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01:4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

第一篇: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

我对新课程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

丹江口一中李燕

参与到新课程的课堂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下面是自己的一点浅薄的看法。

改革之初,我常常在思考,课堂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不是仅仅为了提高一点点分数?恰巧我在阅读《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一书,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说给了我答案:“课堂上教师的一双眼睛管不住几十个学生,但教师的一颗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我认为这句话所描述的正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课堂改革的真正目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重点不是管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鼓励、提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的行动和思维紧紧的围绕着课堂学习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想学、乐学、会学!

课堂改革到底怎么实施,我怎样才能讲好这一节课,是不是把别人的模式搬过来就能用?其实一开始我也很困惑,也有很多担心,怕讲的少了学生不明白不会做题,怕学生交流的时候有学生浑水摸鱼浪费时间,怕让学生们展示会花费很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怕放的太开收不回来直接卡壳,怕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后一问三不知等等。所以除了认真学习其他学校成功的理论经验之外,还认真的向本校的先行者学习,特别是我们本组的温校长和魏老师,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更是课堂改革的表帅,另外自己通过看、听、评、想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实践证明生搬硬套肯定不好,甚至还会把自己原有的教学特色给丢掉。那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好的? 在实践中我慢慢意识到课堂模式是固定不动的,课堂教学确是活动着的,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课堂固定的模式实质上包含的是一堂课的目标、问题、解疑、检测、提升这几个基本必备的环节,这是一堂课的主线灵魂,而教学的具体实施是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一堂课的驱动力,他们一静一动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时间的分配上,手段的选择上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核心却万变不离其宗。对一堂好的课而言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紧扣核心的合适的模式!

学生讨论交流的目的是不是让他们真正学会、弄懂知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以弄懂的知识,这些知识不需要老师在重复的教了。那他们应该为了什么在讨论,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是的,思想的交流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课堂问题设置的是时候一是要注意讨论的范围不可过大过广,这样会让学生摸不着边界;二是不可以样样都讨论而是应该选择有闪光点的或者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在思维交锋时不管是胜还是败都会印象深刻,再次遇到不易错;三是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是为答案服务而是应该考虑思维的交互性,只有思维上不断的得到锻炼,学生才真正的会学习。

一堂课下来每位学生究竟掌握的程度有多深,他的困惑和疑问是否得到彻底的解决?对我个人而言是个难题,即使我们精选精练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这也不能代表全部,在课上,课下,课后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联系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心中的一个困惑,也是我将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最后借用温校长在《我所理解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对自己的勉励:学一家,融百家,成自家。

第二篇:谈谈我对生本课堂理解

谈谈我对生本教学的几点想法

佛山市实验学校 王永泉

一、我对生本课堂的理解。

我认为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众作周知,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生本课堂强调的就是自主学,课堂上老师是助教,辅助学生来“上课”,起到点睛的作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时往往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以为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是一无所知,要从零教起。其实学生往往在生活中早有知识储备,通过自已查阅资料自学就可以掌握80%或更多的知识。生本课堂是以一个小组为学习单位,在小组内各有分工,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荣辱与共,因此合作学习是小组内各成员必需做到的。生本的课堂有小组内交流、全班内交流,这时有必需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前我们就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了,生本提倡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倡质疑,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已也掌握得更加牢固。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二、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生本课堂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因为我们学校每个班的标准是40人,所以我采用的是四人小组,小组成员按强、次强、次弱、弱搭配,同时还要兼顾性别、性格和小组成员这间的情感。一般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性格也是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选好人后,就是培养小组长,小组长是4个人的领导,他必需要具备领袖气质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权威。小组长的任务有以下几个:1.小组交流时的分工;2.小组纪律的维护;3.收发作业及学生错题的订正跟进。小组长要定期培训,教会他工作方法,小组建设的初期,一定要细而具体。

