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时间:2019-05-12 08:1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第一篇: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外国语学院10级英本2 班姓名:李小娟学号:100301021

2自我分析

-------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要分析自我人格,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清楚人格的定义是什么。从心里学的角度讲,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感、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是独特的模式方式。人格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人格包含两面性-一面是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表现在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另一方面是蕴藏于内地、未表露的特点,即被隐藏起来的真实的自我。人格所具有的,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特性。

人格有以下的特征:

一、整体性 现实生活中个体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他们不是孤立处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二、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上。不同时期,认的自我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

三、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有差异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异与其他人的特点。

四、社会性。现实中的个体是社会的人,社会化把人从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一个人的人格应该是在遗传、生存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在性格发展上存在差异。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有自身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成长过程中周边环境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人格的分析:

首先从我的气质来分析,从从心理学概念来理解,气质分为: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

我的气质是粘液质。粘液质的神将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但灵活。

粘液质的心理特点是:镇静,安静,稳重,沉默,谨慎,可信赖,性情平和,有节制,深思。粘液质的人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有时候因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我觉得我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女孩子,喜欢自己一个呆着。不管什么时候 自己有什么任务或活动要去做,就算那件事很小我都会灰烬自己的力量去 1

把事情做好,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心动或分心。比如我自己今天决定要做的事就会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去做,就算有变动也会抽出时间把事情做完。交际适度,不足空泛之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我个人很讨厌性急的人,我会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交际,在情感上不喜欢发脾气,一般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发脾气。就算人家骂我,我也不理。也不常常流露自己的才能。但粘液质的人在面临压力时,不但不会主动应对,反而容易采取回避,压力越大,就越容易通过各种消极形式来放松自己,比如聊天等。这个我是最有感触的,在高中的时候,由于学习压力大,经常因为学习而烦恼,特别是自己考得不好时,经常找老师或同学聊,或者就自己偷偷地哭一场,实在不行就什么也不做,放自己 几天的假。

粘液质的人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去做。比如像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老师经常给我们布置作业,而且给足够的时间我们去思考,但我每次都是把作业一直拖,看到旁边的同学在赶,自己也无动于衷,一直到最后一两天的时候才会去做。

再从性格上来分心我自己,性格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生,从态度特征来说,我觉得自己在对待社会和集体上是热情正直的,特别是对待集体,不管是学校或者学院还是班级举办什么活动,我都积极的去参加,而且尽力做好;和同学相处也很友善,当同学有需要帮助时我也会尽量去帮助他们。不过我对自己不是很自信,虽然有时候大家都觉得我不错,但我自己总觉得自己跟人家相比差很大的距离,就比如说在学习上,大家都拿奖学金,我自己却觉得自己没那个本事去哪,还有在某些才能方面我觉的自己也很自卑。但我做事有原则,只要我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我决不会去做,因为我做了之后心里总觉得很自责。对待工作我认真负责,勤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觉得我是一个认真负责,自卑而又不自暴自弃,勤奋,善良,热情的女孩子。

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是由自身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我的性格的形成。

遗传因素: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爸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文化知识比较好,妈妈从来都没有读过书,但他们都很注重知识尽管他们读的书不多。爸爸因为深知知识缺乏的弊端,所以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因此,他从小就严格要求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拿好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能走

进大学的原因。另外,爸爸妈妈都是勤劳老实的农民,他们都是踏踏实实的干活来把我们养大,他们经常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急。正因为这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对人要友善,要多帮助要帮助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的奶奶,从小我就喜欢和奶奶在一起,她是一个很勤劳很有好的老人,在她那里我也看到了很多的知识。

社会因素:我的家乡是一个文化浓厚的地方,每一年从我们家乡出来的大学生都很多,受这个影响,家里人对我们的希望很大,不管怎样都把我们送上学,并尽量给我们最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我所在的班级都是比较优秀的,大家相互之间都很友好,老师对我们也很好,我想这也是重要的因素。

自我修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只有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的 修养原则是:

一、努力工作,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条理。

二、努力学习,捉住中心。

三、学习与作息有合理的安排,适当的学适当地休息,是指当配合理。

四、适当发挥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

五、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

这就是我的人格与修养的分析,尽管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人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人格才形成我们多姿多彩的社会。

