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国B2B研究中心注)
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国B2B研究中心注)
一、浙江省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海宁市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富阳市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慈溪市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绍兴县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广州市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东莞市
44、中国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
45、中国文化用品产业集群中山市
46、中国灯具及灯饰产业集群
47、中国机电产品产业集群佛山市顺德区
48、中国家具产业集群
49、中国家电产业集群佛山市南海区50、中国金属加工产业集群
51、中国纺织产业集群佛山市禅城区
52、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惠州市
53、中国电子产品产业集群开平市
54、中国水暖器材产业集群云浮市
55、中国石材加工产业集群江门市
56、中国摩托车产业集群阳江市
57、中国刀剪产业集群
三、江苏省宜兴市
58、中国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59、中国工艺美术陶瓷产业集群江阴市
60、中国精细纺织产业集群无锡市61、中国电子产业集群张家港市62、中国冶金及金属加工产业集群昆山市63、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64、中国精密机械产业集群常熟市65、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太仓市66、中国润滑油产业集群吴江市67、中国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兴化市68、中国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泰兴市69、中国减速机产业集群靖江市70、中国船舶修造产业集群东海县71、中国水晶产业集群南京市72、中国化学工业产业集群南通市73、中国家纺产业集群徐州市74、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四、福建省福州市75、中国显示显像产品产业集群厦门市76、中国商用电子产品产业集群晋江市77、中国休闲运动鞋产业集群石狮市78、中国休闲运动服装产业集群漳州市79、中国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南平市80、中国林业加工产业集群
五、山东省青岛市81、中国电子及家电产品产业集群烟台市82、中国葡萄酒产业集群寿光市83、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淄博市84、中国工艺玻璃产业集群德州市85、中国玻璃钢产品产业集群
第二篇: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吴利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长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省各种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十分明显,据初步估计,在240多个建制镇中传统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就接近60个。此外,苏南地区的IT产业、晋江的制鞋业、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北清河的羊绒和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等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当然,其中大多数都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产业发展出现了集群化趋势。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它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重要的关注对象。本文在回顾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集群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一、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特征
1。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兴起
产业集群并不是现代经济才出现的组织方式,欧洲早在19世纪就存在不少特色“产业区”(马歇尔,2005),只是当时没有被称为产业集群,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深入地研究。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都可以看作典型的产业集群。但是,建国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产业范围扩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准集群“,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比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界定标准的缺乏与识别手段的限制,对于产业集群的准确数量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由于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识别存在严重的泛化问题,将产业与产业集群混同,或简单地将产业集群等同于主导产业,所以不同学者对国内产业集群数量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2001年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对全省的产业集群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在88个县市区中的85个,共有产业集群800多个,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而全国各类产业集群则达数千个,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顾强,2004)。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列举了全国主要的产业集群,共有736个(倪鹏飞主编,2005),虽然比上面浙江省所列出的集群数量要少,但也还是存在泛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此列出的只是一些经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并研究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现象,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产业构成与基本特征等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表1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省份
地区
产业
省份
地区
产业
北京
中关村
信息产业
浙江
安吉县
竹制品
河北
辛集市
皮革
绍兴县
印染、制造
清河县
羊绒
嵊县
领带
江苏
苏州市
电子、服装
诸暨市
袜业、衬衫
昆山市
电子
义乌市
小商品
吴江市
电子
永康市
五金
浙江
萧山市
化纤
衢州市
羽毛球
宁波市
服装
临海市
彩灯
鄞县
服装
福建
晋江市
服装、旅游鞋
余姚市
模具
江西
景德镇
陶瓷
永嘉县
纽扣
山东
寿光市
水果、蔬菜
平阳县
塑料编织
广东
潮阳市
针织
苍南县
标牌
澄海市
玩具
瑞安市
摩托车配件
佛山市
陶瓷
乐清市
低压电器
顺德市
家用电器
海宁市
皮革
南海市
布绒玩具
平湖市
箱包
江门市
摩托车配件
桐乡市
羊毛衫
新会市
不锈钢器具
温州
鞋革、服装
深圳-东莞—惠州
计算机配件
湖州市
童装
2. 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省份之间,最后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下面分别论述。
(1)区域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出现.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沿海地区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得到发展,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块状经济十分活跃,形成各种产业集群或者说“准集群“。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呈现出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逐步“北上”的发展轨迹(倪鹏飞主编,2005)。并且,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展的态势.①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早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早于其他地区。目前,这里的典型产业集群主要有东莞电脑及相关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市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和石湾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汕头市澄海的玩具产业集群和潮阳的针织品产业集群,以及中山市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深圳等地区进行试点,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发挥靠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区位优势,吸收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依靠地区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选择投资地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信息成本,一般偏好已有外商投资的地方,使得这种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区集聚的特点,尤其是投资方向相同或相关的外资企业,这种“扎堆“的集聚倾向更为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区从发展之初就集中了大量的相关产业的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的集中地很快成为某一产业的集中地.随后,一些国内投资人也纷纷设厂,加入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行列,因而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内部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业的企业集群。
②浙东南地区
浙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2%。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朱华晟,2003)。这些地区的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大部分地区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享受到大量的政策性优惠,以温州和金华为代表的浙南地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一条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供销人员为骨干,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温州模式”.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永康的五金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诸暨的袜业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带动的话,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是以地区产业园区为主形成的.苏州、宁波及其周边地区依托临近上海这一经济、技术辐射中心,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等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许多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主要有苏州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等。
④环渤海湾地区
