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项措施应对屡犯错误的学生
三项措施应对屡犯错误的学生
一、‘我以为,、,我错了,一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全班宜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会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
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这就涉及到处理学生犯错误策略的第二条。
二、’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一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从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地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尽人情了;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I清 f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
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尸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他还是迟到了,我就会假装生气地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你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
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三、,紧盯’与’回报,一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啦。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回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V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I,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一原来是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晚上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网络游戏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家长的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摘自《班主任之友》作者;梁岗)
小学教师黄宗跃
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
对待犯了错误又屡教不改的同学,我们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老犯错误而屡教不改呢?是因为这些同学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他们为什么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呢?我想,在犯了错误以后,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震动,所以他们觉得犯错误也无所谓,或者虽然口头上承认了错误,也表示要改正,但实际上并没有去思考如何改正错误,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屡教不改,以致形成了坏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触及学生的灵魂,震动他们的心灵。例如,给小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用别的孩子屡犯错误不知改正,以致产生某种恶果(《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因说谎鼻子不断长长)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编演一些心理剧,将那些屡教不改的事例搬上舞台,让全班同学评论,使学生受到震动;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魏书生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犯小错误的同学,罚他给全班唱支歌;犯了较大一些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将功补过;犯了大错误,要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不同于一般检讨书,不是简单承认错误,而是要写明在犯错误前后及中间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错误要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这种方法可供我们借鉴。有时候当学生犯了明显错误时,我们也可以暂时不去批评与惩罚他,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此时学生大都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恐慌感,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如果老师在学生犯错之后立即批评他一顿,那么这种心理压力很快就会释放。因为他觉得虽然犯了错误,但已经受到惩罚和批评,于是心理就平衡了。心理压力的释放,使他得到了解脱,他就不会再去思考犯错误的事,这就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当学生犯了错误,暂时不去批评他,他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就迫使他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改正错误了,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我们说宽容并不是放纵不管,而是让学生有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去领会,只有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有价值。所以,我们说宽容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感化学生的良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第二篇:三项措施应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后进生转化
三项措施应对“屡犯错误”的学生
一、“我以为”、“我错了”——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会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这就涉及到处理学生犯错误策略的第二条。