三、小组评价。

评价的成败决定着我们生本课堂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价机制即不能做得太烦琐让我们老师无法坚持,也不能太笼统让学生不感兴趣。我的评价方法是分课堂评价、单元测试评估、作业评价三块进行。课堂评价首先是一个纪律评分,小组成员在别人展示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倾听,生本实验的开展,会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但有些孩子就不太注意听了,其实听是人学习的最好品质,因此我评价的重点是听别人说话,不插话。比如讲解一些特别重要的地方,我会特意说,等下让一个小男孩来重复刚刚这个学生的意思,这个男孩讲时,我会说等下让个女孩来PK一下这个男孩,看谁讲得更清楚。一些小技巧来激发他们听的热情。其次小组交流时是否有序,声音不要太大,只要小组成员听得到即可,不能影响其他组的讨论,每个成员要求参与进来。课堂评价的第二个是评价他们的全班展示,我把每组同学按能力的大小分为1、2、3、4号,(当然分类的标准只有老师知道,不会给学生说)为了鼓励弱的孩子不是来打酱油的,如果有小组分工时是由4号来做主讲则可得8分,3号来主讲可得7分,2号主讲得6分,1号主讲得5分。因此为了得高分,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能力强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方法教给能力弱的孩子,让3、4号同学多做主讲,从而锻炼了弱一些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评价的第三个是评价学生补充、提醒、质疑的能力,我们生本课堂在全班交流时有一个环节是台上同学和台下同学的互动,即“谁有补充或提醒与质疑”。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好的评价,会没话找话说,重复别人的观点,还有些孩子总在揪人家的小辫子,这个字没写好啦,这里没对齐了等等,这时老师的评价导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把孩子导向看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同学,多赞美别人,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单元测试评就非常简单,每一次单元测试成绩,小组四人的平均成绩将是这个小组的单元评价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在小组交流和练习课时能力强的孩子教能力弱的孩子的动力。作业评价也是比较简单,每一次作业会有A+,A,A-,B,C五个等次,每个等次分别对应5、4、3、2、1分。所有的评分一个月统计一次,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颁发奖状和小奖品。我的奖状是这样写的:“ 骆 天辰 同学,由于你的出色表现,你们小组被评为四月份优秀小组,你被评为优秀组员。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佛山市实验学校 二0一四年四月”“ 陶 睿 同学,由于你的优秀领导,你们小组被评为四月份优秀小组,你被评为领袖组长。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佛山市实验学校 二0一四年四月”我的物质奖励是一些健康小食物,课后让组长分发给大家分享。

四、小研究的操作。

小研究是的制作就是生本课堂的备课,小研究一定要是精心准备,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我们的小研究完成自学。几个误区:(1)不要把小研究出成了练习纸。(2)不要把小研究出成了复习提纲。小研究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棒,目的要非常鲜明,如果不够时间也可以以在课本上设计小研究。如,我在教学梯形一课时,我就是利用课本。在课本上设计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第二个是: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重点是高的画法。第三个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的关系。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开展自学,再在全班分享。效果也非常好。小研究一定要强调学生先自学课本,再来完成小研究,它并非是作业,我们也不需要去批改,如果有时间,可收上来看一看学生的问题,如果没时间,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可抽些学生的看看,掌握他们的情况。可在上面做一些标示,如星号、问号等。

五、生本课堂老师的作用。

首先老师是个助教,帮助学生讲解题目,如帮助板书、维持下面学生的纪律等等。其次,老师是个裁判协调台上台下学生的关系,当学生知识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时,老师要适时介入,给学生一个确定的答案。第三,老师还是一个总结和提升者。学生的认识水平比起老师必竞是有限的,老师在适当的时机要把学生的知识进行提升。比如:我在教两位数乘法时,学生全班交流完乘法计算方法后,我及时让学生思考横式和坚式的联系,从而把两位数乘法的算理讲清楚。

