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余姚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波余姚市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意见(...发布人:宁波中小企业网 发表于 2011-03-25 09:37 阅读次数:1810 次 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宁波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现提出以下若干政策意见。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市财政安排7500万元专项资金。
1、鼓励引进新兴产业项目。鼓励引进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四大中高档新兴产业项目,对实际投资额达到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的,分别奖励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对落户在市政府确定的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园中园——新兴产业园区的项目,按上述奖励标准上浮10%。对引进企业自投产或开业当年起5年内,第1—2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全额奖励,第3—5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50%的奖励。
2、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企业培育扶持工程,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3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对每个新兴产业行业中财政贡献前3名的龙头企业,给予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50%的奖励。
3、推动企业加大技术设备投入。对企业实施属于我市新兴产业导向目录、且技术设备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技术设备投入额的6%给予补助,实施零土地技改的,补助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4、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设计和研发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对企业应用单项价格超过50万元的“工业设计对接项目”,按实际合同执行价格的1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同一企业(机构)每年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支持企业研发生产省级、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获得上级首台(套)奖励政策的企业,按上级奖励标准1:1给予补助。
5、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投入。对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型公司开展技术引进(项目开发)合作,且已申请发明专利的,技术合作费用补助比例比传统产业企业提高10个百分点,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补助标准参照传统产业企业政策。支持新兴产业项目申报上级科技计划,对立项项目(应已申请发明专利)按上级规定给予配套补助,同一项目配套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其中列入国家级重大科技计划的项目,配套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6、强化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预期经济效益好、对地方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项目,经企业申请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占股不超过30%的创业风险投资。对初创期企业(限成立3年内),根据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情况,给予20—100万元的种子资金支持,其中对个别海外创新团队或国内高端创新团队携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来姚进行产业化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种子资金支持,种子资金实行3年偿还制度。对入驻市科创中心的初创期新兴产业企业,3年内给予房租全免、减半不等的优惠。
7、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对当年新取得发明专利授权,起草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获得宁波市级以上商标、知名商号、名牌的企业,奖励标准按传统产业企业上浮50%。
8、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及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具体按余党办〔2010〕78号文件执行。
9、加快制订新兴产业导向目录。我市新兴产业导向目录由市科技和信息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发展局负责制订。如没有列入本市新兴产业导向目录,但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目录范围内的企业和项目,也可享受上述新兴产业扶持政策。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市财政安排5100万元专项资金。
10、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对新认定的宁波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再奖励5万元。对新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的项目奖励8万元。对获得上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组成员,奖励2—8万元。对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每家奖励5万元,对新列入宁波市重点软件企业的,再奖励10万元。对新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书的软件产品,每件奖励0.5万元。对新列入“宁波市信息化试点单位”的企业和国家级信息化项目,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
11、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和科技型公司开展技术引进(项目开发)合作的,按企业所支付技术合作费用(技术股视同合作经费)的20%以内给予补助,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每年设立100万元的科技合作活动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开展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技术对接活动,以及对社会组织开展技术对接活动的补助。其中对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乡镇(街道)或其它单位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对接洽谈活动的,按不高于实际费用支出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
12、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各类国内外专利,每件授权发明专利奖励0.8—3万元;每件实用新型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奖励0.05—0.5万元。当年专利授权数达到20件的企业,奖励5万元,以后每增加10件奖励2万元。对获得各级专利示范企业称号的,按上级规定给予配套补助。对在我市注册的专利事务所,代理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00件(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件发明专利奖励0.5万元,每增加10件实用新型专利奖励0.2万元。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利用专利权进行质押贷款的企业,给予30万元以内的贴息支持(商标权质押贷款贴息参照执行)。设立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专利宣传、专利执法和鼓励企业开展涉外诉讼。
13、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当年研发投入在100万元(含)以上且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含)以上,或研发投入在8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给予4—20万元的补助。鼓励引进和设立有利于促进我市产业升级的各类创新平台,对在我市建立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测试)服务平台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单位在我市设立的独立核算的研发机构,当年设备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入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获得宁波级、省级、国家级的企业服务平台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奖励5万元、20万元和50万元。对新列入宁波级新产品计划的产品,根据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达到计划指标的每只奖励0.5万元;对新评为宁波级优秀新产品和宁波级重点工业新产品的,每只分别奖励2万元和3万元。
14、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实施符合上级产业政策要求,属于我市制造业投资导向目录,且技术设备投入在500万元以上,或单体设备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按技术设备投入额的3%进行奖励,其中实施零土地技改的,奖励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15、积极扶持企业上规模。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培育扶持工程,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5亿元、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对当年度销售收入前10名和亩均税收前10名(限当年度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对其地方财政贡献新增15%以上部分,给予50%的奖励,其中对当年度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的,对其地方财政贡献新增15%以上部分,给予70%的奖励。鼓励企业加强销售终端网络建设,对企业在国内外设立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影响力的连锁(加盟)销售店,当年新增数量超过10家、20家、50家,且在本市当年新增销售额分别达到5000万元、1亿元、2亿元及以上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50万元。对在本市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且兼并资产2000万元以上的控股企业,按收购金额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规模实力型企业使用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成立企业集团,对当年新组建的使用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企业集团,奖励10万元。
16、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当年新获得宁波市知名商标(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50万元(服务业名牌参照此条执行)。对当年新获得省级行业管理部门授予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称号的,奖励5万元。对当年新获得宁波级和省级“区域名牌”称号的,分别奖励10万元和15万元。对当年新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并达到产业化效果的,奖励30万元。对企业、专业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机构起草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对主持起草单位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补助,对参与单位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对专业行业协会主持起草联盟标准,经宁波市级以上标准化部门确认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申报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对立项且经验收通过的宁波级、省级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分别给予15万元、25万元以内的补助(宁波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参照此条执行)。
17、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取得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许可证且为本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当年度在保责任余额达到注册资金1倍(含)以上,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当年日平均担保责任余额达到6000万元(含)以上的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予日平均担保责任余额1%以内的风险金补助。
18、推动企业信息化应用和精细化管理。在全市企业中评选1—2家市长质量奖企业,对获奖单位奖励30万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和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对成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CADCAM)、计算机柔性制造技术(FM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水平,效益明显且软件投入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软件投入额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市级行业协会实行年度推荐表彰,从中推选5家运作规范、企业反映良好的协会,每家奖励3万元。
19、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对列入宁波市级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每年根据销售收入、财政贡献等指标,在每个特色产业基地中评选前5名龙头企业,给予其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50%的奖励。其中,模具产业单独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具体实施办法由市经济发展局、市模具协会会同市财政局制订。
20、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筑业资质升级、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具体按余政发〔2010〕76号文件执行。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财政安排2100万元专项资金。
