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共5则)

时间:2019-05-12 08: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5日在萍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李小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顾2013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城市转型主战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92亿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109.79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2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增长11%。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致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发展更加稳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质量兴市战略,全力推进“双十”工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和活力不断增强。煤炭、陶瓷、水泥、花炮、冶金五大传统产业全年预计实现增加值299.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1%。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81.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6%,增长9.15%。全市229户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1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50亿元,增长8.5%,实现利税总额240亿元,增长8.3%。全市民营企业9722户,新增1169户,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67.5%。

园区产业逐步壮大。深入推进园区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全市6个工业园区22个产业基地已有企业50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83亿元,增长21%;完成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5%;上交税金38亿元,增长22.5%。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1%。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成功获批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市,连续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5个县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考核和专家评审。与中南大学签订了共建萍乡粉末冶金科技园协议。江西省工业陶瓷标准技术委员会落户芦溪县,填补了我市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空白。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大,“院士经济、博士产业”不断发展。江西省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获得国家批准,成功创建“全国电瓷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被批准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园区(基地)3个、省级园区(基地)6个,专利申请量560项,授权量380项。在第三批“赣鄱英才555工程”评选中,有18人和1个科技创新团队入选,连续三年列全省各设区市之首。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四个对接”和“东融西接”招大引强,全年共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55个,实际进资274亿元,增长15%。与20余家央企良性对接,共引进央企11户,落户项目17个,总投资额246.5亿元,其中中节能与我市在节能环保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总投资80亿元;深圳比克电池与安源客车合作投资打造5亿元的汽车电池项目;成功引进粉末冶金项目25个,有4个项目投产,12个项目进入孵化园孵化。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增长15.37%。外贸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增长15.17%,其中,出口总额12.55亿美元,增长13.47%。全年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31项,新增24项,新增数位列全省第二。实施市重点项目96个,总投资974.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88.2亿元。中泰纺织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国微陶瓷项目一期将于今年元月竣工,华能安源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熊猫烟花项目竣工,莲花15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建成投产,华美立家项目扎实推进。萍洪高速完成13公里路基垫层,昌栗高速动工建设,萍莲高速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杭南长高铁萍乡段完成铺轨,正在加紧电力和信号系统建设。国、省道升级改造里程居全省前列。城区天然气置换工程全面竣工。

(二)致力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达459个,开工390个,完工227个,累计完成投资260亿元。

城乡规划日臻完善。基本建立起以市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村镇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了“一轴两核多组团”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区交通快速通道项目规划等编制工作。全市所有乡镇均编制了总体规划,为确保城镇化建设品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城镇化组团大力推进。玉湖新区、田中新区、安源组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完成建设投资近60亿元。玉湖新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投大厦正在装修,安源大剧院、能源中心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聚龙公园、市民公园、萍实公园、吴楚大道二期等正在建设;玉湖新区城市综合体、城市大厦、玉湖公园、城市综合馆等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田中新区已完成大部分征地拆迁工作,安置小区已建成7.4万平方米;完成田中湖开挖近200万立方米,景观工程即将开工;杭南长高铁萍乡北站枢纽工程有序推进,站房主体工程完工,站前高架即将完工,洪山大道、站东路路基基本拉通,吴楚北大道、尚贤路、大兴路、站西路大部分路基基本成型,正在进行垫层施工。安源组团中环西路、中环南路完成投资7.11亿元,迎宾大道延伸工程即将收尾,萍安大道南延、萍水河三期治理等工程快速推进。麻山组团启动了省道S234、萍麻路拓宽改造工程;芦溪西部生态组团启动了路行至武功山大道改造等工程;上栗南部组团华洋物流已进入前期施工,碧桂园项目扎实推进;莲花莲江新区组团启动了莲江两岸建设。

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个一”工程。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启动了城市交通疏堵工程、公园景观形象提升工程、萍水河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13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我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在地级提名资格城市中排名第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排名第二十四,两项成绩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减排项目63个,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均下降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消化当年新增量的基础上,排放量与上年持平。完成造林绿化12.27万亩,创建“森林乡镇”10个、“森林村庄”100个,提升通道绿化127公里,建成绿道154.1公里,新建(新增)花卉苗木基地2.3万亩,发展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造林面积核实率居全省第一名,荣获全省“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先进设区市。市县两级均获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先进单位。3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年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出境水保持在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耕地保护连续3年实现占补平衡。用地用矿秩序好转,实现了卫片执法检查“零问责”。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

(三)致力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实现稳产增收。在遭受五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情况下,坚持大季受损小季补,最大限度弥补农业损失,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5.7亿元,农业增加值54.7亿元。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25.12万亩,总产57.6万吨,实现了总产“十连增”,单产在全省“十连冠”。粮食收购量达到近10年来最高,为农民增收达1200余万元。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家,其中5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315家,增长32.3%,家庭农场建设30家。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枢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整合资金1.6亿元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66万亩。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开工26座;小农水2012年计划项目全面竣工,改善灌溉面积12.56万亩,新启动5479万元投资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解决10.1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城乡防洪工程顺利推进。

