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广州市矿泉中学李丽华
摘 要: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急迫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学生阅读太少。纠正这一失误,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办法是将学生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做阅读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善用“删增法”,充实课内阅读教材,精讲多读;让学生扎实的“读”,教师行之有效的“导”;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切磋。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素质;课外阅读;实践探索
当前中学语文教改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各门各派的语文教改专家(包括广大语文教师)在努力研究如何革除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改变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的现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及卓著的教学成果,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未转化为实效的也为数不少,学生的语文素质依然堪忧。我认为纠正语文教学失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将学生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释放出来,让学生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做阅读的主人。
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是学生读得太少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对于新时期的中学生而言,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他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成为教育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归根到底在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又主要来自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千古名言早就告诉我们,广泛的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是何等的重要,而我们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高中的不说,单以初中来讲,一个学期下来,仅仅学习二十几篇课文,大量的课时花费在过深过多过细的分析中,学生没有时间去A己读书,腹中空空如洗。学了多年的语文课,读的就是那百来篇课文,而课文又良莠不齐。到毕业了,书不会读,也没有兴趣读,写篇文章内容空洞、错字百出、句子不通者比比皆是。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对此作了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显然,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就在于学生读得太少,没有积累,没有感悟,说和写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又何来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呢?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育部重编教材,增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教学大纲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这些举措无疑对推动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积极的影响。可是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书目推荐了,书也出版了,但如何使学生自觉、自愿去读书,如何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摸着门路,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迫需解决的难题。再则,如何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抽出时间来坚持阅读,在文学的世界汲取丰富的养料,值得好好研究探讨。下面,我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实践探索。
(一)善用“删增法”,充实课内阅读教材,精讲多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单靠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引入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来充实课内阅读教材,同时删减统编教材中的一些“平庸文章”,力求提供给学生的都是充足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教材篇目增多了,而课时不变,这两者的矛盾应如何解决才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那就要提倡精讲多读,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品味、去写、去背。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靠学习主体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练”出来的,而不是听繁琐的分析听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少些自以为是的分析、微言大义的阐述,真正落实精讲多读这个教学原则。
(二)学生扎扎实实的“读”,教师行之有效的“导”
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除了增添课外教材,关键要给学生开列书目,让学生博览群书,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真正的阅读天地,通向文学殿堂的重要桥梁。教学大纲指定的课外书目数量比较少(三年初中读12本名著,平均每学期读l本)还达不到“博览”的程度。阅读一定要有相当的数量,读够一定数量的书方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个人的语文素质。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读什么,读多少,对形成人格,提高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补充其他古今中外的名著。
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初中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思辩能力比较差,指导他们去读的名著不宜太深,太抽象,应在注重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挑选一些语言精美,形象鲜明,情节引人入胜的书籍给学生看。中国文学名著除了教纲指定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家》,还要让学生读《论语通译》、《唐诗三百首》、《朱自清散文集》、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傅雷家书》、周国平的哲理美文„外国名著除《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要
读《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爱的教育》、《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高尔基的《母亲》、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倡导学生多看童话作品、儿童文学作品。
第二,是读多少的问题。读课外书需要课余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大量删减不必要的练习,省出时间来,用于阅读上。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规定学生每月读一本名著,一学年10个月,再加上寒暑假,学生坚持三年下来,起码能读上几十本书,那是相当可观的阅读量了。读书重在积累,积累离不开熟读、背诵,初中三年还应熟背三百首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如此丰富的积累,何愁学生的语文素质上不去?