21、大力促进商贸项目建设。对本市企业新建或扩(改)建的商贸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实际投资额在3000万元、5000万元(乡镇1500万元、3000万元)以上的,分别奖励30万元、50万元。加快推进汽车城(4S大道)建设,对独立注册落户汽车城(4S大道)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5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30%的奖励,其中对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沃尔沃等经总部授权的五大品牌汽车4S店在姚落户,按上述奖励标准提高10个百分点。
22、培育规模企业和服务业品牌。对本市企业投资新办的餐饮服务、零售连锁等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年度营业额分别达到2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3年内根据企业对本市地方财政贡献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已在姚注册并纳税的零售百货店或纯餐饮企业、连锁超市(集团)企业、其他商贸流通企业(不包括塑料城内企业和进出口贸易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000万元、1亿元、1.5亿元以上且环比递增10%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支持创建服务业品牌,对新评为全国同行业前100名的商贸服务业企业,奖励20万元;对当年新获得宁波市级以上的钻级酒店酒家、金鼎百货店等称号的,给予2—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服务业商标的企业,给予0.2万元/只的补助。
23、鼓励业态创新和市场开拓。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对本市企业投资新建的设备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网上交易市场),按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在我市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和落户我市的网上购物总部企业,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分别给予当年地方财政贡献70%、60%、50%的奖励。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对我市商贸企业在外地新开设的销售余姚名特优产品的卖场,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2年内每年按其租金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鼓励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本市连锁零售企业新开设由总部统一配送的加盟或直营连锁店,给予每家1—2万元的补助。鼓励加盟连锁店提高商品配送率,配送率达到规定要求的,每提高10个百分点,奖励1万元。对由市贸易局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类国内展会(含入驻名品直销中心常年展),给予参展摊位费或摊位装修费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1.5万元(对由市经济发展局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类国内展会,参照此条执行)。对企业入驻由省政府组织的省外名品直销中心展览的,经市贸易局认定后,给予参展费或摊位装修费全额补助和营业员工资50%的补贴。
24、着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对本市企业投资新建的经营面积在4万平方米(乡镇2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市场,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5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30%的奖励。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同行业排名国际或国内前100名)入驻我市新建的专业市场开展租赁经营且经营期在3年以上的,3年内给予经营主体70%的租金补助,每家企业租金补助每年不超过15万元。鼓励市场上等级,各类市场当年新被评为宁波市重点市场(或二星级市场)、省级和区域性重点市场(或三星级市场)、四星级市场、五星级市场的,分别奖励投资者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
25、支持发展商务楼宇经济。对新建单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且纯商务建筑面积占80%以上,开发主体自持率(即用于租赁部分占总体商务建筑面积的比例)70%以上的高品质商务楼宇,综合验收后2年内租售率达到70%、且入驻企业在我市注册纳税率达到90%的,给予开发商40万元奖励,租售率和注册纳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各奖励1万元。大力引进教育培训、智力引进、留学中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鉴证、信用评估等新兴服务企业,对新注册入驻商务楼宇、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鼓励类指导目录且年纳税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企业(包括商务楼宇开发商自己经营的企业),连续3年按实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给予80%的奖励。
26、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市场,对实施主体(平台企业)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2%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鼓励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改造,软件投入在20万元以上的,按投入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单体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当年新评定为3A、4A、5A等级的物流企业,分别奖励8万元、12万元、16万元。物流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超过100万元且增幅在10%以上的,按其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的60%—8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鼓励发展航运运输业,对当年实缴营业税在5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50%、70%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补助。
27、大力提升商务会展水平。对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的专业会展项目(以零售为主的展销会除外),其国际标准展位在400(含)—600只、600(含)—800只、800只及以上的,每只展位分别补助400元、500元、600元,其中对引进的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级品牌会展项目,按上述奖励标准上浮50%。对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引进的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展览,且连续举办2届及以上的,一次性奖励引进单位10万元。对于新引进的在我市举办的影响大、对产业推动效果好的会议,按会期和规模一次性给予10—30万元补助。对在姚新注册的会展公司和专业会议公司开展业务并缴纳税收的,从注册之日起5年内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前3年给予全额补助,后2年给予减半补助。
28、鼓励发展中介服务业。对在我市新注册纳税且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鼓励类指导目录的中介机构,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当年实缴税费在20万元以上的,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7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50%的奖励。对总部型中介服务机构或具有宁波市级以上知名品牌的行业龙头中介服务机构,奖励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并对中介机构租房或购房且经营期在1年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房屋租金50%或购房款5%的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已在我市注册纳税的中介机构,当年实缴税费在2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15%以上的,给予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30%的奖励。
29、支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商业特色街(区)的培育改造和商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贸易局会同市财政局制订)。引导社区商业向邻里中心模式发展,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30万元补助(邻里中心认定办法由市贸易局另行制订)。对城区符合规划要求的由村集体所有并新建、扩(改)建菜市场(净菜超市),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最高不超过60万元的补助。对评为宁波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的,按上级奖励标准1:1分3年进行补助。对承担政府物资保障预备任务的企业,按其库存量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村发展村级商业中心,建设“一场、一超、一中心(含洗浴、理发、洗衣、早点、订报等综合服务功能)”,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15万元补助,建设标准由市贸易局另行制订。
30、推进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发展市场开发营销、贸易服务、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开发营销类服务业企业,免征自分离次年起3年内的水利建设基金。对制造企业分离设立生产性服务企业后,若分离当年的税负高于原税负,高出的地方所得部分返还分离主体企业。对制造企业分离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自分离次年起3年内,按其实现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的50%,返还给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
四、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
31、鼓励新办旅游项目。对新投资开发我市旅游项目(不含宾馆、饭店、度假村及旅游项目中的房地产开发部分)的企业,其总投资额(不包括土地成本)在1000(含)—3000万元、3000万元(含)以上的,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分别按企业地方财政贡献的50%、100%给予奖励。根据项目投资规模确定当年旅游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供地,对旅游建设项目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在3年内按期基本完成开工建设的,可以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审批的方式,再按建设规划分期出让、分期付款和分期发放权证。
32、加快旅行社发展。对本市旅行社进入年度“宁波市十强旅行社”、“全省五十强旅行社”、“全国百强旅行社”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鼓励本市旅行社吸引市外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来我市旅游消费,对组织市外旅游者达到下列人数且比上年增长10%以上,在1000(含)—3000人次的,给予3元/人的奖励,3000(含)—5000人次的,给予6元/人的奖励,5000(含)人次以上的,给予8元/人的奖励;组织市外旅游者在我市境内过夜的,再给予2元/人的奖励。对市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协议旅行社单独组团或与本市旅行社联合组团来本市旅游的,按实际组团人数给予8元/人的奖励(具体实施办法由市旅游局另行制订)。
33、加强旅游景区(点)建设。对新达到3A、4A、5A等级标准并被正式命名的旅游景区(点),分别奖励10万元、40万元、200万元。对旅游景区(点)企业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主要目的的改造项目,经旅游主管部门认定,投入金额在100万元(含)以上的(不包括土地成本),按实际财务投入数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优化完善区内、区间及各景区(点)的卫生设施,对卫生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补助,提高我市旅游可进入性。
34、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对新评定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并被正式命名挂牌的宾馆(饭店),分别奖励20万元、40万元、60万元,在原有星级基础上获得更高星级的,给予补差奖励。对创建绿色饭店获得“银叶”、“金叶”级的,分别奖励15万元、30万元。对新开业、规模在60标间(山区45标间)以上的品牌(或“三花”以上)经济型商务酒店,经旅游主管部门审定后,一次性奖励5—10万元。对由市旅游主管部门指定经营旅游团队餐的城区餐馆,根据接待规模给予每家5万元以内的相应补贴。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引进的中高级人才,经市人事部门认定,享受市有关人才引进政策。
35、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对符合布局规划且达到“农家乐”服务质量要求的,由市旅游主管部门认定为“余姚市‘农家乐’旅游服务点”,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工商、税收、环保、卫生、消防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快捷审批。实行“农家乐”星级管理,对达到四星和五星级的“农家乐”经营户,分别奖励1万元和1.5万元;已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乡镇(街道)、村,可由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证照,由服务中心或服务站接洽的旅游团队,可由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结算并开具发票。对由工商资本投资、符合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经旅游、农林和规划等部门认定的休闲农业观光基地,一次性补助20万元,对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点)的,分别奖励40万元、60万元。由市政府统一规划打造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典型特色村、典型特色街,经验收合格,一次性补助100—200万元。
36、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培育旅游商品地方区域品牌和各级品牌,并享受相应的品牌奖励政策措施。对本市企业投资开发、生产旅游商品,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且经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按技术设备投入额的6%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办旅游商品购物商场(店),凡经营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经营业态符合旅游主管部门要求并经认定的,按其经营面积每年给予100元/平方米的补助。
37、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促销。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统一策划、整合包装、重点推介的要求,用于加强我市旅游对外宣传。对旅游企业单独或联合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媒体上或利用大型广告牌对我市旅游进行广告宣传的,经市旅游主管部门确认,一次性广告宣传费用在5万元(含)以上的,给予宣传费用2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五、积极推进塑料城转型发展