富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效果初显。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加快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4550户全部完成。可视范围内荒山造林2100亩,水稻、蔬菜瓜果、养殖、油菜、莲子、水产等一批集中连片基地发展到300余个。307个新农村建设点扎实推进,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完成改路242.6公里,改水5.83万户,改厕1.22万户,改房18.82万平方米,使用清洁能源2899户。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6200公里。农村清洁工程以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四)致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旅游业取得新突破。按照“一头两翼、首尾呼应”的发展格局,全面加快武功山、安源、荷花博览园等景区创A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赣西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成功举办了第27届全国荷花展暨国际荷花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等节庆活动,莲花县、安源区顺利入选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区,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首次进入武功山。成功获评“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年接待游客1706.78万人次,增长2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8亿元,增长28.79%。旅游工作“六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旅游公路大环线项目已列为省交通重点项目。完成了芦万武旅游公路、武功山一级索道更新及中庵区块整治、杨岐游客服务中心、孽龙洞洞内改造等项目。萍乡旅游集散中心已经建成,安源文化博览园、红领巾少儿活动基地、万龙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中国莲花文化园等文化旅游休闲项目稳步推进。

文化商贸物流业持续发展。预计全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0亿元,完成增加值5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25%,位列全省第一。凯天动漫申报为国家重点动漫企业,安源境界、平步青云等动漫公司落户动漫产业园区,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三厅以上数字影院工作正式启动。湘东彩印包装基地申报为省印刷包装基地。编制了《萍乡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商贸综合体。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了萍乡市现代物流产业招商对接会。推进了特殊商品口岸作业区建设和公共保税仓建设。赣湘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年前全面竣工。金盾物流成为我省首家公共保税仓库。新春蕾粮食物流中心、湘东工业陶瓷、芦溪电瓷口岸物流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金融业平稳发展。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621.71亿元,增长14.9%;人民币贷款余额378.76亿元,增长20.83%。信贷结构更加合理,中长期贷款不断提高,信贷业务逆势上扬。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被人民银行总行列为首批国家级试验区挂牌对象。新引进村镇银行1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家。政银企合作取得实效,签约金额达193.73亿元,增长35.24%,履约率100%。保险行业覆盖面不断拓宽,保费规模列全省四小市之首。

(五)致力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指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以成功创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为契机,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社区(行政村或管理处)四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城镇就业率达96%,登记失业率3.15%,创业带动就业比率达到1:4.4,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连续十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完成年任务的100%、106.9%、108.4%、101.3%和105.3%。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420元和220元。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农村五保对象每人每年提高500元,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平均提高15%。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0%;新农合参合率为98.6%。全市廉租住房、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补贴全部按省政府时间节点开工建设或发放。全市保障性住房3406套全部开工建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12581户;棚户区改造完成9.49万平方米、1355户,中央下放煤炭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建成9950户,在建5108户。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萍乡高专成功升本,并正式更名为“萍乡学院”。高考再次取得新突破,素质教育均衡发展。芦溪县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搬迁。规划投资5亿元、占地400亩的新城区教育园区工程正式启动。文化艺术工作取得新突破,采茶戏《有事找老杨》在第五届江西艺术节首场演出,电影《黄海怀》完成后期制作。市图书馆、莲花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新安源·新形象”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安源傩舞、上栗皮影戏等6个项目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76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医院三期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免费救治工作成效斐然,湘东区艾滋病防治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获得全国先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成功创建了食品药品安全城,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形成了安全平稳态势。制定了《萍乡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3-2020)》,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73%,农村达到54%。市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市运会。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3‰以内。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妥善处理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档案事业快速发展。民族宗教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评列全省第一。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提前两年半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人防工程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安全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企业可防、政府可控”工程,24家煤矿完成了二级标准化矿井建设,12家煤矿采用正规方式采煤;1000条鞭炮企业机械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安全湿法制引得到推广,基本实现鞭炮产业安全化、机械化生产。全市工矿商贸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占省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33.4%,煤矿继续实现“零事故、零死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按照“项目化管理”要求和“五查”专项交叉督查行动化解信访积案,取得了“五个为零”的好成绩。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公众安全感、治安好转率、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均名列全省前茅。深入开展了“六五”普法和“法治萍乡”建设。

(六)致力提升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市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87件,政协提案128件,办复率100%。

干部作风更加务实。严格执行中央和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学先进、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入户结亲”,办实事好事3565件。全市“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公务支出管理更加规范。全面公开了市本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集中开展了“四风”问题和收受“红包”问题专项整治活动,积极组织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监督检查,深化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加大科技防腐力度,建设并运行了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财政资金收付、廉能风险电子监控、农村“三资”监管、视频监察等七大电子监察平台,政风行风和干部作风明显改善。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对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衔接清理,强化了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和联审联批工作,行政审批时间再缩短20%。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查处并曝光了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不良行为。全面开展挂牌服务企业活动,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绩效管理,不断提升政府效能,规范权力运行。

各位代表,面对严峻的挑战、艰巨的任务,我们不等不靠,开拓奋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民生建设不断提速的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萍乡军分区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及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类企业和纳税人,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萍乡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大项目进度不快,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淘汰落后产能亟待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资金、土地、技术和人才等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社会民生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严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任务十分繁重;一些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作风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在转型发展中努力解决。

