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南县农业三年强优计划
洛南县农业三年强优计划
(2011—2013)
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县农业优势,加快建设绿色特产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快速发展,“洛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2.14亿元,实现增加值12.5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2.06%和21.65%,比全市第二名高出6.49亿元和3.2亿元,居全市第一。
一是“洛牌”特色产业迅猛发展。被评为“中国最负盛名特色品牌县”、“陕西特色品牌县”。到2010年,“洛猪”突破“双百万”,生猪饲养量100.17万头,仔猪出栏103.5万头,跃升到全省第5位,被列为全省生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百万头生猪大县。“洛桑”栽植10万亩,养蚕1万张,跻身全省前10位。“洛果”发展到40万亩850万株,位居全省第一,名列全国前茅,成为全国“十大金牌核桃县”和“中国核桃无公害科技示范县”。“洛烟”实现产值1.21亿元,烟税2420万元,总产居全省第二、单产居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洛薯”种植8.15万亩,其中马铃薯6.93万亩、红薯1.22万亩,总产17.52万吨。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生猪深加工、九州缫丝、成华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天玉核桃油加工、全市烟叶物流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基本实现了“一个洛牌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0个,入社社员2.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创建省级“百强示范社”3个,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的目标,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以合作社为龙头,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35个,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15个,认证“三品”产品17个,荣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合格县”和“一村一品先进县”。
四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大力实施坡改梯、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全县共新修基本农田3.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使耕地保有面积达到46.37万亩,人均1.3亩,保有基本农田39.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9万亩,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水浇地的“双一亩”目标。
尽管我县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初步呈现出特色产业强、龙头企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农业基础强的特征,但与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比,整体实力还相当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很不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不大。即洛牌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总量偏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低;二是不优。即农业的内部结构和区域化布局不优;三是不强。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尚在建设之中,经济实力不强,全县目前仅有一个市级龙头企业,还没有一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不名。即缺乏知名品牌,没有国优省优品牌和产品。
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创建、科技化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过三年努力,把洛南建成商洛农业强县、陕南农业大县、全省产业名县和关天经济区绿色特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到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实现增加值21.2亿元,年均增长 19.7%和19 %,农业总产值高出全市第二名10亿元以上,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明显增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6737元,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五大“洛牌”农业龙头企业全部投产达效,力创一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广落实“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经营模式,全县实现每个农户有2-3个增收产业、参加2-3个合作社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00个,入社农户占到总农户的70%以上。农业区域布局和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带和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按照“5+X”的产业规划,实现五大洛牌和两个区域性产业产值 29.4亿元,七个产业收入要占到经营性收入的90%以上,使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7万吨,全县粮经比达到6∶4。具体目标是:
1、生猪产业。制定生猪产业提等升级计划。突出规模养殖,以城关、景村、灵口、古城、永丰、石坡、麻坪、石门、柏峪寺、四皓、保安等11个镇为主,建成万头村20个、万头场8个、千头场80个、百头场2200个,使规模养殖占总饲养量的60%以上;突出良种繁育推广,健全良繁体系,存栏基础母猪8万头,确保年生产良种仔猪160万头;加快规划建设古城草店、城关中心等现代畜牧养殖小区,示范引领全县畜牧业提等升级;全力加快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年屠宰加工生猪80万头。到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80万头,出售仔猪80万头,屠宰加工80万头,生猪产值1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
2、蚕桑产业。突出发展强村大户,以城关、永丰、卫东、四皓、三要、灵口、高耀、景村、寺坡等9个镇为重点,建设千亩村20个,百亩组50个、十亩户3000户,全县每年新增加桑园面积2万亩。坚持实施千户养蚕示范工程,抓好养蚕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蚕共育室150处、专用蚕室3000间。实施蚕桑产业提效工程,积极发展桑枝食用菌加工。到2013年,全县累计发展桑园11万亩,发展养蚕户1.2万户,养蚕5万张,发展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实现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00元。
