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进行解释,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以及目的,以此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开发涵义
1、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增长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需求,在这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侧重于强调组织的长期需求。它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调整以及培训等过程,来实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身潜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创造价值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缰绳,放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培养和发现人才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2、人力资源开发的性质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要求。我国自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国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只有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快管理人员开发的步伐,才能跟上国际宏观经济发展的步伐。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开发是企业绩效提高的根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并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
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是员工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随着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员工越来越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因为良好的职业能力必然带来强大的职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对于自身职业能力提高的要求。
3、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首先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针对性的教育,它不是对人员专业技术素质高低的考量,而是对员工完成组织任务的措施和路径的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一试,它必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协调,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战略优势。其次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有效化和高效化。特别是通过对其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可以促使企业员工从根本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次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地将组织文化贯穿到员工的意识形态及日常工作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有效路径。
最后是健全和发展组织职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各个部门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职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
展。
▲▲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它也对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的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会对集聚人才优势产生影响。在很多的发达地区,政府都以非常优惠的政策条件,以及宽松的用人环境来吸引人才,这样就可以形成人才流以及资金流的相对聚集的现象。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人才缺乏都会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力低,人力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最后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行业也会有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看的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行业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行业的突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立足实际情况,注重人才的引进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措施得当,必然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穷的动力和发展活力。而要想形成比较先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企业可以创建多元化的创业以及融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来进行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一些国外的优秀学生来,进行合作和交流。引入一些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制或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发展体系。
2.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做到人尽其才。而企业要想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位员工的能力,单靠提供工作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按照员工的工作表现相应地给与奖惩、鼓励,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积极、成绩优秀和品质优良的工作人员,除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还要为其提供一定的升职空间,让他们能真正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工作表现不佳、渎职和工作状态懒散的员工给予警告或其他处分,不能姑息养奸。真正做到奖惩分明,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
3、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员的投入上应该要注重教育优先投入,其次应该要引导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到人才开发中,对一些重大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应该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高科技、高层次人才以及金融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四、总结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支持,因此,应该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上,以及区域总体经济增长的层面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投入机制以及人才引入机制,相信区域经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潘晓兰.论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经济师.2006(03)
[2]王顺林,陈一芳.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动力策略
[J].经济师.2005(08)
[3]徐斌,马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人口学刊.2000(04)
[4]秦启虎.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知识经济.2010(23)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
发布日期:2009-07-20 来源:
