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安全链调查:问诊产业链“顽疾”
中药安全链调查:问诊产业链“顽疾”
作者:魏洪磊,齐介仑来源:财经国家周刊时间:2013-9-16编辑:叶芳
导语:中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民族之一的传统医药方式,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不可否认,国际上某些对中药的指摘,背后掩映着巨大的商业保护或其他利益驱动,但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和药材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确需要在政策、管理等多个环节上为中药发展再予助力。
标签:中药安全
中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民族之一的传统医药方式,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不可否认,国际上某些对中药的指摘,背后掩映着巨大的商业保护或其他利益驱动,但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和药材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确需要在政策、管理等多个环节上为中药发展再予助力。
“顽疾”植根于中药产业各个环节,如种植环节的分散经营、加工环节的散户收购、流通环节的粗放交易。标准清晰、分工明确、可覆盖全流程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皖北的初秋阴雨连绵,遍野白芍在风中摇曳。
8月27日上午9点,十几辆执法车从安徽亳州药监局大院呼啸而出,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这是对中药材市场的突击检查,不打招呼。主要检查掺假使假、染色增重、假冒伪劣、非法加工及超范围经营。”亳州药监局局长刘青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接下来的三个月,这番忙碌景象将会在这个“中药第一城”多次出现。
7月初,亳州中药材市场用硫磺熏制、增重染色中药材等违法行为被曝光。6月底,某国际环保组织在京发布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指出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胡庆余堂等全国九大中药品牌被抽检的产品中,超过七成含有多种农药残留。
7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开展“两打两建”专项行动,要求各地从2013年7月到12月,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生产、打击药品违法经营,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和药品监管机制建设。
目前,中药产业正陷入一场关于信任的尴尬。是药三分毒,但公众很难接受中药里包含的农药之毒;无商不逐利,但混乱的利益格局使得中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山西陵川的调查中发现,“顽疾”植根于中药产业各个环节,例如种植环节的分散经营、加工环节的散户收购、流通环节的粗放交易,而标准清晰、分工明确、可覆盖全流程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依附于传统农业的中药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打破积弊已深的旧模式,建立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的全新体系,才是根治行业“顽疾”、摆脱尴尬处境的根本选择。
做空与应对
8月20日,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在其官网发布一则警告,称大量未经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进入市场,这些中药含有高含量的毒素,包括铅、汞和砷。此次被警告的产品有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保灵堂的白凤丸以及恒隆昌的发宝。
英国药管署日前再次表示,计划从2014年起停止销售非执照草药制品(Unlicensed Herbal Products),主要是指中成药。
这与上述国际环保组织的报告形成了呼应。
中药“出海”的脚步有可能因这些“警告”而变得艰难和迟缓。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25亿美元,2013年有望达30亿美元。但是,全球中医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近300亿美元,70%以上份额被日韩企业所占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对媒体表示,虽然中药类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但中成药以处方药的身份进入西方主流医疗市场还是微乎其微。
在国内,受行业积弊所累,中药企业几度成为做空机构的“猎杀对象”。
2013年4月26日,湖南汉森制药在资本市场遭遇一轮生死考验。其旗下唯一专利产品四磨汤,被曝出用一级致癌物槟榔作原料,在长春等地下架。尽管此消息被湖南省药监局证伪,但其股票当日一字跌停。
当日,以槟榔入药的多家公司股票集体大跌,包括同仁堂、华润三九等。汉森制药人士称,之前曾有投资者及行业人士提出过做空警示。
两周后,同仁堂旗下的“健体五补丸”被曝汞含量超标,香港卫生署对该药品进行召回。知情人士说,实际情况是该药品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在内地并无问题,但在香港就不合格,“这种有歧义的说法,给了做空者以可乘之机”。
云南白药、贵州百灵等药企,也曾遭遇类似危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业内人士表示,药企之所以成为做空对象,有其自身原因,比如传统中药在临床评价方面存在较多缺失,众多百年中药配方未能在药品说明书中叙述药理机制,这也被一些国内外媒体放大炒作。
