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2 00: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回顾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有的只是每位老师都有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算是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吧。

一、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不然。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今年,我接手五年级的语文,他们的成绩在全镇来说是顶瓜瓜,但是他们养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习惯,家里依赖家长,学校依赖老师。老师每天都要花许多时间在清理家庭作业上,甚至下午陪同完成。本期开学前两周,每天都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怎么办?下午留吧,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啊?请家长吧,也不是上策呀。于是,我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直到现在,不管什么作业,他们都能完成。

二、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每当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们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比如去年我刚接到三,二班以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新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今年能教你们的语文,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你们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天,不管以前你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从今天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的。”我的这番看似寻常的话,没想到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当然,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识字写字来说吧,学生怎样才能掌握好呢?抄吧。但我认为“抄”不是最好的办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只要你会写了,就不用反复抄了。你不会写那就只有抄,而且加倍抄。孩子们都不想抄,所以就必须动脑筋想办法巧记。到了高年级,生字新词的教学根本用不着你去操心了。当然,也少不了点拨、检查。

四、有效的进行习作教学

1、生活中的作文训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是写暑期见闻。写之前我就想:这些孩子们,每天就在家里,见识有限,怎么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啊?于是在习作以前,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说说暑期中的经历。这一说啊,还真让我吃了一惊,他们有到云南的、有到杭州的、有到广州的......他们见识了高山、平原、大海、风景名胜,经历了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说,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习作的信心,效果当然不错了。

2、不同题材的习作训练。

在教学写人的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掌握了写作方法之后,从写自己开始,再写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写熟悉的人,如老师,同桌,最后练习写不熟悉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如清洁工,售票员,交警叔叔。通过这样的层次系列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写读后感时,我首先把写读后感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在课内外经常练习。今年暑假,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读一本古典著作并写读书笔记。孩子们都做得很好,有摘抄、感悟、疑问、想象。尽管比较肤浅,但我觉得收获还不少。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去年刚接手五年级后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好奇的问:“老师,什么是手抄报啊?”可见他们实践的太少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版面设计、主题设置、题材搜集、内容展现等渗透给学生。本期的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我要求学生用绘画、书法、手抄报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效果还真不错。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转变观念、转变行为、转变角色、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成长。老师们,让我们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把小学语文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交流材料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宗光远

在“高效课堂教学”的驱使下,我们老师有责任在语篇教学中寻求突破,积极探索、研究语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有效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适应并学会自主学习。

在课堂热身活动free tallk中给出多个日常交际的话题,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融入英语课堂环境中,并打开学生学习的知识库,然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对于语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⑴新单词的学习;⑵新句型的学习;⑶整体语篇的理解及运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在课前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个“dictionary”给学生一把匙。“dictionary”中有本单元新单词的读音、解释以及和这个单词相关的词和句子,还包括本单元的新句型及相关语法知识的解析。

1、新单词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汇报、展示。小学生还是好表现自己的。因此,他们在预习中会认认真真地去看小字典,去读单词,遇到不会读的他们还会相互请教,甚至去问老师,并记忆相关的短语、句子等。这比起老师在课堂上一遍一遍地教,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烦的效果更佳。

2、新句型的学习。

我们则是把它在课堂,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关于某一方面和某一个人的问题,如:让学生找出mr smith是如何问路的;让学生找出有关tom的问题。学生找出的问题如果是以前学过的,就让学生相互间帮助解决,没有学过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节课中的新授句型。老师确认了学生的问题后,并没有直接去讲授如何理解、如何回答,而是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并不是凭空想象,不着边际的讨论,他们手中都有一把钥匙dictionary。根据小字典上对这些新句型的解析,相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理解并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回答。(当然答案课文中原先就存在,学生在理解之后的回答,就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语篇中does he live in london?的句型, 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但学生在小字典的帮助下,讨论交流后明白了为什么用no,he doesn’t.回答,并且知道了如果是肯定的就用yes,he does.来回答,对于does„ ?句型,我们并不作操练,因为这是c部分的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让英语学习成为“我要学”。