3、核桃产业。坚持“建管并重”方针,以石门、石坡、古城、麻坪、城关、四皓、灵口、景村、柏峪寺、寺坡、三要、永丰、卫东等13个镇为重点,坚持每年点播核桃8万亩,良种栽植5万亩,综合科管600万株,实施高接改造30万株。制定核桃产量翻番计划,建立健全核桃发展档案,开展核桃面积、株数、品种普查,落实分类科管措施,加强核桃科管提效,主攻单产效益。使良种建园株产达到3.2公斤,实生老树株产达到4.5公斤,全县挂果株数平均株产达到4公斤以上,努力实现核桃产量三年翻番。到2013年,全县核桃发展到70万亩1630万株,其中挂果良种株数190万株,核桃产量2万吨、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
4、烟叶产业。瞄准现代农业目标,继续抓好烟叶生产区域布局,以景村、柏峪寺、灵口、城关、石门、石坡、古城、永丰等8个镇为重点,建设改造基本烟田20万亩。全力实施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建好古景片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稳定烟叶生产税收奖励政策,加快烟叶防灾体系建设。到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产烟叶25万担,产值2.5亿元,实现税收5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5元。
5、薯类产业。以保安、洛源、石门、麻坪、石坡、巡检、寺耳等7个镇为重点,建设北部秦岭沿线马铃薯产业带,突出抓好小整薯、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三项增产技术,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工程,努力实现全县洋芋亩产5000斤;大力推广实施洋芋玉米紫豆角蔬菜间套工程,提高单产效益,努力实现亩均收入5000元,发展高效农业。到2013年,薯类面积发展20万亩,其中洋芋面积15万亩,薯类总产45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25元。
6、中药材产业。建设洛源至寺耳秦岭沿线百里连翘产业带和景村至三要丹参产业带。大力实施果药、粮药间套模式,加快野生连翘资源改造,建设规范化的种植基地。以东方红
中药材合作社为依托,扩大苦参、二花等药材种植。到2013年,全县建成规范化丹参基地2万亩、发展连翘7万亩。药材总面积稳定在13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00元。
7、蔬菜产业。依托张坪水库建设,集中规划建设永丰卫东、城关尖角、保安文峪等蔬菜规模种植区,建设商品蔬菜基地,扩大景村露地蔬菜种植面积,提升蔬菜发展水平和效益。到2013年,全县发展蔬菜面积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实现蔬菜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00元。
(三)投入计划。实施农业强优,必须不断加大投入,保障目标实施,三年投入50亿元。其中政府和项目投入1.09亿元,农民自筹资金42.95亿元,争取银行贷款4.44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52亿元。发挥政府和项目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集中资金发展主导产业;下大气力组建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实施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民房产、林权等产权抵押配套改革,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倾斜,扩大组建扶贫互助基金会,强化资金注入,开展资金互助,全力突破农业发展贷款难问题。按照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企业。2011年筹集项目资金383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28亿元,总投入15.37亿元;2012年筹集项目资金348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48亿元,总投入16.73亿元;2013年筹集项目资金358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68亿元,总投入17.9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抓规模,全力推进基地建设上台阶。洛牌产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仍是我县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潜力所在,必须坚持扩大规模扩张总量提升速度不动摇。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强化区域布局,全力加快生猪、蚕桑、核桃、烤烟、薯类等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制定农业区域布局规划,产业发展任务直接下达到村,落实到组到户到地块,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监测评估。要加快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努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生猪生产着重推广“120”和“510”生产模式,烤烟户均种植规模达到20亩以上,核桃实现人均50株以上,蚕桑产业要户均栽植5亩养蚕15张以上。同时,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薯类和蔬菜大村大户,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基地总规模和农户适度经营两个规模效益。
(二)抓龙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工农一体、以工促农、以工带农的要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把支持农业的重点更多的放在支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上来,继续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引进项目和资金,加快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重组和建设。要落实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按照一个产业舞起一个龙头企业的思路,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帮促农业龙头企业投产达效。到2013年,争取把九州、成华、天玉建成产值超2亿元、财安超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强同雨润、西农大等大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争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洛南。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以建“大社、强社、名社”为目标,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强社、名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和重组,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发展社员7000户,带动农户20000户,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三)抓标准,全力推进品牌战略实施。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围绕洛牌产业引进和消化吸收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引进西农大和雨润集团、华阳生猪等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来我县建设核桃试验站、生猪产业试验示范区。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探索和制定洛南特色的产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要坚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聘请知名专家研讨论证、包装推介,扩大宣传,提高影响力,力争把“华阳种猪”、“秦丝”、“洛南核桃”、“洛南豆腐”、“洛源豆腐干”、“王岭粉条”等一批绿色特产做成国、省名牌产品。
