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1: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块状经济是杭州工业的特色和优势,更是区、县(市)域工业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产业配套协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产业集群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70%,培育销售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建成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20个;产业集群的新产品产值率高于25%,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培育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40个;制定产业联盟标准累计达20项;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成具有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和行业自律,促使块状经济主动进行转型升级;有效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

(二)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按照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完善科技、金融、营销、物流、培训等支撑块状经济发展的产业服务功能,并形成区域优势,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三)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新建项目必须进园区(工业功能区)。根据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推动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着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四)坚持分类引导,统筹发展。遵循块状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块状经济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加大提升力度,促使其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块状经济限期进行治理整改;加快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统筹规划。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科学规划,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着力构建杭州现代工业体系。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确保工作积极有序推进。

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依托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市级工业集聚新平台,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产业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工业布局结构。完善杭州城区与五县(市)产业协作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协作基地和产业转移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实现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以城促乡,推动五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强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加大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等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开发投入力度,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发展。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开展国家级试点并创建基地,优先支持工业功能区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拓展区。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增强辐射带动、龙头引领作用。强化中心镇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功能互补,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共享的工业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实施联合开发建设,形成城乡联动的区域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好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优化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每年新增的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各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无特殊情况的停止安排区外零星工业用地项目。加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批后监管,通过土地整理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工业功能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适当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

(三)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块状经济中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关联度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全市重点培育100家行业龙头企业,在规划指导、技改投资、科技研发、用地保障、信贷支持、管理创新、人才支撑、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其发展水平,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行业龙头企业享受我市大企业、大集团相关政策待遇,其实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项目计划,加大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的产业投资项目,优先保证其合理的用地指标,对其财政资助和奖励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对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吸引创业风险投资的,按其吸收的风险投资金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形式实施兼并重组,通过技术、品牌输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发展实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行业主导地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外地建立原料、能源供应、加工制造基地和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四)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做好杭州装备制造业等5个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确定20个产业基础好、品牌影响广、创新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块状产业作为市级示范区试点。各区、县(市)要抓好年产值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提升发展工作,形成以省、市两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市区(县、市)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

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督查指导,健全协调机制,集聚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获得省政府补助奖励的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由市级财政按1:1予以配套补助;

对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并付诸实施的,给予每个示范区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工作机制健全、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举措不实、实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

(五)强化产业协作配套。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业务,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在市域或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率。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协作配套层次高的行业龙头企业,按其当年新增的本地协作配套额,给予0.5%-1%的财政资助,当年资助额最高不超过80万元。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融入其供应链,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为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而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计划。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实施“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薄利多销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大对块状经济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生产装备和工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行业龙头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并推广实施,解决无标生产、标准不适应、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等途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以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

加快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完善并深化推进“科技指导员”和“科技小分队”制度,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七)强化项目带动。以“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导向,抓好一批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项目。针对制约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按照“强链”、“补链”的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坚持高端取向,将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与国际科研院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相关产业领域的领航者开展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

(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综合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明确功能要求和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以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质量检测、标准支撑、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产业集群示范区申报的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成效明显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补助金额为平台建设实际投入的20-3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运营成效明显、运营支出大于收入的平台运营单位,经专项评估后,给予运营维护补贴,年补贴金额为平台

运营收支实际差额的20%-3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提升集群质量和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强化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夯实企业计量、标准等内部质量管理基础,支持和引导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提高块状经济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按照“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加快区域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区域联盟标准,不断提高块状经济的质量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抓好专利、品牌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品牌企业加强自我保护。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十)严格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资源节约、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排污权交易、园区生态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贯彻实施省“733示范工程”,重点培育6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个示范园区。

严格市场准入和审核管理。结合块状经济产业现状,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标准,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的块状经济,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减量置换”或“等量置换”的原则,严格能评、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等环节的审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杭州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发改委、农办、财政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质监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研究解决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加强协作配合。要建立区、县(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区、县(市)工业经济年度目标考核。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产业集群建设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市级产业集群扶持政策体系。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省、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集群品牌和联盟标准的推广培育等。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项目、土地、资金、电力、环保、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块状经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

强化网上金融超市的融资服务功能,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创投服务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

(四)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块状经济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举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131”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满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多层次、多形式

人才的需求。

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发挥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服务组作用,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搭建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标准制定、区域品牌培育维护以及技术贸易壁垒应对等工作,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转变,对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机构:省政府

文 号:浙政发〔2010〕44号

印发时间:2010-09-20 索引号: ZJJX-02-04-201010-00003

------------------

为深入实施以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和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为重点内容的“六六工程”,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市场营销合作体系建设