第三,是怎样指导学生读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师应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是关乎课外阅读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挖掘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操作:
1.课内精要指点读法
教师在课内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教材,点拨阅读技巧、方法、思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学会文学欣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通过课内方法的习得,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的白读中去。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要力求言简意赅,点拨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2.开设“读前导引”讲座,指点课外
学生在精读课上习得了阅读方法,燃起了读的兴趣,教师就得因势利导牵引他们根据书目博览群书。开设名著的读前导引讲座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的好方法。学生每月读一本书,那么,每月的第一周开设该作品的读前讲座就尤为重要了。讲座仍然遵循“授之以渔”的原则,点拨阅读思路,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味,用脑袋去思考,要敢于提出个人见解,发表评论。教师作足了“导”的工作,这时放手让学生去白读,读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是踏踏实实的,有效果的。
3.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深化。读写结合,能有效地纠正初中生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的毛病,把阅读理解引向深入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把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收获形诸于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不能“眼睛在书本上跑过”般“潇洒”了,而必须细致研读,潜心思考。为写好评论文章,他们还得根据教师的指导去参阅相关的资料和文学论著,筛选信息,在这一读——思——写的过程中,学生动眼动脑动手扎扎实实地读书、钻研、写作,也许他们的读后感、评
论文章还比较浅、比较幼稚,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陈述见解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视野大大开阔,学问大大增长,从而实现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定时交流、汇报、总结
学生日积月累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读书文章,胸中定然积淀了不少心得、体会,教师就要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切磋,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读读自己的文章,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借鉴别人的经验,一起进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读书报”,推介美文好书,抒写读书快意。将学生的好文章,刊登在校办刊物上或鼓励学生投稿发表,让学生深切体验创作的成功感和喜悦,更加坚定“开卷有益,读书成才”的信念,养成一辈子爱读书、自愿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三、实践探索的成效
当孩子爱上读书时,当读书将成为了他们一生习惯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素质将发生根本改观。事实也证明,让学生回归阅读、做读书的主人,确实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吉林特级教师赵谦翔开设的以读书为核心的教改试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尤为突出,赢得了北大、清华教授们的交口赞誉。
笔者在过去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类似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效果是什么?)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侧重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当然,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要胜任学生“导师”,取得像上面两位教师那样骄人的教学成果,教师须有广博的学识水平、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开放的教学思想、灵活的组织能力。有志于在语文教学中创出一番新天地的教师,何不迎难而上,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引领学生一起畅游书海,游向“语文素质”的彼岸?
李丽华:
题目修改了,并 加了小标题,这样更体现文章的内容与层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着重对最后一部分进行修改,主要补充自己的工作效果,字数不用太多。专家的意见。
苏洁波
第二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 1
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 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
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012年4月16日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探索
王伟
(嘉峪关市职教中心,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之一。从2002年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体现了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各个中职学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办法。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试都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为此笔者就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中职 计算机 实践 考核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是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中职学生的就业素质,加强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改进中职学校实践性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举措。
一、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现状
1.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概念
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是以培养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等相关教学活动为主的课程。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是为了考察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采取的检查方式和手段。
2.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现状
(1)笔试计算机实践课程:目前很多计算机实践课程由于缺乏考核的依据,大部分笔试题型主要考察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事实上,笔试也往往无法达到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2)机试计算机实践课程:
对于一些计算机实践课程,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有针对部分题型的成熟考核系统。比如office办公软件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计算机自动随机抽题,windows环境下全真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交卷后计算机自动判分的功能。但是对于部分题型,比如Internet Explorer的操作,Outlook Express的操作都还不太完善,只能实现虚拟环境下对于固定知识点的考核。这些题型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操作步骤的识记的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意义不大。还有一些计算机实践课程,比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由于开发机试系统的难度以及题型的相对固定与实际应用的千差万别的矛盾导致实现这些课程的机试很困难。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IT行业对中职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的提高,中职学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需要。
二、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目的与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在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中应该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熟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了达到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目的,在考核中应注意以及几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时,首先应该考虑到考核的公平性。达到真实考察每一位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理论的水平,实际操作计算机设备的能力和熟练程度。因此要考虑质量、时间、综合效果等多个因素。
2.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时,要注意考核的内容恰当,考核的难度适中,符合中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了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考核时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使得考核能结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项目和要求。
