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

时间:2019-05-12 11: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

第一篇: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

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在互联网思维下,家电企业的服务要转向从产业链的上游开始,包括从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到消费者使用以及内容,都成为服务的落脚点。

日前从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获悉,我国家电服务业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

当前中国家电服务业面临行业转型,与狭义上“服务即维修”的概念不同,家电服务业更加注重“打造全流程用户最佳体验”的服务理念,即从产品企划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至用户家中,都会始终与消费者进行全过程的互动。

从多家家电企业发现,家电服务智能化、可溯化是大势所趋。以家电龙头企业海尔集团为例,眼下,该集团推出“智能在线云服务平台”,可以对智能家电用户进行在线智能交互——除能够完成自动诊断、自助服务等主动服务外,还可远程对用户使用家电的数据进行分析,据此为用户提出家电使用建议。

例如用户在家使用冰箱有一些习惯做法,比如频繁开关门、长时间不关冰箱等,会缩短冰箱使用寿命,增加耗电量。这个时候,智能平台就会给用户做出提醒。一旦分析出问题后系统会主动联系用户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从“事后服务满意”到“全流程用户交互”,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

再把以往的修修补补作为家电服务主要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和改造传统服务,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中国家电发展史

简史

家用电器问世已有近百年历史,美国被认为是家用电器的发祥地。1879年,美国T.A.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美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家用电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美国E.理查森发明的电熨斗投放市场,受到普遍欢迎。电熨斗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当时仅在夜间供电的传统并促使其他家用电器相继问世。因此,人们认为美国的家用电器工业发轫于电熨斗。1907年,具有现代产品雏型的吸尘器问世。1910年,电动洗衣机和压缩机式家用电冰箱相继问世。1914年电灶出现。1930年,房间空气调节器问世。1937年,全自动洗衣机研制成功。从此,电气类产品的产量迅速增长,品种不断增加和更新。

19世纪末,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为电子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95年,意大利G.马尔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促成了无线电话和无线电广播的出现。1904年,英国J.A.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电子管。1906年,美国L.D.福雷斯特发明具有放大能力的三极电子管。之后,四极管、五极管、更多极的电子管和复合管相继问世。电子管作为第一代的电子器件,在晶体管发明以前的近半个世纪里,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1919年,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为收音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年,第一个定时播发语言和音乐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在英国建成,次年,在美国的匹兹堡又建成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23年和1924年,美国V.K.兹沃雷金相继发明了摄像管和显像管;1931年,他组装成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电视系统。约在30年代末,英、美先后开始了试验性的电视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广播便在各国逐渐普及。1954年,美国采用NTSC制正式开始彩色电视广播。1963年和1966年,联邦德国、法国分别确定了兼容的PAL和SECAM彩色电视制式。1898年丹麦人发明了磁性(钢丝)录音机,1935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了磁带录音机,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从此盒式磁带录音机很快普及。

50年代电子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家用电器的迅速发展。晶体管的发明应用,尤其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使家用电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问世,推动着家用电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批高技术型的家用电器相继出现。

分类

家用电器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家用电器分类法。目前,主要有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和按产品电气工作原理分类的两种方法。后者将家用电器分为制冷、电热、电动、电子电器4类,这种分类并不很完善。按产品功能与用途分类较为常见,但具体分法各国有异,大致分为8类。

①制冷电器:又称冷冻电器。用于物品(主要是食物)的冷冻、冷藏,包括家用冰箱、冷饮机等。

②空气调节电器:简称空调电器。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流动、温度、湿度以及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包括房间空气调节器、电扇、换气扇、冷热风器、空气去湿器等。

③清洁电器:用于织物清洗、保养和室内环境与设备的保养,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地板打蜡机等。

④厨房电器:用于食物配制、烹调及厨房卫生,包括电灶、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碟机、电热水器、食物加工机等。

⑤电暖器具:用于生活取暖,包括电热毯(垫)、电热被、电热服、空间加热器。

⑥整容保健电器:用于理发、颜面清洁和家庭医疗护理,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整发器、超声波洗面器、电动按摩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等。