(一)支持企业建设市场终端。鼓励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开设专卖店和商场专柜,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设立企业产品销售终端,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内的企业优先纳入品牌连锁网络试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结盟、中介促进的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省商务厅负责)

(二)鼓励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营销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落实“电子商务推进工程”等政策,大力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支持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发布网络平台,探索建立网上商品服务交易平台,促进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有机结合。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流通业、信息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工商局负责)

(三)支持建设会展平台。鼓励依托产业集群优势举办专业性会展,培育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会展品牌。支持企业参与 “浙货万里行”等活动到全国各地参展,对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在国(境)内外城市举办产业集群主导产品推介、营销、展览等活动,由当地财政视财力可能给予一定经费补助。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合参加各类交易会。对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赴境外参展人员费和境外促销费等按省商务部门有关政策给予重点资助。(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二、推进生产配套协作体系建设

(四)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优势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营销渠道的优势。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其在省外或境外设立原料或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引导重点优势企业立足国际视野,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加强战略谋划,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五)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进入其供应链,建立重点优势企业终端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结盟,提高重点优势企业在省内或区域内的配套率,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推动企业组织形态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提升企业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重点优势企业的设计开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非制造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优化发展环境,为总部经济、物流园区、公共检测和信息平台等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支撑条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办服务型企业。(省经信委负责)

三、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七)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下同)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优势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需求。加快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加大对科技型、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面向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在全省开展1000家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风险补偿。(浙江银监局、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

(八)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业务,因地制宜开发新产品,加大对优质成长性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实力。(省金融办负责)

(九)支持成立融资担保机构。落实各项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规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可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免征营业税,并从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资金中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鼓励发展融资再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担保和财产保险组合融资服务业务,对县以下运营的、进行再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支持。(省中小企业局负责)

(十)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扩大产业集群示范区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其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债券。积极做好上市前指导和推荐上市工作,选择一批质地优良、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列入上市后备省级重点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指导和培育;对进入上市程序的重点优势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省金融办负责)

四、推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十一)鼓励发展物流业。将产业集群示范区物流业整合发展纳入省物流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鼓励企业或专业性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对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纳入省重点流通企业、服务业重点企业予以培育。对经考核经营状况处于省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和统计直报体系建设项目,由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五、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系建设

(十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积极吸收企业会员入会,着力发挥重点优势企业在协会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带头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运行分析、标准制订、品牌培育、行业自律以及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转变职能,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对社会化运作成效显著及为政企服务工作业绩突出的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负责)

六、推进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各类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节能减排等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服务的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品牌推介、供需见面、经贸洽谈等方面的活动,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集纳各类要素的能力。省和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点进行技术咨询、产权保护、品牌运作、商标代理、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业务。对业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质监局负责)

七、强化规划指导

(十四)加强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各地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确立政府牵头主导、企业广泛参与、专家学者支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组织编制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一批包括补链强链式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制订出台政策意见并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引导重点优势企业制订行动计划,形成企业与产业集群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各地组织编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经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或委托评审通过并讨诸实施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对未列入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重点块状经济,所在地政府要组织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省经信委负责)

八、强化智力支持

(十五)派驻专家服务组。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联合组织遴选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服务组进驻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由产业集群所处行业的知名学术带头人领衔。专家服务组要依托高校院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产业集群战略筹划、行业高端咨询、关键共性技术凝炼及攻关、推荐技术创新项目和宣传扶持政策等方面履行职责,切实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专家服务组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省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为专家服务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对专家服务组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攻目,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负责)

(十六)支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打造产业集群示范区创业创新团队。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人才队伍。鼓励各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其它大院名校以及国家级行业协会等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强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智力支撑。鼓励各地举办行业专题报告、企业家论坛、工业转型升级报告会等活动,加强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的指导,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经信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十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并根据人才需求,采取合作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建立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培训基地建设,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专项资金给予适当支持。(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九、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十八)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在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谋划,并为这些项目的引进落地积极创造必要的要素支撑条件。针对制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快形成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按照强链补链要求和转型发展需要,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性强的外资企业、中央企业、知名民企和军工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大对省外“浙商”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浙商携高技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回归创业,带动块状经济乃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和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等专项补助,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负责)

(十九)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力度,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着力提高工艺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水平。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生产性服务业、节能减排和实质性采标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省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等财政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支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落后产能的改造和淘汰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和层次。(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加大土地支持力度。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应从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及生产性服务业类项目。省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以市为单位专项配置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专项指标,由市统筹安排。加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产业集群示范区项目用地,拓展发展空间。(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十、强化技术创新