第二篇:人格与道德、修养

人格与道德、修养

于立新

党员干部怎样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怎样才能具有领导的魅力,结论是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党员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是党员干部具有威信和良好形象的内在基础,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基本条件。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国界。

人格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同时,又能够以感性的形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愿落后的各个层次的人们,崇尚真理和科学,同样也敬重高尚的人格。从某种高尚的人格中,人们能感受到品端、才高、识高等素质条件所显示的影响力,体验出无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也能激发出潜藏于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人格主要不以其能力大小来衡量,不因其地位高低来判定,不因其贫富差异来评价。正如古罗马奥维德所言:“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金钱是有吸引力的,但买不来人格;权力是令人羡慕的,但换不来人格。党员干部具有人格魅力,就能增强其人格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就能更好地运用权力,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人的尊 严和自立意识。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人格不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以社会性为主的多种属性的综合表现。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炼的结晶。完美高尚的人格是伟人、圣贤、英雄的特征,不健全的人格将导致个体走向失败甚至犯罪。

心理学家说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是“健康的人”。社会学家说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和为人的品格之总和。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事的态度是否主持公道。高尚的人格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核心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人们平常说某领导人格高尚,主要是从道德方面给人的评价。领导干部高尚人格的影响力,是指由领导干部的职务、地位、权力以外的东西所形成的影响力,即由其道德品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所组成的,它是 比权力更持久、更有效的领导力量,起到一种很强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这种人格越是高尚,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因而受到崇敬。

人类的人格意识、人格尊严和理想人格追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柏拉图认为,对执政者的人格要求是智慧,对武士的人格要求是勇敢,对平民的人格要求是节制,达到了这些要求,整个国家便实现了正义。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人格的探求。如孟子强调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超过了生命价值。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圣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古代还有“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以及“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等主张,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一股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对优秀人格的诠释。古人还分别从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掌握智能、须有志向来定位人格概念,旨在教诲和警戒人们懂得怎样做人,勿为“禽兽行”。

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追求完美人格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寥若晨星。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是否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犹如南国的 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

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拍上司马屁。陶渊明一向看不惯依官仗势的督邮们,不肯接受低三下四的屈辱,装不出一脸假笑,不善于点头哈腰。他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这种势利小人作揖打躬!于是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躬耕陇亩,过着贫士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呤诗作文,讴歌劳动,讴歌淳朴的田园生活,给人一种美的意境。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的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对世人影响较大,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广为传颂。

范仲淹“先忧后乐”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范仲淹当年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任苏州知州时,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后闻知是块贵地,便毅然放弃,说与其“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于是捐地建学舍,成立了苏州州学。

峥嵘的岁月,跌宕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能够进一步锻炼、塑造和考验一个人的人格。高尚的、理想的人格,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和曲折艰难的一生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据《天地正气》一书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对党和人民仍然始终保持着充分的理 解和信任,由衷地说出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的至理名言!一些党内同志和一部分群众对刘少奇同志曾经有过误会,但他独自承受着这巨大的痛苦,直到逝世,他对党、对同志、对人民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正如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能够经得起各种打击,在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暂时孤立时,甚至因此而牺牲生命的时候,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他默默无声地走了,把对共产党员的期望,变成了自己忠贞实践的诺言!刘少奇同志是一个纯洁正直、光明磊落、道德高尚的共产党员,是在党内和国内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切优秀共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高尚品格的结晶,也是刘少奇同志自己的人格、思想、风范的写照。他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当作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和光辉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说:“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现。”

梁衡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年的文章中,评价周恩来有惊人之“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周恩来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地位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但他总是甩掉自我,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 妙之境。梁衡同志在文章中说,50年来周恩来亲手托起党的两任领袖,又拯救过共和国的三次危机,遵义会议中扶起了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后期,他托出邓小平,作为两代领袖,毛邓之功彪炳史册,而周恩来却静静地化作了那六个“无”。建国后,他首治战争创伤,国家复苏;二治大跃进灾难,国又中兴;三抗林彪江青集团,铲除妖孽。而他在举国狂庆的前夜却悄悄地走了,走时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

许多伟人和志士仁人认为人格的力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如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弘扬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清官廉吏的风范,发挥理想人格的示范、辐射、引导作用。