⑦声像电器:用于家庭文娱生活,包括电视机(见电视接收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组合音响等。

⑧其他电器:如烟火报警器、电铃等。

有的国家将照明器具列为家用电器的一类,将声像电器列入文娱器具,而文娱器具还包括电动电子玩具;有的国家将家用煤气器具(包括燃油器具)和太阳能器具也列入家用电器内。美国采用混合分类法,将家用电器分为大件器具类、小件器具类、空气调节器具类、家用电子消费器具类、办公器具类、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器具类、售货及钱币器具类。

产品基本要求

主要有安全、实用、可靠、新颖、耗能少等。

安全

家用电器使用广泛,且使用者不一定具备电学知识,故其安全性能十分重要,要求电器在发生机械或电气故障时不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多数国家颁布了家用电器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有些国家还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了家用电器的安全规则。中国规定家用电器的国家标准等同或等效采用IEC的安全规则。

实用

实用性是家用电器的基本特征。产品应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做到使用者不需具有专门技能也能正确使用。

可靠

可靠性是反映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家用电器产品可靠性的一个主要指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实行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新颖

家用电器具有美化家庭的特点,因此应具有装饰性。产品造型和外观不仅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审美志趣,并且要体现出结构的科学性、选材的合理性及工艺的先进性。

耗能少

提高家用电器的效率指标,降低能耗是家用电器主要生产国家长期努力的方向。美国1975年12月制订的能源政策和保护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对 14种耗能多的家用电器规定了最低能耗效率标准。日本于1979年6月颁布了合理使用能源法,对耗能多的电冰箱、空调器的能耗效率确定了判断标准,并规定在特定产品上设置能耗效率标记,以便于消费者选择。

普及率

家用电器普及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水平。通常,国民总产值高、人均收入高、人均耗电量大的国家,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也高(见表)。

发展超势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

广泛采用电脑控制,提高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程度,表现出更富有时代性。装有声音合成和声音识别系统的家用电器,将可以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家庭机器人已经问世。

自动化

多种自动化的产品如洗、漂、烘全自动化的家用洗衣机,能自动烹调的微波炉等已相继问世。将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家庭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使未来的家庭实现在家工作、在家上学、在家购物、在家医疗。这种家庭生活的高度自动化,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标志。

塑料化

家用电器使用塑料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和经济性,适合大批量生产。家用电器塑料化将会更快发展。

节能和多种能源利用

家用电器节能技术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展。电冰箱在高效压缩机、低导热的隔热层、改进制冷剂、合理的制冷系统匹配方面不断发展,耗电量大幅度降低。利用多种能源的吸收式冰箱亦有新的发展,产量迅速增加。节电效果最有前景的途径是在家用电器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和太阳能,如高性能大容量的太阳能电池研制成功,太阳能家用电器将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第三篇: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举措: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就是制造业不断崛起和壮大的历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一、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全球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传统的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因素。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竞争手段,呈现“制造业服务化”趋势。

(一)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基本趋势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它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1.在企业层面上:从生产型企业到服务型企业

当前,单纯制造过程已不再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促进制造业加速服务化。在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中,主要业务已经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服务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当前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形态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涉及产品本身的服务,如需求分析、客户化定制、定制生产、制造过程交互、产品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产品回收等;另一类是产品涉及的拓展服务或捆绑服务,如汽车保险、数控机床程序设计。制造企业服务化具有层次性。一是初级层次,即为原来制造产品增加更多的服务含量,通过延伸价值链,使整体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服务部分比重逐步上升,甚至成为价值构成的主体。二是中级层次,即制造企业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不仅服务于本企业,也服务于本企业的客户,甚至拓展到企业和行业之外,从而使服务成为本企业整个业务的主体。三是高级层次,即制造企业完全放弃制造业务,脱胎成为纯粹的服务供应商。

