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叫马洪涛,来自沙土中心中学,我演讲的题目是《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校园规模进一步扩大,校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也和城里一样,甚至高于城里,可农村学校的学额却在逐年减少,这其中既有随父母打工在外就学,不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子女进城上学外,我认为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还与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滞后,有着直接的联系。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课堂的组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上好一节课容易,上好每一节课却不易,长时间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难,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堂课也许体现不出来,长久以来学生能品味出来,我在学校分管教研工作,每学期都要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徐传芳老师的英语课就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有徐老师带我们的英语课,我们哪儿也不想去,徐老师讲课学生不乱,课堂氛围活跃,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听到这样的话之后,我在深思:同样一个班级同样一科,为啥有的老师上不下去,而有的老师却能让学生满意,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态度认真,但课堂乱哄哄,教学效果就欠佳,仍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学生过激的言行听之任之,都是极端不可取的。过激的言行只会及其学生的反感,说一些污言秽语会伤害学生自尊心,感情用事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师生关系紧张。听之任之,学生哄乱,就不讲课,什么时候不乱什么时候讲,前者课堂表面也许会安静,但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后者则是懦弱的表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即使课前准备的再充分,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调班甚至流失。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外,对学生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多说一些积极上进、有利于学校班级的话语,“你们班学生程度不错,学生如何如何刻苦,升学希望很大”我们学校教师学历很高,与周边学校相比很有优势,学校设施如何在完善等等。我想这与“王婆卖瓜、夜郎自大”有着本质区别,和“哑人买刀”的事例相比,既证明了自身实力的重要,又善于宣传自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反,如果对班级对学生悲观失望,“你们班没有一个能成才,全校就数你们班最差最乱,我一进你们班就头疼,下学期我宁可不教也不带你们班的课”等等,对班级学校满腹牢骚,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无信心,在这上学没奔头。
再次,当前课改形势下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管理方法,了解青少年心理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我常听见老师埋怨说:“现在学生真难教,不能打又不能骂,你还没有严加管教,他又是市长热线又是要报光媒体,说老师怎么教育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失去信心,甚至对学生放纵。反过来我们有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自己的知识是否需要更新,教学管理方法是否需要创新,虽然我们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不够先进,但是我们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力所能及的进行课改教学,从观摩课中借鉴,在创新教学中汲取探索,不断改进落后陈旧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教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进行课改教学,没有出路,只会导致学生流失,学校办学濒于绝境。
最后还是那句话:“内练内功,外树形象,”“以人为本,创新教法,”一个学校才能办的红红火火,农场教育才能走出低谷,城乡教育才能得以和谐发展。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第二篇:振兴农村教育把握青春年华
振兴农村教育,把握青春年华!
发布者:周曙英 发布时间: 2010-11-16 10:33:43
作为年轻的一代,农村教育发展前景大好,每个来过农村教书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慨,农家的孩子也是好样的!我们是最近才来到农村任教的教师,经历了几年的任教,发现自己已经对农村教育的缺失感到深深的痛心,为什么农村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为什么农村就没有好的教育条件?难道只有城里是国家的发展目标吗??
不是的,在这个由13亿组成的大家庭中,农村就有近8亿的人口,可想而知,教育兴则国家兴,农村富,则国家强!发展农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重视农村教育质量,是现在教育事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感叹如今的农村教育,改变的领导职位的更替,不改变的农村教育的原貌,不改变的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待遇,不改变的还是原来的教育基础条件!不进则退,国培我们农村教师非常需要,但是农村学校中真正配备了电脑教学的又有几个!
我们不是国家领导,我们不是做主的,但我们有一颗发展农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事业的心!请相信广大的农村的教育事业者,他们有信心!需要的是农村教育调剂,抓好农村的教育质量,抓好农村的教育基础建设,抓好农村的教育基础激励框架!