(二十一)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重点优势企业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并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增强技术领域控制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其申报的重点科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装备攻关项目,优先列入省级有关部门科技研发创新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科技部门优先予以审批。对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0%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二十二)支持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以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信息咨询等服务。鼓励建立跨区域的技术创新网络平台,促进同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内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每年择优支持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牵头负责)

(二十三)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制定标准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符合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条件的优先予以支持,享受有关标准研制专项经费补助。对承担省级以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予以一次性专项经费资助。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改造提升类项目优先列入省相关专项计划并给予扶持。(省质监局负责)

十一、强化品牌培育力度

(二十四)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行业协会、重点优势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品牌和专业商标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加强集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化、计量测试、培训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供技术保障。对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或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群示范区,从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奖励。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在国家级或境外知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以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的,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视财力可能给予支持和配套。(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二十五)支持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节能减排等管理水平, 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工作。鼓励重点优势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贴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购买国外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依法申报知名商号,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对获得国家级品牌荣誉称号的企业,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有关地方政府要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十二、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和组织协调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对跨县域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要建立以核心区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牵头的跨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研究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问题,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和上下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抓好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培育发展工作,以产业集群示范区省级试点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使用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研究调整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完善优化管理办法,采取补助等形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及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厅、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八)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要落实专门力量,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建设进展及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组织建立“全省产业集群信息监测系统”和产业集群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发展态势良好、项目推进有序、工作机制健全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力、举措不实、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省经信委负责)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究

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

经过近三十年努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市已经逐步形成了46个块状经济,并且规模总量大幅扩张,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块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着力发展我市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形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是我们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现状

1、总量继续扩张,增长速度趋缓。至2009年底,全市46个块状经济包含各类大小企业(个体经商户)4.1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占1766家,占块状经济企业数4.3%),从业人数达到50万人左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03亿元,同比增长15.64%,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6.26%。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块状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65%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但低于块状经济五年来的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

2、以小规模为主,产业处于自然集聚状态。在46个块状经济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只有8个,依次为长兴化纤织物、长兴蓄电池、吴兴印染织造、安吉椅业、南浔木地板、安吉竹业、德清丝绸服装、和织里童装,平均规模达168.58亿元;超20亿的块状经济才23个,还没有一个超300亿的块状经济,以小规模为主。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通过小企业或个体经商户等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大多数企业均属于“弱、小、散、差”之列,产业的集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集聚,企业生产以贴牌代生产和相互模仿生产为主,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在行业空间相关配套产业的横向发展没有充分拓展,科技创新能力差,品牌建设薄弱,产业链短而不完善。

3、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现对长兴蓄电池(省级)、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德清生物医药等五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的培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销售收入达到621.51亿元,同比增加15.35%的成绩,有效地提升了产业集聚的层次,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和“长兴蓄电池”等几个区域品牌,取得了 “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等称号;另外,在市场规模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安吉的椅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其中竹地板占国内市场的38%;南浔木地板产量占全国60%以上;织里童装市场占有率达到24%。

4、龙头企业效应显现,产业链逐步完善。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培育,块状经济内的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浙江木业检测中心、浙江省绿色动力电源集成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湖州市耐火材料质检中心、SGS检测中心、织里童装科技创新中心和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加强,已经初步实现了产品的研发、设计、信息、检测、销售等环节,有效地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如德清“纺织丝绸服装”产业形成了“缫丝-织绸-印染-服装-成品-销售”的产业链;长兴“蓄电池”产业形成了“研发-设计-加工-极板生产-零配件制造-组装-总部经济销售-废旧蓄电池回收”的产业链,并延伸了“塑壳、隔板纸、包装箱”等横向产业链。

5、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大,优化了投资环境。截止2010年6月,对工业园区(功能区)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全市19个工业园区(功能区)规划面积130.63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开发面积65.86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50.41%,同比增长394.67%,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63亿元,有效了增加了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承载力;通过编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八大工程、百个项目”工程,为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项目的引进、推动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要素保障支撑,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分布散,产业链短。2009年,属我市六大重点特色产业范围的块状经济销售总收入为1575亿元,占全部块状经济的71.5%,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产业总体处于自发形成的自然集聚状态,产业集中度并不高、资源不能有效地共享,以“小而散”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块状经济产品属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产品的差异性不大,进入高端产品的不多,主要还处于中低端产品,产业链短而窄,基本处于产业链底端,行业相关配套产业在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延伸方面发展不够理