3.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时,还应注意考核内容完成的整体效果以及各个因素的比例,合理评定考核成绩。比如:对于熟练性要求高的可以加大时间因素的比例等。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创新性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时,最后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的内容给中职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考核时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制作出具有全新创意的作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技术工人。
三、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探索
1.过程性考核方式
在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的考核中,对于那些不便于考核的计算机实践课程可以平时实习、实训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质量等因素综合给出过程性成绩。这样,既可以减少中职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盲目突击背诵知识点的现象,又可以加强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
2.小组合作方式
针对计算机专业各课程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比如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操作时可能往往需要多人同时合作才可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多人合作完成项目是要考虑到各个组员的分工和完成情况。最后根据分工的难度差异,完成的质量和速度等确定出每一位学员的考核分数。
3.技能竞赛方式
对于可以参加技能竞赛的课程,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实施方案和细则,制定本门课程的技能竞赛方案,在学期末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加,按照获得的一、二、三等奖分别给出优、良、中等评价。
4.资格证书方式
为了鼓励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在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困难,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多种考核方式,以期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霞.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第四篇: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政治支柱。领导班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与兴衰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就必须要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近年来,尼勒克县委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严格落实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始终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促进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监督一级的建设工作格局,培养出了一批政治敏锐、敢想敢干、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为尼勒克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一、主要做法
(一)配班子求精。兵在精不在于多,将在谋不在于勇。多年来,历届县委都将配备一支精干管用的各级党政班子作为抓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任、配备高效精干的各级党政班子。一是严把考察关。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要选配进党政班子的人员过好标准关:即以《条例》规定的领导干部的六项基本条件和七项任职资格为标准,作为衡量、评价、选任干部的基本尺度,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扎实,领导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干部纳入视野,并突出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程序办事:即按《条例》规定环节,做到一步不缺,一步不错,一步不变通。对没经过规定程序的,一律不考察、不研究、不讨论、不呈报,对违背干部任用程序的现象,及时纠正。把好监督检查关:即坚持将《条例》规定的干部工作十不准贯穿于选任干部的全过程,实施了选任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杜绝了选任干部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严把任职配比关。在考察的基础上,在班子成员的搭配上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班子成员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整体合力强。首先是做到班子气质上的搭配合理,即做到刚柔相间,把善于做思想工作、性格稳重的同志配置到党委班子中,把性情刚直的同志放在政府班子中任职。其次,注重文化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合理搭配。依据班子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对班子成员进行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达到班子以强带弱,整个班子充满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态势,使班子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注重年龄、民族比例的合理搭配,按照老中青和各民族都有适当比例的原则,使班子在年龄上形成梯次,在民族搭配上形成特色,发挥班子内部的传帮带作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提拔任用进入班子的128名科级干部,全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其中56名新提任的干部实行了一年的试用期,对2名因公示期间群众反映有经济问题的干部暂缓使用,后经查属于诬告而继续上岗;44名30岁的干部进入了各级党政班子,班子成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少数民族干部占54,使班子充满了朝气,富有开拓创新思想。
(二)带班子求强。一个班子的党性强不强,工作作风扎实与否,群众基础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上级部门的传帮带是有很大关系的,之所谓上行下效。多年来,尼勒克县委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身先士卒,在领导班子建设的传帮带中走出了一条独有的路。(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在重大问题和决策上充分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一言堂,不搞少数人说了算,充分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在有关人事变动和事关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问题上,坚持把发扬民主放在首位。县委在制定2003—2008年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工作中,先后派出3个调查组深入全县13个乡(镇)场、79个村(队)和11个牧业点的1201名党员和3000名群众、120名“三老人员”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在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和生产一线干部职工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并特从自治区、自治州邀请农、林、牧专家进行会诊后,提交县四套班子充分讨论,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广泛的民主性。(2)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县委、政府近年来,在全县各级党政班子中明确表示,无论什么单位、无论什么人,干工作都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搞异想天开,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于违反工作规定,置党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发现一起查办一起。自2000年以来,对8名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推荐任用到了副县领导岗位。(3)端正学风。县委中心组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封闭式学习制度和乡(镇)场党政班子周五
学习日制度,鼓励各级干部职工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渠道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坚决杜绝学风不正的现象。(4)狠抓生活作风。自2000年以来,县委先后出台了《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尼勒克县机关小汽车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尼勒克县党政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办法》等七项制度,实行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的全方位
监督。最近,对全县部分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违反住房制度改革,多占房占地行为正在进行清退处理,有效地促进了领导班子作风的全面建设和提高。
