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禽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交流
家禽养殖经营面临的形势
由于席卷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影响,各地都在调整经济、金融等相关政策积极救市。当前,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家禽养殖经营单位和经营者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如“融资难”、“销售难”、“市场差”、“风险大”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纷至沓来,从而催生了市场疲软、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趋差、发展
后劲乏力等新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家禽养殖经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养殖用地“闸门”的严控,使新企业用地困难;物价上涨过快,使饲养原材料等养殖成本增加。这一切就相应造成了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市场就是这样,行情好时,大小企业各得其所,行情趋坏时,为争夺市场难免相互挤压,这样,一些中小企业势必处境艰难,有的还面临停产、破产的命运。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养殖经营者发展的困难比起2003年“非典”和2004年~2005年“禽流感”的直接冲击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是生存的压力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鸡苗和鸡肉价格暴跌 去年10月份以来,父母代种雏由前阶段的每套25元暴跌为9元左右,下跌177.38%;商品雏的价格由前阶段的每只3元暴跌为0.9元,下跌233.33%;毛鸡价格由每千克9元暴跌为7元,下跌28.57%;肉鸡出口受阻,副产品进口居高不下,使种鸡和肉鸡养殖户严重亏损。
鸡肉产品消费放缓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金融机构相继发生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生产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减少,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工矿企业团体消费对鸡肉的需求,给养殖企业带来直接冲击。
“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养鸡产业链 前阶段受“三鹿”奶粉和“大连”问题鸡蛋事件的严重影响,使肉鸡加工厂对市场前景产生恐慌而停止收鸡,导致养鸡农户“卖鸡”难,使种鸡业苗鸡滞销造成整个肉鸡产业链销售不畅。
肉鸡生产成本增加 饲料原料成本不断上涨,豆粕最高价每吨5000元,玉米每吨1900元,磷酸氢钠高达每吨6300元。加上疫病导致兽药等费用的增加。另外,招工困难,社会工资上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
合同违约率增加 受目前市场行情影响,养殖场所订苗鸡合同不能全部兑现,有的要求取消合同,有的要求降价处理,有的要求减少进鸡数量等,家禽业的生产计划被严重打乱,无奈之下部分种鸡被提前淘汰,同时把部分种雏作商品苗鸡处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严重挫伤了农民养鸡的积极性,有的缩小存栏数控制规模;有的清栏空棚关门闭户。显然,养禽业下一步的生产销售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资金周转困难 前几年,各养禽企业抓住机遇,调整规模,开发新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摊子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每天生产支出费用较高,资金周转在非常时期较为困难。
祖代种鸡存栏量创历史新高近两年受肉鸡价高利好的拉动,2007年我国祖代种鸡引种65万套,2008年引种78.3万套,已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种鸡存栏量已达到饱和。“涨潮必有退潮时”,供求关系的改变必然导致肉鸡价格回落,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前家禽养殖经营的调整思路
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资金紧缺是制约家禽养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房地产业、建材业、证券业等行业及其下游产业,而对农业产业尤其是畜牧业除国家的扶持资金外基本上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在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并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金融信贷资本及外资,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兴办实体,扩大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并存的多元化家禽业投资格局,从而促进家禽产业的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环境差”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要加强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工作整治,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给家禽养殖经营者最大的便利和实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全民创业。二是要改善服务环境。畜牧主管部门要作好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搞好指导,推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生产部门要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产品。加工企业要尽早与养殖户签订收购合同,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家禽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家禽生产、流通秩序,为家禽业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行业管理,解决“风险大”问题 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家禽业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措施。一方面,要集中农村各养殖大户的物资和智慧,建立家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
第二篇: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四是启用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为进一步缓解金融市场短期向下的压力,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决定利用其紧急贷款权力,启用PDCF,其实质是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指投资银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五是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通过支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9月19日,针对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华尔街震荡、大量投资者纷纷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撤资的形势,美联储宣布推出AMLF,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供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购入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美联储还计划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中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等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以进一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顺利运行。六是推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创建CPFF,运作机制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评级较高且以美元标价的3个月期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BCP)和无抵押的商业票据,为美国的银行、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商业票据发行方提供日常流动性支持。
七是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付息。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
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为了援助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贝尔斯登将其流动性最差的300亿美元资产作抵押,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其提供为期28天的等额融资。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在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方案中,纽联储成为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信用贷款的财务代理人。
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9月16日,美联
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采取国际联合救助行动。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安排,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从2008年10月13日起,为配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救市行动,美联储宣布,暂时上调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美元互换额度至无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一)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2008年1月4日,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证券化限额被临时上调,联邦住房委员会的担保额也相应增加。
(二)援助并接管“两房”
