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转)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
1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软首妙光,威名显赫;雄狮利剑,宝相庄严。”“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
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
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
称为集句联。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F淠谌菹抻诙酝鋈说牡跹洹⒚寤场⑵兰邸⒆T浮F浞绺褚话闶前础⑺嗄隆⒆系摹5比唬灿形赐鋈俗魍炝蛭赐鋈俗髯酝炝模蛄淼北鹇邸M炝型ㄓ玫暮妥ㄓ玫模谑涤弥懈⒁馇帧?br/>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看成名胜联。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第二篇: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定义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会需求(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商业用联等),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要完全一致。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
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音的要求
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
字音的平仄
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声调的调配。
在汉字中,有一类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由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对立的类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感效果。
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最终要凭专门的“韵书”来确定。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有的成了平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别。
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
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论其平仄,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字归仄声类;今四声是“阴平、阳平”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字归仄声类。
《太平广记》卷247《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
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按照古四声的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平上去入”,“刹”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的面貌。
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音的标准都可以使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就要按照今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
入声字歌诀
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找找入声字的感觉:
(一)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二)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执节钺,发矢镝,克貊国,若霹雳。馘魅傑,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力搏毕,贼殪斃,得匹駃,值百镒。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佾。
这两则歌诀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字。另外,根据汉字的规律,与这些字声符相同的字也是入声,所以读者可以类推而知道更多的入声字。当然,要鉴别所有的入声字,最终要依赖字典来确定。
字音的三点一般要求
对于对联的字音,有下列三点要求:第一,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第二,字音的平仄,一般两两交替使用,在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随便。第三,上下联偶数对应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例如:
说文解字,研神理而设教; 琢凤雕龙,缘道心以敷章。
这副对联题咏的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联体现其语言文字学的特色,下联体现其文学的特色。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一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上联尾字“教”是仄声,下联尾字“章”是平声。
晋地花开,善美品行为世范; 中华栋起,精深学问作人师。
这副对联是为晋中师范学院题写的,首尾嵌入了“晋中师范”四字。其平仄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二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它符合平仄“两两交替使用”的规定。由于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品”字位当平而仄。“学”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
文源三晋,永沐人文辉舜地; 化泽八埏,长流圣化灿尧天。
这副对联是为网易“三晋文化交流”博客圈子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题写的,联中散嵌了“三晋文化”四字。史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都在山西境内,所以用“舜地”、“尧天”来代指山西。联中让“文”与“化”在句首和句中两次相对,强调了这个博客圈子的“文化”主题。“源”与“泽”、“沐”与“流”都是带“水”旁的字,“辉”与“灿”是带“火”旁的字,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副对联的平仄模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三”字当仄而平,“八”是入声字,属于当平而仄。“泽”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拿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对照,可以发现其平仄都是相反的,上联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上联是平声,下联就是仄声。
2.词性与词义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性要求相同。例如: 豪语刘邦分大小,鸿文宋玉判雌雄。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风”进行题咏。刘邦作过《大风歌》,其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句子。宋玉作过《风赋》,其中说风有“雄风”与“雌风”的区别。“豪”与“鸿”都是形容词,“语”与“文”都是名词,“刘邦”与“宋玉”都是名词,“分”与“判”都是动词,“大小”与“雌雄”都是形容词的组合。