摘要:[摘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摘 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当前广西北 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外流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 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沿岸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2008年末总人口1242万人,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221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31%。考虑到区域发展需要,在交通、物流的规划建设中,把处在两翼的玉林和崇左两市也包含进来,形成“4+2”的格局。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沿海地区将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 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再添新亮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 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拥有1000多万农民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的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各国人才汇集,使美国这个原来的英国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一跃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各地人才汇集,使深圳这个原来的小渔村很快崛起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得人才者兴旺发达,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区域亦如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实践证明,新经济区的开发战略,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贯通东盟与中国东南沿海和 西南地区的“黄金纽带”,有着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这两种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开发了近20年,优势的“第一桶金”基本掘 光。目前,经济区正面临要过人均GDP1500-3000美元的坎,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不能再依靠这两种资源优势,必须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实施人才 战略。人才战略解决了,就会对经济区新一轮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别应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土地是 最核心的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到了知识经济社会,智力是最核心的资源。过去20年,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主要围绕“资本”这一核心 资源进行开发,引进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今后10-15年,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才”这一核心资源上,进行大胆开发和创 新,才能推动经济区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历来重视农村的发展,在政策上特别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的农村政策,并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保障农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三)促进广西北部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农民增收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制约广西北部湾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只有通过提高 农村劳动力素质,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资本,农村劳动力才能真正转移出去,农民才能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农民收入要素分析,农民收入增加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经营管理。从土地要素看,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严重不足,耕地增收潜力必须依靠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而这两种 生产方式都必须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作支撑。另外,对大多数农民而言,资本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份额很小,劳动力和经营管理才是与农村人力资本紧密相关 的要素。从这个角度看,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无论是其工资性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农 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升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正是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多渠道、全方位的提高广大基层干部 群众的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群众队伍,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是适应新形势、完成各 项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必然选择。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发展目标,强调:到2010年,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 持种植面积稳定;到2010年,畜牧业产区生猪出栏1000万头,家禽出栏
1.5亿只,肉牛出栏50万头,奶牛存栏10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1500 万头,家禽出栏2亿只,肉牛出栏80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到2010年,甘蔗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持种植面积稳定; 到2010年,桉树种植面积60万公顷,2020年扩大到90万公顷。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来保障。但在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存量大,整体素质偏低
广西北 部湾是广西的一个区域,可通过《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广西的数据来折射:广西农村人口总数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76%,是一个农村 人口众多的省份。与全国相比,广西农村人口的绝对数排第11位,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6位,仅次于贵州的71.76%,西藏的71.70%,甘肃的68.41%,云南的68.40%,河南的65.66%和四川的64.40%。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广西农业、农村和农民 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文化素 质看,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多。2008年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84.32,其 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1.8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为24.02,初中文化程度人数为58.44。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 不多。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二)客观环境条件差,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广西北部 湾经济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才培养与发展在财政投入上各有不同,同时地形比较复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利,信息网 设施建设不畅,宣传渠道不畅,影响农村人才发展与交流。另外,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基层组织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创业渠道,加大 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等方面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广大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 学,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发展农村事业缺乏热情和能力;留下来的,则素质偏低,缺乏基本技能,工作缺乏活力,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建设 的需要。这给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主体结构性缺失等问题。
(三)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 2007年广西农村统计资料,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人数从1991年的1618.29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03.06万人,但从业人数仍是 三次产业中份额最大的,约占66%。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近几年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 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二三产业,但是由于这些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就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因此,许多农村人口因为文化程 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等原因而不能涉足其中。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必将加速流向第二三产业。