在看似“内忧外患”之下,中药行业长远前景却依然被看好,申银万国在7月份的研究报告中预计,在中药大健康领域,将出现多个百亿级产品。
有行业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药行业成长潜力巨大,但对中药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固有的生产模式,加速与国际标准对接,从困扰多年的质量质疑中走出来。
为保障药材品质,降低流通成本,中药饮片产销规模全国第一的康美药业计划将产业链从中游扩张至上游和下游。康美药业最新融资报告显示,公司将布局吉林、青海、四川、云南等中药产地,选取优势药材,介入源头种植。
中诚信证券分析师表示,整个中药行业正面临原材料价格和各种生产成本上涨、药品价格下降、质量监管趋严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等诸多因素影响,医药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下降。从源头介入行业,产业链一体化业务优势或将在未来得以体现。
危险的源头
从源头种植介入,并非易事。
有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药种用量为1500多万公斤,种苗量8000多万公斤,但由于缺乏监管,种苗市场已成为整个中药产业的危险源头。
亳州千草饮片总经理李继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若将整个中药产业链一一呈现,追本溯源,种苗最为关键。”
从事药材种植30多年的亳州中药材协会会长、皖北药业总经理张凤鸣说,目前国内种苗市场经营混乱,药农买不到好种子,中药材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更无法普及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和加速中药产业化发展。
“作为全国药都,亳州药材种植面积、从业人员数量、大药企入驻数量、年市场交易量均在全国前列,但源头没有抓好,亳州有种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我只知道三家。”张凤鸣深以为虑。
据他介绍,办理种苗运营许可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育苗基地,有仓库;第二要有设备,如种苗的筛选设备、催芽箱、恒温箱等;第三要有专业的质检员。但绝大多数种苗经营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他们没种过地,根本不懂中药。有人要种子,他们就去市场收购,赚差价,不管种源和质量,只要叫这个名字就行。”张凤鸣说,政府更青睐那些建立育苗基地的品牌药企,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企业)做生意,而不是做种植。种子的来源依然是市场收购”。
不愿具名的品牌药企人士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亳州当地有百万亩药材种植土地,但种苗的来源并不正规,“从全国各地贩运过来,同时也往外面卖。”
劣质种苗曾给亳州带来极大伤害。一位从事中药行业的亳州市人大代表介绍,亳州谯城区的药材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70-80万亩,但到了2009年倒退到50万亩左右,“主要是每年从外地引进劣质药材种苗,导致质量、产量双双下降,甚至缺苗、死苗、不出苗的现象时常发生。部分药农改种农作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每逢种苗成熟季节,种苗贩子会奔赴各村庄购买种子,通常做法是将新种子和多年卖不掉的陈种子掺在一起后再进行转卖。由于贪图价格便宜,每年都有一些药农因买到假冒伪劣种苗上访,但假种子并无批号标记,无法追究责任。
“假种子、假技术、假广告,市场上无证经营的‘三假’企业很多,这最危险。”张凤鸣说,做好种苗繁育基地,既能将好的种苗推广给种植户,又可以统一技术指导,提高产量质量,但困扰在于假种、劣种泛滥,冲击正规市场。
对此,亳州药监局局长刘青山介绍,与药监局一起,农委也是此次“两打两建”专项行动的主力军,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加强种苗监管。
“中药材是特殊的商品,既是农副产品又是药。在农民手里、在农贸市场,它就是农副产品;一旦进入药厂、批发公司和医疗机构,就是药。由农副产品转变为药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从某种意义讲,它还不能完全受药品管理法的约束和调节。”刘青山表示,这就是农委介入的原因。
流通积弊
在亳州药业发展局局长沈振清看来,最难监管的环节还不在种植,而是初加工阶段。
“亳州之所以屡屡出现药品质量危机,主要集中在交易中心的散户。”沈振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他介绍,散户目前在亳州市场占据80%以上的份额,不少正规企业,也从药商或散户手中收购中药材。缺少正规生产流程监管的中药材,便通过这个渠道流入市场。这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中药材不仅在亳州销售,更通过当地交易中心,流通至全国各地。
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总经理、康美中药城运营总监李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在他看来,交易中心除了卖的东西是药材,其他和农贸市场没什么两样。
药企天士力提供的一份报告分析指出,在种植与生产加工环节之间,尚有一段真空,这就是中药提取环节,也就是药材成为饮片之前,行业常见的初加工。
违规硫磺熏制中药便产生于这一环节。硫磺熏制中药是传统的中药保存方式,且因卖相好拥有价格优势,故而屡禁不止。但价格高昂的烘干设备,显然不适合当地农户。
亳州千草饮片总经理李继武认为,最典型的便是当地白芍种植的案例,“(药农)辛辛苦苦五年才可收获,正常三、五天晒干了就能卖个好价钱;但赶上天气不好,里面淀粉含量比较高,表皮发黏发霉,白芍就卖不上价了,农民能眼瞅着好几年的辛苦扔了吗?”