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这两家公司能够从财政部获得贷款的额度。二是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权力。三是允许这两家公司直接从纽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当世界还在议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两房”时,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授予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援助的权力,并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房贷户提供帮助。根据这一法案,联邦住房委员会可以向约40万个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风险的房贷户提供上限为3000亿美元的再融资担保,帮助他们将目前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转换为利率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贷款。2008年9月7日,由于“两房”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这两家公司的四步走计划:一是联邦住房金融局牵头接管“两房”;二是财政部与“两房”分别签署高级优先股购买计划;三是为“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建立一个新的、有担保的借贷工具;四是推出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按揭抵押证券的临时计划。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的帮助。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的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常规应对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来应对。
2007年春天,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呼吁重新检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更好地处理保护投资者与增强市场竞争性的关系。2007年秋天,保尔森宣布美国财政部将设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包括三个目标:一是短期目标: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使命,并将银行监管者纳入小组;美联储进一步推进拓展贷款渠道;对抵押贷款发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为各州对抵押贷款市场参与者颁发执照设定统一的最低标准。二是中期目标:合并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货币监理署(OCC);美联储负责监管支付和结算体系;设立联邦保险监管体系,隶属于财政部的全国保险管理署负责管理联邦保险监管体系;合并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三是长期目标:设立美国三大金融监管体,即美联储担当“市场稳定监管者”的角色,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成立“金融诚信监管者”,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成立“商业行为监管者”,负责规范商业活动并保护消费者利益。
第三篇:浅议保险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浅议保险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对保险行业形成的冲击,国内保险公司如何控制好风险,积极应对这次危机,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通过调整保险业发展战略应对金融危机。在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当中,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极为重要的,要结合市场不断发生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其发展战略也应随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周期情况及时调整。在调整战略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方面: 一个高管人员、公司的经营层要切实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对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极为宝贵的一条经验。要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的设机构、铺摊子、上规模的发展速度,把规模和速度转化为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相协调,规模与效益相统一。
二是大力推进保险业的结构调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业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可以改变保险业务的风险构成,化解和防范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困难时期渡过难关;更重要的要,可以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保险行业优势,增加业务内含价值,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的结构调整,既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既能解决短期危机问题,又能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
保险行业调整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业务及长期储蓄型业务。特别是对寿险业务,应当坚持“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方向,逐渐使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
保险监管部门还应通过严格监管,推动行业优化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危机和挑战,防范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又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增长。监管机关要强化产品监管和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两个主要手段推动结构调整。通过强化产品监管,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排除期限过短、没有保障成分的产品,促使保险公司销售期限长一些的保障型产品,引导保险产品的发展方向。
三是要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策略。我们经常说危机危机有危有机,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要主动应对,抢抓机遇。这次危机使保险业一些优质资产的价值大幅下降,但也为国内保险公司开展综合化经营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另外,中央四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以及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的出台,这些都会给保险业的投资带来一些良好的机会。只要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积极应对,审慎决策,一定会走出一条综合化经营的新路子。
四是提高应对危机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保险公司和再保公司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提升能力,一个就是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对流动性风险的应急管理。对于流动性来说,主要是预防,要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基金的作用,在保险公司面对突发事件面对流动性紧缺的时候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对信用风险要有很好的管理。三是对于偿付能力风险的应急管理。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快速、灵活的管理应对机制,使保险公司在一些危机到来或者即将到来的时候有一些应急的措施。
应对风险管理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提升日常经营中的风险预警能力。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平台,动态掌握经营数据,提升非现场监管、监控的能力。其次,在保险公司内部应该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制衡机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执行力的建设,提高风险管理部门在重大决策上的话语权。第三,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提升高层决策的专业化支撑水平。吴定富: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三方面进展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15日在出席陆家嘴论坛演讲时表示,保险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第一,防范风险跨境传递,维护国家金融保险的安全。总的来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保险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经营稳定、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第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地发展。从今年前4个月的情况看,总体情况是好的,1到4月份,全国的保费收入达到4140亿,同比增长9%,赔款与
给付1077亿,同比增长0.13%。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5000亿,同比增加了2000亿。
第三,转变行业发展模式,保险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从今年保险市场来看,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保险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在财产险方面,今年一季度财产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保险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得到了明显的遏制。(记者 秦媛娜)次贷危机来袭 保险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原本应保障人民财产的保险企业却由于投资过多、过广等问题深受次贷危机打击,令老百姓们纷纷退保以保障财产。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险企业究竟该干嘛?
