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实践报告(数学与应用数学)
张 青
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张 青
学生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家庭与学校 密切 配合,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借这次机会,我们组织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学生家庭环境、家长道德品质为调查重点,从家长“家庭美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了52个选项题。调查采用抽样法,在本校随机选取了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集中组织了答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之间不能互敬互重或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的占47%,父母之间吵架的占42%(其中经常吵架的占8%);1%的家庭不稳定,其中有4%的家庭家长已离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家庭的不和、父母离异率的升高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阴影,幼小的 心灵受到伤害,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2)学生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活动的自由,平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家长们往往不在意或不屑一顾,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只有绝对的服
从,不顺心时对孩子随意 训斥 甚至打骂。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够的占36%,其中16%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45%的学生受过父母责骂,更为严重的是14%的学生经常受到父母责骂,57%的家庭不考虑 子女们的内心感受;78%的家庭父母商量事情不让孩子发表意见;37%的学生感到家里缺乏自由,有压抑感。与此相反的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却“关爱有佳”对子女百般迁就、放任、溺爱。是子女养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如霸道,娇气,不合群、懒惰,花钱大手大脚等。由此可见,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不够的,经常责骂孩子更不应该,做父母的要善待自己的孩子,有心呵护幼小的心灵,消除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建立和谐平等的长幼关系,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家庭里要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立的人格;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持其良好的心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然而,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于放任,同样也会使孩子贻害终身。
2、家长个人的品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个人品德方面良莠不齐,有55%的家长经常摸牌赌博;21%的家长经常酗酒;19%的家长语言粗鲁,甚至有少数家偷拿别人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部分学生的家长的个人行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摸牌赌博,借酒消愁已成一种社会公害,势必导致家长无暇关心自己的子女,松懈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家长不务正业,缺乏进取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势必导致家庭债抬高筑,家
庭不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叶沾染恶习,顽皮难羁。(2)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成就事业、与人为善,泰然处世的必备因素。心理品质的外在反映既是人的道德行为。调查表明有2%的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19%的家长做事缺乏耐心;15%的家长处理问题不是很干脆;14%的家长在别人不小心冒犯是不能谅解;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很勤劳。没有坚强的意志。做事缺乏耐心的人,势必一事无成,不勤劳的人一生只 能苦守寒窑;不能原谅他人的人又怎能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呢?这些家长要么被子女看不起,要么影响子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家长的社会公德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共同履行的道德行为标准,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在家长社会公德的调查中了解到,在17项社会公德中,多数家长能规范遵守,但仍然有部分家长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具体而言,关心国家大事的仅占43%;14%的家长与邻里经常吵架;10%的家庭与邻居互不往来,乘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仅占39%,对学校教育活动不支持的占23%,有见义勇为的也不多,不很诚信的占7%。
助残济贫,帮助老弱,诚实守信,嫉恶扬善,爱国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美德,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作为国家的公民,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家长只有“身正为范”,为 子女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才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调查的情况却给我们每个教
育工作着敲响了 警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二、学校德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1、受家庭环境影响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 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但不少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缺乏民主氛围。这样的家庭环境,要么是孩子心里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是学生形成逆来顺受的习性,即使 长大了也缺乏独立的人格,缺乏个性的张扬,要么是孩子为所欲为,惟我独尊,放荡不羁,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转化增加了难度。
2、受家长个人品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的社会公德意识差,素质不高,自己不能遵守社会公德,反而向子女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观点,如学校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谦恭礼让,有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要求孩子“以牙还牙”,学校教育学生“诚信”,有的家长认为“诚信”会上别人的当,结果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的教育要求大相径庭,步调不一致,使学校教育失去感召力,弱化教育效果,甚至使学校教育前功尽弃。许多学生在此环境中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两张皮”、“会说不会做”,养成了双重人格。据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广泛宣传《纲要》,组织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学校要充分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做自觉遵守社会
公德的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入家庭、加强与家长沟通,改善家庭环境。学校必须做好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家庭环境的工作,突出重点帮扶教育方式不当的“重点户”和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难点户”,不断地与家长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最终 实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目的。