3、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a、先设计几个对课文整体理解有帮助的问题,通过听录音或看课文卡通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情景。b、让学生通篇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

c、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让学生读课文(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方式)在读中感知语法,在读中领悟新句型的运用,从而明白所学内容它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d、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complete the passage, fill in the form等,再次整体呈现课文,帮助学生多方位,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整节课中,没有游戏、儿歌等环节,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①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课前的辅导工作。②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们要安排好小组内的同学,以优帮差,同学之间学来的知识,比老师教的还易于接受、记忆深刻。③整篇课文的理解训练中要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①在进行巩固训练中,只是让学生汇报,老师填写答案。可以直接利用学生的作业纸进行校对,这样就能即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②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外拓展。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与教师谈怎样写教学案例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1、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

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反思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 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将教学反思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案例是较小的、单一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是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自从我校提出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讲,而不注重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的体现;三是学生目标达成度检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馈方式。其次,评价一堂高效课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容量要大;

二、目标达成度高:包括过程达成度,结果达成度;

三、看学生的参与面。提问时看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小组交流时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和几点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螺旋式方向前进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逐渐积累的,因此课堂上对简单的内容应少讲,应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地调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少讲大多数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津津乐道地将一些综合性强,技巧性高的习题讲给学生听,至于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接受,则考虑的很少,这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脱离了现状,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苦恼,有些学生正是在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挫折中,产生了害怕数学的心理,把学习数学当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

最后,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数学课堂教学注重题组教学

所谓题组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并且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解决单个的数学问题外,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

三、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课堂提问重视不够,表现为提问目的不够明确,所提方式随心所欲,提问效果不尽人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相互 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

1.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2.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 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式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

4.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微停数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四、重视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组或同桌二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方便学生学习讨论,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大,兵教兵,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有利于学生共性问题的显现和个性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教学密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得到认可,并且对于小组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都有成熟经验可以遵循,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小组活动参与度低,合作学习效率低的情况,这主要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忽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指导,使小组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每次小组交流后要对交流的组织情况,如参与度,交流的积极性,交流的有序性,交流的目标达成度有一个评价和评比,引导学生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

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在“高效课堂教学”的驱使下,我们老师有责任在语篇教学中寻求突破,积极探索、研究语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有效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适应并学会自主学习。

在课堂热身活动free tallk中给出多个日常交际的话题,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融入英语课堂环境中,并打开学生学习的知识库,然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对于语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⑴新单词的学习;⑵新句型的学习;⑶整体语篇的理解及运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在课前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个“dictionary”给学生一把匙。“dictionary”中有本单元新单词的读音、解释以及和这个单词相关的词和句子,还包括本单元的新句型及相关语法知识的解析。

1、新单词的学习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汇报、展示。小学生还是好表现自己的。因此,他们在预习中会认认真真地去看小字典,去读单词,遇到不会读的他们还会相互请教,甚至去问老师,并记忆相关的短语、句子等。这比起老师在课堂上一遍一遍地教,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烦的效果更佳。

2、新句型的学习。

我们则是把它在课堂,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关于某一方面和某一个人的问题,如:让学生找出mr smith是如何问路的;让学生找出有关tom的问题。学生找出的问题如果是以前学过的,就让学生相互间帮助解决,没有学过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节课中的新授句型。老师确认了学生的问题后,并没有直接去讲授如何理解、如何回答,而是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并不是凭空想象,不着边际的讨论,他们手中都有一把钥匙dictionary。根据小字典上对这些新句型的解析,相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理解并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回答。(当然答案课文中原先就存在,学生在理解之后的回答,就让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语篇中does he live in london?的句型, 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但学生在小字典的帮助下,讨论交流后明白了为什么用no,he doesn’t.回答,并且知道了如果是肯定的就用yes,he does.来回答,对于does„ ?句型,我们并不作操练,因为这是c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让英语学习成为“我要学”。

