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时间:2019-05-12 07: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第一篇:《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就集纳了这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其中涉及的改革包括调整生育政策、投资健康和教育、注重农村地区儿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口流动、激发老龄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性别社会平等和加强家庭发展7个方面。

该报告特别提出,近期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即有的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专家研究认为,分区域分步分开二孩,可以避免同时全部放开二孩带来的人口大起大落式的剧烈变动,也可避免放开“单独”(即夫妻双方一方是独生子的可生二胎)带来的花费时间较长、贻误时机等问题。近期,一些劳动密集型跨国制造企业撤离中国,也引发了中国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的争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他介绍说,学界通常用人口抚养比下降来定义人口红利,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人口总抚养比于2011年跌至谷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中国丧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就是人口红利期结束的表现。

在参与研究的20多位专家看来,中国的人口转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政策取向是:调整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可以缓解20年之后的高度老龄化局面,使总人口变化更加平稳,并再次获得人口红利。

第二篇:人口的变化

二轮复习考点清理 第三版块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口的变化】专题十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表现;人口数量增长的方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构成指标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只需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化):总趋势;时空分布差异及原因;影响因素。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理解并识记)

(2)构成指标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

(4)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世界总体的人口增长模式;时空差异及原因

(5)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1)概念

(2)分类:各类型的时段、特点、方向

(3)影响:对迁入地和迁出地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环境的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措施

3、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四)人口的分布

1、衡量指标

2、影响人口分布的条件(即因素)

3、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网络构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第三篇:人口调整工作计划

年,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精神,以及区委一届三次全会和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我区“十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进一步加强人口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和综合管理,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新一轮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全区常住人口控制在91.5万左右,人口出生6100人左右,人口出生率6.9‰左右,自然增长率1.4‰左右;户籍人口控制在70.1万人左右,人口出生4600人左右,人口出生率6.55‰左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0‰左右,计划生育率99%以上。全区人均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增幅20%以上。

年,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树立大人口观念,推进人口综合调控

努力适应更名后的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的要求,树立大人口观念,加强人口问题前瞻性研究,积极推进人口综合调控。继续开展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制定区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把人口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发展的决策咨询,更好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开展人口综合信息预报,探索建立人口出生公众预报制度,引导市民适时生育,共同参与人口调控。加强人口综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为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实行综合治理,推进以现居住地为主的常住人口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

随着“两港一区”和“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流动人口将大量导入。流动人口管理已成为人口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继续贯彻落实南府办[]164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区实行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实施办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形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探索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健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建立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实行区、镇、村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列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考核之中。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各部门之间及时互通情况,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综合执法机制,要经常性执法和集中执法相结合。加强基础工作,办理好各类证件,将查验婚育证明、办理暂住证等列入“一门式”服务,方便群众。强化监督管理,落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

突出重点,规范管理。一是加强对已婚育龄妇女的管理,建立育龄妇女信息动态管理的办法,对流入流出的育龄妇女输入信息交换平台。二是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坚持镇政府与房屋出租户签订人口计生协议责任书,推广大团房屋租赁服务社的经验,将与房主签订计生协议责任书纳入镇房屋租赁服务社进行全程服务托管。三是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推行法人代表负责制。四是做好孕情、环情监测工作,建立生育联系、信息双向通报制度,做到情况早发现、措施早落实,实行全方位计划生育管理跟踪服务。

人员、经费落实到位。根据流动人员流动的复杂性和频繁性,形成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镇两级人口计生部门配备主抓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流动人员比较集中的镇,要落实专职人员。落实区镇两级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奖励优待等所需费用。

三、认真学习贯彻《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

《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全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宣传贯彻《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掀起学法、用法新高潮,并与人口计生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同步推进。

认真贯彻国家“一法三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及年内将出台的《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市计划生育奖励办法》、《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快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化进程。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提高市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人口计生干部的法制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服务的水平;加强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的执法力量,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提高执法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简化和规范行政事务的办理程序;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建立人口计生系统监督员队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为平台,以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为载体,以依法落实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提供基本项目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为抓手,不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

加强镇(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站(室)的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的镇(村)区域调整已全面完成,镇(村)综合服务站(室)的建设要从站(室)选址、硬件配备、人员资格等方面,均要按规范化标准进行。把镇(村)综合服务站(室)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所(室)同步建设,实现计卫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镇、村(居)三级服务阵地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地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和服务,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降低人工流产率。