二、奋战2014年:改革创新,积极有为促进转型升级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一轴两核多组团”的重大战略举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有为,努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区、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区和高铁经济引领三化互动区,抢占发展升级制高点。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8%,利用外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0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今年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和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正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争当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

深化市场体系改革。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实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三季度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程序“流程再造”,加大力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配合省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紧出台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办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县区国资监管机构,构建大国资监管格局。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市以下财政体制,适当增强市本级宏观调控能力。探索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信贷投放主渠道作用,规范发展表外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直接融资。推动改革性保险扩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土地利用管理改革。深化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收储制度,从严打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确保依法严管土地。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示范区建设。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机制为重点,加快示范区建设。突破区划壁垒,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促进与长株潭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全面推进科技入园入企,大力打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区。加强改革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区。以高铁通车的经济效应为着力点,打造高铁经济引领的三化互动区。

(二)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创新驱动,推进集约发展。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增长13%;利税总额265亿元,增长1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工作以获取下一轮国家转型政策支持。依托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着力改造提升“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落实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形成以五大传统产业为龙头,以粉末冶金、先进装备制造、环保陶瓷成套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支柱,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一批超1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加大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围绕320国道百里经济带“一轴”和“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园区产业定位和产业链规划,加强园区聚集整合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基地集中、资源向园区基地整合、资金向园区基地流动,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重点抓好1-2个综合实力好、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经济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重点在主要产业园区(基地)创建科技园区,加快建立市、县区、园区、企业四级科技服务平台。力争全年实施科技重点项目8项以上,开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00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打造5家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引进10个以上院士、博士项目落户,引进技术成果20项以上,建设2个科技园区,打造2个专业化创新平台。推进我市省级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将萍乡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三)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抓好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三年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继续推进“四个对接”、“东融西接”推进产业招商、重点招商,围绕“一轴两核”,依托产业园区,突出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商贸市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项目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一批好项目,带动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力争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69个,增长10%,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2个,增长11%。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战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加大对本地生产型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我市优势企业外出参展和投资考察。确保商检办事处上半年正式开检,申报设立海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国家对萍乡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考核验收工作。争取将萍乡列入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将莲花县列入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特殊县范围,积极对接萍乡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项目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重点抓好华能安源电厂、航空工业集团(萍乡)汽车零部件、安源比克电动汽车、冠能光电、圆融光电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速推进大仓前、青草冲输变电等电网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积极推进萍乡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华能安源电厂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突出“一轴两核多组团”,打造城市建设升级版。按照“一年出亮点,两年出轮廓,三年见成效”总体要求,努力将“一轴两核多组团”打造成为城市新亮点,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科学完善城乡规划。全面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以“一轴两核多组团”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区总体规划。全面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监管一把尺”,加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保障好“两核”31个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品质、品位。全面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村镇规划建设水平。

统筹推进“一轴两核多组团”建设。加快推进中环路建设,确保吴楚大道、毕升路、益民路二期等道路一年内通车。突出抓好“两核”,玉湖新区抓好城市大厦、城市综合馆等公建项目建设,确保安源大剧院正常运营,行政中心完成搬迁,萍实公园、市民公园与行政中心同步完工,翠湖花园、教育园区等项目三年内建成。田中新区建设商周古城遗址公园、聚龙公园、奥体中心、吴楚大道、洪山大道及湖区周边高档综合服务配套等项目。加快推进安源组团、老城区组团、麻山组团、芦溪西部生态组团、上栗南部组团、莲花莲江新区组团建设。

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实现萍洪高速年底竣工通车,加快推进昌栗高速建设,启动萍莲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杨岐至武功山、武功山至明月山两条旅游公路建设,加速推动国、省道改造升级。全面实施农村路网建设,确保“十二五”末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目标。加强杭南长高铁枢纽工程调度,确保今年10月前竣工通车。积极争取萍浏铁路、萍乡南北向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

(五)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收增效。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富裕和谐秀美乡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完成26座、新开工20座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万龙山乡、东桥镇等6个乡镇防洪建设及莲花县城下游段防洪工程,新开工六市乡、金山镇等6个乡镇防洪工程。发挥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供水、发电、灌溉功能。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抓好标准化设施大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健康养殖池塘、标准化蔬菜生产园等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总产量56万吨以上,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建设50个以上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集中建设1个市级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启动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巩固提升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水平,全面铺开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实现休闲农业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30%以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大户,发展一批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合作联社,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专业大户增长15%,达到1850户;家庭农场翻两番,达到120家;农民合作社增长20%,达到15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家,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抓好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和资金筹措力度,最大限度整合农业政策资金,全面铺开5条示范带建设。把镇村联动作为示范带建设的龙头工程,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实现镇村联动发展。在抓好示范带覆盖区域内的32个集镇特别是示范带干线上19个集镇的镇村联动的同时,全面加强“十强中心镇”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抓好特困片区莲花县和省定123个贫困村及市定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的扶贫攻坚工作。

