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四然”
>>人生“四然”(法师版)(2013-01-11 04:54:39)转载▼
标签:来是
偶然
去是必然
尽其当然
顺其自然 分类:品读人生
读后感:
(1)人有主观能动性,但相对天、地、社会,人又在寿命、能力、精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故人生既要拚搏之,又要适可而止,知进知退啊。
(2)“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人何不像风花雪月一样,依天地自然之道,多一些原始朴素敦厚之“质”,少一些粗浅自怜多情之“文”,来去无忧。
正文:
作者:夏辉
近日,因琐事繁多,生活劳累,心情颇不畅达,时常自怨自艾,脾气变得起伏不定,惶惶不可终日。朋友见状,劝我去趟附近的开福寺散散心,周末正好有一个佛学讲堂。
我去听了,刚好两个小时。法师讲了很多,只记下了四句: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回来后,细细咀嚼,暮寝而思之,不敢说是醍醐灌顶,但至少算得上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来是偶然。现在的科学已证实我们在成为受精卵之前必须要打败亿万个兄弟姐妹,也就是说我们降生的概率只有几亿分之一,这个数字实在太低,比中头彩的概率低多了,除了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外,没有第二种解释。人人都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是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海内孤品;人人都是稀世珍宝,人人都是一个宇宙。
《菜根谭》上说:“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这一波,知此都如何不悲?如何不乐?”生活中固然不要骄傲自大,但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不卑不亢,坦坦荡荡方是智都之所为。
去是必然。世上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公。主观的,客观的。可有一道关口谁也逃不掉,谁也躲不过,那就是人生的鬼门关。
一个人,不论他是四海之主的帝王,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满腹经纶的才子,倾国倾城的佳人,抑或是一贫如洗的贩夫走卒,青灯古寺里的僧尼,大限到来之际,都只能束手就擒别无他法。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知晓这一点,则一性寂然,自可起物外而游像先。生活会多一些闲情偶寄,增一分淡然,增一分自我;少一些名利权情,减一分难以自拔,减一分桎梏。
《小窗幽记》里说:“人生不得行胸臆,虽寿百风,犹为夭。”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仅有一次,来到这世上,千万别客气,只要不逾矩,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谁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尽其当然。世界很精彩,五彩缤纷,生气勃勃,因为是由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泥人张”。
陶渊明写过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虑。”哲学家尼采一生都在呐喊:成为你自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更是不遗余力地告诫我们要努力做到“自我实现”。人生中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去拼搏,让梦想成为现实。
是帝王,就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争取成为千古一帝;是将军,就金戈铁马,保家卫国,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才子,就舞文弄墨,悬梁刺股,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是隐士,就卧雪眠云,吟风弄月,琴棋书画诗酒花;是平民,就是出而做,日落而息,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每一天„„
顺其自然。当年孔圣人怀着匡时济世的宏愿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到头来还是未能如其所愿,只能退而著书立说,成万世之师表。因为人生除了自主性,可创性以外,还有天然的局限性:寿命有限,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时势有限„„这是生命无可奈何的一面,也是自然的。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只缘认得“我”字太真。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倘若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正如王安石所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都,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凡事尽我之所能,而后随缘随喜,顺乎自然,珍惜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则人生何处不青山!
第二篇:人生就是付出然后去收获
人生就是付出然后去收获?
保罗柯艾略,巴西著名哲理作家,他在其著名的《少女布莱达灵修之旅》中写道:
对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建造或者耕耘。建造者实现目标可能要花费多年,但终有一天会完工。那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亲手筑成的围墙里。在收获的同时,生活失去了意义。选择耕耘者则需要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应对季节的变换,几乎从不歇息,他们允许人生充满不考虑未来、不考虑收获的冒险。
建造者时刻关注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时刻考虑着我这样做会不会有收获,而耕耘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的人生信条是耕耘的过程就是收获。是选择做建造者还是耕耘者,其实是每个人人生的大问题。