除东南沿海之外,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也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主要有山东寿光水果蔬菜产业集群、文登工艺家纺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辛集的皮革产业集群、白沟箱包产业集群、胜芳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集群,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在上述产业集群中,北京的中关村可以看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代表,发展比较早,其他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发展也较晚。这些特色产业有些是发挥传统的优势,在过去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安国的中药产业集群;有些是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在为城市工业的服务中,由城市逐步带动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先在一些点上干起来,然后逐步扩展,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最后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生产同类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有些则是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的,如寿光的果蔬产业集群.⑤其他地区
虽然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更是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浙东南地区。但是,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例如,中部地区有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集聚,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集中区等;西部地区有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也有集群化的趋势;东北地区长春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庆石化产业等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集群化趋势。不过,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同类或相关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地方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2)省市分布情况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这五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例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至今为止授牌批准设立的前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包括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见附录)。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
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块状经济“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董树荣,2005)。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和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目前,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温州市区打火机产量占世界的70%;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海宁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从表2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一些主要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都很大,其中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镇袜业、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永嘉桥头镇钮扣等都超过50%,而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台州摩托车、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诸暨大唐镇袜业等的产值规模则超过200亿元。
表2 浙江主要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义乌小商品
289
70%
永康五金
250
超过50%
绍兴纺织
737。8
33%
温州打火机
20多
80%(占世界份额)
台州摩托车
312
10。5%
宁波服装
500
12%
温州鞋革
439。5
25%
永嘉桥头镇钮扣
20多
85%
嵊州领带
100
90%
仙居白银
25%
海宁皮革
135
25%
铜庐制笔
27
40%
诸暨大唐镇袜业
236
65%
迂缓阀门
90多
30%
资料来源:秦海霞,《“小狗经济”的惊人能量》,《小康》2007年第2期。
此外,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产业集群也比较多.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大约占了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1/3(王珺主编,2004)。较典型的专业镇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揽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60个不同规模的“准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0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3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刘义圣,2005)。较典型的有泉州晋江和莆田的鞋业、厦门和漳州的视听产品、石狮的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漳州家具、福安电机电器、南安水暖器材、德化工艺陶瓷等.江苏省产业“集群化”推进也较为迅速,现已形成各类“准集群”约110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2004),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近40%。较典型的有昆山PC制造、常熟服装服饰、邳州板材加工、丹阳眼镜、杭集牙刷等。例如,扬州杭集镇的牙刷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占世界22%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赣榆县古河套村每年生产各类酒瓶盖达6。5亿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3)城乡分布情况
以上反映了产业集群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集中地区,然而在这些地区内部,产业集群往往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多出现在一些边缘地区、城市周边地区.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集群外,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而不是人口和产业更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例如,目前全国授牌的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这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区位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小企业是从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周边进行了各种园区建设。最明显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特色、专业村镇:由于“三来一补”带动而形成的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当初外资进入时,正是看重村镇土地成本的低廉,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温州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都是本地农民,且很多都是通过农村家庭工业而逐步形成,例如苍南标牌集群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器之都在温州市的柳市镇,等等。产业集群的结构和组织特征
(1)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
企业生产活动按所处产业可以分为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和低附加价值产业等,按产出的性质还可以分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一般中间产品生产等,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特征决定了集群的产业构成。从产业构成和生产形式来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覆盖了从纺织、制衣、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到医药、电子等现代产业,既有中间产品生产也有最终产品生产,既有有形产品生产也有无形产品生产,但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的发育还非常滞后(钱平凡,2003).虽然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但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轻工产业领域,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塑料、汽摩配件、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产业。大多数集群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重工业领域,只有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产业集群则出现较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数量十分有限。少数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个别地区。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组织结构以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产业集群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群生型,而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形成许多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中除极少数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和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成.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东莞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523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0家,三资企业1622家,民营企业4660家.浙江省总人口4600万,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1个个体、私营企业(吴德进,2005).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温州市,原本就没几家国有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78%下降到2000年的17%。这主要是中国改革的路径造成的: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比较滞后,而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以“大而全“组织模式为主的中国大型企业基本上难以形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集群核心。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与分类
1。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
(1)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就中国产业集群的产生而言,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才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如温州柳市镇的乐清求精开关厂,1984年7月创办时是一个典型家庭作坊,只有5名职工,年销售收入不到1万元,但是它抓住了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机遇,大力扩展市场,并且通过效仿、衍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柳市镇已有生产低压电器企业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2)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地方政府通常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四是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五是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七是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张曼茵,2005)。