3、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a、先设计几个对课文整体理解有帮助的问题,通过听录音或看课文卡通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情景。b、让学生通篇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

c、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让学生读课文(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方式)在读中感知语法,在读中领悟新句型的运用,从而明白所学内容它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d、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complete the passage, fill in the form等,再次整体呈现课文,帮助学生多方位,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整节课中,没有游戏、儿歌等环节,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①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课前的辅导工作。②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们要安排好小组内的同学,以优帮差,同学之间学来的知识,比老师教的还易于接受、记忆深刻。③整篇课文的理解训练中要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①在进行巩固训练中,只是让学生汇报,老师填写答案。可以直接利用学生的作业纸进行校对,这样就能即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②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外拓展。

“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

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例如,“细胞的化学成分”中有关蛋白质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有机化学知识,因此不易理解氨基酸的结构以及肽键的缩合,有的学生是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较难展开形象思维,因而对蛋白质结构的层次理解较差。因此,同样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不一样。因此,教师要会悉心与学生沟通。

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应该说,教师教学方法得以实施,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联度;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也是相互关联的。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小学数学阅读材料教学反思

一、通过学习和分析明确了小学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意义。

“阅读材料”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正文内容的补充,教师应重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素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意义,如果处理好这些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通过实践形成了小学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一般策略

1、首先要对每一则阅读材料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材料的种类很多,出现的知识单元也不一样,有一部分是以前教材的旧知识,我们很熟悉;有相当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我们未必了解如:数学黑洞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先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出了知识本身的内涵,同时还要努力理解编者的意图,这一材料与当前的知识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2、其次是正确处理每一则材料的教学。

数学阅读材料的内容上不同于学生的以往的课本知识,所以教学形式上要有所突破,过程更应该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特点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以发挥阅读材料应有的价值。

(1)、灵活参插,促进提升

将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在阅读材料中,作为常识性的介绍比比皆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确保介绍内容与新授课紧密联系,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是教学过程中是解决问题的一大亮点。

(2)、恰当集中,交流拓展

阅读材料首先是重视起价值,还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保证。比如每周安排一次数学课前2分钟专项阅读交流,或者每个单元安排1—2次专项阅读交流。可以是课本上呈现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自己课外收集的。首先,这样的安排让阅读材料由几个豆腐干的有限小块块变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大世界;其次,这样的安排除了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习惯,感受一种趣味,那将是比让学生多练10道题更有意义的东西。因为教材并非是唯一的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

三、存在的一些的困惑

1、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度。即深度和广度。

哪些内容需要蜻蜓点水,哪些内容需要下大力气。现在有人提出“你知道吗”,仅仅是知道就可以了吗?当然这样说的,主要是针对五年级的分解质因数等内容。

2、数学阅读材料的范围 数学阅读材料除了“你知道吗?”,还有一些数学名题、古题如鸡兔同笼中的砍足法等,属于这一类吗?一些课外实践内容,如密铺等。

3、数学阅读材料学习的评价。

数学阅读材料学习的评价感觉比较难操作的。如果是自主学习,谁学习了,学习的情况如何,都无法把握。一是时间上不允许,而是形式上,三是阅读材料的学习上本无要求。

第四篇: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真实、真挚、真招,凸显学生习作水平

----《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阶段成果汇报

一、研究近况:

《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课题在教科研中心小教研室宋老师帮助、指导和引领下目前课题组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读写结合、习作指导、习作评改”三位一体的体验性习作的课型。另外,习作指导课上90%的学生有了习作欲望,70%以上的学生解决了“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第一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课型

2006年4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课,通过本次活动,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

第二步:初步探究出“体验性习作” 教学的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学生体验性习作的研究”,就是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根据课内外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生文本,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习作思维热身,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认识、感受习作过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实现习作课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想写、爱写、有的写,进而在习作实践的体验中探寻习作规律,达到会写、写得好。

实验伊始,我们对6个实验班的 183名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前测。

表一: 单位(人)

你想上作文课吗?你想写作文吗?你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吗?你觉得写作文很难吗?