(3)实行“因人施教”加强德育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办法,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性情孤僻、怪异的学生,学校要多给予关爱,用老师的爱心温暖学生“冰冷”的心田,对于因家长过于溺爱而导致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学校便要动员家长配合 让学生在家里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进步及时 表扬等。
(4)改善德育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为了切实转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部或相背离的现状,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及时了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要加强德育过程管理。一是加强督导,确保家访。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三是与家长签订《家庭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协议书》,强化家长责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四是对于在德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应大力表彰,宣传推广其工作经验。有规范的管理,有健全的工作机制,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投入,学校必将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振,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绩效。
第二篇:对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襄阳市谷城县五山中心学校 龚升琴
[ 摘要]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关键词] 学校德育管理;健全机构;更新观念;整体推进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
一、健全机构,使学校德育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学好中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同时,还要把德育工作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家庭、社会形成无形的积极影响,配合学校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2] 为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要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应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这样可大大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使学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为调动学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要提出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3]。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应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优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为调动后勤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需要他们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做到有计划、有行动、有效果。
学校应制定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奖惩分明,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
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和合作。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科研实验。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
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应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团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整体推进,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整合效应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学校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4]。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整合教育的最佳效果。
实践证明:在以上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能够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就能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1] 陈明和.中小学坚持德育首位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04)[2] 蔡永模.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Z2)[3] 陈文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抓好学校德育工作[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06)[4] 戴胜利.中外学校德育管理的比较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第三篇:关于对鄂州市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鄂州市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鄂州市妇联宣传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全面了解掌握鄂州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新方法,更好地服务鄂州市“四城联创”大局,根据省妇联工作要求和我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鄂州市妇联所有机关干部自本月初开始,分成2个小组,由正、副主席分别带队,对全市各区、乡镇(街)及市直各单位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通过召开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干部以及妇女群众代表三级座谈会,发放《鄂州市农村妇女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鄂州市市直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情况调查问卷》、《鄂州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摸底登记表》、《鄂州市文明家庭表彰情况登记表》等调查问卷及表格,观看新庙镇英山村、杨叶镇三峡新村等文明家庭创建示范点,走访石水珍等文明家庭户,对全市文明家庭创建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一、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主要作法
鄂州市现有人口107万,其中妇女53万余人,家庭35.2 万户。近年来,鄂州市妇联紧密围绕中心,立足家庭,服务妇女,通过开展“文明特色家庭”、“节能环保社区行动”、“美德在农家”等主题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带动提升社会文明,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类文明家庭户91560户。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加强领导,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打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工作品牌,促进鄂州和谐发展,鄂州市妇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推动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并确定相关职责,加强对全市创建活动的领导,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提供保障。各区、街道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协调机构,确保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如鄂城区妇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推动成立了鄂城区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区委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宣传部、组织部、妇联、文明办、团委、教育局、文化局和新闻单位等15个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成员单位工作会议,通报创建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和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2、合理规划,加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实施力度