2.形成途径与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地方基础、驱动因素等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类产业集群:
(1)依据地方传统优势,主要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根据传统优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以地方文化或企业家精神为基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或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温州是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传统吴越文化或现代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在这里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因素也是导致江浙其他地区大量出现产业集群的原因,它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集群最主要和最广泛的诱发因素。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很多,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一些手工业集群地区,如福建德清的瓷器、江西省万载县和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河南骡河的食品加工、江苏邳州的木材加工业等,主要得益于本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特色资源.(2)基于市场或交通等区位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发展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沿海一些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商投资,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形成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苏南地区、胶东半岛外资企业的大规模集聚等,前者形成的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品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一些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化交易集散地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起来,或依靠外部市场逐步形成。如福建晋江的制鞋、广东佛山的陶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
(3)与大企业相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
有些产业集群是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长春一汽制造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形成的企业网络、生产配套体系.另外,也有一些是通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逐渐形成的.一些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拆,鼓励工人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最后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最终形成类似于为核心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4)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本,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集中的智力资本密集地区,通过技术人员的自发创业,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依托中关村地区高校与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创办企业并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出现.(5)政府直接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依靠政府规划培育起来的各类园区很多,如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其中有些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园区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在“园区化"的基础上已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导下培育产业集群比较难以成功。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与驱动力量
以上对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但是,应该看到,就像产业集群内涵所预示的那样,每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东莞IT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晋江制鞋产业集群、温州的产业集群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例,来揭示产业集群在中国兴起的基本驱动因素。
(1)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莞IT产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承接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大量转移,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设备.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中游产品配套,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东莞承接日本、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电子信息、电子五金为主的IT产业集群,仅石龙镇就承接了日本美能达、京瓷公司、三协精机以及台湾EMC等产业的转移,形成年产复印机40万台、打印机60万台、照相机240万台的规模,还吸引北大方正等企业落户,形成电脑整机100万台、显示器150万台的生产能力(曾祥效,2005)。东莞的IT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毗邻香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低廉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外合作,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抓住90年代中期国际IT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本地,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目前,该集群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投入成本低廉和地区产业规模效应.②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目前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它依靠地区独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利用地区产业政策,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按原苏联模式规划建设的文化教育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学者云集,然而科研成果与经济脱节,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在中关村涌起,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从贸易和服务起家,进行了计划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尝试,到1988年成效显著,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北大、清华、中科院和“电子街”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小政府,大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到6000多家。同时,上万家电脑配件销售公司也云集中关村.此外,中关村的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地区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各种方式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关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王缉慈等,2001).③晋江制鞋产业集群
处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福建省,也有典型的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晋江是福建东部沿海一个县级市,土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从全国范围来看,晋江的经济规模并不算特别突出,但那里的一些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程度却是相当惊人的。目前晋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享有“中国鞋都”之誉,现 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鞋材企业2000多家,年产各种鞋类8亿多双,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已经形成以鞋材、鞋机、制鞋一条龙开发、配套齐全的运动鞋、旅游鞋产业链。2006年晋江鞋机总产值超过13亿元.晋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依靠地区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发展起步,发挥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把传统的手工加工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它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鞋行业在晋江既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也不具有浓厚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上的优势,又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依靠侨资和台资,以来料加工为主,以出口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合作与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使晋江制鞋业产生了群聚效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晋江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目前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是中国鞋业行业规模最大、覆盖层面最广、国际性专业性最强的展会之一,历经七届成功举办,博览会成效显着,被业内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称誉,总展出面积逾22万平方米,与会客商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上百个城市。