开展家庭计划指导活动。在开展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婴幼儿期、青春健康、新婚怀孕、男性健康等实施家庭计划指导,使居民知情选择适宜生育时间、避孕节育方法和优育计划。通过上门服务、指导,发放法律法规、生殖健康、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等宣传资料,使社区居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大联合、广覆盖、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宣传力度。按照《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的要求,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探索人性化教育途径和方法。继续加强与区“两台一报”的合作,办好“婚育新风进万家”、“健康人生”等专栏,不断提高栏目的质量和收视、收听率。同时,坚持集中性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利用区“两台一报”坚持做好经常性宣传人口计生的报道,利用公益广告、黑板报、墙报、居民楼道宣传栏,做好经常性宣传;抓住“冬春”、“7.11”、“9.25”、“10.28”等重大节日契机,开展集中性宣传,做到宣传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贴近实际,注重实效。

继续推进青春健康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探索在学校建立“亲青服务室”,提高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水平。认真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参与预防艾滋病战略规划》,发挥人口计生网络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大力宣传婚检有益,提高自愿婚检的比例。

五、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是提高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需要,也是新形势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把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纳入公共财政。在区、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预算中,要做到“四落实”、“一转变”:落实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所需经费;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落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财政支付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费。逐步将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由以工作经费为主向政策导向、关怀奖励、为民办实事转变。加强调查研究,向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给予扶助奖励,切实为实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实行村(居)自治,逐步由行政管理转为群众自治。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在村务公开栏中将计划生育指标列入其中,实行村务公开;利用村人口和家庭计划指导室,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生育指导、服务项目等内容向群众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逐步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格局。

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路子。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要求,积极协助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部门,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落实必要的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用于对职工的宣传、服务;三是落实职工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晚婚晚育假、计划生育手术假等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各企事业局、(集团)公司要主动与下属单位所在地的人口计生部门加强联系,共同抓好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特别是要共同做好下待岗职工、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等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指导,协助企事业单位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服务。按照企事业规模实行分类和分级管理,推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

六、整合人口信息资源,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

围绕科教兴市这一主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新型道路。配合市人口委做好“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采集与交换系统”衔接工作,组织力量,协调各方,按时完成数据迁移和网络联络工作。整合人口信息资源,全面实施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着手建立以育龄妇女信息为基础,覆盖全区人口计生网络、实时动态、部门间共享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人口,为人口综合研究、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区、镇两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信息业务水平,保障新系统正常运行。

加快人口计生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职能转变,探索人口计生行政事务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区、镇两级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基层工作网络的信息化设施配备,建立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对全区14个镇、3个农场、工业园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实行网上传输,提高数据应用能力。

七、发挥群团优势,推进计划生育协会建设

在新形势下,计生协会作为群众团体的优势功能和重要作用正在进一步凸现。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从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关心、支持计生协会的工作。一是加强在非公经济和流动人口中的建会工作。扩大协会组织的覆盖面,减少人口与计划生育盲区;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的整建工作。充实调整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者队伍运行机制、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活动方法;三是继续开展“幸福工程”活动,开发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险险种,积极开展募捐、扶贫帮困、为民排忧解难活动,实施“幸福工程”项目工作,努力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做好事、办实事;四是积极参与人口计生村(居)自治,广泛组织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五是进一步发挥计生协会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协助政府提高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

八、提高整体素质,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

做好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一是要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出发,健全区、镇、村(居)、组(楼)四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特别是加强镇和村(居)的人口计生机构建设和干部配备,注意把政治强、有文化、有能力、有事业心的同志吸收到人口计生部门中来,确保人口计生队伍后继有人。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人口计生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公仆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强化能力建设,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人口研究、依法管理、科学服务、综合协调的干部队伍,更好地适应人口计生工作的拓展。

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进一步推进人口计生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站和文明机关活动。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努力创造团结、向上、健康的工作环境,树立良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形象。

第四篇:人口政策的调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适应下

人口政策的调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

适应(下)

