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优秀教学视频有感: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课堂
观看优秀教学视频有感: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课堂
2月28号,我上了教育见习的课,内容是《鸟的生殖和发育》,这是一节初中生物课。在上课前,按照胡老师给的任务我先思考并设计了上课的思路。
首先,教材内容的顺序分别是如下: ①提出问题并交流;②:观察鸟卵的结构;③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④技能训练(课后思考题)。
因此我初步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①先布置同学根据已有的经验,思考鸟类的一生并与人类比较。②开始上课,提出教材第一部分的问题,引导思考(5min);③动手实践:分小组进行观察鸡蛋结构,并讨论、猜测各部分结构极其功能,补充并总结(15min);④播放鸟生殖发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讨论并猜测鸟类的行为(15min);⑤课堂知识总结并布置课后习题(5min)。
接着我观看了 周老师的教学视频,整节课下来,着实让我深感上课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琢磨并研究的技能。以下是周老师的上课流程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5min)
在正式上课前,周老师先播放了一些春天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图片与美妙的音乐,在这个情景设置过程中,巧妙地将这节课的重点——鸟的知识喑含其中。顺理成章地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极好地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进入上课的状态,非常自然地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就如同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任务模拟——调动参与积极性(5min)
在初步介绍“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知识时,周老师并不是生硬地单向讲课。而是模拟了一个任务:某杂志编辑将鸟的发育过程的图片打乱,需重新排序。巧妙地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结果,梳理了照片中顺序,即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互动的环节中,自然地掌握了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堂教学不再单调枯燥。
三、知识总结——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5min)
在课文第一部分完成讲解后,周老师和同学一同重新总结了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并将重要的知识点清晰地罗列于黑板上,理顺了学生的思路。同时拓展地讲了课外有趣的知识性故事,杜鹃占巢。使学生在第一部分重要知识点紧张的学习中得到稍微地休息,将课堂有松有紧的节奏感把握地相当灵活。在这个小故事的背景下,提出为什么“鸟卵可以在陆地上孵化”,为下部分知识的讲解提出另了疑问,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四、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能力(10min)
在正式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之前,周老师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带着任务去观察鸟卵的各部分结构。这种探究式的观察有别于传统课堂上的验证性观察。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用手实验,用眼观察。更需结合生活的实践来思考,在调动各方面的感观上,学生对鸟卵的认识也更加地形象生动而具体。针对这堂课而言,是考验学生在观察鸟卵的能力;而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更是一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讨论归纳——激发思维火花(10min)
在大概10min的实验后,周老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回答组内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够从直观的实验获得感性的认识,了解了鸟卵的结构。同时也从实验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卵壳上有许多小孔?卵壳有什么作用?卵黄膜周围的透明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实验用的鸡蛋有没有受精?这种种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鸟卵结构的基本上进一步地廷伸,跳出了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六、复习巩固——运用知识,情感升华(5min)
在课堂之末,周老师选取了一些有关鸟儿的古文诗句,如:嘤其鸣声,求其友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与语文学科交叉,让学生将知识活学活用,在轻松而充实中结束了课堂的学习,也让学生收获满满。
以上便是周老师科学而高效的上课流程。一节课下来,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于学、学得好便应当要有这样子循序渐进的流程。当然,在这堂成功的课上,这种这种合理的教案设计,也使一堂课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体现非常到位。①知识目标:抓住了重点与难点使学生能掌握鸟卵的结构特征与鸟的生殖过程。②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竞争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教育,也进行了科热爱学的精神以及人文主义精研的渗透。
在教学方案成功设计之外,另有周老师的上课技巧也是让我不得不提。
Ⅰ 回答方式
1、以小组为单位,由代言人发言。明显可以看到,整个课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最后再以小组中的一个代表进行发言。这种方式有如下的优点:①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会有缺漏的。而群体的力量才是智慧的结晶。②通过组内的讨论,同学间相互启发,激发思维火花。③小组间也在某种程度上会有竞争的心理,使得学生全力以赴。因此,这种方式使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有够顺利进行。
2、集体回答与个人结合。课堂上虽然是以法定代言人发言的,但周老师也同样设置了一些简单的群体性回答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老师,也使学生能加深知识记忆与理解。
Ⅱ巧用提问
1.辩证性的提问:在求偶的图片中,学生都知道美丽的孔雀才能求偶,周老师提出了羽毛不漂亮会怎么样?接着便引出了不漂亮即不能成功求偶,繁衍生存,这就是大自然的适者生存的规律。在产卵的图片上,周老师提出,有巢和没有巢有什么不同?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被老师这么一问,学生便开动脑筋思考,使学生的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在孵卵的图片的讲解中,周老师又提出了孵与不孵卵有什么区别?然后再自然地引出下面讲解孵卵的好处。