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
38、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当年度缴纳水利建设基金在2万元以上的塑料原料、塑料机械及塑料辅助材料销售企业,按其缴纳的水利建设基金给予30%的奖励,超上年度基数增长15%、25%以上部分,再分别给予20%、50%的奖励。对当年纳税申报营业额达到1亿元、3亿元、5亿元、10亿元、15亿元、2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10万元、20万元、40万元奖励,对原已奖励和首次奖励后,纳税申报营业额达到高一档标准的,奖励差额部分。对当年实缴税费达到10万元、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且环比递增10%及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2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
39、鼓励企业开展塑料原料研发。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塑料研发机构的培育引进,着力吸引塑料研发机构进驻中国塑料城,对开展塑料原料改性的研发机构,按设备投入额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研发机构自其注册之日起5年内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前3年给予全额补助,后2年给予减半补助。对在塑料城新注册的塑料原料改性企业,自其注册之日起3年内每年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按50%补助。对塑料原料改性生产企业参加市外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展览会,每只展位给予0.2万元展位费补贴,同一企业当年参展补贴补助累计不超过5万元。
40、鼓励发展区域代理商或总经销商。对新取得国内外石化企业某个产品在浙江区域、华东区域、中国区域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资格(须取得授权证书),且该授权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含)以上的中国塑料城经营户,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元、3万元、5万元的奖励。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且已享受过相关奖励的,给予补差奖励。对新取得两大石化企业(中石化、中石油)在宁波区域或余姚区域的经销商或代理商资格(须取得授权证书或其他有效证件),且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中国塑料城经营户,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每家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41、完善塑料城配套功能。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体系建设,对物流企业3年内任一年度仓储收入达到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以上的,当年年终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评定为3A、4A、5A等级的物流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在原有等级基础上获得更高等级的,给予补差奖励。
42、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扶持发展中塑在线、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等网站,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无形市场建设。对专为国内外涉塑行业企业提供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的市内注册门户网站,其当年纳税申报营业额在100万元(含)以上且分别环比递增10%、20%、30%及以上的,年终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2万元奖励。对塑料城企业在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租用摊位产生的摊位租期费用,对新入市者一次性给予0.2万元的租期费用补助(租期不到1年的不给予补助)。
六、努力推动企业上市和金融业发展
市财政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
43、鼓励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改组(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改组方案范围内的企业,凡涉及的股权重组、资产转让、转增资本等新增税收(含个人所得税),应按规定征收,属本市留成部分,经批准后以上市项目形式给予全额补助。公司与保荐机构(主理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签订上市辅导服务合同当年至成功上市年度之间,以签订合同的上一年地方留成部分(按实际税收入库数)为基数,超增长的地方留成部分以上市项目形式补助给企业,但享受时限最长不超过2年。拟上市企业股份制后完成上市辅导备案公告的,奖励50万元;拟上市企业上市申报材料被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的,奖励50万元。对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准备上市过程中享受的项目补助,若该公司组建5年后仍未实现上市的,由市财政全额收回项目补助金。
44、加大对上市企业的激励力度。企业成功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筹资资金项目80%或2亿元以上投资于余姚本地的,按投资额的5‰奖励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实现买“壳”上市并将其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市内的公司,运作3年以上,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励。上市公司以配股、增发、债券等方式实现再融资的,按实际融资额投入本市的额度,按每1亿元奖励5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公司上市后3年内,以上市上一年地方留成部分(按实际税收入库数)为基数,每年给予新增地方留成部分50%的补助。
45、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对本市注册并经发改部门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从缴纳营业税年度开始,前2年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后3年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减半奖励;从缴纳企业所得税年度开始,前2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后3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减半奖励;其高级管理人员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属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优先分享我市上市后备企业信息库;其投资本市新兴产业满2年、被投资企业上市后,一次性按上市企业所属投资额的6%给予补助(包括上级补助);租赁并进驻市科创中心的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其办公用房房租费第1年全免,第2年按50%交纳,第3年按80%交纳。
46、鼓励发展金融机构和证券业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和对服务“三农”、支持小企业贡献突出、考评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自成立之日起3年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其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充实风险拨备资金。同时,按照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的1%税前计提风险准备金,涉农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新设和引进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包括保险、证券业机构),从其成立之日起,其缴纳税收属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全额奖励,后3年减半奖励。鼓励个人限售股在我市证券营业部转让交易,凡个人限售股股东由市外证券营业部迁入我市证券营业部(包括已经迁入的)进行转让交易的,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属市地方留成部分的65%奖励给该股东。
七、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市财政安排2200万元专项资金。
47、鼓励扩大进出口规模。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出口贸易,对出口规模企业按自营出口实绩给予分档奖励。支持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对企业当年利用网上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出口业务的,给予企业租用电子商务平台相关费用5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名牌,对当年新获得宁波市出口名牌、浙江省出口名牌和商务部出口名牌的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支持企业注册境外商标,对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注册商标的,给予0.5—2万元的奖励。对当年新通过出口产品UL国际认证和其他国际认证的企业,每个出口产品认证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0.5万元,每家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2万元。鼓励企业扩大进口规模,对企业进口境外稀缺性资源矿产品的,按进口额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继续实行进出口信用保险补贴政策,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50%的保费补贴,鼓励企业联合投保。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对企业开展“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应诉发生的诉讼费用,按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继续开展进出口贸易企业孵化,鼓励市外贸中介服务中心帮助本市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其当年每新孵化出1家自营出口额在20万美元(含)以上的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当年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40万元。
48、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对通过专业展览公司、贸促机构等直接联系到境外参展的企业,给予1.5—2万元的补助,对通过市外经贸局重点组织到境外参展的企业,给予参展摊位费全额补助。对参加广交会场外展等国内展会的企业,按参展摊位费的5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每次参展摊位费补助最高不超过1.5万元。
49、培育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力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和发展空间,对服务外包企业当年参加由市统一组织的国内外重要的服务外包交易会,给予参会费用全额补助,每家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对当年向境外客户提供非嵌入式软件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在10万美元(含)以上的企业,按每10万美元奖励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50、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对取得《境外投资批准证书》,并在境外新办的贸易性企业或办事处,每家奖励3万元;对当年在境外新办实业性机构(包括生产性企业、营销中心、服务中心),且中方直接投资额在30(含)—100万美元、100(含)—500万美元、500万美元(含)以上的,对中方主办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并购或新设境外研发中心,且中方直接投资额50万美元以上的,对中方主办单位一次性奖励25万元;对境外并购企业,且中方直接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对中方主办单位按直接投资额给予0.25元/美元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当年在境外从事资源开采且中方直接投资额在100(含)—200万美元、200万美元(含)以上的,对中方主办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25万元。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等跨国经营,对当年新获得商务部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或援外物资经营权等外经权的企业,每家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当年完成的境外承包工程(对外设计咨询、援外工程)营业额、成套设备输出额,以上年度为基数,基数部分每美元奖励1分,超基数部分每美元奖励2.5分,单家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八、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市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
51、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高质量、高档次的外资项目,对新注册合同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且当年实到外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属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外资项目,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并自投产或开业之日起3年内,投资强度达到25万美元/亩且当年实缴税费在200万元以上的,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5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30%的奖励;对新注册合同外资在5000万美元以上且当年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奖励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对世界500强企业(以上年度《财富》杂志公布为依据)新投资注册的合同外资在100—500万美元,且当年实到外资达到50%的项目,一次性奖励企业15万元。对当年以增资扩股方式进行再投资的外资项目,按实到外资每100万美元奖励5万元。对通过租赁厂房而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按实到外资每50万美元奖励3万元给承租方,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当年新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或新引进的涉外服务性机构,奖励1万元,对当年新认定的宁波市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奖励80万元。