制造企业服务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信息提供服务,包括长期定制型服务模式、信息需求外包模式。二是资源提供服务,包括使用模式、租赁模式、购置模式。三是能力提供服务,包括随机性合同订单模式、一对一上下游合作模式、一对多上下游合作模式。下文以IBM、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为例探讨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具体情况。

IBM。诞生于1911年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简称IBM)在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以生产穿孔卡片设备起家,在此后的近100年时间里,IBM的产品线逐步扩展到计算机、服务器、硬盘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等多个领域,并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然而,1992年IBM亏损49.7亿美元,成为美国当时亏损额度最大的公司,这促使IBM将产业重点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和服务,这一过程是通过出售、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手段实现的。2002年后IBM先后将硬盘生产部门出售给日立公司,将PC生产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将打印机生产部门出售给理光,复印机出售

给柯达。与此同时,IBM不断并购重组服务、咨询、软件等业务部门,先后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Rational软件、莲花公司、Informix、马士基数据等,不断加强其在战略咨询、中间件、数据库、网络管理等领域的实力。五大软件产品家族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非常完整,而且包含了数据库、BI工具、基础设施平台等多个部分;服务的范畴也大大超出了原来的IT服务,延伸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保险理赔等,包含了商业咨询、战略外包、集成技术服务和维护四个层次的服务。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出“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志着IBM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型。IBM服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5年的52%,而硬件制造下降到了27%(如图1所示)。最近的2008年财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硬件为重点的IT公司基本都遭遇重创,而IBM全年收入为10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硬件业务收入下降,软件和服务业务增幅分别超过11%和9%,公司利润增长超过18%,向服务的成功转型使IBM公司经受住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2.在产业层面上: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

企业微观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在产业层面上就表现为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相互独立,生产性服务是作为企业的内部化活动;第二阶段是制造业为主伴有服务业的后工业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共生互动,生产性服务逐渐市场化);第三阶段是服务业为主伴有制造业的服务经济时代,此时制造与服务渐次融合。目前,全球已经跨入了第三个阶段。在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所涉及的51个行业中,有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达到了281家(占56%)。在制造业中,服务业务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

航空和国防领域:航空制造业中服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飞机及发动机及其他航空产品的企业来说,售后维护、修理和物流等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也是提升企业业务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领域。航空和国防领域的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为客户提供所承诺服务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

汽车制造领域:汽车制造业一直在探索拓展基于汽车产品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汽车产业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采购、营销、物流、金融、租赁、销售、维修、养护、二手车交易、回收拆解等服务环节渗透。企业通过遍布全球各地的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这也成为汽车制造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消费品领域:消费品市场是制造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企业。家用电器的售后服务是各家厂商宣传的重要竞争优势。iPhone在全球热销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灵巧的外观设计和方便的操作,更在于其音视频服务、地图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

工业自动化领域:提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是工业自动化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安全性是企业的基本做法。而根据顾客的具体需求定制服务,对自动化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正成为企业获得部分优势的新思路。

高科技和通信设备制造领域:这一个领域,任何机器设备的停工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因此,提供设备持续有效运行的售后服务成为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通消费者和商用打印机的制造商,例如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与原始的打印机销售相比,其更多的收入和利润都来源于销售墨盒和其他售后服务,此类服务已经成为公司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科学和医药设备领域:这个领域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有各种苛刻的要求,而这些持续不断的苛求提高了生命科学和医药产品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准。与客户签订的执行服务水

平的协议,将风险和报酬都推向制造商,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部分公司为了与顾客关系更融洽,并能做出快速响应,在管理过程和系统中增加按需服务。

3.从就业来看,制造业中服务业务所占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在很多国家,制造业工作的特性也处在变化中,例如:员工数量减少、员工生产能力提高,从而提升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变化的最清晰的指标就是在制造业中工人岗位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工人进入与服务相关的岗位。2002年OECD国家中,平均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例如:科技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办事员或者其他服务岗位。全体工人中仅有约60%仍在从事原有“生产”性岗位。