(四)抓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努力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基地,采取科学规划、捆绑项目、聚合资金、提高装备水平、收拢五指、突出一极的办法合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永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完善古景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古城草店现代畜牧小区、三要高耀蚕桑产业示范园区、石门优质核桃示范园区等,逐步实现一个产业一个示范园区的目标,引领产业提等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抓扶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紧盯国家项目计划,积极调研策划包装争取农业项目,依托项目增加农业投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制度,协调各类涉农资金项目向园区集中、向重点项目和基地集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坚持每年从烟叶税中拿出1000万元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三大战线造林、蚕桑产业、生猪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建设。继续落实好生猪、烟叶、核桃、蚕桑等农业保险政策,做好防疫、防虫、防雹、防冻等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降低产业发展风险,保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六)抓考核,强力推进农业发展。要分项分年分解任务,层层细化指标,强力落实农业三年强优目标责任。县上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和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农业、林业、科技、人社、考核办、统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强优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业三年强优计划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要制定出台具体的考核评估办法,定期组织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坚持每年对镇村户按产业发展实绩进行排名,排出各镇村和大户(场)的产业“座次”,建立公开通报制度,继续开展产业“名星户”评选,列支专项奖励资金,对全县排名前500名的“名星户”和组织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强村干部予以表彰奖励。要以村级班子升级晋档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把每年“春秋两大战役”作为农业发展的规定动作,坚持春季大打“栽杨柳、点核桃、栽蚕桑”三大硬仗,秋季集中打好“点核桃、栽蚕桑、调结构”三大硬仗,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持之以恒,强力推进,努力实现农业强优,促进县域经济更快发展
第二篇:强工业 优农业
强工业
优农业
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上墅乡上墅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提升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墅村位于安吉县南部,上墅乡中心位臵,是乡政府所在地。宽12米的刘彭线县道贯穿全村,是上墅村连接安吉县的主要干道。2007年11月原上墅村与程家村合并为上墅村,合并后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24户,人口2676人。全村有山林面积4475亩,其中毛竹林2400亩,耕地1490余亩。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272元。
近年来,上墅村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团结一心,发扬创业精神,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亮环境,因村制宜搞创建,因地制宜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特别是经过了2009年中国美丽乡村重点村创建的经验积累,使我村先后荣获了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信息化示范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县级文化示范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业创新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等称,为2010年创建提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彩色道板,种植上墅特色绿化树种—香樟树,安设六角木质花坛。对沿街店面进行铝塑板装饰,涉及40余户1000多平方米,并配套装璜了广告宣传;对下四房、后山、和尚泊、沿街、上墅等集镇中心进行围墙改造4300余米,立面白化、彩化改造58400余平方米;74农户的杂色瓦片进行更新统一;累计投入资金350余万元。使集镇中心靓丽一新,提升服务产业档次。
2、对重点自然村进行提升建新。在09年集镇整治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着重对上墅中心村老街、文昌阁自然村、程家道自然村重点实施整治。依托刘彭线二期工程竣工基础,新征土地5亩开展人行道建设,铺设彩色道板4000多平方米,种植桂花130余棵、香樟树50余棵,红叶石楠、毛卷等2000多平方米。新增路灯50余盏,实现了道路绿化、亮化。立面改造:将沿线173户农户31100余平方米外墙重新维护,实现白化;围墙整治:将沿线涉及农户围墙进行整治,做到有特色不破坏,有破损要修改,有危墙要整改,共修改破损围墙2000多米,盖新瓦3000余米,实现有秩序有变化从而凸显特色;沟渠、水池清理:对1200余米沟渠、2个水池进行清淤、除草;石埂整理:去除杂草、柴草,整理石块,修葺石埂500米,硬化田间过道200多平方米。环境提升整治累计投入320余万元,使田间与农房相互连接、相互映衬,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个个笑逐颜开。
3、完善村庄“三化”建设。为有力的改善集镇综合水平,使村庄环境得到硬化、亮化、美化。2010年对香樟树、长龙山、吴家等村内干道进行道路建设、拓宽、修复共1.86公里,使香樟树、长龙山两条主干道在原有道路4米的基础上拓宽到5.8米,并实行浇筑、完善安保设施,进行种植桂花、红枫、银杏、云南黄馨、女贞等物种
