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1: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第一篇: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

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当前我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0‟21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6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6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64号),对开展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加快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分散、办学条件薄弱、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状,进一步巩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 1

校为手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校,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政府统筹,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入学,提高质量;鼓励创新,科学发展。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必须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

二、目标任务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扶贫工作。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等教育专项工程建设资金,按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总体部署,在贫困地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装备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大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项目县每县城区建设1-2所寄宿制初中,每个乡镇建设1所寄宿制小学,共计建设466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初中66所,寄宿制小学400所),建设校舍面积41万平方米;为46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6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392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3390台,增添5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当地初中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寄宿需求,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合理布局。

三、工作进度安排

2012年,建设寄宿制学校93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3所,寄宿制小学80所,建设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为210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0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162所中小学校增添

计算机1390台,增添2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3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4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4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为25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230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2000台,增添3000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4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7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7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

2015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42所,其中寄宿制初中22所,寄宿制小学120所,建设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做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市、县要成立以政府牵头,教育、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

(二)明确部门职责。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承担起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牵头责任,做好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工程建设、监督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指导,及时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所需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等综合措施,合理保障

教育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做好学校建设的技术指导,依法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建设单位执行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按照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并监督教育部门使用好编制,确保配备的教职人员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三)落实各级人民政府投入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按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把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列入重大教育项目,统筹安排上级和本级的相关专项资金,确保落实教育布局调整的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经费。要切实保证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将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四)切实保障教育用地。教育用地是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面临的首要难题。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教育布局调整用地,积极探索多渠道保障用地。

(五)探索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和校医问题。学校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校增多,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卫生保健工作日趋重要,急需配备校医和后勤保障人员。自治区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订和完善中小学校生活管理人员、校医配置标准,并按标准逐步配齐。

第二篇: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广西加快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1‟2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77号),对我区发展学前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加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办园条件薄弱、办园质量和办园效益不高的现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扩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为贫困地区农村适龄幼儿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1.促进公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紧迫任务,从满足群众基本教育需求出发,加快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把更多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向农村,使农村适龄儿童 能够接受公平、基本、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

2.强调普惠,坚持“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在农村学前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方便就近入园、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3.能力为重,坚持“建机制、强体系”的原则。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健全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建立学前教育督导等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增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二、目标任务及进度安排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扶贫工作。

(一)目标任务。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合理布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到“十二五”末期,项目县力争实现每个乡镇建成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一批村级幼儿园,基本形成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村办幼儿园为基础,以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园舍建设资金奖补安排。

整合国家和自治区学前教育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园舍建设进行奖补,推动各地新建乡、村两级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

2012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改建农村闲 2 置校舍9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180所。

2013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改建农村闲置校舍11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210所。

2014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

2015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

各市、县教育部门要会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变动和幼儿数量的变动情况,以镇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基本点,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按照“一镇一园”、“村村覆盖”的要求整体规划,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每个乡镇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行政村设幼儿园,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可在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幼儿班)或与其他村联办,努力使学前教育服务网覆盖到每村,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

(二)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园址要设置在安全卫生、无危险的区域内,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场地,有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安全、固定的活动室及符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器械、玩教具、幼儿读物和自制玩具的制作材料。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校舍和部分富余的小学教师等教育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对符合布点规划、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的规范幼儿园,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形式,予 3 以扶持。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优势,依托小学、乡村文化站或家庭为基地,采取亲子活动、流动课堂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视广播和简报等形式,开展科学育儿宣传教育工作,为0-6岁幼儿家长提供儿童养育与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地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学前教育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

建立农村学前教育扶贫帮困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幼儿、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支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幼儿入园给予照顾,对切实有困难的家庭减免有关费用。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农村幼儿园教职员工管理。建立健全园长、幼儿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炊事员、保安和司机等教职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园长上岗培训制和教师聘用制。公办幼儿园录用在编教师,应公开组织考试,择优录用。要把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并适当向农村幼儿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农村幼儿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幼儿 4 园园长和骨干教师。

建立城乡之间幼儿教师交流制度。把幼儿园教师纳入城乡教师对口交流计划,选派城市幼儿教师交流到农村幼儿园挂职或任教,选派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学习培训。

