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升咸阳县域经济总量的思考
关于提升咸阳县域经济总量的思考
近年来,我市按照“东进、西联、北强、中富”的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使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逐步崛起,县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县域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活力仍然不够,基础仍然不牢,发展仍然不平衡。如何迅速提升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做大做强我市县域经济,已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共同的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鸣,群策群力,共谋县域经济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9年末,全市有10个县、1个县级市,共11个县域经济单位。县域土地面积为9670.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4.8%;县域常住人口408.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6%。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51.86亿元,占全市的63.2%。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对县域经济考核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奖励,有力地刺激和调动了各县市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争先进位成效显著,考核位次全面前移
从2004年开始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以来,我市各县考核位次整体前移,县域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六年来,永寿、彬县、淳化、旬邑、长武、秦都先后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争先进位奖,彬县、淳化荣获2009年度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前十名奖。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09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51.86亿元,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50.17亿元,县域经济己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2009年,咸阳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31.3:33.8:34.9调整为2009年的25.5:43.0:31.5,五年间第一产业下降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3.4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收入逐年增加
11个县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3.42亿元,县均3.04亿元,是2004年的4.3倍,年均增长33.9%。其中彬县首次超过10亿元,达到10.53亿元;兴平、旬邑、泾阳均超过3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16亿元,县均1.29亿元,是2004年的2.94倍,年均增长24.1%。其中彬县首次超过3亿元,达到3.84亿元,位列各县之首;长武、兴平、三原、泾阳、旬邑均超过亿元,可用财力明显增加。2009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18元,是2004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武功共6个县超过全市县域平均水平。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7元,其中兴平、泾阳、三原3个县超过全市县域平均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偏小
2008年,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75.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3.29亿元;而我市2009年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50.17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04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
1.16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3亿元。2009年,我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在全省10市中
名列第4位,落后于榆林、西安和渭南,其中榆林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101.73亿元,西安市77.9亿元,渭南市51.26亿元,分别比我市高51.56亿元、27.73亿元和1.09亿元。
(二)缺少经济大县强县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能与全国百强、全省十强相齐并论的大县强县。就目前我市排名最好的彬县而言,生产总值60.1亿元,仅为全省十强县平均水平142.75亿元的42.1%;就我市目前经济总量最大的兴平市而言,2009年的GDP为88.34亿元,也仅相当于十强县平均水平的61.9%。
(三)工业经济比重偏小
咸阳多数县域工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终端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呈现单一粗放式增长模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全市县域企业发展后劲不足。2009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占当年GDP的39.5%,比全省83个县市平均水平51.6%低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十强县平均水平74.2%低34.7个百分点(与全省工业比重最高的志丹县86.4%、靖边县83.5%、吴起县81.7%、府谷县80.4%相比差距更大)。
(四)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监测指标中,我市县域GDP在全省83个县(市)中既有第10名(兴平88.3亿元),也有第66名(永寿17.5亿元);财政总收入既有第12名(彬县10.5亿元),也有第75名(淳化0.42亿元)。
(五)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近年来,虽然我市县域财政收入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对县域财政收入贡献非常有限,财政收入匮乏,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大多数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转移支付是维持运转的重要渠道。财政收入的严重不足,大大削弱县级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疲于应付人头费用,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延缓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进程,也影响了综合位次的提升。2009年,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4.16亿元,而同期财政支出达到72.9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同期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缺口达58.76亿元,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等办法来解决。就拿财政收入最好的彬县来讲,地方财政收入也只占其支出的四成。
(六)县域经济基础不牢
一些县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业、个别优势企业的依赖性过强,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像彬长旬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的开发,特别是长武县主要就是依靠亭南煤矿,渭城区主要依靠长庆石化等,一旦这些行业或企业市场形势发生逆转,县域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
一是思想观念要转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创新经营理念与经营思路。要发挥当地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立足县域搞建设,跳出县