第三篇: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三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02日
01 版)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也应该清醒看到,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一些地方对党管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度削弱了。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管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治优势。振兴乡村,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把这一政治优势发挥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理顺涉农部门的职责分工,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1 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农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的“三农”事业才能获得稳固基础和坚强支撑。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上见真章。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乡村振兴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大战略,务必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下决心改变支农项目支离破碎的现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要定思路、定任务,明确长远方向,搭建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一定会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四篇: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今天,我们倡导着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活跃、丰富文化的时代。然而,在走向和谐文化的道路中,我们是否忘了在农村的土地上,有被我们“遗忘”的农村文化,他们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着。在消失的背后,其本质问题就是农村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教育是乡村文化的根。发展农村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民工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多数小学被废弃,教学质量低,师资不稳定,经费投入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无保障,由于家庭困难、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辍学现象严重。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资源。重点建设方便村民、设施好的学校,创建寄宿制学校,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联村办寄宿制学校;利用废弃、闲置的学校服务于周边村民,如办幼儿园、当地村委会、临时教学点等。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帮扶力度。进行战略重点转移,从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并提高投入的效率,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大力宣传教育文化。通过广告、标语、手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特有的传统文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以多种公共生活形式深入到民心。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农村教育。利用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义教工程”、教育建设等项目,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解决好农村教育的现状,为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生根,才能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注入新活力。
第五篇:2014国考申论热点: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教育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hn.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中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配置不均,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农村教育的短板使得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破碎或终结,成为农村孩子圆梦的“绊脚石”,这硬生生的事实就摆在国人面前。“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公平的短板”。
教育并不单指城市教育,城乡教育是一体,城乡孩子都是国家平等的一员,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只有都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综合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储备更多的人才。
原因分析:
教育失衡带来不公平,如何有效改变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复兴在于教师,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也在教师。系统思考下,我们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师资短板”!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状况,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农村学校普遍缺编。专业教师配置不齐,对口专业教师不配套、教师梯队不配套是农村教师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每到开学,学校最愁的是“把课安排下去”,多门学科没专业教师,不得不“拉郎配”,让许多教师改行兼课。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缺乏名优骨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不多,两头多。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年龄大;教师状态不佳。教师成就动机偏低,教学粗放随意,校本研修松散、教育科研少于开展,难以达成远大的共同愿景。后勤保障不足。如实验室人员,只能勉强充当保管员角色。
导致后果: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直接影响,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美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誉度,使学校口碑下降,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不足。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优质生源流失,学生择校意愿上升,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招收学生数量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比例增加。交通越方便,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地区,学生流失得越严重。优秀管理者特别是优秀校长不易在农村学校呆住,条件一旦成熟,多调动到城市去了。学校管理难上台阶。管理是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农村学校的管理总体上就落后于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矮城市一大截。以上各因素相互关联,稍不留意就形成恶性循环,与城市学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措施: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解决之道。教育均衡工作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解决农村 “师资短板”是正解: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饱有度,解决农村教师数量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发展空间,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生成问题。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给农村教师更高级别的荣誉,给足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和空间,促使农村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办学经费切实向农村学校倾斜,提升农村办学条件。规范城市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压制城市教育的趋利本。要认真检查落实城市学校的课程实施,避免“阴阳课表”违法现象,重点检测城市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避免补课现象发生。从体育课明显比音美课的开设状况好这一点来说,那是因为政府将“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 检查落了实的,就充分说明只要管理逗硬,就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公示和运用体质监测,特别是学生视力数据,约束和警示城市学校;对社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民办学校、辅导机构加强管理,约束其不得聘请公职教师,对教师违规补课,对从事违法家教的予以严惩,依法压缩城市教师灰色收入空间。规范城市学校招生行为,落实“就近入学”,不得以不以分数选招学生,减少择校行为,使生源分布尽量趋于均衡。
解决了农村师资短板问题,农村教育上去了,不但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还会减少因追求城市优质教育的“择校现象”,减少因寄宿学校带来的教育成本增加和离开父母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学校容纳压力和大班额问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