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如何展现策略的价值
2、雷夫.埃斯奎因,被誉为全美最好的老师,他说“教会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的确,很多的策略比如画图、列表、枚举等等,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数学问题的“门”。在教学中如何展现策略的价值,怎样指导学生灵活应用?请举一例阐述你的思考和实践。
霍老师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从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断,我就感受到霍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独有风格和她丰富的教学艺术。下面我来谈谈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首先,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量大,识字过程枯燥乏味,有些老师把课讲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蜡。霍老师恰恰相反,她的课,生气勃勃,师生配合默契,活生生的就是一堂艺术课。她能够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坐在她的课堂,不会感到那是在接受教育,在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只觉得如春风拂面,心旷神怡。正如霍老师说的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善于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打开儿童智慧之闸,并为他们的智能发展搭桥、铺路;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通过学生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并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所以我想上好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觉得上好语文课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饱满的情感。我们要能够抓住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一节一年级语文课,在猜谜语之后,霍老师就剖析字形说,让学生对聪字深刻的认识。自始至终都有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活动,这是无情却有情的。霍老师用儿童化的言语教“聪明”,诱发儿童的兴趣和智慧,产生了情知交融的课堂气氛。这里霍老师通过引用谜语,妙释字形等语等语言技巧,既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聪明”两字的形体结构,又使他们懂得了多听、多看、多问、多想与聪明的因果关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在轻松活泼的言语气氛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堂好课应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聪明”一词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但是思路又不通。霍老师的教学机智给学生以启发,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达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教化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教师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做好教学的引路人,灵活运用教学手法,为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努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画图策略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画图策略的价值
合肥市 巢湖市 东风小学 丁世琼
一、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画图策略的价值
合肥市 巢湖市 东风小学 丁世琼
一、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第三篇:音乐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音乐策略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
彭梅
(南京康轩教学研究部)
【摘 要:】 笔者作为出版社教学研究部的一名讲师,在进行多年的师资培训中发现,很多幼儿园仍然会将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在开展,殊不知这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可以去挖掘融合的地方,特别是将音乐策略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在音乐背景的效能下,可以达到幼儿的自律性,实现多通道的审美感知。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音乐教学策略;异质同构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将音乐和美术作为两门单独的课程在开展,你会发现:一节音乐课唱唱跳跳过后,兴奋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画画染染过后,总让人感觉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而在我们的《幼儿园指导刚要》中明确地把音乐、美术同划为“艺术”领域,这说明这两门课程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性,音乐是从听觉上感受美,美术是从视觉上获得美,二者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让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上是一致的。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曾说过,“绘画是视觉的音乐”。画与音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两者都是幼儿自我表达的方式,两者都是幼儿精神创造活动,同为发挥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所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需要通过更多的感知通道来进行,音乐教学策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音乐教学策略指的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因此我们尝试着将音乐融合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在美术活动中融入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舒缓的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安静,帮助孩子想象,并能很好的起到自律的作用,轻快活泼的音乐可以
让幼儿放松,心情更加愉悦,激发幼儿的创新,在不同创作中起到渲染的效果。我们认为音乐教学策略在美术活动中起到的价值很多。
一、音乐教学策略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1.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孩子们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音乐响起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因此把音乐融人到美术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有意义的。
2.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更有力于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学中音乐的辅助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美术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还可以用剪刀剪、身边的自然物拼摆出他们的内心世界,音乐也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3.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更好地丰富幼儿的情感。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个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在两者结合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美术活动过程应该成为幼儿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感到在美术活动中有效地融人音乐,能使幼儿更加有效果地获得特定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和精神陶冶,同时,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愿望,他们也在成长中获得了快乐。
接下来我们将音乐教学策略在美术活动中的实践运用进行案例分享。
二、音乐策略在美术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 1.音乐策略在美术导入活动中的情境体验