 2011-11-17 10:57:04

来源:《经济纵横》2009年第10期

(五)认为现行人口政策产生许多实际问题因而要求调整

我国现在已有1.4亿的独生子女,亦即造成了1.4亿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或家庭。这是多年贯彻“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必然结果,由此也产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如,新生人口减少,现有单个劳动力对家庭的负担加重,家庭养老出现困难;不少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影响新一代人的道德素质;有的地方强制堕胎,出现了孕妇受伤乃至死亡的事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新进入劳动市场人口(20—24岁)数量开始下降;老人增多,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保障体系提出挑战,等等。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困难,促使一些同志提出了调整政策的要求。这些弊端确实与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有关。但实施一项重大政策,往往难以照顾周全,只能权衡利弊取其利。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在酝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它会带来问题。在中央领导同志中,最早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是陈云同志。早在1979年5月18日,他在同有关方面负责人谈对经济工作意见时就明确提出“人口要控制”。十几天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先念同志对我说,实行‘最好一个,最多两个’。我说要再强硬些,明确规定‘只准一个’。准备人家骂断子绝孙。不这样,将来不得了。”1980年6月14日,陈云在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慕华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汇报提纲作回信时,坚定地写道:“我认为,提倡只生一个孩子是眼前第一位的工作。至于由此而产生一些问题则是第二位的问题。”笔者认为,陈云同志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坚持了辩证法,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口仍然存在增长态势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这样做。现行人口政策产生的实际问题,比起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属于第二位的问题。当然,对第二位的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努力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矛盾中孕育着解决矛盾的方法,只要注重调查研究,依靠人民群众,总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口经济学,也只有在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主要政策并最大限度地克服由此带来的实际矛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形成。

三、完善现行人口政策的思考

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不动摇并不意味着这一政策不需要完善。人口问题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完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应围绕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到零,同时促进人均绿色国民收入取得明显增长这一主要目标,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多个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相配合,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一)把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结合起来

目前,超生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尽管多年来我国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在农村总是难以实施到位。可以说明这种情况的是,大学里“80后”学生,来自农村的往往有一两个兄弟或姊妹,而来自城市的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农村的确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问题是为什么在农村实施计划生育难?这固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由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对纠正“大呼隆”生产、搞平均主义有积极作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家庭生产在我国毕竟属于小生产方式,具有暂时性。所以,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但在实践上,农村集体经济“第二次飞跃”的思想却未受到重视。一些地方对农村土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重“分”而轻“统”,即使看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只是强调“土地向大户集中”,这就强化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农村服务业及其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现状下,农民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防老养老,不能不考虑增加家庭人口,于是哪怕罚款,也要突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这就是农村难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经济原因。在中国国情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实现集体经济“第二次飞跃”是必由之路。只有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化道路,发展协作生产和社会分工,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把儿童培养、老人服务逐步转向集体支持,转向社会保障,从而使农民把提高生产力、家庭富裕与多生子女分离开来,而与少生子女联系起来。尽管近些年许多地区在工业领域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推行企业私有化,但在农业领域,却正在出现发展势头越来越大的合作经济热潮,这反映出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具有必然性,也反映出大多数农民具有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应大力支持,并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结合起来。

(二)把解决人口问题与宏观经济调控结合起来

对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产生的诸多问题,只用人口学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必须把这些实际问题纳入宏观经济调控范畴,统筹解决。我们不应照搬西方宏观经济学。因为失业人口是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以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为目的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最多着眼于减轻失业率,而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口问题,更不能解决中国的特殊人口问题。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创造出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才能实现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当初马寅初先生提出“新人口理论”就是与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结合在一起的。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看,应把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产生的问题,纳入到包括市场供求、银行借贷、财政收支、国际收支构成的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大局中来谋划解决,而不能把这方面的问题只当做个别的、附带的问题来解决。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从物质资料商品或者一般的生活消费服务的角度调节供给与需求,从增加企业就业人数的角度来扩大就业,还需要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和扩大劳动者的就业。如,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社会化服务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可否减缓对物质性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把发展老年服务业作为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来抓,可否抽出资金支持开办更多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有国家资助的老年公寓,可否开办与之相配套的老年护理职业技术学校,把有组织地培养护理人员与扩大老年服务方面的就业结合起来。再如,可否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免费师范教育,把它作为提高农村人口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来抓。类似这方面的事业,其实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如果忽略,势必阻碍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以扩大内需的投资需求为例,仅从短期的市场供求平衡来考虑,大力追加物质资料的固定资本投资,短期内是可以起到暂时拉动市场需求作用的,但从凯恩斯理论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这种投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往往同时掩盖并加深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埋下深层的隐患。而根据现有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投资用于必须发展的有关人口的公共事业上,尽管暂时不能增加经济总量,但却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在使用同量投资的条件下,应把解决人口问题的投资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中。