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下,全球保险业泰斗AIG几近全线崩盘。如今虽因获得美国政府的贷款暂时度过破产危机,未来走势依然堪虞。同样深受其累的还有中国的保险企业,自9月12日美国金融危机持续升级以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三只保险股的市值一直直线下降,截至10月8日,前两者的跌幅已超过9%。
担心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广大民众纷纷办理退保手续以保安全。资料显示,仅9月16、17日两天位于中国香港的AIG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AIA)就遭遇了高达2000份左右的退保。
保险公司重要的职能之一是保障、补偿人民财产。在金融危机到来时,不正应由他们来缓解人民的部分压力吗?为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金融危机引发的保险界思考
10月10日,日本大型保险公司大和生命保险申请破产,据日本市场分析人士总结,他们的破产是因为“该公司一向追求高风险投资”。申请破产时,他们的负债总额高达2695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
“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是要开放,但注重风控的前提永远不能忘,特别是对系统性风险的辨识非常重要。”《证券日报》的一篇评论这样写道。
从资本层面分析,保险公司的确非常适宜在资本市场活动。由于寿险等众多险种对于民众来说均属于长线投资,保险公司手中聚集了大批可以用来投资的资金。而且,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十条》,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逐步放开,无担保公司债试点、PE投资试点也开始推进,更令很多保险公司胆量增加,开始承接一部分投行才做的业务。保险公司的大规模投资是一柄双刃剑,如今恶果显现出来。“AIG的案例告诉我们,保险行业投资时注重风控的前提永远不能忘。” 东方证券研究所王小罡表示。
风险辨识的重要性不单纯在于保险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其客户的财产安全。事实上,这才是很多客户心中保险企业唯一的责任。对此,中国保监会也早有明确指示。“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要起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辅助社会管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
现在看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够了,社会保障和管理还需加强。王小罡表示,“次贷危机启发我们,金融监管模式应该前台全面而灵活,后台强化而严厉”,“要注重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这也引发了业界对于保险企业“不务正业”的探讨。
“保险企业应更注重本身对客户们的服务,回归正统业务,谨慎投资。”中国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并不是说保险企业不应该去做投资,但他们应该更加重视主业、重视服务。在不影响保险、保障根基的前提下谨慎投资。现在看来他们似乎对投资关注的太多,对本身的业务和服务却有些怠慢了。”一位分析师表示。
让金融的归金融,保险的归保险
采访中国人保财险(简称PICC)客户服务部相关负责人的时候,他们正在为公司2008年的客户服务活动忙碌。“2008年客户节暨奥运理赔服务体验季,”该负责人表示:“其中黄金周客户关爱活动刚结束,其他几大项活动目前都进入收尾阶段,客户反馈挺多,最近都在忙这个。”言谈中并未显现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手中的资料也显示,客户反馈几乎都集中在最近的这次活动上,鲜有对自己所投保险担忧的。
压力并非没有,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上个月就曾对媒体记者坦言:“今年以来的冰冻雨雪、地震,以及夏天的洪水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赔款压力。”不过明智的是他们大幅减少了权益类投资,而是选择通过稳定的固定收益投资获得投资利润。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目前PICC持有的权益类投资市值仅为10亿元左右,而固定收益投资每月会贡献约1.3至1.4亿元的投资收益。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在遭遇金融寒冬时的风险。
“虽然这次的金融风暴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但身为和共和国同岁的老牌保险企业,我们还是认为投资需谨慎,正统的保险保障、服务客户的业务才是最重要的。”该负责人表示:“不能舍本逐末。”
“不能舍本逐末”一语道出了一家老牌企业的常青秘笈。接着这位负责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们在服务方面最近的新动向。
不久前,他们刚刚结合奥运会展开了一系列诸如“奥运之旅,人保关怀”、“奥运竞猜,人保加油”等活动,免费赠送客户交通意外险、发送贴心短信资讯等。PICC的理赔部也和客服部一起推出了“理赔无忧”、“便捷体验”、“四海通行”等项目,这些小活动们很受客户欢迎。PICC全国4500家分支机构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客户的温馨小故事发生。
“资本市场的确挣钱快,但这不是根本,只有保障了客户才能保障住我们,”他说:“保险企业就是该专注于保险,只要人民对保险的需求还存在,我们就会一直努力把服务做的更好。金融危机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大影响。”
三、我国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防控风险的对策
(一)区分“借鉴”与“盲目追随”,辩证看待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
源起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不仅暴露出美国金融保险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同时也反映了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模式、参与次贷利益分配的盲从性和片面性。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实现我国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应注意“引进借鉴”与“自主创新”并重,切忌照抄照搬、东施效颦,固然美国模式或发达国家模式有其先进性,但却不是万能的。“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无异于“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盲目追随的结果已经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遭受集体重创的事实中再一次得到印证。目前我国保险业学习、借鉴、模仿有余,而自主创新不足,今后保险业的学习借鉴更应在尊重我国国情和市场客观环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在学习借鉴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应辩证看待美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进程中诞生的金融衍生产品。脱离特定环境背景盲目照抄照搬,盲目肯定与仰视美国金融自由化如何自由,金融创新如何高级,工程技术如何复杂深奥,金融衍生品如何繁多神秘,进而自愧不如是万万不可取的。