①想(16)

②一般(100)

③很想(8)

④不想(59)①想(20)

②一般(89)

③很想(11)

④不想(63)①是(50)

②不是(11)

③有时是,有时不是(122)①是(68)

②不是(64)

③有时是,有时不是(51)

表中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六年级学生作文情况实在不理想,学生畏惧作文的现象确实令人震惊。

对此2006年9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研究课。在评课研讨中,宋老师对两节语文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喜的是通过本次活动,形成了我镇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即:

读写结合课:找准生发点 巧妙迁移

习作指导课:创设情景 激发思维

学生习作课:给足时间 自主习作

习作评改课:自主评改 相机提升

每篇课文都有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只有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找准读写结合点,巧妙迁移,才能使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20几分钟的习作指导课的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达到了为学生习作思维热身的目的;30分钟的作文评改指导了学生的习作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修改,相互评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步:逐步摸索出“体验性习作”的教学方法

2007年的5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区教研室宋老师和中心校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根据习作指导的规律,研讨出了习作指导课的三种方法即:现身说法法、画图像想法和生活对接法。

1.现身说法法

所谓“现身说法法”,就是教师根据相关的习作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自身和学生这两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身说法”的方法,创设习作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习作佳境,在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进而,在这种写作欲望的驱使下,在具体的自我习作的体验中摸索习作规律,久而久之达到“会写”。

例如:于海花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练一练”的第5题的要求,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

题目:一个 人

于老师课始的情境创设,“同学们,于老师和大家已经生活了两年多了,相信你对于老师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就请你说说你眼中的于老师。”话题一出,学生们竞相发言,热身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从而使他们体验、萌生了习作的欲望,为动笔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了“想写”的问题,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评价完老师后,老师又将学生引向了生活实际,成功地架设了生活与课堂的桥梁。“你想把他的特点用文字记录下来吗?”直入主题,揭示习作的内容。实验证明,像这样写人的文章在进行习作指导中,用“现身说法法” 确实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习作意识和潜能。

2.画图想象法

所谓“画图想象法”就是教师根据有关看图想象的习作教学内容,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挖掘文本、教师自身和学生这三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利用分解图画内容,分步画简笔画的形式。在分步画简笔画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呈梯状的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进而在这种写作动机的驱使下,在具体的习作的体验中摸索看图作文和写想象文的习作规律,达到“会写”。

刘淑明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练习5中的一道看图口语交际题变通的一次看图想象习作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举例:课件。对于第一幅图:“椭圆”,学生把它想象成:鸡蛋、飞碟、桌面、古井井口……。对于第二幅图,学生竟然能把它想象成“小鹿的餐桌”“蚂蚁的宫殿”这是多么富有童话意味的想象。随着画面的逐渐丰富,画面的主题就凸现了出来,虽然主题是鲜明的,但是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围绕着主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故事情节。)在这节看图想象作文的教学指导中,老师利用“画图想象法”,采取了4画的教学方式创设了梯形的习作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动机,在为学生习作思维的率动、热身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想写”、“有的写”;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中,逐渐生成了想象的3大特点:丰富、奇特、合理。使学生在体验习作的过程中感悟了“怎样写”的方法。实验证明,“画图想象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时运用的一种最优的方法。

3.生活对接法

所谓“生活对接法”就是教师在短短的20分钟的习作指导课上,巧妙地创生习作内容,创设习作情境。教师以情动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或用语言,或用媒体,或演小品等教学方式,架起生活与课堂的桥梁,使学生由此及彼,达到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的教学效果。

刘娜老师运用“生活对接法”成功地执教了北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练习6中的第5题:围绕“即将离开小学的时候”这个意思,自命题,写一篇作文。在这节习作指导课上,刘老师依据文本中仅有的23个字,根据学生的主体实际和教师的自身实际,大胆地创生文本,创设了这样的习作情境:

课始刘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情导入,以情动情:同学们还有一个月就要小学毕业了,离开这个我们生活学习六年的校园告别与我们朝夕相处六年的老师同学,解下我们佩戴了六年的红领巾,在这即将离开小学的时候,在学习之余,许多同学都在干着一件事,那就是在留言本上写留言。一个留言本全班都能传到,很多同学也不忘让老师写上一页。今天,老师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写留言。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学校留言簿、老师留言簿、同学留言簿、自己留言簿。并接着说:“把你最想对他说的那句话写在相应的留言簿上,要求写之前写上对方的姓名,也就是写给谁的。你最希望谁跟你写留言,就把对方的姓名写在自己留言簿上。”学生触景生情,水满则自溢,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心中那份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的深深的情感,已经溢满了整个心胸,学生围绕着这个话题,积淀了充盈的情感,也积累了相关的语言,这些语言储存在学生的心里,已经产生了言语的冲动和欲望,有了表达的需要,学生个体达到了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写作佳境。教师恰当地运用“生活对接法”,使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条快行线,使学生对“写什么”产生自然真实的情感流动,使学生在一次次难忘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了做人的感染和熏陶。实验表明,多数作文的指导适合运用“生活对接法”,尤其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指导。

第四步:课题阶段总结彰显“体验性习作”成果

在历时2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整合了习作内容、教师和学生资源,在习作指导教学中运用了“现身说法法”、“画图想象法”、“生活对接法”等指导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习作思维率动、热身后,我们又用此表对相同的学生进行了复测。

表二: 单位(人)

你想上作文课吗?你想写作文吗?你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吗?你觉得写作文很难吗?

①想(87)

②一般(63)

③很想(20)

④不想(13)①想(68)

②一般(60)

③很想(35)

④不想(20)①是(20)

②不是(102)

③有时是,有时不是(61)①是(27)

②不是(123)

③有时是,有时不是(33)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还是比较可喜的。对此我们做了一张统计图。通过对比实验表明:实验后六年级学生想上作文课的提高了38.8%,不想上的下降了25.14%;六年级学生想写作文的提高了26.23%,不想写的下降了23.52%;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的下降了16.39%;觉得写作文很难的下降了22.41%,觉得写作文不是很难的提高了32.24%。此课题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不再厌烦作文课,对作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在全区教学检测中我镇的语文成绩逐年攀升。在2006年第一学期末六年级全区统一抽测中,我镇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均分达到了33分。2007年五年级的区抽测,我校的语文成绩名列山区组第一,作文平均分达到了36分的好成绩。

2007年12月20日在沙峪小学举办的“渤海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阶段性总结”获得了圆满成功。(课件)研讨会上课题组组长刘娜老师做了《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阶段报告,认真总结了我镇近几年在作文方面的经验与体会,并很诚恳地提出了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怀柔区各兄弟学校的语文教研员们对我镇《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作文的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怀柔区小学教研室宋老师对汇报展示课做了精彩地点评,用六个字概括就是“真实、真挚、真招”。宋老师的三个“真”字是对我们课题组成员的一个认可,是对我们渤海镇学生的素质一个认可,相信我们渤海镇的习作教学在《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定会出现又一个崭新的局面。

另外在本次阶段性总结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编辑整理了四个集子:教学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学生作品集。这是我们课题组扎实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为明年课题的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2008年5月在渤海所小学再一次召开了课题的研究课。(课件:我组的王淑娥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写作能力扎实,作文生动感人,这就是当时截取的一个片段《爷爷的小布袋》,因为是真人真事,作者读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学生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就是体验性习作的一个很好成果,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语言,就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会后,宋老师结合两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尤其是王淑娥老师的作文评改课,感人至深。同时宋老师再一次肯定了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极大地鼓舞了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

1.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实验教师通过对课题地探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步认识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主体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多样、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实验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努力营造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她们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有情有味富有激励性的褒奖,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学生观正在悄然形成。

2.使习作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们时刻关注了习作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实验教师定期召开家长会,相互沟通反馈信息,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使习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泓活水。

3.培育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实验教师把研究寓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忘我地陶醉在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情感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四、下一步研究方向