域谋发展,以招商选资和发展龙头企业为抓手,主攻民营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形成有自身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二是区域布局要合理。要将我市南部六县定位为新型工业区,指渭河以北旱腰带以南的广大区域,重点发展建材、食品、电子、纺织、能化和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要有新突破;中部定位为特色农业区,指旱腰带以北的广大区域,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绿色果品、特种养殖、生态旅游等,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北部定位为能源化工区,指彬县、长武和旬邑,重点发展煤电及其煤化工业。
三是发展思路要清晰。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特色经济,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发要按照“特色立县,工业强县”的思路,要寻找并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北部五县特别是永寿、淳化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重点在绿色农业方面做文章;其余各县要把工业强县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引进大型工业企业,升级改造传统工业企业,出台政策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市上在设计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和权重时不要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分类考核,像淳化、永寿要弱化工业,强化特色农业,只要它们能够保护好自然环境对全市发展也是一种贡献。
(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我市要紧紧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做文章,积极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来咸投资,尽快把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一是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粮食是我市的资源优势,我们每年的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00万吨左右,除了满足自身口粮外,还有大量的粮食需要在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创立自己的品牌,走向全国。像武功的华丰牌方便面,兴平正在建设的金龙鱼和西瑞粮油项目等。二是发展绿色水果产业。要充分利用彬县、长武、旬邑、淳化、永寿、礼泉、乾县7个县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优质苹果产业带,国家级苹果基地县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我市的彬县、旬邑、淳化、礼泉、乾县荣获“中国苹果20强县”的宣传力度,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苹果产业。北部五县和中部旱腰带地区要大力发展新特杂果生产,实施百万亩杂果林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绿色无污染的畜产品才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南部县在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散户养殖;北部县要充分利用山沟坡地植被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处理好林畜关系的情况下,积极发展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发展现代畜牧业,精心打造咸阳的绿色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品牌。像淳化和永寿的土鸡蛋已经小有名气,但是规模还不大,没有形成产业。
四是发展绿色蔬菜产业。重点是要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关键是要打造绿色无公害的品牌,还要向山东的寿光学习,在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像泾阳的蔬菜还只是处在向本地供应鲜菜,没有进行深加工,更谈不上出口创汇。
(三)坚持工业强县理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要重视本土企业的成长。近些年,我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招商企业没有把促进当地的发展放在首位,更多的只是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更有甚者不仅不交税,连本地的劳动力都不用。相比之下,却忽视对本
土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关爱、培育和成长,像我市的彩虹集团在张家港、威海投资,偏转集团在威海投资,步长集团在山东投资建厂,就连铁二十局、陕西科技大学等都搬到西安去了。今后在重视招商引资企业的同时对本土企业也要在政策上多优惠,财政上多支持,发展中多帮助,使本土企业能够和外来企业站在同一平台共同发展。
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要按照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和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提高传统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使老企业焕发新活力。建议市级领导包抓各县市区尚有一定优势的老企业,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我市的纺织企业和电子企业业要抓紧挽救。
三是加快资源开发与转化工作。我市要向鄂尔多斯、榆林等市学习,在加快彬长旬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向载能工业和煤化工方面转变,加快煤转化为电,载能工业方面要进一步向“煤→电→铝”、“煤→焦→铁”的转化;煤化工方面要向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方面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是建立企业发展激励机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扶持和激励工业发展。如设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奖、纳税荣誉奖、扩大外贸出口奖、工业企业技改贴息奖等。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小城镇是实现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是信息和商品的集散地、产业的聚集地,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节点。
一是城镇规划要超前。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特别是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减少重复建设,力争30年至50年不落后。同时要处理好城镇扩建与城中村改造的关系,因地制宜,把握好城中村改造的节奏。
二要加快重点镇建设。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文化旅游型、商业贸易型、城郊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重新规划建制镇布局,继续加大撤乡并镇工作力度,使建制镇的布局更加合理。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使重点镇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近安家的主要阵地,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我们除了进入全省关中百镇建设范围的建制镇外,市上每年还应该拿出一定资金重点扶持10个重点镇的建设。
三要发展镇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咸阳发展的基础,乡镇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应当牢固树立乡镇强则县域强的理念,我们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镇域经济上面。因此要着力培育一批极具增长和扩张能力的经济强镇,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发展镇域经济,一是支持经济强镇扩大优势,确定2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镇作为全市经济强镇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帮助欠发达镇加快发展,选择10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大的欠发达镇给予重点扶持。
