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时间:2019-05-14 09: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第一篇: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

本课题专家顾问组成员、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张雨青

一、了解儿童的人格和气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最近,有关教育的观念特别多,有的人说千万不要管孩子,有的人又说千万不要不管孩子,让我们都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就深层次的来说,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说我们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秉性、性格,包括智力、人格等特点,都和他的长相一样各不相同,就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他进行各不相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每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施加一定的教育。这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就是人格。所以对儿童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的人格和气质的特点是什么,然后才能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人格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的相互行为的认识、了解和观察

首先,怎样来对儿童进行观察呢?心理学家对儿童的观察是和常人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通过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了解形形色色人的特点。实际上,我们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通过相互语言上的交流和接触,以及对行为的观察。作家、画家、诗人、音乐家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如小说、诗歌、音乐等等,对人的性格特点、感情做出描述。他们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对人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比较主观,特殊,没有办法涵盖一组人,比如说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不能从小说里反映出来。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比较客观、科学的方法探讨人的规律性的特点。所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是一个基本的手段,对人格的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的相互行为的认识、了解和观察。

三、人格和人格的基本结构

根据教科书的划分,人格通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个性的倾向性;第二个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等;人格的性格特征包括性格、气质、智力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是人格和个性的区别。我们经常会问到,有的书写的是人格心理学,有的书写的是个性心理学,我们怎么来区分呢?实际上,人格和个性从英文单词上是不一样的,人格是personality,个性是individuality,个性主要是指共性的对立面。个性是根据共性来看待的。而人格可以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价值观等,也包括人的高矮胖瘦等这些生理的特点。人格从概念上讲比个性更全面。个性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人格包括的面更广,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来讲,对于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又有了新的进展,超过了过去的范围。过去在人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理论,有的人认为人格有三个维度。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就认为人格有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这三个维度。有的研究者,像卡特尔认为人格有十六个因素。最近十年的研究把过去凌乱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变成了一个五因素的人格结构。它的来源就是从字典里找到的关于描述人的特点的这些词汇,然后进行分析。因为人格描述比较复杂,不好说哪些词是描述人格的,哪些词不是描述人格的。有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心理学家,他从字典里找到五万多个描述人特点的词汇,抽出来进行详细分类、仔细研究。最近的五因素结构就是以他的研究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的。五因素的标准比过去的标准更加详细和精确。因为在每个因素下还包括着很多的内容,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内容非常多,所以我们也把五因素叫做“大五因素”。人格的大五因素包括:

1、人的外倾性

有关人格维度的概念都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比如外倾性,它即包括外倾性又包括内倾性,一个维度就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极度外倾和极度内倾中间的一个点上,很少有绝对的内倾和外倾的,从内倾到外倾是一个正态的分布。很少有人比较极端,所以峰值大多数是在中间的。外倾性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外倾性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个主要是根据一个叫五因素的人格问卷(NEOGI)作出的。这六方面包括:

第一个是善于交际,偏爱和其他人交往。这在测量上有高分有低分。我们通过平常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小孩特别善于和别的小孩交流,这是高分。有的小孩呢,特别的紧张,性格比较孤僻,喜欢一个人玩,这是低分,这就是区别。

第二个是热情。热情表示有感情的、友好的,容易和别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的特征。热情也有高低分。低分表示比较保守,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和热情相反的方面。

第三个是决断性。决断性表示有支配性的、强迫性的这种特点。有的小孩在小孩群里是头儿,他可以让别的小孩照着他的想法做事情。这样的小孩就有很高的支配性,在决断性方面的测验分数就比较高。还有的就是喜欢跟在别人后面,说话也喜欢跟着别人说,这样的小孩在决断性方面的分数就低一些。

第四个是活动性。它表示精力旺盛、忙碌。这种人比较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忍受不了缓慢和迟钝。活动性方面得低分的人表现为比较放松闲散,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

第五个方面是兴奋性。它是外倾性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表示渴望兴奋和刺激,喜欢明亮的颜色和喧闹的环境。有的小孩写作业喜欢听着音乐写,觉得效率比较高,这样的孩子在兴奋性方面要求比较高。另外还有低兴奋性的,他就需要周围的环境比较安静,比较有条理,这样他的精力才比较集中。