三碗武夫降猛虎,千杯文士赋佳音。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酒”进行题咏。“三”与“千”都是数词,“碗”与“杯”都是量词,“武夫”与“文士”都是名词,“降”与“赋”都是动词,“猛”与“佳”都是形容词,“虎”与“音”都是名词。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义的范畴要求相类。例如: 夏季微风天爽快,秋时细雨地精神。
这副对联是给朋友“夏季微风”作的嵌名联。联中“秋时”对“夏季”,“细雨”对“微风”,“天”对“地”,“精神”对“爽快”,它们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北塞高山藏雾豹,南溟深壑潜云龙。
这副对联是从《三国演义》的《大雾垂江赋》中集字而成。“南”对“北”,“溟”对“塞”,“深”对“高”,“壑”对“山”,“潜”对“藏”,“云”对“雾”,“龙”对“豹”,都体现着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3.语法结构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部分的语句成份内部的语法关系要求一致。例如: 修身治学心须静,待世交人品欲贤。
“修身治学”是“动宾+动宾”,“待世交人”也是“动宾+动宾”。“心须静”是“主语+状语+谓语”,“品欲贤”也是“主语+状语+谓语”。“修身治学”是“心须静”的状语,“待世交人”也是“品欲贤”的状语。
存善常来无量地,去邪总拜有缘堂。
这副对联是为娄烦的一座庙宇作的,盖庙的人叫刘存堂。“存善”是动宾关系,“去邪”也是动宾关系。“常来”是状动关系,“总拜”也是状动关系。“无量地”是偏正关系,“有缘堂”也是偏正关系。“常来无量地”是动宾关系,“总拜有缘堂”也是动宾关系。“存善”是“常来无量地”的状语,“去邪”也是“总拜有缘堂”的状语。
在对联的这些要求中,最后的这条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如果创作出的对联存在着上下联内部的语法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瑕疵。
二、写作对联的预备练习的书:《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见百度)
前人编辑了许多入门的训练读物,供初学者观摩体会对联的具体要求。例如《声律启蒙》中的“一东”部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六鱼”部分: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KUAI)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八齐”部分:
岩对岫(XIU),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
认真阅读体会这类型的材料,就能积累起关于对联的感性认识,逐渐地就会无师自通,提高鉴赏能力。
三、对联的写作练习
——按命题要求造句
“雅、儒”七唱,算是示范:
— — | | — — | 雅人共赏联都句,| | — — | | —
儒士同玩国粹联。大雅沉沦文路阻,硕儒坎坷学风颓。风流雅士吟花月,渊博儒生论古今。
喜闻大雅清新句,厌睹酸儒造作诗。
举止多文雅沉静,言谈尽硕儒大方。
网上聊天欣雅趣,屏前炼句喜儒风。
国粹骈文逢大雅,联都偶句遇鸿儒。
第三篇: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素为大众喜闻乐见。无论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还是聚会庆典、行业开张,无不使用对联,且常用常新,历久不衰。对联,作为一门文学艺术,其文辞之隽永精妙、意趣之深远阔大、风格之多姿多彩,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正因如此,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15套中就有7套考了对对联,且均以“出上联,对下联”作为新的仿写题型,分值一般为4分,有的甚至高达6分。但据阅卷情况看,普遍失分现象严重,答题出现明显失误,现列举主要误区,望以之为鉴:
一、常识缺乏难成对
请看全国卷Ⅱ第24题的部分答案: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大地盈春晖、秋实压枝低、落日映山红
科学能致富,跟党奔小康、技术显身手、携手奔强国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人安居民乐业人民安康
无疑,上述错误都是相当缺乏对联常识的典型表现,为什么?
所谓对联,也叫“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即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其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具体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内容大致相关或相反。就中学语文以仿写题型出现的对对联,只要求宽对,平仄不作限定。
训蒙课本《千家诗》所附的《笠翁对韵》(东韵之一)写道:“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何谓对仗?这就是经典阐释:词性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上,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内容上,或者正对,即两个并列的事物相对,如“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反对,即上下内容相反相衬,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由此可知,“压枝低”、“映山红”无法对上“盈大地”;“携手”是动宾,无法对“科学”;“强国”是偏正,无法对“致富”这一动宾词组;而“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就属理想的正对。所以,要拟好下联,首先要讲究对仗。
二、意趣浅俗难贯通
也有些答案在字词上很讲究对仗,但在立意上肤浅庸俗,与上联无法贯通,这也是对对联的明显失误。如: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夏日满乾坤、秋风扫落叶
科学能致富,养猪可发财、体育可强身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牛健壮羊健壮牛羊健壮
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对联的“意”,就是主旨意趣、思想情感。好的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旨趣高远。“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联,就是因为它表现了博大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因此,拟对下联,为确保意念贯通,旨趣一致,必须认真品读上联,仔细揣摩关键字词,充分把握其特点,是赞美还是批评,是祝福还是勉励,题材是大还是小,风格是高雅庄重,还是清新明快、幽默诙谐,等等。
分析今年所考对联,主要是春联,其意趣主要有以下几类:
1.咏春景,抒喜悦之情。如“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全国卷Ⅲ);“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全国卷Ⅲ);“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Ⅰ)。只有根据上联把握了题材与情感基调,才能对得意合神似。若以“夏日满乾坤”对“春晖盈大地”,则了无意趣;以“秋风扫落叶”对之,则更是意趣相悖、庸俗之至。
2.写时事,颂吉祥如意。借春联反映国家人民命运、时代生活变迁,是相当普遍的;以春联祈福纳祥,也不只是对个人、家庭的祝福,更多的是对祖国江山的热情赞颂、对社会前程的美好祝愿。如“祖国江山好”(全国卷Ⅰ),大题材,高境界,下联必以“大地气象新”、“乾坤气象新”等对之,才显大气磅礴,意趣贯通。“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全国卷Ⅱ),若以“牛健壮羊健壮牛羊健壮”对之,则强弱悬殊,境界差之千里,实在幼稚可笑,肤浅俗气。
3.说风习,树文明之风。如“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全国卷Ⅰ),“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福建卷)就是此类,所对下联就充分体现了题材相同、旨趣一致的原则。相反,以“养猪可发财”对“科学能致富”,则离题万里,俗不可耐。“千古文章意先行”,对对联一如作文,务求境界高远,格调高雅,上下意趣贯通。
三、用语生僻难思量
