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1: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

第一篇: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

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

[论文摘要]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应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中专学校特点选好语文与专业的契合点,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做到两方面能力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

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也即语文素质的提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语文基础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创造机会或条件。本文就如何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具体而言,要提高基础语文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基础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到了中学或中专应该以对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鉴赏为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例如,形容一个人死亡,一般的学生都知道用“过世”、“仙逝”。但到了“作古”、“圆寂”就已经有学生不理解了,至于“涅磐”、“驾鹤”茫然不知所云的更是比比皆是。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和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表情达意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就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见,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三,精讲多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并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如《国际民歌节展示南宁巨变》这篇文章的课堂设计,可先让三个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小段话、一大段话叙述文章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闻文体的写法,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新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让学生既顺利地接受新闻基础知识,又通读了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趁热打铁,结合学生刚入学的实际,让他们写一则开学典礼的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有别于课本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种种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语文基础素质的同时。应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以笔者所在的桂林卫生学校为例,学校共有9个专业,大致可分为护理类、中医类、药剂类、检验类等。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中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传统医书,因此培养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让他们了解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对护理专业则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同时,还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通过课堂基本的说话训练,包括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讲故事、讲新闻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第二,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基础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两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中专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专职业特色的语文课。这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专教育的要求。

第二篇:试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

试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

**乡中心小学 徐飞

论文摘要: 新课程要求下,更加尊重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要做主人了,那么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学

想学

会学 坚持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亦应如此。

一、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

“能学”的自信,即学生本人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对学好语文有足够的信心,这种信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期,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更多地依赖与外界的人或环境,因此,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之中,当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贡献,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与价值、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与赞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时,便树立起了“能学”的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在参加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其点滴进步要表扬并赏识,帮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其增强“能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失败,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前进的方向,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许和祝贺,更增强了学生“能学”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整合而实现的。学习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早已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基础,具有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同时,身处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着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基础、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如:像朗读课文这种简单的活动,教师便可以指定每个学生朗读其中一部分的方式,当每个人都被吸收参加到这项合作活动时,学生就有一种被集体认可的感觉,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尊重、培养并细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简单、易学、好掌握,就可以培养起学生“能学”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

“想学”的愿望,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内部动机推动力量大,维持时间长。外部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诱发而来的动机,外部动机推动力量小,维持时间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动机,培养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

1、利用学科特点,创设语言情境,激发求知欲。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篇篇文质兼美、表现自然景观的文章,犹如一幅幅表现力强的优美画卷,走进去就会融化在浓厚的诗情画意之中;一篇篇曲折动人的故事性文章,仿佛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电影片断,你的心情会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幅气势宏伟、令人神往的照片,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音乐……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赛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对课文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臵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鼓励有所发现,激发探求欲。

心理学家克什的研究表明: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白杨》这篇课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称赞边疆建设者立志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课文中有几处描写“爸爸”的神情,理解这几处神情描写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爸爸”神情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并思考: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找到答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大脑开始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每个人都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在课文中获得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三、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方法”知识,并有意识地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语文而言,“不需要教”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做到此,乃语文教育之成功。”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因为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掌握并会运用了读书和作文方法的缘故。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获得了自主学习能力。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所适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元,除古诗外的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草船借箭》是本组元开篇的精读课文。上课后,齐读课题,教师问:通过预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抓住这些问题,教师点拨:对于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复杂,且环环相扣,我们要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读懂。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学生掌握了分清前因后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点拨:这个故事出现了几个人物?你欣赏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学生又通过自读、自悟和互动交流,掌握了从人物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的方法。最后,请学生总结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学习策略本质上是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之后,只有通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明确这些方法应该在什么情境中应用、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获取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时,学习方法才发展成学习策略。作为教师,应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应用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草船借箭》掌握了阅读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形成阅读策略,教师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故事可信手拈来,大家可以在课外自己读《三国演义》,是读全书还是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可以根据情况自定。过段时间,我们在班级中进行《话说三国》专题汇报,汇报时要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分析清楚所涉及到的人物言行及其性格特点。

学生自选章节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多读几个章节甚至全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可只读一个章节。读自己喜欢的章节,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得到运用的机会。“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会学”。

《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每个人的环境背景、生活方式、气质性格、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也千差万别。我们语文学习就要尊重差异性,千万不能追求“齐步走”、“一刀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提供“坚持学”的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愿望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学”的意志,“坚持学”表现为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用课文中的故事、形象感染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人或物影响,模仿能力强,且明辨是非的能力低,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格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当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类课文时,在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之后,就可以潜移默化,同时根据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找有关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品质方面、乐观精神方面、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对照自己、鞭策自己。在平时,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表扬这些学生勤奋、刻苦、好学的行为,并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楷模。教师对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他(她)付出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并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使他(她)继续前进。

2、创设“困难”的情境磨练学生。

教师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们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能力,如:布臵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内部的、有外来的。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格外褒奖,并请这些同学汇报自己在克服困难方面的想法、做法,给其他同学以启示,为其他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3、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

此外,有些作业虽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花费点时间就能完成它,但却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例如课前预习作业,这类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读顺课文,认识生字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思考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划,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作业只要花点时间就能解决。对没有意志力的学生,今天有时间,又没有其他吸引自己的事情,就可能预习;而当有利益冲突时,他就可能放弃预习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每课都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教师查,有时学生干部查,有时同桌查,总之,一定要检查。对按时并认真完成预习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对经常不完成的,除了教师要督促外,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

肖川博士提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3)5.姚梅林.《学习规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6.李洪玉