勇、陈鑫锋、张青毅、卞卫刚等一大批青年创业人才。全村79家工业企业中有85%以上的业主是在35岁以前开始创业,全村企业主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目前,上墅村的工业经济产值已占据了上墅乡的半壁江山。通过发挥商会的纽带作用,青年创业人才辈出,先后有万德医疗、恒峰纸业、吉利达纸业、仟力神机械、溢源竹制品、利达家具、兴源竹制品公司等多家企业落户上墅,促进上墅村工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外出打拼的老板回乡发展,任飞、曹刚等有志青年在外创业后重返家乡进一步壮大发展。上墅村已获县级“现代家庭工业先进村”二等奖称号并在今年继续开展创建活动。
2、着力打造优势农业
1)发展高效优质特色科技型农业。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优势,致力走出一条产业创新、规模适度、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路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由村党总支书记沈长明牵头,村农业能手出力,建立金手指果蔬和硒谷水稻两个科技型、高效性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大力发展瓜果蔬菜嫁接种苗、花卉种苗和珍稀树种苗木穴盘化、容器化繁育,推动蔬菜、瓜果、优质珍稀树种等新型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形成立足本乡本县、辐射周边地区的果蔬、珍稀树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现代化科学种苗繁育体系。
2)构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2010年,我村开展了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创建,主要项目有: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蔬菜瓜果)、天然富硒特色农业精品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省科技厅下发的文件《第二批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通知》,“十二
督小组健全有关制度,每月对本村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检查有重点、有内容、有点评。保障长效管理资金到位,召开筹资筹劳会议,确定《长效管理资金筹措及使用办法》,积极落实长效管理资金筹措标准并于2010年12月16日全额筹集资金32112元,筹资率达100%。
3)建立宣传舆论推动机制。继续保持宣传工作强势,大力宣传提升美丽乡村创建中的新做法、新典型、新经验,加强对农民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引导和监督。
4)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美丽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文化家庭”活动为总揽,以“美丽乡村”系列活动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
2、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1)创先争优,加大廉政建设。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每个劳动力党员结对帮扶1至3名困难群众。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认真执行党务公开、党员发展、困难党员帮扶、民主评议等公开制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评选晋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建立健全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了决策机制能够有效实行,保证村级事务管理科学规范。
2)与省科技厅结对共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上墅村的总体规划和山区村自然环境与实际,省科技厅高新处党支部以农业高新科技推广为核心和活动载体,达成结对共建意向,力争在3年内为上墅农业发展添翼,争取直接或间接资金300余万元。
3)推进了“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致富链新模式。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小能人”作用,牵头落实成立合作社党支部,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想致富、盼技术、要服务的需求,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理念,4)加强关爱帮扶,扶助弱势群体。我村以帮扶弱势群体为重点,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定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在每年年末为本村困难残疾人送上慰问金(礼品)等。积极联系农村信用社,为家庭困难大学生争取助学贷款,助推他们成长成才。积极为本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
三、今后工作思路
继续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在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集镇提升、整体环境上进一步完善。强工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做好现有产业服务工作;优农业,积极发展科技型现代农业,建立结合原始与现代农耕文化展示厅,使上墅村真正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上墅乡上墅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
2010年12月25日
第三篇:洛南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强优
洛南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强优
2014-2-17 9:11:00商洛统计局
2013年,洛南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实力增强”为目标,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动力,壮大五大“洛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综合竞争能力,全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强优。2013年农业总产值34.46亿元,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7%、一产增加值19.12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6414元,同比增长14.7%。
一、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1、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增产表现在总产量、面积、单产实现“三连增”且增速平稳放缓。在总产量上,全年达到16.8万吨,增加4664吨,增长2.85%。其中:夏粮5.2万吨,增长3.45%,秋粮11.6万吨,增长2.59%。在播种面积上,全年达到75.28万亩,增长
1.13%。在单产上,全年亩均单产223公斤,增长1.36%。
2013年洛南春秋持续干旱和低温霜冻灾害,粮食增产成绩来之不易。增长主要动力一是惠农政策落实有力。二是高产示范科技推广成效明显。三是粮食结构优化成果显著,压麦扩薯实现“”三连增”态势。
