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嵊州从块状到集群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和思考
“科学发展、寻策问计”调研报告
嵊州:从块状到集群
——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和思考
2009年10月16日15:39来源:人民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产业集群战略是经过无数实践证明了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我市扬长避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一般的经济形态比较而言,产业集群具有大量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规模优势、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的成本优势、创新信息非正式交流形成的创新优势和区域社会中“信任和承诺”形成的社会网络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我市有经验、有基础、有优势。如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快我市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步伐,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产业经济发展度的总体定位
我市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了领带、针织、电机、厨具、服装、电子电声、机械、生物医药、造纸、汽摩配等特色鲜明的块状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
虽然我市的块状产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我市的产业大多只能说是块状产业,而不能说是产业集群。从传统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我们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产业集群与块状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都是属于同一或相近产业领域中的企业集聚现象,而且大多产业集群都是从块状经济发展而来。区别在于:产业集群是块状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块状经济是一般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扎堆”,而产业集群还要求企业之间具有充分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
从领带产业看:领带是我市的一张“金名片”,年产领带3亿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市场份额达到了全国的80%,世界的40%,是全球最大的领带制造基地,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但有些专家指出嵊州的领带产业还不是标准的产业集群,最多只能说是“准产业集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按照郎咸平教授“6+1”的理论,我们现在只抓住了“1”,即制造业环节,而在其他的“6”上,包括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经营和终端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缫丝开始,到打线、印染、织造、缝制、后整理、包装等一系列制造环节,领带产业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但这只是“小配套”,离“大配套”——“6+1”的产业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市领带产业在上下游都缺乏主动权,虽然在制造业环节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利润。
从我市其它的块状产业看:我市其它块状产业发展度不一,但与领带产业相比,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不用说“6+1”的“大配套”,就是在制造业环节上的“小配套”也很不充分。
企业大多处于类同的产业链环节,中间品配套也大多在区外完成。其中虽也有部分区内配套,但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订单加工业务过多时,外包于其它同类企业加工;另一种是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代为中间品加工。这两种方式还不是专业化的产业链分工。如电机产业,包括铸件、冲片、漆包线等很多中间产品,我市只有冲片环节有几家专业厂家,其它环节还没有本地化的专业配套。这种状态只能说是企业的“扎堆”,虽具有一定的群体规模优势,但离产业集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2008年初开始,我市对现有块状产业实施整合,提出重点培育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产业,形成三大产业集群,“三足鼎立”支撑起嵊州经济发展的大局。经过这一轮整合,我市的产业群体规模有了显著改观,产业发展的区间也得到很大拓展。
三大产业的整合树立了一种导向,加快了产业融合的步伐。如越来越多的领带企业开始兼营服装和家纺,巴贝的男装、鑫利达的内衣、雅士林的衬衣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电机企业与本地机械、电器配套的情况也日渐增多。人们发现,在本地实现专业化配套,不仅节约了联系和运输成本,而且便于技术创新的沟通交流。但是三大产业整合毕竟时间尚短,还不足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新的产业系统的建立,新的产业氛围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
二、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对策思考
如上所述,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我市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市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救市”措施的实施,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宏观经济必定会回稳趋暖,而且中国必定会率先回暖。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外部环境的改善并不能掩盖经济发展中的内在问题,宏观经济的回暖也并不代表着我们嵊州就具有了发展的优势。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眼前“保稳”上下功夫,还要思考长远如何推进“转型”的问题。只有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内在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才能实现“凤凰涅槃”,在科学发展的赛场上赢得先机。
1.加快产业整合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的组织结构问题。
一是产业之间的整合。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还只是概念上的或是初步的整合,要真正在产业组织上达到融合的状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是产业网络的配套协作,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是产业融合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在社会网络上的融合,加强企业家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协作。目前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有所增加,但大多还局限于原来的行业内部。对此,我们要通过舆论引导、政策促动、协会整合等方法逐步加以推进。
二是企业之间的整合。这是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市场型产业集群,大家都是中小企业,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市场竞争关系;一种是轮轴型产业集群,有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作为轴心,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从经济学角度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行业达到3-5家企业控制大部分需求的状态是最有效率的,也是集群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繁荣时期,所有企业都在蓬勃发
展,资产价格较高,企业之间的整合较为困难。而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有实力、有规模、有眼光的企业就可以抓住时机,实行购并重组,以迅速提高自身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探索“退劣进优”的机制,推动集群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
2.拓展延伸产业链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产业链是一个增值链,每一个环节都产生新的利润、新的GDP;产业链又是一个成本链,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运行,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产业链发育不完整是影响我市产业发展层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抓产业集群,重点要抓好产业链这个关键环节。