(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

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国际间产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对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1.从市场需求来看,市场需求正在从产品导向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转变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对单项产品的需求,而是倾向于对一整套解决方案的需求,一整套解决方案往往涵盖的是“产品服务的综合体”,常常包括从规划、咨询、安装、维修到教育培训一整套的服务。制造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要求,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客户的全面解决方案的产品供应模式。

2.从价值链环节看,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为主向服务环节为主转变

从产业价值链来看,能够决定产品异质化程度的环节往往是获利最丰厚的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在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例如研发设计;另一端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例如售后服务。于是,制造企业纷纷“打服务战”,进入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以便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价值链多环节的利润。

3.从制造业竞争看,基于现代服务的竞争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标准化工业制成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容易,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快速扩张,制造企业越来越难从数量相对过剩且缺乏差异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身上获取竞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正成为制造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它是优势企业不可模仿、难以复制、不可完全转移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4.从交易方式来看,客户交易正在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服务方式转变

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发展变化,传统的基于一次性购买的短期接触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过程,甚至是终身服务的长期共生关系。在与顾客的长期接触过程中,生产者不仅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而且在顾客的参与下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怎样满足其需求,这将促使生产者提供与质量、设计、便利、文化、娱乐和环境等方面相关的服务,而提供广泛、完备的服务,满足客户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无疑是建立客户同盟、建立客户忠诚度的关键举措。

除了上述原因外,制造业服务业务非常具有伸缩性,在经济低迷时期,服务业务和零配件销售往往比主导产品、主流业务更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一旦在遇到全球性、地域性经济危机的时期,能够稳定企业总体收入水平。

二、制造业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得益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变革。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

渠道等各个环节上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需求与发展。

(一)研发设计信息化推动了制造业价值链重构

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最大化,而研发与设计正成为创造制造业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发设计对产品的外观、性能、质量、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强大设计和研发能力是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三星、苹果等公司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研发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部分研发设计也从传统的制造企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业态,如在集成电路、汽车、手机等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研发和设计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研究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创新了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推动了制造业价值的重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AD以来,包括CAD、CAPP、CAE、CAM等各种研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了多个行业和领域,企业的产品设计可从二维走向三维、从三维走向数字样机,从简单计算与经验设计走向综合分析与优化设计,并借助于协同设计、并行设计和规模化定制等先进的产品开发理念,大大提高产品的品质与性能,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并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越来越重要,影响和决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产装备智能化促进制造与服务的有机融合生产装备的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大,决定着整个工业化的水平,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最早的领域,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进了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自通信、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取得群体性突破以来,各种信息技术首先应用到了生产设备领域。在商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第二年(1952年),美国试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此后,晶体管和印制电路板、小规模集成电路、小型计算机、微处理芯片等都在商业化后不久应用到生产装备中。随着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生产装备的检测、监控、控制自动水平大大提升,面对市场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及个性化需要,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普及,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生产外包、质量控制等服务与制造环节越来越紧密。

(三)物流现代化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

物流在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体系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自动识别(条码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自动跟踪与定位(GPS、GIS)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成为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可对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实现对产品流动过程的有效控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正在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相结合,加快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也推动了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作业的高效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物流运作的专业化、物流量的规模化,从而提高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并降低成本。

(四)电子商务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模式,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为代表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在线采购、网络营销日趋成为企业营销主要模式。生产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通过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深化企业间的业务协同,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构建协同生产体系,增强企业间产供销协同运作能力。采购和营销的信息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提供便捷有效的客户服务。DELL的成功在于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响应的网上销售渠道。海尔集团通过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和管理逐渐转变成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新模式,缩短了采购、销售和

物流业务所需时间,提高了运转效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宝钢集团通过东方钢铁在线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全部出口商品的网上交易。