第三篇:我对生物能源前景的看法

我对生物能源前景的看法

摘 要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毁灭性,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营养学、现代化工、食品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源中的活性成分有了新的认识,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了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关键词:清洁能源;安全能源;可再生;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随着汽车的逐渐家庭化,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油价的不断攀升,使人类猛然惊醒,不得不开始反思和纠正自身不科学地利用能源的行为。在深刻反思贪婪性消耗能源行为而觉醒的基础上,及时把发展新能源、节约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起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就我国而言,确保为13亿人口提供安全的、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新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巨大的我国,开拓清洁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千方百计减少“碳排放”、乃至“零排放”,振兴“低碳经济”,已成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的终极目标是,要逐步实现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于负增长,完成由“高碳”向“低碳”的过渡。然而,由各种客观条件决定,我国只能逐步地探求“碳解锁”之道,不断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降低碳强度。与此相适应,选择适用本国的、包括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等多种技术方式;特别是采取化石能源替代、利用“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等技术途径,以达到控制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排放速度,最终实现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显著下降的目标。与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行,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必须革新和改变。经济学意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要双管齐下,扭转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摒弃挥霍无度的高消费行为,提倡科学理智、健康文明的消费风尚,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告别奢华的“高碳生活”,迎接质朴的“低碳生存”。广义而言,低碳生存是一种理智、健康、持续的生存方式。它体现出先进文明的能源消费价值观,并依据“低碳程度”采取低碳消费方式,主要包括:“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节约消费”,即消费主体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经济;“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生存环境的损害最小;“可持续消费”,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产品消费”,即更多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产品。

总之,全社会都要履行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转化的共同职责。

二、生物能源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减少、直至摆脱已历经几百年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开拓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所谓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在生物体(尤为植物)内,经一系列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源。迄今,国内外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利用不同生物质材料、加工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生物质能源,其战略性产品是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沼气等。其实,世界上90%的能源消耗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源,比如地球演变的历史上所积累的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因为它们是堆积在一起的有机物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但总有一天矿物能源会消耗殆尽。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所以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利用植物光合产物转化成便于利用的能源,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人类利用生物能源,实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能量释放出来。它的好处在于:

一、中性的碳循环,即无温室效应;

二、生物再生的能源有助于克服化石能源供应的萎缩。并且,发展生物能源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效应的双赢。如今,生物燃料日益受到广泛的、高度的重视,几乎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新能源。这是由生物燃料多种优越性所决定的。

目前,世界上生物燃料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液体生物燃料,包括利用淀粉类、糖类和纤维类生物材料生产的玉米燃料乙醇、木薯燃料乙醇和纤维素燃料乙醇,以及利用动物和植物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等。第二类是气体生物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汽化、生物质制氢等。像利用粪便和工业废水转化生成的沼气。第三类是固体生物燃料,主要包括成型燃料、“热电联产”与直接燃烧等。像把生物质固化为成型燃料,利用生物质材料燃烧转化生成电能,或利用生物质汽化生成燃气燃烧发电等。

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当前的利用水平,煤炭可开采1O0年,石油将在1O0年后被耗尽,天然气则可最多开采50-60年。而生物能源却是可循环利用的,此外它不含硫,且碳循环是动态的。因而各国日益关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美国的“能源农场计划”,预计到2016和2017生产酒精的玉米使用量将超过玉米总产量的30%。生物柴油中大豆油使用量将占到大豆油产量的2/3,从纤维中提炼油料也将逐步进入能源更新计划。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南部地区一些原本种植谷物和油料作物的土地将被改种甘蔗,中西部地区原本生产大豆的土地也将被改种甘蔗。这样生物燃料总生产量将从目前的大约5200万加仑增长到2016年的9200万加仑。此外还有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等。所以开发和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多种优越性:

(一)环保性

利用包括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沼气等在内的生物燃料,都可明显减少碳排放,减轻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酸雨”、“温室效应”等都已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生物能源,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SO2(二氧化硫)产生。生物能源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C02(二氧化碳)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02,两者相互抵消,所以几乎不会产生污染。应用生物能源时C02的排放可以认为是零,这是气、油、煤等常规能源所无法比拟的。用生物质代替煤,1GJ(10的9次方焦耳)可以减少排放出0.025吨碳。由此看来,更加有利于减少污染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二)可再生性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生物质作为能源及物质资源,用于取暖、造纸等。通过燃烧、微生物分解的方式,将被植物吸收固定的碳转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再次回到植物体内。按照物质循环理论,物质是不灭的,只要大气和生物质之间存在光合作用,即存在着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即自然界中的碳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人们永远可以加以利用。由此可见,生物质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再生。由于分布面积广,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并能通过规模化种植,保证产量,所以是一种可再生的种植能源,而非一次性能源。