在亳州市区周边乡镇,有一些农民收获新鲜药材,粗加工或不加工,直接贩卖给大小药材商人、饮片厂甚至药企代表。这部分药材打着农副产品的旗号,药监部门无从插手。
按照政府规定,饮片企业不能直接从市场采购饮片。但除了个别大型药企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多数药企需在市场上采购新鲜药材,或为便捷,违规直接采购饮片。
“这种现象很普遍,无形中就造成了市场有一帮人私自加工饮片,没有正规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很不可靠。”不愿具名的亳州药企人士说。
另一方面,行业人士分析,具有中成药经营资格的药企很多,渠道过多导致竞争加剧。“不少医药生产、批发企业为追逐利益,互相压价,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最终导致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有一些药厂、医院只收购次品,反正做成药品后价格一样。”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了解,国家药典只记载了590多种中药材,而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常态销售的品种近3000个,其中亳州地产药材不过十几种,绝大多数中药材来自全国各地。
交易中心的客户则更为复杂多元。有些是饮片厂、制药厂采购员,有些是来自外地的药商,甚至包括前来直接采购药材的诊所、药房、医院工作人员。
按监管部门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从中药材市场违规采购中药饮片调剂使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还必须参与药品集中采购。
湖北药商王大章、亳州药商王红星、湖南药商杨诸等多位经营业主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他们经常看到各地中医院的车辆停在交易中心附近,购得一批药材后,人车离去。
亳州市药监局副局长王险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一情况的确存在,这与来源地政府的管理不力有关,而通过这种方式采购的药材、药品,即便合格,其行为本身也是违规的。
重塑监管之路
国家药监局部署“两打两建”行动以来,亳州市涉药相关部门的神经一直都在紧绷之中。亳州共有4名副市长、30个相关部门参与此次专项行动,规格和规模都是历年之最。
但往鉴显示,在规范缺失的情况下,药监、农委、林业、工商、公安等多部门监管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种植归农业部门管,生产归药监部门,流通归工商部门,出口还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多头管理,出现问题就相互扯皮。”某行业观察人士说。
刘青山介绍,亳州目前已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庄四级监控网络,各级负责人按职权进行监管。但坐拥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亳州当地生产出来的药材成交量只有20
亿元到30亿元,只占总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只要到市场我们就监管,可我们市场的药材种类在2500种到3000种,一年的交易额在200多亿。监管难度很大。”
张凤鸣认为,解决中药问题要抓住两头,打假应该在顶端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的用药企业、医院专门买假药。”他表示,现在药品市场价格比较透明,不掺假利润就很低。掺假之后再按市场价格成交,医院和药厂的质检员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制假人对常规检查已经习以为常。(监管部门)知道加工点在哪,(制假者)明天就搬了,亳州有的加工点就搬到了河南商丘。”他说。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重塑监管之路的另一个关键点在GAP的普及。
为了推进规范化生产,2002年,国家药监局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引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涉及从种植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山西陵川县,地方政府因对GAP的种种不适而陷入困境。流于形式的GAP基地,制约着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同样的难题也在考验着安徽亳州。
“我们在探索规模化种植的路子,这块不是政府一说就能够马上实现,现在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沈振清说,亳州的做法是大力发展合作社,组织规范化种植;对合作社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和法律培训。
针对中药出海的难题,刘青山表示,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中国的强制检验标准当中,有一些标准或者执行不严,或者没有制定。
与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一样,中药在国内外也是面临双重标准。比如出口到东南亚的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浓度是30PPM,而国内新制定的标准是150PPM。“过量肯定会有危害,但我国有我国的实际。”刘青山说。
他解释,国内中药多少年来都是用二氧化硫(硫磺)熏蒸,如果现在戛然而止,标准制定为30PPM,很多设备都跟不上,没有其他的工具代替,老百姓一年的收成马上就没了,“政策制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是发展当中的一个过程。”
(注:本文为《国家财经周刊》2013年第19期封面报道《中药安全链调查》中的第一篇《问诊产业链“顽疾”》,实习生郝陶锐、陈秋硕亦有贡献)
第二篇: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撬动产业链 打造金融链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经常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进行银政、银企合作。
农村金融机构跟政府合作,可以政府的信用或资金作担保,缓解“三农”融资难并为贷款加上安全锁。在以往的实践中,有过地方政府为“三农”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基金,或组织成立担保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担保的案例,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项目中,银政合作的效力和效益更大。