二、“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从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地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尽人情了;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他还是迟到了,我就会假装生气地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你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班主任)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三、“紧盯”与“回报”——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啦。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回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馈,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来是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晚上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网络游戏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家长的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第三篇:班级管理:学生“屡犯错误”怎么办?-班级管理[模版]
班级管理:学生“屡犯错误”怎么办?
一、“我以为”、“我错了”——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会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这就涉及到处理学生犯错误策略的第二条。
二、“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从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地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尽人情了;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他还是迟到了,我就会假装生气地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你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班主任)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三、“紧盯”与“回报”——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啦。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回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馈,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来是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晚上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网络游戏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家长的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第四篇:知名广告,究竟屡犯错误
知名广告为什么屡犯错误
文/哲宇策划机构 文案部
市场上为什么会有太多的营销失误案例呢?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这是营销的特征,更应该成为广告的原则。
王老吉﹑和其正:渐渐明白的与不清不楚的
王老吉如果出现在十年前的话,将必死无疑。
其实,上火是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社会和生活压力大时人就容易上火。由餐饮业的菊花茶开始,降火的潜在市场已被缓慢地培养起来了。
2002年,王老吉一开始打的是“健康家庭相伴一生”广告,诉求非常之虚,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了。
拿一个人来说,你十五六岁有所叛逆,十七八岁追赶潮流,十九二十岁时狂热恋爱,这都很正常。就是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事情要做。产品的诉求也是如此。很多专业的策划人可能不了解这一点,如果阶段诉求错位后,难免张冠李戴,容易造成广告失误。好在王老吉的降火定位是适时出现的,但紧接着它又犯了个错误,给对手留下了一个空隙——在其广告密度很大时,它的诉求是“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但它一直做的是易拉罐包装,所犯错误便是没在产品品相上做好拦截。可口可乐也有易拉罐,但它更愿意以中大小型塑料瓶装产品全面拦截竞品。
打“清火气养元气”牌的和其正,后来倒是推出了一款瓶装产品,其实它打的就是王老吉所犯品相拦截不力造成的软肋。由于营销有“第一”原则,脑白金打出送礼概念后,别人就不能再打这个概念了;别人如果再硬去打送礼概念,反过来就会推助脑白金的销量上升。正如太太口服液每盒卖64元,柔荑口服液每盒卖61元,消费者还是会买太太口服液,而且大家都觉得后者所含的羊胎素会太贵。实际上,人们往往只记得第一品牌的产品。
如果王老吉当初能在产品线上做多方位拦截,那么和其正日后就很难在市场上存活。以至后来,要是王老吉再做瓶装产品并为其打广告的话,那就等于是在为和其正服务了。
当然,和其正也同样犯了个致命错误,它的“清火气养元气”的产品诉求太过模糊,不足以挑战和区隔王老吉。
五谷道场:何必要和强大的民俗惯性作对
五谷道场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名字太过哲学,离老百姓太远。
五谷道场试图区隔竞品。只是,一个产品面市必须找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营销的第一原则。它必须找到一个区隔点。只是五谷道场后来找到的区隔点“非油炸更健康”太超前,这就等于没有把住市场的脉搏,反而增加了自己的推广成本。
实际上,强大的民俗惯性你想改变是很难的。实际上,北京人吃早餐大多还是吃炸油条,并没把“非油炸更健康”当回事。
小糊涂仙﹑普洱茶和掉渣饼:市场是怎么被做砸的
很多人都认为小糊涂仙的定位很准,事实上它的定位只是准在有记忆点上,能从看似很熟悉的品牌当中一下子跳脱出来,就因为它很另类。小糊涂仙在记忆层面起到了与其他品牌相区隔的作用,但实际上它的快速成长则得宜于它的出处茅台镇。小糊涂仙的成功甚至引发了茅台镇家家户户都酿酒,都打茅台镇的酒品。其实已经非常同质化了。
第一个普洱茶是国营的,后来的都是“杂营”的,以至于后来普洱县生产的茶都叫普洱茶,最后就把市场做砸了;一度风靡全国的掉渣饼也犯的是个性特征不明确﹑属性不清楚﹑壁垒无设置之错误,甚至一段时间,整个北京大家都卖掉渣饼,其结果是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市场也被做砸了。
超能洗衣皂粉﹑999感冒灵:一个很是强迫,一个诉求过早
“超能天然皂粉”,这话在一条电视广告里被重复了7次,最后是不断的“离不开”﹑“离不开”。那它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利益呢?广告里没说。
产品传播是要分阶段的。在刚进入市场阶段,首先是要看产品的属性的。如果它的属性是流行化﹑时尚化的,它可能要诉求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但其功能化的直接诉求要能够切近老百姓的利益,或以公益的或以亲情的面目出现,然后循序渐进。超能天然皂粉的广告连续7次出现品牌名字,所能激化的只会是人们微妙的逆反,因为这广告太强迫了,而且它没能带给老百姓任何利益诉求,这是非常错误的。
999感冒灵,当年甫一进入市场就给了老百姓利益,然而它所诉求的一种亲情价值,却为时过早了。按文案4步法讲,广告需包含教育﹑说服﹑承诺和感召4方面内容,大致就是告诉消费者,我这个产品或服务跟别人的有何不同﹑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等功能诉求完后,其亲情诉求应该是在品牌建立得差不多时才能向市场传达。