(三)安全性

众所周知,作为新能源的核能,它存在着巨大的毁灭性,对技术要求相当高,自然灾害对其影响也比较大。如最近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本国及世界各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核泄漏是核能利用致命漏洞。而生物能则不然,他不存在这样巨大的安全隐患,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能源。

(四)可替代性

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将生物能源通过热转化、化学转化、高能转化和生物转化等方法,转化成替代化石燃料的汽油、煤油和柴油及含氧燃料添加物甲醇和二甲醚、燃料乙醇等。在热转化方面,生物能源大体上可在以下三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一是直接燃烧提供热能;二是气化提供燃料气,可以发电或用于城市煤气;三是液化制取液体产品,这种产品便于储存和输送,可替代部分场合下使用的燃料油,还可进一步生产其它化学品。

(五)资源丰富性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丰富,仅各类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等)的资源量每年即有3.08亿吨标煤,薪柴资源量为1.3亿吨标煤。加上粪便、城市垃圾等,资源总量估计可达6.5亿吨标煤以上,约相当于199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据估计,我国每年产生的生物质总量有50多亿吨(干重),相当于20多亿吨油当量,约为我国目前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3倍。

三、发展生物能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维护能源安全

生物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位居世界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能源资源总量比较大,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首先,煤炭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煤炭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和运输能力不足。对于一个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来讲,的确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19.7亿吨标准煤,随着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以上,到2050年可能要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了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国进口的石油,从1994年的30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1.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46%,并且由于国内需求将持续增长,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存度可能达60%;再次,我国天然气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快速增长,但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生物能源是最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进行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而生物能源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上千种的化工产品,具有化石能源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逐步摆脱因过度消耗煤炭、石油进口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减少为此付出的外交代价。这将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改善能源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减轻环境压力

环境不仅孕育着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还以其复杂的生态功能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问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大量不合理使用土地的做法,正在使本来就稀缺的沃土土质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的威胁;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酸雨面积随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缺水和水质恶化,工业、市政、农业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造成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我国的环保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在能源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要求。发展生物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生态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第一,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解决。生物质是一种有机原料,在转化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生长过程中吸收的量,燃烧过程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较少,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说,对碳贡献基本为零。从而极大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第二,减少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环境排放量,有利于水环境污染及城市垃圾成灾等问题的解决。通过生物质的开发利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产废弃物、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被大量回收、加工、利用并且可以干净地燃烧,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便于将植物储存的光能与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相结合,从而减少有机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堆积与直接排放,减少工业有机废水、废渣直接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污染。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农业、林业废弃生物质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生物能源,主要集中在农村,无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生产液体燃料,都是废物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直接受益,这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生物能源的种植和开发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在低端领域发展,提供食物和一般工业的初级原材料。这就导致农民增收困难,没有需求拉动,农产品的市场范围受限,农产品价格偏低,挫伤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通过生物能源的种植与开发,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来讲,每亩地平均可以产生约1吨秸秆,如果每吨秸秆按售价200元计算,相当于每亩地净增加收入200元。如果每户农民有10亩地,就可以增加收入2000元。按平均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人均增加500元。此外,还可以将荒山、荒坡承包给农民种植能源林,通过出售能源植物增加收入。

其次,生物能源的发展也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大宗粮食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和转化。生产1t(吨)燃料乙醇,用红薯作原料大致需要7t,用木薯,甜高粱和秸秆作原料分别需要5t,4t和lOt。四川盛产红薯,仅四川省每年红薯产量就达170万t,目前的状况是:30%的红薯用作种子,30%用来喂猪,30%烂掉,进入流通领域的红薯只有10%。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现在售价是0.2元/kg(公斤),农民因此增收非常微薄。如果发展生物燃料产业,可卖到0.4元/kg,无疑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再如,吉林燃料乙醇生产带动周边地区平均玉米增收35元/t。按目前每户3人,每户耕地产7t玉米计算,平均每人年增收82元。所以说发展生物能源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