而农村金融机构跟企业特别是有能力形成或带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合作,一则可以由这些企业以雄厚的实力为其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担保,二则可以借助这些企业产业链上一线人员本地化、熟悉当地状况的优势,由这些人员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前调查关和贷后管理,从源头上减少贷款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龙头企业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在产业链上占主导地位,拥有产品采购、销售的渠道,在一些地区,一些企业的采购、销售网点比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还要多,分布还要广,金融机构如果与这些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增设了网点,拓宽了服务渠道,延伸了服务触角。农行内蒙古通辽分行与永业集团合作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如农行奈曼旗支行行长所说的那样,通过依托永业科技服务站为当地农户提供担保,农户贷款由“点对点”变为了“点对线、点对链”。
当前业内对产业链金融讨论的比较多,金融机构应找准产业链金融的突破点。与龙头企业合作,对接和整合产业链上各主体的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渗透至整个产业链,打造“金融链”,与产业链各主体共生共荣,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关注银政合作,银政合作与银企合作有时相互关联和交叉,其中的金融机遇与风险控制,值得金融机构认真研究。在采访中,农行通辽分行行长王建军就表示,该行将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共同探索银政、银企合作的新模式,全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三篇:中药安全
核心提示: 中药产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超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编者按中药产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超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和推动中成药企业做大做强,但是,中药材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甚至在某些品种上变得更加严重。有中医药专家即表示,不只一般中药材,就连中药中代表最高品质的“道地药材”,近年来出现质量不稳和药力下降的范围也开始扩大化,一些老名医所开药方的疗效也大不如从前,我国中药材存在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但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已实施11年之久的GAP认证政策却收效不大,而且在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方面与国际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积淀千年之久的中药材能否重塑“好药材”的身份,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药材好,药才好”。这不单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对于国内中草药企业而言,更意味着质量和安全。源头难题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但中药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甚至在某些品种上变得越来越严重。
“中成药的疗效直接由中药材决定,而中药材的品质好坏则由土地、雨水、气温等因素共同决定,如果大家担心西红柿被打了激素、韭菜用了杀虫剂,为什么会觉得同样生长在土壤里靠天吃饭的中药材就有理由安然无恙呢?”昨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入秋时节,自北向南,全国有土地耕种范围内,作为经济农作物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近千种中草药,已先后进入到各自的成熟收获期。从田间收获、粗加工,交由收药的商贩或送到附近的交易市场,经过又一轮的挑选和装拣,运输至上千公里之外的制药工厂,一种草药真正实现其药用价值的一生才刚刚开启。
“中药材经过必需的炮制工艺,将最大的药效激发出来并加以保存,然后按照不同用途被制作成不同的产品和剂型,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两个步骤,一是药材,二是炮制,先天的药材因素占了更大的成分。”上述教授表示。
而这一点,也正是让许多中医界老专家们心焦的关键所在。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品中60%以上因“绿色壁垒”,我国出口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和加拿大的食品受阻总计达2298批次,其中,植物源性中药材受阻85批次,特殊膳食受阻79批次,动物源性中药材受阻24批次,以上三类产品占总受阻食品的8.1%。受阻原因则主要是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包装不合格等,其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超标尤为严重。事实上,严格控制重金属、农药残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这使得出口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而且很多企业也还没有掌握国外关于植物药重金属、农药残留标准数据,以致出口屡屡受挫。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4月起,日本决定继续执行有关人参等5种中药材农残标准,同时计划对甘草、黄芪等15种中药材农药残留标准进行重新设定;而韩国也公布了中药重金属与农残许可标准与检测方法——在中药材主要出口国不断提高进口标准的背景下,中国以农户耕种方式培育的中药材安全问题再次被敲响警钟。
一家NGO组织近日公布的《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全国9个城市(包括香港)的9家连锁中药房所售药材的23种65个样本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包括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云南白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湖南九芝堂零售连锁有限公司等药店购买的65种中药产品,检测结果显示,共有48个样本检出农药残留,其中26个样本检出6种已禁用农药的残留,其中包括甲拌磷、克百威、涕灭威等高剧毒农药,占总样本量的40%。由于我国对中药材最大农药残留量标准的规定数目非常有限,参照欧盟农药最大残留标准发现,部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数十甚至数百倍,其中,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检出甲基硫菌灵残留量为51.6毫克/千克,超标500倍。“中药材与化学农业模式下的其他农作物相同,病虫害的防治严重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这是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上述报告称。“道地药材”也中招 “中药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防止病虫害和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地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药力下降、毒性增大,一些用了几百年的(经)验方收不到疗效,很大程度上是源头的药材环节出了问题。”上述教授说。该教授向记者介绍,更严重的是,不只是一般中药材,近年来,即便是中药中代表最高品质的“道地药材”,出现质量不稳定和药力下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临床上一些很有声望的老名家,也经
