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的幸福与苦恼
农村教师的幸福与苦恼
——酸甜苦辣19年
在农村中学任教的19年,我既感受到了当教师的幸福与甘甜,也经历了当教师的苦恼与辛酸。可以说,这19年,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喜乐忧愁苦,冷暖自知。
一、与学生共同成长是幸福的。
自从1991年大学毕业,我走上讲台后,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在解决学生一个个难题的同时,我不停地查阅资料,字典、词典,为了回答学生的问题,我认识了很多当时并不认识的繁体字,增加了许多平时忽视的知识。虽然有时遇到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尴尬,却更多的是掌握新知后的喜悦。我觉得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我增长了知识,改变了观念,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幸福与甘甜。
二、赢得学生的尊重是甘甜的。
每逢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现在我都会收到从外地发来的一条条祝福的短信,学生从外地回长,同学聚会,总忘不了给我打个电话,见面叙叙旧,话话近况,学生有什么成绩,也喜欢告诉我,这一切,都说明我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每当这时,我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很甘甜。
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当学生成长成人,走上重要岗位,给我捎来信息的时候,我就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三,当教师有幸福、甘甜的时候,也有辛酸、苦恼的地方。
1、学生成绩提不高时是苦恼的。
当教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都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但往往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与你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这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很苦恼。也许是我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每次给自己的学生评卷时,我都感到很痛苦,一些学生一些试题不该错的错了,不该失分的失了,往往评到中途就气得掷笔而去。看作文时,错别字连篇,一些反复强调的字,无论你强调多少遍,他错得依旧,每当此时,你就会感到很苦恼。
2、管理顽皮学生是苦恼的。
现在的学生顽皮的很多,现在的形势,学生打不得,骂不了,讲几句重话都要担心别人说你变相体罚。没有了打骂,顽皮的学生真是很难管。每当此时,简直让你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可教师的职业良心又不容你放弃,我们掖着满腹辛酸,还得强颜欢笑,勉力而为,管好这样的学生我真的感到很苦恼。
3、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误解是令人苦恼的。
现在留守儿童较多,爷爷奶奶不能辅导孩子们的学习,相反溺爱孩子们。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不配合学校和老师工作,管理好自己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家长也是很苦恼的。
曾有一次,有一位学生乘其他人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会,偷了另一位学生的笔盒。后来,我追查这件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这位学生还在进行各种狡辩,我忍不住用教鞭在他小腿上打了一下,他就全认了。可是,过了半天,家长来到学校,不问青红皂白,破口大骂,说老师打了他的孩子,任我们怎么解释他也不听。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学生没做家庭作业,上课听讲又不用心,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但不站起来,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辱骂老师,老师气急了,用书本轻轻刮了他一下,他的家长却找到学校大吵,说什么自己儿子被老师打聋了。当知情人事后点出他小孩小时得病致聋的真相时,他却说“我晓得不是老师打聋的,我就是要钱”,遇到这样的家长,哪个老师不辛酸、苦恼啊。老师,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就怕家长、社会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误解,毕竟,心累是比身累更难以承受的,怕就怕伤心啊!
第二篇:做一个幸福的农村教师
长沙市望城区“十美”创建主题征文
做一个快乐和幸福的农村教师
格塘镇凌冲小学:丁子明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每当登上讲台的时候,我都会充满激情,我渴望能够在激情燃烧的课堂上把知识伴着快乐一同传递给学生。每当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每当给学生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富有、一种自豪,或许只在一瞬之间,但它却是永存的。给自己制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心灵时刻享受着愉悦,让快乐的情绪感染着自己。时光总是那么匆匆地流过,没有一丝的犹豫,每个人都在为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好生活而辛苦奔波。每当忙完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有无限的快乐与梦想,激励着我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我是1999年参加工作的,现在已有14个年头了。在农村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早没有了最初的彷徨和失落,我已经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自己的教师工作。其实,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否愿意为我们的工作而付出。只要喜欢,就会有幸福的体验。有爱,就会有发现,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同样,工作中是否快乐,并不取决于他从事何种职业,而是在于他爱不爱自己的工作,是否发现了工作中的美。人在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等消极心态的支配下,即使条件再好,待遇再优越,他也很少有快乐感。相反,热爱自己的工作,将职业视为事业,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人,即便暂时条件简陋一些,待遇低一些,他也会有成就感,有自豪感。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它需要你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是一份艰辛的职业,它需要你全力以赴,耐于烦琐;是一份不求回报的职业,它需要你持久付出,乐于奉献。然而,我更想把教师比作一种绿色职业,我会用一颗平和的心面对自己的工作,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生活,用一颗年轻的心面对自己和学生,用情感去滋润这份绿色,把日复一日看似枯燥的工作转化为快乐的人生体验,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很快乐。我愿用青春、汗水和激情继续着这份属于我,也属于学生们的快乐和幸福的农村教师生活。
第三篇:新教材与农村教师
新 教 材 与 农 村 教 师
关键词:理念、机制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评价观和新的教材,强烈的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着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新教材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教材实质上呈现出新转向的结果,新教材的推行使用对战斗在一线的农村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新教材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
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及行为在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理解、经验和行为的理性概括和信念。