第六个是积极情绪。有积极情绪就有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表现为平常比较愉快、兴奋。比如有的小孩特别爱笑,这表示他比较乐观。这些都是正面情绪占主要方面的。相反的就是不快乐的,负面的这种情绪,整天都觉得没意思,没劲儿。

这是外倾性的六个内容。善于交际、热情、决断性、兴奋性、活动性、积极情绪是外倾性下面的六个内容。

2、亲和性。也有人翻译成怡人性。它的意思是人的脾气非常好,能够和人搞好关系,惹人喜欢。它也包括六个内容:真诚、坦率、利他、顺从、谦逊、善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真诚。真诚的高分体现为他相信别人对他都是诚实的,都是有良好意愿的。低分表现为疑虑,对什么都有怀疑。

其次是坦率。高分表示坦诚的、真挚的、直率的。低的分数表现为喜欢恭维人,喜欢耍一些小的诡计,喜欢欺骗和操纵别人。

第三个是利他。比如雷锋,干什么事都是为他人着想。高分主要是表现为爱帮助别人,慷慨大方,为别人着想。低分的呢,主要就是不愿意卷入别人的事情里,怕自己有什么扯不清楚,自己做自己的,自我中心。

第四是顺从。高分的人就是做事说话都会顺着别人,他会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尽管自己很愤怒,他会克制自己,尤其是在强者面前。比如在领导、父母面前表现出服从。低分的人主要是具有攻击性,喜欢竞争,不愿意合作。

第五是谦逊。高分表示为人谦和,非常有礼貌。谦虚不一定表示没有自信心。低分主要表示是比较自傲,比较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比别人强。

第六个是善良。高分主要表现为容易受感动,很容易动感情,这个人比较和善。低分的人表现为心肠硬,很少同情别人。

3、认真性。也有人翻译成谨慎性,英文为cautiousness。它包括的六个方面是:竞争性、整洁有序、责任心、渴望成就、自律、深思熟虑。

认真性的第一个内容是竞争。高分表示自视较高,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生活的挑战有准备。低分表示对自己能力评价比较低,比如怕自己上台发言说错了,干脆就不举手。

第二是整洁有序。有的小孩做事情喜欢有序,比如作业整整洁洁的,这样的孩子在整洁有序方面的分数就比较高。他们做事干净,井井有条,把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低分表示缺乏计划和组织能力,做事情没有计划,马虎。

第三个是责任心。有责任心的孩子能够严格的遵守他的道德准则,非常认真地负责任。相反,低分的孩子做事比较没有责任心,不可靠。比如我让他去收作业本,他可能会收的丢三落四。

第四个是渴望成就。高分表示有很高的抱负水平,对自己的要求高。在这方面分数高的学生学习会比较刻苦、比较认真。分数低的表示缺乏成功的驱动力,缺乏对自己的要求、缺乏野心,对自己的目标定的低,容易对自己的成绩陶醉。

第五个是自律。自律表示能够克服自己,排除干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比如听老师讲课,特别没意思,可能会比较厌烦,但自律性高的孩子就会克服厌烦情绪,继续听下去。相反,分数低表示自律性差一些。

第六个是深思熟虑。在作事情之前有一个过程,分数高的人就表示小心、谨慎,做事严谨。低分表示做事比较草率,不考虑就说、就做。

4、情绪性。很多人把它叫神经质。神经质分数高的不是说他有神经病,是说他性格方面的特点,情绪高。神经质包含的内容有:焦虑、害怕、烦恼、神经过敏、紧张、恐惧。

首先是焦虑。焦虑的低分表示安详、放松这种感觉。高分则相反。

第二个方面是敌意。高分表示有很强的敌意感,做什么事都防着别人。前两天我碰到一个高三的学生,他们快要高考了,相互之间都互相提防。比如有的孩子开夜车,到两三点,第二天去,作出很轻松的样子,跟同学说:“哎呀,我昨天晚上八点钟就睡了”。或者这道题我会做,偏说不会做等。高分表示为愤怒、挫折、容易发怒,坏脾气等特点。低分表现为比较温和,发怒比较缓慢。