(五)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规范审批管理。县级教育部门负责辖区内幼儿园(含幼儿班、学前班)的审批工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幼儿园办学情况进行审核、登记、检查和清理。各级教育部门要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生的幼儿园及时予以整治。对符合布局规划,但尚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限期整改;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加强安全管理。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场地、宿舍、设备设施、卫生保健、饮食、门卫值班和校车等方面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要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等资源,如当地民间游戏、歌谣和手工艺品,自制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玩具,丰富教育活动内容,萌发幼儿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最初意识,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意识。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地方人民政府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市、县、乡人民政府必须履行职能,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发展农村学前 5 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制定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人员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做好项目审批、项目审核和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好财政预算内应承担的发展学前教育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建设用地供应和保障工作,指导做好项目用地选址工作,协调办理有关土地审批手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加强对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先行指导,依据自身职能做好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卫生、民政、工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加大力度,强化督导检查。

建立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督导检查工作制度。一方面是加强自治区层面督导力度,通过督查及时发现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自治区层面进行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各市、县建立定期检查督导制度,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幼儿园管理情况等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抓好整改。

(三)组建团队,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自治区建设一支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幼教专干、幼儿园管理人员、土木工程建设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参加学前教育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技术支撑。各市、县要引入专家论证指导机制,在项目立项前,对幼儿园布局规划、改扩建方案进行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参与跟进,针对幼儿园规模设置、幼儿园建筑设计、规划中的场地布置,功能室的妥善改建、扩建和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在项目结束时参与评估,以保证项目能达到预期要求。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教育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系统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引导公众增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幼儿园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各地教育部门会同宣传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市、县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学前教育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班主任工作交流稿

鸡足山镇九义学校

赵春荣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在整个班级的管理、教学和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与充分发展。同时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是新课程的实践要求。那么,班主任的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准确定位呢?

一、班级组织建设的调控者

作为素质教育形式下的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建设中应当是一个宏观调控者的角色,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当协调多于专制,其权威更多在于通过良好的班风来影响每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要求每个学生应当如何。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发展是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良好班集体可以使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良好的班风对班级成员的影响比较自然,也非常深刻,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班主任在此中的权威在于发挥其认识及对学生个性了解的优势,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团结、务实、有效、民主的班级组织结构,并有效地控制非正式组织对班集体建设及班风养成的影响。这种调控者的角色也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民主管理意识,放弃传统的至高无上,以一种非传统权威来影响学生。

二、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班主任来说,主要是同学生打交道。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班主任既不能将自己凌驾于班级学生之上,也不能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树立起一种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诤友的形象和效果。教育家孔子说:“予师之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良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人品;既要用渊博、幽默、风趣、理性去征服学生,更要用正直、善良、宽厚去震撼学生。

在课后和学生的交往中,则要更像一位诤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好坏是能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格外敏感,甚至几乎是依据老师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反应。班主任的关心与友善能唤起学生的感激心情,相反,班主任对学生的挖苦讥讽,只能触发他们的逆反与对立情绪。所以,与学生交往时,一方面,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以真心和坦诚来对待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和他们平等地交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做后进生最可信赖的朋友,要着力帮助他们改变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一方面,班主任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能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再启发引导他们总结成功的原因,激励他们取得更多的成功。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对他们的进步,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只要有点

滴进步,就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全体学生,引导班级每位同学,来关心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三、研究者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一方面,要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以及科研力量薄弱的状况,使教育事业得到应有的发展,只靠少数专家、教授、专职研究员是不行的。同时,许多优秀班主任应该置身于教育科研者的角色,必须学习教育理论,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开拓创新,变“经验型”为“科研型”,努力探索科学、民主、个性的素质教育道路,从而为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班级教育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否则,自己很可能成为一个辛苦劳碌的“教书匠”,于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四、思想品德教育者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理应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其举手投足都要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所谓德育工作者,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履行德育职责,承担培养人的品德,提高民族思想水平使命的专业人员。勿庸置疑,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他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德育工作者。