四、我国的生物能源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能源的开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农村推广沼气,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世纪初国家又决定发展燃料乙醇,先后在东北、华中和华东建立了大规模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如广西)的汽车在使用乙醇汽油。近年来我国还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组织生物能源的研究与攻关,在产能微生物研究、生物转化研究、过程与设备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我国是粮食大国,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人口的众多,同时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生物能源十分符合我国国情。对此农业部成立了生物质工程中心,目的是加强农业生物质技术研究,在生物能源的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并使我国在未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的众多科研院所也纷纷加入研发行列,试图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巴西、美国等利用玉米淀粉转化成酒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可以用有限的耕地去发展新的能源产业。所以利用荒地种植野生、半野生的能源植物已是大家认同的发展方向。另外,与某些国家采用把玉米、甘蔗转化成乙醇,或是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生物柴油不同,我们国家把目光放在了更为高效的纤维素上。目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和沼气。我国生产这些生物能源的主要能源有:(1)淀粉质原料:主要有木薯、甘薯、玉米、马铃薯、小麦、大米和高梁等;(2)糖质原料:主要有甘蔗、糖蜜和甜菜;(3)纤维素原料:纤维素原料是地球上最有潜力的燃料乙醇生产原料,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柴草、造纸厂和造糖厂含有纤维素的下脚料、生活垃圾等;(4)其他原料:如造纸厂的亚硫酸盐纸浆废液、淀粉厂的甘薯淀粉渣和马铃薯淀粉渣、奶酪工业的副产品等。而生物制氢的原料较为丰富,迄今为止,已有牛粪、精制糖废水、豆制品废水、乳制品废水、淀粉废水、酿酒废水、麦麸、酒糟、玉米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厨余垃圾可以生成氢气,其中以葡萄糖、污水、纤维素为原料的研究较多,但均处于实验室水平。

结论

生物能源潜力无限

就我国而言,我国生物燃料的研制和加工起步较晚。然而,生物燃料乙醇深加工业在资源开发、技术提升、生产规模、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初战告捷。从“十五”开始,我国先后建成5个生物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2005年,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达到102万吨;2006年,增长到160万吨;2007年再增到18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对生物燃料乙醇试点定点厂实行“四定”政策:一是“定点生产”;二是“定向流通”;三是“定区使用”;四是“定额补贴”。到2006年,国家对4个定点厂的定额补贴统一为1373元/吨,同时免征5%的消费税。展望未来,我国开拓和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景十分广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面对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曙光。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污染极小的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将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展现其无穷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马凯·驳“中国能源威胁论”[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11): 4-5·

[2]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择要(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45, 154.[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资源调查·[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5·

[5]杜祥琬·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6·

[7]方升佐.关于加速发展我国生物质能源的思考[J].党校论坛·2005·

[8]刘奇、李荣杰、孙自铎·21世纪新经济形态一生物经济与生物质的开发利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史立山.促进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J].红旗文稿·2005·

[10]荣波.发展生物能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第四篇: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之思考[转载]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提供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评课、磨课和议课都必须在观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如,语文课堂上最好是全体学生自由大胆地读,少个别精彩的读。整体的提高,靠的是大多数都在读。重在引领朗读一般的学生,促进提升。优等生的朗读,重在示范,要控制展示的次数。课堂写的练习,最好,课堂的安静,会引导学生都在动笔,静静的思考,容易做到全员参与,再加上老师的巡视督导。课堂上的写,最能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例如学生读得深不深,关键是教师研读文本深不深,读得透不透。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有深度,会引领学生读的有深度。方法:用矛盾促进思维。为什么写了这个内容?不写行吗?为什么不写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3)教学策略: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观察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等等;观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观察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剧本──课程性质