第三个是抑郁。高分表示自卑、无助、孤独的感觉。低分表示很少体验到上述感觉,一般都比较高兴愉快。

第四个特点是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注意。高分表示比较自卑,不喜欢公众场合,尤其是和别人交往,说话感到特别难受,容易感到害羞。他会想是不是我心跳的太快了,越想心跳的越快,或者想自己是不是脸红了,越想脸越红。低分表示相反,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情绪性方面的第五个指的是冲动性。冲动性指的是无法控制的渴望和要求。高分表示自制力不强,爱发脾气,说话做事不加思考,比较冲动。分数低的就相反。

最后是脆弱性。高分表示比较容易产生紧张感,比较脆弱,没有办法应付紧张状态。比如老师提问,考试,对孩子来说都是紧张状态......分数低的表现为在困难的情况下,有能力控制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现在有很多孩子经不起挫折,很多小孩是独生子女,遇到挫折就又哭又闹,我们提倡挫折教育。

5、开放性维度。英文是openess。开放性包括六个方面:幻想、审美的、情感体验、活跃、求异性、价值观。

第一个是幻想。高分表现为有生动的想像力、活跃的幻想力。比如小孩把太阳想象成兰色的。低分表示为生活比较单调,喜欢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做事一板一眼。冒险性也是在开放性的维度里。

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表示对艺术和美有较高的鉴赏力,容易被文学作品打动,容易被音乐吸引,对音乐比较着迷。这是审美的特点。低分表现为对艺术和美不敏感或不感兴趣。

第三是情感体验。高分表示对快乐和痛苦的情感体验比一般人要强烈。有的小孩平常看不出他发怒,但他一发怒就比别的孩子要强烈,这就是他的情感体验比一般小孩强烈。低分就表现为情感体验比较迟钝,讲了一个笑话半天都不笑。

第四个是活跃。高分表现为喜欢奇异的、变化的,不喜欢熟悉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低分表示不喜欢变化,喜欢脚踏实地。在这方面有个词叫感觉寻求或刺激寻求,开放性里也应该包含,因为人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个问题的起源在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把人放在实验室的环境里,躺在特别软的床上,手和脚带上指套,眼带上眼罩,声音也没有,看人能坚持多长时间。有的人只能坚持四个小时就受不了要出去,最长的有人能躺在这里7天,忍受感觉的剥夺。到最后的时候,人有很多像幻听、幻觉精神分裂等状况。在感觉剥夺的情况下,很多人会失常。有个贺岁电影叫《甲方乙方》,说有个大款,想体验一下什么是受苦,就给那个公司付了钱,被安排到一个小山村里,手机什么的都不开,看他能忍受多久。最后大家都知道,他躺在村口,把村里的鸡都吃光了,等着人来接他。这是一种社会剥夺。活跃的感觉对刺激需要的程度要多一些。小孩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需要的刺激是最多的,迪厅啊,过山车啊,都是小孩玩的多,年纪大的人不爱玩这些。但是也有例外,前几天我看报道,美国有个72岁的老太太,她最喜欢坐过山车,喜欢这种体验,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外。在这方面也有差别,有的人需要的刺激多,有的人需要的刺激少一些。

第五个是求异性。高分比较喜欢哲学思辩,探讨一些比较深奥的哲学问题,喜欢脑筋急转弯啊什么的。低分表示好奇心有限。

最后一个是价值观。高分表示有挑战性,怀疑现有的价值观。比如为什么非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我可以有新的想法。比较爱提出新的东西。分数低表示他遵守传统、墨守成规、接受权威,权威说什么我就听什么,比较保守。所以开放性包括的比较广,几乎我们能想到的都包括在里面。

从一般意义上说,外倾性最核心的内容是一种力量,有的人特别活跃,和他接触就能感觉到,他很有力量,劲头很足,精力充沛。亲和性核心的特点就是爱,我爱别人,别人也爱我。人们之间比较真诚坦率,为别人着想,互相帮助。认真性主要是和工作学习有关的特点。情绪性是人情感方面的表现。开放性方面对应的就是人的智慧。所以这五个方面对应的就是:力量、爱、学习工作、情感和智慧五大因素结构的内容。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育健康人格的温床