(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近三年,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2.6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1.67亿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35.9%,而同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4%,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一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根本措施。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强技能培训,坚持劳务输出与就地就近转移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把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我们应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项补贴办法,形成支撑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要着力提高企业职工收入。一是要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收益及全社会工资增长水平相关联的增长机制。二是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建立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指导价制度和相应的动态管理,要以劳动力市场工种(职业)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为基础,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三是人社部门要加强监察力度,对达不到相应工资指导线、市场用工不规范、达不到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劳动部门给予警示、处罚等相关处置,确保企业职工工资的持续增长。三要着力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2006年公务员工资规范性改革以后,公务员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全国统一标准)和地方性津贴补贴(各地方自己的标准)构成。目前我市公务员工资水平低,主要是地方性津补贴与省内一些市有差距,特别是与西咸一体化的大背景不相符。因此要提高公务员工资,当前就是要提高其地方性津贴补贴标准。同时要做好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改革工作,争取实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提高。
四要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就业上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大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在招商引资时既要注重大规模、高科技的项目,又要注重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多的项目,对耗能少、排放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给予土地利用、环评审核、项目审批、建设许可等方面的优先。三是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要把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场所如便民市场、早市、规范的地摊市场等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使灵活就业人员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四是鼓励公务员离职领办企业、支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创办企业。如广东省的韶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全民创业行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职、辞职领办和创办(包括受聘)企业,规定3年内保留其编制、身份、职级和工资福利待遇,工资续算、职称评定等不受影响,期间愿意回单位的重新安排工作。
第二篇: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文章标题: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全局谋一域,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打破徘徊发展局面,呈现提速增效态势,从2003-2005年,全市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
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近一倍,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总量的2和1.1;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全省的52和28。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基础薄弱、实力不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刚刚闭幕的市十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经济繁荣,增强经济活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作为我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加速发展工业、城市、县域、港口物流经济。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高瞻远瞩,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准***发展命脉;充分体现了广大党员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我们已具备基础和条件。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掀起的发展高潮已产生良好效应,我市越来越成为外来投资者优先选择的理想投资地。我市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集群效应,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陆续落户,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正在向高增长区推进。二广高速、广梧高速、广茂铁路复线改造、西江黄金水道整治等谋划建设,将有力改善发展环境,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良好的投资效应和集散效应。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粤港澳合作拓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化的大格局中,我市紧邻珠三角核心区,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正成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扩张的首选腹地。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战场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的决心、信心不动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放在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创税型、科技型、生态型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市直经济,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充分利用我市旅游经济、职业教育、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城市空间,盘活城市资源,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发展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培植特色经济;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港兴园、以园带港,科学布局和建设物流园区、工业加工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必须坚持环保发展、节约发展、效益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项目。坚持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以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率为重点,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行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积极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企业由低层次粗放型向高层次规模型、效益型转变。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护生态,回报社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篇:关于加快咸阳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咸阳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咸阳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2011年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8%,所以咸阳农村发展的成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近年国家统计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设立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监测。本文参照国家统计局小康监测的指标体系,在对礼泉县南坊镇、骏马镇调研的基础上,力图找出咸阳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与蓝图。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确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二、咸阳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成绩显著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4亿元,同比增长