努力了却没改变境遇,我们抱怨生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我们不得不为了能够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断努力,可生活的境遇很多时候不一定就会随着你的努力和巨大付出而发生改变。
于是,我们很多人就开始抱怨:抱怨自己平日工作很努力,却没得到高工资和升迁机会;抱怨自己对女朋友关爱得无微不至,女朋友却离他而去;抱怨自己艰苦创业,为自己的公司付出了这么多,公司最后却不得不关门大吉;抱怨自己为朋友付出了这么多,却在自己需要帮助时看到的是朋友的推诿;抱怨为家庭付出如此多心血,孩子却还是不长进„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付出就必然有收获。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吝啬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可当付出却没得到收获时,我们就会去抱怨。
抱怨就像慢性毒药,在使我们大脑中毒的同时,我们的人生态度也被其毒性感染。在抱怨的生活中,我们的意志不断受到消磨,就像可以“溃堤”的蚂蚁一样,精神之堤瞬间被生活的洪水化为乌有。
是时候重新审视“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至理名言了!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人生中九成的快乐
无法改变的是客观现实,但我们的人生态度却可以调适——做一个柯艾略所说的耕耘者,允许人生充满不考虑未来、不考虑收获的冒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们总相信天道酬勤,而不愿意相信付出真不一定就有收获。主观努力怎么可能完全决定客观结果呢?不一定所有的春耕之后都有秋收,不一定所有的春华都能收得秋实。
人生的本质不是不断地取得收获、到达目标,而是享受人生每一个过程。如果在意收获,人生一切的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曲径通幽就会被简单化为一个个干巴巴的目标与收获。人生中本可不断出现的快乐就被我们删减为达成目标时的瞬间快乐。就是说,我们丢失了人生中的九成快乐,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那一成的快乐。
人为什么做事情非得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者结果呢?人生的本来是快乐的,因为夹杂了个人欲望和野心,我们失去了本真的快乐;因为有了目标和比较,我们被烦恼纠缠不休。人生其实很好玩,人生本该很轻松,可我们总喜欢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人是一株树,人是一粒沙,人是一朵花,人是自然的一分子,要和自然万物一样,快乐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过程就是回归自然的过程,而自然其实就是顺乎人本然的天性,不刻意,不妄为,不造作,一切随缘而已。
不要给人生设定目标,无论做什么,都保持一种快乐,自然的心态,不妨以“我在玩”的心态尽力去做,至于结果则一切随缘,顺其自然。随顺自然,任意东西,无为做事,自然做人,是人生最美丽的事情。
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天下事从来都是无为故而无不为。但事耕耘不问收获,比赛如此,恋爱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亦当如此。
太在意收获让我们活得很累
无论是什么目标,都是着眼于自己未拥有的,而忽视自己已经拥有和现在拥有的,而且总也不会静下心来体验我们正在拥有的那些快乐。挤公交太累了,想着两年你有自己的车;有车后觉得开QQ车太没档次,想着3年后换辆宝马;没有房子时下决心几年后有自己的房子,于是天天加班加点,不辞劳苦,透支健康;孩子还没长大,就把让孩子去外国留学或者移民定为新目标„
我们常常觉得活的很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中把人生理解为付出和收获,在现在的中国,这种情况更甚。我们一直奔走在追求成功与收获的征途中,却忘记了人生本来的快乐。我们总是太专注于那个最终结果,而忽略了享受过程本身。
每当我们达成一个小目标时会很欣喜,可这欣喜是瞬间的,我们很快又去考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目标无止境,痛苦便无止境。永远没有最后的收获,所以我们总疲惫地走在追寻收获的途中。
对结果的要求越高,实现起来越难,不能实现时失望也就越焦躁,痛苦也就越多;痛苦越多,当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就有可能在怅惘、愤懑和失落中沉沦下去。即使没有沉沦,我们也会抱怨:我达成了一个有一个目标,可还没有来得及认真享受生活,就已经走到了人生尽头。这也是我们总抱怨人生痛苦太多而快乐太少的原因。
太看重结果,把收获(很多时候还只是阶段性收获)当成人生目标有时还会让我们陷入绝望。英国伦敦有一位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他的一条腿患了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路很困难,可凭着坚强毅力和信念却创造了无数壮举:
9岁时他登上珠穆朗玛峰;21岁时他登上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登上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高山„„然而就在他28岁这年,他却自杀了。
有记者了解到,在他11岁时,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不幸遇难。父母临死前留给斯尔曼一份遗嘱,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样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
“斯尔曼把父母遗嘱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当他全部实现目标时,就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在他自杀现场,人们看到了斯尔曼留下的遗言:“当我攀登了那些高山后,我就感到无事可做了„”
如果斯尔曼享受登山过程,而不只是为登完所有高山,他就不会陷入绝望。
我们可能会嘲笑斯尔曼竟然把登上一座山当成人生目标。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把一个个阶段性收获当成人生目标,人在年轻时容易把获得最心仪的爱人当成人生目标,年龄稍大点又把在城市有套房子当成人生目标,中年时容易把事业有成当成人生的目标„„而当付出不能获得预期的收获时就会痛苦甚至绝望!