一是纵向的延伸。就是要按照产业链分工纵向成链的发展需要,缺什么补什么。首先是在制造业内部进行链条补缺。有些环节在一个企业里“小而全”的生产,还不如实行“垂直分离”,让其它专业化企业加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如领带企业原先也是以“垂直一体化”生产为主,渐渐地多个环节分离出许多专业化的企业,这反映出集群发展的规律。有些环节是我们原先没有的,要发展起来。嵊州有许多电机企业,但要生产象双鸟机械厂电动葫芦中的电机的厂家却一个都没有。通过技术攻关,我们也有可能实现本地配套。其次是向制造业上下游延伸。无论是“6+1”也好,还是“微笑曲线”理论也好,说的是同样一个道理。目前,领带行业已成立了两家物流公司,就是要向上游原材料环节延伸,从基地建设、真丝采购到物流配送,实行一条龙配套、一体化运作。这样既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原材料市场的话语权。在下游营销环节,我们也可以专业化运作,通过整合现有厂家的营销渠道,购并国内外的营销公司,就有可能掌握终端市场的主动权。
二是横向的拓展。就是要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横向拓展相关的产品区间,拓宽我们的产业领域。如领带行业要向服装、家纺等产品拓展,这些产品在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与领带都有相通的地方,但市场总量比领带大出不知多少倍。所以我们在积极探索打造一个真丝产品制造基地,以真丝为特色,形成一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又如电声产品,我市原先一直以扬声器零配件为主,天乐集团成功开发液晶电视,仅此一项全年销售收入就达20亿元,打破了我市电声产品单
一、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格局。目前天乐集团又开始制造笔记本电脑,努力形成一个系列的电子产品生产。今后随着协作配套厂家的增多,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企业群体。
3.推进自主创新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集群推动创新的特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保持产业生生不息的活力。
一是要发挥政府的创新主导作用。主要在出台鼓励创新政策、沟通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组织攻关产业共性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目前我市的科创中心已创建成为省级科创中心,三大产业都有了一个科技服务中心。我们已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1所正式签约,在我市设立一个分所,把我市作为21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要抓紧促成投建,推动我市的电机行业科技创新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我们将建立起一个政企联动、产学研联合的技术攻关机制,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攻关。如我市领带制造技术与意大利的主要差距就在于真丝染色和后整理上,目前我们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委托他们攻关这两项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将对我市领带制造工艺冲刺世界顶级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只有掌握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始
终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加大了科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大扶持力度。如领带花型设计,是引导市场消费潮流的关键因素,巴贝公司正在筹建全球花型资料库,麦地郎公司正在正在筹建世界一流的领带设计研发中心。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我们有望在花型设计这个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除技术创新之外,品牌创新和标准制定工作也需高度重视。俗话说,“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定标准”。尤其是目前国际市场不景气,许多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内销力度,扩大市场份额,更要重视品牌建设和标准制定。如果我们拥有了一批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著名品牌,拥有了一批在行业中具有标准制定权的企业,那么我们的产业集群也就有了更加稳固的地位。
4.产业招商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仅靠内源性积累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内外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快更好。我市70%的经济总量来自于内源经济,目前本地企业的投资潜力已挖掘得较为充分,为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注入发展动力。从产业集群的角度,通过产业招商,一是可以迅速扩大产业的规模;二是引进外来竞争者,可以增强活力;三是为产业链配套补缺。目前各地都在充分利用国家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抓紧招商引资。当前各地的招商政策大致趋同,我市的区位优势也并不十分明显,为此,更要突出我们的产业优势,依托我市的产业配套基础来吸引外来投资。下一步我们要开展一系列的产业招商活动,切实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领带服装产业与宁波、上海对接,机械电机产业与金华(义乌、永康)、温州对接,电器厨具产业与广东(东莞)和慈溪对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把我们的主导产业推出去,把产业项目招进来,努力形成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5.打造集群品牌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企业有自己的个性化品牌,集群也有自己的品牌。集群品牌是一个产业群体的标志,也是一个区域的招牌。集群品牌对集群企业来说是一个公共的资源,每一家企业,大到骨干龙头企业,小到街头巷尾的家庭作坊都可以从中受惠。打造集群品牌,首先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要有拿得出手的产业优势;其次要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着力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第三要有集群品牌营销的策略,政府、企业、协会联手,充分利用各种新闻、网络和展销节会活动推介我们的集群概念,进一步提高我市优势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三、充分发挥集群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在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提供服务等作用。我们既要尊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又要注重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走出一条符合嵊州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
1.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集群加快发展。对三大主导产业,我们实行“五个一”加以推进,即:一个联系领导、一副专业班子、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套产业扶持政策、一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目前领带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出台,受到了省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并确定为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之一。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产业扶持政策也要抓紧制订,争取在5月份前出台,通过“一产业一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投建基础设施,构筑产业发展平台。集聚公共资源,共享产业公共基础设施,这也是产业集群的优势。一方面,我们要建设好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区等发展平台,为产业集
聚创造良好的平台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投建基础设施。如领带工业园区、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等都是属于此类。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已列入省重点项目,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力争建成集交易、仓储、展示、科研、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群。
3.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产业有序竞争。产业集群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鼓励引导内部的有序竞争,防止内部相互残杀的无序竞争。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凝聚企业的团队精神,维护集群的利益。如去年我市由领带协会牵头,领带集体提价0.1美元,就是成功一例。我们要举一反三,在其他产业中推广这一经验。
4.优化服务效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服务的效能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努力减少企业的商务成本。深化服务经济发展软环境指数管理办法,让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机关效能,推动服务环境的进一步好转。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功能,使之有实体、有权威、有引力,真正成为行业之家、企业之家。