把班主任定位于德育工作者,这是由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班主任职业劳动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任何社会都要继承一定的思想道德,只有将社会思想道德传递给社会每一个成员,并转化为他的品德,使之自觉遵守,才能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班主任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必然也是社会思想的传递者。其次,学校在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德育居于首位,并寓于其他四育之中。这就要求班主任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社会思想道德吸收过来,加以选择、加工和消化,然后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成个体思想品德。同时,班主任也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启迪、诱导受教育者,才能培养和塑造出他们美好的心灵。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经常、最具体、最有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应通过大量的说服教育,借助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把“德”的因素渗透到学习活动、生活实践的各方面,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班主任不仅要用语言来教育学生,更要以规范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是学生评判教师的重要标准。

五、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者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学习者。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社会”逐渐形成。这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因此,学习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终身学习成为新世纪人们的普遍行为。所以,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其次,这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求教师都必须具备全面的先进的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多样性也要求教育者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班主任,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方位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形成“渊”与“博”相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

六、心理医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少同学长期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当中,耐挫力相当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压力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多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考郁症、精神分裂性变态等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一般都是深藏在心底,来无形去无踪。这就要求班主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特别要能及时发现班级中或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典型,从而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可采用谈心、笔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和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理医生。

作为心理医生,班主任不仅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情绪,还应运用心理知识,增强受教育者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要善于处理受教育者已经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组织建设的调控者、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者、思想品德教育者、心理医生、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者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它们不仅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之中。

第四篇:关于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报告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市教学点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进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从2002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布局调整力度逐年加大,全市农村教学点、小学、初中持续大幅减少。到2008年底,我市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3224所调整到目前的886所。其中初中142所,小学740所,特殊教育中心校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317所(其中农村小学210所,农村初中107所)。农村小学197个,教学点13个。

尽管影响布局调整的因素很多,我市各县、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几个主要动因是共同的。

首先是农村学生减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再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因素相叠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在广大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生儿养老的生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避免子女缠身、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日渐普遍。与此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流动,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在一些地方,村里人锐减,往往只有老年人在家守着,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学龄儿童迅速减少,学校和教学点规模迅速缩小,有的只好开展复式小学。

其次是期盼优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自身观念的变化,农民群众在子女“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满足这种诉求。2000年,我市虽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基础还比较薄弱,急需加以巩固和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过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是现实的选择。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提醒“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我市针对农村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成本高的现实,把解决农村学校布点过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结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项目,有计划地削减、整合、撤并了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对于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愿望、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产生了积极效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状况。生活殷实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也愿意并有一定能力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农村家长希望子女上“县城学校”、“镇上的学校”愿望强烈。

第三是我市积极推动。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需求与城乡间教育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各级政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推进,成为布局调整的直接推动力。于是,很多地方根据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投入,并将其逐步纳入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体现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的地方在理解政策上出现一定偏差,布局调整工作确实存在过快过急、推动力度过大的情况。有的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缺乏系统调研和科学论证,未将农村义

务教育学校布局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人口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考虑不够。有的地方把学校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学校”,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超越实际,急功近利,把追求扩大学校规模作为教育政绩或形象工程,制订出不切实际的学校撤并“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应予以深刻反思。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若干成效和突出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在我市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伴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进行的,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制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并入学校班额过大、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增加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加以纠正和解决。

(一)若干成效

1.改善了办学条件

据教育部门统计,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场馆面积、自然实验教学

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生均图书均有提高。

2.提升了教师水平

结合布局调整,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并对教师进行了重新配置。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初中、小学生师生比2001年下降;农村专任教师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

3.提高了教育质量

伴随着布局调整,中小学的校均规模发生了变化。据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增加。规模化办学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课程,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明确了办学思路,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有效提高了办学水平。一定规模的学校有条件和能力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组建学生社团,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问题

1.上学路途变远,交通未能跟上

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据估算,如把寄宿与非寄宿学校一并测算,全市农村初中、小学服务半径显著拉长。上学路程变远使得走读学生起早摸黑上学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学

校或教学点撤并不当,致使低年级小学生也要长途跋涉去上学,令人辛酸。

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虽然少数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解决了部分学生上学的问题,但受车辆数量、经费、线路、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只能自行解决上学交通工具等问题。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情况日趋复杂,学生在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在国家《校车管理条例》出台前,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很少;学校租用、家长租用车辆较多。农村学生上学乘坐农用车、三轮车、拼装车等无客运营运资质的车辆和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2.农村学校萎缩,城镇学校班额过大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很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据了解,很少有县、市、区提出适当保留教学点的措施。