④温州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产业集群中最为典型的是温州市的产业集群。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国家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被国内外经济学者称为“温州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为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的纽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阳萧江的塑编、苍南龙港的印刷、市区的皮鞋、打火机、眼镜等。温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很有特色,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如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利用了劳动分工的效率,依靠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地区小企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也很有自身的特点。宁波的服装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优势,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制作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和第一套中山装,开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并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的第一次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许多服装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排料、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提高生产设备的加工工艺水平,全市绝大部分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大规模的机械化成衣生产代替熟练的手工劳动,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集团军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第二次浪潮,宁波服装也凭此奠定了在国内的龙头地位.这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但是,当时宁波的服装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在市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发展有放缓趋势.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帮助下,宁波服装产业开始走集群化的道路,由于原有基础比较好,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地区很快形成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内部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支撑条件越发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随着集群化的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于它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多,品牌优势很强,这在中国产业集群中是比较少见的。
(2)代表性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以上5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貌,但从行业类型、发展诱因、要素类型和主要经济优势等方面看,这些产业集群各具特点(详见表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而言,以东莞为代表的IT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资投入和海外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这类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保持地区的成本优势并强化集群内部发育.以温州为代表的低技术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就是以高度发达的流通网络为背景,实现低成本、低技术的经济规模扩张,但这类产业集群是很容易被模仿的,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是保证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是它依靠品牌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发挥这些品牌的市场效用,并且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是当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面对的困难。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国IT产业的市场脉络,培育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和IT人才。但是,作为中国知识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关村能否实现国外技术的本地化,能否成为中国IT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能否最终成为以创新为主、有自身发展动力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关村未来的长远发展走向。
表3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典型产业集群
行业类型
发展诱因
要素类型
主要竞争优势
东莞IT产业集群
机械加工制造业
优惠政策,区位
优势,外商投资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规模效应
晋江鞋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外商投资,开放
政策
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
温州乐清低压
电器产业集群
初级加工产业
市场机制,民营
经济
劳动力密集型
市场专业化,劳动力低廉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历史传统,产业
基础,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品牌优势
北京中关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
地区优势,政府
政策
技术密集型
知识、人力
资本丰富
三、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而非常需要政府在把握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概括地讲,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当前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产业集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例如,“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五金产业集群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2004年,小榄镇五金产业总产值从4525万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8%;企业数从47家增长到3079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4。6%;从业人员从4552人增长到82456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6。5%.绍兴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总产值从198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企业数从7家增长到162家,年平均增长率达18%;从业人员从4383人增长到20147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4%.尽管不可能一一列举所有产业集群的增长率,但由于产业集群的高成长能力,其规模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2。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制造为主,逐步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多个专业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某一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的现象也非常多见.例如晋江制鞋产业集群带动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由此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浙江省多个服装产业集群拉动台州服装机械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等等。此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也纷纷走上产业集群化的道路,如陕西户县的包装箱集群、湖北仙桃无纺布集群、江西文港制笔产业集群等,都是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典型,而且东北的汽车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内蒙古的乳制品产业也正朝产业集群方向努力发展。
3。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产业集群能够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群体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又逐渐升级与壮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目前品牌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和重要竞争手段(顾强等,2005).例如,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运动鞋服、陶瓷建材、食品加工、玩具文具等多个不同产业集群,共产生了安踏、七匹狼、劲霸、九牧王等几十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获得了包括“中国鞋都”在内的11个国家级的区域荣誉称号,“晋江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广东,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现已形成了“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等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的“杉杉”、“雅戈尔”、“步森”等著名品牌也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生的。2005年,山东省文登市“云龙”和“艺达”双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为文登家纺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极大促进了地区产业发展.4。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
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以浙江为例,温州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正泰、德力西等多家大规模企业集团,而且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探索。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形成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张,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0%左右的销售额(吴德进,2005)。广东顺德、惠州等地的产业集群中,诸多家电企业更是发展成为产业巨头,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5。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作为“西樵模式“的创造者,广东西樵加大升级步伐,建立了中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将引领百年纺织之乡实现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市场化原则,海宁建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行业信息中心等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功能机构;同时依托专业区,积极创建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雏形初步显现,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改善产业集群的总体结构状况。
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既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灵活专业化又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因而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讲,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入,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其他重要而独特的影响。