想。这种分散、集聚度散而弱的产业发展格局,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难以共享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得交易成本提高,利润低。南浔木地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打造了“中国木地板之都”的区域品牌,但是由于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各自都创建了一个品牌,以中低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造成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品牌且竞争力都不强的局面。同时也影响了该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受到了由于内部竞争造成地制约。

2、产业规模不大,规模效应不明显。我市46个块状经济中,只有长兴化纤织物(267.6亿元)、长兴蓄电池(127.4亿元)、吴兴印染织造(206.2亿元)、安吉椅业(175.8亿元)、南浔木地板(167.5亿元)、安吉竹业(144.3亿元)、德清丝绸服装(134.9亿)、和织里童装(125亿元)等8个超百亿级的块状经济,仅占块状经济的17%,还没有一个超300亿的块状经济;23个超20亿级的块状经济,占块状经济的50%,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大部分块状经济(如织里童装、印染产业、安吉椅业、纺织行业和木地板等),主要还是处于通过企业扎堆,生产和销售低端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一种同区域同行业相互竞争发展的态势,区域品牌特色和行业领头共同发展地优势没有等到充分发挥,块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产业层次的不能快速提升。

3、龙头企业不大,龙头引领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虽有9个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13家市级明星企业和12家上市企业,入围2010年浙江制造业百强企业的只有5家,2009年平均营业收入只有59亿元,但涉及的企业数仅15家,大企业不大,数量也不多,不能全覆盖46个块状经济中各个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对块状经济中以贴牌和代生产为主的企业之间带动效应还比较弱,龙头引领效应也不明显。织里童装的产业规模虽然很大,区域品牌优势也比较好,但该产业以个体经商户为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以代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与湖州今童王服饰有限公司、益华制衣、小霸王制衣制、夏士制衣等几个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竞争市场,使得这几个行业龙头企业在打造品牌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因缺少资金、人才和行业配套服务等因素影响,主要还是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发展的能力也不足,难以引领其他小企业和个体经商户的协同发展,只能处于一种企业的区域集聚,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难以向高端发展。46个块状经济中的虽然建立了SGS产品检测、蓄电池研发检测、童装研发检测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但从发展高端产业工业经济来看,还不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人才难以引进与集聚,产业的集聚发展得不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升;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支出比重严重不足(约1.5%左右,有些不足1%),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主,对发展高端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上突破还有一定的难度,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更新设备、模仿新产品和代生产等。如特色纺织品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更新设备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和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终端品牌方面几乎没有,产业难以进入高端产品领域,品牌影响力难以得到进行一步发展。

5、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型提升效果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扶持政策,编制了六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规划,采取了“6+X”等协助转型升级措施,也采取了积极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高端人才和要素保障等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但是,在打破区域行政界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如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等方面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现有的保障政策和扶持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和执行力度不够大等原因,直接地影响了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6、行业协会浮于面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行业协会除了做好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向政府汇报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向行业传达政府的方针政策外,更重的是发挥指导一个产业的发展民间组织职能与作用。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浙江省耐火材料行业协会、湖州市电梯行业协会、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等29个市级以上的行业协会(详见附件9),但在作用发挥上面,仅是做了些政府政策的宣传、协助企业上市、教育培训与行业经济数据分析等工作,但在行业自律、维护权益、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行业加强自主科技创新、引导行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和抢占定标权与竞价权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行业规范快速发展方面做得不够。

三、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建议措施

1、突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以长兴蓄电池(省级)、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和德清生物医药五个省市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竹木地板等六大特色产业,按照《湖州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

(2009-2012年)》,各县区政府编制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统筹布点机制,加强规划和方案的执行力度,加强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南浔电梯、安吉竹业、开发区装备制造、吴兴金属管道和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等5个块状经济转型提升。以市场为核心,着力培育龙头带动效应明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创新技术水平领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资源环境友好、区域品牌知名度较高,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十大现代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大力培育龙头行业企业,建立产业联动机制。编制完成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规划和“一企一策”政策,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重组、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按照“企业即城市,城市即企业”的理念,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发展配套服务业,提高产品质量层次,加强品牌建设和提升拓展市场能力;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向龙头带动型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

3、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坚持科学规划,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原则,从有利于产业链补充和延伸,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项目引进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等角度出发,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提升的核心区,保障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多而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4、做好外引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园区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的要求,突破区域限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对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

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和产业链互补项目。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特别是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养、融资担保等建设,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与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的科技服务平台,提高承接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