(四)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存在偏差,政府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许多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认为,只有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才能快出政绩,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认为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 略处于工业发展从属地位,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工业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自然就发展好 了,不需要单独建设;认为农村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是将农村经济搞上去,外出打工赚钱回来更实惠;有的持有较为严重的“等、靠”思想,一切指望、依靠国家和政 府扶持,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从 1980年的23.6%下降到2007年的9.11%,而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
落实党 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和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农业和工业项目一样起到 关键作用,不应偏废。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把广大干部、党员和各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深刻领会农村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根据广西北 部湾教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总体上应继续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一个学历教育 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社会化终生教育体系。一是加大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转 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降低中途辍学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 主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使未升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三是积极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短、平、快”的短期技能培训深受农民欢迎,鼓励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偿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解除农村居民培训后依然无业可就 的顾虑。
(三)创新机制,突出重点
一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设立农村人才服务窗口,定期组织为农 村吸引各类人才的专题服务活动。对那些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一线,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学、科技等人员,在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聘方面制定好优惠政策。比如,明确在农村从事教育、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工作的人员,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受身份、学历、户籍、所学专业限制,可自主参加社会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专业职称评审。二是创新外出务工回乡人员机制。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人 员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等有利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吃喝玩乐、得过且过等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 传播与推导者,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影响。当前,虽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但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应该加大交通、网络 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创业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
(四)加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广 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质量上十分低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吸引显然非常困难,相比之下,对智力要求最低、吸收劳动力最快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最合适的;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 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积累率,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
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工作力度,对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 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 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 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摘自:当代经济,作者: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蒋爱先)
第三篇:技术区域创新网络初探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区域创新网络初探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区域结构中,区域创新网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区域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就显得尤为重
要,本文将主要从区域创新网络定义,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论述。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经济的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被广泛传知的名言,充分彰显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技术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始终最活跃和关键的要素之一,原因在于:技术本身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并且能够渗透和扩散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已成为了衡量以区域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关键要素。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直接关系到以国家和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潜力,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既然技术与技术创新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首先来探讨下,什么是技术,而什么又是技术创新?技术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说实在的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了解技术的实际内涵。技术是“一般是指劳动工具的总称,或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①而在本文所探讨的是涉及经济学问题方面的,那我们所关心的技术则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所谓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那什么是技术创新。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因而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样说,技术以及技术创新是决定一国或者一区域内经济或者更甚为政治长久发展和繁荣下去的根本动力和支撑。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大分工的时代,行业内的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说在专业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区域之间的合作也越显重要,专业分工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者单个买去是无法运作的,就像汽车行业,你这个厂生产轮胎,我买去能开吗?很显然是不能的。而另一个厂是生产汽车玻璃的,你能单独买一块玻璃回去开吗,恐怕别人会误以为你可能需要去找医生了。所以我们说区域合作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合作内的各个厂商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也更能吸引消费者来购买,这是一个双赢的场面。同样放在技术上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技术也需要合作,我们把这样的技术创新的合作,称之为区域创新网络。