对联虽形式简短,但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充分掌握其高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炼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拟写对联也就是炼字炼意的过程。但在考场上,很多人为求对仗,常常生造词语,语意滞涩,令人费解。如: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旧去新来万户人家遇事乐,爱聚情散万丝泪痕罢酒香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军喜乐民喜乐军民喜乐
其中“旧去新来”、“爱聚情散”、“罢酒香”、“喜乐”均属生造词语,晦涩不通,这也是对联大忌。
写对联,用语以贴切为上,既不可胡乱生造,也不能堆砌辞藻,哗众取宠,务必细心斟酌,反复锤炼,主要做到:
1.精心选择近义词。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幅应征联,“东临碣石涛声旧,西近阳关柳色新”。此联在立意、对仗、平仄等方面都很不错,但“旧”表意不明,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几经斟酌,将“旧”换为“古”,则成为佳作。
2.下语务求有针对性。即用语切合特定的情、境、人、事,得体妥当。如鲁迅病逝,蔡元培作挽联如下:“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此联一是切合鲁迅其人,说成就谈遗嘱合乎事实;二是切合哀悼之情,风格沉稳谨严而深情。
四、修辞不顾难工巧
对联极重修辞,为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反复、顶真、双关、叠字等。对下联作为一种新的仿写题型,一般有仿修辞的考查意图,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得工巧。
譬如,“一代园丁乐”(全国卷Ⅲ),有人对之以“万户百姓喜”,就很不高明。字词虽对仗工整,内容却难以贯通,原因就是不明上联中的比喻——园丁喻人民教师。若明悟修辞相同的要求,就极易由园丁想到以“桃李”喻学子,这样,锁定了题材与意趣,“九洲桃李荣”就很容易对出了。所以,只有兼顾仿修辞,才能对得工稳。
对对联,除上述几类问题外,还有两点也须注意:一是上下联忌用字重复,尤其是异位重复。如:科学能致富,勤劳能持家;二是忌合掌,即因上下联反复使用同义词,导致上下联完全同义,表意贫乏。如:春晖盈大地,朝阳沐万物;科学能致富,技术可脱贫。
对对联看似容易却艰辛,它是一个人学识积淀与语言修养的综合反映,但只要我们注
重读书养气、勤于积累,时时把握“对仗工整、意趣贯通、用语贴切、修辞相同”的原则,定能妙笔生花,对出工巧佳作!
第四篇:如何写作对联
对联写作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对联写作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
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
“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 //万粒归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
梅花形瘦有精神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六、对联的分类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楹联(名胜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七、高考名题举例
例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山东等考卷)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例
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考卷)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练习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遍地面貌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请同学们每人收集20副对联.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资料搜集
下面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4分)
普天同庆,一片红霞迎旭日
例:大地腾欢,万条绿柳舞东风(只要求宽对,对仗1分,仄起平落1分,内容2分)附录:怀人联
(0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屈原)(0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0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项羽)(0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勾践)
(05)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06)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苏武)
(07)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08)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09)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诸葛亮)(10)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亮)(12)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13)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
(1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 白)(15)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 甫)(16)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杜 甫)
(17)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 甫)(18)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19)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20)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白居易)(2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剌贪剌虐入木三分。(蒲松龄)(2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23)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沈 括(2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流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25)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26)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27)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岳 飞)
(28)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
(29)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
(30)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孙中山)
(3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 迅)
(3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 迅)
(3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34)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
