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理念”这个词,通常理解为“理性的概念”、“理性的观念”,它和“观念”是同义词,偏重于指对某种行动、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观念。哈弗大学有一条校训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我想把这句话化用一下,“一位教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能够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的两个字是“人本”,像“以人为本”、“立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等等。“人本”的理念不是教育界独有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国家政策都在讲“人本”。那么在教育工作当中,“人本”具体的说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认为,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注意,第一个词语——“人”,这里的人绝对不应当单指我们的学生,如果把“以人为本”单纯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众多教师就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陷入到保守落后的境地当中。学生需要发展提高,教师也需要发展提高;学生需要成人成才,教师也需要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所以,“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应当包括老师。
第二个词语——“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提高成绩绝对应当是一种发展。除此之外,强健体魄,拥有一个好身板;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出自身的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为人处世,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心态……这些都是学生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得到提拔重用了是发展,涨工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发展,成为名师了一到新生入学分班的时候大家都趋之若鹜的想进您这个班了,这说明您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了,这也是发展。除此之外呢?难道我们这样就算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更高境界了吗?不应该,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更多凭借经验吃饭的“教书匠”,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某些使您眼花缭乱的蝇头小利。教师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我们在做这份工作的同时,还在做人。这份工作,绝大多数的人就是把它做到极致了,所得到的物质回报也不一定比某些开矿的老板一天挣得多。但是我们留给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就比那些经济上富有的人差。我们对实现自我价值作何理解,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往何处走,我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将教师这份职业的发展仅仅局限在物质利益方面,把这个发展想得太功利化、太直观化、物质化了,那我们就不仅仅在自寻烦恼,甚至会走上自我毁灭。
回到起初的问题,“以人为本”,概括的说也就是既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要使我们的老师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实现人生价值,开心的工作,幸福的生活。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但是理念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是不是真正的践行了“人本”的理念呢?存不存在误区,走没走过弯路,这是我们接下来主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今天想要谈的核心内容。
我要谈的第一个话题是——
一、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同行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最初人们说教师应当是学生的领路人,后来有人说不对,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应当大包大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什么事情都亲自领着学生去做,不但不利于他们成长,不利于他们自立,教师还得把自己搭上,最后活活累死,用实际行动成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句话。于是有人提出,教师应当做学生的指路人,这样一提,许多老师顿时会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道路我已经给同学们指出来了,走不到地方那不是我的事情了,要么您天赋不够,本来不是那块材料;要么您勤奋不够,没有付出自然得不到回报”。所以有人说这样的提法实际上降低了老师们的责任心。
那么到底怎样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呢?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同行者”的关系。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提出了双主体教学的模式,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通过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各主体之间实现“视界融合”,达成相互理解。教学工作是如此,德育工作和班级工作也是如此。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许多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在彼此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扶持,最后共同进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挺难。
1.学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可以驱使的小动物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班级当中有没有经常发生类似的现象——体育课、体活课、微机课、美术课,说不上就不上了;哪位学生的表现不能够令人满意,体罚或是变相体罚(罚蹲、罚站、罚写、罚款、罚停课);不大点的事情,动辄就把家长找来;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就成了专职的值日生、卫生清扫员;学校统一组织开班会,有的班主任就敢利用这个时间讲课、考试……
有的班主任,自己班的学生犯了小错,经常大光其火,声色俱厉的批评;可是如果被别的老师发现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他不说,也不许别人说。因为他觉得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学生,丢面子。这种做法就很不好,迷失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我们都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但是这不应当是出于虚荣的目的,不能放任骄纵。学生不是老师的私有财产,不是我们发泄自己心中不快的“出气筒”,也不应当是炫耀我们能力水平的道具。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某些班主任将自己的班级当做了独立王国,觉得自己就是国王,在班级里要拥有绝对的权威。他觉得对的就是对的,他觉得不好就不可以有人赞同,他们不理会教育法规,不遵循教育原则,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切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他们扮演的不是领路人,也不是指路人,更不是同行者,而是放牧的人,学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任由自己驱使的小动物。这样就必然会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们看上去挺老实,挺听话,其实消极的、逃避的、逆反的、对抗的意识正在悄悄的潜滋暗长,最终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教学相长,才能不在学生面前落伍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的丰富,当今的社会呢,知识更新也非常的迅速。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当今知识经济爆炸、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发展时期里,各方面更新的速度还在继续加快、周期还在继续缩短。有这样的说法:“一天不学习,知识就会脱节;一年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五年不学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下自我检测,我们一年下来,都读了哪些书,我们的知识在哪些方面都得到了更新。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不停的学习。丹东市教师微机考试已经进行十年了,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不止一次微机考试,我们身边的老师有没有还不会用电脑出题的?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设备有没有不会用的?有没有请别人帮助做幻灯片的?有没有没上过qq的?有没有不知道MSN是咋回事的?有没有不知道贴吧的?学生嘴里动辄蹦出的网络词汇,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听得云山雾罩的?