1。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非国有经济为核心构成的,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非国有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增长,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这都会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并确保改革的成果。例如,浙江省东南部产业集群极大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而北部的宁波、杭州等地产业集群成为外资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经济增长大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2003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基本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省的财政收入,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非国有企业。
2。有利于对外开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其发展,市场开放与对外交流都是其必要条件。没有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的自由迁移和产品的对外贸易,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企业的自由迁移,增加产品的对外贸易。同时,产业集群必定是外向型的经济,中国的产业集群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球市场的30%,河北清河的毛绒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3。大规模吸收劳动力,促进地区城市化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它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城市化。例如,温州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的结果,河北清河、山东寿光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促进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市场化改革并提高地区城市化程度,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中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业集群是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例如,河北的清河、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内蒙过的鄂尔多斯等地,都是因为一些产业集群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五、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手段.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几个明显的特征,即整体的不充分性和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行业相对集中和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发展阶段初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下面,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分析。
1.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即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基本集中在东莞、惠州、晋江、温州、宁波等地区。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因为中国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是没有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而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多种原因造成这些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各大中城市虽然集聚了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但过去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链条全部“内部化”了,由此限制了产业的集群化,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是产业集群没有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充分发育的重要原因。
2.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低要素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分工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发展服装、鞋帽、小商品、小五金、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市场机制下的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有关.从行业的特点来看,这些行业市场放开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门槛低、小企业比较有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容易在这些行业形成。但是,这种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来源也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由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末端,中国的产业集群更易受上游企业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低要素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为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较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少.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并非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基本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各专业镇聚集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仿制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和产品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所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合适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等等.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内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低于3%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还不足1%。
4。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
中国的产业集群绝大部分还没有发展成熟,许多萌芽性的产业集群面临着发展困难。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滞后之处。比如东莞的IT产业集群,国外企业的分支机构虽然比较多,但根植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游弋性(loose—foot)企业,已经有向苏州转移的趋势。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其发展远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缺乏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不能有效利用知识集聚的优势,能真正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的仅仅是其作为国内较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市场功能.5.受行政和地域限制严重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很大制约.如前所述,中国产业集群虽有相当的发展,但这些产业集群大多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带或者中小城镇,受地域经济条块分割的影响依然非常严重。结果导致产业集群多以镇、乡或“园区”为单位,覆盖的地域范围往往较小,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直到今天,不少企业的产权关系还很模糊,对政府部门的依赖还很严重,根本谈不到企业的自由迁移和集聚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很不完善,国内市场不发达,地方割据现象非常严重,资本流动、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等方面至今依然存在制度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2017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研究中心章程
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研究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发起并建立的专门从事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市场性研究机构。
“中心”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为依托,利用商学院现有资源及整合社会资源,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面向社会及服务政府、产业、企业,以“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中国和国际跨境电商产业新发展、新趋势、新业态为研究背景,以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研究导向,以推动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
“中心”以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和项目合作为主要工作,力争成为国内本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学术竞争力的研究机构,成为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规律、路径、理论等的教学科研中心、社会实践中心和价值服务中心。
第二条 “中心”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中国政法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中国政法大学的形象和利益,合法合规运作,保证“中心”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章 “中心”宗旨、使命、愿景
第三条 “中心”的宗旨是,以学术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服务;“中心”的使命是,为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把脉、献策;“中心”的愿景是成为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研究领军者。
第三章 “中心”的标志
第四条 “中心”标志的设计方案、理念诠释和使用规范。
第一款 设计方案(另附)第二款 理念诠释(另附)
第三款 使用规范
按设计方案设定的“图文组合方案”、“场景使用方案”和“色彩使用方案” 规范使用。
第五条 “中心”标志的价值
1、“中心”标志属于“中心”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品牌由“中心”标志和“中心”名称(或名称简称)组合而成,包括图形、色彩及中英文文字。
2、“中心”对该标志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以及成果注册以后的商标权排他性的使用权;
3、该标志将随品牌成为“中心”的无形资产;
4、该标志将在广告宣传、市场推广、媒体传播中,其无形资产会递增;
5、外单位使用“中心”标志需得到“中心”的书面授权。
第二章 “中心”的工作
第六条 “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工作、咨询工作、运营工作、人才工作、信息工作及日常事务工作六个部分。
第一款 研究工作
“中心”以中国和国际跨境电商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势规律性和动态性研究;
2、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中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纵向研究;
3、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理论研究;
4、跨境电商产业产业价值链协作关系研究;
5、跨境电商产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生态影响的研究;
6、跨境电商产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路径相关研究;