5.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2、粮菜畜果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粮食九年连续增收,2012年粮食总产量200.2万吨,同比增长7.6%。水果总产量546.4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水果的77.5%和88.3%,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产量大约为全省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北五县与礼泉、乾县在全国20个苹果优质产业县之中。蔬菜总产量368.3万吨,增长6.2%,是西北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肉类总产20.5万吨,增长5.9%;蛋类总产10.7万吨,增长
2.8%;奶类总产74.6万吨,增长1.2%。
3、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6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低。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工作的展开,合作医疗参保率已达到99%,且补助幅度逐年提高;合作养老参保率大约为68%。贫苦救助、危漏房屋改造等力度逐年加大,民政救济资金量也逐年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上实现全覆盖。
5、村级民主更加规范。民主选举、村民代表制度已基本成熟,近年来先后建立了民政、财政等监督员制度,成立了监委会,对两委会的财务管理、土地征迁、民政救助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我市公民安全度调查显示,公民安全感较高。
6、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近年来,全市农村居民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小轿车数量逐年上升,物质生活更加宽裕。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大部分村庄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室等,配备了健身器材,组织了秧歌队、锣鼓队等群众娱乐团体,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7、农村环境更加美化。一是近年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二是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绿化美化;三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制度化。
二、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全市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农村或农业生产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阻碍着建设步伐的加快,根据调研,共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基础较差。近年来全市在道路整修、水利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全市农业基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一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差。现存的水利设施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且近年来土地征用对水利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二是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普及率较低。三是果区防雹网等预防性设备建设还不足。所以全市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2、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一是2004年的农业税取消后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大多数村集体也失去了经费来源,对集体或公益事业无力组织实施,村集体组织涣散。二是村级党支部后继力量不足。据骏马镇书记介绍,全镇837名党员从年龄结构来看:38.8%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26-35岁的党员仅占9.5%,25岁以下的仅占3.5%;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以下的占71.7%,中专以上的占13%(包括机关38名党员);而且知识层次高、年龄小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参与到农业生产建设。三是村干部收入较低。调研的三个村村支书收入大都是每月150元左右。现在村干部的工作动力主要来源于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支撑,长期来看,动力不足。
3、农村人才欠缺。一是表现在科技人员欠缺。首先县级农业科技人员较少,单人负责区域范围广,无法及时发现、预测农业生产的病虫害,且推广力度不足。其次本地农业科技应用推广骨干较少。现在农业老龄化、副业化现象严重。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较弱,根本无法承担起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重担。二是表现在管理人才欠缺。全市大小农业协会150多个,除个别外,大部分并没有起到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统一组织生产、统一销售的作用,在产品价格预测方面也无建树。归根结底就是管理等知识人才的欠缺。三是医疗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甚至出现过医疗器械无人操作的现象,致使许多群众都集中到省市大医院就医,增加群众看病成本。四是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各级政府组织培训较多,但实用性不强,没有和实践有效结合;且农民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认同感低,对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热情不高,无积极性;所以我市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屈指可数。
4、主导产业发展不明晰。调研两镇三村中,只有昭陵社区依据实际条件,在向阳的山坡发展石榴,山阴处发展核桃。其余都出现了产业发展不明晰,有引导无后续服务。一是体现在南坊镇随礼泉大环境发展苹果,却因自然环境所限只能发展口感较差的秦冠,造成销售难的问题,并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杂果。二是产业发展模式无竞争优势。调查的三个村全都是分散的经营模式,这也是全市面临的普遍形势。但分散的农户经营完全可以以合作社的模式组织,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组织村民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三是对果品销售定位不明晰。据南坊镇书记介绍,南坊镇的秦冠苹果较为难卖,大部分销售到果汁厂,但果汁厂也遇到经营问题。据了解,全市果汁加工90%以上是浓缩果汁,结构单一,竞争优势弱,同时加工果汁的原材料基本都是秦冠等的落果加工而成,相比以澳洲青苹为原料的果汁酸度不足,在市场上并无竞争优势,价位较低。四是产业发展有机率低。全市是果业大市,但调研的三个村仅昭陵社区为果业发展配套有万头猪场。近年来因为农民主要使用化学肥料,而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的比率较低,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水果口感较差。五是没有专业的销售队伍。南坊镇的群众水果难卖,找政府,上访等一系列事件,原因在于南坊镇并无专业的销售人员。