(三)育班子求活。一是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实施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工作,使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到2002年,全县共创建达标“六个好”乡(镇)场党委9个,“五个好”村(队)党支部56个。二是培训方式求活。在干部培训工作中,既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对干部大批集中进行培训,又利用异地交流、疆内外挂职和疆内外考察学习等形式进行多渠道的培训,同时,鼓励党政干部通过电大、函大进行学历进修,达到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自98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校培训的党政领导干部达3245名(次),128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自治区、自治州的中青班学习,4名县处级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21名科级干部赴疆内外挂职锻炼,先后6批400人赴疆内外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215名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锻炼。三是培训内容求活。培训内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近几年来,先后通过各级党校对1747名(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等政治理论性培训,对251名干部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对319名干部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419名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理论的培训和对509名干部进行了WTO知识的培训。四是培训方法求活。我们通过外出脱产学习、各级党校集中授课、通过远程录像授课、现场观看电教片以及开辟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干部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培训工作趋于大众化、经常化,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增强了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管班子求明。凡事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公生廉、廉生威的思想,对各级党政班子进行公正严明的管理。
(1)抓班子的考核。一是完善考核管理机制:针对干部考绩评价体系存在着不科学、标准不明确、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尼勒克县于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尼勒克县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尼勒克县乡(镇)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和《尼勒克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等,并依据以上三个《办法》,分别制定了同一班子中不同职位的领导干部的考核细则,使考核机制更趋于合理。通过这种考核制度的完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较好。例如2002年,在评选经济建设先进集体中,尽管地处县域西部较贫困的乡——苏布台乡的综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远低于中、东部属倒排在后的乡(镇)场一大节,按以往的评比标准,当应名落孙山,但它却因各项综合指标排在了西三乡之首而获得本尼勒克县经济建设三等奖。这给西部三乡党政班子带领全乡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增添了足够的信心。二是狠抓考核制度的落实。每年初,县委、政府分别与各级党政班子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自一年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年底,由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责任书的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比验收,针对验收评比情况,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前三名进行奖励,倒排第一的进行重罚,对连续两年倒排第一的,除对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外,视责任大小分别给予班子成员予以告诫或待岗处理。近两年来,先后有8名科级领导干部受到了告诫,有1名正科级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职被降为一般干部,对2名副科领导干部给予了待岗处理。
(2)抓班子的管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自2000年以来,县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外出请销假制度》、《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尼勒克县公众评议党政领导制度》和《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八小时外监督管理办法》等十余项干部监督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效果较好,达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的目的。二是疏通干部出口,建立干部下的机制。推行待岗制、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等多项疏通干部下的机制,激活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2001年,对1名通过竞争上岗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干部及时从现职中调整了下来,对10名长期政绩平平的领导干部给予了改任非领导职位的处理。三是建立组织人事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及公安司法等执纪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并聘请20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作为领导干部8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的义务监督员,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领导干部全方位监督体系。
二、取得的效果
(一)各级班子政治敏锐性强,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近几年,先后在县、乡、村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教育,投入的时间之多,精力之大,全县各级班子受教育面之广之深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所未有过的。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政班子成员的政治敏锐性,明确新疆作为反分裂斗争最前沿,进一步增强了各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巩固了思想防线。这从在处理受伊犁“2·5”事件影响的我县各个非法宗教活动事件和处理邪教法轮功事件中,表现出了各级党政班子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行动果断的较强政治敏锐性中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先后捣毁地下讲经点5个,捕获各类非法宗教活动人员35人,处理8名非法宗教教职人员,破获了一起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地下修炼案,教育转化完38名法轮功习练者,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各级班子整体合力强,思路敏捷,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县委班子为核心的各级党政班子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呈现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强,集体智慧敏锐的特点。县委班子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面把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业敬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尼勒克县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振奋精神,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按照“围绕一个中心,调整两个结构,培育三条产业链,实现一个目的”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畜产品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为47364万元,较上年增长8.4;财政收入达1716万元,较上年增长2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0.7元,达到2082元。精神文明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尼勒克县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先进县。
(三)各级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强,富有朝气。尼勒克县由于受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自1985年以来被国家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经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后,2001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县,面对困难,尼勒克县历届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97年以来的党委和政府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的雄才大略,在贫穷的山城带领14万各族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向贫困挑战,短短的五年使昔日的贫困景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1)城市建设迈向现代化:自1997年以来的五年,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949.16万元;城镇居民住房总投资7040万元;形成了环城路内以水泥硬化路面为骨架的东西二条主街和南北两条主街,各巷道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市网络。同时,县城供热、供排水、通讯、园林绿化等配套工程也日趋完善,结束了昔日尼勒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2)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共投入各种持贫资金1975.3万元,共开发了73项扶贫项目,累计脱贫1098户6728人,其中,将中西部四个乡的近300户贫困户整体移民至木斯乡幸福村一项工程就达700余万元,受到了国家扶贫委的充分肯定;(3)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已由1997年的67:17:21调整为2002年的46:18:36,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由1997年的粮经比例88:12调整为2002年的42:58。