2、油料生产优质化势头良好。全年种植油料面积0.99万亩,同比增加0.14万亩,增长16.4%,油料总产量1220吨,增长19.02%%。
3、蔬菜生产平稳增长,“菜篮子”市场保障给力。全年蔬菜播种面积6.66万亩,同比增长4.05%,总产量达到15.23万吨,同比增长10.81%。一是现代设施农业成为蔬菜供应市场主力军。全年发展设施蔬菜2784亩,增长9.89%,瓜果类面积52亩,同比增长1.71倍,花卉苗木31亩,减少4亩,下降11.43%,食用菌431亩,产量1562吨,同比分别增长26.39%和26.68%。现代设施数量3540个,其中蔬菜设施3255个,日光温室320个,大拱棚1974个,分别增长10.83%、71.41%、1.71倍和16.8%;设施占地面积3043亩,其中蔬菜设施占地2880亩,其日光温室占地464亩,大拱棚2138亩,分别增长30.54%、54.8%、3.59倍和21.55%。二是食用菌生产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品佳肴。2013年食用菌消费倍受青睐,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上涨。如鲜菇每公斤平均从6元上涨到14元。鲜品成为生产、销售主力军。全县生产食用菌1669吨,同比增长3.5倍,其中鲜品1036吨,增长6.25倍。
4、中药材生产拉动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全年种植中药材7.6万亩,药材总产量1.35万吨,实现产值2.59亿元,分别增长0.31%、11.23%和41.12%。
5、现代农业园区聚合农业产业化正能量。2013年陕西华阳、陕西鹿池川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建设做到了在设计上高起点,在建设上高速度,在生产上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9万亩,其中核心域面积950亩,完成投资3710万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903万元.(二)林业生产整体推进有力
1、生态造林重点工程转向新理念。紧紧围绕“身边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三大目标,全面推动绿化造林工作有序开展。全年累计完成造林6万亩,同比增长9.09%。其中:天保工程造林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4万亩,社会一般项目造林2.6万亩。
2、“三大战线”绿化不断增添后劲。全年四旁(零星)植树1107万株,同比增长3.77%,其中:“三大战线”绿化1250公里,栽植杨柳100万株,扦插杨柳991.7万株,栽植竹子
1.95万窝,栽植芦苇11.5万窝,栽植火炬树15万株,栽植连翘5000亩。
3、千里绿色长廊持之以恒。实施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补植24336亩,其中林带1436亩,荒山造林7332亩,坡耕地造林15568亩。
4、花果型庭院建设美化面向社会大众公益化。全县城镇公共场所美化绿化建设栽植楸树、银杏80万株,19个“示范村”栽植葡萄、银杏等水杂果8.74万株。
5、核桃产业品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全年完成核桃良种建园6.6万亩,其中在寺坡、石门按照土地流转方式建设2万亩“垂玲”、“清香”高效生态核桃种植基地。点播核桃10.4万亩,综合科管1068万株。
6、蚕桑产业突破新格局。加快老桑园综合科管、标准化蚕室建设和新建桑园三个示范区综合一体化基地建设,聚合建设、管理、生产正能量。全年完成良桑建园2.1万亩,同比增长10%;桑园科管4万亩,新发展养蚕示范户2000户,新建专用蚕室1003间,建消毒池1000个。进行农民养蚕技术培训6000人次,全年养蚕3.03万张。蚕茧产量378吨,产值15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33.1%。
(三)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
生猪拐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回暖向好。受国家政策影响,止滑回升态势良好。牛饲养量积极向好,羊禽增速趋缓,主要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禽蛋价格整体平稳。全县出栏生猪41.05万头,同比增长6.62%;出栏牛3.69万头,同比增长14.85%;出栏羊3.22万只,同比增长-15.77%;出栏禽68万只,同比增长3.37%;出栏兔3.4万只,同比增长56.7%;肉类总产量3.68万吨,同比增长7.1%。禽蛋产量为11953吨,同比增长15.97%;奶类产量70吨,同比增长-11.39%。生猪存栏31.48万头,同比增长0.32%;牛存栏4.97万头,同比增长5.64%;羊存栏4.9万只,同比增长4.28%;禽存栏106万只,同比增长-4.5%。
(四)渔业生产休闲化、生态化发展锦上添花
涵养水源、修建大型天然水库,加快生态养殖场、休闲垂钓养殖。全年水产品产量420吨,同比增长10.53%。实现产值980万元,同比增长9.2%。
(五)一产服务业势头强劲。2013年一产服务业产值突破亿元,达到10436万元,同比增长11.9%。
(六)五大“洛”牌产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增高器”。“洛”猪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全年生猪饲养量72.53万头,同比增长3.8%,其中出栏生猪41.05万头,同比增长
6.62%;实现产值78229万元,同比增长4.85%。“洛”烟产业继续保持农民增收2亿元。全年种植烤烟面积9.2万亩,同比增长12.6%,收购烟叶19.62万担,烟农收入2.19亿元,创税485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4.87万元。烟叶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中上等烟叶比例和均价位居全省第一。“洛”果产业逆势成效突出。全年核桃产量达到1.14万吨,同比下降 10.5%,然而市场需求价格的上涨,实现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34.3 %。“洛”薯产业规模扩张,高产示范成效显著。全年薯类播种面积16.03万亩,增加3.1万亩,同比增长23.05%,薯类总产量折合主粮为 3.58万吨,同比增长18.52%。实现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45.8%;“洛”桑产业稳步推进。蚕茧产量378吨,产值15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16.3%。
(七)特色产业产品认定认证成效显著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认定800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认定基地4个,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6.5万亩,城关镇尖角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存在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全县农村经济稳健运行,为农村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业增产不增效困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粮食主产品谷物播种面积逐年下降。谷物每年下降万亩以上,而且随结构调整其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不高。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籽种、化肥、地膜等农资的上涨,抵消了农业增产带来的收益。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市场活跃程度差,消费观念不强,存在“丰收了,价跌了,农民脸上没笑容了”;三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国家稳定性农资综合补贴机制已经对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动力不足;五是农业发展缺乏职业化农民,尤其是缺乏科技型、创新型、专业型的领军人才。