7、中国与日韩、欧美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对比研究;
8、国外跨境电商与中国跨境电商法律环境与国际贸易规则比较研究;
9、“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等。
第二款 咨询工作
“中心”以政府、园区、产业、企业为服务目标,开展以下咨询工作:
1、地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规划咨询;
2、地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管理咨询;
3、跨境电商产业企业经营发展专项咨询;
4、跨境电商产业(企业)走出去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法律咨询。
第三款 运营工作
“中心”遵循以学术带动研究、以研究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经营的运营发 展路线,开展主要以下运营工作:
1、项目研究与课题研究的近期与中长期规划,并按规划稳步实施;
2、针对政府、园区、产业和企业的特定需求,开展专项咨询服务工作。
3、举办“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成为领域最具影响力盛会;
4、汇编《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供业界交流;
5、编印季度《跨境电商通讯》或创办《跨境电商》杂志,为成员单位服务;
6、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专题培训和宣传推广等活动。
第四款 人才工作
“中心”吸收政法大学、商学院有关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参与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以提高其学术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同时,吸收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参与“中心”运营工作,以在“中心”内形成传、帮、带研究机制和育人机制。
第五款 信息工作
“中心”建立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领域的资料库、信息库,将项目与课题研究、咨询与服务案例、学术与交流活动等的工作和成果建成智库、项目库和解决方案库。
第六款 日常事务工作
“中心”的日常事务工作包括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的组织与管理、对外宣传推广、对外公关联络、校园资源整合以及行政、人事、统计、财务、法务工作等。
第七条 “中心”工作接受中国政法大学有关校部机关和商学院的指导。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中心”设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在“中 心”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中心”下设办公室或秘书处及若干研究分中心或研究部室,设名誉主任、主任、执行主任各1名及副主任若干名和办公室主任1名。
第九条 “中心”领导对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实施领导管理,分工分管,具体工作由“中心”办公室负责。
第一款 专家委员会
邀请各有关领域的专家参加,委员会设名誉主任、主任、执行主任、秘书各1名及执行副主任、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委员共约100人。
1、是“中心”的咨询顾问机构,主要负责中心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研究与 项目咨询、研究计划审定及研究成果评定和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
2、名誉主任由国内知名专家担任,主任、执行主任由学院及学术委员会推荐担任,并主要负责专家委员会的组织管理及学术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
3、执行副主任由校院学术、学科带头人担任,也可以聘请院外科、研、院、所和产业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家担任;
4、秘书处负责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联络工作和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
5、专家委员会的活动经费由“中心”下拨,并由“中心”办公室或秘书处负责制定计划及实施管理。
第二款 理事会
邀请国内跨境电商试验区、产业园区的负责人及领军人物、创业家、企业家参加。理事会设名誉理事长、理事长、执行理事长各1名及副理事长(单位)若干名。秘书处设秘书长、执行秘书长各1名和副秘书长、秘书若干名。
理事会会员单位约300家,其中理事以上会员单位不低于10%。
1、是“中心”的董事决策机构和资源中心,有章程,可独立运营。
2、主要负责“中心”重大课题、重大项目、重大经营活动的“集体决策”和可行论证与评估,对“中心”工作提供资源及合理化建议;
3、名誉理事长由国内知名专家担任;
4、理事长由理事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一届任期两年,可连选连任一届。理事长领导及主持理事会全面工作。
5、执行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任命,任期同理事长;
6、执行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由理事会秘书处(秘书长)邀请有关电子商务试验区和省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的负责人员、产业机构的负责人员以及产业代表企业的创业家、企业家担任。
7、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及理事会员会议通过,负责理事会章程拟定、工作流程的制定及秘书处日常事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根据需要,秘书长可推荐执行 秘书长1名及副秘书长和秘书若干名。
执行秘书长,主要负责支撑秘书长的工作,并在秘书长授权情况下对秘书处实施领导和管理。
副秘书长由理事会重要合作伙伴的领导担任,负责分管有关工作。秘书分工负责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及分工支撑秘书长、执行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的有关工作。
8、理事会根据自身及“中心”业务发展需要可下设有关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设主任1名及副主任和秘书若干名。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负责支撑主任工作。秘书负责各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支撑。
各专业委员会分设的秘书,统一归口由“理事会”秘书处领导与管理。
9、理事会理事会员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以总结和交流工作。理事会全体会员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以完善理事会章程及决定重大决策和重要人选问题。
第三款 名誉主任 主任
“中心”名誉主任由国内知名人士担任,为中心特别顾问。
“中心”设主任1名,由政法大学、商学院领导审核、任命。其主要职责是:
1、按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成员的集体意见,制定“中心”的工作规划、议 事议程、管理规章及运营管理方案;
2、负责“中心”的整体运营、安全运营及高效运营;
3、领导、管理“中心”日常工作及指导实施“中心”重大项目、重大课题 和重大活动,负责协调校、院资源的整合;
4、对“中心”专家委员会和理事会的运营组织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5、负责“中心”长远发展规划、经营计划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6、按学校有关规定负责“中心”行政、人事、财务、法务以及纪律与保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负责财务事项和财务收支的审批;
7、就“中心”的运营活动和活动安全向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8、工作对“中心”、学院和政法大学有关校部机关负责,并述职;
9、负责“中心”印章的使用管理和文件签发;
10、负责“中心”对外项目合作协议和经营合同的审批;
11、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主任可配设主任助理1-2名。第四款 执行主任 “中心”设执行主任1名,由主任提名和“中心”任命。执行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经营资源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其职责是:
1、支撑主任对“中心”领导、管理和决策工作;
2、负责“中心”重大项目、重大课题、重大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
3、主任不在位时负责“中心”的正常运营,代为履行主任职责;
4、负责完成主任交办的有关工作;
5、执行主任的工作对主任负责,并向主任述职。
第五款 副主任
“中心”设副主任若干名,副主任由主任、执行主任提名及由“中心”任命。其职责是:
1、按“中心”工作内容与范畴,副主任是某领域课题、项目、业务、活动 等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对该领域工作的绩效、质量和安全负责;
2、负责分管领域工作规划及工作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3、负责分管领域的经营工作及有关预算管理、项目管理、业务管理;
4、对“中心”的运营与管理工作及有关经营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5、向“中心”主任汇报分管领域工作总结及发展计划;
6、副主任的工作对主任负责,并述职。
第六款 办公室
“中心”设办公室,设专职主任1名及文员1-2名,主要负责对接政法大 学和商学院的有关联络工作。
“中心”办公室与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理事会的秘书处合署办公及实施“一体化”领导和管理。
“中心”办公室主任,原则上由理事会秘书长兼任。其职责是:
1、“中心”日常工作及各领域、各项目、各业务的资源配备与支撑;
2、“中心”工作任务的落实及督导实施;
3、“中心”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方案的拟定;
4、“中心”对外联络、品牌合作及新闻宣传与推广工作;
5、“中心”文件收发、文档管理及行政、人事、财务、法务以及纪律与保密 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
6、“中心”《通讯》编印、分发及宣传推广工作;
7、“中心”重大项目、重大课题及重大经营活动的流程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
8、负责“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理事会会员和单位的预审、登记、造册、信息管理及提供通讯和信息服务;
9、工作对“中心”主任负责,并述职。
第七款 研究员
1、“中心”按自愿原则,吸收校、院教师为“中心”研究人员;
2、研究员参与“中心”各学术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研究及咨询顾问工作;
3、“中心”对研究员颁发聘书和研究员证书;
4、“中心”根据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给予报酬。
第八款 特约研究员
1、特约研究员由经济界和产业界的咨询师、培训师、讲师、策划师、经济师、工程师及各领域学者和各学科教科研人员担任;
2、特约研究员的职责是协助“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3、“中心”对特约研究员颁发聘书和特约研究员证书。特约研究员的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无前科,无不诚信和学术造假记录;
2、热爱“中心”的事业,拥护并遵守“中心”章程;
3、支持“中心”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4、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中心”的工作、宗旨和使命;
5、积极参加“中心”举办的各项活动。
第十条 “中心”设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心”下属分中心或研究部室接受“中心”的领导和管理,并按期缴纳管理费。
分中心或研究部室可设在校外或外阜。
第四章 研究队伍
第十一条 “中心”的研究队伍由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共同组成。研究员、特约研究员共称“研究人员”。
第十二条 “中心”设立的专家委员会,其成员可对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及提供有关实践活动机会。
专家委员会成员也可以作为“中心”的特聘研究人员。
第十三条 “中心”设立的理事会,其成员可对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源支持,包括区域资源、研究对象与样本、经济数据与产业数据、项目资源与课 题资源以及产业发展报告等。
第十四条 研究人员在进行专题研究外,应参家“中心”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中心”承担的学术研究、项目研究和课题研究,参与有关咨询、培训、出版等工作,并在相关研究和交流合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第十五条
“中心”的研究课题主要由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承担,专家委员会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十六条 “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来自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等研究人员。