(二)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的投资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绝不能片面理解保险业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市场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投资压力。因此更应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的投资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绝不能片面理解保险业国际化。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则向人们昭示了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处于次贷市场国际化的国家在次贷繁荣时期都赚得盆满钵满,而危机爆发时染指次贷关系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反思我国保险业未来国际化进程,即不能因此次金融危机国际化程度低、所受影响有限而盲目自得,也不能因噎废食,成为放缓我国保险业进军国际市场步伐的理由。更应该全面度量参与全球化的利弊,以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三)杜绝监管真空,坚定地推进偿付能力监管改革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险巨擎”AIG在受到金融风险的波及后顷刻之间濒临倒塌,衍生金融产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美国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而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存在真空,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反观中国的保险监管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前台监管偏重于市场准入,而疏于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后台监管一旦抓不到位,就会使监管资源错配,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金融企业的营运活力。因此,今后我国保险监管既要防止因美国金融监管暴露的问题重蹈市场行为监管的覆辙,又要避免以市场发展要求倒逼监管政策松动的片面倾向。一方面对前台业务监管全面覆盖不留真空,并对前台业务适度放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对后台监管强化而严厉,要更加坚定地推进偿付能力监管改革和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四)培育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因未能及早明确提示次贷投资风险而备受质疑。而随着次贷危机转化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些评级机构对相关公司资信等级的频繁调整又遭受诟病,对市场震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加快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刻不容缓。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并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切实发挥信用评级的外部监督作用。
(五)保险经营要理性回归,“保障”才是保险的基本功能
在资本市场火爆的情况下,许多保险公司在营销策略上,把保险当基金卖,把投资型险种当寿险卖,再加上市场营销员销售传达环节的误导,以致大多数购买投资型产品的客户是将保险视为投资工具,而且抱有相当高的投资预期。各种非传统寿险产品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寿险的不足,增加了寿险与其他理财工具的竞争力,满足了人们对多功能理财工具的需求。但是,保障功能才是保险的基本功能,投资功能只是其附加功能,如过分注重、宣传寿险的投资功能,必然会忽略保险的真正意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蔓延,AIG因非保险业务陷入破产边缘,更应深刻认识到:保险经营与消费要回归理性,保障才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也是保险行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当务之急应是保险公司持之以恒地降低趸缴产品和投资理财型险种的比例,提高期缴产品和保障型险种的比例,以降低保险经营风险。
(六)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相互融合、渗透,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愈演愈烈
然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保险业应坚持自己的发展步调和特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保险业务虽然没有出现问题,但是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灾难却殃及鱼池。国内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本身经营时间较短,对寿险经营的规律认识不足,从业人员也相对缺乏经验,现在还不具备大力扩张领域的条件,而是需要大力推进寿险专业化经营,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能力的提升,现阶段还需专注保险主业经营。保险行业要始终将稳健、安全放在首位。
保险业作为“谨慎性金融”行业,生存与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稳定经营基本业务、有效控制未来风险的基础上,才能追求金融的无限创新和收益的最大化。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对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至关重要,对于保险、银行这类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行业,国家及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进行较为严格而密切的监管,对市场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稳健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安全。
2、保险业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控制。
众多老牌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其实不是他们不会投资,不懂风险控制,而是低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雷曼兄弟的破产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对风险防范,要始终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这也适时给保险业敲了一个警钟:在看到资本市场对保险业的积极影响时,更应居安思危,了解其对保险市场消极的一面;资本市场充满风险,但不能因此就望而却步,更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掌握其运行规律并为我所用。
3、保险经营要理性回归,保险的本质在于“保障”。