党员干部的人格,就是党员干部的品德资格和为人民服务的品格,这是古代志士仁人所不可比拟的人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很重视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培养,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品格影响人,用感人的事迹鼓舞人,用凛然的正气激励人。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言行展示着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人们崇尚的偶像、社会的灵魂、正义的化身、学习的典范。

瞿秋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受到鲁迅的敬重。而对民众遭涂炭、陷水火,瞿秋白甘愿舍弃自己的才华而去救国救民。他曾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过“八七”会议,领导武装斗争。1931年后,他被王明等人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此后,在上海同鲁迅合作,领导革命文化运动。鲁迅曾送他一 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5年2月,他被叛徒出卖被捕,没有被蒋介石威胁利诱所屈服。就义前,瞿秋白唱起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没有一点死的畏惧。他在临死前写下一篇《多余的话》,仔细地解剖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高尚的人格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据《领导科学》刊物记载,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红军穿着单衣冻死在一棵大树下。有的同志愤怒地要去找军需处长,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熟识的同志却含泪相告,这位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本人。他把东西都发给了大家,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应得的一份。

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活着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不是为了金钱,他对人生的目的有着像东海升起的旭日那样辉煌壮丽的境界,正像他自己说的:“„„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因此,他把自己短短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题词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现在,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靠发展物质文明,不注意精神 文明建设不行;只靠以法治国,不重视以德治国也不行。法治治人,而德治治心。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品质特征,而且应该具有传统的优秀品质,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工作态度到日常行为,都应该注重人格的优化和形象的塑造,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强人格修养,追求崇高的人格,就要自尊自重。换言之,自尊自重是形成崇高人格的内助力。作为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财富多寡、相貌美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名誉,而不是看不起自己,都要固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对金钱、官位,应当看得开一些,看得淡一些,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对那些“身外之物”,都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不向他人卑躬屈膝和阿谀奉承,不能没有羞耻感,也不容许他人歧视、侮辱自己。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时,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只是坐在树下歇凉。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解渴要紧。许衡摆手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这位学者在天下熙熙,好多人为利来,天下攘攘,好多人为利往的环境下,将“我心有主”付诸于行,真称得上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向”的典范之一。历史上确有一些不能自尊自重、向他人曲意迎合、卑屈谄媚者。汉文旁时,有个叫邓通的人,除了会划船,“无他能”,唯有“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并因此而得到汉文旁的宠信。有一次,汉文旁患病生疮,邓通便“常为帝吸吮之”,用嘴将疮中的脓血吸出。这番举动使汉文旁对其更加宠幸,加官至上大夫,赏赐财物无数。虽然邓通成为“财过王者”的暴发户,但失去了做人的品德、做人的尊严,被后人耻笑。做到自尊自重,就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陶冶,对思想深处非道德的“灰尘”、“污点”进行自我冲洗。应抛弃为个人的升迁而阿谀奉承,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踩着别人往上爬;应克服摆官架子,颐指气使,不一视同仁,称王称霸;防止任人唯亲,搞人身依附关系,拉帮结伙等不自重行为。应坚持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为权财酒色所迷惑,不为世俗虚名所困扰,上交不谄,下交不傲,憎恶人,亲贤人,远小人,帮穷人;顺利时不狂妄,得势时不仗势,失势时不附势,受到挫折不沮丧,对能者不妒,对弱者不歧,执著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遗传的、天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高占祥同志说:“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在世间做人、从政都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先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上加强修养。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如果连做人都不会,“人性不怎么好”,怎能做一个群众称颂的好“官”?如果说,做人事关人品,做“官”涉及党性,那么,做人就要有好人品,做官要求高尚的人品和较强的党性相统一。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对好“官”的要求必须首先是好人。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做根基,那么从政肯定要跌跤子,甚至会酿成祸患。因此,为官者切莫忽视做人———做本分人、正直人。要从一言一行做起,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桂花香飘千里,德高受人尊敬。”意大利有一句格言:“不朽的名誉独存于美德之中。”意大利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法国雨果说:“道德是文明净土上开放的真理之花。”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是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依照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进行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在工作实践中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应有的境界,使自己沿着道德的阶梯去攀登浩然伟健的理想人格之制高点。道德修养不能离开实 践,离开实践的道德修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加强人格修养,贵在自觉,贵在无形,重在努力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凡事出以公正。多一分公心就多一分人心。人格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够赢得人心。培养崇高的人格,应培育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中华民族以儒雅文明著称于世,许多志士仁人和革命先辈追求高雅情趣,体现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