人格可以按等级划分成不同的水平。最高的水平叫类型,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外倾性,就是人格的一个类型。第二个是特质,特质就是人主要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善于交际、热情等可以罗列为外倾性的六个特质。特质底下就可以叫习惯。习惯是典型性的行为表现。对于善于交际来说,他的习惯就是善于与人交往,善于表达,比如我们描述一个小孩特别爱说话,是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观察的结论,我们说爱说话是他的习惯。一系列的习惯决定人的特质。比如善于交际是由爱说话、善于与人交流等一系列有关的习惯组成特质。再底下就是一般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可能是偶尔出现的,不具有典型意义的,但是这些行为多了呢,就会形成习惯。有一句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会决定人的命运。习惯在人格结构中处于类型和特质之下,是典型的常见的行为的表示。习惯是组成人格的非常基础的东西。我们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良好人格的温床。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形成好的人格特质,影响他的人格类型,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

五、气质与人格

为什么要介绍儿童的气质呢?因为儿童的气质在他的人格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一般来说,在人格心理学中,如果儿童的年龄比较小,三岁以下到学龄前,我们把他的人格叫气质不叫人格。过去有很多研究,比如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认为身体里的不同的体液如果占的成分较多,就对应着不同的气质特点。血液比较多就对应着多血质,比较开朗热情愉快;粘液比较多就对应着粘液质的特点,比较缓慢变化少,不容易发怒,但是发怒起来持续很长时间;黄胆汁比较多就对应着胆汁质特点,比较暴躁、行动快,但不容易持久;还有黑胆汁比较多就形成抑郁质的特点,表现比较沉稳,比较深思熟虑。他的体液说我们很早就知道,但现在看来不是很科学。因为我们在人的身体里很难分清什么是黄胆汁什么是黑胆汁,找不到一一对应的生理基础,现在我们很少用这种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

有关儿童气质的研究最早最重要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有两个儿科医生,一个叫托马斯,一个叫切斯。他们开创了关于儿童气质的研究工作。在1956年左右,他们发现刚出生的新生儿有很多差别,有的小孩哭声特别响亮,有的小孩哭声微弱。有的小孩注意力比较集中,有的小孩注意力容易涣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对141名刚出生到3个月大的小孩进行了长达21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小孩从刚出生到三个月到二十岁,他们的特点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发现人的很多特点基本上从出生到长大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可能是受先天和生理气质的影响。这就是气质和性格的差别,气质很大程度是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性格主要是受后天因素,比如父母、环境等的影响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对141名小孩进行追踪观察,比如让护士对小孩的行为进行观察,最后总结出九个维度。

第一个是活动量,是指儿童动作的多少或者速度的快慢。一个小孩比其他的小孩好动,可能他不是故意这么做,而是他从一出生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受生理和遗传因素影响,他的父母可能就比同龄人好动。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有的小孩动作比较多,我们不能马上就说他是多动症,要注意到这是他先天的气质特点。现在有种教育理念是要去适应孩子的特点,我们就应该改变教育的方法,适应他的特点,引导他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比如他的动作比较多,老师可以不时的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啊,收作业本啊,擦擦黑板啊,过一段时间就让他的天性得到释放一下。

第二个是节律性,是指他在平常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规律性,像饥饿、睡眠、排便方面的规律。我们知道人的生理有规律,有时会比较烦躁,有时又比较兴奋,这是生理节律。

第三个趋避性的特点,趋是趋向,避是躲避,就是小孩如果是躲避型的,第一次碰见新的东西,他都是躲避的、拒绝的。比如说我自己的小孩,你要给他一个新的吃的东西,他没见过,都不要。你给他舔一下,他觉得好吃了,才接受。他的气质是躲避型的。而有的小孩,陌生人来了他都是喜欢跟人交往,表现为一种趋近的特点。这个特点对小孩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比如上课时,小孩属于趋避性的,对新鲜的东西接受慢。就是俗话说的新鲜劲老过不去。他上课老琢磨老师的样子啊什么的,老师讲的东西没听进去,这样的孩子就和别人有一段距离。如果了解小孩有这个特点,就应该缩短他适应的过程,在接触新东西之前有熟悉的过程更合适一点。