常会遇到开方疗效不如从前,甚至‘吃不准’的状况。”他说。中药文化中一直强调“道地药材”,即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杭州白菊、四川贝母、淮山药等“地名+药名”道地药材的命名方式,已经成为公认的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疗效确切的代名词。
“和农业作物一样,中药材种植也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不仅直接受天气的影响,更依赖当地水土资源,”前述教授表示,“土地面积缩减,工业化带来的废水流入土地、废气污染空气,废渣更是直接埋进土壤,毁了中药材的根基,种出来的药材怎么会和以前一样?” 标准技术落后事实上,由于中药材农药和重金属等问题愈演愈烈,我国借鉴国际种植业经验,在2002年实施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通过对一些中药材生产基地认证,严格控制农药使用,保证优质药材种植和供应。
“初衷是好的,但是距离国家希望达到的‘零农残’还相差很远,国家在政策上也没有充分体现优质品种的鼓励扶持。”华北某GAP种植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种植中心是国内第二批加入GAP种植基地的,“当时的想法是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早加入既可以保证产量,也可以提高质量,给自己供货的同时给别家供货,一举两得,而且当时政策承诺说会考虑在产品定价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上述负责人说。但随后的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他的预期,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的干旱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农药用少了根本控制不住,虫子到处爬。”他说。而分片承包给当地农户种植的部分也因为收益不好,减产很厉害,大家慢慢没了当初的热情。
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于GAP的描述中,该法规是以“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国际化标准为终端标准,规定了中药种植、采收、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不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生长期做出了严格限制,还规定中药材产地应符合国家生态标准,如“药材的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等。中药GAP认证的目的在于运用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手段,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项政策至今已经11年了,效果是有的,但是以往是鼓励为主,现在的状况下,有必要强制执行了。”前述专家表示。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主席任德权介绍,如今国家对中药企业实施GAP,以鼓励为主,并不是强制性的。今后需要“扶持优质企业,实现优质优价”,对于不符合GAP规范的企业,即使认证通过了,也要坚决淘汰。
任德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下一步,对于禁用农药的生产和流通,监管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从源头上堵住其进入中药生产的可能性;鼓励中药企业和农民对接,按照企业的需求下订单,从源头把控材料安全;鼓励大企业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或者共建共享,形成一两个货源基地,以稳定货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近日向本报发来的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中药出口上升势头迅猛,出口金额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9%,呈量价齐升态势,增量来源于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的大幅增长。但细究原因不难发现,中药材近两年来的国内价格连续上涨,主要是因为国际客户尤其日韩及东盟客商在去年减少了采购量,导致今年上半年库存下降,而加大了采购量,同时刺激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扬。
但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问题仍然是我国中药出口和国际化的最大障碍。资料显示,在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方面,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可以对中药材中的一些剧毒农药,如六六
六、DDT及部分有机磷类等24种农药单体进行检测,但一些在中药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农药还涉及很少。就涉及的中药种类而言,我国关于有害残留物进行相关研究的中药材种类还不足百种。
第四篇: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调查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调查(上)
中华民族中医药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绵延上千年。目前,中药业在“回归自然”浪潮中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已经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我国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行政保护等方面。记者经过多方调查对我国中药产权保护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据统计,薄荷的中国专利共申报有16件,国内申报有8件,外国申报为8件。尽管在专利数量上中外平分秋色,但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其中美国箭牌糖类公司独揽4项专利。而我国的专利只是薄荷藕、薄荷茶水等,市场空间极为有限。素有“薄荷之乡”之称的江苏里下河地区,至今却没有1件有关薄荷专利的申报。
据记者调查,遭受薄荷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银杏目前中国专利共申报68件,外国人申报有4件,但其仅有的4项专利却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专家预计,江苏邳州银杏资源丰富,但未来很容易落入国外公司的专利
“陷阱”,后果将令人震惊。