一 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是从空间组织的角度考察的,是在地理上的集聚及相关联系的加强,而产生的一种心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① 阿尔丁夫.技术经济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
4相对稳定的系统。”①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政府提供并维持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稳定的联系网络”②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内一组纵横交错,不可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区域内包括政府,企业,R&D机构,金融机构,协会,个人等主体,为实现互动学习和创新活动,并在互动中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③综合这样的几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其中着这样的几个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首先来看看创新主体,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做的主人翁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要素去推动这个创新网络发展的主体人或单位;而创新资源同样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被创新主体所利用的包括知识,技术,资金,信息,政策,制度以及规则,这是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支撑的要素;第三我们说的关系通道则是这个网络发展的根本渠道,主要变现形式是:会议交流,合作协议,研讨学习等正式的活动以及在人们日常生活生活中所常发生的人际交流活动,公共场合活动或者休闲活动等非正式的方式,这样来促进技术交流与传播,从而提高技术的影响力和不断的发展提高,向前进步;第四空间则是指技术创新交流的前三个要素之间联系所依托的地点与场所;第五这是结点,这个应该是这这些要素中最难理解的,是把每一个创新主体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具有扩散的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称之为结点。
二 特征
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以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区域创新网络不是单独的某一因素在起关键作用,而是讲究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就是说,它是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那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下这个系统具有什么特征,以便更好的理解区域创新网络。第一,很显然,既然是一个系统,那必然就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交流从而创造出整体远大于各部分和的经济效益; 第二就是开放性,这样的区域网络只要有任何的一项创新产生,就可能通过各种关系通道,引发各式群体的模仿,学习以及创新资源流向的调整,更表现在不仅仅是网络内部的开放,也是与外部不断发生联系的作用;由这个特性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理解这第三个特征:动态性,既然与外部交流,学习进步,就必不可免的内部各种要素的数量,规模,相互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就决定了这个网络内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心的,所以第四个特征就是非中心化,区域内部存在着平等的联系;既然我们称之为区域创新网络,很显然带有着区域的地方特色,那么就必然具有本地化的特征,在利用自己本土特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肯定是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
②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中国软科学 1999.9 102-106王德禄 区域崛起—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第398页 ③ 李青 李文军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第476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成为了影响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区域内的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等)通过结成创新网络,形成一种网络化的联系和传递结构,因而能有效的降低创新主体的模仿,学习和创新交易成本,与此同时,主体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相互依存和分工协作,借助以整体的力量,运用系统的优势开拓外部市场和抵抗外部风险,有利于实现资金、知识、信息和创新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快速的扩散、转移、创新和增值同时有利于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获得重要的创新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合理以及保持高效的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这一区域内产业的高度集聚,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横向联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使区域或得更大利益的同时也增长了企业的核心寿命。当然事情有好有坏,区域创新网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完全都是好的,由于是市场环境中自发形成的,随着不断扩大,内部要素就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搭便车的行为,这样就会使得网络的发展缓慢,停滞甚至是解体。
四 企业创新能力作用企业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应用知识和人的智力,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企业在怎样程度上能够系统地完成与创新有关地各项活动地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技术上,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能被用户认可并使用,企业可否有效地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再次是企业的有效地管理这一过程,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区域创新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向地方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第三: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给企业技术创新增添了活力。第四:.区域创新网络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组织的灵活开放的创新环境,增加了产业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机会。第五: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企业在最少投资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孙尚清 《论经济结构对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5阿尔丁夫 《技术经济学》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4
赣南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__2008级人文教育班学号__080205027_姓名_但家丽 选课班级2008级人文教育班任课教师陈永林成绩_________
第四篇: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独特的服务和各种各样的航班,这些服务比处在辐线上的机场要优越得多。事实上,一些企业在某地布局,就是因为那里优越的航空服务(如丰田公司将其总部设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个航空枢纽)。与其他航空机场相比,枢纽机场具有如下特征:更频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飞服务;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选择;更大的国际飞行可能性;服务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递服务已经结束之后,依然能够通过定期旅客航班发送包裹;除此之外,在与其他枢纽城市的联结上,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市民则拥有和非枢纽城市的市民一样的机会。
这些特征在商业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业旅行的平均费用并不纯粹在于飞行的费用,还有赖于许多其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飞行时间,间歇时间,去机场和从机场返回的时间,因为隔夜所花费用,飞行低频率航线所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商业旅行者来说,他们更多的考虑时间而不是航行费用。常飞旅客计划(frequent flyer program)现在非常普遍,大多数固定的商务旅客至少是一个航空公司常飞计划的会员。对于居住在枢纽机场城市的商务旅客来说,常飞旅客计划的优势最为明显,因为枢纽为大多数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条件。
