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实际问题 3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解答两步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3.渗透代入思想,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投影)
67-25=900-300=670+30=810+40=(9+31)÷5=42-4×6=18+28÷4=
练习形式:直接说得数,两步式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投影)
1.买门票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有128个学生,四年级有172个学生,两个年级一起去参观博物馆,有5个学生因有事没有去,应该买多少张学生票?
练习形式:
(1)学生读题,说条件、问题。
(2)独立分析解答。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有不同的想法吗?
2.编题练习:
信息:果园里有梨树450棵桃树360棵
苹果树500棵杏树3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解答的问题吗?并解答。
读一读,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3.(投影)书上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指导完成一道题,其它题让学生独立尝试。
4.思维训练:
小力和小光去商店买球拍。小力原有65元,借给小光20元,现在两人的钱数同样多,小光原有多少元?
(1)读题后,让学生说条件和问题。
(2)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三、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和提高?
第二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实际问题 4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会用两步计算解答简单的加减实际问题,掌握解决两步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两步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哪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
教学过程
一、补充问题或条件:
师导语:学校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走近图书室,请看:
1.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多少本?
师: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谁能补充这两个条件?
怎样解答?
2.同学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一年级借走30本,本,?
师:读一读题。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怎样解答?
师:还有不同的吗?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例1
请看屏幕:
1.出示图画:
信息:图书室有连环画450本,二年级借走90
一年级借走90本,二年级借走110本。
师:读一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2.自主提问题。
方式一:
师:根据这三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可以一步、两步)
说明:提出一步的问题直接解答。
两步的“两个年级借走后还剩多少本?”。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示完整题。
图书室有连环画450本,一年级借走90本,二年级借走110本。这时还剩连环画多少本?
3.师:谁能把题完整地读一读?
4.自己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指生说。
5.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分析?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同学听。
6.师:请同学们试着解答这道题。
7.集体交流: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图书室运进科技书450本,一年级借走90本,我先求出一年级借走后还剩多少本,再用剩下的去掉二年级借走的,就是这时还剩的本数。
师:怎样解答?
生1:450-90=360本,360-110=250本。
师:谁来说说每步算式表示什么?
生2:450-90先求出一年级借走后还剩下360本,再用剩下的360-110,这就是最后剩下的250本。
师:你不仅回答正确,而且语言表达很完整。他是列分步式解答的,谁列的是综合算式? 生3:450-90-110=250本。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
生:450-90求的是一年级借走后剩下360本,再用360-110求的是二年级借走后剩下
250本。
师:他们是从条件入手(闪动条件)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的,谁能从问题入手(闪动问题)进行分析?
生3:要求“还剩多少本”,就必须知道有多少本科技书,还要知道一共借出去多少本,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借出去多少本,所以先求出借出去多少本。
生3:90+110=200本,450-200=250本。
师:谁能说说每步算式表示什么?
生4:90+110求的是一共借走200本,再用450-200就求出还剩250本。
师:他列的是分步算式,谁能列综合算式?
生4:450-(90+110)=250本。
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师: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90+110先求出一共借走200本,再用450-200就求出还剩250本。
师:对于他的发言你们觉得怎么样?
8.比较,反思:
师:(指着板书中两个综合算式)比较一下这两个综合算式,两种分析方法有什么不同?两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9.指生答题。
师:你能把题答一下吗?
(二)试一试:
过渡:刚才我们解决了借书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学校绿化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计划在校园里栽150棵树苗,工人叔叔第一天栽了50棵,第二天栽了70棵。还剩下多少棵没栽?
学生读题,互相说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请你们试着解答,集体反馈。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150-50=100棵,100-70=30棵。
师:你是怎样分析的?
师:评价一下他分析得怎么样?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150-50-70=30棵
师:他们是从条件(问题)入手分析的,谁是从问题(条件)入手分析的? 生3:50+70=120棵,150-120=30棵。
生4:150-(50+70)=30棵
追问:不加小括号行吗?
比较:150-50-70和150-(50+70)
师: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哪种更简单、更快?
(三)小结:我们来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列式呢?------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要注意根据数字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灵活计算。
三、实际运用。
1.选择合适的答案。
2.看线段编题并列式解答。
3.购物问题。
四、总结:
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第三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对称 3教学设计
对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紧张吗?我也紧张,怎么做就不紧张了?来个猜字游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黑板:美。
师:认识吗?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了,有语言的美、艺术的美、形体的美,那我们的数学有美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数学的美!
二、情境:
师:愿意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猜字游戏,老师给你一半的物品,你能猜出他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蝴蝶门空竹叶子
师:你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一下子就猜对了。
三、探究:
1.感知:
师:观察四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两边一样。
师:你知道象这种两边一样的现象叫什么吗?对,叫对称。板题:对称什么样的是对称?板书:两边一样
小结:通过看可以初步判断对称。
2.理解:
师:蝴蝶是对称的吗?为什么是对称的?(两边一样)两边指哪一边?(左右两边)左右是从那里分的?(中间)电脑出示对称轴
追问:两边一样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出示两边形状不同的,来理解形状相同。
出示两边大小不同的,来理解大小相同。
追问:你怎么知道蝴蝶的两边是大小相同的?看的不准确,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导折,追问:怎么折,随便折吗?找一名同学来演示对折。边沿一样,就说他完全重合,说明两边的大小一样了,形状一样了。
表扬:你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对称。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说明他是对称的,如果不能重合,说明他不是对称的。
门:刚才我们通过看判断出门是对称的,那到底他是不是对称的,还需要我们来验证。怎么验证?(对折)是这样吗?谁来说一说。电脑演示。
折纸:怎么验证?找人来说过程。
叶子:老师把验证的机会留给大家,每个人手里有一个这样的叶子,自己来验证,边做边说。
小结:我们通过看来判断他是不是对称的,如果两边一样,那他就是对称的;通过折来验证他是不是对称,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那他就是对称的。
3.练习:
师:出点题,考考你行吗?