我们上一轮带班成功了,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这一轮带班的过程中。教育张三的方法用到李四身上可能就行不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学生谈话的效果也都会有所不同。刚回初一带班的老师,许多人抱怨“这一届的孩子怎么这么差!”于是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其实每一届孩子的心智、能力、水平都在飞速发展,整体水平都有可能超过上届,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越来越倒退了!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而是我们的老师还想沿用原来的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的老师“OUT”了。只有边教边学,不断的更新,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学生的步伐。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你看看现在学生们喜欢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知道这些玩意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涉及到我要谈到的下一个问题——
3.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心灵
经常有老师、家长抱怨弄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是我们没有近距离的去了解他们,当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出现障碍了,我们的工作将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到他们的喜好,才能读懂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开启他们心智的钥匙。
我在大学实习的时候有一校领导给我们作报告,他说你们到了学校,或许会有学生问“您会把大门吗”。大连人爱踢足球,您要是不会把大门,那就是找不到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剩下的就是“我们不‘稀饭’您”。
学生这个群体,不犯错误的人能有多少呢?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犯错误上升到上升到思想品质的高度,我就听过有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坏的学生”,这样给学生下定论比较武断。我倒是建议多从心理和性格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判断。有的孩子做了一些我们大人无法容忍的事情,其实真的不排除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所致,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某些客观环境的改变都会使他们的行为出现异常,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表现尤为明显。
现在,不少学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而且还不愿意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经常弄得无法收场,我们这些大人只好去被动的收拾残局。有的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声!”不是学生不想说,是他们不敢说。归结到根本处还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少默契。我们和学生越近,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离他们越远;我们和学生越远,不良的人或者事就会离他们越近,那样的话,我们等于直接或间接把他们推到了对立面。
我们主张老师们一定要多和家长和学生沟通。现在很少有家访的了,但是电话访很容易,找时间和学生聊聊天很容易。我们学校有一老师,每天中午的时间就是她和学生沟通谈话的时间,教室里也没有喧哗跑闹的,祥和宁静,其乐融融。还有一班主任,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管理班级的方法。每天中午自己忙乎自己的事情去了,家长到校看班,监考。哪个学生捣蛋了,家长就会向老师汇报,然后老师来负责“收拾”捣乱的学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老师说觉得自己班级的午休纪律好,没有乱就行了,我说这不是乱不乱的问题,而是这种做法会使您和学生之间产生巨大的隔膜,还赶不上您就告诉学生中午老师就来晚一点,看看谁的表现更自觉。班主任叫家长来,学生怎么想,就是监视我们呗,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被冲淡了,老师也失去了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的机会。我说这样的带班,就是没有用“心”。这样的班级,有人看管的时候可能平静如水,一旦失去了监管就会天翻地覆,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养成是自觉的习惯,当着老师的面一套,背着老师的面一套,这样甚至失去了为人的诚信。
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不是为了迎合不是为了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做人,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够达到为人师者的更高境界。有人说,优秀的教师是永远年轻,永远魅力四射的,我想这就是因为和学生们天天在一起的缘故吧。
二、让学生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1.幸福的真谛
不论理念如何更新,“让学生幸福”都应当是教育工作一个核心的目标。什么是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据说我们国家民众的幸福指数不大高,原因在于权力阶层腐败成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贫富差距过大。(班主任)但今天咱不说这个,咱们就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幸不幸福?您千万别说他们怎么不幸福?我们上学的时候哪有他们现在这样的条件,这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决定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不在于物质条件,幸福的真谛在于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第一种生理需要,基本能够满足。
第二种安全需要,别的先不说,不被家长和教师无端的批评、处罚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各校都在强化安全工作,身体的安全有保障了,心理上的呢?
第三种社交需要,我们应当问问自己班级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学生在时时刻刻感受着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爱理解。不要以为马加爵只是一个极端的特例。
第四种尊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是否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他们需要的人格上的尊重。
第五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点老师们都在提,对于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来说,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高中生呢,一本,名牌大学。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其他的自我实现都可有可无,“升学”变成了第一位的。