1.进一步优化体验性习作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作文评改课中写人记事的评改策略,读后感的评改策略。

2.加大读写结合课的研究力度。

3.整理、收集课题材料。

4.推广课题经验。

第五篇:小学语文交流材料

改变设问策略,为形成新学习方式铺垫

----从问题设计谈新语文教学

新开小学的各位同行:

承王小迎校长的信任,以及因为同样姓王作为五百年前一家人的缘分,今天有幸跟大家在语文教学方面做一点交流,如果其中有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之嫌的观点,还望大家见谅。

下边,我就开始献言了。

所谓新语文教学,指的就是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新教材的教学。目前,围绕这方面的话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并都着重强调要体现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这不错,但在涉及到具体做法的问题上,我认为有一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问题设计(教师设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阅读课)过程主要由导入、提问、讲解、结课这几个部分组成,目前,对于导入及讲解的研究较为普遍,各种教学方法跟技巧也应运而生,据说光是一个导入有人就可以列出几十种、讲解也可以列出十几种来,但相比而言,对于设问的关注则显得较为薄弱,大家似乎习惯于将设问视为讲解或者说是教学方法、技巧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对于师生“教”“学”方式改进的重要引导作用。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严谨的,也可以说是目前教学研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

“提问,也称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按设计的程序进行。”(见上海三联教育文库《小学语文教学论》)

传统教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弊端)就是串讲串问,这是目前对于传统教学批评最多的地方。而笔者以为,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教师一是对于教材的理解流于表面,二便是设问不得要领,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如:下一段讲了什么)要么不顾及学生认知规律,生“挖”硬套,最后不了了之,提问成了教师讲解的变相过渡。这样的设问就造成了串讲串问。这里有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曾听过《海底世界》一课,就第一段的一句话老师就绕了半天,这句话是:你知道,海底世界是怎样的吗?„„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问题琐碎而无价值,目标

混乱而无统一,属于典型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走到哪里算哪里。

1999年,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和科学文化素质,振兴中华民族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出改变旧有学习方式,而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这些特征的新学习方式。

2000—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有关教学策略的建议中提到: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

(要)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显而易见,根据上述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中所提出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对话的过程、个性化行为……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可以比做是训练基地,而训练的主要内容当然离不开形形色色的问题,因为问题充当着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导”与“练”的纽带作用。

可以说,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够为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埋下伏笔,所以问题的优劣肯定会直接影响到训练的质量。据我对当前的课堂提问进行调查后发现,从问题内容及形式上统计,目前存在着这样几种错误的提问方式,已成为新语文教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1、“形式表现”型

有段时间,受一种模式的影响,老师们一上课就指着课题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呀?”于是学生说了一大堆问题,等学生说完,老

师就会说:“这些问题都很好,等上完课大家就会知道了。下面先思考老师的一个小问题„„”。(当然,有学生的问题正好说在老师心坎上,那么老师就会对该生予以表扬)

应该说,鼓励学生质疑这种设计的本意是为体现课标中“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但问题是不少教师在学生质疑时既不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也没有诚意去倾听学生的发言,解决学生的困惑,只是想用这种形式来“表演”对学生的尊重,演示学生的主体,其实骨子里还是“我说了算”。这种所谓的“尊重学生意愿”的假民主模式曾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批评,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教师通过这样导入教学来引出自己的问题,实在是让人觉得在逗学生玩儿,可从长远角度来说,被逗的又是谁呢?

2、“牵强附会”型

此类问题其本意是体现课标中“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一要求,以求举一反三,拓宽学生思路,或丰富学生感受,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有限,加之对教材内容及作者创作意图把握能力欠缺,个人理解不到位,因此设计的问题让人觉得生搬硬套,甚至哭笑不得。如一名教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的痛苦,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你摔倒过吗?摔烂过吗?你是不是很疼?那么你想一想邱少云会怎么样呢?