何一粟.《学习动力》——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7.沈怡文.《学习方法》——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蒯超英.《学习策略》——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三篇:浅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1996年7月开始,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专家,研讨并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年5月,采取二级抽样设计方法,在九省、市对城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小学生提到最多的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科目是语文,被提及的比例达 55%。当问到在哪些课上“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时,提到语文学科的比例又排名第一,达到 31%。从这些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和枯燥无味的讲解已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消极情绪。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前提。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亦应如此。

一、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

“能学”的自信,即学生本人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对学好语文有足够的信心,这种信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期,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更多地依赖与外界的人或环境,因此,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之中,当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贡献,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与价值、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与赞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时,便树立起了“能学”的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在参加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其点滴进步要表扬并赏识,帮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其增强“能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失败,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前进的方向,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许和祝贺,更增强了学生“能学”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整合而实现的。学习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早已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基础,具有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同时,身处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着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基础、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如:像朗读课文这种简单的活动,教师便可以指定每个学生朗读其中一部分的方式,当每个人都被吸收参加到这项合作活动时,学生就有一种被集体认可的感觉,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尊重、培养并细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简单、易学、好掌握,就可以培养起学生“能学”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

“想学”的愿望,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内部动机推动力量大,维持时间长。外部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诱发而来的动机,外部动机推动力量小,维持时间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动机,培养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

1、利用学科特点,创设语言情境,激发求知欲。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篇篇文质兼美、表现自然景观的文章,犹如一幅幅表现力强的优美画卷,走进去就会融化在浓厚的诗情画意之中;一篇篇曲折动人的故事性文章,仿佛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电影片断,你的心情会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幅气势宏伟、令人神往的照片,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音乐„„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赛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对课文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鼓励有所发现,激发探求欲。

心理学家克什的研究表明: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白杨》这篇课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称赞边疆建设者立志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课文中有几处描写“爸爸”的神情,理解这几处神情描写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爸爸”神情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并思考: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找到答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大脑开始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每个人都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在课文中获得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

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三、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方法”知识,并有意识地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语文而言,“不需要教”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做到此,乃语文教育之成功。”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因为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掌握并会运用了读书和作文方法的缘故。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获得了自主学习能力。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所适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元,除古诗外的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草船借箭》是本组元开篇的精读课文。上课后,齐读课题,教师问:通过预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抓住这些问题,教师点拨:对于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复杂,且环环相扣,我们要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读懂。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学生掌握了分清前因后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点拨:这个故事出现了几个人物?你欣赏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学生又通过自读、自悟和互动交流,掌握了从人物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的方法。最后,请学生总结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学习策略本质上是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之后,只有通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明确这些方法应该在什么情境中应用、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获取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时,学习方法才发展成学习策略。作为教师,应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应用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草船借箭》掌握了阅读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形成阅读策略,教师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故事可信手拈来,大家可以在课外自己读《三国演义》,是读全书还是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可以根据情况自定。过段时间,我们在班级中进行《话说三国》专题汇报,汇报时要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分析清楚所涉及到的人物言行及其性格特点。

学生自选章节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多读几个章节甚至全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可只读一个章节。读自己喜欢的章节,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得到运用的机会。“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会学”。

《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每个人的环境背景、生活方式、气质性格、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也千差万别。我们语文学习就要尊重差异性,千万不能追求“齐步走”、“一刀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提供“坚持学”的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愿望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学”的意志,“坚持学”表现为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用课文中的故事、形象感染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人或物影响,模仿能力强,且明辨是非的能力低,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格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当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类课文时,在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之后,就可以潜移默化,同时根据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找有关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品质方面、乐观精神方面、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对照自己、鞭策自己。在平时,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表扬这些学生勤奋、刻苦、好学的行为,并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楷模。教师对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他(她)付出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并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使他(她)继续前进。

2、创设“困难”的情境磨练学生。

教师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们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能力,如: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内部的、有外来的。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格外褒奖,并请这些同学汇报自己在克服困难方面的想法、做法,给其他同学以启示,为其他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3、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

此外,有些作业虽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花费点时间就能完成它,但却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例如课前预习作业,这类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读顺课文,认识生字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思考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划,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作业只要花点时间就能解决。对没有意志力的学生,今天有时间,又没有其他吸引自己的事情,就可能预习;而当有利益冲突时,他就可能放弃预习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每课都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教师查,有时学生干部查,有时同桌查,总之,一定要检查。对按时并认真完成预习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对经常不完成的,除了教师要督促外,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

肖川博士提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应用在基础教育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融入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融合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

第1页 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方法的融合

1、用信息技术渲染情境

就是指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音乐、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渲染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2、用信息技术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古诗,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3、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如传统的古诗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挠头皮,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的融合,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有的教师把上课要说的话,录制下来作为配音,跟随课件播放。上课时,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学习,一节课看不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在讲台上讲几句话。其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

第2页

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信息技术,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之门还有很多,要视具体的课文而定。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分依赖,否则容易走入误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相信,“语文”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3页

第五篇:语文中符号意义

句号①。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逗号,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②;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冒号 :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外文图书展销会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③ “ ”‘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④()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破折号 ──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⑤ „„ 1.用于引文的省略。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连接号⑥-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书名号 《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专名号⑦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16

下载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职语文中能力(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中的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笑书神侠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

    语文中的三生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的渗透普洱市景谷二中鲁明英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丰富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效地渗透“三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感悟语文中的艺术美(范文)

    感悟语文中的艺术美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谭庄小学 凡元昌 摘要:要使学生拥有探索语文蕴涵的艺术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老师就应该对文章中的审美对......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引用 借代 对比 反语.....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新概念教育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作用:提......

    语文中的联想教学范文

    浅谈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在举一反三的推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