(1)脸谱:判断、验证
(2)判断那些是对称的,为什么?
(3)脸:哪个漂亮?
师:对称总是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所以对称是美的。
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
(4)飞机:对称吗?如果不对称会怎么样?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对称不行的吗?
师:看来对称不仅是种美,还有他的用途呢。
汽车:师:不对称他就走不了。正面看,对称吗?侧面看对称吗?
小结:看来对称与否和观察的位置也有关系。
4.举例:
师:刚才我们看来那么多的对称现象,看来,对称现象无处不在,找一找,生活中你见到什么是对称的?
评: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四、应用:
1.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对称,能用你的巧手剪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印有半棵松树的纸,请你剪出一棵完整的对称的松树,剪时注意安全。
展示:说说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要对折?不对折行不行?介绍对称轴
2.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对称轴的条数。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课前说的数学的什么美?美字是对称的吗?
六、作业:学过的汉字,那个是美的?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案3
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除法
单元教时: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单元知能结构:
1、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2、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怎样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来体会平均分的这些特点,并初步学会平均分的方法,是分一分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因为知道了平均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了解除法的含义。
3、认识除法部分,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学科渗透点:
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言语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理解生活中的“公平”。
平均分(1)
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教、学具准备:小棒、圆片、教学挂图等。课堂作业:第2页“想想做做”第2、3题。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故事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蔬菜王国里可热闹啦!国王派手下买来了许多桃子,可是,那么多客人,加上王国里那么多成员,该怎么来分这些桃子才合适呢?客人中飞出来一个小精灵,它是蜜蜂公主,它对大伙儿说:“伙伴们,我想和大家来做个游戏,相信大家会明白该怎么分桃子了。”听说可以做游戏,大家可高兴了。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它建议的是什么游戏?想做吗?
出示教材第1页的题目: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鼓励学生用几种不同的分法。
2、汇报交流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你从这些分法中发现了什么?(每份分得一样多的很公平)
3、认识“平均分”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份2个或每份3个的分法,说明;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观察插图,再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小结评价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
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出示“试一试”,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两种不同的分法,均作出肯定评价,说明都是平均分。
5、探求平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谈话引入例2的学习: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猴妈妈种的桃树也结果了,小朋友们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出示例2的填空题,让学生试着在小组里合作分一分,再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只小猴。像这样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看懂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继续照样子圈一圈再填空,然后依照上一题的方法做下面一题。
完成后同桌交流,对有困难的,教师巡视时进行指导或鼓励学生质疑。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明题目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分一分,并完成填空。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总结
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作评价总结。作业反馈及补缺
教后一得
平均分(2)课时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时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还记得猴妈妈种的那些桃树吧?今天,猴妈妈又带着她的两个宝宝来到桃树林里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看图数一数)
质疑: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再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每只猴子分得几个?)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用圆片代替桃子,小组里想办法分一分,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
2、说一说,演一演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发现: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分骨头游戏
(1)小猴子们分得桃子后,高高兴兴回家了,路上遇见黑狗、白狗、2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2只狗妈妈各获得6根骨头,黑狗妈妈有2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你们愿意帮2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
(2)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边用小棒代替分一分边填空。把6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黑狗,平均每只狗分得()根。把6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白狗,平均每只狗分得()根。
2、“试一试” 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填空,同桌互相交流分法和结果。
3、“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先分一分,再独立填空,然后集体交流。
4、“想想做做”第2题。
先自己把16本练习本平均分成几份,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最后全班交流分法: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4份,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成16份)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藏着“平均分”,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好“平均分”的方法。
3、联系生活,布置运用“平均分” 班里需选24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想怎样排,再在纸上用图形表示,把你的排法画出来。作业反馈及补缺
教后一得
平均分(3)二年级数学教案
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题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花呀?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朵花,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1)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插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插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插的吗?
(2)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3)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只瓶里的花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的要求。
(4)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不是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分的结果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分法?最后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二年级数学教案
先指导学生看图,明白都是平均分,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说可能是怎么分的,再独立完成填空。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再谈话:图中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是平均分,可以怎样分?然后独立完成填空,最后小结:你第4题这样的画面,画出了同样多的几份,既可以看成是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出示图,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结这节课的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课后去分一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作业反馈及补缺
教后一得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1)
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课时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为本课时教学重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为教学难点。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2题。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结合活动,初步体会除法含义
1、教学第7页的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第7页例题的场景图,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他们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书上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人,每辆车从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完成填空。(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边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么写?(边讲述边板书:6÷2=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2、教学第7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3和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理解除法含义,认识各部分名称
1、教学第8页例题
(1)出示例题图和文字,让学生观察和阅读。
提问:从这道题中你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3人,每人()枝](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在括号里。(3)列除法算式
让学生尝试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3、教学第8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在小组内结合这道题说一说这道除法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二年级数学教案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做“想想做做”第1、2题。
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作业反馈及补缺
教后一得
认识除法(2)
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根据分的过程或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提示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理解除法含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作业:第10页“想想做做”第6、7、8题。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教学内容: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时分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3分=()秒 4时=()分 120分=()时 60秒=()分 1分30秒=()秒 2时40分=()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2、小小设计师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可以组成()组。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能拼出()组,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