一般而言,机场尤其是主要枢纽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城市和区域进入航空运输系统的门户;创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其他相关就业,例如机场附近的辅助商业群等的发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机场所在的区域,已经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区位,而且影响力巨大,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中心。具体而言,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可以从四个层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应(primary effects),是创建新的航空服务设施或者扩展现有航空服务设施(如跑道建设,候机楼建设以及航空管制系统建设等)所产生的直接即时的经济影响。原生效应反映在机场建设本身所创造的地方就业和当地承建商的工作,还反映在这些员工和公司在工资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当地的支出。原生效应对地方政府和团体的好处非常明显,但相对而言,其作用属于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随机场建设的结束而终止。
次生效应(secondary effects),是运营机场所带来的长期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为飞机和乘客,以及客货转运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还包括机场运营创造的地方收入持续增长对本地经济所引发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作用范围包括就业、收入和政府税收,作用的大小则因机场的性质而异。
衍生效应(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机场吸引到本地建厂的个人和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刺激和推动。邻近主要机场,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务是这些产业被吸引的关键。如今,大部分商业活动都相当依赖航空运输,现代型企业尤其需要相当的直接交流,而这些交流只有通过高效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对于地区经济前景而言,正是这种企业构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他们具有地理流动性,并且代表着主要的增长部门。
永久性效应(perpetuity effects)。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一个地区的经济一旦开始增长,便具有了自我持续并增强这种增长的机制。与此相关的是,已经有经验证明,基础设施投入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催化剂或发射器。而航空服务会促进地区经济更长期和更大的发展。航空服务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同时为新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知识库,在现代经济中,这种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前后向关联,引发自主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让本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分依赖于其他地区,从而保持并进而加速地区经济的增长。虽然这种永久性或称驱动性效应是相对抽象,比较难以量化的,但它却是持久的,而且影响到机场与地方经济互动的方方面面。对于拥有高水平航空服务的地区来说,这种潜在的永久性的效应对于地区经济的前景恰恰是最为关键的。
航空枢纽对经济发展的种种促进作用,证明政府对机场的公共投资和各种促进机制是合理的。这种地方政府的作用可以反映在若干重大的投资项目上。例如,1991年12月,明尼苏达州政府和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政府联手,以资助和借贷的方式支持西北航空公司83800万美元,以此要求西北航空公司继续保持当地枢纽的航空服务水平,从而维护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匹兹堡曾经花费87000万美元,建设新的候机楼群,以保持它在合众航空公司中首要枢纽的地位。此类投资印证了枢纽机场对地方收入与就业方面的巨大外部效应。这些效应将在下一部分通过实例加以详细论述。航空枢纽对地方的经济作用——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
在美国,主要的机场由城市或者县政府拥有,而且各地都为了成为主要枢纽而竞争。原因很明显,这样可以促进客流量的增长,不仅是中转客流的增长,更可以据此提高机场对当地腹地客流的吸引力。枢纽型机场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巨大繁荣,而且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会展、以及重要的新型产业和商业活动,这些都是地方经济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资产,机场的原生和次生的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经济活动来评价,这些活动包括:①机场建设;②航空公司所进行的客货商业航运服务(包括本地和转乘两部分);③非运输业活动,非商业性的航空活动;④航空旅客在当地的消费;⑤特定机场的资金投入。同时,机场的经济影响通常被分为直接、间接及诱导影响。
直接影响来自于对机场客货运输及其它功能的使用,通常用以下产业和实体的就业、薪水以及销售或产出来衡量:客货流的商业航运和租、包业务;为乘客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机场服务业;乘客的地面交通服务业(包括停车场);机场设施与航行器械供应商;货运公司;通用(非商业的)航空业;常驻机场的相关政府支撑机构;使用机场的政府或军事人员。直接影响还包括机场建设给地方建筑、设计和其它相关产业所带来的收益、薪金和就业。直接影响一般通过对机场相关企业和机场支出的调查来量化。
间接影响来源于对机场乘客在当地旅行时的消费的估测。旅客的消费转化为如下产业的销售、薪金和就业:旅客膳宿(旅店,汽车旅馆等);餐饮(餐馆、酒吧、店铺);文化;娱乐;购物(商品和服务)。间接的游客影响通过机场旅客数据、旅游业统计和相关产业的统计来估算。
机场的诱导影响来自于直接和间接产业对地方经济的乘数效应,机场相关产业及其员工,还有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可以通过多轮的乘数效应为更多其它产业创造就业,薪水和营销收入。诱导效益在研究中通常用产业的关联乘数来反映。机场的经济影响通常由就业、工资、商业收入、政府和地方税收以及航空业税收来衡量。根据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的研究[15],2001年,每天有超过190万的乘客借助美国的航空系统进行商业或休闲旅行,有超过38000t货物通过航空系统运输。2001年,美国机场共创造了5070亿美元的收益,机场本身吸纳了1900万个就业,并为地方创造4800万个就业,一共67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就业转化为1900亿工资收入。同时,机场还为本地、国家和联邦增加了335亿美元的税收。
休斯敦是美国第四大城市和美国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休斯敦机场系统(HAS)包括乔治〃布什国际机场(IAH)、休斯敦荷比机场(HOU),和艾灵顿〃菲尔德(EFD)三个机场,他们为休斯敦大都市区(包括8个县域和将近500万人口)提供商业客货与通用航空服务。2003年,休斯敦机场系统(HAS)承运了4200万个乘客,其中包括560万个国际乘客。机场系统还承运了超过38782×10[4]kg的空运货物,完成了82.7万次的起降。休斯敦机场系统通过航空服务成为休斯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根据对2003年休斯敦航空机场系统研究[16],2003年斯敦航空机场系统对休斯敦地区经济产出的总影响力为240亿美元,其中89亿美元直接归因于机场内的经济活动,20亿美元来源于游客的消费,剩余的133亿属于诱导经济影响。机场系统对个人收入的全部影响达到72亿美元,其中将近25亿直接来源于机场相关的航空活动。机场为休斯敦地区总共创造了15.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基于机场的直接就业岗位超过3.7万个。在直接经济影响中,机场的日常运作独占鳌头:2.2万个就业、17亿美元工资收入、64亿美元产出。政府用户和支机构(Government users and support agencies)的作用次之,接下来是旅客的地面交通和机场与航行器服务类的产业。相比之下,作为一种相对短期的经济活动,机场基本建设的影响力(原生效应)非常有限。
间接影响中,餐饮业对就业的作用最大,占总量的35%,各种购物及相关产业次之,占34%。各种购物活动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占间接工资影响总量的36%,还占间接产出影响总量的39%。餐饮业对薪金和产出的影响居第二位,占总量的27%。
休斯敦航空机场系统为我们评估不同机场的经济影响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休斯敦机场系统的三个机场在诸如机场设施和服务的弹性、扩展性和可达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乔治〃布什国际机场(IAH)作为主要的国内国际门户,是美国第八大机场和世界第十一大机场。它是大陆航空公司的主要枢纽,其2003年的搭乘数占机场总量的68%。休斯敦荷比机场(HOU)在竞争中以区域性的支线航空和廉价的服务为优势,而艾灵顿〃菲尔德机场(EFD)主要是政府服务的通用航空机场,并为未来的机场扩展作预备用地。由于这些规模和服务范围的差异,这几个机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区别,IAH在就业上的影响力是EFD的32倍,个人收入影响力是EFD的31倍,产出影响力是EFD的59倍。由此可见,一个大规模的功能齐全的枢纽机场确实可以对区域经济产生更大的原生,特别是次生效应。
从衍生效应来看,休斯敦优越的空运系统反映在世界能源产业在当地的集聚,以及其它常规产业的发展。休斯敦机场系统为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商业旅行、日常货运和离岸业务提供全面支持。休斯敦大都市区是美国前500强企业的第三大集聚地,并拥有大量的多国公司和国外企业。机场作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表现在机场附近的转运仓库、制造业设备、商务园区和配送中心等,这些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2003年新开的IAH物流中心的刺激。航空枢纽与现代经济活动布局——衍生效应
除了促进本地就业和收入之外,航空枢纽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会展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新