52、大力引进内资项目。高度重视内资引进工作,扩大社会投资规模,鼓励市外企业来姚投资新办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导向的绩优型和科技型重大项目。对实际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达到120万元/亩且当年实缴税费在200万元以上的,自投产或开业之日起3年内,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3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30%的奖励。对实际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服务业项目,自投产或开业之日起3年内,当年实缴税费在200万元(乡镇100万元)以上的,第1年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30%的奖励,第2年、第3年均给予企业当年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30%的奖励。对引进行业前100名国内知名品牌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奖励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
53、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我市的民营企业优化设在国内各地的分公司、分厂的组织经营关系来发展本土总部;鼓励企业以余姚为中心优化设在国外分支机构关系来发展本土总部;鼓励以引进的国内外企业在余姚发展余姚、宁波、长三角及中国的区域总部;鼓励引进各类重点总部企业。对设在我市的重点总部企业,其实现的销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新增部分,增长15%以上部分,给予不低于60%额度的技改补贴、营销奖励、电子商务资助等综合补贴;增长25%以上部分,给予75%额度的综合补贴。鼓励企业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市外设立生产基地,对在外地生产到本市开票销售,年销售额新增超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5亿元以上的企业(按税务提供的委外加工或收购发票额为准),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宁波市级重点优势总部企业和优势总部基地,对获得宁波市100家重点优势总部企业和十大优势总部基地的,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的奖励。
54、大力培育税源型企业。对新引进的注册在余姚、生产基地等设立在市外的企业,从注册之日起3年内,当年实现地方财政贡献在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对其实现的销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分别按50%、60%、70%给予奖励,并对新引进税源型企业的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从税源型企业注册之日起3年内,给予扣除税源型企业政策奖励资金后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5%的工作经费奖励,特殊的项目另行议定。对我市的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在市外从事建筑和房产项目开发,取得的营业收入回本市纳税的,该部分税收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50%的奖励。
55、着力引进高端服务业。对宁波市政府确定的高端服务业产业基地的落户企业,其购建的自用办公、营业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自开业之日起,其2年内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按50%给予补贴,第3年至第5年按30%给予补贴,特殊的项目另行议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著名品牌专卖店,吸引周边地区消费者来我市采购消费,对我市商贸企业新引进并自主经营国际著名品牌店的,2年内给予每年10万元的补助,其中买断国际著名品牌店经营权的,2年内给予每年30万元的补助。对总部授权的国际著名品牌(连锁)店在姚落户租房自营的,2年内按经营者每年房租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助。国际著名品牌目录及授权关系认定办法由市贸易局另行制订。
56、加大重点产业投资项目用地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投资项目供地奖励,具体按余党办〔2010〕43号文件执行。
57、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经费保障。市政府设立4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工作经费,专项用于制作招商资料、招商地图,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库,进行招商宣传,参加境外“宁波周”和组织境内外专题小分队招商活动,以及到外地开展驻点和委托招商。
58、积极鼓励中介机构招商和企业招商。积极探索专业中介机构招商新路子,凡由境内外专业性招商机构引荐的总投资在1000万元或15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不包括房地产项目和增资扩股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的5‰—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引进项目资金到位时奖励一半,项目投产时奖励另一半。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对利用客户渠道帮助其他单位引进外资的企业经营者,按照对中介机构招商奖励标准的50%给予奖励。上述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和项目(企业)的受益乡镇(街道)或经济开发区各按50%承担。
59、加强现有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积极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区域内出现已注册的内外资企业减资情况的,抵扣企业所在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当年度的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对区域内出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除淘汰落后产能及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外)整体外流到市外和年度税源流失到市外在50万元以上的,在年度招商引资考核评优中,对企业所在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予以扣分。
60、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制度。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当年新引进的外资项目,在完成考核指标的前提下,按实到外资每100万美元奖励1万元。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市直有关部门,开展招商引资先进奖综合评比,设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5名(内外资综合奖),完不成考核目标的不能参评;在服务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的市直部门中,根据综合评比,评选出若干名招商引资服务优胜奖;对当年招商引资总量列全市前茅、引进现代服务业占比列全市第一、实到内外资增幅列全市第一或在引进重大投资项目(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知名中央企业)中工作业绩突出,但综合考评未能获奖的单位,评比出若干名招商引资特别奖。对引进的内资房地产投资项目,考核评比时按其注册资金数额计算,外资房地产投资项目按实到外资额计算。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中,评选出招商引资先进个人若干名。对上述获奖单位和个人,年终由市委、市政府统一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予以使用。对业绩突出的招商人员,可优先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体按市人事局有关文件执行。
九、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市财政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
61、鼓励实施节能降耗。对列入市节能降耗重点研发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项目,给予10万元(含)以内的研发经费补助;对当年列入《宁波市节能技术(产品)导向目录》推荐企业的,给予5万元(含)以内的补助。对节能效率20%以上的节能产品且符合宁波及以上节能产品导向目录,年销售在500万元以上的,给予5万元(含)以内的补助。对通过改造并认定且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各类节能项目,年综合节能量达到100吨(含)标准煤或节电量达到15万千瓦时(含)以上,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300元,年节水量达到4万吨(含)以上的项目,每节水1000吨奖励400元,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按国家要求淘汰的落后变压器,按新变压器购置价的10%以内给予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对企业按规定配置能源计量工具并定期检定的,按购置价的10%以内给予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支持太阳能发电,对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给予不超过15元/瓦的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应用项目,在取得实际节能降耗效益后,被评定为余姚市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的,按项目实际设备技术投资额的10%予以补助,其中补助资金的50%给予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的50%给予节能应用单位,单个机构或单位当年最高补助额不超过20万元。对当年度新购置的节能监测设备给予1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组织有资质的检测服务机构开展对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企业电平衡测试工作,经审核验收达标,每家企业补助6万元(含)以内。委托有能评资质的本地服务机构开展对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2010年等价值口径统计)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每家企业达标后支付服务费3万元(含)以内。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产品,政府应优先采购本地企业生产的节能产品。
6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乡镇(街道)和企业开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当年被评为市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的,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每年在工业功能区、块状经济区内选择1—2个项目实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对完成规划、试点验收且投入在100万元及以上的循环经济项目一次性给予8%的补助,当年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列入我市重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新型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设备技术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给予其实际设备技术投资8%补助,当年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一次性给予4万元的清洁生产审核费用补助;对列入宁波市清洁生产试点并通过验收的企业,每家补助5万元。新获得省级以上绿色企业等荣誉称号的企业,每家补助10万元。
6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五小”企业(小熔炼、小电镀酸洗、小印染、小化工、小再生塑料加工)转型发展,对列入关停的“五小”企业,按时完成关停任务并经市经济发展局、市环保局、当地乡镇(街道)验收通过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0%—1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已关停的“五小”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原有土地、厂房转型生产的,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
64、强化节能考核奖励。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按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考核,在较上年降低8%以上的部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奖励0.5万元。最高奖励为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不超过6万元(含),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不超过3万元(含)。对获得宁波市级以上节能先进单位的给予5万元奖励。新墙材、散装水泥与建筑节能补助办法由市经济发展局会同市财政局制订。
65、推进减排和环境污染整治。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减排和环境污染整治。对列入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任务,并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按投资额的50%给予补助。切实提高纳管率,对企业实施排污管网建设,并接入全市排污系统的项目,按其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全市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经市级有关部门核准,根据锅炉吨位每台补助2—8万元。对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按减排设施投资额的30%以内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示范、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的补助,由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十、其他
66、为鼓励先进,由各经济主管部门牵头,对全市企业、单位、个人分类型进行评选,对评选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工业方面,开展“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创业创新杰出人物”和“工业经济发展奖”、“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奖”评选。科技方面,开展“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推动奖”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评选。商贸服务业方面,开展“十强商贸服务业企业”、“十佳商贸服务业经营者”和“商贸经济发展奖”评选。旅游业方面,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农家乐工作先进乡镇”评选。外向型经济方面,开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奖”、“十佳进出口企业”、“十佳外商投资企业”评选。
67、对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重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以及若干家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扶持,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对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以及其他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企业,原则上不再享受本政策的其他条款。
