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谈新课改下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
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赏析作品能力
—略谈新课改下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
句容市后白中学夏良兵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正掀起热潮,这次课改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我以为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重点是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高他们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感到《再别康桥》空灵柔美,虽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反复思考该如何去教,是细致入微地分析诗中美的所在,带领学生去体会?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读,只需思考一个问题:读了《再别康桥》,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们带着感情各自朗读,互相交流讨论对这首诗的认识,先由整体感觉到本诗‚怎一个‘美’字了得‛再来深入分析其中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从而既提高了鉴赏能力,又获得审美的愉悦,由此我开始反思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这应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加之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认识的偏颇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人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阅读这个学好语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不少
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始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已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满堂问‛、‚讨论式‛、‚练习式‛等几乎又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篇课文学完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味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此进行了一些思索,现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知识,为自主阅读、赏析作品打好基础。
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如学习《雷雨》,不但指导学生去读书,还观看了影片,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
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或‚演示‛名人轶事、诗文、演讲。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开展‚写‛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首先,我们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作文报》等报刊杂志,并组织读报征文竞赛,办剪报评报集,办手抄报等。由于竞赛的内容来自于所读的报纸,形式主要以写评论、读后感为主,学生只有熟悉报中的优秀文章,加深理解,才能有获胜的可能。这样,‚写‛带动‚读‛,无形中也就培
养了自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阅读,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文章书本,必待教师讲解之后才大概了解,即便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也还有脱不了依傍的弊病;何况学生不能一辈子跟着教过活!‛这个道理太明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阅读,教学过程应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味讲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南宋理学家程颢兄弟说:‚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自得也;有安排布臵者,皆非自得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
首先,激发兴趣,学会‚读‛书
阅读,首先要求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引‛就是确定阅读目标,就是制定阅读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就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有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容易浅尝辄止;有的课文学生似懂非懂,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就应激励学生细致揣摩,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深入细致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优美的散文,学生看完后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我就引导他们思考:古今中外有哪些美丽的坟墓?学生回答出诸如‚金字塔‛、‚十三陵‛、‚泰姬陵‛等,再问‚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丽的‛学生会得出朴素美的结论,再问‚比托尔斯泰墓更朴素的墓很多,为什么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呢?学生联系到文中儿时的故事,拿破仑、歌德等人的陵寝自然会感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让学生学会读也非常重要。‚读‛是要用心去读的,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不用心去诵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课上我使用配乐朗诵、范涌、个别、集体朗诵等方法让学生领
悟文中那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跌宕起伏的音节和经柔舒缓的旋律,特别是文中‚轻轻的‛、‚悄悄的‛等词,更要让学生咀嚼出其中的情和美。
其次,以文为本,感‚语‛悟‚文‛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应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注入式的灌输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摈弃,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弱化学生文本阅读,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阅读教学必须以文为本,有声有画的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就阅读而言,它不能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我始终觉得书本更耐人寻味,感悟必须从感受中领悟,没有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而借助其他任何途径使学生领悟都不是阅读教学所必需的领悟。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中必需的。咬文嚼字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无疑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也需要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比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一文中颤着酽酽的歌喉,将不及物动词‚颤‛带上宾语,用形容汁液浓度高、味道厚的‚酽酽‛来形容歌女歌喉的浑厚,都具有超常的表现力。学习这篇课文,如果说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很难获得这种特殊的语感。
当然,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离开课文内容,孤立地分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就没有多大意义,课文的阅读感悟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感悟。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
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所见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朗诵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想象自己飞跃时空的限制,进入到词的意境中,为作家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襟、壮美的诗篇所拆服。
对作品意境的分析,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美,可是‚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方法,抓住什么景物特征,用怎样的顺序、角度展示美?这样柔美、秀美的景色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那‚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荷下的流水〃〃〃〃〃〃,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仿佛亲历其境。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意境‛,最后归结出‚寓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审美情趣,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对文学作品中关键词的分析也需展开想象,如《鸿门宴》中引导学生分析‚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句中的‚立‛字,我问学生:‚立‛字妙在何处?如何赏析?学生先分析词义:‚立‛,立即、立刻,表现是毫不犹豫,果断的态度,再由此及彼,由以上分析可知刘邦的为人和处事的手法:当机立断,心狠手辣。最后由简及繁,由表及里,让学生把‚立‛同鸿门宴之前项伯夜访张良时,刘邦警觉探问的情节相映衬,同项羽的‚为人不忍、优柔寡断‛相对照,由此可以归结出刘邦这个政治家机警、果断、明智、残忍的性格特点,也明白了楚汉相争其结局的必然性。
想象,可使我们体味文中意境之妙,语言之妙。
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阅读,阅读就是感受的过程,通过感受而领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21世纪的阅读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从感受中领悟,具备较高的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做自主阅读的主人,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在这新课改的浓浓氛围中,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带给我们新的课堂,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摒弃传统旧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汲取新的营养,大胆地去开拓、去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吧!