(三)把养老保险逐步转向以社会保险为主

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关联最大的问题是养老问题。这里需要研讨的是,养老保险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主要发展个人商业保险。但这样一来,工资低的家庭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这对大多数人口是难以实现的。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公有制经济终将振兴起来,从劳动者退休后平等享有健康生活的权益和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现状考虑,可以实行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而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后者比重。这样,才能有利于落实“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控制好人口总量。因此,有必要把解决这个问题纳入国家的税收和财政预算之中。

(四)促进流动人口的统筹管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这种人口流动大潮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性,但如果缺少计划导向和统筹管理,也必定产生畸形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而是青壮年农民的普遍转移,这就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一些地区的农村只剩下孩子、老人构成的人群。这就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文化、有才能的青壮年劳动者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二是在流动人口的统筹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的青壮年流动人口必然助长无计划的生育现象。所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问题,而是涉及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留住青壮年骨干、促进过剩劳动力转移有序化等一系列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当然,就流动人口本身而言,不能等其他问题解决之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尽快加速统筹管理制度建设,如,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居住登记制度,流动育龄人口计划生育登记、监督和妇科服务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流动异地转账制度等,其中的难点是跨省的统筹管理。应相信,在计算机普及的条件下,技术上已没有大的障碍,困难可能是地区经济利益的处理问题。只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地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是可以解决好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R],新华网,2008—06—26.[2][5]穆光宗.我国人口政策应如何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02.[3]2010年中国人口13.6亿是根据总和生育率测算出的[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4]张薰华.经济规律探索——张薰华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1—15,121—21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李虎军.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政策有待调整[N].南方周末,2005—12—16.[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49.[9]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第五篇:用《人口原理》的观点看当前人口政策的转变

用《人口原理》的观点看当前人口政策的转变

二百多年前,英国思想家马尔萨斯的一本《人口原理》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书中提出了社会可完善性这一美好愿景实现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来自于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生活资料增长的速度这一观点,以至于产生贫穷和罪恶,并且难以根除。马尔萨斯根据这一论点,详细地论述了人口无限制增长带来的问题,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在社会制度设计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努力等等。书中的观点虽然产生于二百多年前,但是仍然不过时,对解决当前人类社会人口问题仍然有很多指导意义。书中的精辟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众多领域,带给读者的感想也罗列不尽。我仅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的制约机制这一论述上,结合政治学知识和当前人口政策转变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背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中恢复过来,经济发展落后,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质匮乏,生产能力弱。在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口大幅度增长,在城市中工作岗位与人口数量严重不匹配,在农村中,人民公社制度的劳动低效率满足不了老百姓生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了维系人口增长的稳定,维护社会稳定,避免饥荒、贫困、物质匮乏等情况的出现与恶化,国家先后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也经历过各种反复,最终在2001年,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出台了《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计划生育也从政策的层面步入法律的轨道,影响着今天一代代中国人。

从政治管理的角度看,计划生育的出台是符合当时国情需要的一项及时的临时措施。政治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包括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维护、分配和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是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包括把握利润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等。在当时的情况下,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资料生产的矛盾已经凸显,生活物资匮乏,人人饥不裹腹,大部分都面临着吃饱肚子和多生孩子的矛盾,因此需要当政者从全局出发,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对人口进行及时的管理,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行计划生育的三十年间,我国少生育了4亿人口,大大提前了我国实行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也极大缓解了当时人口资源环境不匹配的问题。

二、马尔萨斯人口增长制约机制及在我国的实际情况

马尔萨斯在论述人口增长的制约机制中,谈到了两种机制,一种是积极抑制方法,一种是预防性方法。所谓积极抑制方法是指对已经开始的增长所进行的控制,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因缺乏应有的充足食物、艰苦的劳动以及不卫生的生活环境而遭受的贫困,对人口的增长是一种长期的抑制方式。所谓预防性方法,是指由于婚姻制度的存在,人们一旦结婚后就需要放弃目前的自由、充足的生活来养家糊口,由于这种担忧的存在,人们不愿意结婚。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马尔萨斯还列举了恶习、瘟疫和战争等因素,并且把上述所有的抑制方式都完全归于贫穷和罪恶两大类。且不论马尔萨斯的结论准不准确,单就其两种主要的抑制机制来说,对我国人口政策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初,人们生活很贫困,按照马尔萨斯积极抑制方法,贫穷是对人口增长的长期抑制方式,但是这一机制在我国失灵。主要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农村当时实行人民公社,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形成了吃“大锅饭”的无效率局面;在城市里,工作包分配,单位管职工的生老病死各方面,个人无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大家都面临贫穷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保障,人们缺少无后顾之忧,又在传统思想的作用下,人口大幅增长,使的马尔萨斯的第一个抑制机制失灵,变成了越穷越生的怪局。