大家可不要忽略了啊,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推进的,如果只满足了最基本的环节,架空了中间的环节,而要求学生顶着弹簧一跃完成最高级,那就是拔苗助长啊!就算是大浪淘沙,有一些幸运儿做到了,由于中间环节的缺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必然也会迷茫不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了,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就不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不会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老师的工作不可谓不勤奋,但是这种勤奋到底是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图自己所教的班级考上多少多少这样的所谓的荣誉而勤奋,还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勤奋,还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而勤奋?有点老师感到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到底图个什么呢?您还别说,许多人并非没有所图,因为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教师的做法已经严重的背离了师德的要求,他们的“勤奋努力”并非为了学生今后发展一生幸福着想,而是被自己的某些私利所驱动。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幸福,抛开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其他的因素,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教师的功利和短视。就像有位老师说的那样,“我管他将来怎么样呢,只要我教他的时候,他的成绩好,那我就的工作就不算失败。”不知道各位同行对这位老师的话如何评价,我的想法是,如果一位老师不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着想,那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这个职业,免得误人子弟。教师这个职业是讲究操守的,就是个良心活。真正优秀的班主任高人一等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水平,而在于他的境界。什么该取,什么该舍,能够分得清楚。
2.让每一名都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条件下,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幸福”与“成功”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某种角度说,我认为成功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前些日子北师大一教授叫董藩的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的名言是“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按照他的这个逻辑比尔盖茨自然是一位成功者,马克思无疑很失败了。各位老师都是咱们本溪的骨干班主任,从事业方面,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成功。您不要去想我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是校长了,是局长了,是市长了,是省部级领导了,那样想是毫无意义的。您是老师,但您是骨干;他是校长,不一定完全胜任。您的水平您的才华不一定就干不了局长,他是市长甚至更高级别的干部也未必就活得更舒坦。这事怎么说呢?就像天上掉下了一个馅饼,那么多人,没砸着你,不用抱怨运气不好;其实天上不但能掉馅饼,还能掉石头,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被石头砸着,这就不错了。
我们教育学生,其实就是希望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我们也不用管这个成功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这样想,就是想做点什么,只要不是好高骛远,就能把事情做成。如果想做到这点,有几项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⑴开发广泛的兴趣⑵培养良好的习惯⑶塑造坚忍的性格(充满自信)⑷适应团队的角色(学会合作)
那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想想,和学生相处了好几年,我们是帮助他们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还是兢兢业业的扼杀了他们在这些方面锻炼的机会。我们教师的成功在哪里?小学老师对初中老师说“×××的学习成绩好吧,那是我的学生”;初中老师说“我们班考上了多少多少个重点高中的,中考状元是我教的”;高中老师说“我们班一本录取了多少多少,高考状元是我教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成功吗?前年丹东市请王金战来做了两场报告,听过之后,一方面我对于王金战老师艺术的教育方法和睿智的教育思想深感敬佩,但另一方面,我感到有些困惑不解,还有点悲哀担忧。
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是:王老师25年的教龄,在2002年之前所教的学生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2003年毕业的高三12班入学成绩如何?在他做报告的时候,我得知他的班里最刺头的一名学生家长,人家是省级干部,于是我产生了疑问,什么样的学校,一个班级就能产生13名清华北大的保送名额。本溪高中每年保送清华北大可以有几个名额?于是一个更加能够激发我好奇心的问题产生了,那就是如果王金战老师到本溪或者是我们丹东最好的高中执教,不要说是普通班,就是火箭班,王老师可否敢立下军令状,看看到底能考出一个什么水平来。并非嫉妒人家的成就,我只是想到了这样一句影评:“美国的电影文化是塑造英雄,中国的电影文化是创造神话。”
除了这点疑惑之外,我更有点悲哀和担忧,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到对王金战的这段宣传误导了全国的人民教师对于教育成功的理解,这样会使得我们无数热血沸腾的老师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那些尖子生的身上,而忽略了那些同样嗷嗷待哺的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我们要的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的是“全民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是面向大众,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对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能够做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地基才会牢固。为什么我们国家假的东西那么多,“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花样频出,连温总理都震怒了,认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表明我们国家民众素质和社会体制都有问题,起码一点,基础教育有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生产两弹一星重要,造航母,建对撞机重要;少喝一口假酒,少吃一勺毒奶粉同样重要。可是在商业炒作和功利驱动面前,神马都是浮云,惟有升学给力。问题在于,“升学”就能够和“成功”划等号吗?就算是吧,2012年6月,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移民大国。一方面是大量粗制滥造的本科生被流放到社会上,另一方面是众多的尖子生一去不返,先不说我们的国家,就说我们的城市吧,得依靠谁来建设呀。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不仅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体验成功,都能够领会成功的真正含义,找到寻求成功的正确途径,这才是教育的正轨。
3.“朽木”亦可雕琢
孔子有一个弟子宰予,张了一张好嘴,能言善辩,说话还招人喜欢。起初,孔子觉得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典故的由来。其实观看史书,这个宰予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人家也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但是因为上课时间睡大觉惹恼了孔老师,于是就成了千古闻名的差生了。
孔子打得这个比方很贴切,朽木,腐烂的木头,还怎么雕刻呢?如果以此来形容我们身边那些不思进取、懒惰成性、屡教不改的学生,貌似很恰当。
但是我在这里想探究的是我们的学生,当真是朽木一块了吗,如果他们真的烂了,怎么烂的。我非常赞许一位老教师退休前的一段感言,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我最大的功德不在于教出十几个北大的学生,而在于少带出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当然了,差生不一定都达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其实,差生的表现多种多样,造成其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今天只想大家探讨一种现象,希望能够引起各位老师的重视。
我们学校前年入学的新生有一半是六周岁上学的,之前丹东市都是要求七岁上学。这些新生到校后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小”,个头小,举止行为幼稚,思考问题单纯。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不知各位老师是否能察觉到每个班级每个学校学习排名靠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答案是肯定的——男生。我们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尤其对于男孩。可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男孩子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不争气。后进生中,男孩儿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是为什么呢?