更有甚者,叫学生举起手指,然后在下边点燃火柴,随着学生一声惨叫后他再启发:你烧根指头都疼成这样,那你想一想火烧全身的滋味是什么„„实在叫人无言以对,啼笑皆非。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这课叫人纠结并且忐忑。

3、“以问导读”型

就本质而言,可以说目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比传统教学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因为如果说传统教学的串讲串问是为了分析课文的话,如今的串讲串问则是为了过渡到学生的读。所以我将其称为“以问导读”型。这类问题是目前存在最多的,也正是串讲串问的根源所在。教师的问题显然没有经过提炼,就是图个现成:有时是把一句陈述句变为疑问句来提问,有时则是把一段话都变成问题,以达到造成“引导学生读书,学生读中感悟现象”的目的。

此类问题的最大弊病就是问题无思考价值,严重遏制学生的自我学习发展要求。如:第一次去鸟的天堂作者见到鸟了吗?他都见到什么了?他想到了什么?为什么鸟的天堂加上了引号?后来他又去了吗?„„结果是教师问一次,学生答一回,然后再象征性的读一读,把“读中感悟”变成了“答中练读”,完全曲解了新课程思想。

还有更夸张的,就是为了问而问。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内容背景,在题目上就纠缠了半天„„

4、“标准答案”型

这类问题的特征是答案只能“说一不二”,不然老师的课就上不下去,只有自问自答。其根源一方面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问题过于拔高或是没有注意问题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跳跃性强,还有就是对问题的答案缺乏预见性,广泛性,结果被学生打乱了思路,教学乱了分寸。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入:你们听过《中国志愿军军歌》吗„„设计此类问题的教师大多都是这样想: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呀,应该会呀,甚至:应该答出我的标准答案啊。殊不知,课堂教学中所谓“备学生”就是要把“应该”二字去掉。对学生而言,知识的彼岸不是旁观者认为的“应该”走到的,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中不知不觉走到的,所谓“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就是这个道理。

愉快教育中关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原则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客体的教育内容要“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和道德规范,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内心和外部的积极活动。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认知实践,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涵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

我认为,“点拨”就是问题的设计。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在把握教材核心的基础上,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兴趣、关注点为中心,巧妙设计少而精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成为课堂上的重点,拥有更多思维及时间上的空间,而不是疲于应付教师价值不大的提问。因此,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把握下列特点:

1、启发性: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此类问题适宜于叙事类课文,且内容较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以《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为例,可以将问题设计为:邱少云、老班长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避免牺牲,他出于怎样的想法做出了那种选择?这样就将生与死、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提炼出

来,作为了学生思考、讨论的重点,使文章中强烈的集体主义及英雄主义思想得到强化。而同时,问题又可以体现多元化的特点,答案具有较广的包容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

2、迁移性:横向展开,迁移、整合;

此类问题从教材内容的类型上来讲,可以适宜于自然、科学课文,因为这种类型的课文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眼界,而非感情朗读,因此在朗读方面可以降低要求:只要读的通顺即可,当然,能够读出趣味性更好。而在设问上,需注意展开有度,不要喧宾夺主,把语文上成了科学课。因此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分纠缠于科普方面的知识,使得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或是实验课。又可以起到语文课点到即止、启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作用。

3、精要性:吃透教材,直奔核心;

要把握好精要性,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也就是准确把握教材核心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建立在教师个性化的对于教材的解读上,而所谓个性化,就是:我(教师)认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一部分内容上,随后根据这一重点设计问题。

如《草船借箭》一课,如果我们将事件作为核心,那么就可以围绕“草船借箭”的起因、过程、结果来设计问题,最后得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论。这是不少教师采用的方式,虽然刻板,但不会犯“讲少了”的错误。但如果我们以人物的特征为核心,那么问题就可以是“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涵盖了上边的问题但又有所拓展,学生尽可在对这一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中熟悉、掌握、甚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再比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如果我们抓住课堂上学生的三次情绪变化来设计问题,引导教学,一可以避免我们循规蹈矩的逐段学习,又可以避免问题纠缠在句、段的细枝末节中,不说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至少可以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再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我们扣住“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在同一物体下落是否与重量有关这一问题的PK上”设计问题,如“一个是人类真理的化身,一个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他们谁会胜出呢”,这样的问题既有时代性,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恐怕,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加活泛些。