(35)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36)鬼狐成性格 笑骂成文章
(3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8)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平成河海江淮
1.指出下列对联所指行业:
松竹赠绿素雅为佳
芝兰送香淡雅最奇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男添庄重女添俏
夏透风凉冬御寒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刻刻催人资惊醒
声声呼汝惜光阴
2.指出下列寿联所指年龄: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不惑但从今日始
知天犹得十来年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对年头
《岳阳楼记》创新练习之谜语、对联篇
一、谜语
1、中华儿女不媚外(《岳阳楼记》一句)
其喜洋洋者矣
2、本科毕业举杯贺(上楼格,《岳阳楼记》一句)
庆历四年春
上楼格:
属移位类谜格,又名:登楼、登楼台、魁斗、踢斗等。规则:谜底须在三字以上,最后一字移至首字前来读。例如:“放眼全球”[哲学名词一],谜底是“世界观”,按格扣面为“观世界”。
掉首格:
别名:调首格、调头格、掉头格、睡鸭格、乙上格、低首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第一字与第二字互换位置。例如:丘
(打《岳阳楼记》一句:山岳潜形)“山”与“岳”互换切合谜面。
4、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一)乐在其中
5、《岳阳楼记》 [打语文用语一] 范文
6、众怒——气象万千(别解)
7、唯余清波——浊浪排空(会意)
9、前不着村,后不巴店——是进亦忧,退亦忧(会意)
11、用——连月不开(象形)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第五篇:对联对仗基本知识浅谈(一)
对联的三个基本要素;辨四声、知平仄;晓联律,明对仗;意境幽,情趣雅;
一般上联仄声收尾,下联是平声收尾
一言的联律,简单呢上联是:仄,下联是:平
两言联,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这个要说明下,括号里的字可平可仄的,三言联,括号里的字可平可仄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四言联:(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这些很少单独用。
多是和五言或者七言联律组合起来用的。长联的联律,一般就是由以上的联律,和五言、七言联律组合起来用的
例如,四面楚歌,虞姬歌舞悲垓下===== 又如,月如钩,何人垂钓太湖鱼。这个是三言和七言组合而成
还有一言联需要讲下,这个多是用在对联里的领字
古往今来,关于一言联,就只有一个联,上联是 死,下联是生 但是这个生是倒过来的
取意是做人宁可站着死,绝对不会坐着生
常见的五七言联的联律
五言联: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第二个要素、晓联律,明对仗
所以说,五言联律,就这四种情况
同样,七言联律,和七言诗律是一样的。也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因为联律源自诗律,有共通的地方很正常的哦
七言联,只是在五言联前面加了两个字,如果五言前两个字是平平,七言只是在其前面加了两个仄仄,可以有三仄尾的
例如郑板桥题联,月来一地水。这个就是典型的三仄尾 中华联律通则修订稿,也承认了三仄尾是允许的哈
七言联,只是在五言联前面加了两个字,如果五言前两个字是平平,七言只是在其前面加了两个仄仄,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仄)仄(平)平仄平仄,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关于两点要说下
第一根据中华联律通则,对联不忌孤平,但我一直认为五七言联律中应尽量避免
第二对联的联律不同与格律诗的诗律的地方是,对联不存在对句救。上联出律,对方无义务帮你救过来的哦
六言联的联律,就是把七言联去掉第五字即可
讲到这里,同时也有另外两点需要告诉大家
第一关于散联,对联和诗一样,诗有古风之说。古风没有格律要求;有的对联同样也是这样。也没有联律的要求,有的人把这些不合联律的联,叫散联。
例如
醒时唯见假 假而不虚,醉里方悟真 真又成空。
这一联就属于这样的散联
我们学习对联首先要学习这些符合联律的联
第二、对联中也有特殊的格式,如鱼竿韵。这个以后会给大家讲到的。
我们学习完联律,下面开始给大家讲下对仗
对仗
刚我们说了,对联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中一条就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也称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得概念并列起来,构成两两相对的语句,就叫对仗也叫对偶。现在是推行双轨制 我们接着讲下对仗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联忌三平尾的
接着我们来看下对仗的几种常见分类。分别是工对,宽对,串对,借对,无情对,当句自对,A、工对
句型结构一致,词性相对的对仗,就是工对。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对青山)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涓涓对细细)
B、宽对 和工对相比较为宽松的对仗,对仗不严格、不工整的对子。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对仗。
三山半落九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九天外对白鹭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对黄鹂,词与词组对,春对好,名词与形容词对)C、串对,就是流水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和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立意义、在语法关系上。
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来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例如 心如明镜何须拭;身似流云自在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当句自对
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有时不等而已 这里要知道一点,当上联采用了当句自对,那么下联对仗可放宽。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E、借对,这个又叫假对。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借字义的。比如:
酒债寻常何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其中,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对此视为数量词对对七十
又如: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真山民〈咏杜鹃〉 这里的白,是辩白的意思,而红却是本意,红色的意思。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用竹叶青酒中的竹叶,对对句的菊花。
另一种是借字音的。比如: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庐山》 以楠谐男,儿子的意思,对出句的母字。
又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见寻》 以杨谐羊,对出句鸡。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送穆谕德》 以皇谐黄,对对句白。
F、无情对
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淡淡离愁(1725950856)21:10:54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关于无情对,我们会在以后讲课中专门介绍 还有一种对联也比较有意思,叫回文联
这样的联正读倒读都可以成为一联 例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又如,老树枯枝悬月冷== 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
这些都是回文联
(待续)