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提出了一个观点: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因为“5岁男孩子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我不知道这个提法是不是经过了科学的权威的论证,但是纵观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要开始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喊了这么多年,我的感觉是越减越繁,而且受害的年龄越来越小。
我不想把这些归罪于盲目而且泛滥的各类办班补课,我只想提出,我们在校的老师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在学习成绩上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的孩子们的要求太苛刻了,太缺少耐心了。我们不排除有的孩子真的不是考高分的料,但即便如此,那也不能表明他将来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至少人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我们的许多老师虽然深知这一原则,却并没有对对班级里的学生因材施教,他们依然在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具、同一条生产线去创造(这个词用在这里很有点讽刺意味)同一种规格的产品。什么“多元智能”,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考试分数面前,统统都成了空谈。而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差生”,就是这样被我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我们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兴趣,摧毁了他们的自信,湮没了他们的目标,撕碎了他们的耐心;将他们身上的缺点用天文望远镜来放大,却对他们身上可以称道的地方视若不见甚至嗤之以鼻。最后,用非常诚恳的语气说出最不负责任的话语“我尽力了,可惜差生就是差生!”
所谓差生,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的确不如人意,但不一定永远会这样,人是要发展的;即便在某些方面的确很差,但他也一定会有自己不差的那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多用“后进”来取代那个“差”字。雕塑并非所有木头的唯一用途,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只要我们不先入为主,不离不弃,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的孩子总会将他的闪光点展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更新,希望所讲的内容能够引发各位老师的思索。最后想用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和学生同行,一同感受教学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充实感,让学生懂得幸福的含义,成为一个不但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只要我们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去做工作,我们就一定会不虚此生,成为一个最幸福、最成功的人。
第二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班主任论文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理念”这个词,通常理解为“理性的概念”、“理性的观念”,它和“观念”是同义词,偏重于指对某种行动、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观念。哈弗大学有一条校训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我想把这句话化用一下,“一位教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能够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的两个字是“人本”,像“以人为本”、“立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等等。“人本”的理念不是教育界独有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国家政策都在讲“人本”。那么在教育工作当中,“人本”具体的说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认为,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注意,第一个词语——“人”,这里的人绝对不应当单指我们的学生,如果把“以人为本”单纯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众多教师就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陷入到保守落后的境地当中。学生需要发展提高,教师也需要发展提高;学生需要成人成才,教师也需要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所以,“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应当包括老师。
第二个词语——“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提高成绩绝对应当是一种发展。除此之外,强健体魄,拥有一个好身板;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出自身的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为人处世,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心态……这些都是学生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得到提拔重用了是发展,涨工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发展,成为名师了一到新生入学分班的时候大家都趋之若鹜的想进您这个班了,这说明您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了,这也是发展。除此之外呢?难道我们这样就算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更高境界了吗?不应该,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更多凭借经验吃饭的“教书匠”,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某些使您眼花缭乱的蝇头小利。教师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我们在做这份工作的同时,还在做人。这份工作,绝大多数的人就是把它做到极致了,所得到的物质回报也不一定比某些开矿的老板一天挣得多。但是我们留给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就比那些经济上富有的人差。我们对实现自我价值作何理解,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往何处走,我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将教师这份职业的发展仅仅局限在物质利益方面,把这个发展想得太功利化、太直观化、物质化了,那我们就不仅仅在自寻烦恼,甚至会走上自我毁灭。
回到起初的问题,“以人为本”,概括的说也就是既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要使我们的老师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实现人生价值,开心的工作,幸福的生活。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但是理念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是不是真正的践行了“人本”的理念呢?存不存在误区,走没走过弯路,这是我们接下来主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今天想要谈的核心内容。
我要谈的第一个话题是——
一、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同行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最初人们说教师应当是学生的领路人,后来有人说不对,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应当大包大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什么事情都亲自领着学生去做,不但不利于他们成长,不利于他们自立,教师还得把自己搭上,最后活活累死,用实际行动成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句话。于是有人提出,教师应当做学生的指路人,这样一提,许多老师顿时会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道路我已经给同学们指出来了,走不到地方那不是我的事情了,要么您天赋不够,本来不是那块材料;要么您勤奋不够,没有付出自然得不到回报”。所以有人说这样的提法实际上降低了老师们的责任心。
那么到底怎样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呢?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同行者”的关系。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提出了双主体教学的模式,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通过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各主体之间实现“视界融合”,达成相互理解。教学工作是如此,德育工作和班级工作也是如此。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许多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在彼此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扶持,最后共同进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挺难。
1.学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可以驱使的小动物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班级当中有没有经常发生类似的现象——体育课、体活课、微机课、美术课,说不上就不上了;哪位学生的表现不能够令人满意,体罚或是变相体罚(罚蹲、罚站、罚写、罚款、罚停课);不大点的事情,动辄就把家长找来;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就成了专职的值日生、卫生清扫员;学校统一组织开班会,有的班主任就敢利用这个时间讲课、考试……
有的班主任,自己班的学生犯了小错,经常大光其火,声色俱厉的批评;可是如果被别的老师发现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他不说,也不许别人说。因为他觉得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学生,丢面子。这种做法就很不好,迷失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我们都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但是这不应当是出于虚荣的目的,不能放任骄纵。学生不是老师的私有财产,不是我们发泄自己心中不快的“出气筒”,也不应当是炫耀我们能力水平的道具。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某些班主任将自己的班级当做了独立王国,觉得自己就是国王,在班级里要拥有绝对的权威。他觉得对的就是对的,他觉得不好就不可以有人赞同,他们不理会教育法规,不遵循教育原则,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切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他们扮演的不是领路人,也不是指路人,更不是同行者,而是放牧的人,学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任由自己驱使的小动物。这样就必然会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们看上去挺老实,挺听话,其实消极的、逃避的、逆反的、对抗的意识正在悄悄的潜滋暗长,最终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教学相长,才能不在学生面前落伍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的丰富,当今的社会呢,知识更新也非常的迅速。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当今知识经济爆炸、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发展时期里,各方面更新的速度还在继续加快、周期还在继续缩短。有这样的说法:“一天不学习,知识就会脱节;一年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五年不学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下自我检测,我们一年下来,都读了哪些书,我们的知识在哪些方面都得到了更新。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不停的学习。丹东市教师微机考试已经进行十年了,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不止一次微机考试,我们身边的老师有没有还不会用电脑出题的?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设备有没有不会用的?有没有请别人帮助做幻灯片的?有没有没上过qq的?有没有不知道MSN是咋回事的?有没有不知道贴吧的?学生嘴里动辄蹦出的网络词汇,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听得云山雾罩的?