由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新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将家庭美德知晓率、文明家庭比例纳入测评指标,而我市正在开展“全国文明城市”争创活动,因此,合理制定规划,加强文明家庭创建力度,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鄂州市妇联与市文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情况作为申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村(湾)的重要条件,按照„四有一达到‟(即有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机构、有活动计划、有创建知识学习宣传、有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档案记录,历年来评选的文明家庭数达到本单位或辖区内家庭总户数60%以上)的标准进行考核评定”,这一硬措施,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到本地、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得文明家庭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验收,使创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市水利局在该系统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共评出市水利系统文明家庭20户。该局下属单位市堤防管理处在女职工中开展了“五好女性”创评活动,即在女职工中评选一批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吃苦耐劳,政治思想坚定,法律法规意识强的好职工;以人为本,提倡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好邻里;家庭稳定,夫妻互敬互爱的好妻子;尊老爱幼,善待对方的父母,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好媳妇;教育和扶养好后一代,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的好母亲等“五好女性典型”。水利系统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该行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单位及社会的文明和谐,使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
3、围绕特色,拓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
一是开展“和谐家庭创建年”活动。鄂州市妇联将2008年确定为“和谐家庭创建年”,围绕“创和谐家庭,建和谐鄂州”这一主题,广泛发起了一系列以家庭为对象的和谐创建活动,表彰了全市“学习家庭、平安家庭、和睦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科普家庭、爱心家庭、优育家庭、才艺家庭、新风家庭”等百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和谐文明特色家庭,全市积极妇联共评选种类和谐文明家庭2630户,“好媳妇”、“好妯娌”、“敬老好儿女”等种类优秀家庭角色970个。二是全面启动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为了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树立节能环保的科学观念,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鄂州“环模城”创建,鄂州市妇联联合市发改委、市环保局、中国人寿鄂州分公司在全市启动“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现场免费向群众赠送了家庭节能环保资料500多份,环保物布袋3000个,并请缝纫女工进社区义务为居民制作环保购物袋,以此推动社区家庭养成节能环保文明的好习惯。三是开展文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为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现代新型家风,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鄂州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烟草局和鄂州日报社开展文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社会广大家庭征集包括家庭励志、修养、孝道、家教、节俭、勤劳、治家等方面的心得和经验,后收到包括山东、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的应征家训363条,经组织专家和群众代表对应征家训进行认真评选,共评出100条优秀文明家训进行奖励,并在鄂州日报上予以刊登,同时编印成手册在全市进行推广。四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鄂州市妇联在全市家庭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家庭成员中父母带头学、家庭全员学、互动创新学,并以读书演讲、征文评比、知识竞赛、巡回报告等形式,将科学理论、时事大事、道德规范、社交礼仪、现代科技、法律知识、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生活常识、体育健身、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引入家庭。如凤凰街道杨湾社区妇联面向社区家庭,提出了建设“五个一”家庭学习工程的口号,即“一间书房,一个书柜,一百册书,一幅字画,一句治家格言”,得到了社区家庭的积极响应。五是开展“平安家庭”和“廉洁家庭”创建活动。鄂州市妇联将“平安家庭”创建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在全市各村建立了妇女维权服务站,并建立了“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点。与市纪委、监察局联合开展“家庭助廉”活动,通过“五个一”(即下发一份“家庭助廉倡议书”,签订一份“廉洁家庭”承诺书,组织观看一部廉政教育警示片,召开一次家庭助廉教育活动座谈会,开展一次家庭助廉知识有奖答卷活动)等形式,在全市营造健康、文明的家庭“廉”文化。
4、巧借平台,大力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上台阶
为了将鄂州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社会上营造一个人人讲文明、户户创文明的良好氛围,鄂州市妇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借各种社会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一是借用新闻媒体平台,报道宣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信息和文明家庭典型事迹。2008年5月,鄂州市妇联、市广电局联合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了百户和谐文明家庭颁奖晚会,晚会特邀市委书记李德炳、省妇联副主席马萍等领导出席。晚会实况和部分受表彰家庭事迹经市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扩大了创建工作的影响力。二是借用公交车载广告平台,宣传普及文明家庭创建相关知识。2008年,市妇联积极协调汽运部门,将20字的家庭美德规范、文明家庭评选条件以及文明家庭创建口号,通过市内公交车、出租车车载视频滚动播放,把宣传送进市民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晓率。三是借用全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平台,推进农村文明家庭创建。我们以173个“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示范村(湾)为触角,以创建巾帼靓丽湾(组)为切入点,要求示范村(湾)妇代会将“文明家庭”、“文明庭院”、巾帼靓丽湾创建标准公布在宣传栏上,发放到农户家中,并与农户签订“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的承诺书,切实加强对农村文明家庭创评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提高了农村创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如鄂城区新庙镇染铺湾、花湖镇棚家嘴、杨叶镇三峡新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文明家庭创建,全部做到了家家户户干净、老老少少文明。