5.塑造集群文化,提升产业软实力。集群文化是集群企业价值取向和心理行为特征的群体反映,每一个集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集群文化渗透在产业集群的方方面面,塑造集群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党委政府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运用政府的权力影响和非权力影响引导和修正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要加强企业家和员工的培训,着力提升集群每一个细胞的素质。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推动集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主持人:郭 敏课题协调人:孙海荣责任单位: 市委办 政研室 发改局 经贸局科技局 财政局 国土局 外经贸局开发委
第二篇: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转型升级
耿海斌
发展产业集群是迅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路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为蓬莱市的“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个机遇,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牢牢地抓住培育产业集群这条主线,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蓬莱市培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蓬莱市已经培植起了烟台中粮、金创集团、国电、蓬建、京鲁船业、巨涛重工、北奔重卡、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产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一些成绩,葡萄酒产业打出了“蓬莱产区”的品牌,旅游产业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造船产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船舶工业聚集区”。
临港工业集群,依托蓬莱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重点发展造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型产业。全市船舶重工产业迎来开门红,上半年600箱集装箱船、8000吨多用途散货船、4000HP拖轮和5800吨成品油轮等各型船舶4艘交付使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利润1.47亿元、税收8307万元,分别增长13.8%、12.9%和12.3%。目前在建各型船舶34艘,年内计划交付各类船18艘;能源产业,国电2×300MW热电机组、东海热电2×24MW热电机组、华润平顶山及徐家集风电场、民和牧业3×1000KW沼气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年内华润大柳行风电、中电风电等风电场项目将建成投产。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北方奔驰和山汽改为龙头,建设北方奔驰和山汽改工业园,形成了以重型卡车、改装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已形成年产重卡5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能力,全市1-8月份生产重卡14258辆、改装车5736辆、车桥6.3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486%。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达67家,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烟台张裕、天津王朝、华东、香格里拉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葡萄酒企业先后在蓬莱建设企业及配套基地,蓬莱市是我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最集中的原料基地和生产所在地。“蓬莱产区”的品牌已经打响,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8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和6.8%。
服务业产业集群,突出旅游业龙头地位,以历史悠久的蓬莱海洋文化为基点,依托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通过旅游载体、文化、购物、娱乐的配套联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上观光和涉海专项旅游,博展国际商贸城、阳光海岸假日小镇、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八仙娱乐城等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利群华玺大酒店4月3日举行开业庆典,水城备倭都司府6月29日正式对游客开放,蓬莱旅游度假区内涵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8月份共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4.7%。
二、在产业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产业集成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仍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龙口南山集团、招远玲珑集团和招金集团等大型企业相比,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配套和延伸,专业协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协作配套能力差,部分大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相对较少,产业配套和协作主要在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联系和流动较少;产业装备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差距较大,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企业产品很多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
三是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要保证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蓬莱市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制约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且占用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岸线、港口腹地等资源,制约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的上马,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四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09年全市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是30.45%,与邻近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这与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以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动漫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上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等特色行业的潜力有待挖掘。
三、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以培植发展销售收入过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骨干企业和大项目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强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把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的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打造临港工业集群
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北沟镇和经济开发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天然港湾和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坚持船舶制造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加快聚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京鲁造船、渤海造船、浩通造船、巨涛重工、大金重工、斯瑞尔重工等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集装箱船、多用途散货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全回转拖轮、海上吊机、导管架、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等优势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船舶及海洋装备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能源产业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的建设,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大辛店镇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建设2×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推进华润、香港中电、国电、国华、华能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依托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民和牧业3MW沼气发电二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依托光照资源,利用荒山、荒坡等引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到2015年,全市常规能源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800MW,风能、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700MW。