一节好的活动开始是否能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与已有经验是很重要的,那用什么方式进行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幼儿参与并能展示出良好的效果呢? 情境的引导策略很重要,情境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幼儿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的创设对于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老师做为创设情境主导和调控的角色,要通过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幼儿完全投入到情境中去。
同时音乐恰如其分地引入还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个性化探索欲望,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形成。我们在手创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就经常会用情境引导,因为该课程是以主题的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可以结合情境律动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经验。不同的音乐在创编情境律动时也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音乐作为背景结合主题情境创作相应的律动;一种是音乐与主题情境相吻合,可以结合音乐进行相关的律动创编。
例1;在手工《意大利面》的创作中,我们选择了世界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章作为该活动的导入音乐,该乐曲是莫扎特在中世纪的创作的小夜曲的典范,该乐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它的音乐可作为音乐背景与大厨做意大利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于是在导入环节我们带着孩子模仿大厨做面条的情境,从和面、擀面、制作意大利面、到给客人摆餐具等一系列的情境表演,形象的让幼儿体验大厨制作意大利面的过程,整个过程孩子的参与度非常高,该过程不仅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活动,也调动了幼儿多感官参与,使幼儿思维更加活跃、开朗。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对活动过程的向往,并为下一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例2;在手工活动《竹马摇》的创作中,幼儿制作出的成品可以作为孩子娱乐的一个器具,可以用在体育课中进行比赛,也可用在音乐课上进行乐器演奏,于是在这个主题活动的创作中我们选择了《赛马》这首乐曲。《赛马》是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人民在节日中赛马情景的二胡独奏曲。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嘚嘚”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于是在创作前,我们先将半成品的赛马材料给孩子,让幼儿探索玩法,然后结合音乐带领幼儿进行赛马律动的导入。由于这个导入给到幼儿一定的情节与想象,整个律动和音乐很好的吻合在一起,比如扬马鞭,骑马、模仿马儿奔跑的样子等等,恰恰是这样一种情境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幼儿都很期待作出这个作品以后能进行更丰富的活动,整个活动开展的很精彩,让我们更坚信了音乐情境律动在美术导入活动中的价值。
2.音乐策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异质同构
“异质同构”理论举例说明就是舞蹈、美术、文字都可以用ABA的重复变化的结构来表现诸如《瑶族舞曲》所表现的那种从宁静到欢乐再到宁静的意境。如:我们在上《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时,其中有一节美术欣赏《宁静与跳跃》,这幅作品是最能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共同点,我们结合对元素的理解和对比地观察,配以与作品表达情感相似的音乐,我们节选了音乐《欢庆》的一部分,让幼儿结合对作品的理解,跟着音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画出自己理解的宁静与跳跃的关系,有的幼儿会用直线与点表现宁静的流畅与跳跃的欢快,有的幼儿用睡觉的小猫和奔跑的马表现宁静与跳跃,这是孩子透过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去表达他们认识的美术活动中的宁静与跳跃,这其实也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这种形式不仅能加深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使幼儿更加投入。
3.音乐策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联觉作用
联觉策略就是指教师通过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运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之间的通道,促进幼儿对艺术对象的体验与表现,提高幼儿艺术的能力的艺术教育活动手段。
联觉又称“感觉挪移”或“通感”,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经验类型。联觉现象在日常中十分常见,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色听现象”,即某种声音可以唤起某种色彩感觉,通常是低音使人产生深色感觉,而高音则使人产生浅色的感觉。对于儿童来说所有能让他产生联想的事物一定来源于认知与经验,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我们还在不同年龄段运用联觉策略进行活动
小班的幼儿因为生活经验少,所以要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可以播放反差大的音乐进行感知,优美的音乐很流畅,听起来让幼儿容易安静,我们可以和小班的小朋友听音乐玩线绳,感知线条流动的不同的形态,玩玩以后可以画一些流畅的线条,让幼儿进行创作,欢快的音乐节奏鲜明,可以让小班的幼儿画点点来进行
创作,感知不同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中班的幼儿比大班的幼儿生活经验要多一些,对于自己的感受可以清楚的表达想法了,所以可以和幼儿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听音乐找图片,出示一些不同色彩的图片让幼儿听音乐找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班的幼儿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更多了,他们对具象的事物理解会更深刻,我们会根据幼儿所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在《多国时钟》的创作中,我们会结合创作内容选择了一首《维也纳时钟》的名曲进行引导,先让幼儿听音乐,听听音乐表达的是什么东西,再让幼儿跟着音乐用肢体来表达不同的时钟,帮助幼儿进行想象。提升幼儿参与的兴趣,累积创作的经验。
4.音乐策略在美术活动后展示的不同形式
音乐策略在美术活动里是完整的贯穿下来的,除了导入活动和过程中运用到音乐,我们在结束时,作为作品展示也会呈现音乐,这个过程也会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表演的形式,一种是情境展示的形式。
例1.小班活动《大扇鼓》这个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成品做出来以后,孩子可以用它来进行打击乐活动,所以我们会结合《卡门序曲》带着大家进行舞蹈展示。幼儿不仅可以欣赏同伴之间作品的作品,还可以在音乐的背景下一起体验作品的另一个特性。
例2.小班活动《毛毛虫》和中班活动《迷你面包屋》结束以后可以做音乐情境表演,幼儿带着自己的作品模仿毛毛虫和厨师的样子,在音乐的烘托下尽情的展现自己,这种展示方式让我们感到孩子更喜欢,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同时体验小小的成就感。
我们还尝试将作品与幼儿的童话剧结合在一起,大班最后一个主题是童话剧《美人鱼》,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美人鱼》、《巫婆》、《王子和公主》、《泡泡》,幼儿要做出来美人鱼的尾巴、巫婆的帽子,王子和公主的头饰、海底的泡泡等,整个活动结束之后,幼儿会跟着音乐做情境表演,这类的活动幼儿特别喜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分工合作、人界交往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也体现了音美融合的更多价值。
以上是我们在近两年进行音美课程模式探究的一些小小经验,今后我们还会在音美课程模式上不断探究,在支持幼儿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2001版.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许卓娅 学前教育与历史生态观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217 [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
[4] 陈迁 游戏化:幼儿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 [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5):13