2008年6月,全省“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四是借用“四城联创”工作平台,深化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如2008年9月,市妇联在凤凰街道杨湾社区南塔小学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知识宣讲社区行”活动,40户社区家庭代表共50余人齐聚一堂, 通过采取知识竞答、座谈评论、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家庭创建有关知识,传播科学、文明的家庭生活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文明家庭创建的热情,以家庭文明带动社区文明,以社区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五是借用党校教学平台,将文明家庭创建纳入全市党政干部培训体系。近年来,鄂州市妇联主动协调,争取在党校开设了和谐家庭建设理论课程,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和谐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基石的理念,激励他们在和谐家庭建设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健全组织机制,巧借各种平台,广辟各种渠道,鄂州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取得明显实效。2008年,鄂州市妇联被省文明办、省妇联授予“首届湖北省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鄂州市妇联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下列问题:
1、成员单位作用发挥有限,创建工作机制没能真正形成。各区(街)虽然都已成立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但在实际的创建活动中往往是妇联一家唱独角戏,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得不够好,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影响了活动的开展。
2、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家庭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甚至有一些农村家庭,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参与这项活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创建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基层创建活动有重复性与单一性,以及单凭精神激励调动家庭参与的做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创建活动难以引起广大家庭的关注与兴趣。
3、创建活动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费、人员的影响,鄂州市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不平衡,有条件的地方能定期开展创评活动,而条件不够的地方几年都没开展评比表彰工作,当然这也与领导的重视度、妇联干部的认识度有关。不少基层妇联用上级妇联的评选工作来代替自己开展创建工作,导致创建活动发展很不平衡,有“城市户多、农村户少”、“上头热、下头冷”现象。
4、男性参与创建活动比例偏低。在创建活动中存在忽视男性的现象,如在开展的优秀家庭角色评选表彰活动中,大多是以好婆婆、好母亲、好媳妇等女性角色出现,男性比例较低。当然这与男性自身意识也有关,认为家庭创建是女人的事,参不参与无所谓。
三、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妇联组织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在文明家庭创建手段上要突破妇联独家经营的思维定势,在工作中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争取部门支持、配合,发挥好整体运作效益,形成党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妇联主管、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家庭美德建设纳入了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也是第一次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纳入了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现在又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增加了文明家庭创建指标,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视。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要切实做到与评先、评优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使创评工作落到实处。
3、要进一步规范创评工作。在创评工作中,我们一要不断丰富创评载体,紧跟时代发展,设立多种更符合家庭特点的单项文明家庭的评选内容,如环保之家、敬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热心公益之家、自立自强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发现、培植一批具有特色的先进家庭,以此激发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吸引带动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增强“文明家庭”的光荣感。二要加强管理。要对评选出的各类文明家庭进行跟踪管理,对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的家庭应取消其荣誉,以确保“文明家庭”的先进性。
4、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舆论宣传是抓好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妇联组织必须重视发挥各种舆论阵地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一要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家庭新风尚,以正确的舆论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二要大力宣传先进家庭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三要大力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促进家庭美德教育进课堂,使家庭美德教育能在小公民那里生根、开花并结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
第四篇:对当今青少年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当今青少年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作者:杨秀江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注重孩子成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孩子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今青少年家庭德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之际,对部分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德育价值取向、家长自身素质、家长和孩子间的双互动等20个问题。随机抽取20所学校,其中8所小学,12所中学,共发放试卷1200份,收回1100份。归纳总结后,对当今青少年家庭德育情况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家庭德育的误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新的变革,多种价值观念并存,这使家长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遇到许多矛盾,产生了诸多的困惑。
1.家长德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家长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在德育价值取向上就出现了盲点。通过对初一年级120名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培养其子女的道德品质方面存在倾向性,具体表现于几个方面:首先,“重智轻德”现象比较明显。“好好学习”这一构成量表中的比例高达91.4%。调查采访中也发现,有80%的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纯智育,又把智育理解为提高学习成绩。其次,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遭到冷遇。如“勤俭朴素”这一品德在量表上的价值地位仅为20%,同时热爱劳动的品德也受到同样的冷遇。最后,与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相关联的一些基本品德也受到忽视。如“共产主义理想”这项品德在量表上仅占10%,另外“责任心”、“自制力”的品德在家长的价值定向上也受忽视。