三、服务型制造发展带来的启示

十七大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当前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一条服务型制造之路,这既是制造业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对这一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树立融合的产业发展观是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由于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而引发的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在快速消失,传统上制造业意味着有形产品的生产,但今天的消费者最想要的是将有形物和无形服务捆绑在一起的产品,要找到一种既不含服务活动也没有置入任何服务关系的制成品已非常困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正妨碍我们理解当代经济演进的趋势。在产业发展的这一大趋势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需要人们树立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不仅仅是产业发展道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问题的判断、趋势的分析、规律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出台、规划的制订,需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准确把握产业转型的方向是寻求制造业信息化突破口的基本前提

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明确提出,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要从实际出发,找制造业信息化的切入点。当前,制造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之一,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产品愈来愈融生产和服务于一体,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全面的模式转变,并形成了服务型制造这一新的制造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信息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只有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才能寻求制造业信息化的突破口。

(三)基于市场竞争引发的产业转型是制造企业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动力

从本质上来讲,制造业的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竞争需要而采取的竞争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信息化正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研发设计、装备制造、采购流通、交易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面对竞争的新格局,企业只有把握趋势、调整战略、应对变革,才能适应潮流变化。因此,应用新技术,推进转型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制造业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推进产业信息化的过程,创造激发企业内生的信息化需求环境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完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能,这需要创造一个企业自觉、主动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环境。□

制造组织是产品导向型的,而服务组织则是活动导向型的。主要不同在于:产出的物理性质(产出的一致性)、资本的密集程度(工作的劳动含量)、与顾客的接触(联系)程度、企业辐射的范围(投入的一致性,质量保证)、绩效的评估方法(生产率的测量)等方面。相同点在于: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看待组织投入产出的转换过程,都是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管理过程,存在多种形式的变换(物理、化学、生物、位移等)。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

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帐务处理和费用预算、控制上有什么区别,比如体育类,培训类,娱乐项目等等

在帐务处理上:收入确认原则是主要的不同。制造业销售有形的产品,收入确认比较简单,只要货物交付、所有权和责任转移即可确认。而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阶段服务质量、服务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的服务收入确认的非简单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服务实施进 程来确认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观判断。在费用控制上:制造业的成为多有材料和机器折旧,它对采购和加工过程的效率控制是主要的;而服务业如培训、咨询等,其主要是以人 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的,而这种行业人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对人的相关费用的计算、计划和控制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工资、劳务费、差旅费、招待费等。

二,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地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包括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和销售功能等业务流程的全球外包市场,到2006年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一现象本身来看,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进而又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更多业务进行外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

第四篇: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发改委、服务业办

(2011年5月26日)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三个提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现将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所抓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质态转型。围绕近两年来我市迅速崛起的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两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服务业质态大提升。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一大批物流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港物流园区新招引物流、贸易和配套企业19家落户注册。800万吨煤炭选配加工物流、120万吨废钢资源再生利用物流、120万吨矿石选配物流等12个基地型项目即将落户。提速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园科技研发用房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1~4月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累计达到97家。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6亿元。科技城(软件园)累计引进106家企业成功注册落户,其中50家为软

件企业,14家为电子商务企业,22家为文化创意企业,20家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优化了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在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质态得到明显的转型升级。

二、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投入质量转型。今年以来,服务业投入最大的亮点是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在手在谈项目65个,已有39个项目已完成注册。软件园(桃园镇)已有瑞声科技、东远信息等26家服务软件外包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其中由台湾上市公司瑞声集团投资的瑞生科技(如皋)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28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胜集团,国内知名企业东软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亨通光电集团、大华软件、威德电子等60家以上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皋港复星钢材加工物流、航空园、中波物流等23个重要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如城镇家乐福大卖场、香港宝龙集团投资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美国东亚银行眼糖集团投资的软件研发生产等20多个在手在谈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152个(包括23个基础设施项目和39个房地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90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今年计划总投资68.04亿元,到目前已投入32.23亿元,是历年来同比在建规模项目最多、亿元以上项目最多的一年。