第三篇:人生九然的美文摘抄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又圆满?不必将之想像得过于复杂深奥,在我看来,只要遵循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做到九然,即可获得一份满意的答案。
人生立业须奋然。立业乃人之根本,能在工作中展示才华,挥洒激情,实为最大幸事。遭受挫败,当奋然以对,执著坚守,孜孜以求,不可轻言放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平凡的岗位成就的往往是不平凡的业绩。
人生思虑须怡然。世事纷扰,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切莫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多一份开朗明快,少一份愁怨愤恨,活着方显轻松自在。善于从单调乏味中体味乐趣与愉悦,更可谓弥足珍贵的性情也。
人生自处须超然。不加节制的欲望只能使人迷失沉沦,难以自拔。过度浮躁的心态只能使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超然物外,拒绝名利诱惑,才能心静心安,修身养性,给自己营造一个质朴平和的心灵空间,给自己营造一所温馨自然的精神家园。
人生清闲须澄然。澄然是一种洞察能力,一种清醒状态。世事无常,风云变幻,表面安稳闲定的生活下往往隐藏着危机与忧患。澄然之人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提前预见,并做出精心细致的准备,让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人生相处须善然。“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善良是温暖的阳光,是轻柔的和风,是清澈的甘泉,汇集成感动生命的力量。涌泉相报帮助过你的人,谅解宽容伤害过你的人,不带功利色彩不求索取地援救困境中的人,真正的大德大爱便在于此。
人生得意须淡然。得意容易忘形,容易张狂骄横,容易轻浮放纵飘飘然。淡然意味着收敛,意味着心平气和的低调,意味着一如既往的理性与克制。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要经常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还原自己的本色,不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痛。
人生失意须泰然。丘吉尔说:“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可见,逆境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个消极懈怠的人永远走不出困境,而强者则会辩证地看待暂时的困难,磨炼意志,锻造自我,进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人生遇事须斩然。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必计较暂时的得失,切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斩然是理智的判断,是提得起放得下,是快刀斩乱麻的气魄与果断。成大事者,就必须能把握住关键时机,做出冷静聪慧又高人一筹的决断。
人生反省须坦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该认错时就认错,该低头时就低头,坦诚地反省过失,接受批评,改正缺点,是提高自身素质避免重蹈覆辙的必要条件。妄自尊大,刚愎自用,虚荣心作祟,试图掩饰自己弱点的人,必然输得彻底败得更惨。
人生九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感而发,与君共勉。
第四篇:人生四识
人生四识
人生要成功,需具备四识。既知识、常识、胆识、见识。知识的涵义大家都非常清楚,勿需多言。那什么是常识呢?常识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得很熟练,很有效的知识。中国人笑话别人,只会笑他连一点常识都没有,却很少会笑他没有知识。可见,对一个人来讲,常识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除了知识和常识以外,还要有胆识,也就是胆量。胆量是胆大心细而不妄为的性格。
除此之外,一个人还需要有另一样东西,那就是见识,见识就是阅历。
我们学过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篇幅不长,字词也不是很难,但告了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生活智慧,一个如何识人的常识。那就是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能够托付重任。烛之武自然是深谙此中道理的人,所以他才能退秦师。一个考虑问题利字当先的人,一个可以轻易被他人以利说动的人能信任吗?如果我们今后要成就一番事业,寻找合作伙伴时,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要寻找的,从《烛之武退秦师》中能得到答案。那么要瓦解敌人时需要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样的人去完成瓦解任务,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四识中,知识是基础,但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所学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生活的悟性问题。有了知识要勇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练就胆识,拓宽见识,最终拥有丰富的生活常识。
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古代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古代圣贤把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得失,经过高度提练,凝结成洗练的文字,给世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和发扬。在学习经典著作时,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熟练地背诵课文、掌握字词,而是要体会文章中告我们的生活智慧。
我们今天在此求学,都在充实知识,就象盖一座大厦需要很多砖,但建大厦究竟需要用哪块砖呢,我们并不知道,学习知识就象一个买砖的过程,砖要买齐。所以我们现在各类知识都要认真学习。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常识,是我们直接就能拿来在生活中运用的常识。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珍惜今天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切。把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常识,在生活中好好运用,在实践中煅炼胆识,勇于实践就能拓宽见识。希望同学们在高中三年,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常识,过人的胆识和广阔的见识的人,一个具有生活智
慧的人。
谨以此和同学们共勉。
高一
(九)班陆玮中二○○八年十二月七日
第五篇:人生四短
国人喜好用四个排比句式表述对一个问题的总结性认识,像人们最为熟悉的人生四大喜是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但对人生四大短,则相对陌生。然而,认真体味,同样是相当精辟的真知灼见。四大短即春寒、秋热、老健、君宠。前三句都好解释,春天即使出现寒冷天气,也是短暂的,因为气温逐渐升高是春天天气的发展趋势,不可长久逆转。同理,秋天出现一两个高温天气,也会很快消失。老年人看上去身体很健康,但由于精气神的消耗,确定了其身体不可能永远越来越好。
耐人寻味的是君宠,它的意思是臣子不可能永远得到皇上的恩宠。这方面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其中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宰相魏征的关系,最为曲折也最能说明问题。
魏征是唐太宗最为宠信的大臣,魏征在世时,曾向唐太宗提出200多条意见,大多都受到采纳。唐太宗的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在魏征临死之时发出的由衷感慨和对魏征的最高评价。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题字为魏征立碑纪念。俗话说,盖棺论定,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吧?然而,就是这么铁的关系,半年后,唐太宗竞然下令推倒石碑,以否定魏征。起因是有人诬告魏有结党营私之嫌,并且说他把给皇上的谏言书,透露给下面的臣子传看。当然,后来这些都被证实是诬告不实之词,魏征有重新受到肯定,名誉得到恢复。但透过这个事我们足可以看出君臣关系的不确定性,真可谓伴君如伴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