4、精巧性: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如《夜莺的歌声》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是一个前苏联版的《鸡毛信》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书后比较一下,这位“夜莺”与海娃的经历有什么相似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来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例如我们在指导写作的时候,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分析的方式告诉学生心理活动可通过内心独白、语言烘托、环境渲染、人物动作等方面描写,也可以通过事先展示这些方面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从而降低其学习心理的难度。

5、多思性:各抒己见,不“一”而论。(“一”指标准答案)此类问题多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并表达出个人感受时,问题带有普遍性:你喜欢读哪一段,可以说说原因吗?尤其对课文内容含较多的结构类似,只是人物、场景等有所变化的段落的课文,这类问题就非常适宜。如《荷叶圆圆》一课,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明确了荷叶有几个好朋友以后,不必按照段的顺序展开教学及朗读指导,而直接以“你喜欢荷叶与哪个朋友的对话”为启发,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不统一的,但从指导学生的朗读跟理解课文内容而言,其实又是殊途同归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问题也大致如此。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对信息进行一系列内化过程,并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最后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通过学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将有重要的影响。

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应当既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个体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和能力。这种教育观渗透到学校教学中,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教师教学观念及方式的改变开始。而改变阅读教学中教学设问的策略无疑是关键。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如何提问,使问题成为启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条件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语文教师今后思考的重点。当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者由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核心,从而

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学生应形成的新学习方式。

形成新学习方式,当从改变设问策略开始。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需注意些什么。

一、要有应变性。

应变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应变;教学过程的应变。

后者我们遇到的机会较多,就是当你认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要你进行启发后才能解决,结果被个别甚至多数学生在你提出问题后就解决了。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就势顺水推舟,还是依然按部就班的教学呢?

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有勇气、也有信心选择前者。当然,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充分理解、知识点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审时度势的判断上,这样可能会获得意外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而关于前者,我有个例子。在参加区内教学能手选拔赛时,我抽到了《将相和》这一课,在上课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当我们在努力的培养学生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时,更重要的是保护这种习惯,支持这种习惯,而不是使这种习惯的产生是为了附和我们的教学。因为前者的目的在于学生,后者在于自身。

二、不要刻意煽情。

1、关于《十里长街送总理》;

2、关于王崧舟的作文课。

教师的饱满情绪固然可以感染学生,但必须注意到“度”的把握,因为,悲痛虽然必要,但更关键的是“化悲痛为力量”。

其次,我觉得作为教师,不应该刻意的通过让学生难过获取某种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的业务是使学生快乐,而不是以各种名目证明自己的某种认识。

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王远新校长个人简介

王远新现任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二小学校长

自治区首届语文学科教学能手

曾任自治区小语会常务理事

全国小语会会员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教研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路小学教学教研管理交流材料

    加强管理,狠抓课改,落实常规,提高质量 ——白路小学教学教研管理措施 李成武 白路小学位于武定的西部,现有10个村委会完小教学点,53个教学班(包括学前班),其中有47个单式班,6个复式班......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立足校本,让教师同学校一起发展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我认为,对小学教育来讲,科研是成功的玄机,科研是发展的基石,科研是立校之本......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共华中小郭期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交流发言稿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交流发言稿 列四坝小学赵宪虎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

    教案,教学反思和教研交流材料(本站推荐)

    Module 6 Unit 1 A Postcard from New York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会新单词 someday, chopsticks ,soon . (2) 掌握新句型 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论文[5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是中学政治教师的基本能力和要求。准确把握教研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是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小学语......

    小学语文教研组交流材料

    语文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我们语文教研组现有7位教师,平日里,大家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组已......

    小学语文教研组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研组交流材料 语文教研组概况 我们语文组现有18位教师,平日里,大家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我们的努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