(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两大产业龙头,着力促进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化,推进属地化配套步伐,重点推进万寿机械、兴华工业、孚瑞克森刹车片、天日聚氨酯、永进传动机械、九星机械、杰信车用空调、星叶汽车座椅等项目建设,巩固发展重卡、改装车、车桥总成、汽车货箱、悬挂总成、制动鼓总成等整车及零部件系列产品,加快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促进整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汽车零部件向专业化、精品化、大批量方向发展,将蓬莱市打造成山东省继济南、青岛之后的第三大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
(三)打造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
推进葡萄基地标准化、优质化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蓬莱产区的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和砧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等品种,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通过举办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世界七大葡萄海岸高峰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加强对“蓬莱产区”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蓬莱产区”的认识。依托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集群效应,积极发展酒瓶、制盖、木塞、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整体配套能力。以“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为载体,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与普及,引导和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环境、新上文化项目,推动企业发展由实物生产到文化创意的转型,进一步浓厚葡萄酒文化氛围。以高档酒庄为平台,抢占国内葡萄酒旅游制高点,推动蓬莱产区成为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旅游度假区。争取到2015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发展到80余家,葡萄酒产量达到25万吨,建设30多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成为可与国外著名产区相媲美的中国优质葡萄酒产区。
(四)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大旅游业这一领航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旅航线开通和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潮水国际机场,建设蓬莱港物流园区、栾家口港物流园区、德龙烟铁路蓬莱中间站物流园区和潮水国际机场物流园区,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跟踪落实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其他金融保险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快博展商贸城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城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北方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小商品市场。抓好文化产业、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和高档星级酒店宾馆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抓好水城保护开发、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游艇与游乐场、阳光海岸假日小镇、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山景区、温石汤温泉开发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构建大旅游业格局。争取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以上,建成蓬莱港、栾家口港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5-10家较大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政策建议:
(一)以载体建设推动转型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蓬莱港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完善已建成的5万吨级泊位及5万吨级航道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万吨级深水泊位和航道,并开展2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的前期工作。加快发展客运滚装运输业务,规划建设3—5个万吨级滚装泊位和旅游泊位,为承接烟台港客运滚装运输转移和发展大型海上观光旅游船舶搭建平台。尽快恢复蓬莱—大连航线,力争开辟蓬莱—塘沽航线,大力发展客运滚装运输;栾家口港区,依托石油化工、水泥建材、造
船重工、能源等临港工业,规划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安邦油港在已有5万吨原油码头建设的基础上,力争近期建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同时规划建设1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进牟黄路大辛店至龙口段、泊柳国防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北起蓬莱大辛店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栖霞松山沈海高速公路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胶东调水蓬莱段配套工程、北沟峰台110千伏变电站、渤海燃气天然气加气站和调压站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一是推进企业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的倒逼机制,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多地投向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落实好政府各部门在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二是完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等相关政策,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实现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新突破。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手,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和文化产业学院、建文学院、高职等学校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大量需要的“蓝领”技术工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探矿投入,不断增加资源保有量,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培植发展。引导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行业走改造提升的路子,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四)多元化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单位加大对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方向上,向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公司制改造,走资本运作、跨越发展之路。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进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合作方式。抓好上市资源储备,拓宽上市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探索信托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基金等多元化融资的新途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自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有关部门按照产业集聚布局的要求,促进有限的土地、岸线等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优先将土地资源向成长性好、财政贡献大、产业拉动力强的项
目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开拓开发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岸线的使用和管理,加大控管力度,严禁任何乱占滥用港口、岸线及腹地资源的违法行为,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合理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作者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第三篇: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究