学术委员会委员大会集体决定“中心”学术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规划及学术研究发展目标,评估“中心”的学术研究工作,确定学术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侧重学术,而“中心”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工作,偏向及侧重产业研究及产业项目咨询和项目运营。
第五章 活动原则
第十七条 “中心”开展的学术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咨询活动、论坛会议、会展活动、编辑出版以及“中心”自身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经营活动,统称“活动”。
所有“活动”的开展,均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管理规定,并坚持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园区、产业、企业服务,为校院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教科研工作服务。
第一款 研究活动
1、研究活动应立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规律性、趋势性及共性需求问题,以跨境电商产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及产业集聚、产业辐射、产业扩散、产业转移、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等为研究重点;
2、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前热点与难点问题及满足产业、园区、企业发展需求;
3、研究成果应符合学术规范,研究活动应遵守学术道德。第二款 会议活动
1、“中心”在整合整合校院资源及“中心”专家委员会、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资源基础上,举办高峰论坛年会和有关专业研讨会;
2、论坛会议活动要符合“中心”的工作、宗旨和使命;
3、举办展会及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要报政法大学和有关部门审批。第三款 宣传推广活动
1、宣传推广活动包括“中心”自身的品牌宣传、市场推广和“中心”开展有关活动的宣传推广;
2、宣传推广活动及其传播活动要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第十八条 “中心”所属分中心和研究部室举办以“中心”名义做主办单位的活动,需提前90天向“中心”申报。
第十九条 “中心”在对本学术领域发展的热点问题、紧迫问题开展研究时,应提出研究报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中心”的研究报告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符合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同时应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十条
“中心”欢迎社会各界就“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有关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及研究合作与项目合作。
第二十一条 “中心”的研究工作采取集中规划、分散实施、统一管理的方式。“中心”为研究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以及力所能及的服务。
第六章 经费
第二十二条 本中心经费采取自筹形式。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咨询活动和会议活动取得合法收入。
第二十三条 本中心按照校、院规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主任负责制。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于2017年 月 日开始实施。
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可依据情况的变化和工作需要进行适当的修订。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研究中心理事会。
第四篇: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群的发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发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这类集群内企业的更迭速度较快。也有部分属企业领导型集群和混合型集群。这些集群通常是当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发展壮大后,带动更多企业创业而形成的。由于有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成熟企业的示范和带领,这类集群通常发展较为成熟,集群内企业较为固定、数量不甚巨大,集群内竞争合作秩序较强。
(3)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几个省。
(4)多数集群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少数集群步入成熟期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这个时期集群内企业较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集群内部竟合机制不甚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并趋于价格竞争模式。协调、稳步、持续发展是多数集群面临的现实课题。
(5)集群内大企业地位彰显 统计表明,服装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仅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5.37%,而工业总产值则占到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67.41%,销售收入占61.69%,利润总额占70.24%,平均职工人数占56.87%,产量占产业集群总产量的50%。仅占1/4的企业,用一半多的职工,创造出70%以上的利润,足见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平均水平,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中国服装协会)
第五篇: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一、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石材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675亿元,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9.21亿美元。根据我们协会推算全行业的经济规模大约在1 500—2000亿元。在全国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石材产业集群。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全国石材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对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统计,2006年全国24个石材产业集群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217亿元,占同口径石材加工企业总销售收入的32%。在对石材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各地提供的资料,福建水头仅石材市场的年交易额就达50亿元,惠安石工艺品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云浮石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20%,莱州石材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8%,大多数的石材产业集群地石材产业都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石材产业集群按规模和影响力可划分为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和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两个类型。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广东云浮、福建惠安等。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有:福建福鼎、罗源、安溪、晋江市永和镇,山东平邑、五莲,河北易县、平山、曲阳、灵寿,吉林蛟河,湖北通山,四川宝兴,陕西紫阳,广西岑溪、贺州,北京房山,内蒙和林格尔,新疆哈密、鄯善等20个石材产业集群。在福建水头,随着近年来康利石材、环球石材、高时石材等一些知名石材集团的入驻和溪石集团、华辉股份、东升股份、南星石材、新鹏飞石材等本地企业的迅猛发展,水头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石材企业集群。
按依托的内外部条件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又可划分为资源依托型和市场依托型两个类型(这里也可称非资源依托型,任何产业集群都离不开市场)。我国大部分石材产业集群属资源依托型产业集群,少数为市场依托型。莱州是资源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莱州拥有山东白麻、樱花红、晶白玉等二十多个石材品种,其中山东白麻的荒料年产量为100万立方米,莱州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了“中国石都”的称号。市场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主要有水头、云浮等。水头是一个石材资源缺乏的地方,它主要依托港口优势,利用国内外资源,依靠敢为天下先的水头人开拓创新,叫响“买石头到水头’’的广告语,舞市场兴产业,抓石材壮支柱,把一个并不盛产石材的滨海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产业集群;云浮原也是资源依托型的石材产业集群,在经过200余年的开采后,云浮依托的云石资源已经枯竭,目前云浮的石材产业集群也演变为“买世界、卖世界”的市场依托型的产业集群。新疆的鄯善因拥有花岗石资源,又背靠中亚市场,所以兼有资源依托和市场依托的优势。
按生产的主要产品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大理石及花岗石装饰石材、石雕、板岩三个类型。水头、莱州、云浮等大部分石材产业集群以生产大理石及花岗石装饰石材为主,惠安、曲阳以生产石雕为主,易县、紫阳以生产板岩为主。
按石材产业集群的布局形态来划分,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可分为带状产业集群与园区化产业集群。我国石材产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石材业发展的初期是由于人类对石材的需求推动了石材的开采,因此石材加工企业往往在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随着市场的开拓扩大,石材企业呈聚集发展的趋势。但是,石材业产品比较笨重,对运输的条件要求较高,石材企业往往聚集在交通方便的道路两侧,这就是云浮石材百里长街的主要成因。这也是资源依托型石材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的一般自然布局形态。除云浮外,山东莱州、吉林天岗、新疆鄯善等仍保留着部分这样的形态,这就是带状产业集群。但随着石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尤其石材国际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尤其是海运条件成为石材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沿海地区借助港口的优势,发展起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石材产业集群,其中以水头为代表,把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园区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同区化石材产业集群的典型。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石材消费集中的地区已经建起或正在建设一批石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都把集群建设与园区化建设或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首先是产业集群发展缺乏规划。由于我国的石材产业集群是自发产生的,大多缺乏总体的规划,包括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营销网络规划等。这方面除水头、莱州等几个大的产业集群做得较好外,总的来说比较欠缺。第二是总体水平较低。总体来说我国产业集群水平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存在大量的落后的矿山开采方式和落后的石材生产方式。落后的开采方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其次是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落后的石材生产方式主要是表现在产业集群中还存在数量较多的作坊式企业,这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第三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石材产业集群除了少数的大企业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缺少技术人员,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往往是你怎么干,我也怎么干,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第四是区域分布不平衡。由于我国的石材产业集群主要是由石材的进出口而带动起来,东部的产业集群较为发育,而中西部则发展较慢。在全国24个石材产业集群中,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共12个占50%,而西部只有四川宝兴县、陕西紫阳县、新疆哈密市、鄯善县4个。第五足分工协作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二、关于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1.石材产业集群要高起点规划