2.有针对性的提问:周老师通过学生做实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如让实验过程中将蛋打散(比较容易观察到系带)的同学回答卵白与卵黄之间有些什么,并将他们实验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这种方式不仅是做实验的学生本身,也让其他同学都有更加形象地认识。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3.循循善诱引导:有的学生发现卵壳上有许多小孔,于是周老师抓住这一发现,继续提问:“这些小孔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周老师接着引导:“在孵化时鸡蛋时鸡卵里边是小鸡的雏形。”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小孔是为了要透气!“对,那如何证明这鸡卵上有这些小孔的存在呢?”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联系下生活实践。”周老师继续引导。“泡在水里?”学生不确定地回答。“对!可以把鸡卵泡在水里在,最好是热水,若有小孔,就会有空气跑出,会看到有气泡逸出了。”这就是周老师在提问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的一个片段。周老师的作用是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这种方法在学生对问题毫无思路时,即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也使课堂上学生有一种收获的成就感。
4.巡视指导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不小心将鸡蛋的卵黄与卵白取出时搅混了,结里使实验的后续观察带来了不便。这时,正在巡视的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并没有责骂,而是很包容地微笑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很不好意思,老师又让他们比较下自己实验的方法与别的给的方法。这种及时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使实验进行地更加顺利。当然更为后面知识的讲解作了铺垫。
Ⅲ 引导探究
1、给一个方向,自由探索:在进行实验时,周老师并非完全地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而是给学生布置了任务:①观察顺序(分别从外层到内层,钝端到尖端)②思考问题:鸟卵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结构功能。
2、引导结合生活经验:在介绍卵壳作用时,有的同学很不解,为什么它被我们一敲就碎还能起保护作用?这时,周老师便让回答的同学想想平时的体验。这个同学立马就想起了平时握捏鸡蛋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鸡蛋壳给握碎。这便很具体化并使学生易于接受地解释一些知识。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善于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3、善于发现问题:在做实验过程中,并非每个小组都是做成功的。有不少小组有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周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地协助同学实验,帮助学生回答一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引导探究的方法的确让学生完全清晰地学会思考与理解。
Ⅳ 知识讲授
1、拓展重点知识:在讲解鸟的生殖与发育时,拓展地讲解了体内受精与鱼体外受精的区别,鸟的孵化的作用、鸟巢的作用,拓展了课本内的知识,也是科普性的教育。使教学课堂更加地生动活泼。
2、灵活衔接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完后都会有小结,并且由小结引入下一知识的学习。如从鸟的生殖与发育中讲到鸟的卵可以在陆地上孵化,说明了卵是陆地生活的标志,于是自然地引出了下一个内容:鸟卵结构的学习。使课堂严密地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
3、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从学生手中实验用的蛋,提出是不是所有的蛋都成发育成雏鸡这一问题,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一般见到的鸡蛋都是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因此并不能发育成雏鸡。
4、渗透人文教育:在育雏的图片中,周老师也讲了乌鸦喟老的故事,并且也通过这一故事向学生渗透要尊敬照顾自己的父母的教育,使科学教育课堂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Ⅴ 语言表达
语速适中,表达清晰,音调高低结合,重难点突出,引人入胜。
Ⅵ ppt制作
1、图文、音乐并茂。周老师上课所用的ppt设计精美,很符合中学生心理。同时,利用各种方法,如插入图片、音乐,使ppt显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排版精致、设计合理。课件的内容条理清晰,却包含了大量的上课所需的信息。非常完美地成为周老师上课的辅助工具。
听完这节课,周老师大方淡定、有收有放的成熟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小节的教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要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如同放风筝一般,学生是风筝,而教师则是驱动牵引的线,风筝欲动,需拉开线,引导方向。要学生学得好,教师应做足功课,精心地设计好一节丰富而有趣的课,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所以,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乐于其中,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第二篇: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郑庄中学任佳
教师在教学后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1、学生的参与状态,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一切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以学生为主》。
2、学生的交流状态。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的体现,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才能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开始时,我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发现有的组别同学关系不好,知识面差距过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于是我又允许有的以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