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
究
经过近三十年努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市已经逐步形成了46个块状经济,并且规模总量大幅扩张,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块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着力发展我市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是我们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现状
1、总量继续扩张,增长速度趋缓。至2009年底,全市46个块状经济包含各类大小企业(个体经商户)4.1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占1766家,占块状经济企业数4.3%),从业人数达到50万人左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03亿元,同比增长15.64%,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6.26%。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块状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65%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但低于块状经济五年来的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
2、以小规模为主,产业处于自然集聚状态。在46个块状经济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只有8个,依次为长兴化纤织物、长兴蓄电池、吴兴印染织造、安吉椅业、南浔木地板、安吉竹业、德清丝绸服装、和织里童装,平均规模达168.58亿元;超20亿的块状经济才23个,还没有一个超300亿的块状经济,以小规模为主。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通过小企业或个体经商户等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大多数企业均属于“弱、小、散、差”之列,产业的集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集聚,企业生产以贴牌代生产和相互模仿生产为主,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在行业空间相关配套产业的横向发展没有充分拓展,科技创新能力差,品牌建设薄弱,产业链短而不完善。
3、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现对长兴蓄电池(省级)、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德清生物医药等五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的培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销售收入达到621.51亿元,同比增加15.35%的成绩,有效地提升了产业集聚的层次,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和“长兴蓄电池”等几个区域品牌,取得了 “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等称号;另外,在市场规模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安吉的椅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其中竹地板占国内市场的38%;南浔木地板产量占全国60%以上;织里童装市场占有率达到24%。
4、龙头企业效应显现,产业链逐步完善。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块状经济内的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浙江木业检测中心、浙江省绿色动力电源集成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湖州市耐火材料质检中心、SGS检测中心、织里童装科技创新中心和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加强,已经初步实现了产品的研发、设计、信息、检测、销售等环节,有效地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如德清“纺织丝绸服装”产业形成了“缫丝-织绸-印染-服装-成品-销售”的产业链;长兴“蓄电池”产业形成了“研发-设计-加工-极板生产-零配件制造-组装-总部经济销售-废旧蓄电池回收”的产业链,并延伸了“塑壳、隔板纸、包装箱”等横向产业链。
5、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大,优化了投资环境。截止2010年6月,对工业园区(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全市19个工业园区(功能区)规划面积130.63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开发面积65.86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50.41%,同比增长394.67%,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63亿元,有效了增加了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承载力;通过编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八大工程、百个项目”工程,为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项目的引进、推动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要素保障支撑,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分布散,产业链短。2009年,属我市六大重点特色产业范围的块状经济销售总收入为1575亿元,占全部块状经济的71.5%,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产业总体处于自发形成的自然集聚状态,产业集中度并不高、资源不能有效地共享,以“小而散”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块状经济产品属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产品的差异性不大,进入高端产品的不多,主要还处于中低端产品,产业链短而窄,基本处于产业链底端,行业相关配套产业在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延伸方面发展不够理
想。这种分散、集聚度散而弱的产业发展格局,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难以共享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得交易成本提高,利润低。南浔木地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打造了“中国木地板之都”的区域品牌,但是由于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各自都创建了一个品牌,以中低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造成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品牌且竞争力都不强的局面。同时也影响了该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受到了由于内部竞争造成地制约。
2、产业规模不大,规模效应不明显。我市46个块状经济中,只有长兴化纤织物(267.6亿元)、长兴蓄电池(127.4亿元)、吴兴印染织造(206.2亿元)、安吉椅业(175.8亿元)、南浔木地板(167.5亿元)、安吉竹业(144.3亿元)、德清丝绸服装(134.9亿)、和织里童装(125亿元)等8个超百亿级的块状经济,仅占块状经济的17%,还没有一个超300亿的块状经济;23个超20亿级的块状经济,占块状经济的50%,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大部分块状经济(如织里童装、印染产业、安吉椅业、纺织行业和木地板等),主要还是处于通过企业扎堆,生产和销售低端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一种同区域同行业相互竞争发展的态势,区域品牌特色和行业领头共同发展地优势没有等到充分发挥,块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产业层次的不能快速提升。
3、龙头企业不大,龙头引领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虽有9个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13家市级明星企业和12家上市企业,入围2010年浙江制造业百强企业的只有5家,2009年平均营业收入只有59亿元,但涉及的企业数仅15家,大企业不大,数量也不多,不能全覆盖46个块状经济中各个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对块状经济中以贴牌和代生产为主的企业之间带动效应还比较弱,龙头引领效应也不明显。织里童装的产业规模虽然很大,区域品牌优势也比较好,但该产业以个体经商户为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以代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与湖州今童王服饰有限公司、益华制衣、小霸王制衣制、夏士制衣等几个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竞争市场,使得这几个行业龙头企业在打造品牌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因缺少资金、人才和行业配套服务等因素影响,主要还是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发展的能力也不足,难以引领其他小企业和个体经商户的协同发展,只能处于一种企业的区域集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难以向高端发展。46个块状经济中的虽然建立了SGS产品检测、蓄电池研发检测、童装研发检测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但从发展高端产业工业经济来看,还不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人才难以引进与集聚,产业的集聚发展得不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升;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支出比重严重不足(约1.5%左右,有些不足1%),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主,对发展高端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上突破还有一定的难度,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更新设备、模仿新产品和代生产等。如特色纺织品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更新设备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和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终端品牌方面几乎没有,产业难以进入高端产品领域,品牌影响力难以得到进行一步发展。
