生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可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可刺激造血系统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人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专心工作程度加强,操作错误减少。
调整劳动结构的形式就是要采用合理的劳动组织结构,以利于人的工作能力的发挥,对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结构形式,安排合理的劳动质量和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使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尽量避免工作的单调话,从而可能的减轻疲劳。[2]
5.安全管理疲劳极限的预防
如何预防和推迟安全管理疲劳极限的出现,最终消除此类疲劳极限。这就要求基层安全管理者应主动、积极地搞好安全管理,变“事后追查”为“事前预防”,使广大基层员工树立起“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本质型转变。要达到这“两个转变”,各级安全管理者要坚决做到思想到位、制度措施到位、深入现场到位、检查考核与奖惩到位。企业的安全工作要保证与其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改制同步,努力确保安全工作适应企业改制形势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
5.1树立长远的安全管理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安全管理者必须保持一份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克服潜意识中的惰性和厌战情绪。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始终保持执行安全法规不脱节、不变形、不打折扣,要有“不松懈”的安全管理思想,树立起长远抓安全意识,彻底改变“安全形势好时松口气,安全形势差时憋股劲”的被动管理模式。
5.2有阶段性的安全管理目标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安全管理集体要树立起长远性和阶段性安全工作目标,以此引导人、激励人。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特点,通过新颖有效的载体,分阶段来推动安全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总结前一段安全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而且有利于消除安全管理长期紧张状态带来的心理上的疲劳。
5.2安全思想教育力求创新
在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上,要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实行层次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教育,这样才能确保收到好的安全教育效果。管理人员是促进安全生产的关键群体,教育的重点是不断增强这一群体人员一丝不苟抓安全生产措施落实的自觉性,增强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作风建设。
5.3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稍有失误就有可能顾此失彼。要预防安全管理疲劳极限的出现,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通过切实抓好干部盯班、安全思想教育、日常安全工作、技术安全源头等,明确职责,利益共享,从而真正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6.总结
疲劳对安全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不可估量的灾难。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与前期的认识实习,我发现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对于疲劳还没有准确的认识,有的甚至是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不仅没了效率,还很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疲劳生产的危害,成功运用适当的方法缓解疲劳,让企业高效率、高速度生产。
参考文献:
[1]张力,廖可兵.安全人机工程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4
第二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摘录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我觉得照这么讲,安全就是一种无实现化的安全,是一种绝对化的安全。其实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人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或某系统,即某一客观事物,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抓安全是为了生产,只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生产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抓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工作中要
坚决反对要么为了安全就放弃生产,要么为了生产就忽视安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走向了极端。
生产必须安全是现代工业的客观需要。“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指当考虑生产的时候,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持续和安全的发展。
安全第一,是否就意味着安全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呢?显然不是,希望在此通过对安全与生产等之间关系的剖析,谈谈这两年来对“安全的地位”的一些不合理认识现象的体会。
实践中的不正确认识:
(1)将安全生产置于毫不重要的位置,认为发展生产必然要牺牲安全。解放初期我国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提出“安全为了生产”原则,紧接着出现了一些“冒险”、“蛮干”现象。认为安全为了生产,发生安全事故是为了将生产做得更好。这在当时,成为了很多发生事故企业负责人员推卸责任的借口。
(2)将安全置于从属地位,宁要产值不要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产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策导向,助长了这一做法。这样就直接导致各行各业都同时出现超负荷,超能力运转的情况。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一种冒险,蛮干行为,为了达到产值目标,存在侥幸心理,完全不考虑生产条件,将安全抛在一边。
(3)安全与生产并驾齐驱,做“事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时间还提出“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等口号,一时间多个“第一”并驾齐驱。嫌“摸着石头过河”太慢,管他三七二十一,要先冲下水去再说。这种思想虽然也考虑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还是变相的产值导向的结果,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就导致大小事故仍然发生如故,企业、政府到处“救火”,忙得“团团转”。
(4)安全第一,安全就是至高无上。这种思想,最近两年特别“盛行”,连安监总局的领导在一些场合也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2007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文化圆桌会议,几位中国省部级领导同时说道“安全生产是自己最担心的问题”,也印证了当前这种风气。但是这句话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是说给领导听的,不过是对领导“杀一儆百”的招式表个态。但是在全球注目的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实在就是不应该了,安全生产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一个省部级领导如果将安全行政监督坚决落实,你忧患什么呢?除非你自己监督不到位。你“夙夜忧患”的不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却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有这样的高度吗?显然,这种观点是新时代的“官僚主义”。
综述这四种观点,实际上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摆正安全生产的位置。
第一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相矛盾的观点,其目的在于逃避责任惩罚。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生产中实现安全,(安全生产最初的定义就是这样),如果说安全与生产矛盾,那就是自相矛盾。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是先安全再生产,也不是先生产再安全。
第二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中其他要素相比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的观点,甚至认为有了产值,出了安全问题也不算回事。实际上是一种忽略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承认安全的重要性,但却将安全与其他要素看成完全相等的地位的观点,这样工作起来没有秩序,没有章法,并驾齐驱,哪方面出了问题解决哪方面。
第四种观点是一种夸大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甚至凌驾于生产本身之上的观点。
生产与安全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在讨论这个已经被讨论出结果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查阅相关书籍和内容。