第四个是适应性,就是对新的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什么样的,快的慢的还是中等的。趋避性是接触的第一阶段是什么样子,适应性是过了最初这个阶段后的适应过程是什么样子。

第五是反应的阈限。阈限是物理上的一个名词,是门槛的意思。主要是表示能够引起人注意或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比如说有的人特别敏感,房间里灯光特别暗,或者房间里有什么异味他能马上感觉出来。有些什么刺激,什么声音。有的女同志外面有什么声音她马上能反映出来,这表明她的反应阈限比较低,反应速度快比较灵敏。阈限高呢,反映就比较迟钝。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有反应阈限的问题。除了这些以外呢,还有叫社会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感觉。比如说人家都已经在皱眉,你还在不停的说啊,察觉不到别人的不耐烦,这就说明你的社会觉阈限太高了,太迟钝了。有的小孩要是这样,就要提醒他以后要会察言观色,要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要是感觉阈限低的小孩,他对老师上课说的东西领会的多,老师的一些言外之意和细微的表达他能感觉出来,有这种感觉的小孩学习方面可能更好些。

第六是反应强度,是能量反应的强度水平。有的小孩在出生时哭声比较洪亮,那么他长大以后说话的声音也是洪亮的,比一般人要响亮。小孩出生时哭声弱,他长大后声音也是比较弱的,这是气质上的差别。有的孩子反应强度高,有句话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稍微一饿了,马上大哭大闹,母亲马上就喂他。学习时有东西不懂了,马上就问。反应强度低的小孩我们就很难觉察出来,这道题他到底会不会做啊?讲半天他到底明不明白啊?你从他外表上看不出来。因为他反应很微弱。

第七是心境。测试的指标主要是一个人睡醒后几个小时内,他的主要情绪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心境比较好的人,什么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心境不好的人老是耷拉着脸,总是很忧愁的样子。怎么样判断小孩的心境呢?如果一个小孩,他的情绪和表现一致的话,还好判断,要是他的情绪和表现不一致,比如有的人很高兴了,也只是“嘿”的笑一下,看不出来。有的人已经很愤怒了,表面上还是不表现出来,人们也不知道。这是外在表情和内在情绪体验的不一致。这个不一致不同于情感倒错,情感倒错是精神病,就是心里很悲伤了,表现出来却是哈哈大笑。

第八个是注意力分散度。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父母也经常说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个气质的特点。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儿童的注意力是不是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有的小孩在做作业,别的小朋友一逗,他注意力就分散了。有的小孩在做事情,可能你叫半天他都不理你,注意力很集中。注意力的分散度是从孩子刚出生就具有的气质。有的小孩的注意力排除了别的因素,比如老师讲课太枯燥等原因之外,他的注意力还是不集中,那可能就是先天的气质--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对这样的小孩,我们经过分析就要对他作出一些安排,比如把他安排在离老师近的地方,上课经常看他一眼,强迫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最后一个是坚持性。坚持性指从事某一单一活动的时候,能够稳定注意时间的长短。有的小孩坚持性高,我们说他犟,比如他要买一个玩具,到了家门口了他还是坚持一定要买下来,特别难哄。这样的孩子,如果把劲头用在学习上是很好的。比如一道题,解不出来,那我不睡觉也要把它做出来。但是也不能太强,太强的话他比较固执,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方法他就照着做,不会变通。坚持性弱的小孩则容易有相反的问题,他可能非容易转移,做事没有恒心,三分钟的热乎劲儿。

刚才介绍的是著名的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为什么介绍这个呢?因为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五因素人格维度来分析,小一些的孩子就用九因素人格维度来分析,因为我们认为小孩子的人格气质更多的是受先天和遗传的影响,受后天比如家庭、社会的影响较小。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更广泛的维度来评价他,可能更为合适。