新的小学教材中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这个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教材实施的组织者、教导者和研究者,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对实施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教材的实施,需要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为首,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的实施是必须于教师为使用者,设计者和开发者的,这一前提条件,对农村教师而言就成为了一大挑战。首先表现为新教材、新理念与现实部分相脱节。在很多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反映新理念很好,但实际操作当中难度很大,农村教师工作条件的局限性使得这一理念从普及到提高具有很大的差异。新理念出现了“城市中心”忽视广大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很多内容脱离了农村儿童的实际生活。
其次是经费的不足、设施的欠缺、教学网点分散、培训力度不够、信息闭塞、师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让农村小学面临新课改显得措手不及。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农村教师,有很多是乡村聘任的代课教师或民办转正的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师范教育,学历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由于受这些条件的限制,教师素质的发展与新教材的发展不能等同,观念是行为的前提,在农村,教师的教学依然无法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来完成,而是片面地注重学生考试成绩以及考试内容为中心的讲解,教学手段的匮乏也是一个原因,部分农村教师对于新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够,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对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及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感到困难,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使一些教材内容形同虚设,无法完成。因而其参加课改的能力和水平而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教材与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由此形成了一个大的矛盾和挑战,它在农村的实施需要农村教师去完成,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度期和适应期。为此,我们要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转变其观念,把培养学生“学”的重心移到“用”之上。即从“学习语言知识”转到“提高语言技能及其综合运用”上。多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法除了交际法外,还有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等。然而,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学生的意识、观察、记 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外,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教育学家斯卡特金曾说过:“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情感。”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可能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现在有些学校提倡“情感教育法”、“愉快教学法”、“启发法”等,值得学习。但教师也应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具体对象进行多层次分析,针对教材、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创造思维,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新教材与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
新教材的推出,意味着在教学软件上的更新,它是新教材推行的后备力量,教师作为教学因素中的软件设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同时对于新教材的理念转变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要真正理解深入必须有配套的硬件系统。而在农村,部分学校还没有与信息公路接轨,网上信息几乎没有办法看到,这就给农村教师带来极大的不利。表现为:
1、课程资源的匮乏,教学活动受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在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缺乏资金和教学设施,班额大,教师少,许多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动手操作内容无法实现,这就使得教师在新教材面前缺乏开发的动力与意识,同时由于教学难度大,有条件实现的教师也无从下手,不会用,不能用,不敢用。
2、教学评价机制不配套,在农村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对于新教材的内涵理解只是边学边做的阶段,免不了生搬硬套,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评价机制上,还只是停留在初探阶段而难以实施实质性的评价改变,特别是在还一味强调高分,强调成效的机制下,这一改革在农村成为摆设和口号。
3、农村教师面临沉重压力,在今天这个较重工作压力和职业危机盛行的社会,农村教师的压力更强。一方面对升学压力与新教材实施的矛盾而产生焦虑,在心理上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特别在农村留守儿童以日剧增的压力下,农村教师要分出更多的心力去应付管理,另一方面是职业危机下产生急迫感,农村教师面对当今职业危机产生更多的急迫与焦虑,对自身素质难以提高,自身能力难于展现的焦虑,使他(她)们在新教材的面前束手无策。
新课程空间很大,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不能坐等现成的课例和教参,而应该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入手,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学习的材料和课程资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让学习内容更加有血有肉,让学生喜闻乐见,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共同与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充分挖掘课内外可利用的一切资源,不以教材为唯一资源,以生活为资源。
总之,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农村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们来,再 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到教学中去应用吧?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驾御教材,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
三 新教材与农村教师工作的相融性。
新教材的实施是在新课革倡导下的产物,它富有活力,它在农村的教学实施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成不变枯燥的教学模式,虽然它与农村教师有很多的矛盾磨合,但它的相融性也不可抗拒。
新教材是教材观念转变的一面镜子,他要求每位教师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在面对农村教师时,也许它的面孔不够温和,但它也不断地促进了教师观念更新与能力提高。新教材,她是新课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也是开拓者和尝试者。愿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都成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们将会用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将带来一场崭新的教育革命,从而为素质教育开启智能之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驾御教材,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
第四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五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