(二)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一是市场风险瞬息万变。养殖户“过山车”饲养模式造成生猪“V”型价格走势难以稳定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年初由18元/公斤剧跌至10.8元/公斤,再由10.8元/公斤飙升至18.4/公斤左右。二是H7N9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影响畜牧产业化进程,动物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三是畜牧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尽管牛、羊市场价格小微回暖,但生产成本紧随上升,生猪养殖成本前移,由6:1上升到6.6:1,养殖户利润空间收窄。
(三)林业经济效能发挥不佳
一是国家冻结森林资源有效有序开发,天然林砍伐、加工、销售几乎停止,林业经济价值被自然消耗。二是林业旅游、观光开发缺乏景点设施配套,人文景观创意能力较差。三是林产品地方特色品牌效果不佳。一味追求抓面积、抓规模,核心没有转向天然林果产业科研、开发、创新,谋取更大效益。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空间变窄,难度逐年加大
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上存在规模小、板块小、水平低、链条短的问题,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压力较大,农业劳动呈现“ 386199” 化,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职业农民队伍不够庞大。三是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少,产业程度化低,品牌特色还不太明显,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不强,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有效衔接机制不完善。
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预测
2014年按照国家“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国家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将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将在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新的一年,全县加快农业强优上水平,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畜、烟、果、桑、薯”五大洛牌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预计 2014年在我县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农业生产有望实现平稳
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预计在4.5%左右浮动,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12%-16%之间。
四、几点建议
(一)构筑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中央一号文件首要任务。“民以食为天”。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县要提高农业科技粮食贡献率,重在粮食品质、结构、单产上狠下功夫。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建设,加快加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启动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地收益。探索土地流转有效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种植专业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要抓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烤烟单元基地、生态林果基地、生猪产业园区、薯类、蚕桑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形成品牌,创建名、特、优、新、绿色生态农产品。二要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三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四要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信息共享,互补互惠等方式,为会员提供便捷服务,使农民从合作社中得到实惠。
(三)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积极引导畜牧业健康发展。在生猪产业发展中,要充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集中优势财力扶持一批重点生猪产业生态园区,延长生猪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注册洛牌商标,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强有力推动洛牌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疫情动态监测警示和畜牧生产风险基金保值机制。要随时监测市场信息,正确解读信息,提高抗险能力,积极引导养殖户树立正确理性的养殖观念,促进畜牧生产平稳有序发展。
(四)开发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开发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绿色食品、培育木耳、香菇等农特产品,开发林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加快林产品基地认定,注册洛果商标,实现核桃大县品牌经济,努力提高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份额。
(五)全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进行劳务岗前多技多能培训,形成符合型技术人才,积极搭建创业增收平台。二是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地方品牌,努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是落实好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民享受政策待遇,又能增加他们的转移收入。四是培育职业农民扩大收入。让农民参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生产,在农民增收胡前提下,又能扩大职业农民队伍。
第四篇:三年英语辅优计划
三年英语辅优计划
虎林市第五小学叶春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补差措施,制定培优补差计划:
一、思想方面
1、端正学生的态度