六、小结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最好就是同时从五个因素方面进行。关于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人做过探讨,比如我过去对认真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我对北京八中和育民小学的超常儿童都做过调查发现维度之间有相关,但这个相关是负相关,什么是负相关呢?就是开放性越强,小孩智商越高,创造性越高,幻想性越强,他的认真性就越低,做事可能比较马虎粗心、学习不努力。而对于普通的小孩来说,他学习越努力,开放性也越强,这是正相关。

一般小学低年级的小孩用气质来概括比较合适,比如托马斯的问卷就是3岁到7岁的小孩,他认为7岁以下的小孩用气质合适,但是我觉得都可以纳入五个大的因素里进行研究,小学低年级的小孩用气质比较合适。

第二篇: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所谓“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反应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果幼儿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这将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公,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幼儿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幼儿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幼儿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自我的形成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随着经验的增加,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系统,以保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幼儿得到的任何新的经验,都是借着自我已经积累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来理解的。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自我不协调,幼儿就

会忽视或摒弃新的经验,或者调节原有的自我。由此,幼儿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任何重大的改变都要调整系统,这使得自我概念的改变极为不易。

在幼儿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认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幼儿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幼儿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康的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着正相关。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幼儿就是自卑的。其次,从自我的发展来看,幼儿的自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将来的改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幼儿期自我的形成在以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幼儿期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尤为重要。第三,健康的自我够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幼儿只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第四,健康的自我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幼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因此,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他们以独立的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教师能为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提供哪些帮助呢?

1.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保教工作的常规与要求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向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规则;班级的整洁与环境的美化不能仅仅由教师主观安排与布置,而应由师生共同来创设与使用;活动角的设置、玩具的使用,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下的平等行为。其次,在集体舆论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在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再次,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更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后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幼儿致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幼儿的尊敬,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充满感情地视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并为集体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何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不会损害幼儿,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2.鼓励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幼儿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

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3.用爱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幼儿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幼儿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幼儿看到一个

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再次,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建立良好的充满爱的集体,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温暖。

第三篇: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采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在诸多学科中,是否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各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对人格的培养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其中受其影响。因此,本文想就语文学科教学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一尝试性的探索。

一、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我们要弄清楚语文教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这些心理特征又叫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也就是说,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棗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棗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棗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我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德育学科有关,与其他学科无关,至少关系不大。正是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下,使其他学科的教师不重视本学科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更不重视在本学科中自觉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结果除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在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失去了很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和时间。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人格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除此之外,就应首推语文课了,因为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将在下面专门分析这门课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教师如何自觉意识这个作用,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语文学科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从理论上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是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

何谓健康人格呢?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把健康人格应有的品质特征归纳为15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展;人在身体和精神,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主人棗自由人”;个人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才能,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

健康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具有健康的人格。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

那么,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哪些作用呢?一是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善,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

性、知识性等品质。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是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三是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抓住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又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正是这种综合作用的合力才给予学科教学活动在健康人格形成中以积极的意义。语文学科教学最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进程的客观依据是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随意教学,就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二是教师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三是语文教师还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来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但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判断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劝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绩卓著的科学家、革命家、艺术家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帮助学生拟定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做些什么?"等活动;第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培养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激励能力,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是正确处理学科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教书不育人,只重视学科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把学科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当做首要任务,本末倒置,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科教学搞好了,知识传授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的人格,或者认为只要在学科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学科教学自然就会搞好。无论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还是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授中,在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为培养知识水平高,能力强,人格健康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教学。

第四篇: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

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

3、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

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

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以上这些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家长平时对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我想学生以上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是会逐步克服掉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个人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学习作息时间计划(重点遵守)

早晨:

7:00起床(穿衣服5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20分

钟早读)8:00去上学(口号:我自信、我勇敢、我爱学习,所以我很快乐!)