全球保险巨头AIG身陷次贷危机,倾刻间出现巨额资金缺口而走到破产边缘,究其危机源头,不是保险业务自身出了问题,而是系列的金融投资衍生产品出了问题。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火爆的情况下,许多保险公司在营销策略上,把保险当基金卖,把投资型险种当寿险卖,再加上市场营销员销售传达环节的误导,一段时间,甚至整个行业都在向外传达“投连就是保险”的错误信息,以至大多数购买投资型产品的客户是将保险视为投资工具,而且抱有相当高的投资预期。尽管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发展非常之快,可当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发生的时候,保险业发挥的作用却有限,原因就在于我们购买的保险保障相对不足,或者购买的保险没有回到保险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保障上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传导情况下,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保险经营与消费要回归理性,保障才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无法代替的,这是保险行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4、中国保险市场将迎来新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金融海啸之后,我国政府已通过各种政策来保证经济和金融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保监会红头文件不断,各项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反复强调保险业理性回归保障,稳健经营的重要,也传达出一项讯息: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通过相关措施,促进保险机构规范经营及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国内那些将大量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保险公司亲历了金融风暴带来的损失,也逐渐从前一年疯狂追逐资本市场的奔跑中冷静下来,实施新的经营策略。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来说,是一个调整的契机,中国保险市场将迎来新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5、保险公司应专注保险主业。
越来越多的国家高调步入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之列,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然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应坚持自己的发展步调和特色,此次 AIG因非保险业务陷入破产边缘,国内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更要深刻意识到:现阶段还需专注保险主业,我们本身经营时间还太短,对寿险经营的规律认识还不够,从业人员也缺乏经验,现在不是扩张领域的时候,而是需要大力推进寿险专业化经营,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能力的提升。
经济发展的低谷期就是我们从业人员充电学习的好时机,经济低迷时期,人们所面对的机遇在降低,但学习充电可以让人的机遇增多,这也是国内教育培训行业一次大发展的好机遇,对我们资格项目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组织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这次金融风暴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成果吸收到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项目二版教材当中,让保险从业者及时分享行业发展经验教训,深化大家对金融风暴的认识,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项目宣传,让更多的从业者在参与到提升自身素质的考试中来,发挥项目提升行业诚信道德形象,提升行业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的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记者: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带来惨痛的教训,也给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带来深刻的启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最近指出,保险业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保险创新不能脱离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保险经营不能背离稳健经营的规律;保险监管不能偏离防风险、促发展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目标。作为金融保险与经济发展问题专家,请谈谈您的看法。
郭金龙
:面对危机,中国保险业所要做的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灾难的再次发生。
保险行业要始终将稳健、安全放在首位。保险业作为“谨慎性金融”行业,生存与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稳定经营基本业务、有效控制未来风险的基础上,才能追求金融的创新和收益的最大化。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对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至关重要,对于保险、银行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行业,国家及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进行较为严格而密切的监管,对市场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稳健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安全。
保险业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和投资的风险控制。众多老牌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其实不是他们不会投资,不懂风险控制,而是低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雷曼兄弟的破产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对风险防范,要始终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这也适时给保险业敲了一个警钟:在看到资本市场对保险业的积极影响时,更应居安思危,了解其对保险市场消极影响的一面;资本市场充满风险,但不能因此就望而却步,更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掌握其运行规律并为我所用。
保险经营要理性回归,保险的本质在于“保障”。全球保险巨头AIG身陷次贷危机,顷刻间出现巨额资金缺口而走到破产边缘,究其危机源头,不是保险业务自身出了问题,而是系列的金融投资衍生产品出了问题。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火暴的情况下,许多保险公司在营销策略上,把保险当基金卖,热衷于投资型险种的销售,再加上市场营销员销售传达环节的误导,一段时间,甚至整个行业都在向外传达“投连就是保险”的错误信息,以至大多数购买投资型产品的客户是将保险视为投资工具,而且抱有相当高的投资预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保险经营与消费要回归理性,保障才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无法代替的,这是保险行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保险公司应专注保险主业。越来越多的国家高调步入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之列,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然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应坚持自己的发展步调和特色,此次AIG因非传统保险业务陷入破产边缘,国内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更要深刻意识到:现阶段还需专注保险主业,我们本身经营时间还太短,对保险经营的规律认识还不够,从业人员也缺乏经验,现在不是盲目扩张领域的时候,而是需要大力推进保险专业化经营,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能力的提升。
完善监管措施,防止保险业风险的传递和扩散。目前,保险资金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着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运营风险、诚信风险、投资风险等。尤其投资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冲击必须密切关注,加强防范。