(六)突出打造消费型城市,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拉动力。推进以旅游商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消费型城市建设,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继续实施全市旅游工作“六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改革和创建旅游强县,大力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加强武功山和安源景区创5A和杨岐山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区、孽龙洞景区创4A工作,完成荷花博览园创4A工作,进一步理顺景区体制机制。武功山景区今年完成5A景区申报工作,争取2015年创建成功。万龙山温泉年内正式运营。安源景区加快推进游客中心、红领巾少儿活动基地、国家矿山公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杨岐山普通寺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推进连接核心景区的旅游公路大环线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市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省级高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展十大乡村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好武功山国际帐篷节、武功山自行车赛、中国莲花·莲文化旅游节等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建设层次清楚的贸易中心体系、特点鲜明的贸易街体系、品类完善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网络健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业态先进的零售网络体系。重点推进翡翠城、美佳华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加快推进安源中华供销城建设。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传统商业物资储运企业向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引进具备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嵌入式第三方物流,推动发展农产品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等产销模式,推进华洋物流园区、强泰物流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中国安源文化博览园建设。组织湘东彩印包装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加快安源文化创意聚集区、武功山文化产业园建设。

积极发展金融业。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级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在全市推广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鼓励企业进入新三板,力争在直接融资上有新突破。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萍乡设立分支机构,确保萍乡农村商业银行年内正式挂牌。发挥保险业在资产配置方面的作用,提高保险业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效率,积极推进政银企三方良性互动,筹划银团贷款模式,力争今年集中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

(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萍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和智慧城市创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让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萍乡。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造林绿化逐步由山下绿化向山上造林转变,突出抓好10个山上造林示范点建设,继续实施全市性封山育林,抓好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推进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荒山荒坡的绿化,继续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推进森林县区、乡镇、村庄创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用地和非法开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县、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现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推进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每个县区完成1个以上集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推进节能减排。继续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构建生态文明气象综合保障体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高空气质量。完成工业污染源减排、农业源减排、机动车减排任务。确保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2%、4%、1.5%和0.5%。争取全国节能减排综合试点城市试点。

全力抓好城市创建。全民动员,不断加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力度。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强化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做好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总评工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绿化,全面启动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策划好新一轮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抓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智慧城管、智慧水务和智慧政务等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治堵工程,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八)突出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以人民幸福为第一追求,统筹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全力落实民生工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萍乡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任务和市政府的民生建设任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7万人以上,消除“零就业家庭”。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五险”统一征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城镇“三无”、精简退职人员等困难群众保障标准。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残疾人康复、抚养中心建设。按照省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住房保障规划要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套,棚户区改造9123户,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和物业管理。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新城区教育园区建设步伐,调整新老城区教育网点布局,使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组织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申报工作。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成市医院三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抓好市精神病院建设,提高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大病保险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稳步推进计划生育“单独”二孩政策。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确保饮食用药安全。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切实加快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进程。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争创新一轮全省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快档案文化建设。加强工青妇、老龄、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实施“专业治安”和“科技兴安”工作方针,继续推行安全管理“三大工程”和“企业可防、政府可控”工程,煤矿强力推行“站栏式”管理和正规方法采煤;花炮重点推行“6+3”管理措施;非煤矿山行业严格实行“一台两化”管理机制;危险化学品行业强力推行“五符合”管理;其他行业领域落实“1+1”社会综合安全管理,着力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着力提升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建立“四访四化”信访工作新机制,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深化平安萍乡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特殊人群管理,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力度,促进法治萍乡建设。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健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做好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网络舆论引导。

(九)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各项事务。规范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工作,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主动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实行重大问题市民听证、专家咨询、合法论证、风险评估和社会公示制度,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萍乡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建立规范、科学、有效的优化环境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强化视频监察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优化发展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开展“民调评政”活动,促进行政机关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加强作风建设,做到勤政廉政。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部“入户结亲”,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成本,实现“三公”经费负增长,严格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全力实施“权力阳光”工程,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公开化,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勤政廉政。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新的宏伟蓝图,新的形势赋予了我们新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奋进,攻坚克难,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萍乡市导游词

萍乡市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萍乡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境内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全市现辖有3县: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2区(安源区、湘东区),因战国时楚昭王在此得萍实而得名。

萍乡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流风余韵,百世犹师”之称的刘元卿;有才思敏捷的刘凤浩;有浩气长存的文廷式;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等著名历史人物。

萍乡旅游主打两张牌,即“安源”牌和“武功山”牌。萍乡是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北朝南,外墙贴淡黄色瓷砖,屋檐四周是金黄色琉璃砖。正面顶端中央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图案,直径6米。部徽两侧是瓷砖砌成的十面大红旗和有机玻璃制成的十个大型火炬灯。火炬灯下方的墙面分别镶嵌着鎏金的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文物与自然美景相结合的游览地。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萍乡市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交界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色可概括为高山草甸、千古祭坛、千瀑之山、禅宗祖庭、奇岩丹青、地热温泉、绝特生境和文化荟萃。目前已开发观光旅游的主要有金顶、羊狮幕、明月山三大景区。

萍乡义龙洞距萍乡城区约25公里,义龙洞原称孽龙洞,相传古代鄱阳湖有条孽龙企图把江西变成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君制伏于萍乡杨岐山下的一个山洞里,孽龙洞因此而得名,后改名为义龙洞。此洞也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地下溶洞有“无洞不奇”之说。