2.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家长与孩子的双向互动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特别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观念非常明显。表现在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只是家长对孩子发出指令的过程,强调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而言,是一接受和服从要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父母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孩子谈话,85.7%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和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同一调查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
也就是说,在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家长忽略孩子为什么要接受,应该如何接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单向教育影响,其消极结果是使个体守旧而缺少创新、机械而缺少灵活、服从而缺少思考。在家庭教育中父辈对子辈只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而缺乏对孩子心理需要、成长现状的了解,孩子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而缺乏对父母的敞开心灵,没有提意见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机会,是当前影响家教实效的一大问题。必须知道,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活动。
3.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家庭教育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问题,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现代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在教养方式和态度上,或娇生惯养、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只教不养;教育环境上结构残缺,缺乏关爱,气氛紧张、压抑的形成畸形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没有起到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目标,形成个人理想方面的作用。家长对家庭教育目标的思考不够,部分家长的思想还比较模糊。比如,当问及孩子应有哪些道德品质时,多数家长只能说出3-4条他们比较重视的道德准则和2-3位他们欣赏的榜样人物,但家长还没有明确的家庭教育目标,有1/4家长说他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人是好。虽然学生家长的教育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多数家长教育子女还有较大困难。我们做了一项家长学习家教知识(如订阅家教报刊、购买家教书籍、参加家长学校、咨询家教专家)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回答很多的占4.7%、较多的占17.9%、一般的占46.8%、较少的占21.0%、没有的占9.6%。家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缺乏是当前家教不力的又一大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据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有87.5%的违法犯罪者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扭曲对美与丑的辨别标准。根据调查,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二、对改进和加强家庭德育的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的思想道德与家教能力和家庭教育的优劣关系极大。为人之父母都必须加强自己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榜样。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指导。要帮助家长逐步掌握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教子观和亲子观,还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典型事例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2.不断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家长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尊重孩子,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建设优良家风,要孩子在一个和谐、温馨、进取、文明、正派的家庭里生活学习。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避免期望值过高,并要扭转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倾向。要全面对孩子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综合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丰富子女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其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构建新的德育体系
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会德育为依托的新德育体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改变当前家庭德育“教不得法”,社区教育“薄弱无序”,学校德育“一维独撑”的现状,积极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
第五篇: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农村部分群众和村领导干部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一些农村政务不公开的典型现象,并认真分析了根源所在,提出了几个实质性建议,希望本村政务可以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字:政务公开干部
这个暑假利用了简短的时间在村委会内做了一些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村委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通过近几天对广大群众的走访,观察部分群众对本村政务公开情况的态度。又对村级基层领导交谈,进行总结记录。从调查看,近年来,村委会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敷衍了事,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村委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或较远者群众的实际;还有公开内容不完整,只公开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二是忽视监督,政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关重大事宜没有在村委会内讨论,仅是部分干部做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家管理,凝聚力不够。围绕农村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站、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村委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伤人、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出现了忽视农业而卖地搞工业的现象,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从客观上看,有的村委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民主评议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委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为依据,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让所有村民对村政务放心。
三、注重团队合作,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团队合作本事职场的规矩,但村委也是村政指挥团队,当前村政务、村务公开由上级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脱,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
希望所有村委等基层干部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提高意识,抓紧培训,健全政务,更加民主的服务大众,真正达到切实利村利民。
2009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