我们上一轮带班成功了,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这一轮带班的过程中。教育张三的方法用到李四身上可能就行不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学生谈话的效果也都会有所不同。刚回初一带班的老师,许多人抱怨“这一届的孩子怎么这么差!”于是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其实每一届孩子的心智、能力、水平都在飞速发展,整体水平都有可能超过上届,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越来越倒退了!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而是我们的老师还想沿用原来的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的老师“OUT”了。只有边教边学,不断的更新,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学生的步伐。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你看看现在学生们喜欢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知道这些玩意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涉及到我要谈到的下一个问题——
3.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心灵
经常有老师、家长抱怨弄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是我们没有近距离的去了解他们,当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出现障碍了,我们的工作将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到他们的喜好,才能读懂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开启他们心智的钥匙。
我在大学实习的时候有一校领导给我们作报告,他说你们到了学校,或许会有学生问“您会把大门吗”。大连人爱踢足球,您要是不会把大门,那就是找不到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剩下的就是“我们不‘稀饭’您”。
学生这个群体,不犯错误的人能有多少呢?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犯错误上升到上升到思想品质的高度,我就听过有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坏的学生”,这样给学生下定论比较武断。我倒是建议多从心理和性格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判断。有的孩子做了一些我们大人无法容忍的事情,其实真的不排除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所致,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某些客观环境的改变都会使他们的行为出现异常,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表现尤为明显。
现在,不少学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而且还不愿意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经常弄得无法收场,我们这些大人只好去被动的收拾残局。有的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声!”不是学生不想说,是他们不敢说。归结到根本处还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少默契。我们和学生越近,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离他们越远;我们和学生越远,不良的人或者事就会离他们越近,那样的话,我们等于直接或间接把他们推到了对立面。
我们主张老师们一定要多和家长和学生沟通。现在很少有家访的了,但是电话访很容易,找时间和学生聊聊天很容易。我们学校有一老师,每天中午的时间就是她和学生沟通谈话的时间,教室里也没有喧哗跑闹的,祥和宁静,其乐融融。还有一班主任,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管理班级的方法。每天中午自己忙乎自己的事情去了,家长到校看班,监考。哪个学生捣蛋了,家长就会向老师汇报,然后老师来负责“收拾”捣乱的学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老师说觉得自己班级的午休纪律好,没有乱就行了,我说这不是乱不乱的问题,而是这种做法会使您和学生之间产生巨大的隔膜,还赶不上您就告诉学生中午老师就来晚一点,看看谁的表现更自觉。班主任叫家长来,学生怎么想,就是监视我们呗,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被冲淡了,老师也失去了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的机会。我说这样的带班,就是没有用“心”。这样的班级,有人看管的时候可能平静如水,一旦失去了监管就会天翻地覆,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养成是自觉的习惯,当着老师的面一套,背着老师的面一套,这样甚至失去了为人的诚信。
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不是为了迎合不是为了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做人,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够达到为人师者的更高境界。有人说,优秀的教师是永远年轻,永远魅力四射的,我想这就是因为和学生们天天在一起的缘故吧。
二、让学生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1.幸福的真谛
不论理念如何更新,“让学生幸福”都应当是教育工作一个核心的目标。什么是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据说我们国家民众的幸福指数不大高,原因在于权力阶层腐败成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贫富差距过大。(班主任)但今天咱不说这个,咱们就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幸不幸福?您千万别说他们怎么不幸福?我们上学的时候哪有他们现在这样的条件,这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决定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不在于物质条件,幸福的真谛在于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那么,我们的学生的精神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没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第一种生理需要,基本能够满足。
第二种安全需要,别的先不说,不被家长和教师无端的批评、处罚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各校都在强化安全工作,身体的安全有保障了,心理上的呢?