68、为增强政策的操作性,各经济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职责,会同市财政局制订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本政策意见的第一部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由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发展局、市科技和信息局、市招商局、工商余姚分局、市质监局、市文产办负责实施;第二部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市经济发展局、市科技和信息局、工商余姚分局、市质监局、市模具协会、市建设局负责实施,其中第10—13条安排2000万元资金,第13—19条安排3000万元资金;第三部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由市贸易局、中国塑料城管委会负责实施;第四部分“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由市旅游局负责实施;第五部分“积极推进塑料城转型发展”,由中国塑料城管委会负责实施;第六部分“努力推动企业上市和金融业发展”,由市金融办负责实施;第七部分“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负责实施;第八部分“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由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招商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经济发展局、市贸易局、市人事局等部门负责实施;第九部分“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由市经济发展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负责实施。
69、政策资金兑现前,必须由市财政局会同各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并经分管市领导签字认定,通过公示无异议后兑现。政策兑现以意见中明确的当年度各条块的资金安排额度为限,超额度的延至下一个年度兑现。以地方财政贡献返还形式奖励的,由市、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两级财政按现行体制结算,地方财政贡献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本市留成部分。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市级各项优惠政策就高不重复享受。上级政策要求本级配套的,本市补助视同配套。享受财政补助的工业企业需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具体反映为须有R&D经费投入,并在统计报表中体现。对当年发生安全生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偷税、侵权、欺骗等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企业,不享受本政策。同一企业同一年度各项奖励和补助累计不超过该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60%,新注册3年内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累计奖励1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受此限制。
70、本政策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余党〔2010〕3号文件同时废止。执行过程中如遇上级政策调整,按上级政策意见执行。
第二篇: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着力主攻“六个转型升级”,用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日益发达,各地的科教实力逐步强,但人口密度高,耕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潜力,必须把农业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国家、省、各级的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实力,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引进各项技术,因地制宜加以成熟利用。
以黑龙江省农垦为例,加大资本投入和不断科技水平是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主要原因。垦区下辖各个农场,以科技示范园为品种试验和肥料与新技术试验的基地,以先进农业人才的引进为重要的智力支持,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引进并使用新技术,集中建立并完善了从总局到农场的信息、土壤化验、气象、农机服务、植保植检等服务部门的站所,并配有先进的感测、化验、推广仪器;同时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从整地播种开始,与农户对应技术员跟踪进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创新、良法配套、技术集成、标准提升、措施到位,从而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资本等优势,尤其要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或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受制于土壤、温光水气等自然因素影响,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望天收”。而在黑龙江省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对高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性选择了设施农业和大机械化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的智能化大农机,演绎着共和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艰难历程,挺起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从黑龙江农垦的机械化发展进程中有几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是生产资料产业化进程促进了设施生产的进步,自2004年以来,通过企业改制、吸纳员工入股融资等收段,成立了专属的种子企业,引进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为垦区提供了统一的芽种,同时农药、化肥、农膜、秧盘等生产资料的统一供给和配送,为标准化统一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是良好的农机购买补贴政策和配套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有力推动了大型先进精良农机的引用,购买优惠、资金补贴、政策补贴等多种形式的农机补贴,提增了农户配置先进农机具的热情,同时兴建了大型的农机库农机场,利于统一管理;此外阳光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其他农场组织的各项培训中都及时配套地将现有农机的操作规程、基本维修等通过宣传讲座的形式普及至农户。
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兼业化”现象突出,以规模成本小、技术含量低、运营手段简单、效益不佳为特点,为此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增农民的专业性,通过讲座、电视、网络教育等手段加强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将部分“兼业化”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开来,增加至二、三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小农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投入资金、技术、政策等等扶植专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通过典型树立带动周边,从而影响主体,提高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实践证明,没有规模,生产经营成本降不下,土地产出率就不会高;没有规模,农业标准化推不开,农产品竞争力就不会强;没有规模,专业化生产必然上不去,农业兼业化格局就无法改变。我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条件较为成熟、基础良好,各地要抓住时机更大力度加以推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再以黑 龙江省农垦为例,由于地理和人口原因,户均占地较多,形成的家庭小农场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大农场的格局,按照户承租和经营的能力,在企业的基本调控下,进行土地的流转,家庭农场自负盈亏,经过市场经济的调控,将承租土地多少根据农户的经营能力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配,同时通过各个农场对种、肥、药、农膜等农资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以及行政性和技术指导性的标准化统一管理,同种作物区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统一农事,并集中进行市场销售,使得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生产水平有效提高。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由单一的生产性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别于传统农业经营形态,多功能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食品和原料供给是最基本的功能,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不断拓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的多种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功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大力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多功能并重的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课题,个人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的范畴,而要从历史、观光、经济等其他学科综合考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上讲,农业的基础投入相对大,比较效益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在做转型时候应着力避免孤立决策、片面的追求和盲从。当前国内不乏大量的造林热、城镇化建设热和农业休闲观光热,因地制宜、科学的决策,尽量避免趋同的区域规划,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地理和人文优势,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当前的思路多从农业和其他行业的横向扩展,少有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出发,集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尤其是第二、三步是社会人文效应和环境效应,优化各级生产步骤,提高地域知名品牌,依靠产品和品牌效应提高文化内涵和观光价值。
六、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产业链、产 业带、产业群为基础,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结和融合,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打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重点是做强一产,突破单位产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做大二产,突破精深加工,依靠前端科技提高农产品和副产品的附加值,以质量和效益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活三产,突破市场营销,紧抓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做好产品的终端服务,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围绕“六个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当前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四位一体”发展;加快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做好农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
2012-6-28
第三篇: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部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已成为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各中心城市竞相招商引资、拓展高端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杭州等许多中心城市,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并取得积极的成效。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由于企业总部具有占地小、产出大的特点,被誉为“无烟经济”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企业密度一般都比较大,CBD、金融街每平方公里的企业个数达到600—800个,聚集区内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大大高于其他地区,总部经济一栋写字楼流出的税收和财富相当于普通数平方公里的产出。以北京、上海为例,北京在总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其税收收入比重达到北京市(共18个区)总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上海作为全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陆家嘴——淮海路/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虹桥,这条总部经济的 “黄金走廊”积聚了全市70%的总部经济能量,产生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至少占全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创造的GDP已占浦东新区GDP总量的1/3。
二、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经验
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1
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研发等高端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创新资源效能,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新溢出、辐射带动效应,完善城市及区域创新体系。以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为抓手增强区域总部功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总部经济,关键是积极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和集群化,坚持以集聚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为目标,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专业服务、媒体及网络服务等新兴业态,配套发展面向高端服务业和国际化人群的商业服务业,增强区域总部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总部经济还为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促进城市的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升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总部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力和竞争力,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选择,也是在更高层次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广州市把中心城区优化为全市总部经济功能核心区,外围城区培育形成多个专业性总部经济发展极。同时,拓展总部经济的承载空间与产业腹地,加快广佛都市圈融合,推进泛珠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动与港深分工协作,实施功能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港深穗”国际总部经济带。明确现代产业发展定位,确立总部经济的龙头地位。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引擎,既可以辐射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高端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高端服务业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资本、品牌、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其附加值远超过制造环节。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文化产业