5、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产业层次。通过科技局、科创中心和上海、杭州、南京和地方高校的人才区域优势等,充发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研发转变。按照企业技术创新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延伸的理念,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攻克一批区域和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项目,占据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建立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加强行业协会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抢占定标权和定价权,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

6、加强规划和组织领导,健全扶持政策。市、县区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的工作协调机制。出台措施,调动乡镇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以企业为核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可操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工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市场秩序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合力解决关于项目、土地、资金、电力、环保、税收、人才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对接、企业重组、企业联合等工作,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第四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五篇: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和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全面推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三角中心区经济重地、主动接轨上海前沿高地和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的奋斗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坚持经济转型与推进结构优化、集群提升、环境优化和开放发展相结合,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1年,二、三产业分离进展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到28%和32%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数码电子、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产业在全县工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60%以上,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工业园区工业总量占全县工业总量80%以上,各工业园区中,主导产业占比80%以上。

(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到2011年,科技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1.85%以上,企业科技人才、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生产制造国际(先进)标准采用率达90%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2家,传统产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依托块状经济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协作,注重产业间协同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至2011年,力争培育10个以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45个以上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8个以上区域特色品牌。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优势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快制定实施大企业培育发展政策,以产业链为纽带,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品牌效应显著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成长型企业培育,壮大规模型企业队伍。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小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支撑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11年,全县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

(五)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取得明显进展。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用地投资密度显著提高。

(六)基本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既努力化解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企业主动走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既重视增量投入,又重视存量提升,用高水平的增量来激活和带动存量优化调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管理和对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企业抓紧实施一批对全省 措施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一)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对纺织服装、五金机械、木业家具三大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档次。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深度与精度;注重完善加工生产产业链,推进传统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注重发展产业内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注重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三大”重点产业。要加快数码电子、光伏能源产品和精密机械三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工业产业新高地。要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努力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以及配套元器件等数码电子产业发展;逐步完善从晶体硅片生产到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研发生产产业链;巩固提高轴承、标准紧固件等精密机械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扩大应用范围,完善产业链。

(三)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要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业,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我县工业转型升级速度。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加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整机型装备机械产品;重点发展新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应用产业,力争在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开发用于污染治理、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的节能环保产品。

(四)推动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以县经济开发区、各镇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主业明显、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培育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以及纽扣、五金、植绒、丝织、无油轴承等特色产业集群。鼓励重点集群区内的大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组合园区建设,提升组合园区功能和资源共享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优势产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现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五)推进产业新高地建设。依托既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优先发展数码电子、光伏能源、精密机械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以富士康投资项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以“昱辉阳光”为主的光伏产业园,推进特色产业创业园建设,努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各工业园区要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园区产业导向和公共政策资源的引导作用,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突出主业发展,尽快形成“一镇一业”的产业特色。

(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嘉善县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开发置换等方式,加快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关停并转一批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企业。凡属限制发展产业的项目,不再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已建项目不得享受政府性各项补贴和其它优惠政策。

四、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鼓励企业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敢于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快各级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指导、中介参与、市场运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产品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县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二)大力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嘉善县十一五名牌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商标品牌工程建设若干意见》,发挥工业发展资金对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在数码电子、光伏产业、精密机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吸引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品牌企业、行业和区域集聚。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力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并承担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扶持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着力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三)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指导和鼓励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探索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制订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鼓励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四)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县科创中心科技孵化器配套设施,扩大孵化功能,注重孵化效果。加快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鼓励扶持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向全行业或集群产业区内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扩大科技资源增殖效应。

(五)努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鼓励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土地和厂房存量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用地面积。新增工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数码电子、光伏产业和精密机械及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工业节地行动,加快推进“腾笼换鸟”、“退低进高”、“提高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等措施,鼓励通过收购、租赁、兼并等形式盘活闲置厂房。

(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方向,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重点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等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土地、能源、资金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完善公共资源要素的调控体系。每年应安排不低于总量50%的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加大对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积极引导外地金融机构来善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向县外银行推介工业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担保业务。支持企业利用各类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成长发展速度。

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用好用活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整合优化并努力扩大财政工业扶持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总量规模,重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补助等。

(三)营造用才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引才、用才的政策和环境。努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企业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来企业任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四)加强指导与帮扶。全面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控,帮助企业解决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重组,可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

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对

(五)强化工作机制。县政府建立经济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研究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形成全社会支持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强 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省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分解落实有关工作任务,并加强责任考核和督促检查。对在推动和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重大成绩的主体、企业以及个人由县政府给予嘉奖。六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建立产业间协调、沟通、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政府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应急体系建设。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下载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政办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