三、坚持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我市现有的四个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获得长足发展,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营业收入15.83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花木交易集聚区今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科技城(软件园)以创建国家级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园为目标,加快园区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新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32家,已与复旦、东南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5名,园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18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央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主城区4.8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达成开发意向。二是沿江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5万平方米的标平厂房和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正在抓紧设计;三是汽车贸易集聚区。积极打造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6家4S车店投入运营,在建的4家部分正在洽谈。

四、提升运行质量,推动服务业增长方式转型。今年年初,我们制订和完善全市服务业考核方法,对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了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运营效益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性提升,把转型升级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服务业税收是直观反映服务业运营情况的标尺。由于强化了对各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的考核,全市服务业运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税收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的突破。全市1~4月份服务业税收7.15亿元,同比增长28.74%。16个镇中,有8个镇增幅达到100%以上。吴窑镇今年1~4月份服务业税收达到3243万元,是去年同期10倍。九华镇、白蒲镇、高明镇分别增长214.72%、149.62%、139.98%。如城镇一季度服务业税收达到1.47亿元。

五、启动“主辅分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在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组织部分人员到海安学习“主辅分离”工作,正式启动我市“主辅分离”试点工作,先后选择双钱集团、熔盛重工、双马化工等六家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到目前为止已注册成立3家研发设计、物流企业。

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转型的热情。一是将省政府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扶持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汇编成册,便于各镇区园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二是今年初服务业办和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设《聚集服务业》专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如皋动态大容量、高频率地宣传服务业发展政策,介绍服务业成功创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氛。三是继续在全市13个行业中开展争创最佳服务业企业竞赛活动,对行业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市政府给予表彰。四是以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五比”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加大在建项目的推进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浅谈热力行业战略转型

热力行业战略转型分析

—以新疆热力总公司为例

● 董珍珍 李莉 李姗姗

摘要:热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

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是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的行业。本文研究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为热力行业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热力行业节能减排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热力行业 节能环保 热电联产

一、前言

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极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的使用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以我国热力行业为例,热力行业的企业主要是采用燃煤供热,一些企业又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除尘脱硫燃煤技术,使得煤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并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在本文中,我们以新疆热力总公司为例,进行分析热力行业如何向能耗低、利用率高方向转型。

二、热力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城市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威协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保和节能己成为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几大城市就名列其中。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整治大气环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国内外的热力行业的发展环境。2.1 国外集中供热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自然家园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气温上升、自然灾害、森林覆盖面缩减、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等。自然环境恶化一直是各国家最为关注的焦点,而怎样改善环境则是各国最为棘手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相继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措施从各个方面控制环境恶化。例如:丹麦被誉为世界环保之都,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丹麦基本上解决了环保问题,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清洁的国家。他们认为热电联产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他们将热电联产技术做为丹麦制定能源计划的基础。丹麦大型热电联产厂向各大城市提供电力和热力,此外还兴建400余家热电联产厂,向中小城市供热和供电,还有150家工厂建成热电联产项目。对于丹麦这一举措,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2.2我国热力行业目前状况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以燃烧为主的煤炭消费大国。全国76.8%的电来自煤炭,由于大量燃煤,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污染防治现状总体上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所有改善,全民环保意识正在加强。但当前环境污染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即工业污染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并降低,而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正在上升;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在一些地区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国家环保总局计算,我国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总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三、新疆热力行业发展状况 3.1 政府政策支持

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政府是大力支

持的。首先国家能源政策调整为热电联产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当前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等法律和政府文件中均提出应积极鼓励、支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坚定不移的提倡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从节能与环保角度来分析,是客观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的必然。《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文件中已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广热电联产供热技术。

为解决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乌鲁木齐市在空气质量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市政府完成了《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专家评审。该方案以调整城市能源结构为突破点,提出通过强化热电联产、优化城市供热结构、加快企业除尘脱硫设施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等多项措施,全面改善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乌鲁木齐市热力行业现状