第四篇: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实践经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用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表象,远远不如刺激物直观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数学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教具、演示材料、图象描绘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感知,把数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合理并正确地使用数学工具,可有以下价值:在小学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不是使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长方体模型,而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直观的事物代替。如牙膏盒、牛奶盒、橡皮等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认识,再出示长方体巧克力让小学生来认识长方体,并说出它的特点。同时并许诺,如果他们中谁表现优异就可以得到巧克力。结果整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就是如此,总得想办法把学生给吸引住。作为教师,你不可能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得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好比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再苦再累的事情,只要他们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欲望,个个飞蛾扑火,剩下的事就好办得多了。本课通过直观教具的教学使学生很快认识了长方体并掌握了它的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具演示,还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适当地穿插使用教具,你的教学活动就有了变数,这时的课堂教学结构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了。同时,学生接受信息刺激的方式与渠道也相应增加,情绪得到调节,无形中也将有助于提高你的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应用学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地把握学具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篇: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
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
摘要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注重情景学习,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和学习学习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听取老师的讲解与灌输,要求学生有主动性。这种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GTGV)在约翰.布朗福斯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而我们知道,特殊儿童与我们普通人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方式是有不同的。比如说轻度落后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所以他们知识的学习必须依赖于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最终掌握能力,所以,寻求有效的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和策略以及认清楚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价值。是我们今后在特殊教育道路中的任务。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特殊教育 策略 意义
引言 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 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协作, 主动学习探究,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 学习知识技能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生活化及活动化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 在情境中理解, 在情境中运用, 最终形成能力。因此,将“抛锚式” 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策略及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方式, 更好地为他们学习知识及形成能力提供支持与服务是我们这一阶段要做的任务。正文
一、抛锚式教学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概念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的,确立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或者讲解这种经验,所以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始终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学习者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抛描式教学的目的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三)、抛锚式教学的方法 1.搭建脚手架
抛描式教学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做加法、减速法或进行分与时的换算,此时,教师就会及时地参与教学:他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直觉接近问题,然后向他们提供获得进步所必需的援助。2.镶嵌式教学
是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的信息,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习的需要出发组织一些有关的信息,进行“镶嵌式教学”,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3.主动学习
是指学习不能依靠教师的简单传授,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活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依靠教师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4.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写作交流活动而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时的主要帮助者,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之间的讨论交流,在写作中加以指导。
5.由学生担任教学的指导者: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来担任教学的指导者,由学生自己思考涉及问题情境,发现切入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二.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在王梅的《培智学校抛锚式教学设计实例与评述》一文中,通过应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围绕“户外大冷天穿什么最暖和”这一“锚”下抛,逐步理清天冷与穿衣服保暖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讨论“坐自行车汽车上学”、“在学校到户外长时间活动”、集会“穿什么”,结合学生真实体验解决“什么样最暖和”的问题,知道在大冷天在户外活动要注意穿戴好棉衣、手套、帽子、围巾,注意保暖。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立锚:冷天穿什么暖和。
准备锚:提取旧经验—其他同学是怎么来的,穿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后展示其他同学图片)
向下抛:继续提取相关旧经验——那看看这两个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穿暖和吗?
抛到位:整合旧经验形成新经验——我们上课间操的时候应该穿什么?
提锚:扩展或应用新经验——那些同学穿的暖和,我们在冷天应该像他们一样注意保暖不感冒。
从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有几点差别,首先是锚的选取,一定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经验,整个教学目标是要建立具有核心意义的这样的新经验:其次再确认了“锚”以后,不能导入,二十沿着锚下抛的方向引出旧经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直接给出任何经验,而是凭借旧经验和旧经验的整合自然形成新经验。教学环节要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三、教学启示与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避免单纯只是针对应试的教学目标,在改善原有教学基础上,注重知识应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必须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境问题与学习资源。
抛锚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在一个预设好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上开展教学,有效提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注意问题中的关键特征并让学生不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通过各种现代的媒体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也可以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情况。
总之,抛锚式教学能够使学习者尽快的适应日常生活,在情境中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帮助特殊儿童尽快的适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