第三种社交需要,我们应当问问自己班级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学生在时时刻刻感受着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爱理解。不要以为马加爵只是一个极端的特例。
第四种尊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是否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他们需要的人格上的尊重。
第五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点老师们都在提,对于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来说,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高中生呢,一本,名牌大学。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其他的自我实现都可有可无,“升学”变成了第一位的。
大家可不要忽略了啊,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推进的,如果只满足了最基本的环节,架空了中间的环节,而要求学生顶着弹簧一跃完成最高级,那就是拔苗助长啊!就算是大浪淘沙,有一些幸运儿做到了,由于中间环节的缺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必然也会迷茫不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了,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就不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不会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老师的工作不可谓不勤奋,但是这种勤奋到底是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图自己所教的班级考上多少多少这样的所谓的荣誉而勤奋,还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勤奋,还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而勤奋?有点老师感到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到底图个什么呢?您还别说,许多人并非没有所图,因为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教师的做法已经严重的背离了师德的要求,他们的“勤奋努力”并非为了学生今后发展一生幸福着想,而是被自己的某些私利所驱动。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幸福,抛开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其他的因素,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教师的功利和短视。就像有位老师说的那样,“我管他将来怎么样呢,只要我教他的时候,他的成绩好,那我就的工作就不算失败。”不知道各位同行对这位老师的话如何评价,我的想法是,如果一位老师不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着想,那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这个职业,免得误人子弟。教师这个职业是讲究操守的,就是个良心活。真正优秀的班主任高人一等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水平,而在于他的境界。什么该取,什么该舍,能够分得清楚。
2.让每一名都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条件下,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幸福”与“成功”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某种角度说,我认为成功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前些日子北师大一教授叫董藩的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的名言是“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按照他的这个逻辑比尔盖茨自然是一位成功者,马克思无疑很失败了。各位老师都是咱们本溪的骨干班主任,从事业方面,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成功。您不要去想我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是校长了,是局长了,是市长了,是省部级领导了,那样想是毫无意义的。您是老师,但您是骨干;他是校长,不一定完全胜任。您的水平您的才华不一定就干不了局长,他是市长甚至更高级别的干部也未必就活得更舒坦。这事怎么说呢?就像天上掉下了一个馅饼,那么多人,没砸着你,不用抱怨运气不好;其实天上不但能掉馅饼,还能掉石头,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被石头砸着,这就不错了。
我们教育学生,其实就是希望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我们也不用管这个成功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这样想,就是想做点什么,只要不是好高骛远,就能把事情做成。如果想做到这点,有几项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⑴开发广泛的兴趣⑵培养良好的习惯⑶塑造坚忍的性格(充满自信)⑷适应团队的角色(学会合作)
那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想想,和学生相处了好几年,我们是帮助他们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还是兢兢业业的扼杀了他们在这些方面锻炼的机会。我们教师的成功在哪里?小学老师对初中老师说“×××的学习成绩好吧,那是我的学生”;初中老师说“我们班考上了多少多少个重点高中的,中考状元是我教的”;高中老师说“我们班一本录取了多少多少,高考状元是我教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成功吗?前年丹东市请王金战来做了两场报告,听过之后,一方面我对于王金战老师艺术的教育方法和睿智的教育思想深感敬佩,但另一方面,我感到有些困惑不解,还有点悲哀担忧。
我们看看百度百科中对王金战老师的介绍:2002年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2人获全国一等奖,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一,并有两人进冬令营,一人进国家集训队。2003年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12班有55人毕业,10人被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3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保送清华北大13人),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级。
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是:王老师25年的教龄,在2002年之前所教的学生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2003年毕业的高三12班入学成绩如何?在他做报告的时候,我得知他的班里最刺头的一名学生家长,人家是省级干部,于是我产生了疑问,什么样的学校,一个班级就能产生13名清华北大的保送名额。本溪高中每年保送清华北大可以有几个名额?于是一个更加能够激发我好奇心的问题产生了,那就是如果王金战老师到本溪或者是我们丹东最好的高中执教,不要说是普通班,就是火箭班,王老师可否敢立下军令状,看看到底能考出一个什么水平来。并非嫉妒人家的成就,我只是想到了这样一句影评:“美国的电影文化是塑造英雄,中国的电影文化是创造神话。”
除了这点疑惑之外,我更有点悲哀和担忧,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到对王金战的这段宣传误导了全国的人民教师对于教育成功的理解,这样会使得我们无数热血沸腾的老师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那些尖子生的身上,而忽略了那些同样嗷嗷待哺的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我们要的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的是“全民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是面向大众,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对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能够做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地基才会牢固。为什么我们国家假的东西那么多,“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花样频出,连温总理都震怒了,认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表明我们国家民众素质和社会体制都有问题,起码一点,基础教育有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生产两弹一星重要,造航母,建对撞机重要;少喝一口假酒,少吃一勺毒奶粉同样重要。可是在商业炒作和功利驱动面前,神马都是浮云,惟有升学给力。问题在于,“升学”就能够和“成功”划等号吗?就算是吧,2010年6月,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移民大国。一方面是大量粗制滥造的本科生被流放到社会上,另一方面是众多的尖子生一去不返,先不说我们的国家,就说我们的城市吧,得依靠谁来建设呀。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不仅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体验成功,都能够领会成功的真正含义,找到寻求成功的正确途径,这才是教育的正轨。
3.“朽木”亦可雕琢
孔子有一个弟子宰予,张了一张好嘴,能言善辩,说话还招人喜欢。起初,孔子觉得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典故的由来。其实观看史书,这个宰予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人家也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但是因为上课时间睡大觉惹恼了孔老师,于是就成了千古闻名的差生了。
孔子打得这个比方很贴切,朽木,腐烂的木头,还怎么雕刻呢?如果以此来形容我们身边那些不思进取、懒惰成性、屡教不改的学生,貌似很恰当。
但是我在这里想探究的是我们的学生,当真是朽木一块了吗,如果他们真的烂了,怎么烂的。我非常赞许一位老教师退休前的一段感言,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我最大的功德不在于教出十几个北大的学生,而在于少带出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当然了,差生不一定都达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其实,差生的表现多种多样,造成其差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今天只想大家探讨一种现象,希望能够引起各位老师的重视。
我们学校前年入学的新生有一半是六周岁上学的,之前丹东市都是要求七岁上学。这些新生到校后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小”,个头小,举止行为幼稚,思考问题单纯。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不知各位老师是否能察觉到每个班级每个学校学习排名靠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答案是肯定的——男生。我们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尤其对于男孩。可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男孩子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不争气。后进生中,男孩儿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是为什么呢?