一些县、市、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小学大班额比例比2001年明显增加。随着农村小学的撤并,城市、县镇的压力越来越大。

3.挫伤了少部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由于农村教育事实上还必须依靠乡村两级来办,寄宿制学校撤销了一批村级学校,村干部思想认识转不过弯,一部分村民抱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的办学积极性。

4.寄宿条件较差,管理人员缺乏

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寄宿生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学远的问题。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生人数比2001年大量增加。农村寄宿生的大量增加,对寄宿制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地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上倾斜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寄宿制学校办公经费严重短缺,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生活设施配置不足,缺乏生活管理人员,难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于经费短缺,多数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施很不配套,图书室、仪器室、音体器材室都没有。“普九”时留下的图书、仪器、音体器材也已陈旧老化,几乎不能为新课程所用,信息技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随着中央和省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实地调研中,厕所不足、缺乏澡堂、床铺紧张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更让人

担心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缺乏专职的保安人员。很多情况下是专任教师排班值勤。有的教师晚上值班,白天上课打不起精神。也有的地方聘用了临时工,但没有用工合同,也没有稳定的工资渠道。

5.家长负担加重,陪读现象增多

农村学校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调查显示,2008年,由于布局调整,住宿生一年额外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平均是133l元,走读生额外花费的费用平均是950元。从教学点、村小、中心校到初中,学生额外付出的教育费用都有所增加,以住宿生为例,每生额外支付的教育费用:教学点为769元,村小为1113元,中心小学为1356元;初中是2041元,九年一贯制学校为2112元。虽说日子渐好的农民群众通常愿意多花一些钱让孩子吃好、住好,但仍有部分群众感觉负担较重,对家庭经济影响很大,负担不起。此外,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到寄宿制学校所在地方租房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加大了开支,往往也有抱怨。这对农民来说依旧是不小的开支,相比较于在村小学读书,负担明显加重了。按最低标准每月生活费10元(不计粮和蔬菜),住宿费每月5元,全年以10个月计算,寄宿制学生比在家食宿的学生每年最低要多出150元。一般学生每年要多交纳350元,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与工作思考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利益相关者都应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依据各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提高质量。

1.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关键是应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小学1—3年级学生年龄小,应能在本村就近走读就读。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应能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才安排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综合考虑学生家长需求和负担、学龄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规划完善学校布局,不要让学生每天把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上学路上。

2.严格撤并学校程序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因生源减少等原因撤并学校,当地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应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学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举行听证会。多数群众不答应的事,就坚决不要做。听证环节通过后,应把撤并方案上报审批。经批准的方案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好事办好。在今天,无视多数群众意愿的决策、不顾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行动,都是非常危险和必须尽量避免的。

3.办好村小和教学点

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应予保留和办好。首先,应建立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于规模很小的学校或教学点要成倍地核定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其次,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并使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具,保障具备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开发和输送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再次,中心学校要统筹所管辖和辐射教学点的课程安排和教师配置,通过教师巡回教学等方式,保证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最后,教师的配置应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设立特殊岗位津贴。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首先,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其次,要提高现有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再次,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实行校长聘期制,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

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满足国家义务教育的整体要求,不能靠降低质量要求来贴近农村。但是,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感染力,课程应适当体现农村特点。尤其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生产、生活、自然、文化实际。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又要让学生有机会与城镇同龄人交流。另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倡导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6.解决其他突出问题

首先,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通过车辆接送学生上学的地区,要考虑发挥公共交通作用,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增设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发放学生车贴,方便学生乘坐。其次,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学生寄宿的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应尽快出台文件,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职责,制定资金筹措分担比例。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应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足额拨付,保证到位。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再次,做好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应本着统筹兼顾、教育优先原则,在满足了当地学前教育、成人培训、学生实践等教育需求前提下,明确权属,妥善处置。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仅关系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区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要关系。一是城乡统筹与倾斜农村的关系。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的关系。三是整体谋划与尊重特色的关系。四是循序渐进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五是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第五篇:广西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工作方案

广西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

特色产业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广西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以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手段,着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带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为导向,加工为龙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二)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三)坚持科技支撑,打造品牌。