记者还在同仁堂、达仁堂等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的商标由于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信誉,所以能够在同行业中一直保持着竞争的优势。但记者了解到,一些中药企业存在着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平均40家企业才有1家企业注册商标。而一些企业商标过期后不续展,致使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花高价再将商标购回,令人痛心。
从中成药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上中药销售额每年约有160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洋中药”所占份额达80%,韩国的占10%,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只有5%左右。国外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是从中国进口,目前我国出口中药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卖,成药比例不足30%。中药专利在国外申请只有近千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且这些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难事出有因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振中介绍,随着人们对西药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中药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中药知识产权流失很严重。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董治良表示,中药知识产权侵权事实的认定比较困难。中药通常由复方组成,在制备成中成药后,根据现有的分析和检测手段,不易分析出它的原始配方和生产工
艺。实践中,专利权人认为他人可能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但拿到他人的产品后,无法与自己的专利产品进行比较,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侵权。另外,发明人对中药专利认识上有误区。他们认为,专利保护的中药组合物,一旦经他人增减一味和几味中药,即可不构成侵权,因而认为专利无法保护其核心技术。
尽管国家于1993年颁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莫纪宏研究员认为,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主要出于政策性考虑,这种保护主要着眼于中药品种,而不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保护生产者,通过控制中药生产来控制中药的流通,对销售者的保护比较弱;给予中药权利人的主要是制造的专有权,而销售权、使用权等权利则比较弱。
这种行政保护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它可能使企业对一种中药品种形成垄断,有利于促进个别企业的发展,但对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不利;也可能抬高中药的价格,侵害消费者利益。这种保护方式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相对有效,但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控制力减弱的条件下,相对有效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这种行政保护仅在国内适用,很难与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接轨。
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周超凡研究员认为,目前,国家采取的中药品种保护对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保护只在国内起作用,中药如何能走向世界,取得世界上通用的专利保护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第五篇:中国中药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筹
中国中药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主要开展以下业务:“区块链+中医药”技术、流通模式研发及探索,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医药溯源、防伪、供应链去繁琐化、价值透明化等功能,从技术角度对传统中医药流通生态增效、赋能;产业孵化:基于区块链技术,设立“中医药区块链产业投资基金”;.国际合作;传承教育;创新再造;组织、参与国际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相差的专业论坛及学术交流会;组织、参与修复中医药典籍,并使其数字化、多语言版本化;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等。
发起单位:
禾影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
拟任负责人:
陶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中药经典名方的技术服务、标准服务、科研立项、人才培训、信息服务、调查研究、品牌建设、商业合作等。
发起单位: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拟任负责人:
刘菊研(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王智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所 教授)
中国中药协会工艺工程与装备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工艺工程与装备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
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加强设计、设备、生产、企业服务等会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技术进步,形成资源共享。促进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和装备智能化,推荐中药生产绿色环保与节能降耗,提升中药生产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发起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黑龙江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葵花药业集团、黑龙江迪尔制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周口制药机械厂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杨友群(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