这不但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包括做事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家人溺爱,不爱学习,懒于动手。再加上英语程度差,每次老师督促他们学习时,总以成绩差、跟不上课为借口。要提前跟他们说,中学和小学的英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一切又都是从零开始的,不能再有小学成绩差的阴影。大家其实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将来再把英语学得不像样,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态度太糟糕,是要受到惩罚的。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3、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措施方面
利用课余时间,对不同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对那些学习习惯较好,能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勤学好问,基本上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与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
2、对个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3、在每一次的检测练习中,注重对优生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课堂上拓展学生知识面,多讲一些有趣的话题。
5、加强口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多和学生用英语,并鼓励他们用英语和别人打招呼。通过培优工作,争取使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展,落实培优计划,学习兴趣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第五篇:基于做强做优
基于做强做优创建学习型企业
白顺亭岳志鸿
2005年12月20日14:4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近几年,山西金信建筑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做强做优,文化导航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经济效益连年攀升。2004年,完成施工产值3.8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0万元/人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前不久举办的2005年中国学习型组织年会上,公司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希云被评为先进个人。
一、强化学习理念,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企业的生命在于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在于学习。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生存能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认为学习是重要的有效途径。因此,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促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统一职工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认识。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帮助职工认识创建学习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企业与职工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创建学习型企业,才能从容应对飞速发展的形势,牢牢把握机遇,永远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从而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了创建学习型企业这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上来。二是更新职工的学习理念。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利用各种形式向职工讲解学习。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使工作与学习溶为一体,树立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团队学习的先进学习理念,并使这些理念在职工头脑中深深扎根,使学习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如今,公司上下基本形成了“我要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健全学习机制,构筑全员学习体系
思想是基础,制度是保证。为有效地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努力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了学习领导组,并要求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的学习活动组,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学习管理工作格局,构建全员学习的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培训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确保学习取得实效。为加快企业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步伐,促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健康开展,公司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拔出专款,用于对科技成果、科技攻关、自学成才、QC小组成果等方面的奖励,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对在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不断学习,创利提效的积极性。并对在公司和上级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取得名次的,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比业务、赛本领的热情。为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适应本岗位工作要求,我们还制定下发了《关于严格要求职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决定》,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检查与监督,推动了全员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拓宽学习渠道,搭建多元学习的平台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性工程。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我们拓宽渠道,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一是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为重点,构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结合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采取集中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要求中心组成员每年每人写两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二是围绕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求机关人员本着适应工作需要的原则,选学有关课程和书籍。