3、学生的达成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 “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观看消防安全视频有感
观看消防安全视频有感
火是美丽的,使人们看到迷人的光亮;火是善良的,在冬天里给人们带来温暖;火是无私的,给人们提供了美味的熟食。但是,火又是残酷的,它使多少雄伟建筑倒下变成废墟,使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今天我看了一系列关于防火安全的短片,给我了很大的启示。
现在的火灾已无法用生动的字眼来描述,不管是“疯一般的蔓延开来”、“吞噬”、“整个世界好像都是红色”、“滚滚浓烟弥漫了大半个天”,还是“眼前的世界已分不清天与地的界线”,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犹记今年元旦,加州花园的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将新年的重庆傍晚,烧得通红。这些的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对预防火灾不能大意,不要在最后关头才后悔。
预防消防安全应做到三清三关。三清:一清走道,切勿在走道、楼梯拐角、地下室等处堆放杂物。应保持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二清阳台,要及时清理阳台上的杂物,特别是纸箱、纸皮、塑料等易燃物;三清厨房,厨房是家庭用火最多的地方,清理厨房的重点是让油、纸、布等可燃物远离炉灶等火源。三关:一关门窗,离开家时请关闭窗户;二关电源,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注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不用时立刻拔掉电源;三关燃气,用气后及时将气源关闭,不擅自改变燃气管路,定期检查燃气软管是否存在老化、脱落、漏气等家庭火灾隐患。
当火灾来临时,我们在逃生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四点,将伤害降到最低。一是先打火警119;二是关闭电源总开关;三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四是弯腰俯身从安全通道走下去,切记不能坐电梯。
看了以上的短片,我们更应该提醒身边的家人时刻注意消防安全。总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避免那个万一发生,记住它们,没错!生命诚可贵,遇事需谨慎。只有做到“防”、“救”结合,才能减轻火灾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第四篇: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得出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激烈,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准确的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如何培养同学们的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想根据我校部分年段同学的学习特点,浅谈一下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引发好奇,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因为有条件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创设游戏,主动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情境导入,学习积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3、学科交互,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让课堂变学堂。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 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三、张扬学生个性,迸发创新思想。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英文部分
Everyth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tudents, let the classroom become school
――Types of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ShiBao elementary school DaMaoQi BaoTou Inner MongoliaSu Li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teres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bility, develops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cultivat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were expounded, is the author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new curricul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requirements concluded some methods and comments.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Students;teachers
第五篇:以学生为主的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动手计算“10÷3、58.6÷11”这两个题目,学生在“商有什么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中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这两个问题的导引下,有了探究的欲望,通过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大胆猜想的自主合作学习,揭示了“循环小数”的意义的概念内涵。进而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
有的说:“春夏秋冬,日落日出”。
有的说:“一月至十二月,周一至周日。”
还有的说:“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当有的学生说:“人都是从出生至死亡”时,同学们提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此时,再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达到共识,即: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如果从人类生命繁衍的整个过程来讲,是从出生到死亡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样,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经历实际创造的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独特的个性得到显示,品格和魅力也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主性和潜在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得到培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