孔子有赏兰之雅好,曾赞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李白赞美:“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王昌龄喜爱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邹登龙:“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古人还爱用荷叶作杯,用荷叶编织衣物,并以穿“荷衣、荷裳”象征高洁。如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之诗句。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格,表现他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刘禹锡喜欢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陆游一生爱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郑板桥为人品德犹如翠竹清风,贤贞而高洁。他于61岁时罢官归里,曾画竹题诗留别潍县父老:“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渔竿。”

董必武喜爱赏竹,曾赋诗:“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一代伟人毛泽东,除酷爱读书外,还喜欢赋诗、书法、游泳、登山、赏雪、观海 等等。周恩来住所的西府海棠,是他观赏怡情的心爱之物。夫人邓颖超曾专门给出访国外的周恩来寄送海棠花瓣之事,至今传为佳话。陶铸敬佩松树挺直不阿、不畏寒暑、大义凛然的品格,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精彩论述:“„„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陶铸赞颂松树的风格,也是他人格的写照。邓拓最喜欢山茶花:“红粉凝霜碧玉丛,淡妆浅笑对东风。此生愿伴春长在,断骨留魂证苦衷。”———深情地称颂山茶花即便枝折花落,仍然不肯凋谢,始终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美丽的春光。

党员干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有许多途径可以选择,如赏赏花、书法、赋诗、听音乐、跑步、登山、游泳、打球、读经典名著、观大海日出、看荷塘月色、涉清澈流溪„„无数事实证明,不断追求高雅的情操,可以弱化物欲膨胀,这样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而,应当培植高雅的情趣时尚,努力营造绚丽多姿的精神家园。(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

第三篇:《周易》与人格修养

《周易》与人格修养

《易经》包括伏羲八卦、周文王父子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三部分组成。《易经》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产生了《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其中有许多是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内容。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就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周文王早期的不幸遭遇,西伯侯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贤明诸侯,他为了领地民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勤于政务,同时对周边的隐患进行了平定,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影响也日渐浩大,引起了商朝统治阶层的担忧,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进谗言,纣王为以防万一,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在狱中受到了严加看管,失去了人身自由,就像困龙一般。西伯侯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调整了心态,在狱中研究起了“占卜之术”,这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最初的辩证唯物思想。这次他懂得了“树大招风”的恶果,他表现得尤为镇定,对殷商表现出了臣服的诚意,他的泰然处之也表现出了他并无二心,这让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西伯侯在狱中并未浪费这宝贵的七年,相反,他的心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他对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认识的更清了,这对他今后的清明执政起到了奠基作用,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位明君,他知道一位昏君对臣民的伤害有多大。在西伯侯返岐后,他更是励精图治,在治国理政方面比任何时候都勤勉,他懂得去珍惜所有。这一卦象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去珍惜所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人人都成为社会的脊梁。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公刘时期,为了避开夏朝的战乱,让族人有一个安静的生活,公刘决定放弃中原富庶的邰地,带领族人跋山涉水、远途奔波,到达了豳地,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豪情呀!我想只有像公刘这样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到古公亶父时期,豳地发展的很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戎族面对繁荣的周人便起了歹念,向周人索要财物,面对贪心不足而又强大的戎族,古公亶父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为了让周人免受战争的涂炭,保护所有的族人,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乔山脚下的岐地,大山成了天然的屏障,气候温润,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公刘、古公亶父能审时度势,遇事慎重抉择,是一个智慧型的领袖,我们遇事也应像他那样谨慎决策。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西伯侯勤于政务,经常深入人民中间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人民疾苦,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个人修养,严于律己的作风起到了教化的目的,为周人作了一个好的表率。通过自我修炼,西伯侯的领导水平得以提升,周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繁荣。这昭示我们要厚积薄发,只有像周文王那样内炼素质,全面提升自我,才能展现出蓬勃的力量。象曰:心中有事犯猜疑,谋望从前不着实,幸遇明人来指引,诸般忧闷自消之。西伯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他感到单凭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便产生了寻访贤臣的想法。西伯侯礼贤下士,到处寻访,他因思贤而夜梦飞熊,解梦得知渭水之滨有大贤,西伯侯立即登程前往,一路上他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多次催促车夫快马加鞭。在渭水之滨见到了一个直钩钓鱼的老者,见他相貌不凡,西伯侯便躬身施礼,用谦虚诚恳的态度感动了隐者(姜子牙)。西伯侯为了表示诚心,自己竟用车将子牙拉了八十步,作为当权者这是何等的求才之心呀!姜子牙也不负众望,帮助文王、武王最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计。我们要常怀一颗谦虚的心,向周围的任何人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卑的心还可以让我们拥有一颗不断上进的心态,时时走在奋进的征程上。