作好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最基础的工作。石材产业集群的规划首先是战略的规划,然后才是布局的规划。现在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环境的发展战略,如莱州的北方出口基地战略、水头的利用国外资源战略、云浮的“科技兴石”发展战略。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新的规划。战略的创新是规划创新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材产业集群要有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产业集群的市场定位。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大多把市场定位于工程投资(主要是市政工程)与出口。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党的17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石材产业集群的市场定位也应该从主要面向工程投资和出口转向面向工程投资、出口与消费(主要是家居工程和家居消费),这样石材产业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过去二三十年石材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石材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党的17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今后石材业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必将进一步提高,石材产业集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只有这样石材业才能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第三,在过去二三十年石材业的发展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后,石材业仍将是中小企业为主体。但是,各个石材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深切体会到,没有大企业的带动,产业集群很难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很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党的17大报告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提出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因此,石材产业集群要认真贯彻17大精神,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第四,石材产业集群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经济实体向社会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水平以及这个经济实体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是这个经济实体及其产品走向市场的一张名片,是经济实体宝贵的无形资产。我国石材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只注意做产品,不注意做品牌,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虽然,业内的大企业已经注意实施品牌战略,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产品竞争阶段。石材业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石材产业集群也必然会聚集大量的中小企业,如何组织这些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走品牌之路,创产业集群的公共品牌是必由之路。以产业集群的公共品牌建设带动企业品牌建设,使产业集群走上品牌战略之路。
第五,就布局规划而言,各石材产业集群地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取得了共识,石材产业集群必须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园区化发展战略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园区内要进行功能化布局,按产业集群的各种功能,如石材加工、石材物流、展示展销、机械制造、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作好布局规划。
2.石材产业集群要升级改造
现阶段,无论是水头、莱州、云浮等较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还是规模较小一些其它石材产业集群,在新的形势下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石材产业集群应当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石材业,逐步改造和淘汰落后的传统石材企业为指导思想,推进石材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同时推进石材业的企业管理升级。中国的石材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其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经验的引入,我国石材业呈现出既有采用原始落后加工工艺与设备的作坊式石材企业,又有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石材企业的多元化的格局。而那些原始落后的作坊式企业大量浪费石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十分不协调,必须进行改造升级,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
石材矿山开采业是石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石材矿山开采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石材业各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的。石材矿山开采改造升级的关键是采矿工艺的改造,要从原始矿坑开采、主要采用爆破工艺改造为台阶式开采、主要采用绳锯等机械切割工艺。其中,推广台阶式开采是关键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矿山资源,才能更好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台阶式开采、绳锯等机械切割工艺,淘汰原始矿坑开采、爆破工艺应成为石材业的一条产业政策。石材产业集群区的矿山和集群区企业的矿山必需从现在起就进行这种改造。
石材加工、业目前是石材业的主体,石材加工业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石材业的重点。石材加工业现代化首先要调整其技术结构,石材加工企业要在荒料切割、(大理石)大板挂胶、大板研磨与抛光、工程板及异型扳力加工等主要环节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全行业要提出明确的装备政策。其次,要调整其产品结构。一是石材加工业要从石质材料向石质材料加工与石制品加工转变。不但生产石质材料,更要开发生产应用于各个领域,标准化、舰格化、功能化的石制品。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使石材业成为石材与石制品工业。二是要开发生产更多的资源节约型产品,例如复合板、人造石、石质马赛克以及用石材加工的废料加工成的建筑材料等等。第三,要加强石材加工业的企业管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石材产业集群中的石材加工企业要做建设现代石材业的表率。
石材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创建环境友好型集群。现在石材产业集群总体来说在治理环境污染及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企业内物料的堆放、粉尘的排放、废渣废水的处理以及噪音的治理,这些都是集群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如何综合治理,组织力量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突破难点,把已有成功的经验推而广之;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实现石材企业的零排放。这些部是石材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
3.石材产业集群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石材产业集群也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石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我仅就集群服务平台的创新和石材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的创新谈一点看法。
石材产业集群通常是从石材矿山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聚集开始发展的。但为石材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服务的其他相关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服务平台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高低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前面我已谈到石材业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等相对较低,同时他们和大企业一样还需要装备配套、交通运输、结算融资、行业资讯直到通关等方面的服务,因此一个与石材业相关的企业与机构(包括协会)组成的服务平台的建立及水平的提高是石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如果说石材矿山开采企业与加工企业的聚集发展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构筑起高水平的集群服务平台,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应该是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方面水头已经走在全国石材业的前面。当这个服务平台的功能与集群内大企业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并结合存一起时,石材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这样的产业集群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我想本次研讨会在水头召开的意义主要在此。在此,我想就石材产业集群地石材协会的作用多说两句。现在的各级政府都是很精悍,协会集中了行业内的专家,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我呼吁各石材产业集群地尽快像南安市一样,把石材协会组建起来。
关于石材业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个问题与石材业的市场定位相关,前面我已谈到石材业要从为投资、出口服务转向为消费、投资、出口服务,要从仅仅生产石质材料转向既生产石质材料,又生产石制品。石材业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由石材构成的空间和石制品提供的功能。因此,石材营销要把这些空间与功能展示给用户,展示给消费者。这样的营销模式可以大大拓展石材业的市场空间。在这方面我们石材业应该向陶瓷业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推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地之间的交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市场环境和交通条件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东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西部石材市场与资源的开发日趋活跃,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间存在许多互补协作的空间。中西部石材业开发需要东部的经验及资金,东部石材业需要利用中西部的市场与资源,以及西部地区面对的广阔国际市场。尤其是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发展中,东部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学习与借鉴。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石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石材产业集群地之间的交流,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建议从这次研讨会开始i今后定期召开石材产业集群的交流会,由各石材产业集群地轮流与中国五材工业协会主办。以上建议请与会代表讨论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