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处理体育课教学中的问题行为
如何对待体育课中的问题行为
尤溪七中曹勇
摘要;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小则影响课的效果,大则可能是安全问题的导火索。而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做为体育教育者要处处关注并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避免让问题行为引发为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中问题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个因素引发的:第一、组织纪律差,不服从指挥与安排,不按要求完成或不参加练习。第二、思想上放松,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第三、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进取拼博精神。第四、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顾个人等。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差异的影响,学生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对问题行为的学生我们要以情动人,以爱育人,并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面对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
一、用规章制度约束问题行为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合理的规章制度能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 标准状态和要求,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有效地活动。因此,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如体育课无故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教师必须严格考勤,按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严肃对待。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心悦诚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规章制度,让规章的内容得到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教师要根据人、地、时、空因素作出预见性地分析,不但要有发生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减少或者免除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用细心、耐心解决问题行为
当问题行为发生时,首先要摸清问题行为的源头,找准问题行为的实质所在。要区别偶发性和一贯性。如学生对难度较大的教材,没有勇气去尝试怕经受挫折,逃避不完成练习,教师就要了解个体差异多鼓励少批评。降低难度帮助完成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对好心办坏事的问题行为加以引导、对为了某种欲望的满足的问题行为要劝导激励,对恶作剧,故意扰乱的问题行为要制止改变行为动机,作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细心、耐心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可以进行冷处理,先让学生自省自悟,又有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避免简单粗暴体罚的发生。
五、有意忽视淡化问题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六、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巨大的。
八、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分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
九、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在班上成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等,让学生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十、引发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当学生内心有积愤时,我们要引导其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十一、一反常态
这是一个战略战术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如果方式和态度偶尔一反常态,让学生没有心理准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内心产生振动,就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将平常火爆的脾气一改为温和慈善,学生就会感到关怀备至,深受感动。将平常温和慈善一改为凶狠火爆,学生就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然老师不会这样,从而引起高度的警觉。这样的处理办法虽然不可常用,但偶尔一用会收到奇效,因为学生记忆深刻,行为变化也就会持久。
十二、速战速决
学生在出现问题行为后,往往有一种自责的心理,怀疑会被老师知道,希望尽早了断,以求得解脱。老师如果抓住了这个契机,及时处理,既了却了师生双方的后顾之忧,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十三、迂回出击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情况,某些问题行为反复性特强,出现的时间间隙短,次数多,让你防不甚防,而且往往事态严重影响特坏。针对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老油条”学生,我们想立即见效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扭跟泡”的办法,扭着学生不松,跟着学生不放,陪着学生不走,与学生比忍性,比韧劲,比耐心,比心计,同时要绵里藏针,刚柔相济(一般都要先紧后松,先硬后软)。
十四、角色转换体验利导问题行为
一节自习课上,老师要求要保持安静,可在很静的课堂上,却有一个学生伏案大声说闲话。课后老师要求这个学生做值日,并授意这和学生安排同学清掉操场上的某些垃圾,又让其巡视寝室,并根据值日的要求相继作处理。之后,让这个学生在班上谈体会。他说:“做老师真不容易,管那么多学生,如果学生不听安排,有时气得只想打人,但又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法虽然很费时,但效果却长远。
十五、引发反思
经常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及其他应付的办法。因此,老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都不大奏效。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给予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在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触动,成为问题行为的转折点。如有位老师为了教育一个偷了自行车的学生,他给那个学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迈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犯法要判刑,当场气死。从而唤起那个学生的良知和自责,激起他的爱与归属的强烈需求,进而深知自己错误的严重性。
十六、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更本的目的。例如:在每期开学时,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组织学生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让学生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十七、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老师只凭自己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十八、适度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它与体罚有着本质不同。虽然要慎用,但适度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篇: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等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这里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与同行磋。
一、规章约束