象曰:泥里步踏这几年,推车靠崖在眼前,目下就该再使力,扒上崖去发财源。西伯侯自出生就受到了厄运的威胁,有几次在险境中幸免于难,这大概是吉人自有天相吧!在他继承爵位初期,他殚精竭虑,心系百姓,将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一心教化民众,重视德化教育,使当地民众心地淳朴,关系和睦,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纣王听信奸佞的谗言,嫉贤妒能,将西伯侯囚禁在羑里,在监狱里一呆就是七年,其间所受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对这位特殊的囚犯,纣王还给予了“特殊的待遇”,看守的更严,不准任何人探视,为防逃跑,监狱只有一个很小的天窗,这些不利的环境更是磨炼出了西伯侯无比坚毅的性格,他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在明知是用儿子伯邑考的肉做的包子面前,他还是强装无所谓地吃下了,这是何其悲痛之事,此事过后,纣王打消了对西伯侯的猜忌,将其释放。西伯侯回到封地,情感是五味杂陈的,从此他勤于政务,励精图治,让西岐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西伯侯也得到了封地全体民众的拥戴和崇敬,真所谓“苦尽甘来”。让我们都以苦为乐,用苦的付出来兑换甜美的人生,要想幸福的人,首先要懂得吃苦付出,做到乐在苦中。

其实《周易》的博大精深,在于他对任何一件事情的辩证分析上,由已知情况科学地推断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是有根有据的,具有科学性的。《周易》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我们从它的卦象中可以探寻到许多人生观的正确指引,诸如珍惜所有、谨慎决策、厚积薄发、不耻下问、苦尽甘来等人生哲理,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深沉的个人修养让我们的人生不断出彩,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教师人格修养

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

近日聆听了几场报告,又回想起暑期看过的几本教育家的书,深深地被感动,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付出的师爱超越母爱”的斯霞老师,“包容着崇高信念和深厚爱心”的于渏老师,他们之所以能令学生、乃至世人折服,我认为莫过于他们的人格修养。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显然,教师的人格力量能征服一切。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谈谈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品德——人格修养的本质 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教师的道德永远是教师人格的中心品质,没有道德修养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树立志自己的教育形象,没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永远不可能真正吸引他的学生。

这并不是我个人观点,许多教育大师都曾阐述过他们的见解,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对他们格格不入所说的话,情况完全不一样,从后者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成为可憎的思想。”

——克鲁普斯卡亚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都是以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的。如: 于永正老师的一位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并不缺乏师德的重要性和师德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我们困惑在于我们所掌握的理论与我们所能实现的行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按照师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会用意志与情感来控制自己的教育耐心,并时刻鞭策自己,唯有道德的力量才是长久而永恒的,惩罚、吓唬等达到一时的目的,而从长久的意义上说,它只能毁灭教育者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最终丧失教育的影响。

教学——人格修养的支撑 首先从教学中获得权威。

权威是教师人格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权威的获得,教学是一个主要途径。对学生来说,总是敬仰那些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的教师。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能够使学生倾倒,那他已经开始在人格上征服学生。

据宋代陶岳所著《五代史补》的记载:唐朝的一位出家当和尚的诗人,名字叫齐已,他写一首赞美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写道:“前时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郑谷看了之后,就对齐已说,如果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不能喻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为好。梅花刚刚开了一枝,当然称得上早梅了。齐已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对郑谷很是佩服,于是就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就是知识的权威,这就是智慧的力量。教学是知识和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与精神的力量,无形中树立起自己的教育权威。