第二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说过:课改不改不行,失败也不行,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应该说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的教育教学教研状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教研制度的转变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例如: 新的教育理念顺势深入人心;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开发等。虽然课程改革的理念、想法很好,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以行政方式自上而下推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而且课程改革又在多个领域、多个侧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在实施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部分行政管理部门、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均不太满意,从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同时,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时常也能听到、看到、遇到课改的一些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标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一)感悟之一:关于“情景的创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乎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景的创设”,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有一个“情景的创设”,上课一开始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景”,当然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感悟之二:关于“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
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三)感悟之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在大多数的教师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
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人民教育》2004年第5期盛群力文“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
在一般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老师说,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来自以上原因。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时,一要把握好时机;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三要进行合理地分组;四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感悟之四:关于“课堂评价”
标准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在如今的一些公开课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然后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有的还能在额头上得到一颗五角星,更有的还能得到老师准备的一份意外礼物!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教师已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其实,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要过多过滥,当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回答和解题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在作评价。在一定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三、对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治学严谨认真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⑶教师开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
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求证:△ACD∽△CBD∽△ABC”。当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变为结论开发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⑴∠ACD=∠B,∠BCD=∠A ⑵△ACD∽△CBD,△CBD∽△ABC,△ACD∽△ABC(例题要求的结论)⑶CD=AD×BD,AC=AD×AB,BC=BD×AB(射影定理)等。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⑴已知∠ACD=∠B,∠BCD=∠A,求证:CA⊥BC,CD⊥AB(成立)⑵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AD×BD(成立)⑶已知BC=BD×AB,AC=AD×AB,求证:,CD⊥AB,CA⊥BC(成立)⑷已知∠ACD=∠B,AC=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⑸已知∠BCD=∠A,AC=AD×AB 求证:CA⊥BC,CD⊥AB(成立)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数学中的数“线段条数”。图上有多少线段呢?先数单个的AB、BC、CD、DE共四条,再数中间有一个点的AC、„,然后相加,生活中的数客人数目、一栋楼房的门窗数目;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主要指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脱变过程;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感性地走近学生,学生是一个猜不完的谜;理性地研究课堂,课堂是一个解不完的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理科教研组
2013-7-1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理科教研组
安广金
2013-7-1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语文素养提高的活水源头,对于听、说、写、背等环节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听说读写背各个环节都非常的重要,但是这些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只有学生能读,并且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探究了新形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提升;阅读能力;对策
小学语文阅读即使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重要路径。新课改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考虑到学生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走进学生,掌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课文和各类文章的阅读中,都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文章的生僻字和生词,并能理解和体会它们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分析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阅历较也比较肤浅,造成个性与思想都不成熟,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感悟还不能很到位,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如果再出现生僻字词,那文章的意思学生就更难理解了。为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字词教学,让学生熟知字词的意思和读法,练好基本功,这样才能辅助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除了认真努力的学习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领域教师说教给人知识不如教给人获得知识的方法。小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对策。有效的语文阅读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更需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小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前熟悉新知识,了解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并针对阅读预习提出相应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如:熟读课文,实现有感情的流利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解决不熟悉的句子;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能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些寓意;然后能有所感悟,提升自己相关方面的文学修养。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用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比如速读和精读,开展阅读比赛,集体阅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阅读的种类很多,教师要交给学生速度、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有步骤分程序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同时,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学生自身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按照老师讲授的方法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阅读训练,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个性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当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一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新形势下,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他们通过一定量的阅读,学会总结和反思,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人本化教育教学。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有效的整合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飞.拓展研究性阅读,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学生之友,2011(07)
[2]姚敬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2(05)
[3]庄忠琼.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可行性途径[J].语文学刊,2014(03)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识谱教学的几点做法
浅谈新课改下识谱教学的几点做法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新课标也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中,识谱训练呆板、单调、乏味,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违背了新课程中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唱歌、游戏非常感兴趣,一旦让他们识谱,就感觉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出现冷场,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有效地展开识谱教学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对简谱产生兴趣,才能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融合的学习节奏和游戏来引导他们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愉快的训练。比如在学唱《美丽的村庄》时,让同学们做游戏“灵活的舌头”,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先用“啦”进行模唱,再唱谱子,学生们兴趣盎然,学的不亦乐乎。
二、先唱后识
在音乐学习中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听,识谱的基础也应该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自然就有一些音高的感觉,在教学中,让同学们多听,然后再唱谱,学生会更容易掌握音准。比如在学习《难忘今宵》时,充分利用课前准备时间,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乐,讲解历年来的春晚经典,然后再欣赏、学唱,最后再识谱,这样同学们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识谱能力。
第五篇:新课改心得体会和做法
新课改心得体会
灵台县百里中学
张亚宏
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身在一线,对本次课程改革的体会颇深,新教材与我们以前的教材相比,我觉得新版教材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降低了数学的学习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易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探索新课改过程中,难免碰到给类问题,例如角色把我不准确,心里一直担心,有的只是不讲,生怕学生不懂,如果讲了,就讲多了,还有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处理,上完课之后才能恍然大悟,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好,学习小组形同虚设等一系列问题。我也在 积极思考,具体下列的措施;
1.由于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师上课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围绕在教师周围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探索知识,那么教师就应庄边角色,大胆的防守,让学自由自主的去学习,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就得到进步和发展。
2.引入生画画的情景,因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等腰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把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额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学习负数时,可以举学生不叫熟悉的温度表示方法等
3.在按要积极备课,多做准备,由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及时教师提前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也不会做,所以在课堂上,第一阶段,我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呢内容10-15分钟,这一阶段的问题比较简单,第二阶段是成果展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要合住课本,让学生自主展示第一阶段的自学成果,第三节阶段由我在系统的课本内容阐述一边,力争解决学生的疑惑,第四阶段,专题训练阶段,第五阶段是小结。4.在小组讨论方面,我提倡不懂得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让各小组形成竞争对手,小组内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 5.多鼓励学生课堂大胆发言,可以自有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