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三境谈
人生三境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意境转入清苦,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姿态渐露执着,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积淀后的所得,沉淀后的收获,是人生的第三层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说流传甚广,红尘中人读来莫不心有戚戚焉。
但检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原话却是这样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莫不经历此三种境界!”
若我等凡夫俗子,又几人能“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呢?
可见,我们这些世俗中平凡人感同身受的喟叹,若不是自作多情的想当然耳,便是对自我人生成就的善意期许。总之,这样的“人生三境”与我们大多数人事实上是沾不得边的。
王国维“人生三境”的描述是从词中选取的。宋末蒋捷有一首词,一篇里也写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那是一首《虞美人》,词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从少年到壮年,到满头白发的迟暮之年,人生的里程便分出人生的境界。这种时间上的划分倒也符合常人的习惯。
蒋捷不过分为三境,孔子就分的多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体以十年为期,人生至少也有五、六层境界的区别。可那是圣人,我们不能望其项背,所以还是习惯于蒋捷的三分法,哪怕是在小品或作文里,我们也常以“昨天”、“今天”和“明天”来回顾和展望。
但我们依然不能取《虞美人》的情感尺度来做我们人生里的坐标。那是一个盛世而入亡国,瞬息万变,咫尺苍茫的时代。年少的风发意气,壮年的失所流离,暮年的家国之痛,不是我们这些太平里的人所能透彻理解的。所以我们只能站在远处,体味它悲剧的美感,却永远不能成为那场人生戏中的主角,去移植它哀婉却真实的时代感受。
还有一种说法,类似于禅宗里常用的偈语。说年青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岁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五十岁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说的只是山水,却充满了宗教的神秘味道。看上去,也是以人生的阅历为划分的标尺。事实上却是以“看”,也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为标准的。阅历不同,“看法”自有不同。
青年时乐于接受,“看”了即“是”,是肯定。
中年时思想浸润了个性,是最富怀疑精神的一个时期,眼见岂能为实?是否定。
中年后,人生大半已过,反思已成常态,绚烂归于平淡,淡定中便会有从容,道与事理便看得清、看得明,从此不再隔雾看花,佛家说见得了“本相”,正是哲学上讲的“否定之否定”。
这一种“人生三境”说,借了对山水的“看”法,印证的是一个人由识入智的思维升华,说的还是人生的一端,却非生存的全貌,故也当不得“人生三境”的确评!
我倒是颇喜欢丰子恺先生评价弘一法师时的“人生三境”说。
丰子恺先生长于画,而短于论,然老友弘一圆寂时的一段总结,却当得起“盖棺定论”之说。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种,犹如住三层楼中。
最下的一层是物质的生活,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慈父孝子,懒得或无力去爬楼梯的,便可满足于此了。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有力气爬上这一层来的人,往往是专心于某一领域的人,或学术、或文艺、或科学之一途,故学者、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常住于此。
还有一类人,他们的“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要探究人生的究竟,于是他们会再爬上灵魂生活的第三层楼去。
弘一就是这样的人!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第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使他终不能满足于此,于是更上一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守戒律,丰子恺说:“这是当然的事。”
物质、精神与灵魂,丰子恺所言极是,人生确实不外乎此三端。
虽然我们不堪比弘一法师李淑同,或者也不是美食家、艺术家、学者、宗教徒中的一个,但作为物质的个体,选择为精神而生活,乃至探究灵魂深处本我的人生历程,于大数人而言,却大多是一致的。这一段求索,并非崇高者的专利,也不是以好人、坏人作为有、无的判别,只要他思想过、生活过,那样的人生三境,他就必然也面对过。
人,从苍茫中来,到浩渺中去,生命本身有如一段暗夜中的行程。
人生的境界不在于你趟过怎样的河流,跋涉过怎样的山峰,而在于你于暗夜中绽放过怎样的光亮,因为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段生命的光芒。
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论是好是坏,是伟大还是平凡,他的躯体里一定燃烧过物质之火、精神之火、灵魂之火。对于暗夜来说,那些微的光亮,已足称境界。
事实上,正因为拥有了人生的境界,你才会由衷地感叹:
不虚此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第二篇:人生的三境三乐三爱
人生的三境三乐三爱
人生有三境三乐三爱,人生要经历三境:青年不宜顺境;中年不宜闲境;老年不宜逆境。人生要有三乐:顺境的时候要助人为乐,闲境的时候要知足常乐,逆境的时候要自得其乐。人生要成就三爱:成长阶段主动服务的惜爱;成熟阶段渴望服务的怜爱; 成功阶段成就服务的爱。