型工业和商业的布局,尤其是“新经济”活动,或称现代经济活动,这些都可以形成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大刺激。各种研究表明,复合型航空网络的出现能够大大加强城市或区域的吸引力。例如,索尼公司将一个大型的零部件公司设在匹兹堡,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合众航空公司的航空枢纽。1991年,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决定为总部重新选址,最后的选择锁定在堪萨斯、达拉斯和亚特兰大,而堪萨斯的落选,主要原因在于它航空服务的低水平,而亚特兰大则由于其作为三角洲航空公司主要枢纽的优越地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特定的行业将航空服务作为重要的布局因素,它们一般是:经营范围分散的,如巨型的跨国集团;高度专业化、技术知识密集和需要多样的供应、销售和联系网络的经济活动;生产小体积,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而这种产业带来的高技术和高工资就业又能对地方经济产生强大的乘数效应。
Ivy等指出,大型的现代企业是一种复杂的实体,它们的组成成分功能多样,也都有不同的布局区位要求。工资和地点成本(site costs)对标准化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而对行政及其辅助职能(如管理、市场开发和研发活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对于高等级的企业职能来说,充足的专业人才、高质量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服务等因素才是非常重要的,而航空服务正是形成这些因素的关键。
企业内劳动力的空间分异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交通和自动化的技术进步更加剧了这种企业内不同功能部门的空间分化。通过对500强企业的布局和再布局的调查发现,企业的功能可以被分为两种主要类型:①装配、生产、仓储和配送部门;②总公司、区域总部,支部与营业部等。前者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操作,强调生产和运输成本的节省,对区位的要求以劳动、税收、运输和土地的成本最小化为主要考量,因而会选择小城市,甚至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的乡村地区。对于后者来说,优先考虑的因素则大为不同。对500强企业调查得出的10大要素。与接近市场和专业人员的供应相比,生产费用的作用大大降低,而接近交通设施被列为一个非常关键的布局因素。尽管通信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内外的面对面,非标准化非程式化的交流依然非常关键,实地的考察和会议仍然必不可少。企业的运营需要与客户的频繁接触,从而获得最及时的市场变化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的管理、研发及其他行政职能都需要和其他机构的员工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可能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能是不同企业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的,如为了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尽快引进创新等。因而高级员工在这些信息密集的产业区位之间的高频率的飞行已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企业的非标准化和创新部门来说,企业的布局需求必须和技术人员个人的区位选择一起考虑。二者区位要求的异同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多数情况下,大都市地区就成为比较普遍的选择。尽管大城市地域也有它的负面效应(例如高地租、高税收、激烈的竞争,高房价、交通问题、污染、犯罪等),它依然是对企业和技术人员最具吸引力的地域,因为这里可以得到集聚经济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都市地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专业人士,多样化的供应、服务和信息渠道,以及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机场尤其是枢纽机场,及其提供的通往不同目的地的便捷的航空服务。这种便捷的航空服务满足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企业商务旅行的需求。城市航空网络的重构,可以强烈地影响企业高级职能单位的区位选择倾向。有人曾对亚特兰大进行研究,共调查了264个当地的外商企业,发现国际航班服务是他们区位布局中第三重要的因素。后续研究表明,自发展直飞国际航线以来,相关国家来的外商企业数量大大增长。
第五篇: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市场研究■2010 ■12
笪王慧平
目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最关键和根本 的一环。特别是现在国家积极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人力 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战略举措。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实现一个历 史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转向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提高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
凡是人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国家,一定与其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开发 利用率低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不全 面、非均衡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而农村的低水平、不均 衡,首先表现在农民素质偏低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低水平、不平衡,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和思想方面。中国目前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 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而对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保健、在职培训、和迁徙等投入很少。但农村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在职培训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 影响。农民受教育年限短,职业教育普及率低,多数农民 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就会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 持有消极态度,这就大大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 外,很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传统的小农意识价值 取向。部分农民的思想禁锢、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 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 产,市场经济意识仍然淡薄,观念陈旧。不少农民表现出 颓废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缺乏 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 的东西认识不到位,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滞后
性。政策是否有效,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败,从现 有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 题。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缺乏系统性,现有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政策基本上是作为一种辅助部分散布于其他
“三农”政策之中,缺少专门的政策安排。在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领域,由于其开发对象素质较低、经济条件差、所处 环境相对落后等问题,市场培训机构不愿涉足,一定程度 上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政府必须要“主动出击”,制定政 策、使用政策,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己任,以“非市
场”的手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资本凝聚,最终实现其自 身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农村人口就有9亿多人,农
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 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各抒己见12 ■2010■市场研究的人力资本。
农业经济的落后,并不在于自然资源的贫瘠,主要原 因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发 展,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只好囿于传统生产方 式从事单一的自然经济。结果,无论自然资源如何丰富或 者人们如何辛勤劳动,都无法得到大量产出,反而造成资 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转换,甚至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开发面 临着严峻的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失衡。反之,如果是一个具 有并精于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机械和市场营销等 现代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可能得 到丰富的产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目前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依 赖于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由劳动者数量的增 多转化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 他们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 带动整个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的进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首先要求农村经济繁荣、充满活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较大幅度地提