为支柱的“1+3”现代产业体系。去年,福田区纳入统计监测的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区GDP比重达38.9%。“腾笼换鸟”为总部经济发展扩展更大空间。首钢搬到了河北曹妃甸后,给北京释放了压力,带来8平方公里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北京市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将永定河进行治理以后,将建立一个新首钢创意商务区,发展包括总部创意商务在内的各种服务业,这样既保证了首都的品牌资源,拓展首钢几十年的消费渠道,也为北京提升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各地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中,注重坚持产业高端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总部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确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加大。资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扩大外需面临挑战,内需潜力有待挖掘。二是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中心城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水、土地等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征地难,无地可供的问题十分突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三是资源配置矛盾非常明显。国内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由于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的恶化,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的城市病。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总部经济便成为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四是软环境资源仍需要挖掘。在发展总部经
济的过程中,如何着重解决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偏低、国内资源配置不够优化、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强、文化软实力培育不足等短板,进而提升中心城市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人文、制度、政策、创新、服务、政府效率等软环境建设,仍是当前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对我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明确总部经济的科学定位。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证明,总部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力带动和辐射作用。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企业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步伐,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带来有利的机遇。我市作为环渤海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我们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二是要加强总部经济的定向招商。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知名总部企业入驻。发挥市直部门的招商引导作用,加强对外联络和城市推介;发挥各区市的招商主体作用,组织落实总部项目的引进和入驻条件;发挥唐山整体招商平台作用,促进以总部企业为主导和影响的定向招商。积极引进龙头产业总部企业,加快企业和城市的国际化进程;着力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成为优势产业总部企业,增强唐山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三是要全力打造总部经济聚集效应。力推总部经济发展全面升级,重点培育和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企业总部,发挥我市主导产业对产业链总部企业的带动和汇集作用。优化市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经济效应。促进总部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凤凰新城建设步伐,提升区域对总部的吸引力。
四是要加快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强总部经济的空间规划和载体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形象更新。对现有楼宇资源加以提升,鼓励置换出的厂房、场地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城市郊区主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吸引生产型、研发型等知名总部企业前来筑巢,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园区。加快形成以主城区综合性总部集聚区为主导、以郊区功能性总部集聚区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基础的总体发展格局,增强唐山总部经济的产业集群能力。
五是要着力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本土综合优势,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鼓励大、中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发展并重。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增强总部企业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优化商务环境,营造优美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完善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总部企业及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实力,增强我市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吸引力,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城市品牌。
第四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
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独山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升工业平台形象,加大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力度,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意见。
一、鼓励工业平台建设
(一)工业园区建设投资补助。经审核确认,按镇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实际投资额5%、最高180万元补助,其中省级中心镇最高20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补助。评定为嘉兴市或平湖市特级、甲级、乙级的镇街道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分别给予8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补助。经市政府批准并规划实施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给予3年、每年8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四)创建协会建设补助。新组建全国性、全省性、全市性
—1— 行业协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对列入全国、全省企业社会责任、产业集群示范区(基地)等试点的协会,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
二、鼓励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一)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对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光机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且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购买专利和软件、关键技术装备等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市政府批准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内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最高100万元补助。
(二)扶持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对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200万元补助;对列入省重点或争取省用地指标的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150万元补助。扶持重点引进市外内资项目,对平湖市外投资我市的内资项目且当年设备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最高200万元补助。
(三)扶持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对企业实施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验收后,经审核确认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超过上年全市平均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且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
上述
(一)、(二)、(三)条款不重复补助。
(四)鼓励镇街道引导企业增加设备投入。镇街道辖区内企 —2— 业当年生产性投资中设备投资比上年增长15%及以上、20%以下,20%及以上、25%以下,25%及以上,且三年来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10%及以上,分别给予镇街道30万元、40万元、5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和优化重组
(一)扶持行业龙头企业。新认定的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上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给予3年、100%财政补助。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认定的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减半补助。
(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收购或优化重组企业以企业兼并收购或重组企业上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增长部分给予3年、50%财政补助。
(三)设立工业企业销售规模奖。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且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销售规模奖。
(四)设立工业企业财政贡献奖。凡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30%、50%及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25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凡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1000万元、15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财政贡献奖。
四、鼓励“退低进高”、节约集约用地
—3—
(一)鼓励企业“退低进高”。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新兴特色产业。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认定的“退低进高”项目,新项目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分别高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给予“退低进高”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50万元补助。
(二)鼓励企业挖潜节地。鼓励企业实施“退低进高”、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挖潜节地项目,每年开展企业挖潜节地优秀项目评选,对评为挖潜节地优秀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3%、最高50万元补助。
(三)鼓励镇街道挖潜节地。镇街道通过各种挖潜节地措施完成市政府挖潜节地、“退低进高”工作目标任务,给予每亩1000元奖励,其中收回企业腾退用地,给予每亩1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五、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一)鼓励创建行业(区域)技术中心。经国家、省认定的行业(区域)技术中心,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补助。国家、省行业(区域)技术中心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补助。
(二)鼓励创建企业技术中心。通过验收并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补助。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3万元补助。
(三)扶持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技术创新 —4— 项目、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补助。