2004年,为机关每位工作人员下发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组织机关人员认真学习,增强机关人员的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2005年,公司又决定在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学习一本书、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公开演讲、体现个人素质”活动。三是在基层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为重点,建设学习型集体,开展了“学习一本书、搞一项发明创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的“三个一”活动。在开展“创新管理年”活动的同时,要求将以往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引向深入,把学习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党员。公司党员数量多,占职工总数的55%,这是政治优势。对此,我们采取”党委抓骨干,支部抓一般“的方式,在全公司党员中先后开展了学习新党章、两个条例及“学知识、比能力、强素质、提水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责任意识。2005年,根据上级安排,我们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成立了活动领导组及办公室。五是以发挥干部表率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干部。公司党委每年都要利用冬闲时间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场知识、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等知识,并为每一位干部购买了一套《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六是围绕提高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为重点,建设学习型职工。每年开工前夕,都要对职工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培训率达95%以上。教育以形势任务、安全知识、质量管理、岗位操作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公司领导分片包点,亲自到各基层单位授课。2004年,公司职工匡宗友同志的《锥形构筑物支模方法的改进》在杂志上发表。高级技工杨均喜、木工组长匡宗友、工程师张正贵分别被上级评为“十佳”学习型职工和能工巧匠、小改小革标兵。七是围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建设学习型家庭。组织职工听“家庭与道德”等知识讲座,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金信公司文明职工守则》,并结合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职工”活动,帮助职工家庭养成崇尚学习、追求知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多载体的学习,为每位职工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保证了每位职工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推动了公司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丰富学习内容,推进企业学习进程
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有效载体。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过程中,公司非常注重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组织人员运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和方法,对公司文化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口号和企业目标等企业核心文化。明确“好学上进”是公司应大力提倡与保持发扬的作风。同时,把企业精神作为重点,大力加以宣传与弘扬,使“团结进取、艰苦奋斗、敢打必胜、积极奉献”的企业精神真正成为职工意识的集中反映,成为体现职工精神风貌、激励和鼓舞职工奋发向上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的逐步构建与完善,使其价值意义与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与发挥,统一了职工思想,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了更多的人才储备、知识储备,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创建学习型企业与素质工程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创建活动与“素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丰
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从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进行考虑,把当前的“突击”学习和长期的基础性学习结合起来,把一般的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与学习督促,为职工施展才华积极搭建舞台,使创建工作切实取得成效。2005年,公司党委决定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个有利契机,“七一”前组织“坚定理想信念、党旗在我心中”知识竞赛,再次掀起学习新高潮。在做好职工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学练比”等活动,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素质。2005年初,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国际职业经理人培训,公司66人取得中高级合格证书。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职工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鼓励和支持本科毕业学历的年轻干部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深造,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方便。近几年,我们对职工进行培训投入达80多万元,外培职工242人次,内培职工4100多人次,引进大中专毕业生50余人。目前,公司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10人。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起了较为有效的学习创建机制,在企业做强做优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导航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竞争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