预祝各位游客在萍乡玩得高兴,游得愉快!谢谢

第三篇: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萍乡市人民政府令

第70号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即日起施行。

市 长 李小豹 2014年4月9日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域名称;

(三)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专业区名称;

(四)城镇街(路、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居民楼以及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公园、公共广场、文物古迹等游览地、纪念地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码头、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灌溉渠、堤坝、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商贸大厦、宾馆饭店、综合性写字楼等建筑物

—1—

名称。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为社会公众使用所设立标示地理实体名称的标志,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地、街(路、巷)名称标志;

(三)门(楼)编码名称标志;

(四)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和台、站、港、场名称标志;

(六)其他起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

第五条 地名管理工作实行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和综合协调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民政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公安、规划、市政公用、房管、财政、工商、文化、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地名管理法律、法规;

(二)编制、组织实施地名规划;

(三)审核、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工作;

(四)指导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五)发布地名信息,推广标准地名,开展地名公共服务;

(六)保护历史地名,宣传地名文化;

(七)建立和管理地名档案,编纂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名学术研究;

(八)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开展地名工作相关经费予以保障。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地名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审批制。

—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九条 地名命名除应当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具体技术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为准;

(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名规划,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名实相符,含义健康;

(三)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同音字、贬义字,以及字形字音易于混淆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四)乡(镇)名称不与全省范围内的乡(镇)重名,市辖区范围内的街道名称,台、站、场名称,较大自然地理实体和公共设施名称,一个县(区)范围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名称,均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各行政区划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厂、矿、学校、医院等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统一;以街道名称派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应与主地名统一。

第十条 城镇道路的通名按照建设规模分为下列三级:

(一)大道、大街:指城市的主干道;

(二)街、路:指城市的次干道、支路;

(三)巷:指除主次干道、支路以外的一般道路。

地名命名应当与规划或者建设同步进行,城市道路名称应当保持系统性、相关性。

第十一条 居民区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小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住宅区;

(二)园、花园(苑、花苑):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

(三)别墅: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绿地面积一般不低于用地面积的50%,以低层建筑为主的高级园林式住宅区;

(四)公寓:适用于公建性质,配套设施完善,提供物业管理和相关

—3—

服务的住宅楼;

(五)山庄: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依山而建的低层住宅区或以休闲娱乐为用途的建筑物(群);

(六)新村:用于命名城乡结合部农村拆迁后或库区、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的居住区;

(七)度假村:位于郊区或风景区作度假使用,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第十二条 建筑物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大厦:楼层达到10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者大型楼宇;

(二)大楼:楼层达到7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体综合性办公楼或者商住楼;

(三)楼:楼层7层以下的商务楼、办公楼或者综合楼;

(四)商厦:楼层达到6层以上且商场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以商贸为主、办公为辅助的高层建筑;

(五)馆、宫:以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功能为主的建筑物;

(六)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住、办公、娱乐等综合型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七)中心: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某种专门功能的建筑物(群)。

第十三条 公共设施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广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四周由道路围成相对完整的非居住用途建筑群,且有3000平方米以上集中的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

(二)公园:具备水域、花草树林、娱乐设施等条件,可供群众观赏、娱乐、游玩的公共场所;

(三)大桥: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小于500米的桥梁;

(四)桥:达不到大桥标准的桥梁;

(五)立交桥:互通的立体交叉的公路桥梁或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互相跨越的桥梁;

(六)人行天桥:横跨城市道路上空,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梁;

(七)隧道:公路、铁路从地下穿越山岭、河道的人工构造物,以及城市交通埋置于地层内的地下建筑物。

—4—

第十四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市内著名的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县(区)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级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城镇街(路、巷)名称的命名,涉及两个以上县(区)的,由市民政部门会商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区范围内的,由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范围内的,由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与主城区接壤的县范围内的道路命名,应当征求市民政部门的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住宅小区名称的命名、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前报所在市、县民政部门审批;

(三)自然村名称的命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业区名称的命名,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核后,按照其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专业设施名称、游览地和纪念地名称的命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有关单位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告知。

第十八条 门牌号的编排,由建设单位或者房屋产权所有人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公安派出所根据标准地名拟定门牌编号方案,区或者县公安机关确定,报市或者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申请地名命名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

(二)命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用字、汉语拼音、含义、来源;

—5—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新批准的地名,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的;

(二)因道路走向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四)因路名变更、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需要变更楼、门号码的;

(五)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变更地名的。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地名,地名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发出地名更名通知书,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更名手续。

地名更名的申报、审批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因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变化、城乡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应当根据地名管理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公示销名。

第二十二条 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下列范围内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

(四)城镇街(路、巷)标志,住宅小区标志,建筑物标志,楼、门号码牌,景点指示标志,交通导向标志,公共交通站牌;

(五)商标、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

—6—

(六)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图、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册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第二十四条 标准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并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读音。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涉及住宅小区、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有关部门办理下列事项时应当查验标准地名使用证,发现不能提供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向民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主管部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三)公安机关编制门牌号。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或者本系统的各种标准化地名出版物。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经常被社会公众使用的标准地名,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做到美观、大方、醒目、坚固。第二十八条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按下列规定布局:

(一)公园、名胜古迹等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个地名标志;

(二)居民地等面状地域应当视范围大小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名标志;

(三)城市道路等线状地域除在起点、终点、交叉口必须设置地名标志外,必要时在适当地段增设地名标志。

第二十九条 重要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住宅小区、城镇街(路、巷)等地名标志,由市或者县(区)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民政部门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牌号标志由公安机关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新建住宅小区、城镇街(路、—7—

巷)、桥梁、隧道和公共广场的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前设置完成。其他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公布之日起60日内设置完成。

第三十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城镇街(路、巷)的地名标志以及原有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设置、维护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列入工程预算,由建设单位承担;

(三)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其他地名标志,由设置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确需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设置单位予以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样式、书写、拼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地名已更名但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三)地名标志破损、字迹模糊或者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五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地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第三十四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指派专(兼)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负责本市、县(区)地名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申报、宣传、保护等工作。

—8—

第三十六条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分别为:

(一)千年古城地名文化遗产;

(二)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

(三)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四)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五)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

(六)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可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相关标准条件按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市实行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的历史地名进行普查,做好资料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市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地名评价体系,科学论证,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市地名委员会评审并征求社会意见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变更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时,应当充分论证、确定保护方案并经公示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未使用的地名应当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九条 规划、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改造中,需要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或者迁移的,应当会同民政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

第四十条 对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由市民政部门设置历史地名标志。标志上应当载有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第六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

第四十一条 全市地名档案工作由市民政部门统一指导,市、县(区)地名档案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四十二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规范,应执行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库

—9—

和地名信息系统,及时反映新地名信息,实行地名年报制度;加强地名档案、地名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应用。

第四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地名公共产品,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

(二)不按照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地名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八条 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办法。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萍乡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予以废止。

—10—

第四篇:萍乡市物业管理办法

萍乡市物业管理办法

第1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物业管理活动,明确业主、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开发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物业合理使用,促进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江西省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住宅区和非住宅的物业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业主,是指物业的所有权人。

本办法所称使用人,是指物业的承租人或实际使用物业的其他人。

本办法所称物业管理企业,是指依法成立的并接受业主或者业主大会的委托,根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进行管理服务的企业。

第四条 新建住宅区和共用设施设备齐全的原有住宅区,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方式实行物业管理;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由业主大会决定采取其他方式实行物业管理。

共用设施设备不齐全的住宅相对集中的居住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整治,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物业管理。整治改造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条 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管理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市房产主管部门是全市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并对全市的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级有关物业管理的政 策,并负责拟定当地物业管理活动的具体办法和制度;

(二)负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企业的登记备案、资质审查、报批、发证和年检管理;

(三)指导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四)负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的建立和管理;

(五)组织物业管理企业开展物业管理招投标、达标创优和岗位技术培训活动;

(六)协调物业管理企业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七)受理业主、使用人对物业管理的投诉,并进行现场调查,组织落实整改措施;

(八)查处物业管理违规行为,包括撤销违规召开的业主大会及由此产生的业主委员会;报请降低限期不改的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等级;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限期不改的物业管理企业的营业执照。

县房产主管部门是本辖区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在市房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辖区的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 规划、建设、市政、绿化、公安、消防、雷电防护、市容环境卫生、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本办法规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物业管理的有关工作。

各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向物业管理企业摊派和重复收取费用。

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依法对物业管理进行指导监督,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章 前期物业管理与移交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前期物业管理,是指在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之前,由开发建设单位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所进行的物业管理和服务。

第九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订立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该合同至业主、业主大会与其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订立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生效时终止。

在前期物业管理期间,房屋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物业管理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房屋交付使用后所发生的物业管理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与业主约定承担。

第十条 开发建设单位必须依照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

开发建设单位在前期物业管理中,不得动用专项维修资金。

第十一条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将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单独转让。

第十二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按照房地产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配置必需的物业管理用房,其费用列入开发建设成本,产权属全体业主共有,有偿提供给物业管理企业使用,收益的使用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十三条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除符合城市规划外,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同时审查配套设施及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划和设计;建设施工应当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变更规划、设计标准。

第十四条开发建设单位必须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日起30日内,向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移交物业管理用房和下列工程建设资料:

(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 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二)设备设施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四)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房地产开发项目未经综合验收或综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办理移交。

第十五条公有住房出售后的前期物业管理,由公有住房出售前的建设管理单位实施。第三章 物业管理分工

第十六条本章的物业管理分工,适用于共用设施设备齐全的能够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物业管理区域(以下简称物业区域)。第十七条 物业区域内共用的道路和排水设施的日常养护和维修管理,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属于城市道路和公共排水设施的由市政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八条 物业区域内绿化建设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共用的绿地、园林设施等日常养护和维修管理,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并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十九条 物业区域规划用地内道路、楼房周围及绿地、楼道等公共环境的清扫保洁,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