乌鲁木齐市现有大规模燃煤供热企业44家,主要分布于中心市区内,平均每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集中供热站。在城市主城区的沙依巴克区,供热站建设密度更是达到每平方公里就要有一根集中供热烟囱,烟囱分布密集。另外,在城市周边存在着数万台居民小供热锅炉,这种以零散布点形式为主、各自为政的供热方式,是导致乌鲁木齐市冬季供暖期控制质量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分散的供热方式导致供热锅炉规模普遍偏小,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多数锅炉环保设施的净化效率达不到设计指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情况突出。据统计,全市集中供热锅炉烟尘排放浓度达到排放标准限值的仅为2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达到排放标准限值的仅为12%。而分散的立式小锅炉由于效率低,且无法安装脱硫除尘设备,更加剧了我市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程度。

目前乌鲁木齐市总供热面积9500万平方米,实现燃煤锅炉集中供热面积5550万平方米左右,分散锅炉和燃煤分散小锅炉供热约2000万平方米,热电联产13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约650万平方米,不足7%。乌鲁木齐市热电联产占全市供热面积的13.68%,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暖占全市供暖面积的6.83%,剩余为燃煤集中供热和分散小锅炉供暖,供暖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由于热电联产实施进度缓慢,无法满足快速增加的新增供暖面积,只能依靠集中供热站扩建和分散锅炉供暖,另一方面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内的分散小锅炉未能并入集中供热管网,使得乌鲁木齐市目前集中供热率只有72%(不含天然气供暖)。3.3 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供热状况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等综合效益,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也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以新疆乌鲁木齐热力总公司为例解析,可以窥斑见豹,略知全貌。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简称热力总公司)成立于1984年,属于自收自支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目前管理运营3个热电联产供热热网,筹建3个热网工程项目,正在开工筹建沙区、米东区、热电厂热网工程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乌鲁木齐市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热力总公司作为乌鲁木齐市热力行业的龙头企业,担负着全市三分之一的供暖任务,先后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先进供热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热力总公司的战略定位就是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从节能与环保角度来分析,是客观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的必然。从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运行可靠性、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以及用户的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考虑,城市供热的主体应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安全方面分析,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以其能源利用率高、供热品质好、运行安全经济、有利于分户计量和分户控制等突出特点更为符合乌鲁木齐市供热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应成为现阶段供热方式的主选。集中供暖事关民生、事关蓝天工程,关系群众冷暖,体现政府形象。作为我市集中供暖重点企业,必须对国内外集中供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走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判断比较,必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规划。为此,热力总公司确定了以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燃煤锅炉房供热为补充的基本供热模式,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的定位格局。因此,公司形成了明晰的以热电联产供热为主,热源锅炉房调峰为辅的供热格局。

四、结论

热力企业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集公用性、服务性和生产性为一体,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城市整体服务中发挥着重大而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经济高速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提倡的一种节能减排生产方式。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可以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是未来热力行业的主要趋势。热电联产要成为我国热力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必须依靠热力行业的大小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海燕、王哲.德国能源事物管理与统计的经验启示[J].交通世界,2009年第18期

[2] 何洪波.节能环保与优化控制策略[J].科技信息

[3] 陈庆修.转变增长方式是节能降耗的治本之策[J].税务研究,2007(7)

[4] 莫神星.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法的基本原则.中外能源,2009(5)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大学经管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下载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国家电服务业行业转型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贸行业转型研究报告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M odule und Variations_E 外贸行业转型研究报告引言外贸行业转型研究报告是为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和贸易板块发展战略所作的基础性工......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精神,加快推动全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

    现代服务业转型工作体会(五篇范文)

    现代服务业转型工作体会范文要走的路还很长,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但只要我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赶超意识,全力破解......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 中国共产党鞍山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把“三转型一创新”作为未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把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作为加......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

    服务业行业监管机构[推荐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全国的工商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还有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各工商单位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进行监督。对于不同的行业......

    [转型与升级]健康服务业之二:美容养生行业解决方案-张元吉

    [转型与升级]健康服务业之二: 美容养生行业解决方案 据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美容企业单店达180余万家,从业人员1600万,营业额高达一万亿元。除去美发营业额约3757亿元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