(四)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监督。

(五)坚持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户意愿相结合。

(六)坚持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建成一批特色优质高效、辐射覆盖面广的种养示范基地,带动贫 1 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扶贫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增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扶持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路子,拓宽扶贫对象增收渠道;贫困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扶贫、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连片特困地区、3000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都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所有就地开发的扶贫对象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享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待遇的县,下同)、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有条件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扶贫对象的人均纯收入接近本村平均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石漠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少,易旱易涝。石漠化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坡改梯(土地整治)工作,增加农民有效土地耕作面积,增加地头水柜、滴灌等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发展耐旱的林地经济、山地经济作物、特色优质的油茶、核桃、中药材、茶叶、桑蚕、木薯、家禽家畜等种养业或小型加工业(如手工编织等)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劳务输出。

(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重点,围绕自治区确定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每片示范基地辐射覆盖贫困户1000户以上,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示范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培育出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具有较 2 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期末,辐射带动的贫困村农户数增加1倍以上,农户增收1倍以上。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通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建立1000个以上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三)3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全区确定3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次规划,分两批实施,每批实施1500个村,5年一次性验收。在这些贫困村中,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每个村的产业开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少于35万元,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

(四)积极探索扶持贫困村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要探寻扶贫产业与旅游业内在联系和结合点,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在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探索扶持的渠道,从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旅游线路等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进行扶持。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探索对贫困村干部群众开设旅游培训专题班,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拓展与更新其知识,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探索对其他第三产业的扶持途径,努力拓宽扶贫对象的增收渠道。

五、目标任务及安排

(一)目标任务。

我区已把甘蔗良种良法及推广示范、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及低产改造、高产优质桑蚕种植、高产木薯种植(间套种)、百香果种植、八角林低产改造、名优特中药材规范种植、双季葡萄种植、耐寒罗非鱼养殖、规范化养兔、家禽家畜(以养鸡、山羊、猪为主)养殖、3 竹子种植及低改、有机(生态)茶叶种植等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列入第一批“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积极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条件成熟的将继续列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探索扶持贫困村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路子,拓宽扶贫对象增收渠道。主要任务有:

1.建成10片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基地。

2.扶持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扶贫龙头企业。

3.建立1000个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4.建立3000个贫困村产业化“一村一品”产业群(带)。

5.扶持3个以上第三产业扶贫示范点。

(二)安排。

2011-2014年每年启动建设一批产业化扶贫示范村;2011-2013年建设第一批整村推进1500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群(带);2013-2015年建设第二批整村推进1500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群(带);2011-2015年每年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5年内建立1000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村,3000个“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村,扶持3个以上第三产业扶贫示范点,扶持100个以上扶贫龙头企业。

(三)资金投入。

1.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平均每年投入资金0.6亿元,小计3亿元。

2.扶持113家扶贫龙头企业:每年投入政策性扶贫贴息资金4000万元,小计2亿元。

3.30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平均每村投入资金35万元,小计10.5亿元。

4.非贫困村扶贫对象产业发展:平均每年投入资金2500万元,4 小计1.25亿元。

以上合计共需16.75亿元,扣除2011年投入的2.1亿元财政扶贫资金,2012-2015年共计14.65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关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把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要具体抓,把责任落实到各级和各单位,确保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有效推进。

(二)强化协调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资金和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共同推进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扶贫、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气象、科研部门要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扶持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支持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和基地标准化建设。

(三)引导金融资金扶贫。积极探索利用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开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结构。

(四)培育企业带动。自治区将围绕“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通过适度增加扶贫项目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规模,培育行业扶贫龙头企业,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能力。通过推广“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采取最低保护价等 5 方式,调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保护贫困农户的经济利益,让贫困农户从产业化扶贫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建立农经组织。有关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帮助示范项目村组建各类与扶贫龙头企业对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提升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规模种养,稳定增加收入。

(六)拓宽发展门路。整合旅游、农业、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部门资源,加强贫困地区资源宣传、产业规模经营、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方面工作,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七)加强科技培训。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的,加强对基地示范项目的科学技术培训,以特色优质品种打造优质高效产业。同时通过利用扶贫培训基地、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培训农民,培养一批懂种养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八)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督查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工作考核制度。不定期开展项目实施与管理情况监督检查,通报项目实施进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下载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