第二十条 物业区域内共用的厕所、化粪池、垃圾站(箱、道)等环境卫生设施的日常养护和维修管理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厕所、化粪池的清掏、清运工作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生活垃圾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收集到垃圾中转站,从垃圾中转站送至垃圾场的清运工作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费用由物业管理企业从物业管理服务费中向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支付,支付标准由物业管理企业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 高层楼(七层以上,下同)以楼内供水泵房总计费水表为界,多层楼(七层以下,下同)以楼外自来水表井为界,界限以外(包括计费水表)的供水管线及设备,由供水企业负责维修管理;界限以内(包括水表井至用户)的供水管线及设备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维修管理。

第二十二条 物业区域内供电线路、供气管道、消防设施、照明设施等,属于共用设施设备的,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维修管理;属于公共部分的,分别由供电、供气企业和管理消防设施、路灯的部门负责维修管理。

第二十三条 物业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企业和单位应当最终向用户收取相关费用。

物业管理企业受委托收取上述费用的,可向委托单位收取手续费,不得向用户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第四章 业主自治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有住房出售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或者新建商品房入住率达到50%以上的物业区域,应当设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由市、县房产主管部门指导售房单位组织召开第一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至少每年召开1次业主大会;遇特殊情况经20%以上的业主提议,业主委员会应在提议后15日内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业主大会应当邀请居民委员会和使用人代表列席参加

第二十五条 业主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罢免业主委员会成员;

(二)监督业主委员会工作;

(三)审议通过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四)听取和审议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五)改变或者撤销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听取和审议专项维修资金预决算的报告,决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续筹方案;(七)决定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

(八)决定物业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业主委员会应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文件到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备案:

(一)成立业主委员会登记申请书:

(二)业主委员成员名单;

(三)业主委员会章程。

第二十七条业主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提交业主大会审议通过:

(二)召集业主大会,并报告工作;

(三)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或终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四)监督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

(五)监督共用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

(六)业主大会依照有关规定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五章 物业管理服务

第二十八条 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物业管理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物业管理服务。

第二十九条 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条 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应当根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应报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按照合同从事下列物业管理服务事项,并根据收费标准约定各项服务的收费:

(一)房屋建筑共用部位的日常养护和维修管理;

(二)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养护和维修管理;

(三)保洁服务;

(四)保安服务;

(五)绿化管理; ‟

(六)车辆进出和停放管理;

(七)业主或者使用人委托的其他服务事项。

第三十二条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区分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房产主管部门根据物业管理服务等级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并定期公布。具体收费标准由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根据规定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物业服务收费,由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第三十三条 业主应当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约定缴交物业管理服务、维修等费用。业主与使用人约定由使用人缴交物业管理服务费用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责任。

开发建设单位未售出的空置物业应当分摊物业管理服务、维修等费用,分摊比例应当不低于收费标准的50%,但不得因此而增加其他业主的负担。

第三十四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10日内向业主委员会办理下列事项,并报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备案:

(一)对预收的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按实际使用结算。多收的部分予以退还;

(二)移交全部物业档案资料;

(三)移交业主共有的房屋、场地和其他财物。第六章 物业的使用

第三十五条 业主或者使用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物业,在物业使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或者超负荷使用房屋;

(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或者改变房屋外貌;

(三)占用、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 擅自移装共用设备;

(四)利用平台、屋顶以及道路或者其他场地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五)乱抛乱倒垃圾、乱堆杂物;

(六)排放或堆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发出超过规定标准的噪声;(七)利用房屋从事危害公共利益和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活动;(八)法律、法规、规章和业主公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与住宅买受人签订买卖合同时,应当有住宅使用说明书、住宅质量保证书、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等合同附件,并将装修住宅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书面告知买受人。

第三十七条 业主应当按照设计用途使用物业,严禁业主或者使用人擅自改变物业的使用性质。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使用性质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八条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时,相邻业主、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因相邻业主、使用人阻挠维修造成其他业主、使用人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因物业维修造成相邻业主、使用人自用部位、自用设备损坏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当负责赔偿。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物业区域内的道路、场地。因物业维修或者公共利益需要临时占用、挖掘道路、场地的,应当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签订协议,并在约定的期限内恢复原状。第七章 专项维修资金

第四十条 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包括集资,合作建房下同)和公有住房出售都应当设立专项维修资金。

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售房单位应当与购房者签订代收代缴专项维修资金的约定。购房者应当按购房款2%的比例向售房单位缴交专项维修资金;原已销售的应按此标准补交。

各单位出售的公有住房,多层和高层分别由售房单位按售房款20%和30%的比例提取专项维修资金;购房者按购房款的2%向售房单位缴交专项维修资金。

售房单位代为收取的专项维修资金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不计入房屋销售收入。

第四十一条 专项维修资金应当在银行设立专户存储,由市、县房产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归集和代管:

(一)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专项维修资金,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按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标准缴交;

(二)公有住房出售的专项维修资金按本办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标准由市房改部门提取并拨付到银行专户。

未按前款规定缴交专项维修资金的不得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屋交易鉴证和房屋产权证书。„

第四十二条 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由物业管理企业申报,经业主委员会审批,报经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核准后,拨付给该物业区域定向使用。