其次从教学中凸现人格

有人比较过本世纪两位伟人的风采,一位是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一位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们都有共同的演讲天赋,善于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列宁善于向工人演讲,毛泽东善于向农民演讲。然而他们也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当列宁走上演讲台时,那种革命家的气势伴随着他深邃的思想,使每一个听众都感受到超乎常人的伟大与深远的形象;而毛泽东面对朴素的农民,他亲切和蔼,就像大人对小孩讲故事,你很难感受到这就是一个世纪的伟人,可是他的演说,都让你感到真诚深刻,你会为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而折服,你会为他的幽默而深深地感到一种力量和影响。

这就是伟人的风采,我们不用与之有深刻的接触,我们只需在他们的演讲中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智慧与人格,这就是“讲台”的魅力。讲台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教师若想从人格上征服学生,那就应该站好讲台,让讲台帮助你塑造教师的人格形象,让讲台帮助你克服学生的怀疑与困惑,让讲台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你的真诚与关怀。

知识——人格修养的风采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思想,高尔基要我们与书为友,不要忘记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作为一个教育者,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是丰富人格内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一个老师无知到仅仅懂得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每天只能照本宣讲,那他在学生心目中就不会有任何人格形象可言,更不用说用人格去影响他们。

知识会使我们的教育境界随着我们的人格境界而不断的深化与升华。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了这个道理。他一生私人藏书达一万九千册,除了撰写的教育论著这外,写过一千二百多件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他不仅用热情,而且用知识和智慧使自己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并且同时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教育家的人格与胸怀。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但以知识来武装自己,将使我们展示自己的人格风采,将更“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第五篇:人格修养与文学写作

论人格与写作的关系

——论巴金的人格与作品

摘要

写作活动及其成品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人格倾向,人格主要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其写作活动并不单纯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必须看到它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文学作品与作家人格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受到作家人格力量的作用,作家人格的优劣决定文学创作品位的高下。人格低下者是绝对写不出高品位的作品的。在中外文学史上能够做到人格与作品相得益彰的作家并不少,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将从执著的追求、强烈的爱国情怀、爱憎分明的情感三个方面去探讨巴金的人格与作品的关系。

关键词

巴金人格作品执著爱憎分明精神财富

Abstract:

Writing activities and the finished product always reflects a certa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ctivities mainly in the form and sound.So the writing activities is not merely a written language activities,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role of culture in personality.Literary works and writers ar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iterature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by the author, the writer decided the merits of personality compete with literary taste.Personality who absolutely can not write lower high-grade work.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personalit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can do and a lot of writers, Ba Jin is one of them.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strong

patriotic feelings, love and hate to clear the emotional aspects of Ba Jin's personality and work relationships.Keywords:

Ba JinPersonalityWorkPersistentClear love and hate

Spiritual wealth

前言

巴金说:“我们大家都了解这样的说法:做一个好作家也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人。”为文先为人。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的人格修养,那么他写出来的作品也将不可能拥有独到的见解。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人格修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巴金的人格与作品是相融的,写作的根本不在于词藻的雕饰,而在于是否能够体现出人格的力量,其关键仍在于如何做人。巴金的人格主要体现在:执著的追求、强烈的爱国情怀、爱憎分明情感。

一、执著的追求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的,他一生追求光明。

早期的巴金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他始终坚信祖国的前途是光明的,祖国一定能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总是太阳、星光、明灯、圣火等给人以光明和力量的象征,他呼唤春天,抒发理想,赞美未来。他的作品能够把中国知识分子从迷惘、彷徨中带到光明和进步,能给人带来信心与力量。

巴金先生的文学生涯,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小说《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这部小说寄托着巴金对革命胜利的期望,他把这种期望寄托在一代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人身上,他始终坚信“旧的要灭亡,新的要壮大,旧社会要完蛋,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巴金的另一部文学作品《死去的太阳》,以一九二五年的五卅惨案为背景,他利用“五卅” 惨案发生那年在南京求学时的见闻,写出了南京的学生、工人规模空前的爱国群众运动。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来唤醒人们的革命意识,为共同迎接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断奋斗的目的。但作者又称它是“失败之作”,是“废品”。他遗憾这部作品“太幼稚了”。不过,他又承认这“失败之作”产生过影