中午:

12:00——12:30吃午饭

12:30——2:00午休

2:00去上学

下午:

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7:0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7:00——8:00 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8:00——8:30看书

晚上:9:00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要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作调整,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学习和做作业,中午看电视,下午2:00——3:00练字;

3:00——4:30看书或写一篇日记。

4:30——6:00孩子自由活动;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自由安排;

下午休息,大人陪同可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我就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好生活习惯

按计划做事的习惯:遵守作息,珍惜时间,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完成。

生活自律的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独立整理生活用品,保持整洁清爽。

合理饮食的习惯:按时按量吃饭,不挑食、不厌食,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讲卫生的习惯:勤洗头,勤洗澡,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勤换衣服,随身携带纸巾。

参与劳动的习惯:积极参与清洁扫除,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合理消费的习惯:勤俭节约,不穿名牌,不攀比,学会储蓄,会讲价。

热爱运动的习惯:认真上好两操两课,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科学用眼的习惯:注意用眼卫生,坚持正确的写字距离、看书看电视电脑距离,预防近视。

科学使用电脑与网络学习的习惯:会网络学习,坚持健康上网,不痴迷,每次上网不超过1个小时。

耐挫折的习惯:目标坚定,意志坚强,笑对挫折,善于反思,永不放弃。

好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的习惯:课前摆好学习用品,完成预习,静心安神。

课堂学习的习惯:遵守纪律,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紧跟课堂,课堂上的知识一定要搞懂,不懂举手问老师,直至懂为止。

课后复习的习惯:理清知识线索,归纳当天所学。

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坚持阅读,善于积累,学好语言课。

思考探究的习惯: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解决,多思多问多想。

按时作息的习惯: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拖拉,珍惜时间,合理利用。

专注不分心的习惯:认真听讲,思维专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开小差。

记忆纠错的习惯:及时回忆,加深理解,主动改错,完成错题库。

实践检验的习惯: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动手动脑,实践出真知。

从容应考的习惯:全力迎考,沉着冷静,认真思考,简先难后,仔细检查。

第五篇:公民道德人格及其形成过程浅探

犹如人性与党性,没有人性,谈何党性。良心与道德亦如此:没有良心,何以道德。

良心,在道德建设中具有最基本的自律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是要在广大公民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所谓公民的道德人格,是指公民道德的内在规定性,是公民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统一,是其长期的习惯性的道德行为的升华。

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最初具有他律性。在公民的道德认识中,当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仅仅受外界支配而与主体的意向无关时,此类道德就属于他律时期的道德。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和“善”,道德主体在行为中所集中注意的,只是遵守道德规则的词句,而不是其深刻的内涵。显然,外在他律性时期的公民道德是低级的、不完善的。他律性道德具有某种基础性价值。之后,便是公民道德的自律性时期。公民道德不仅包含着他律,更主要的是自律,其核心是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所谓公民的道德良心,就是公民在履行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它是公民道德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因素在主体意识中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结合。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蔡元培曾经分析良心者,即在行为前,良心对公民的行为选择起着机制的作用。良心此时是“指挥官”;在行为中,良心对公民又起着监督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坚持,反之予以纠正。良心此时是“检查官”;在行为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使公民对自己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并决心用实际行动予以改正。良心此时是“审判官”。道德良心这种独特的自律性质,使之在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公民道德人格与道德价值目标建设密不可分。所谓道德价值目标,就是主体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的统一。在道德价值目标形成升华时期,公民道德达到成熟的程度,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相辉映,有效地发挥着公民道德的强大功能。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需要从他律和自律,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道德教育过程应该与公民道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相一致。道德教育,也是陶冶公民的道德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确立公民道德信念,就是全部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道德教育的最后完成,在于养成道德习惯,即使公民逐步习惯于遵守道德要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加强道德修养是为了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修养,就是指公民在道德素质诸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人生境界。而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

下载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习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人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外国语学院10级英本2 班姓名:李小娟学号:1003010212自我分析 -------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要分析自我人格,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清楚人格的定义是什么。从心里学的角度讲,人格是个......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主讲人: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讲人简介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树人天地教育机构国家级顾问。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

    健康好习惯征文

    关于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小学生征文·故事赛”的通知 各教育署、各小学: 为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小学生的健康技能和健康素养,由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主办、上......

    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永福学校:彭荭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姓 名:赵冬梅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时 间:二00四年三月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

    浅析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代写论文。......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是一个发展的转折时期。十分关注自己、渴望认识自己,是初中阶段孩子的共性。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即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事实上,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