5、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型提升效果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扶持政策,编制了六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规划,采取了“6+X”等协助转型升级措施,也采取了积极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高端人才和要素保障等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但是,在打破区域行政界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如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等方面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现有的保障政策和扶持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和执行力度不够大等原因,直接地影响了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6、行业协会浮于面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行业协会除了做好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向政府汇报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向行业传达政府的方针政策外,更重的是发挥指导一个产业的发展民间组织职能与作用。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浙江省耐火材料行业协会、湖州市电梯行业协会、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等29个市级以上的行业协会(详见附件9),但在作用发挥上面,仅是做了些政府政策的宣传、协助企业上市、教育培训与行业经济数据分析等工作,但在行业自律、维护权益、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行业加强自主科技创新、引导行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和抢占定标权与竞价权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行业规范快速发展方面做得不够。
三、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建议措施
1、突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以长兴蓄电池(省级)、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和德清生物医药五个省市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竹木地板等六大特色产业,按照《湖州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
(2009-2012年)》,各县区政府编制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统筹布点机制,加强规划和方案的执行力度,加强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南浔电梯、安吉竹业、开发区装备制造、吴兴金属管道和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等5个块状经济转型提升。以市场为核心,着力培育龙头带动效应明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创新技术水平领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资源环境友好、区域品牌知名度较高,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十大现代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大力培育龙头行业企业,建立产业联动机制。编制完成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规划和“一企一策”政策,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重组、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按照“企业即城市,城市即企业”的理念,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发展配套服务业,提高产品质量层次,加强品牌建设和提升拓展市场能力;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向龙头带动型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
3、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坚持科学规划,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原则,从有利于产业链补充和延伸,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项目引进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等角度出发,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提升的核心区,保障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多而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4、做好外引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园区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的要求,突破区域限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对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
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和产业链互补项目。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特别是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养、融资担保等建设,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与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的科技服务平台,提高承接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
5、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产业层次。通过科技局、科创中心和上海、杭州、南京和地方高校的人才区域优势等,充发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研发转变。按照企业技术创新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延伸的理念,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攻克一批区域和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项目,占据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建立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协会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抢占定标权和定价权,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
6、加强规划和组织领导,健全扶持政策。市、县区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的工作协调机制。出台措施,调动乡镇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以企业为核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可操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工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市场秩序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合力解决关于项目、土地、资金、电力、环保、税收、人才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对接、企业重组、企业联合等工作,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第四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五篇: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统一部署,各地将通过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财政等支持力度,促进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并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围绕加强战略筹划、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强化项目带动、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群品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是解决好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环节,练好内功。