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为了达成目标怎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采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怎样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的语文课,课堂上就是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五、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第五篇: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感受和思考

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感受和思考

——生本课堂有其常式的要求及特点,如前置性学习,课堂汇报交流等,其标志性的特点,即是课堂汇报交流。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弱化了,已经从传统课堂中的前台走到了幕后,但生本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完全淡出,我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对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要求的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在表面上看不到教师,但有处处有教师身影”,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通俗一点就是说,学生的汇报交流,决不能成为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教师应在学生的汇报散漫时、观点不清乃至错误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应在无意之中将学生的观点引导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否则表面热烈的背后极有可能成为空谈。

——生本课堂中,教师要甘做绿叶,要把舞台让给学生,我认为,一个太过于强势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生本教育的,这次广州之行中,深圳沙河小学胡梅主任的一次经历给了我很大震撼:在一次观摩课后,她听到了听课老师的一种评价:“这班的学生还可以,但老师不行”。作为一个曾取得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老师来说,这种评价确实不是滋味,但她说,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就是要这样。这就是“用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精彩”,须知这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教师付出多少啊!真正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生本教育的开展,成败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理念,如果让我选择实验教师,我会更加关注其教育观念,而不是其有多深的专业素养,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开展,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教师专业上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而一个观念上有问题的教师,无论其专业素养有多高深,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我在上面提到过,一个太过强势的教师是不能从事生本教育的,这样的老师太容易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获得一种表面的虚荣和快感,从而让学生的智慧、才华在教师的光环下湮灭。选择教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有没有一种崇高的教育使命,生本教育是需要教师有这种境界的,在现行的生本评价模式中,我们是不提倡平时考试的,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没有一种和传统评价模式一样较为显性的指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就有可能成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逃避教育责任的空间,也许三五年后,我已经不再这个学校了,至于那时的情况如何,我可不管了!但如果真的这样,学生的时间、生命谁来买单!

——我常常想,生本教育实验的开展,教师要有两个念: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念:没有先进理念的支撑,工作会偏离方向,南辕北辙,没有坚定的信念,工作就难以长久,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刚起步的实验校要强化的一种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有几个心:一是细心——关注细节;二是耐心——克服烦燥情绪;三是关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工作中处处体现生本。

——以有看肖川教授关于理想课堂的表述:“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为这种课堂境界叫好、追寻,但一直未有所获,而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对生本课堂实地的感受,我认为,生本的课堂,就是肖教授所倡导的理想课堂,是一种真正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课堂,是一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生态课堂、绿色课堂。

——仔细梳理关于教育的认识,我突然发现,关于生本,我们可以从先贤名家、中外巨儒中找到生本与传统的历史渊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叶圣陶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灌输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希腊民谚

——生本既是过程,更是目的:说是过程,是因为在生本教育实验开展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在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并相信学生的潜能,凸显生本;说是目的,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制、湮灭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不到尊重和彰显,我们在教育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分数成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生本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学生潜能的唤醒、是个性的解放、是生命价值的彰显,一句话:是人的解放

下载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生物课堂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与思考(范文)

    我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这半学期来,我听到最多的是生本教育这个名词,也确实是听了很多堂生本教育课,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对生本教育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几点......

    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与思考[精选]

    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与思考今年五月初,我有缘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学习。短短的四天里,我们分别听取了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陈武校长、广东省增城市......

    课堂改革的困惑和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

    关于推进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五篇范文)

    走进新课堂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是否能够真正高效的关键。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以最积极、最乐观、最自信的心态全身心地......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精选5篇)

    教师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除了自身通过......

    我的课堂观察的点滴体会

    我的课堂观察的点滴体会 在本次课例大教研活动中我观察的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观察量表》,我发现由于我们对评价不太重视,导致了课堂评价片面和评价方式的不恰当。这样会大大......

    课堂观察的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课堂观察的读后感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堂观察的读后......

    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对于听课者来说,见仁见智。听课的人不同,所发现的深层意义也不同。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参与听课活动,每次听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