人生的成长阶段是主动服务的惜爱,要去推销自己,表现自己,人生的成熟阶段是渴望服务的怜爱,怜爱到什么程 度?见人就问:能让我为您做点什么吗?这叫服务他人,成全自我。你知恩不报也好,恩将仇报也好,我帮助了你,愉悦了我自己,谁也不牵扯谁。人生的成功阶段是成就的惬爱,人生很潇洒,很惬意,自己心灵上得到安慰。珍惜的惜,可怜的怜,惬爱的惬,3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做人要用心,这些爱都是无私的,大雪无痕一样的爱。
优秀的人生,往往是从大名鼎鼎,经历了臭名昭著,才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人的肚量是被委屈撑大的,人的胸怀是事态的炎凉,岁月的沧桑血淋淋地撕裂出来的。小成靠朋友,大成靠对手,小成靠苦难,大成靠灾难,小成靠德才,大成靠胸怀。君子记恩不记仇,小人记愁不记恩;君子让我们成长,小人让我们成熟。我们要在赏识中成长,更要在谴责中成熟。人要始终做到委屈中平衡,妥协中前行,虚怀中充实,放弃中收获,谦卑中完善。这5句话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12字方针:屈中平,退中进,虚中实,放中收,卑中善。产业决定未来,胸怀决定成败。企业的产业好,企业家的胸怀高,这样的企业能不所向披靡吗?能不基业长青吗?做人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傲,果断而不武断,自尊而不自负,严谨而不拘谨,知足而不满足,平常而不平庸,认真而不较真,人生中应该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慷慨义气不都是感性的吗?没有感性,还谈什么做人,做事要用心,做人要用情。
生活因热爱与付出而美好,思想因经历与压力而成熟,生命因体验与鞠躬而延伸,意志因磨砺与柔韧而坚强,人生因不断进取与舍得而精彩。为何不因成就而自豪,因知足而快乐,因真心而从容呢? 每个人从高山仰止起步,最终到山高人为峰,选择了高山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执著,就选择了磨难,选择了宁静,不就是选择了孤独吗?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暗淡,英雄与狗熊,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何不让这大事小事天下事,不了了之呢?花开花落总是春,花开时春的朦胧,春的起始,花落才是春的永恒。与其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倒不如说“安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爱拼才会赢”的时代已经过去,会拼才会赢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一格局的变化,作为一个做企业的人,应该干下这人生的满怀,从有形的,动态的行为风格,敢为人先的成长,走向甘为人后的成熟;从应有尽有的成长,走向应无尽无的的成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说,站着是一座山,倒下是一座碑。
第三篇:人生的境1
《人生的境界》微型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的重要哲学词语和语句,深化对哲学境界的认识,并运用于实际当中。二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思考辨析,解读文中语句 三 教学时数:15分钟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已经对文章的整体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得研究研究“哲学”了!老师跟你们说过这是一篇哲学随笔,必定涉及了很多哲学的语句,我们已经见识到了作者行文的严密思路,现在我们也要学习作者那样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解读一下“哲学问题了”
问题一: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答案:觉解 它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13次。
那么,谁能说说它的意思?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吗?
答案:生:应该是了解的意思
生2:我认为是领悟的意思
师:好的,大家的看法又不一致了,文中的注解是了解和自觉。我想这样你们都不怎么理解对吧?(是的。。)
刚刚这几位同学的理解也是可取的,觉解的意思就是领悟,通过自觉地思考,不管是行为还是想法,然后
有意识的去改进,从而不断地进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好像是人一步一步的往高处攀登,而这个人再往高处攀登的时候首先就得有登高的意识,正如同学们努力学习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一样,我们的这种向往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觉解。不过,相对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觉解”似乎有点渺小哦!所以大 家要努力,应该在精神上也做一个有觉解的人!好了,关于这个词语就讲了这么多。
问题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得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者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答案:先学生谈谈理解。提到前一节课举的例子。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最低的两个境界,也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人所处的两种境界,所以他说“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也就是作者在委婉的指出我们大部分人还处在第一二境界,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高层次的,这需要我们的觉解,自我的修炼才能达到,使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五 板书设计
1觉解————悟!
