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

时间:2019-05-12 08:0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

第一篇: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

突出人才工作重点 统筹协调队伍建设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指导方针、工作重点、改革创新、队伍素质、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人才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是中央确立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科学发展,通过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推动工作,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在满足社会实践需要中推动人才工作发展;要在总结经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面向实际、面向未来,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使人才工作为人才涌现服务;要以培养造就各领域领军人才为重点,带动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正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大批专门人才。人才工作要切实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加大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的开发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努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重点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同时,要注重统筹协调,做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建功立业。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工作要根据目标任务,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胆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阻碍人才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当前尤其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战略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要确保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

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努力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方针。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人才工作,必须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把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放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去谋划和推动,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使中国人才工作造福全人类。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要力争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人才工作现状,需要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工作,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我们坚信,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人才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实,就一定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发展,开创依靠人才支撑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10年08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2010年第15期作者:尹蔚民

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科学总结人才工作经验,深刻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对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的人才队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央作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继200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之后,今年又召开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颁布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新阶段。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在世界第3位,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但我们的人才竞争力还不够强。1

由此导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起点做好人才工作。

二、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人才公共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级专家选拔体系,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体系,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逐步健全。二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完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形成了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良好局面。三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使用机制逐步转换。四是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科学。五是人才激励机制更加完善。

(二)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政府人才服务职能不断增强。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由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二是推广引进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完善流动人员在非户籍地工作的服务保障政策等,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三是人才服务业蓬勃发展。四是区域性人才合作成效显著。

(三)健全人才开发体系,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规模培训农业、制造业、管理、信息和能源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紧密结合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要求,以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为目标,大力实施面向城镇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企业新招用农民工、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三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导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以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三、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人才队伍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进一步破除。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下,自觉贯彻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规划纲要》,其中首要的就是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核心。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加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制定实施好《国家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各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努力掀起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的热潮。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专

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二)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三)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要根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求,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加快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国家荣誉表彰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四)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管理水平。人才工作以用为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的要求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人才管理政策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规范、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

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制定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五)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全面打造我国人才竞争优势。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工作、打造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要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业、信息、生物技术等12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抓紧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要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从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的政策入手,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为重点,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现代农业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以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以不断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为抓手,加快推动政府人才工作职能转变。强化人才公共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政府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不断创新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人才多样化需要。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加强人才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第三篇:杭州市环保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对杭州市环保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系统分析了人才发展现状,从环保人才分类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类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杭州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将努力打造生态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施政力度[1]。环保部门逐渐从单一型专业部门向综合型专业部门、“大环保”转变,为环保人才使用提供了空间,也对环保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面临的新形势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快确立环保人才优先发展的方针。环保系统将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人才是关键要素,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方针,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引领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要求加快提升环保人才业务能力水平。杭州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容量极为有限,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特别是灰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机动车尾气等污染防治问题日益显现,主要污染物减排新增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指标,这些都给“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要求,亟待提升环保人才环境业务知识水平。

(3)环境风险压力加大,要求加快提升环保人才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安全事故、环境违法行为易发高发,构成了对民生的直接威胁,妥善处理各类环境公共事件将是创新社会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建立一支环境应急队伍和提升环保人才社会管理能力。

(4)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环保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环保基层能力建设薄弱,机构数量偏少、人员不多,许多重点乡镇尚未建立环保所,基层执法队伍与工作任务还有较大差距,环境监察队人员数量较为不足。须构建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环保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促进城乡之间环保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环保人才支撑。

2人才队伍现状与分析

(1)人才总量缓慢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杭州市级环保系统实有400人,其中,行政人员实有136人,监察队伍实有50人,监测队伍实有129人,科研队伍实有39人,宣教队伍实有13人,信息队伍实有10人,其他事业单位23人。环境科研人才、党政管理人才、监察执法人才和监测人才明显不足,这与杭州市作为经济大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和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2)人才学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专业结构配置不够合理。杭州市级环保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370人,其中:博士4人,占市级人员总数的1%;硕士85人,占21.3%;本科219人,占54.8%;专科62人,占15.5%。环保类占50%,行政管理类占18%,法律类占8%,其他专业类占24%。环保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管理人才、新闻类、社会管理类、中文类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3)人才队伍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杭州市级环保系统具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共有131人,人数分别为48、57、56人。全市环保系统缺乏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环境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骨干十分短缺,高级职称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为15%,博士、硕士人才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队伍的比例为13%,基层人才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对策建议

围绕杭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从环保人才分类体系出发,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环境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并重点突出环保紧缺专业人才和基层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党政机关管理人才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政治理论、管理知识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环境监察执法人才要按照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的要求,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提高监察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环境监督管理人才要逐渐满足固体废物、机动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辐射污染等新凸显的环境问题的监管需求。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环境科研人才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造就环境科研领军人才,加大环境科研人才平台建设,多渠道培养中青年科研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要按照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完备的应急监测体系的要求,优化环境监测人才体系,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骨干,注重环境监测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环境信息与宣教人才要以打造“数字环保”的目标和巩固提高环境宣教在环保工作全局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要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环境信息与宣教技术交流工作,强化计算机、信息、新闻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3)环境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职环境应急机构,以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人员为基础,按照“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原则,抽调人员应主要来自环保局、监察支队、监测站等一线熟悉业务部门,加强应急监测、事故环境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建立覆盖多个环保相关专业领域的环境应急专家库。

(4)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紧缺人才需求预测,重点加强对环境规划与政策咨询、低碳技术、大气灰霾、辐射安全、新型污染物防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农业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与健康等紧缺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5)基层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延伸环保触角,推进监管网格化”的要求,通过增加人员数量,实行派出机构监管,实施环保监督员、协管员制度等多种形式,增加基层环保人才数量;加强基层环保人才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使用环保技术人才培训体系。

4结语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第一资源和决定性因素,统筹推进各类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环保人才队伍,才能为杭州市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吕月珍,孔朝阳.杭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8):311.