(四)扶持工业新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给予10万元补助。通过国家、省级鉴定,并获得新产品证书的国家、省级新产品,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补助。评定为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产品被评定为国内、省内和嘉兴市内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五)鼓励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行业协会主导、参与制订的产品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的,给予主导单位20万元、参与单位5万元补助;被认定为行业标准,给予主导单位15万元、参与单位3万元补助。列入省、市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获得省、市标准创新型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六)加强企业管理。列入国家、省、市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
六、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一)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工业设计公司在平湖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企业并为我市制造企业开展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提供重组优化生产流程、产品设计、自主品牌创建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的,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二)鼓励分离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进行改造分离,建立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5— 改造分离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中心并为我市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三)评定为国家级、省级优秀工业设计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四)鼓励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我市制造企业购买和应用工业设计成果,按设计交易合同额给予企业3%、最高30万元补助。
七、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一)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评定为省、市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补助。
(二)扶持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创建担保公司补助。创建注册资本1亿元及以上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审核,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助。增资达到1亿元及以上注册资本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给予增资部分1%、最高30万元补助。
融资担保风险补助。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按年担保日均余额0.5%给予担保风险补助、最高50万元。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日平均余额超过实收资本3倍的担保公司,按核准担保贷款呆帐、坏帐额50万元以上部分给予10%、最高30万元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每年实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获得省级以上信用评级,给予5万元补助。
—6— 上述财政补助全额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
(三)加强企业培训。鼓励企业经营者、创二代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对参加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一年期以上EMBA研修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培训,给予培训费用50%、最高1.5万元补助。
八、鼓励品牌创建
(一)鼓励创建品牌指导站。对各镇街道创建企业品牌指导站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助。
(二)企业品牌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嘉兴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2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知名商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三)企业品牌补助。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其评定上年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享受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国家级五年、省级三年100%的补助。
上述
(二)、(三)款涉及同一品牌先后获得相同级别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奖励补助一次。
(四)鼓励申报品牌培育试点。申报列入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五)鼓励创建区域品牌。创建获得省级及以上区域品牌,给予主要创建单位15万元奖励。
(六)鼓励创建安全品牌。对首次通过国家级、省级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3万元奖励。
—7—
(七)鼓励引进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企业。市外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企业投资我市且注册独立核算公司,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三年、50%补助。
九、鼓励节能降耗和生态发展
(一)鼓励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镇街道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经市经信局立项并经省、市验收合格,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二)鼓励实施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清洁生产,列入市经信局计划并组织通过审核验收的,给予6万元补助。经省认定为绿色企业,再给予10万元补助。
(三)鼓励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列入市经信局计划,并会同相关部门验收通过的下列节能降耗项目给予补助:
工商企业(含商场、宾馆)实施燃煤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和冷凝水回用、空调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应用节能、节电、节水和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并取得节能实效的节能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镇街道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并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定,给予实际投资额20%、最高10万元补助。
非集中供热区域采用生物质燃料锅炉替代燃煤锅炉进行供热,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集中供热区域和中心城区内工商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给 —8— 予支持,一是拆除燃煤锅炉和烟囱的,按锅炉蒸吨数实行补助,标准为:立式锅炉每蒸吨2万元,其中0.1蒸吨及以下锅炉补助0.3万元,卧式锅炉1蒸吨以下补助3万元,1蒸吨及以上锅炉以4万元为补助基数,每增加1蒸吨补助2万元;二是因工艺要求或管网未到须使用自备锅炉的,改用清洁能源按设备投资的10%给予补助、最高10万元。上述两项补助可同时享受,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公交、出租运行车辆实施油改天然气或生物质燃油等新能源节能,分别给予每辆公交车、出租车一次性改造补助1万元、2000元,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列入国家和省鼓励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示范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补助。
列入省、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计划项目,分别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20%、最高20万元和10%、最高10万元补助。
(四)鼓励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按照国家、省、市政府要求关停淘汰并拆除设备的造纸、印染、水洗、电镀、制革、化工、建材等“十小”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水源保护区企业,给予企业评估确认固定资产净额2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和50万元补助。
(五)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组建节能服务公司。在平湖注册并为我市用能企业提供节能服务、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经营满1年且实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累计节能量
—9— 达到500吨标煤以上,按注册资金10%、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
在我市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并取得实际节能量100吨标煤以上,按该项目投资额的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六)扶持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对在2012年之前已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以其前三年应缴增值税平均数为基数,按其供应我市利废生产企业销售实缴增值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80%补助。
十、附则
(一)鼓励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简称工发资金)使用按照“总额控制、绩效挂钩、突出重点、集中兑付”原则。总额控制就是市财政每年根据可用财力安排使用计划数;绩效挂钩就是每年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调整;突出重点就是兼顾全面的同时,重点支持工业平台提升,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兑付就是各种补助每年集中兑付,确保补助总额能够实现综合平衡。
(二)市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府办分管副主任、市经信局和财政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调控资金支持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的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工发资金享受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完成 —10— 节能减排等任务。凡违反工商、财政、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节能减排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优惠政策。
(四)本政策中称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除列举外仅指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凡与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均按企业所属财政预算级次,由市本级和镇街道财政分别承担、各自兑付。镇街道确因可用财力低于上年等因素,可自行设定财政补助标准。
(五)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财政贡献计算的补助,下同);单个企业的补助总额(个别条款除外)原则上不得突破该企业当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总额。同一事项符合多项条款,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除列举外,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
(六)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影响重大的产业集群项目和列入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并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经相关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可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策”。凡享受“一项一策”、“一企一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意见各项政策。
(七)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应建立企业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登记企业
—11— 享受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八)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企业应在每个会计终了后3个月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有关部门在审定时应征得企业所在镇街道同意。
(九)本政策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有关工发资金政策停止执行。以前已对特定企业作出的专项承诺继续有效,按国家允许的财政补助方式兑现。
(十)本政策意见由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12—
第五篇: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最新)
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都明确提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一阶段,课题组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围绕“十二五”和明年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合作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关于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的意见》(阜发[2010]8号)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一)对全县经济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10月份,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光伏、煤盐化工、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和玻璃制品等八大特色产业(定报口径)累计实现开票
销售38.5亿元,同比增长72.6%;实现入库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33.7%,分别高于全县面上34和16个百分点,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27%。其中,列入市重点培植的三个重点特色产业(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和环保滤料)1-10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7亿元、入库税金7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21%,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达23%和15%。
