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规律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找到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再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的积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迫切欲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习一些数学中的规律,激发对数学的喜爱,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寻找算式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出规律,并会举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34543239676932
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读都一样。
具有这个特点的句子叫回文句,具有这个特点的数字叫回文数。
二、探索规律
1.读读下面的几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算式中的数字都一样。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每个因数首尾上的数字也交换了位置。
只读左右两个算式中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类算式的规律。
先计算下面每题中的左、右两个小题,再在()里填上“〉”、“<”或“=”。
(1)12×42=24×21=
12×42()24×21
(2)34×86=68×43=
34×86()68×43
(3)36×21=12×63=
36×21()12×63
2.独立计算思考,引导发现规律。
(1)通过以上的计算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这3组算式为什么分别相等,①左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的关系怎样?左右两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的关系又是怎样?(12扩大2倍是24,42缩小相同的2倍是21)
②再看竖式你有什么发现?(每层的乘积相等,比较为什么?)
③你从每个算式中的4个数字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第1个数字乘第3个数字的积等于第2个数字乘第4个数字的积)
3.验证:
我们把每个因数都变成小数,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不计算你怎样验证?(验算a×c是否等于b×d)
(1)3.6×4.2()2.4×6.3
(2)3.2×4.6()6.4×2.3
(3)1.3×2.6()6.2×3.1
4.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哪些口诀有关?
这类题和表内乘法中积相等的两句不同口诀有关。
追问想想:两句乘积相等的口诀有哪几组?
(1×42×2 ;1×62×3 ;1×82×4 ;1×93×3 ;2×63×4 ;2×84×4 ;2×93×6 ;4×63×8 ;4×96×6)
追问: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这几组口诀有什么关系?
追问:根据这几组口诀你能编出具有这种规律的题吗?计算并检验。
例如:1×6=62×3=6
12×63=36×21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探索规律▏北京版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例6》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规律排列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8=
32÷4=
24÷7=
32÷6=
(1)
每位同学出两道不同除法的题考考同桌。
(2)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刚好分完,一种还有剩余。
2、14颗杨梅,每个小朋友分4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颗?
二、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游戏:猜手指
游戏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2、导入课题:《解决问题例6》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图形。这样摆下去,第16个图形应该是什么图形?
2、提出要求,自助探究。
(1)
明确题目意思,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学生交流想法。
(3)
学生尝试解决。
3、暴露资源,组织研讨。
三、正、圆,三、正、圆,三、正、圆,三、正、圆,三、正、圆,3
列式:16÷3=5(组)……1(个)
余数是1,就说明第16图形是下一组的第1个,应该是三角形。
4、检验是否正确。
5、思考:还有其他情况吗?
(1)
余数是2呢?
(2)
刚好分完,没有余数呢?
6、尝试完成第24个、第29个是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按照下面的规律写数。这样写下去,第22个数是几?第29个呢?第36个呢?5、4、3、2、1、0。
22÷6=3(组)……4(个)
29÷6=4(组)……5(个)
36÷6=6(组)
答:第22个数是2,第29个数是1,第36个数是0。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1、揭秘“猜手指”游戏;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总结: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知道怎样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有规律重复出现,用除法来解决:余数是几,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刚好分完,就应该是该组中最后一个。
3、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65、4、3、2、1、0。
有规律重复出现,用除法:
1、余数是几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2、没有余数就是这组中的最后一个。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教案3.5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板书:例1图)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E)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说说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说说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三、总结与评价
今天我们在小东家玩的真开心啊!在他家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们看,数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变聪明,还可以在生活中处处创造美!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认为自已在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教案3.5探索规律1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过程,激发探索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谈话: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会变的盒子,猜猜它会变出什么?。(生猜略)盒子到底会变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提问:为什么前面猜不准,后面却能准确猜出呢?
过渡:看来,没有规律,我们只能胡乱瞎猜,有了规律,我们就能一猜就中。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探索规律。
提问: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什么是规律,怎样探索规律)
二、认识规律。
谈话:刚才会变的盒子给我们变出了喜羊羊和美羊羊,它还会给我们变出什么来呢?
1.课件出示三角形图:
(1)在感知中推出后面三角形的颜色——感知规律
提问:看(板书:看)这些三角形,后面是……?为什么?接着是……
预设1: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
预设2:这些三角形是按照红黄红黄的规律出现。
指出:看这些三角形,红黄过了又是红黄、红黄、红黄,像这种,后面的跟前面的一样,叫重复出现。
(2)把三角形分组——寻找规律
提问:在这些重复出现的三角形中,你认为谁和谁分为一组?(板书:分)
提问:怎样才能看出红黄是一组呢?