第四篇: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造一支包括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在内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实践表明,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匮乏。贫困地区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害怕失败,如果身边缺少看得见、学得来的成功榜样,就难以从“等靠要”观念和“不敢出手”的担忧中走出来。乡村本土人才是贫困地区群众身边的榜样,与当地有比较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与家乡群众比较亲近的天然优势,在家乡群众中有一定的带动力和号召力,容易得到家乡群众的欢迎和信任。因此,发挥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需要加强相关机制建设,集众智、汇众力,让乡村本土人才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

增强乡村本土人才服务家乡的自觉。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引导,鼓励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使其既为建设家乡、脱贫攻坚贡献才智,又获得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应增强在外的乡村本土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他们回报桑梓的热情。宣传好家乡经济发展规划、创业优惠政策、返乡创业项目和发展前景等,帮助乡村本土人才算好“亲情账”和“经济账”。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先进典型宣传,既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又增强其荣誉感,激励其发扬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其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库。针对外出人才分布散、查找难的实际,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工作组,开展在外乡村本土人才资源专项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再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推进机制。分层次、分领域定期开展“在外人才故乡行”“家乡要脱贫、我能做些啥”等助推活动。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把扶持创业作为吸引乡村本土人

才回流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并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支持。

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要注重营造选贤任能的环境,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真正助力脱贫攻坚、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回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安排专人担任联络员,帮助回流创业人员选准投资方向,并在创业咨询和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再如,建立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本土人才予以表彰奖励,推荐贡献较大的回流人才参加评先选优活动,使他们在事业发展上有前途、在社会上有影响,努力形成人才愿留下、想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10日 07 版)

第五篇: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民族复兴,人才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以人才来支撑,作保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全球化日益明显,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人才队伍已从过去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我国在人才队伍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总量偏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大国,2010年全员劳动力75676万人,为同年日本的11倍、美国的5倍、俄罗斯的10倍、加拿大的46倍、韩国的31倍。但是,从“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看,中国仅为459人,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从“百万拥有研究与发展技 1

术人员数”看,中国只有187人,低于加拿大1004人的437%,美国816人的336%,俄罗斯550人的194%。

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仍需优化。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犹太民族最尊重知识和看重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们涌出现了诸如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萧邦、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画家毕加索、企业家比尔盖茨等世界名人。在犹太民族中很少有挖苦和取乐教授、博士和哲学家的现象。在我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尊重创造,侵犯知识产权,甚至压制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体制仍需完善。首先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对高技能人才成长极为不利,繁重的学业和应试教育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根本无瑕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学习技能、发明创造。其次是激励人才的机制不够完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等浪费人才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不尽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四是高技能人才协调发展工作仍需加强。一是地区之间不协调,东部地区人才相对集中,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都“孔雀东南飞”,造成高技能人才特别短缺;二是产业、行业之间不协调。尤其是农业、制造业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方面急需加强;三是所有制经济之间不协调。公有制经济尤其是高收入垄断行业人才聚集,非公有制经济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四是城乡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协调,大城市人才集中,中小城市人才

流入不足。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出现了人才荒,而且,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人才荒将进一步加剧。

五是高技能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自1978年至2010年,中国已派出接近16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数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而出国留学生人员中,约四分之三一去不归。留在国内的优秀毕业生又有约三之一为外企效力。北京大学物理系,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只占总数三分之一的最优秀学生几乎都出国了,仅在美国就超过500人。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10万人。

六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提高。虽然现在不会出现改革开放初期“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捉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那样的现象,但是,毋庸否认,我国人才工作、生活条件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还不相适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科技、农业等高技能人才生活待遇相对偏低。我国研究人均研发经费仅为美国的1/

22、日本的1/

13、韩国、加拿大的1/8,甚至连印度都不如。这些情况的出现,极大地限制了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未能到起到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制约着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建立高

技能人才脱颖面出的竞争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加快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择业人员不愿当工人,当了工人不愿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大力表彰各行业、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扩大其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纵观古今中外,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大量吸引人才,中国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高地,主要原因就是政策活、机制新、环境好。实践证明,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凝聚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人才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二、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培养一批各行各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以此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一是加大对技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强化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攻关、观摩研讨、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形成。三是广泛利用培训资源,采取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定向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四是完善技能传播方式。采取专家、教授、工程师、农艺师、高级技师传授技艺,名师带徒等方式,挖掘整理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招,使其发扬光大,使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五是采取倾斜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人才培训由国家财政全额补贴,改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高技能人才流失现状。

三、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逐步形成凭技能水平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使各类技能人才在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机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他们成为刻苦钻研、岗位成才的带头人,成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带头人,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品质的带头人。

四、改进选拔评价方式,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社会环境。要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等多种形式,在各行业、各职业领域不断发现、选择和培育技能创新领头人。对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重奖,在研发经费、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要实行倾斜政策,优先解决。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加大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考核与评聘改革工作力度,按照

“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用”的原则,扩大评聘范围,改进考评方法,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衔接,力争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一个大的突破,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下载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策论文-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统筹协调队伍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