5、土地流转率低。2012年全市土地流转仅10%左右。一是在调研的三个村都存在的因土地政策的长期不变造成“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现象,加上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部分土地“摞荒”无人耕种或仅耕种一季,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二是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村民抱着“有地心里不慌”的思想不愿土地流转,无法形成连片的土地经营。三是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部分群众存在政策顾虑,不愿意流转。
6、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近年来,全市信访事件较多。一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敏感性问题,因村镇处理不当造成的群访事件。二是历史问题形成的上访,例如基金会遗留问题、南坊镇果汁厂问题。三是关于民政救济。部分曾领取救济款的群众一旦被取消资格会以信访为渠道要求救济。四是基层组织换届过程中造成的群众被利用型上访。五是因为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如南坊镇群众水果难卖的上访。
7、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较弱。合作医疗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部分问题,但最高报销比例对某些大病来讲还是作用有限。合作养老全面展开,但保障金较少,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已免除学费,但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依然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因病、教育问题返贫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就全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支农力度。首先是增强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其次是扩大高产创建规模,继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二是继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如滴灌、喷灌等设施,继续加强农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果业主产区防雹网建设力度,避免灾害性天气造成大的减产。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政策支持合作协会和生产大户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基础上,政府继续采取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全市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建设。在苹果等果业销售方面要加强品牌管理,强化品牌销售,树立全市苹果知名品牌。同时加大气调库建设力度,交叉销售,增加收入。蔬菜销售方面主要加强社区、超市等网络体系建设,增加精细菜占比。四是加大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从生产、收获和销售等环节对全市农产品检测农药残留等指标,真正成为群众的放心菜、安全果。五是对错过2006-2009年乡村道路建设的村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村内道路的整修可以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出台相应政策的方式解决。六是加大农村通信设施的建设力度,以便农民对农业生产信息的掌握预测。
2、以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2012年城镇化率为45.21%,按照国际上一般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城镇化速度则相对较快。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是全市城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使实际已经进城的农民能享受就业、子女上学等城镇公共服务。二是对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加收入,加快土地流转,改变农业副业化现象。三是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积聚劳动力和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本地产业链条延长,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四是从政策方面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改善本地产业结构,提升劳动力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增强发展后劲。
3、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一是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财政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二是继续加大主导产业支持力度。对主导产业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全
方位支持。三是在苹果、奶牛保险的基础上将政策性保险的范围扩展到粮、菜和杂果等。三是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展农民贷款的抵押范围,增加贷款限额。四是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和增加投资主要向农村倾斜,鼓励农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投资农业。五是加大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尽量回流科技、教育和医疗等人才。
4、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如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方面,要组织产业发展大户、技术专家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经营统一管理,指导产业发展,收集产业发展信息、推广应用技术、采购新设备、组织销售等服务。二是通过龙头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分享更多收益。如可以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农忙返聘种植的方式,一方面转变了经营模式,提高了收益,另一方面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5、培育发展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公益性服务体系。提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强人员配备、改善推广条件。二是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全方位服务,可采取政府订购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到公益性服务之中。三是加大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所等机构参与服务。可采取设立试验基地等方式构建服务渠道,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用性,构建学术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新技术推广利用和病虫害预防监管力度。
6、整合农村基层组织力量。一是增加村干部的补贴。村干部虽然不是全职人员,但事无巨细都需要村干部组织管理协调,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村干部从各方面考虑村集体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所以应适当提高村干部补贴,激发工作热情。二是要吸收年轻、有文化、有能力、懂技术、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之中,增加强党组织的活力。
7、加快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农民科技应用的培训力度,要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加强应用能力。二是对发展大户和协会组织加强计算机应用、管理和销售知识的培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三是充分利用协会组织加强周边农民新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四是对在种养殖方面创业的年轻人,从融资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发展。
