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

时间:2019-05-12 01: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

谈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实不尽如人意。虽然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是一个面上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语文学科,在这一轮下降“行情”中,是“跌势”较大的一门学科,因此它也受到了人们的更多的指责,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们今天想从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这个角度,谈谈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看法。

谈起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考试,除此以外,我们也许想不到其它。考试,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基本上也是唯一的一种评价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我们暂且不说它有多少弊端,就考试本身而言,它带给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挫折感。一次考试过后,成绩出来了,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成功,受到老师表扬;更多的是,要么默默无闻,要么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考试成为学生的梦魇,而绝对不是快乐。语文,就这样被考试所代替,成为一个不算光彩的角色,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这样的语文,学生不喜欢,老师也很累。取消考试?好像不现实,寻求其它方面的突破可谓是首选的良策。

当前的语文学习成果一般是以隐性形式体现的,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缺少更多的显性体现,这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也反映出了语文评价的不科学性。如果我们变革一下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辅之于评价形式的变化,如演讲、朗诵、书法、辩论、作品发表、课本剧表演、读书沙龙等,除考试之外,当类似这些形式进入我们语文教学舞台时,我们会发现,它改变的是语文学习沉默的局面,它以更直接、更明显、更丰富的形式展示着更多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更快的频率,更多的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这难道不是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吗?这难道不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良策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隐性体现为显性体现,即让学生学习语文成功在“明处”,是我们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点探索和认识。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所谓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当一个人作为审美主体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无论它是一道风景,一个美人,还是一篇散文,一支妙曲,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除了审美对象这一客体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定的主观条件,主客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美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感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语言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积极丰富的美感经验,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

二、驱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相互沟通

联想是培养美感的重要手段。审美的直觉能力或许会受自身阅历及情志所限,但联想是可以用意志控制的,学会有意识地联想有益于美感的提升。唤起联想的原因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练习联想的心理活动,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由于事物之间性质、状态等方面相类似而形成的联想就是相似联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引起联想之物的契合点。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可能是中国儿童最早习诵的唐诗之一。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朗诵这首诗?除了诗句明白如话、音韵流畅外,还在于诗中的形象和意境给孩子们带来直觉的美感。这种美感的产生即源于相似联想。诗人因月和霜在颜色上相似形成联想,又由月和霜给人的冷寂感相似而形成联想,继而又由月冷霜寒与游子的孤寂冷清构成相似联想,巧妙地烘托了游子思乡的情怀。要使学生体验到这首诗的美感,就要引导他们跟上诗人的联想,进而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联想。作者的心境传达给了读者,就会在读者心中产生浓郁的审美效果。

苏霍姆林期基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渗透美育,否则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关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曾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认为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有经验的老师是从不忽视开场白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于老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风格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活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很善于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前,精心设计一下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开场白,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揭示题旨,激发兴趣。

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标题,如何出示课题,如何引导学生审题、解题,对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很大,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仔细考虑,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用心爱心专心 1

例如:我在教《驿路梨花》一文时,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梨花”引导学生:“初看这个标题时,你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同学们都说指自然界中盛开的梨花。我没有否认同学们的回答,而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求答案,最后得出标题中的“梨花”既指自然界中盛开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一语双关,这样,既揭示了题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文章本身入手,激发兴趣。

兴趣是智力工作的依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得从文章本身入手。

(1)从字词句入手培养兴趣。

语言准确是对所有文章的要求。议论文尤其讲究语言准确,以便恰如其分地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和其有特色的用词来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以提高兴趣。

毛泽东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写道:“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其中,“感谢”是发自于内心的感情,“捧场”则表现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别有用心。又用“糖衣炮弹”等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革命以后的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又如《“友邦惊诧”论》中作为以摹拟的口吻非常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友邦”的“主奴”关系。如能通过这些比较阅读可使学生领略到遗词造句的妙处,从而产生兴趣。

(2)从内容入手培养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范文一般观点鲜明、思想性强。有导师阐述革命真理的,有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有针对当前人们思想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澄清的,也有对错误的反动的思想进行批判的。读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受理论教育,使之学有榜样,从而提高觉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如《从三到万》从一则笑话故事引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说道理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从读《哨子》中也领略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含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搞好范读,激发兴趣。