(圈起来、在下面画横线、一组后面画竖线、中间间隔,下面打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展示)
评价:孩子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把这些三角形分组?
提问:谁和谁分一组?
指出:一组图形,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谁来说说这组图形的规律?
过渡:会变的盒子变出了红黄重复出现的规律,它还变出什么什么规律?
2.课件出示第二组图形——进一步理解规律
(1)思考:哪些图形在重复出现?怎样分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怎样的?
汇报:把()分成一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在重复出现。
(2)比较:这两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组图的规律是两个一组重复,形状相同,颜色不同。
第二组图的规律是三个一组重复,颜色相同,形状不同
小结:图形排列,可以2个一组重复,也可以3个一组重复,还可以……在排列的过程中,有的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成颜色变化的规律,有的是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形成形状变化的规律
过渡:认识了规律,你能找规律吗?
3.及时练习:把下面的图形分组,再说出规律。
(1)
○●○○●○○●○○●○
(2)
★△★□★△★□★△★□
(3)
△△△△△△△△△
口述:谁和谁一组,它的规律是谁和谁重复。
评讲第三题:
提问:这组图形都是三角形,你是怎样找的规律?(从点的位置来找规律)
提问:这些点是一个一个重复出现,还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指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找到了规律还不够,还要用规律。
(齐读: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
三、运用规律
1.出示例2
(1)抽生读题。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
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每条线上只填一个数、一个字母或一个图形。
(2)汇报结果,再说出理由。
(3)比较这三道题的规律,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的规律相同,都是三个一组,每组的前两个一样,第三个不同)
(4)多种形式表达规律
同样的规律,可以用数字表示、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比如……
小结: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形式可以表示同样的规律。
现在你能用规律来接受更难的挑战吗?
2.用规律猜一猜
(1)绿黄一组,绿黄重复,按照这样的规律,猜猜第六个图形是什么颜色?你怎么猜的?
(2)绿黄红一组,按照这样的规律,第六个图形又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是黄色?怎样才能使第六个图形是黄色?如果黄色放在第三个位置,哪些位置一定是黄色?
按这样的规律,第10个位置是什么颜色?怎么想?第14个位置什么颜色?怎么想的?
过渡:同学们运用规律可以准确地猜测,判断,太了不起了,那你能自己创造一条规律吗?
四、创造规律
1.4人一组,想出一条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做动作、可以用声音、可以画图形、可以用语言
2.汇报交流。
孩子们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的规律。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律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五、欣赏规律
欣赏生活中的数学规律(课件出现)
小结:规律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判断,让我们事前先知。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一定会享受到规律带给你的快乐和惊喜。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教案3.5探索规律2
探索规律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共计54人,从前三学期的学习来看,学生对按规律填数,画图是一个难点,有20%的学生能自己找出规律,有5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出规律,有20%的学生需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找到规律,还有10%的学生则是只知道答案,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本堂课的探索规律和以往有所不同,以前学习的基本都是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规律,今天学习的是组与组之间的重复,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以组的形式重复出现的规律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对这类题都能找出相应规律。
教学内容:p49例1、例2,p50课堂活动第2题,p5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能给图形、数字、字母中找到规律并进行分组。
难点:
建立以组的重复为规律的此类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教材情境,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方法来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圆片、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孩子们,范俊杰家搬新家了,你们想去参观他的新家吗?老师带来了他们家客厅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课堂探索
(一)学习例1(课件出示)
1、学生观察,寻找规律
2、汇报交流,找到规律
3、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一下这些规律吗?(可用数字、字母、图形、声音等等)
(二)学习例2(课件出示)
1、引导:选择你喜欢的一组题目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对数字,字母,图片进行分组。思考:我们每次都需要把所有的分组找出来吗?(板书:分组、找到第一组就找到了规律)
4、按照规律,把缺少的部分填写出来。并进行展示。
5、刚才我们运用了给数字、字母、图片分组的方法,找到了他们的规律,孩子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三、在实践中寻找规律
课堂活动P50第2题
两人一组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说说你们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孩子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引导学生发现掌声的规律。
四、课堂游戏(小律动)`。
1、拍手拍拍肩
拍手拍拍肩
拍手拍拍肩
2、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五、练一练
自主完成P51练习十第1题
六、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过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就一定能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分组、找到第一组就找到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