突出国际化方向
我省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要以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要素资源、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笔者称之为国际性产业集群,以别于区域性产业集群。主要是针对我省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整体的要素国际化程度较低、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不全、参与国际竞争层次较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分享价值不高而言的。突出要以国际化,尤其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带动我省产业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在特色块状经济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覆盖国内外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抓住国内市场扩大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知识服务业和临港工业产业要素向国内转移的机遇,扩大与境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强势合资合作,强化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支撑服务功能。
二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境外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找到重要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资源,尽快推动若干优势产业在制造规模、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教育培训、营销网络等达到国际级的先进水平,逐步摆脱世界加工生产车间地位,确立国际上同类产业中心地位,进而提升我省经济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核心是加快先进要素吸收,强身健体,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选好培育发展重点
块状经济示范区如何选择至为关键。近年来,浙江不少块状经济在规模继续扩张的同时,内部结构功能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表现在产业链两头延伸,龙头企业涌现,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渐发育,研发、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功能增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但绝大多数特色块状经济更多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的企业集聚,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专业化要素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充分分享国际产业价值链利益。
受到产业发展的区位、市场布局、要素支撑条件的影响,一部分块状经济的转移既在所难免,也符合我省“腾笼换鸟”的意图。应该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快、带动力大的加以培育。
一是整合提升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主要是已经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特色块状经济,即已经突破加工制造优势,开始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多
方面优势扩张的特色块状经济,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省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成为国际性产业中心,这应是培育的重点。
二是块状经济升级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融入长三角国际性产业集群。浙江省多数特色块状经济仅在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加工环节或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专业化优势与发展潜力,难以形成信息、研发、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可以融入省外国际性产业集群或跻身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体系,找到稳固的技术、资本、市场依托,成为国际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
构建集群功能平台
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除了重点培育块状经济龙头企业外,重点还要在进一步提升制造功能优势的同时,强化销售、研发、信息、教育、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着力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信息等七大平台。
浙江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加工制造方面,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构建先进制造平台主要是建设一批区位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大型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成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民资外资融合发展的集聚区。
浙江企业创新乏力,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产业共性技术和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做支撑。创新平台构建要以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为核心,广泛吸纳国际性智力资源,形成完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产业技术和智力支撑。
长期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一流设备、二流产品”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高水平操作工人。人才平台构建要着重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体系的调整,建立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学科。
当前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产业集群主体培育的重要方式。融资平台构架要注重培育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民间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组建民营社区银行,建立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浙江骨干企业总体上尚未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利相对微薄,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扩张,这将是浙江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与难点。构架营销平台旨在为集群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多种渠道选择,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或中小企业联合铺设国际商路,建立分销机构,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商的国际营销网络。
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针对产业集群原料及商品配送问题,物流平台构架着眼于形成物流枢纽、园区、运输线路三者有机结合,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
理、仓储管理等功能设施完备,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性物流网络。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既完善块状经济的信息设施和网络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块状经济示范区成为行业科技、产品、交易、人才的信息交流与展示发布中心。