至于安全在生产中的正确地位,还得从“安全第一”说起,“安全第一”-“safetyfirst”,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有点不准,“first”表示顺序上的先后,而“第一”在汉语中多表示地位的高下,实际上国内更多人就是把它理解成为了“safetyprimacy”,安全占核心地位。
安全在生产中的地位实际上应用“安全优先”来描述,安全是一个门槛,他是一项要求,好比拳击运动员比赛时必须要戴拳击手套。“安全优先”要求各项工作要首先考虑安全问题,确保安全达到期望水平,在一定的安全基础上去做事。安全优先,就是要将安全在要素中置于前提地位。
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安全生产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安全与生产都不是衡量工作得失的全部标准,只有发才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的标准。安全生产仅仅是发展的一部分,不能用安全生产取代发展的地位。安全生产仅仅可以指导的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发展指导的任何工作的全体。
当然,既然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不能说他不重要,他不可剥离,脱离了安全,生产的价值便不得以存在。
安全生产不能在发展中作为主导地位,这还得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安全生产做为生产力他相当机械系统的“润滑剂”,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他创造价值体现在提高效率的层面上,他的价值体现在使发展具有完整性。由于他涉及的问题与人类自身生存密切相关,因此,他必须置于前提地位,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主力。
安全生产作为要素的不足,恰恰是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不足,除非你把“安全生产”放大成“科学技术”等概念,但这已经不切实际地扩大了安全生产的范畴。
因此,工作中必须以发展为目的来指导安全生产,所以政治家们“夙夜忧患”应该是“发展问题”,那种为保乌纱帽,把安全提高到不切实际的位置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就是以“发展”来衡量“安全生产”的得失,同时做到三个必须:首先不能打着发展的幌子只搞生产不顾安全,“发展不得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其次,不能做“事后诸葛亮”、“救火队长”,“发展不得将安全与生产剥离”;另外,“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安全前提”,安全在生产中的优先地位一定要确保。只有这样才是安全与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三篇: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我觉得照这么讲,安全就是一种无实现化的安全,是一种绝对化的安全。其实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人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或某系统,即某一客观事物,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
今年年初两起工亡事故,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严防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安全工作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抓紧抓好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危险,不管存在的危险程度是大是小,还得不断地进行生产,我们总不能因为存在危险而停止生产。要生产必须要确保安全,如何处理好安全和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安全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抓安全是为了生产,只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生产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抓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工作中要坚决反对要么为了安全就放弃生产,要么为了生产就忽视安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走向了极端。
生产必须安全是现代工业的客观需要。“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指当考虑生产的时候,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持续和安全的发展。
第四篇:安全生产宣传材料之疲劳驾驶
安全生产宣传材料之
疲劳驾驶的危害及预防
什么是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每年导致成千上万起交通事故。当你感到疲倦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时,你就在疲劳驾驶了。所谓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一般指机动车辆驾驶人员连续驾车超过四小时,每天驾车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睡眠不足等,以致行车中困倦磕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的违章行为。
疲劳驾驶的危害
事实上,疲劳驾驶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交通安全隐患,事故率高,后果严重。据有关专家介绍,疲劳驾驶具有和酒后驾驶一样的危险性。如果一个人18小时不睡觉相当于半醉,24小时不睡觉则相当于大醉。驾驶人疲劳时,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有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又普遍较快,一旦疲劳驾驶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其所带来的危害则胜于普通道路。据不完全统计,高速公路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25%左右,占重特大交通事故的35%以上,尤其是在夜间1时至6时,疲劳驾驶与低速行驶,违章停车相互作用就极易引发车毁人亡的悲剧。
疲劳驾驶的预防
驾驶员心中应牢记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学会掌握自我提醒、自我警示、自我调节和自我缓解、自我解除的能力,并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确保行车安全。首先驾驶员要保证充足睡眠。特别要注意行车在外,不要因赶时间而放弃睡眠。深夜、凌晨或午后为疲劳驾驶的三大危险区间,因此,在中午11时一13时、深夜24时一2时,凌晨4时一6时三个时间段要谨慎驾驶。在中午11时一13时,经过上午的劳累,人的大脑神经己趋于疲劳,反应灵敏度减弱,极易出现意外;深夜24时一凌晨6时,万物处于“休眠状态,人的生理节律处于大脑反应迟钝、血压降低、手足血管神经僵硬麻痹的状态。其次驾驶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外出行车不要饱一餐、饥一餐、行车前或途中就餐不要饮酒。饭后,因血液集中流向胃部,流经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大脑兴奋度降低,会感到头晕,不要立即驾车,要稍事休息。再者,驾驶员连续驾车的时间不能太长,行车过程中感觉疲劳、困倦了,要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停车,冬天让冷风吹一吹,夏天洗把冷水脸、喝清凉饮料,必要时,要就地休息甚至睡一睡,待困倦疲劳消除后,再继续行驶。平时要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就可以有效预防疲劳。
东明县运输公司宣
第五篇: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安全经济学原理》课程论文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摘要】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是一致的 [ 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劳动力水平和素质普遍不高,部分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其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导致我国居高不下工矿事故。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内涵。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现实意义。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依靠,在发展安全科技的过程中,既要力求保持安全同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稳定协调发展,又要不断推进安全的科技进步,不断改善和提高安全系统的功能。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和文化保障[2]。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必须明确安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对策,确保生产活动安全顺利有序的进行。此外,我们要积极协调安全经济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安全经济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为安全决策的提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切实解决现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开始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安全生产事故高发。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时,该国家或地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年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时是高发期,只有当年人均GDP达到5000至8000美元时,才进入稳定期,当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此看来,我国目前正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上升期,局部省份甚至处于高发期。现实也正如此,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全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年均上升约万人,2002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高达107万起[ 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调安全生产在国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全国各地政府、各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将安全生产作为“极端重要的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同时,国家从各方面不断加大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培养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