要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学校和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心悦诚服。如果在这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章进行学习,对照检查,让规章的内容和精神得到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减少或者免除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提前预防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尤其老师更是这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作出有预见性地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比如对学生进行规类档案管理,利用晨会、班会或者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三、保持冷静
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四、调整动机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根源,要根治问题行为就得从改变动机开始。首先要摸清问题行为的源头,找准问题行为的实质所在。要区别偶发性和一贯性。对好心办坏事,为了某种欲望的满足,恶作剧,故意扰乱,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行为动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
五、有意淡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六、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巨大的。
八、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分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
九、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在班上成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等,让学生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
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十、引发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当学生内心有积愤时,我们要引导其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十一、一反常态
这是一个战略战术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如果方式和态度偶尔一反常态,让学生没有心理准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内心产生振动,就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将平常火爆的脾气一改为温和慈善,学生就会感到关怀备至,深受感动。将平常温和慈善一改为凶狠火爆,学生就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然老师不会这样,从而引起高度的警觉。这样的处理办法虽然不可常用,但偶尔一用会收到奇效,因为学生记忆深刻,行为变化也就会持久。
十二、速战速决
学生在出现问题行为后,往往有一种自责的心理,怀疑会被老师知道,希望尽早了断,以求得解脱。老师如果抓住了这个契机,及时处理,既了却了师生双方的后顾之忧,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十三、迂回出击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情况,某些问题行为反复性特强,出现的时间间隙短,次数多,让你防不甚防,而且往往事态严重影响特坏。针对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老油条”学生,我们想立即见效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扭跟泡”的办法,扭着学生不松,跟着学生不放,陪着学生不走,与学生比忍性,比韧劲,比耐心,比心计,同时要绵里藏针,刚柔相济(一般都要先紧后松,先硬后软)。
十四、角色体验
一节自习课上,老师要求要保持安静,可在很静的课堂上,却有一个学生伏案大声说闲话。课后老师要求这个学生做值日,并授意这和学生安排同学清掉操场上的某些垃圾,又让其巡视寝室,并根据值日的要求相继作处理。之后,让这个学生在班上谈体会。他说:“做老师真不容易,管那么多学生,如果学生不听安排,有时气得只想打人,但又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法虽然很费时,但效果却长远。
十五、引发反思
经常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及其他应付的办法。因此,老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都不大奏效。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给予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在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触动,成为问题行为的转折点。如有位老师为了教育一个偷了自行车的学生,他给那个学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迈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犯法要判刑,当场气死。从而唤起那个学生的良知和自责,激起他的爱与归属的强烈需求,进而深知自己错误的严重性。
十六、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更本的目的。例如:在每期开学时,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组织学生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让学生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十七、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老师只凭自己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十八、适度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它与体罚有着本质不同。虽然要慎用,但适度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第三篇:关于体育课问题
关于体育课问题
1.所有学生必须上满两年。即大一全年和大二全年 2.每两学期上同样的课。即上下半学期一样。
3.选课流程:登录教育管理系统(http://gdjwgl.bjut.edu.cn)—网上选课—选体育课—勾选你想上的课—提交
选课分两轮,第一轮在规定时间内可退可选,不分先后顺序,随意报。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会经过一次筛选,如果不幸被刷掉了,在第二轮只能选择有余量的课程。
4.课程有:篮球、网球、羽毛球、田径、足球、乒乓球、健美(男)、形体(女)、跆拳道、瑜伽、排球、艺术体操。但不同学院开设课程并不一样,需要大家自己去看。5.具体体育课选课时间听从学院安排。
6.大一下选课的时候会选体育课,决定你大二一年上什么(选一项上一年参照第3条)
7.热门课程: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
网球:户外课。需要自己准备球拍,上第一节课时会让大家买网球和柄布,总共交200元,球够用一学年。还会得到中网的外场票。羽毛球:室内课。需要自己准备球拍,在奥运场馆里上课
健美:室内课,在健身房上课,进行各种训练,活动量很大,能够有效减肥。
排球:户外课。活动量相对较小,技巧性比较强。
田径:户外课。主要是练习跑,比较单调。乒乓球:室内课,在乒乓球馆上课。
足球:室外课,在足球场(北操场),平时上课由老师带着练练技术和体能,剩下时间组织分组踢踢球。考试的话就是某几项技术的测验。篮球:室外课,在篮球场。平时上课老师带着练练技巧,运球上篮,传接球上篮等等,大部分时间自己打球。考试也是考一些技巧,不同老师要求的严格程度不一样。
跆拳道:室内课,在跆拳道教室上课。课上学习基本动作,考试也考这些。运动量一般,技巧性比较强。
形体礼仪:室内课,室内课,在舞蹈教室上课。上课会学一些形体舞蹈,还会学华尔兹。老师也比较好。喜欢跳舞的女生推荐报。
瑜伽:室内课,上课地点在室内五人制足球场,即旧操旁边的地下馆里。老师会教你冥想和基本的瑜伽动作,考试的时候小组分组挑一个做的好的代表全组做动作计入成绩。不过怎么考试要在于老师啦。艺术体操:室内课,在奥运场馆的艺术体操馆里,有镜子。需要自己带艺术体操的布鞋,白色的那种。
第四篇: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_____ __…__…__…__…_…33…40…50…2…10…2_…号…学)线(__…_…_琼…超…龙……__…名…姓… … … 业…专)封__(__…_育……教…学…小…_…_级…_…__…_…21…02)_密院_(学…_…__…_…_院…学…学……科…育…教… … ____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所修课程名称: 课堂管理与班级与班级建设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09 月至 2014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摘要
从教育产生以来,课堂问题行为就一直干扰着教学的有序进行。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被课堂问题行为困扰,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损坏其它学生正常上课的权利和师生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但正因为有课堂问题,我们才需要来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让教育更有意义。关键词:
课堂 问题行为 处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破坏课堂纪律,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秩序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学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本人或他人学习、或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有消极负面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每个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每个人看待问题行为的角度并不一样,问题行为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那些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我国有的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还有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笔者更倾向于外向和内向问题行为这种分法。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一)、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是不能进行的。学生在还没进入学校前缺少制度、规则等意识,因此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应将尽快制定规章,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课堂规则的要求。如果你用“课间休息要举止文明”这种表达,但我们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举止文明”,学生也就很难领会到举止文明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表达为“课间休息时不追逐打闹、不践踏草坪”就能让学生明确到底要怎么。
2.师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执行。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课堂规则的制定自然应该体现两个主体的意愿、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其班级主人翁意识、独立能力。
3.符合自己班级的情况。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班级也是不相同的,制定课堂规则应考虑到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比如你不能看别的班级制定“所有同学每天课外阅读200字左右”这样的规则从而要求自己班同学也这样做。因为他们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根本没条件课外阅读。
4.不断修正。制定的规则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当师生发现规则的问题时,应积极讨论,不断使规则完善。
5.不断强化。规则一旦制订,就应尽早、严肃执行。教师必须抓住学期开始教给学生课堂规则,认真监督学生的行为,随时对学生的错误给予提醒,并重新教给学生那些容易忘记的规则。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这是因为他们对眼前的学习不感兴趣,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像画画、唱唱、演演、说说、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就可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措施
一切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想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的沟通是最重要的。通过与学生真诚的沟通才能了解其需求、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内向性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像做小动作,打瞌睡,偷看小说等只影响自己上课的或者短时间小声讲话没有干扰到其他学生的行为,我们视作为情节比较轻的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眼神示意、有意识无意识的点名或轻柔的身体接触(走过学生旁边、拍拍肩)来阻止学生的行为,切不可严厉呵斥学生。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吃了感冒药便在课堂上睡起觉来。当时的数学老师便厉声叫我站起来,然后当着全班的同学数落我。可他并不知道我睡觉是因为药效,这让我很讨厌这个老师,自然数学课也被我讨厌,当然数学成绩也不好。
(二)轻度外向性问题行为。在课堂上大声讲话破坏课堂纪律、骚扰旁边的同学。教师这时可以使用果断纪律策略直接干预学生的捣乱行为(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学会使用果断的反应方式——确认对学生的期待行为和非期望行为的后果——追究学生行为的后果)。教师应以坚定的态度解决课堂问题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能以心平气和、积极的态度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也就是说,这需要教师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和谐的时候亲切,真正达到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的最佳状态。具体可以这样做:(1)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这类要求应简洁、明快且语气坚决,并需要点出学生的名字,指明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要再去描述那些不好的行为。如“小天,看这儿”就比“小天,别讲话,认真听讲”要好得多。(2)提醒学生应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有什么样的期望。规则提醒和期望的陈述有助于学生接受自己对捣乱行为所应付的责任,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教师的陈述同样应遵循简洁、坚定的原则
(三)重度外向性问题行为。常见的主要有学生在课堂上打架、公然挑衅教师、违抗命令、辱骂同学或教师,甚至对教师动手,逃出教室等。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最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3]陈宏.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
[4]周涛.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第五篇:如何处理体育课教学中兴趣与技能的关系
如何处理体育课教学中兴趣与技能的关系
【摘要】: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体育课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及机能的正常发育,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我们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让体育课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处理兴趣与技能关系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我们学校共有学生2088人,33个教学班,一年级的体育课都是我上。由于前年我们学校搞创建教育强镇,给农村学校配置了很多体育器材,学校体育器材越来越全,上体育课我们不再为没有体育器材而发愁,而是把心思放在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上,认真钻研教材,为学生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爱参与的体育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身体和心理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体育课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学生兴趣与技能的关系,这样才能把体育课上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最终目的。在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不一定对所有知识技能都产生兴趣,因为体育技能难度大,学生没兴趣,技能太简单,学生的兴趣就不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谈谈自己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兴趣与技能关系的。
一、兴趣能激发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