(二)产业规划和专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聘请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专业性机构及业内专家精心组织编制了《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阜宁澳洋工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发展规划》和《阜宁环保滤料(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风电装备产业园、LED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天一食品产业园、五个中小企业园等专业园区和区中园,特色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1-10月份,全县风电装备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三个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9亿元,累计建成面积达6000亩。
(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神山风塔、澳洋科技差别化纤维、双多20.30、氟美斯新材料、双昌百万吨磷复肥、金石玄武岩、森泽环保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中盐集团投资20亿元的盐矿勘探和盐化工项目,中粮集团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大米加工、米糠油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成功签
约。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为加快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产业龙头企业培植初具成效。风电装备产业以协鑫风电为龙头,引进神山风塔项目、辰风新材料、常盛法兰等一批重大项目。粘胶纤维产业以澳洋科技公司为龙头,引进双昌20万吨硫酸和100万吨磷复肥、华龙纺织染整、霞客环保色纺、凯末尔服装加工等项目填补了粘胶纤维产业链后道空白。环保滤料产业以正大森源、东方滤袋等企业为龙头,引进了氟美斯、金石玄武岩等产品档次较高的产业项目。
(五)科技创新品牌创建连续取得突破。我县相继获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沿海地区首家“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特色园区”、“中国(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基地”,阜城镇获“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名镇”称号。天和风电、澳洋科技、东方滤袋等3家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大森源集团“森源”牌滤料获驰名商标,东方滤袋等四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当前制约新特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主要有:一是特色产业链上项目不多。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等产业项目同质性较强。二是特色产业龙头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环保滤料、阀门机械等特色产业中销售超亿元企业太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全县八大
新特产业776家生产企业中,拥有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占比仅为1.5%;高新技术企业21家,占比仅为2.7%。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形势,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对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狠抓“四有三聚”,努力抢占新特产业发展制高点
1、通过加强规划来“引”。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确定我县重点发展的新特产业,在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协调服务上进行引导指导。2010年,县组织开展了“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确立了倾力打造风电装备、粘胶纤维两个优势产业,着力培植光电光伏、煤盐化工两个新兴产业,全面提升阀门、环保滤料、开关柜、玻璃制品四个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现根据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建议将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三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将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传统特色产业。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现状,瞄准行业发展高端前沿,从长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具体推进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龙
头企业培植,创新研发平台,商标品牌创建等方面组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要重点实施“双百亿产业”计划,即: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新兴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实现销售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要打造3-5个百亿级新特产业。
2、通过扶持龙头来“带”。要加大规模企业扶持力度,制定“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激励措施,重点培植销售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2010年要培植超30亿元企业2家(协鑫光电科技公司、澳洋科技公司),培植销售超10亿元企业3家(胜丰钢铁、中恒纺织、双多化工),培植销售超5亿元企业5家(协鑫风电、神山风电、荣威塑胶、双昌肥业、天一食品),培植销售1亿元企业20家,使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累计达30家以上,以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特产业项目前延后伸,做长做粗产业链条。
3、通过优质服务来“促”。创新为企业服务工作方式,实施“百企争先创优”工程。根据定报企业2010年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科技研发、品牌创建等情况,初步计划排出入库税金超百万元的100家定报企业,分档分级评出巨龙企业20家、功臣企业30家、明星企业50家,明确县四套班子成员,重点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县服务企业标兵开展重点服务、个性化服务、一对一服务。继续开展为企业服务周活动,继续在全县工业企
业中深入开展“比发展、促升级、争贡献”活动,激发广大企业创先争优,做大做强。
4、通过品牌宣传来“推”。密集组织相关宣传推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县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环保滤料、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等新特产业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特别是重点宣传我县获得的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基地、江苏省15个特色装备产业基地之
一、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等产业品牌;加强推介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重点企业、重点品牌、重点产品,力争在全国形成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特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二)实施“四个十”工程,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大产业必须有大企业大集团来引领,2010年是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通过强势推进“十个企业技改、十个企业重组、十个品牌创建、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四个十工程,在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谋求突破。
1、坚持大小齐上,重在抓大,推进十个企业技改。继续实施技改奖励政策,保持技改奖励政策的连续性,突出向新特产业、重点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倾斜的导向性。继续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发动,在全县企业家队伍和定报企业中形成争贡献、家家搞技改的比发展、促升级氛围,力争规模企业中实施技改企业一半以上,销售超5000万元企业中实施技
改企业达80%以上。初步排出投入5亿元的澳洋三期工程、投入3亿元的绿叶农化井冈霉素生产线、投入1.5亿元的理想阀门技改等10个技改项目,实行重点重抓。
2、坚持量质并举,重在运用,推进十个品牌创建。加大商标品牌的创立、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既注重商标品牌量的扩张,又注重商标品牌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开展商标品牌培训讲座,增强企业商标品牌意识,提高开发利用商标品牌市场价值的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高端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以品牌牢固确立市场优势地位。2011年,要在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17件、省级质量管理奖1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双多化工的“双多”化肥、东方滤袋的“志荣”玻璃纤维布、宁富食品的“宁富”肉制食品争创驰名商标;阜稀公司的“太极”稀土、江恒阀业的“三零”金属阀门、仁舟水泥的“仁舟”水泥、舒恒管夹件的“舒恒”管件争创著名商标;恒河油脂的“恒河”牌植物油、金谷米业的“金谷”牌大米、新科达滤料的“新科”牌玻璃纤维过滤布争创省名牌产品等十个品牌创建工程。
3、坚持内外并举,重在对外,推进十个企业重组。继续以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本地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挂靠合作新上项目,积极支持本地企业间开展产业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2011年要重点推进初步排出的
恒河油脂与重粮集团合作重组,投入10亿元新上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佳宁水泥与中建材南方公司合作重组,投入1.5亿元新上百万吨水泥项目;阜宁稀土与中铝集团合作;中恒纺织与香港联邦集团合作,投入1亿元新上500台喷气织机及物流项目;东方滤袋与盐城科行集团合作等十大企业重组工作。对十大重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成功一家,退出一家,增补一家,持续推动全县工业企业对外合作重组步伐。
4、坚持政企联动,重在实效,推进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要积极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重点做好2011年1月初,在南京举办阜宁(南京)新特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产学研合作恳谈会各项工作,确保签约政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2011年要有重点抓好江苏大学与我县合作共建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与我县风电装备产业园共建风电装备部件研究院、上海东华大学与阜城镇人民政府共建除尘滤料研究院、青岛大学与阜宁澳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江苏澳洋粘胶纤维研究院等十大政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做到“三个强化”,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1、强化政府激励政策引导。我县专门出台了《推进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意见》(阜发[2010]50号)、《关于激励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政策意见》(阜发[2010]51
号),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实施产学研合作;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2011年,我们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宣传,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县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与我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向企业宣传,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与重点高校寻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创办产品设计、研发机构。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应用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动员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成立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销售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要达60%以上,行业龙头企业要力争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2011年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企业中心4个,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协鑫风电、氟美斯滤料、华派新材料、神山风电),“十二五”末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2011年要力争进入江苏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试点地区,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3、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对接活动,要像抓为企业服务和项目推进督查一样抓好政产学研项目跟踪服务,将政产学研工作纳入镇区、部门、企业评先评优的条
件之一,建立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依托重点园区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业平台等四大平台和7个中心的建设,为科技创新研发创造良好条件。有针对地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牵线搭桥,组织技术攻关,使企业尽早获得最新科技成果,占领市场。2011年要力争与10-20名专家签订柔性人才引进协议,鼓励一批企业与行业领军人物与我县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
新特产业课题调研组 二○一○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