构建七大功能平台要突破行政区划布局。要从集群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突破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或工业园区的行政界限,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推动要素资源大范围深度整合,实现产业集群支撑功能的共建、共享。功能平台构建以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区域为集聚重点,集中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集聚,确立产业发展核心区地位,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市场力量为纽带的“核心区+外围区”行业的集群布局结构。其中产业集群核心区发展方向应该是成为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主要应该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推进产业整合龙头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构架制造、创新、人才、营销等功能平台的主力。要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为重点,鼓励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的形成。
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联合、扩建、新建同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做强企业集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国际证券市场直接上市,或有选择地收购国外具有特殊要素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国际证券引进外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引导龙头企业利用销售网络、品牌等市场资源进行产业联合,通过委托加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生产体系,扩张区域企业网络。
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借力发展。重点是骨干企业集团在涉及提升产业或产品层次的若干关键技术环节上,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也要重视与具有专长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配套协作关系,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块状经济整合中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龙头企业强势不足,扩张冲动不足。破解办法在于学习借鉴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引导龙头企业看清产业竞争全球大势,主动改造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职业经理团队,探索借助国际金融资本做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同时要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重点引导扶持自下而上形成的行业协会发展壮大,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跨行政区域联合,努力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领头羊”地位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积极为企业服务,行使行业指导职能,制定行规行约,协调本行业的技术、价格、出口、培训等行为,制止恶性竞争行为;制订产品标准和参与制订国际性行业技术标准;组织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介入国际商务争端、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纠纷,帮助企业应诉,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加强行业协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和产业集群的联系。积极与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开展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均设有支持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要推动行业协会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国际组织资金和智力支持。
融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既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结合国际性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发展的空间和功能需要。鼓励通过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集中建立一批服务管理方式、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平台。这其中,形成一批特色化的产业功能区是关键。其他平台的打造也要有机融合到各类功能区建设中。
建立国际化的开发运作机制。按照政府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强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投资型、企业投资型和政企合作投资型等开发营运模式。特别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引进跨国公司、国外政府或国际民间组织等投资主体参与大型园区开发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开发区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的网络优势,高水平利用外资,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态环境良好、高度国际化的大型开发区。
强化产业的国际性招商。加强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和研究,各产业集群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招商国家或地区,主动联系,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向我省转移;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招商队伍,选调精通国际法、国际贸易、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在外投资企业、留学生、海外人士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国际性专门招商代理机构的客户资源,形成有效的招商网络。
稳步发展特色化的行业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作为高端经济形态,需要具备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的条件,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聚布局。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看,像永康、义乌、绍兴、海宁、温岭等经济强县,特色产业基础扎实,已基本具备发展特色总部经济的条件。可以说在块状经济示范区培育特色总部基地既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个支撑条件。要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符合产业导向、带动力强的企业总部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加大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总部的力度,重点引进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力强、对辖区税收贡献度大的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国际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与城市新区拓展及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中等城市来说,可以建设微型CBD,即集商业、办公、公寓、旅店、餐饮、文娱等城市功能有机组合的建筑综合体。通过实施“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城市总部基地新区管理网络平台。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可以结合开发区(园区)的扩容提升,改变目前偏重于生产功能的现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避免大型企业将研发、管理中心外迁,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以完善产
业功能平台为核心任务。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围绕跨行政区整合块状经济,进一步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联系,构建“核心区+外围区”集群发展框架,通过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产业链,形成良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在不同区段的友好合作。为此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应重视跨行政区域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力与辐射力,与周边地区合理分工,建立功能性合作关系,共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运行模式。在政府层面,要突出总部基地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总部基地发展的创业创新环境。当前,受现行的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制约,经济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等)仍然是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造成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往往面临较大阻力。为此,应该重视跨区域政府的协调,破解跨区域分工协作中存在的行政壁垒问题。
(作者系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