高。当前,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生态环境恶 化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难题。城 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 而出现了城市就业难的问题。“三农”问题给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带来了种种的“不和谐”,给顺利推进和谐社 会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他 们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全面提高 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才能实现农 村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培养人才,使劳动者成 为善于创造发展条件和运用新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的 人,这对于我国的全面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利
用现代教育和网络等技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
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掘农村劳动人群的生产力,提高 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科技文化素 质和社会价值,创造农村集体合作精神,实现农村劳动力 在整个社会中的合理分配,促进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发 展。
首先,要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依托现有的农
业技术推广系统,来补充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适合农村紧密相连的政府农业工作机
三、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条对策
各抒己见
趮趨市场研究■2010 ■12
构,直接负责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这些人员 非常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能够 为农民提供比较有效的技术咨询,是一只重要的师资力 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高等学校和 相关学校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对现有 的高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教师拥有更多 的自主权,以便他们有机会选择完成校外的部分工作。同 时,政府也要制定一些激励性的政策,让这些教师能够开 展有偿服务,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选派一批适当的高 校毕业生,开展职能服务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目前高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 失业的危险,国家可以考虑合适的政策和制度设计,鼓励 部分学生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中来,通过这种形式既暂 时缓解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又为农村带来了新生的 师资力量,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和 改善。此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利用公 司所具有的优势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公司加农户的模 式是一个创新,主要为各类涉农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和种 植业、养殖业有关的企业应用更多,这种模式保证了公司 拥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确保了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 农户也获得了有关的技术,取得了相应的收益。
第二,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 校、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等农民合作组织,要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 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 的展示教育内容。此外,加强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和政策,引导广大的农民建立一种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为新农村的人力资源开 发提供资金保障。利用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支 持,现有的农业开发银行主要是面向涉农的龙头企业,为 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现有的资金渠道中,设立一 种专门资金,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各种形
式的农业专业协会,不断的完成资金的自我积累。以支持 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开发,农业专业协会是一种新的准 经济组织形式,介于公司和农户之间,负责对农户进行组 织、协调、管理工作并负责向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 其他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形式,协会可以收取一定的费 用,作为服务的报酬。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公司加农户的 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由这些公 司完成某种形式的融资行为,大型公司进军农业产业是 一个应该鼓励的发展方向,实践中有很多公司取得了良 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农 民的素质和技能。
第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限,很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都转化 为非农业户口,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也极其有限,加之 农村青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导致其转 移就业受到限制。针对以上情况,除了要提高劳动力本 身的素质外,还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有待发展 的地区或国外输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开发西部、振兴东 北、中部崛起等机遇,将我国剩余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 分向这些地区合理转移,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 长。同时,要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国外转移,提高 劳务输出总数,减轻就业压力,又可刺激劳动者主动参 加教育和培训,提高对自身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人力资 本积累水平。此外,提高劳动力外出的组织水平,设立统 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建立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 工作政策和办法。
总的来说,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的任
务,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笙
参考文献:
[1]岳杰勇.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 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
[2]时海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经济建设,商业研究.2007年第1期
[4]李恺,项朝阳,李崇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 状及对策取向,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5]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6]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及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7]王广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
问题的治本之策,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12卷 2期
[8]黄秋香,朱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8卷1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嘉顿国际饭店)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