(四)各级班子宗旨意识强,作风扎实。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总要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为宗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1)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结对子”扶贫工程。五年来,使全县贫困户由1997年底的5957户减为2002年底的3791户,减少贫困人口达1.63万人;(2)开展“四季三同”活动。各级党政班子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以实际行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开展“四季”同农牧民三同活动。自2001年以来,县、乡两级党政班子共开展“三同”活动16次共8144人(次),为农牧民解决各种生产贷款168万元,解决技术服务235例(次),协调解决各种纠纷案件382件(次),送科技信息315条,送科技书籍11825册(本),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达121万元,为农牧民实现年人均增收100—150元。(3)培育龙头企业,解决农牧业增收难问题。自2001年以来,各级党政班子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建设好软环境,吸收招商引资的办法,先后从新疆美利奴有限责任公司引资340万建成了伊犁州最大的细毛羊繁育基地1座;从伊犁中州高科技发展公司引资1285万元的阿克塔斯良种牛繁育基地;与上海亚南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10万元的3000吨淀粉加工厂和最近与天一公司达成协议共投资5000万元的亚麻加工厂,给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立足校本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实践探索
《立足校本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实践探索》
开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新的课程改革在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之一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市教育“人本”思想的体现,它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对于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它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我校提出打造以崇正课程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每一位中兴教师迫切面对的问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的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其应有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在职前教育中,还是在职后的培训中,我们的教师教育机构都很少给教师提供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目前我们的师范教育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其出发点只是为了怎样更好的执行大纲和课程,怎样上好课,而并未涉及到有关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将是每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学校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理论层面上,恩哥斯顿、马什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众多学者也在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核心地位的基础上,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知识与能力、校内外力量的支持等几个方面对有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有学者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对其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积极性,没有进行角色转换,从而导致其课程开发的实践缺乏,能力不高。有的研究从教师的课程素养角度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视野狭窄、思维定势、缺乏综合学科素养、与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理念冲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明显短缺,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和能力欠缺。在实践层面,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早已推广校本课程,这些国家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国内,上海大同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一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纵观这些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对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只局限在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对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还不时很多。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具体来说,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的管理与评价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与现状研究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本课题计划从教师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研究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计划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两个放入手;外在因素计划从教师文化、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教师评价制度、专家指导等方面着手研究。
(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结构研究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的,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这是与教师的课程活动紧密相连的,由于教师的课程活动是在极为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的,因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整合性,而且呈现动态、发展的、可变的特点。本课题计划从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两个维度着手研究。课程设计能力计划从课程开发理论、学校资源分析能力、课程目标制定和表述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课程纲要》的撰写能力和课程内容组织能力等。课程实施能力计划从课程选择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等。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培养策略研究
1、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实践探索
2、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尝试
3、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尝试
4、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尝试
(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研究
1、打造教师合作团队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2、给予资源支持为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提供资源保障
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多种形式的案例分析,在反思的过程中,转变反思方式、寻找有效反思策略,形成解决的对策。
3、个案分析法。针对优秀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发掘和提炼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通过阶段性的研讨进行交流、总结和推广,并形成优秀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同时结合对比法,关注教师在掌握有效反思策略后的专业成长情况。
4、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教学反思中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3)
选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落实研究力量,初拟研究方案。
2、执行阶段(2016.3——2017.1)
①开展文献与理论研究,并通过专家引领,研究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相关理论,了解把握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施情况。
②全面开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调查,了解我校教师急需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
③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学反思等。④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⑤组织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3、总结阶段(2017.2——2017.3)
全面分析研究执行阶段积累的各种资料,总结整理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整理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相关校本教材及教案
3、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