露露﹑脑白金与黄金酒:一直糊涂的和先愚后智的
露露这些年一直都在不断地更换广告语。前几年是“露露一到,众口不再难调”;这几年是“喝露露,很滋润的日子”。至于“滋润的日子”是什么日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在露露的广告中没有出现。实际上,杏仁所含的植物蛋白对人体是很有助益的。
而非常可乐的广告,则是把产品的属性给定错了。可乐的属性应归于一种流行的时尚元素,这是由可口可乐经过一百年的说服教育培养出来的,凡做可乐者都应以此为参照系。非常可乐由于定性错误,无法打动都市里的青少年消费者,只好将自己下放到农村市场上去了。
我们说做广告应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影响人的思想,第二阶段要影响人心,第三阶段得影响人性——这也是最高境界。
脑白金有条电视广告,拍的是一个老太太穿着婴儿衣服﹑叼着婴儿奶嘴酣然睡眠。许多人都很瞧不起这条广告。从表面看,它也确实没有什么功能性诉求,不影响人们的思想,但它影响的却是人们的潜在思维。老人的共性是难以入睡﹑长期浅睡和后半夜睡不着觉,找事情做又会很累,对身体十分不好。所以,它直接对接的是老人们对“像婴儿般甜蜜深度睡眠”的渴望。为了降低人们的逆反心理,脑白金还曾大量运用儿童做电视广告,以降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警惕性。
而黄金搭档早期所犯的错误是将广告直接投放央视,少了用平面媒体做市场教育的过程。成功的产品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不成功的产品和不成功的企业却惊人的相似。一开始,黄金搭档也因诉求不准而反复调整,后来直接打“个子长高不感冒,脸色红润变年轻”,一下子就清晰了。
到了黄金酒,史玉柱再一次没去诉求思想,而是向着人心﹑向着人的潜意识贴近,逐渐就靠近了广告的最高境界。为把黄金酒拉成长线产品,在“入口柔,一线喉”之后,非常随意地讲出它是系出名门,为五粮液出品,且含有鹿茸﹑西洋参等名贵中药成分,而这些都是老年人最敏感和最在意的。那么,这条广告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潜意识的呢?就是让两位老头在斟酒时道出“再来一点,再来一点”,显得此酒是如此珍贵,以此“压迫”人的潜意识。“压迫”人的潜意识实际是一种拉销术,而压迫人的思想靠的则是推销术。这是营销中最低层次中的最高境界。
并非自问自答:为什么知名广告屡犯错误
为什么广告会屡屡犯错呢?因为要与产品进入市场的阶段性相匹配,就必然要有相应的广告策略和诉求,可惜很多人都不太懂这一点。其实,所有新产品乍一入市,其市场营销的广告策略都是一样的,那便是诉求功能和诉求利益。很多产品甫一上市,仿佛龙卷风般地投放广告,可惜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等于是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
娃哈哈起先打“酸酸的甜甜的,今天你喝了没有?”结果失败了;现在它打“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由于诉求精准所以就成了。只是成功之后娃哈哈又开始推娃哈哈服装了,这就开始游离其主业了。
乳品的市场教育已然完成,果珍其实也是。似乎饮料品类已嫌拥挤,很难再有新品跻身其间了,但营养快线却找位找得很准,它不仅诉求青少年,还面向白领阶层,直接给出了利益:“早餐喝一瓶,精神一上午!”
直接从侧翼市场走到主流市场上来,霸王洗护品也很聪明,它的防脱发诉求把市场容量翻了好几倍。这也是个先有市场后有产品的例证。如果它一开始也走化学洗护路线,就绝对不会是今天这种局面。
可口可乐一开始是放到药店里面卖的,这是因为药和口服液在美国是不加区别的。进入中国后,它也是先进药店,后走商超的。尽管流行文化在不断变迁,但可口可乐却能不断地引领时尚,其广告也随之翻新,这才是它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第五篇:教育“屡犯错误”学生的三个策略-后进生转化
教育“屡犯错误”学生的三个策略
第一,要允许学生多次犯错误——调整心态。
通常我们对学生犯一两次错误能够原谅,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会发急,而一发急除了发火、训斥外,什么好办法都没有了。这时其实最需要调整好心态。我相信“定能生慧”。我在研究“教育在线”的一位优秀班主任时发现,她在神定气闲时,处理事情常常是充满教育智慧的,一发急,说话处事有时真的好糊涂。其实其他老师也有类似情形。
我曾邀请过一位已经退休的班主任为市班主任骨干培训班讲课。听说在她的班里从来没有问题学生,后来学校把全年级的问题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让她带,结果别的班里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她的班却相对风平浪静。她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多次犯错误,允许他们用较长的时间来改正错误,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改正错误。”
第二,要研究学生过错行为的类型——讲究策略。
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四类:有的问题行为是错误的价值认识所致;有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特点、行为习惯有关;有的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有的问题行为,其改变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对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要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如果教育策略失当就可能会导致“屡教屡犯”。(班主任)比如不少老师把“说理教育”当成万能钥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找学生谈话,给他们上“道理课”,结果道理讲了一箩筐,仍然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教育策略,如果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就需要心理辅导;如果问题行为与行为习惯有关,就需要运用一定的行为矫正技术加以纠正。
第三,要注重“导之以行”——改变方法。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教育学中有一个德育原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持之以恒”。那么培养某一个道德品质,从哪一端入手?可从知入手,也可从情或行入手,总之可以是多种开端。但到底从何处切入要因人因时而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除了考虑特殊性,还要注意一般性,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认知能力不足,认识支配行为能力差,所以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往往需要把重点或开端放在“行”上,要注重行为训练或行为方式的指导。这既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也是通过教育实践证明的。
从品德形成规律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有时“导之以行”比“晓之以理”更重要,为此,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少讲道理,多作行为方式指导或行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