好的范读胜过讲解,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中心意思,然后大声朗读,自我鉴定,努力做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在适当时机,用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感情,唤起思想共鸣。如教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以沉痛心情、深情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沉浸在苍松衔哀,白梅含泪,朔风呜咽,红旗半垂,泪涔涔声凄凄的悲痛气氛中。不少学生流下热泪,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由于我重视范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撤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错!”“你的进步真不小!”„„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以激发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后,就会体会到一种快乐,从而产生了兴趣。

六、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

用心爱心专心

2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哪里去找学习兴趣呢?而另一方面,尽管教育经费紧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是在不断地添置。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已随处可见。条件好的学校还建立了多功能电化教学室。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老担心课文中的知识不经过老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用笔在纸上反复练习,知识就不能巩固。最近听了一些公开课,深受启发,觉得上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上海教材H版中有一篇议论文《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篇讲读课,一位青年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形式,大胆将课文制作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片。她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头下去寻找影像资料,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剪辑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同是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不同的形式,相同的效果。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还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许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学生还能打瞌睡吗?

还有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改编、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有背后作指导。还有的改变学生“排排坐”的形式,采取“圆桌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讨论,留出空间,学生随时可以走出来发言、表演。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美学欣赏课。既学语文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能不有兴趣吗?

把课文设计成考卷上阅读材料的形式。练习有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篇章结构、主旨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教师只在学生答案不正确时启发解题思路。在训练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答案是什么,更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种形式最接近考试,学生有兴趣。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方法也就不难找到了。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

用心爱心专心 1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变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狗娃,想一想狗娃在受到一次又一次被卖时痛苦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狗娃对家庭的渴望和对水上漂深深的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快地理解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后,学生通过查找其它乡愁诗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诗的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

用心爱心专心

2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善意对待,激发学生敢问的热情,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质疑方法,指点质疑途径,提高质疑质量。(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如阅读《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不朽”一词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不朽的失眠”,用“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相悖,从文章内容来看,“不朽”的是什么?(2)从重点词句入手质疑。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课文前后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矛盾入手质疑。

4、从篇章结构特点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状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开拓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现分类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 各科知识的“橱窗”。可以说,语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应该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在教学中可利用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和同学们就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引 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 此应让他们

用心爱心专心

1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的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的事情的发生。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可要求 学生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老师提问题,可以和老师交流。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 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宠儿、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器重,成为同学和朋友的骄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们太看重成绩,太看重结果,太过于现实,太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会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能立竿见影的学生身上,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一 轮又一轮的复习当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研究考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横加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岂知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在一种力量的强迫下被动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而完全失却了自我,他们甚至把学习看成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完 成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又怎样能使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尽量满足他们看书的愿望,在每次阅读课前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到学校图书馆去给他们挑书,尽可能向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良师”,必须首先成为“益友”。而“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而是“德”,是完美人格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教师以其完善的人格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作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语文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原因是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每到作文 课,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的,老师是咬着牙看完的,有些学生的作文简直是让人目不忍睹,空话、废话、大话连篇,错字,别字也是屡见不鲜,所举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们认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开 读,然后同学们再评论最后由老师定论,这样可以欣赏到许多同学的文章,使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了,同学们提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一些理论,而不能有机的和实践结合,比如老师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创新,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实呢,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老师可利用同学们的范文来和理论结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让学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这情应该真实,让学生知道平凡中同样可以孕育着伟大,应该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

用心爱心专心 2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好,我们同样需 要活水,这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离开了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但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它只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师长的应该放下我们的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仅仅授之于“鱼”,而 更应该授之于“渔”。古语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要先利我们的“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 术。

用心爱心专心 3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在“明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

    小学语文 优秀论文评选 轻松识字,快乐学习——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 内容提要: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阅读和写作教学以及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基础内涵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作文告别刻板

    让作文告别刻板 一 天,我应邀到一位同志的宿舍里,那天心情特别好。在我看来,她脸白无暇,眼睛里非常明亮,不知有多少,恬静的气息。她流露的热烈连房子都亮了许多,端庄秀 美、淳朴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

    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 新世纪之初,国家教育部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为战斗在语文第一线的教师们拨开了重重迷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如何做笔记

    语文如何做笔记 语文笔记分为:1、课本笔记2、练习笔记3、笔记本笔记课本笔记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跟课文联系比较紧的知识,比如相关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课文中的字的读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