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提出了一个观点: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因为“5岁男孩子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我不知道这个提法是不是经过了科学的权威的论证,但是纵观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要开始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喊了这么多年,我的感觉是越减越繁,而且受害的年龄越来越小。
我不想把这些归罪于盲目而且泛滥的各类办班补课,我只想提出,我们在校的老师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在学习成绩上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的孩子们的要求太苛刻了,太缺少耐心了。我们不排除有的孩子真的不是考高分的料,但即便如此,那也不能表明他将来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至少人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我们的许多老师虽然深知这一原则,却并没有对对班级里的学生因材施教,他们依然在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具、同一条生产线去创造(这个词用在这里很有点讽刺意味)同一种规格的产品。什么“多元智能”,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考试分数面前,统统都成了空谈。而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差生”,就是这样被我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我们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兴趣,摧毁了他们的自信,湮没了他们的目标,撕碎了他们的耐心;将他们身上的缺点用天文望远镜来放大,却对他们身上可以称道的地方视若不见甚至嗤之以鼻。最后,用非常诚恳的语气说出最不负责任的话语“我尽力了,可惜差生就是差生!”
所谓差生,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的确不如人意,但不一定永远会这样,人是要发展的;即便在某些方面的确很差,但他也一定会有自己不差的那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多用“后进”来取代那个“差”字。雕塑并非所有木头的唯一用途,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只要我们不先入为主,不离不弃,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的孩子总会将他的闪光点展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更新,希望所讲的内容能够引发各位老师的思索。最后想用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和学生同行,一同感受教学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充实感,让学生懂得幸福的含义,成为一个不但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只要我们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去做工作,我们就一定会不虚此生,成为一个最幸福、最成功的人。
第三篇:谈高三班主任工作中几个重点
谈高三班主任工作中几个重点
张
欢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担任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摸索过、探求过、苦恼过、兴奋过、失败过、成功过。本学年我担任高三应届理班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谈谈我认为的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几个重点:
一、对学生进行目标意识教育。人生从制定目标开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再加上为之奋斗才可能实现梦想。因此开学初我就把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作为开学的重点来抓。让同学们了解高考,了解自己的学习及成绩现状,从而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为此,我还为每位同学做了一份目标承诺书,其中包括高考目标、学期目标、班主任寄语、自励寄语。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并签名后贴在自己的课桌上。并要求学生在每次月考过后都把自己近段时间的学习和目标作比较分析,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以达到自我鞭策,自我鼓励,自我奋进的效果。这个做法不但让学生心中有目标,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动力。这种早作目标,早规划的做法,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二、树立班主任良好形象,做到言传身教。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言语说教人,要靠自身的表率作用吸引人、影响人。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教育,班主任要靠言教,更要靠身体力行。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负责教育教学重任的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要注意一些小事、细节,不要自己觉得没什么或无所谓,其实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的。他们在心中评价你,在背后议论着你。如果老师言不雅、行不正,学生就不佩服,老师就容易失去威信,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利。所以,我一直很注意树立自己的榜样形象。如:每天一定按时到班,早午练、上课、开会从不迟到;穿着得体大方;面对学生一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每个同学一视同仁,不搞特殊;说错话一定道歉等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你,会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为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榜样对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的鞭策。
三、细化常规管理,常抓狠抓不懈,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和学习氛围。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是高中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高中班主任首先要制定一套班级管理制度(学生认可的),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当然,对于学生所犯错误班主任千万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不能大声呵斥,予以白眼,这样容易把学生推到老师的对立面。而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的话语打动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高三一开学,我们年级即开始了早午练,到班时间比之前同学们在高二时的上课时间提前了。一开始总有那么几位同学会迟到,对这种情况我就严格按照班规制度来处理并对他们做好情感教育,一周之后班上几乎没有迟到的现象了。量化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促进了好的班风的形成与巩固。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和学习氛围。对于班级管理工作,高中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和顽强的毅力,始终保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态度,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常抓狠抓不懈。从学习、纪律、耐心持续地做好学生工作,努力使学生的思想言行、学习态度、纪律观念等稳步提升,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
四、心理问题应重视。学生往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嫉妒、悲伤、不自信、无力感等,对学生心理疏导应是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高三学习非常紧张,虽然表面上每位同学都一样坐到教室里听讲、学习,但是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是不一样的,都可能会经受痛苦、犹豫、灰心、失望的折磨。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很小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往往就难以迈过那道坎儿。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人生,勇敢地迎接风浪的考验,善于在逆境中成长。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使学生既不好高骛远、目中无人,也不悲观失望、自卑自贱。要教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睡好,通过哪些方式宣泄不良情绪,从而保证高效学习。高三学生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经常得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疏导和指导,特别是在大型考试中成绩有所下降的学生,应经常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及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振奋学生精神、激励学生斗志,使其更好的迎接挑战。因此,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分层次的跟学生谈话,帮他们分析现状,调节心情,以更大的进步。对考得好的同学,鼓励他们更大的进步;对考得不好的同学,帮他们找问题,分析原因,鼓励进步。