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使马尔萨斯第二个抑制机制失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自由主义的观念不被接受,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世界还处在冷战的格局中,这种观念更是受到排斥,人们很少因为考虑到结婚后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等问题而不结婚,年青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受到长辈的催促去结婚。另外,由于当时实行的制度,单位成为职工的全职“保姆”,使人们缺少养家糊口的担忧意识,也就缺乏结婚的顾虑。

总结来看,由于国情的特殊性,马尔萨斯的两种人口抑制机制在我国计划生育实行之初没有得到很好的应验。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在我国当时的情形下,依靠人口增长抑制机制的自我运转来限制人口规模已经不可能,需要采取强制手段来控制人口规模,以达到政

治管理的目的。

三、人口政策调整中的市场经济因素

马尔萨斯的两种人口抑制机制,在一般的社会状态下,一般的人类群体中是有着显著的作用的。从马尔萨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的变化大体上遵循着个么一个循环规律:物质充足生活宽松——短期内生育人口大幅增加——短期内物质生产难以跟上人口增长速度——导致贫穷人口增加,生活困难——贫穷人口努力工作养家并减少生育——努力工作导致物质生产增加,减少生育导致人口增长变缓(因贫穷会很容易导致农民起义战争,战争也会导致人口减少)——达到人口与物质平衡的状态——物质充足,生活宽松。

在这个规律中,可以看到物资资源在抑制人口的增长上作用巨大,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放之当前的情况来看,马尔萨斯的两个抑制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首先,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已经消失,大量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关闭,使人们无后顾之忧的制度保障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已经逐渐市场化,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其次,人们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个人更多地考虑自身发展,更加关注自己是生活质量问题,婚姻自由观念深入年轻一代,婚姻观念与以前大为不同,不愿结婚、不想早结婚而失去自由这种观念的持有者不断增多。再次,婚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养老成本很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车、房等婚姻必需品价格高居不下,市场需求很大,教育资源稀缺导致子女教育成本很高,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的老龄人口比例大幅上

升,社会养老负担重,所有这些都够成了人们结婚生子所要担心的问题。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马尔萨斯的两个人口增长抑制机制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人口增长的自约束机制将发挥作用。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物资资源作为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又是市场资源之一,起到联系市场与人口增长的桥梁作用,使得市场必定在影响人口增长上起到重要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转变,以强制手段实行的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需要作出改变。主要因为:一是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抑制机制在市场经济下更有发挥空间,在市场经济下,生育成本增加,个人自由意志更加强烈,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愿望下降,使得政策有了逐步放宽的基础条件;二是这种制度使得老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增加了社会养老成本,不利于国家管理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对采取的措施,也是国家治理改进的需要。未来,人口政策会有更大的调整,我相信那是一定到了经济更加发展,市场更加自由,国家治理更加有效的时候。届时,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抑制的机制将会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期望计划生育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

MPA2013级朱道阳,学号A802022013137

下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

    一 亚太地区主要指亚洲与太平洋交界处的国家,比如中国、俄罗斯、南北朝鲜、日本、东盟各国。而就在这块地区现今却暗流涌动,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各国的岛屿资源之争......

    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 对策调整

    摘要:近2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又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计划生育政......

    中国目前人口就业形势

    .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人口及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且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人口和劳动力过......

    世界人口形势的新变化

    联合国最近发表一份调查报告说,世界人口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国家的青少年人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在所有国家老年人的数量均在快速增加,特别是那些......

    临清市2017年度人口形势分析报告

    临清市2017年度人口形势分析报告 2017年全市上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

    形势不断变化农机路在何方

    形势不断变化 农机路在何方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已经入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越来深入,农机化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历次机构改革对农机部门......

    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

    文章标题: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变化 改进工作方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不断变革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