第四十三条 专项维修资金主要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中修、大修、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属人为损坏的,其维修、更新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物业自用部位、自用设备的维修、更新费用,由业主自行承担。

第四十四条 专项维修资金不足时,经业主大会决定,按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比例向业主筹集。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从事物业管理的,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由市房产主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并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吊销资质证书。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规定配置物业管理用房的,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由市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发建设单位未将工程建设资料移交的,根据《江西省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由市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江西省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由市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开发建设单位未进行前期物业管理或者擅自动用专项维修资金的;

(二)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设立专项维修资金的。

第五十条 业主或者使用人未按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和《江西省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按日加收应交纳费用3‰滞纳金,或者按照约定加收滞纳金;逾期不交纳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物业共用部位,是指一幢房屋内部,建设费用已分摊进入房屋销售价格的由整幢房屋的业主、使用人共同使用的门厅、楼梯间、水泵间、电表间、电梯间、电梯机房、走廊通道、传达室、内天井、房屋承重结构、室外墙面、屋顶等部位;

共用设备,是指一幢房屋内部,建设费用已分摊进入房屋销售价格的由整幢房屋的业主、使用人共同使用的供水管道、排水管道、落水管、照明灯具、垃圾通道、电视天线、水箱、电梯、防雷装置、消防器具等设备;

共用设施,是指物业区域内,建设费用已分摊进入房屋销售价格的由业主、使用人共同使用的道路、绿地、停车场库、照明设施、消防设施、排水管道、窖井、化粪池、垃圾站(房)、公益性文体设施等;

房屋承重结构是指房屋的基础、承重墙体、梁柱、楼盖、屋顶等。

第五十三条 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由市房产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以上”均含本数,“以下”均不含本数。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OO四年六月一日起施行。二OO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以市政府第6号令发布的《萍乡市住宅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09萍乡市导游词

萍乡市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萍乡旅游。

名字 来到了萍乡大家知道,萍乡这一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萍乡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问遍了满朝文武,无人知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楚王得到了它,实为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于是,后人便将楚王得萍实之地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地理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河流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萍乡总面积约0.4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80万。现辖3县(芦溪、上栗、莲花)2区(安源区、湘东区).矿产资源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铜等36种,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萍乡曾经还是全国十大煤矿之一。目前,萍乡产煤量占全省的40%以上。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广阔。

交通 萍乡交通便利。境内沪昆铁路横贯东西;319国道呈南北向、320国道呈东西向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萍乡距省会南昌280千米,距长沙黄花机场120千米。客运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中型城市。

人才 萍乡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这里有著名抗元将领吴希奭,有“流风余韵,百事犹存”之称的刘元卿,有才思敏捷的刘凤浩,有浩气长存的文廷式,还有勤勉治学的李有棠,矢志革命的词作者凯丰,以及“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等。

革命 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安源路矿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曾10次来到萍乡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由刘少奇、李立三的直接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使安源成为了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接着毛泽东在安源部署领导了秋收起义。所以萍乡的红色旅游景区也有很多,如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他们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 萍乡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这里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功山(萍乡部分)、有道教杨岐宗发祥地杨岐山、还有著名“天下第一洞”孽龙洞等。近年来萍乡以“安源牌”“武功牌”为重点,加快了对武功山、安源、杨岐山、孽龙洞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武功山。武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等县区交界处,其主峰白鹤峰又名金顶海拔1918.3米。武功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在这里有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下第一树”的前面古银杏和被誉为“全国第一樟”的千年八股香樟。武功山景区是以高山草甸、千古祭坛、千瀑之山、禅宗祖庭、地热温泉、生态奇景、文化荟萃为主要特色的大型山岳型景区,其主要有五个景区,包含金顶、羊狮幕、大王庙、发云界、九龙山5个景区。武功山夏季的最高温度为23度,低于同期庐山黄山,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在这里还可以买到武功金片茶、武功山石耳、武功山茶树菇、武功山甜茶等。

特产 萍乡的名优土特特产众多。主要有烟花、鞭炮、萍乡花果、中华杜仲茶、多味豆腐、美味辣王还有萍乡熏制腊肉(尤以火腿著称),较为著名的有一村火腿、福林火腿、华福火腿、毛家火腿。这里的旅游工艺品极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毛主席去安源》工艺品。王辉二○一二年十月十五日

下载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萍乡市国家税务局文件

    萍乡市国家税务局文件 萍国税发„2012‟12号 萍乡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整作风、提效能、 优环境”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国家税务局,市局机关各科室、直属行政单位: 为......

    政府工作报告(共五则)

    1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 年 3 月 14 日在罗庄区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罗庄区区长 王丽云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

    政府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0月11日在古县镇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镇长 涂瑛凌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古县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

    政府工作报告(最新)(共5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 年 1 月 7 日在阜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阜城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石跃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

    政府工作报告2009(共五则范文)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高县**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欧炳英 2009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

    2011政府工作报告(共5篇)

    2011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今日开幕,会议主要内容有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共5篇)

    政府工作报告 ——二〇一八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3日 01 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

    2014 政府工作报告(共5篇)

    2014年主要目标 MAJOR TARGETS FOR 2014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7.5%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s about 7.5 percent. -- 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将控制在3.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