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生产行为,一方面能够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职业风险防护,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1-
提高员工劳动热情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发挥“物”的基本效用,保证企业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安全率并延长使用寿命,有效节约生产资料成本,促进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使生产效益得到稳定提高,为企业带来效益[4]。然而就企业某一具体单项的安全行为来说,很难直接判断其效益大小,甚至容易造成安全生产只见投入不见收益的假象,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安全投入重视不够,产生麻痹大意和侥幸的心理。因此,我们想要从整体上提高效益水平,就必须正确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远、潜在的经济效益,从而将安全生产视为一种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安全生产行为获取实实在在的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漏洞。
人类的安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一方面经济水平决定了安全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经济水平制约了安全技术水平和保障标准。根据英国卫生与安全管理局的研究资料:一些国家的事故损失占GDP的比例如下:英国1995/1996年占1.2%‐1.4%;丹麦1992年占2.7%;芬兰 1992年占 3.6%;挪威1990年占 5.6%‐6.2%;瑞典1990年占5.12%。从上可以看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减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同时,安全对经济具有“贡献率”,安全也是生产力。因此,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安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一是安全生产保护生产力,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类自有生产活动开始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健康,所以,安全生产始终是保护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安全生产发展生产力。同时,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率,且行业风险越高贡献率也越高。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发达国家安全投入一般占GDP的3.3%,而我国安全投入不到GDP的1%。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技术费用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同行业一般比率规定10%一20%。但实际提取比率远低于这个标准,以致在新建项目中对配套安全设施随意削减。安全投入不足使我国在安全生产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例:2002年,美国为0.017,波兰0.23,印度0.5,俄罗斯0.7,而我国即使是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重点煤矿也高达1.257。从长远角度看,要减少事故发生还得加快经济发展。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缺陷,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忽视安今生产,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化工企业大爆炸,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这样才有了高速健康的新一轮大发展[5]。深圳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安全作保障,虽然不重视安全的生产单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经济发展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物质保证,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且这些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事故频发。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事故发生率又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增加相应的扶持资金,帮助
他们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增加安全投入,刺激经济发展,使安全与经济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工矿的整体工作不仅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矿事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还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事故,这无疑是直接经济效益的损失。此外,由于劳动事故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心不稳,难以进行生产,也会形成不可估量的间接损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促进煤矿采矿的安全工作当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实现煤矿的安全开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就要求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6]。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优化煤矿安全生产环境,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小型煤矿正在不断减少,随着企业效率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为了实现煤矿的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目标,增加对煤矿开采关键生产技术投资,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形成一个完整、高效、覆盖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安全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文化保障。所以,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正确认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我们不仅要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我们还要加大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遏制现在生产事故高发的势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我们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减小区域贫富差距,尽快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从根本上改善部分地区恶劣的安全生产现状,使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安全与经济对我国发展同样重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安全生产必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1 ]宋大成.事故信息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 2 ]罗云.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J].现代职业与安全, 2004
[ 3 ]鲍丹.十年,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人民网,2012
[ 4 ]陈志华.安全与健康.2009年第9期
[ 5 ]安全管理网.正确认识安全与经济的关系.安全管理网,2008
[ 6 ]郭朝先.中国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