防范保险业所面临的风险,还要构筑金融风险传播的防火墙。既要防止保险风险向其他金融领域传递,影响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又要避免和降低其他金融领域的风险对保险业发展造成的影响。例如:加强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防止风险在金融集团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等。
第四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大潮及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影响,税收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此,该局主动采取五项措施强化税源管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当前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强化户籍管理。依托国地税及工商、海关等信息共享平台,对漏管、漏征户进行清理检查,摸清税源底数。同时加强注销登记管理,建立注销登记内部巡查、注销前检查等制度,强化注销事后跟踪管理,防止纳税人以“假注销”转移管理归属,造成税源流失。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监控。建立日常监控分析制度,重点加强对零申报、异常申报的监控,通过CTAIS系统和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纳税人申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零申报及重点税源户纳税人由税管员进行实地核查,重点通过“看、问、查”方法,准确及时掌握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及税款实现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三是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源分析预测,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增减变动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四是强化纳税评估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利用税收分析的成果以及税源监控信息加强评估对象的管理工作,重点对长期税负偏低、久亏不倒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深入剖析对纳税异常问题的成因、特点,促进税源监控水平的提高。五是强化纳税服务工作。从纳税服务工作入手,通过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能力,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为税源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第五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从局部扩散到全球,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经济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经济体2009年将陷入全面衰退,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只要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全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到这次系统性危机的冲击。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认真的剖析,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1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地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胀压力、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金融业和房地产五方面。一: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
二: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使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8088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我国持有美国的国债高达5038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这就使得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我国必须要考虑大量美元外汇的安全性问题。
三: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四:对金融业的影响。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五: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2,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3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这次金融风暴虽然美国政府采取“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来挽救金融危机,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更应该积极应对。中国应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更好地面对此次危机。
3.1调整外汇储备战略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2加强金融业的监管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
3.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3.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政府要通过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对房地产行业指标保持密切关注、前瞻性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提前采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避免或缓解房价大幅下跌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总而言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警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被动防守、漏洞百出的监管状态并不足以抵抗全球系统性风险,以开放的姿态,在提高本国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才是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正确之路。
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
二: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
三: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
四:就业形势严峻,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农民工返乡增多。
五: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