以上几点是我今年这一学期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通过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自己的形象,狠抓班级常规管理,重视学生心理,月考表彰分析会,各种临时性的小班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尽可能避免高三复习周期长而产生的懈怠心理。这两年,我一直在琢磨班级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益,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希望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实现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第四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范文)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德育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楷模,是学生的贴心人,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总结的一点体会:
1.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挚友,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不仅如此,教师热爱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直接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小学生是具有较强模仿力的,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
2.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只有在德、智、体等方面严格地要求学生,才能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爱之愈深,责之愈严”,学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们喜欢的是亲切而又严格的教师。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公平公正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特别要注意不能厌恶学习成绩差的、有些缺点或顶撞过自己的学生。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3.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促进班级学风建设
在每一个班级中,总有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严重缺点的学生,重视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做好班主任的重要一环。后进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固有的教育现象。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原因是学习基础差,在短时间内学习赶不上好同学;自卑感严重,学习态度一时半会儿难以端正,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思想压力。要想尽快转变后进生,首先要了解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寻找原因。有的后进生由于家庭原因变成了后进生,他们缺少滋润心灵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关爱学生,用爱心去抚平后进生心灵的创伤;有的后进生由于先天智力原因,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有促使他们进步的耐心和恒心,要对转化后进生满怀信心。一方面开启后进生的心灵,在思想上积极鼓励,彻底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畏惧感;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后进生、了解后进生、关心后进生。这样,后进生才能够在思想上融入班集体,稳定情绪、安心学习,他们的全部精力才能集中在教师组织的一切学习活动上,在快乐的班级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成绩。
4.充分发挥学生优点,培养自主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从其他教师中了解学生,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建立班级组织;其次,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和培养班级组织成员,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把他们培养成为骨干班干部,然后对他们量才而用,合理分工,建立好一个强有力的班级组织。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优势,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意识。
总之,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当你不断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好别人。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究科学、创新、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
第五篇: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合作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合作
刘婷
出自《周易》的名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意思是同心协力的两个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这句话,我们拿来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如果我们用它来影响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我想也一定会有收获。
具体到我任教的学校,本来就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学校生源就更差,好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被市重点中学录取走了,较好的被周边私立高中以优惠的条件吸引走了,剩下的大都基础教育不够扎实,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突出的表现在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体的组织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班级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他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确实不易。近年来,班主任里有经验的男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大。我想,这是学校管理层不得已的选择。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我是一个有担任班主任经历的女教师,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刚从教的青年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教师,她们精力充沛,对学生有热情,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也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就是:不轻视他们,不藐视他们,更不歧视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有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而这正是我们的年青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优势,应该提供给她们当班主任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有裨益。我一直认为,当班主任有助于加强一个老师的责任心;而且和学生的交流多了,也有助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总之,是有助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所以虽然没有了班主任的身份,我还是尽量的多和学生交流,关注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会就参加所代课的班级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想对于高中阶段的一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个情感相对细腻的大姐姐一样的班主任是一件好事,在与学生沟通思想方面,女教师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面对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年青教师很有可能应付不了管理难度较大的班级,我有一种设想,两个班主任(男、女教师,有经验的、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总之是两个愿意合作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共同管理班级,学校安排代课有意识的让两位老师担任两个相同班级的课程,尽量是相邻的两个班级,两个老师可以互补的做班级工作,一段时间的合作以后再进一步根据两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明确由谁来主要负责哪个班级的工作,配合另外一个班做哪些方面哪些学生的工作。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发挥各自的长项,更全面更到位的搞好班级管理,又在客观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还能帮一些年青教师较快的成长。
当然,我也想到这样的想法可能理想化了一些,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我还是想把这种想法提出来,有可能的话,有人实践一下,也许是可行的。
联系地址
山西陵川一中 联系人
陵川一中刘婷 邮编
0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