8、培育主导产业优势。全市已形成粮菜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各县区应结合本地气候地理条件发展优势特色产品。一是继续支持苹果产业的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中早熟比例;结合PIC生猪基地建设加大发展有机苹果力度,提高苹果品质,加强有机苹果认证力度;扩宽产业发展链条,加大气调库的建设力度;开发苹果饮料、苹果醋等产品,改变浓缩果汁一支独大,品种单一,风险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大苹果销售推广力度,提高咸阳苹果知名度,改善咸阳苹果质优价低的现象。二是结合PIC生猪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大“果沼畜菜草”五配套生态果业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全市水果和蔬菜产业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品,例如礼泉的御石榴和山底御杏、兴平的油桃、彬县柿子和酥梨等产品。
9、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一是从政策上宣传,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愿意流转。二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建立一整套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订和备案、价格评估等机制;同时健全土地流转的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积极化解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纠纷和矛盾,确保流转有序。三是是以我市重点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利用好政策和资金加强城镇化建设,使更多农民能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强化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使事实上已进城定居的农民愿意将土地归还集体所有,便于流转。四是加强当地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转移步伐。五是制定奖励制度,对土地流转规模大的农户和流转成效较好的村予以一定资金奖励,重点要鼓励土地流向合作社和企业。六是创新工作方式,激励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例如高陵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杨凌的“土地银行”。
10、切实解决农村稳定问题。一是对上访者村组或乡镇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矛盾扩大化。二是对一些牵涉面较大的遗留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三是对征地、拆迁等矛盾较为集中的事件处理要谨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有不同意见的群众及时了解情况,解释清楚。四是将矛盾排查工作作为长期工作来抓,让群众有解决问题的渠道,将苗头事件及时解决。五是对既得利益者上访者要严格遵守政策办事,不能形成上访就有利益的怪圈。六是对缠访、闹访人员联系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1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提高农村合作养老的参保率,逐步实现全覆盖。二是继续加强合作医疗工作。扩大药品应用范围,针对大病、难病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限额。三是慢慢扩大学费减免范围,将高中部分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四是加大民政资金的补助力度,提高困难户、孤寡老人、孤儿的生活水平。
总之全市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绩,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艰辛的道路,需要继续扩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全市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咸阳农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
第五篇:路域环境提升攻坚行动方案
2022年路域环境提升攻坚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公路养护水平,推进公路养护和扬尘治理整治工作,打造“畅、洁、舒、美、安”的路域环境,按照市交通运输局《2022年公路扬尘污染治理方案》和《公路日常养护规范化实施标准(试行)》的要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路路域环境提升攻坚行动,结合所辖各路段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市空气质量“退后十”工作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大力推进公路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公路管养水平,为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贡献交通力量。
二、工作目标
围绕公路养护管理各项要求,按照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日常养护和扬尘治理整治工作的部署,做到公路道路红线范围内无杂物、附属设施管理有序、公路线形轮廓清晰,达到整洁美观的公路路域环境要求。
三、时间安排
攻坚行动自2022年3月21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
四、路域范围
五、工作任务
1.加强道路清扫力度。清扫作业以机械化清扫为主,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每日不少于“两扫两洒”,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100%,其他路段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92%以上,确保道路无扬尘。
2.道路红线范围内垃圾清理。加大力度清理公路道路红线范围内垃圾,重点清理护坡、边沟、锥坡和桥梁投影区的生活垃圾、建筑废墟、枯枝等,提高公路沿线环境的洁化程度,做到可视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
3.破损路面修复。
加大路况巡查力度,每日路况巡查不少于2次,对于发现的路面小坑槽及时修补,做到“随发现、随处理”。
4.附属设施修复。对缺失的里程碑、百米桩、示警桩、轮廓标进行补齐或扶正;对中央分隔带路缘石进行线型调整和破损修复;对损坏或缺失的防眩板和防眩网进行补齐或修复;对损坏的中央分隔带和路侧护栏板进行修补;对破损的桥梁混凝土护栏进行修复。
5.中央分隔带和路肩降土。在不破坏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对中央分隔带内的积土进行清理,对路肩形成反坡造成排水不畅的积土进行清理,对平交道口与主线连接部位的积土进行清运。
6.绿化修剪。对中央分隔带内影响车辆通行安全的绿化、互通区和匝道护坡绿化进行修剪、整理,对杂草、枯枝进行清理;在保护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对土路肩生长野树、杨树苗等非公路绿化苗木进行集中清理。
六、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管养单位要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职责,保证公路路域环境提升攻坚行动的有效推进。
2.集中整治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管养单位要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同步实施、分步完成”的原则,大力推进公路路域环境提升整治攻坚工作,力争在短期内使公路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公路秩序进一步好转。
3.总结巩固阶段(**月**日至**月**日)
分公司将对重点整治路段和所辖路域环境提升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查漏补缺,确保治理工作不留死角。各管养单位要积极总结经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管养单位要高度重视路域环境提升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严格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整治,确保攻坚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加强监管督导。为扎实推进公路路域环境提升攻坚工作,***将对各管养单位所辖路段路域环境提升攻坚工作落实情况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方式进行督导。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相关单位必须及时整改到位。
3.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和各管养单位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与各养护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联动攻坚,确保形成合力,使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及时报送信息。各管养单位要加强攻坚行动信息报送,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各阶段工作进展、任务完成情况和总结。
******
2022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