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发自内心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技能,并在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增强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绪转
换,随时调空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饱满的情绪之中。如,我在教学《各种方法的跳绳》一课时,我知道跳绳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因为跳跃运动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身体的跳跃能力,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以及体验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起着积极的作用。我觉得学会各种方式的跳跃动作是三、四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我在活动之前,先放音乐让学生热身,在音乐声中,带领学生跑圈,再利用短绳,带领学生做热身操,接着原地练习单双脚、双脚互换跳,感受跳绳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通过练习掌握了跳绳的方法。我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的需要,在本节课构思了多种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跳跃的动作,提高跳跃能力。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体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不断促进学生利用跳绳发展跳跃能力,掌握跳跃技能。实践证明:兴趣能激发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
二、兴趣与技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技能又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练习获得能够完成一定任务动作的系统。学生爱上体育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上,而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体育课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参加锻炼,这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规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学到体育课中的基本技能,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兴趣与技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我在给二年级学生上《各种姿势走》这堂体育课时,上课铃声响了,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等待我给他们上体育课,我面带微笑地站在他们面前,我说:“同学们,你们生在宁夏,长在宁夏,知道我们宁夏有哪些有名的风景区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抢着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生:西夏王陵、中卫沙坡头、沙湖、苏峪口、小口子山、贺兰山岩画、影视城等。我说:“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我们宁夏很多的风景区,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呀!今天老师开着火车带你们去,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于是学生们就在音乐声中进行了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四列横队齐步走,向右转,四列纵队变成了四列火车,老
师是其中一组的火车头,后面的同学将右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左手成车轮,“咔嚓,咔嚓”出发了。步调一致,团结合作,火车跑得又快又安全。过了一会儿,我又说:“中卫的沙坡头到了,这里的景色多美呀!我们在沙山上,在树林里,在河岸边,在沙地上慢慢走,模仿着小兔一蹦一跳,”然后,学着身后背球弯着腰走、大雁飞行双臂上下摆动走,大象行走(双手紧握,双臂左右甩动),同学们做完一系列模仿动作之后,我又说:“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玩老鹰抓小鸡、踩影子、小猫抓尾巴等游戏,想玩吗?(学生齐回答)好玩,好,分四组做游戏,听哨声快速集合。”我将他们按兴趣分组,按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我一组一组的教他们动作要领,大家玩的很开心。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课中,采用了教与玩结合的教学形式,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快乐地去体验,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与学在情感上的融合和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这堂体育课上,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饱满,兴高采烈,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并和我一起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兴趣是掌握技能的条件之一
对体育活动有了浓厚地兴趣才能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的强调体育教学只是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知道兴趣和技能总是相互联系的,并表现在活动中,有了兴趣才能把体育技能掌握好。更好的锻炼身体,抵制疾病的捆扰,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工作。
四、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如,在教学《各种姿势的跑》这课时,我先教给学生跑的正确预备动作,然后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很好的掌握了正确跑的姿势。又如在50米跑的教学中,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因此都不愿意练习,我改变教学方法,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看看哪组得第一,并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这样就把学生对跑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就连不喜欢体育的学生也踊跃参加比赛了,为小组争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也是调动学生很好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好办法。
五、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牢固的掌握体育技能,就必须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增强学生的体质。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掌握好体育技能。
总之,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关键。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处处以激发学生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活动内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掌握运动技能,牢固地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锻炼身体的乐趣。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让自己在学校这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大家庭中,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完善中学体育课教学,为学生更好的服务。参考文献:
[1]刘芳枝。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个案[D]。武汉体育学院,2007.[2]李小伟。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从“小”抓起[J]。中国学校体育,2006.[3]王佳,王光炎。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李相如,李芬芬,冯张昌,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5]葛会欣,曹春海,张宇,等。贫困县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