2天地境界
宇宙
宇宙意义
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自然境界
社会 人类
社会意义
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功利境界
个人
功利意义 自然境界
本能
(没有意义)
六 作业
根据刚刚所讲过的分析方法和形式,完成课后第二大题的二、三小题。
第四篇: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
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若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人和老者,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将这三味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 我们在世上走着,都要经历少年、中年及老年三个阶段,从少年到中年的蜕变,从中年至老年的风化,不啻是身体的成长衰老,更是心智的成长,心境的渐变。
少年时,热爱那甜甜的滋味。少年总爱用美好的幻梦来妆点世界。这时候的我们,还单纯、还稚嫩,在激情中燃烧自己。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可以自自得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徜徉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年轻气盛,尽管“粪土当年万户侯’!少年是一个热爱美好的境界,是以,许多在少年时已崭露头角。“数学王子高斯年轻时已誉满世界;年轻的丁俊晖向世界冠军叫板:仍带着稚嫩的朗朗正忧雅地为人们送来悦耳琴音„„少年时,不言愁,雄纠纠地向人生进军。
中年时,已识了尝了那愁苦滋味,是以喜欢又苦又甜的感觉。人生至此,宛若一杯香茗,我们在苦味中挖掘甘醇。这又是另一境界。中年之时,事业与人生大都处于鼎盛之时,许多人生的无奈亦己尽收心底,氤氲出了更为成熟稳重的眼光看世界。“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年就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承接时期。携幼负老,中年又是个责任的时期。惟咖啡,苦甜掺半,才最彰显中年之况味与魅力。
到了老年,大约人生之百味己遍尝。互相帮助之甘甜,梦想之芬芳,责任给人的愁与乐,落井下石之苦极,过河拆桥之辛辣„„最后揉杂成了什么?却是一瓶矿泉水。正如白色,其实足由七色汇聚而成。人生最高之境界,便在于饱经风霜之后,心底经过大风大浪归于平静。世界的风浪,击不起心底一丝涟漪。这便是真正的成熟,用一种真正宠辱不惊的瞳看世界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也只有这般闲适心境,才品味出清水中淡淡却浓郁的感觉。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从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
点评
将试题材料中的三个人依次设定为少年、中年、老者,并进而叙述人生三个阶段所体验的不同“滋味”。这是作者整体把握材料进行构思立意的视角。
新材料作文,虽然不强求文章开头引述材料,但本文开篇贴紧原材料,第一段从因果关系概叙材料,第二段亮出自己的立意(“设想”)。这样,文路清晰,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内容上,难得该考生正值青少年,却对中年、老者的“滋味”也有一番心得;自然,这是作者从观察和阅读中得来。(俞发亮)
收放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开篇以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 “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文章以水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新颖,黄永玉和沈从文的故事似不经意实很用心,四川地震这个材料也被作者巧妙地纳入到“水”的范畴,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唐生灵)
第五篇:智海观澜:人生三境
智海观澜:人生三境
张燕峰
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细细想来,此言的确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每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无论生活得精彩、轰轰烈烈,还是落魄、黯然无光,等到你离开人世的时候,性命便就此终结,画上了句号。由于性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自然都视如珍宝,一旦失去性命,万事皆休。
平庸的人,只是来世上走了一遭,徒有性命而已。他们只追求一日三餐的温饱,没有高远的目标,亦没有伟大的理想,饱食终日,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的人,毕生都没能走出人生的第一境界。
优秀的人则不同。既然来世上走一遭,就绝不能白活一回;一定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活出一份不同于芸芸众生的自我来。因此,他们在珍惜性命的同时,更注意提高内在修养和生活质量,内修心灵,外修仪容,每一寸光阴都活得充实有尊严。正所谓“我们不能决定性命的长度,但能拓宽性命的广度”。生活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性命自然更有意义,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生命”。显然,在做人的格调上,生命比性命更胜一筹,此乃人生的第二境界。
卓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他们的肩上便有了沉甸甸的担当,这就是神圣的使命。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林则徐曾经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他眼中,与国家的利益相比,一己性命轻如鸿毛,所以他敢于直言进谏,为了国富民强,做出虎门销烟的壮举,虽被流放伊犁也无怨无悔。近代,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报效祖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凉沙漠默默奋斗数载,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
毋庸置疑,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胸怀使命的人,有高远的目标、崇高的理想、矢志不渝的人生信念,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为己任,粉身碎骨浑不怕,把使命看得大过天,超过命,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诗篇。
平庸的人,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优秀的人,挑战自我,超出常人;卓越的人,铁肩担
道义,不同凡响。做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