响,因为它也传达出了一部分青年挣扎着前进的声音,“虽然幼稚,但它们又是多么真诚。”“如果读者觉得我的英雄有点幼稚,滑稽,那么请他明白小资产阶级大半是这样的。”

巴金的《家》、《春》、《秋》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给予了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小说描绘的是封建家庭殉葬、挣扎与反抗等悲剧式的结局。文中的觉新、鸣凤、觉慧、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在很多青年心中引起了共鸣。多少青年读者正是在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新生和光明。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了,巴金也终于看到了光明,在他的作品中更加洋溢他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他以饱满的激情歌颂新中国带给人民的幸福。如果没有一颗执著追求光明的心,巴金又怎能写出光明后人民的喜悦生活呢?《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等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无不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一时期巴金创作结晶。

二、强烈的爱国情怀

巴金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具有崇高爱国主义思想的思想家。他热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作家生活和创作最艰苦的时期,但此时的民族精神是最昂扬的,巴金身处在抗战时期,经过血和火的洗礼,他奋发图强,积极参加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巴金把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融入到了写作中去,《海的梦》处处洋溢着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战斗的呼唤。1935年,巴金在日本感受到了日本统治者野蛮的反华气焰,一口气写下《无题》、《控诉》、《感想》、《还魂草》等小说,猛烈抨击了日本反动文人的嚣张气焰,倾注了作者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怀。

巴金以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上海抗战为背景创作的抗战三部曲,充分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作品中的主人公冯文淑有着强烈爱国心,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这部作品歌颂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巴金爱国激情的真实写照。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挣脱思想枷锁,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⑥ 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就不会有这伟大的作品问世。在《随想录》中,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从而达到了他文学创作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三、爱憎分明的情感

巴金的内心充满对旧社会的憎恨以及对人民的热爱与同情。如他自述所

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巴金出版的一部短小而精悍的以法国生活为背景的革命题材小说集《复仇》,作品中充溢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复仇》的男主角福尔恭席太因,为了帮被杀害的妻子报仇,杀死了鲁登堡将军和希米特军曹,他达到了目的,他觉得复仇是最大的幸福。“复仇”肯定不是唯一一条通往幸福的路,但当人们被逼得无路可选时,这便成了那些被幸福摧毁人们的唯一之路,我感到一丝伤感,悲痛。虽然我们不提倡暴力来解决一切不平和仇恨,并且我认为暴力终究是不好的,到真只有这一条路时,就只能选择暴力,我想这也是巴金对于中国革命的一种态度吧!

最能体现巴金爱憎情感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激流三部曲》分为《家》、《春》、《秋》三个部分,其中在《家》这部作品中把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从悲欢离合最终走向崩溃的故事。在《家》中,梅芬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

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暴露了荒淫无耻的封建大家庭,也阐述了在新思潮的启发下唤醒了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巴金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和奉承,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憎恨。而在《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的矛盾。也继续的揭露了封建家庭的丑恶、残忍、腐败的本质。

巴金主张文学作品要来源于生活,要表现自己的人格。巴金先生是现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巴金的文学作品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而他的人格以及作品中的人格力量,更是给了我们青少年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啊!

参考文献:

1、《灭亡》巴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随想录》巴金著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

3、《激流三部曲》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巴金论稿》陈思和、李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

5、《巴金传》

6、《真话集》

李存光著巴金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2010年5月

下载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邵龙宝,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多年从事儒家理论与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性研究和中西方人格理论比较研究,......

    自我人格分析

    自我人格分析教育科学学院09级心理学班贾宇2009011613 1自我人格分析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也是自以为最熟悉的。但是人格的概念是什么却极少有人能说出来,在人格心理学中......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读书育人......

    加强师德修养_塑造完美人格

    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的心得体会 马先玉 2014-5-23 通过培训学习后,我认识了“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

    试论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

    领导干部应当注重人格修养这里所说的人格修养,就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中国人自古就非常注重人格修养,《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

    奉献教育事业提升人格修养

    奉献教育事业提升人格修养 ——学习吴邵萍老师先进事迹体会 泗洪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杨红娟 学习了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被她的爱心所感动,被她的......

    公关礼仪与大学生自我修养

    公关礼仪与大学生自我修养 礼仪是人们在一定交往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教养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